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解剖日本 五 宣战与禁运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3-2-16 19:29 编辑
【爱吱声论坛专用文档,谢绝转载】
如果真的准备有计划地在钓鱼岛打,且不论政治层面怎么考虑,军事上必须要逻辑清晰地回答下列问题。打的目的是什么?占领还是教训?打完了还走不走?如果打完了不走,是留下舰队还是守备队,怎么驻扎?预期对方反击规模多大?我们的守备部队要具有多大规模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能够保障遏制对方的反击?怎样保障这支部队?如果打完了走,打海自还是打海保?如果我们走了他们又来,怎么办?对方的报复会针对我们的船还是飞机?怎么避免损失?中国这么大,恐怕不会“打了再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推演一下,顺便琢磨一下,这些问题,日本人把钓鱼岛炒热的时候,他们想过吗?
经常有人会问一个问题,七七事变之后,中日两国打了好几年仗,怎么珍珠港事变之后才宣战呢?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抗日不坚决,随时准备妥协。
换句话说,打起来了,就应该宣战。
奇怪的是,日本也不宣战。整个地球的人都知道中国跟日本在打一场东方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但双方都没有宣战,可是谁也没有表示奇怪。
在政治上,“应该”通常都要让位于利益的考量。慈禧太后倒是对列国宣战,但不代表她坚决.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中日双方宣战,对中国,日本,其他国家都是不利的。
这太奇怪了,怎么能对各方都不利呢?
这里面有个禁运问题。
如果中日双方宣战,则第三方国家要么选择加入其中一方作战,要么采中立立场。在珍珠港事变之前,无论美国还是苏联还是德国都没有准备好作为参战一方加入中日任何一方作战。当时的世界核心利益在欧洲,中国和日本所在的远东在世界的边缘。中国可以获得同情,但同情和利益还没有发展到让后来的盟国跳进战壕和中国并肩作战的地步。
如果不并肩作战,就只能中立了。按照中立的要求,国际对中日双方都要进行禁运。
对中国而言,禁运意味着军队被断奶,战斗力将迅速下降。中国当时几乎没有工业基础,没有外援,这场战争打不下去。自力更生不是不好,但从八路军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中国当时的国力,纯靠自力更生在正面硬撼日军,歼灭一个大队都不容易。要不然后来我们干嘛砸锅卖铁也要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呢?不然还得被人卡脖子。农业国和工业国的战争,最大的差距就在后勤。禁运未必意味中国会战败,但无疑意味着我们要遭受更大的损失。
对日本而言,对中日双方禁运,对它利好更多一些。它有近代化的工业基础和东三省,台湾,朝鲜等占领区的资源,可以支撑对华作战,比中国的日子好过。可是,日本所谋甚大,要对抗的不仅是中国。它需要进口废钢铁和石油来维持巨大的舰队与列强争霸。如果遭到禁运,又无法迅速摆平中国(从持久战的情况看,这很有可能),日本会因此国力逐渐下降,变成二流国家,所以它也不愿意被禁运。
对列强而言,发战争财谁不愿意呢?禁运了,他们不能发财的。
有人会说禁运不过是个形式,不应该当真。
不幸的是,事实证明,这种事儿在当时的国际社会,通常是当真的,而例子就是中国。1919年到1928年,列强对中国有一个军火禁运时期,使中国的军事装备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一个断层 – 你偷偷进口驳壳枪是可能的,但你走私一条军舰试试?那十年里,至少中国海军,是一条军舰也没进口过,自己又造不了,结果到抗战还在使用清末的舰只。
宣战不宣战是一个原则问题,但也是一个形式问题。宣战不宣战,影响抗日吗?从历史上看,宣战前后,中国的态度和作战情况好像没多大变化。
好像跑题了,实际是说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就算打起来,算不算打仗,也是一个形式问题。所以,打不是不可能,但双方政治家的口径不会让它变成一个给双方带来战争的事件。
实际上在钓鱼岛问题,日方这次有一个误判,在军事上想得太乐观,把中方想得太"理智"了.
中日军事对峙的问题后面再说,但现在一个悖论出来了 – 既然中日经济合作如此密切和深入,难道日本政治家不考虑中日间的经济提携问题吗?
问题是,在中日间经济提携问题上,日本政治家是没有最终发言权的。
换句话说,他们重视不重视,都没有实际意义。这个关键就是"政冷经热"-- 中日为什么会政冷经热,为什么能政冷经热.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