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光头007之黄金眼
& V& _1 Z) t# o" ], C
就是说,这次出征的其实是吐蕃、泥婆罗和章求拔这三国的联军,而并非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吐蕃、泥婆罗两国联军。至于联军的兵力,一毛难拔的吐蕃仅仅出了一千二百人,相对弱小的泥婆罗倒有七千人,章求拔尽管不详,但考虑到其整个国家也就有“胜兵二千馀人”,因此即使它起了倾国之兵,联军的总数也不过一万左右。鉴于长途远征的需要,这些士兵应该多是骑兵。
- a' w% a0 M9 P; R% N' _
0 p7 u; C j0 ~. T$ J ~6 o. x那他们的敌人阿三们实力又如何呢?且听俺细细说来。
* B+ Z) Y- _ V; s4 n- d) w6 e2 u3 @- X( d# F7 G
大家都知道,印度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天竺”,“印度”这个名字其实产生得相当晚,第一个这么叫它的正是大唐三藏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写道:
* u% F9 \, `% K5 t6 A1 G8 d9 O8 m$ [/ Z. J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 j* k2 m1 z- p$ t& d8 \0 U" Z3 D* X4 S/ @* r
翻译成现代话大致是,天竺那疙瘩的称呼真是乱啊,叫啥的都有,就像一只苍蝇——不,是一群苍蝇成天嗡啊嗡啊嗡,吵得俺欲仙欲死,现在俺宣布,以后都应该按“正音”来念,就叫它“印度”得了!玄奘于是手起刀落,整个世界从此清净了……
% U+ G( N( K( d7 O. L8 w# b. T* C9 V
至于所谓的“正音”具体是啥东东,鉴于玄奘来印度以后一直在梵语圈子里混着,因此这个“正音”无疑就是“梵普”。啥?不知道啥叫“梵普”?土了吧不是,当然是梵语普通话啦!也就是传说中的“曲女腔”!
* B9 M/ t- f j6 c) L
5 f7 d& w# R9 [, z' u% h: u ?对于唐时的印度,《旧唐书》里是这么记载的:, {, `; e: m9 _- `3 C* }( d9 z
3 p+ F; S- B# N- x' z
“天竺国,即汉之身毒国,或云婆罗门地也。在葱岭西北,周三万余里。其中分为五天竺:其一曰中天竺,二曰东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南天竺际大海,北天竺拒雪山,四周有山为壁,南面一谷,通为国门;东天竺东际大海,与扶南、林邑邻接;西天竺与罽宾、波斯相接;中天竺据四天竺之会,其都城周回七十余里,北临禅连河。”1 _+ V" @' u- x( e5 n5 \
9 p$ Z+ S _' E9 k- [! Z就是说,当时的印度分为五部分,其名称是相当俗气的东西南北中,这种方位系列不由让人想起了评书演义中番邦名字惯用的金属系列(如金花骨朵、银花骨朵)和颜色系列(如魔里青、魔里红等)。其中,中天竺国最为牛插,其都城的周长达到了七十多里也就是三四十公里。' P. x+ L( D o1 ]: d
9 ~6 n: y2 ]( @' D0 W, ^" e1 X这里的“禅连河”,疑为“尼连禅河(Nairanjana)”之误,这是佛教中一条著名的河流,意译为“不乐著河”,是恒河的支流。据说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在尼连禅河畔静坐苦行六年,后来大彻大悟,于是舍弃苦行入河沐浴,净身后接受牧牛女难陀波罗之乳糜供养,然后在河对岸的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因此这条河沿岸到处都是佛教圣地。; _( p3 }/ D! \' C
& i6 z7 a" K+ G% \, Y2 [这个五天竺中最强大的中天竺,正是此次吐蕃、泥婆罗和章求拔三国联军要攻打的目标。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述它的军事实力:! X. l$ a, L1 C9 R
/ w- M5 B+ J6 C
第一,阿三士兵是相当职业滴,“国之战士,骁雄毕选,子父传业,遂穷兵术。居则宫庐周卫,征则奋旅前锋。”" g3 s C4 m, r% ]$ p% v8 h3 H3 E, ]
( c# D5 Q* W) ~, I6 S第二,阿三兵种是相当齐全滴,这里共有四大兵种,“凡有四兵,步、马、车、象。”& R- u L, c, u, e
% \! T; x. ^. [2 m4 r" ?
最牛插的象兵无疑是横冲直撞的古代坦克,“象则被以坚甲,牙施利距,一将安乘,授其节度,两卒左右,为之驾驭。”
: J3 X& J0 O' _1 a: @) P% B3 t5 O% F
车兵则很像咱们的春秋时期,“车乃驾以驷马,兵帅居乘,列卒周卫,扶轮挟毂。”
# _6 C; D8 ^2 F3 S+ U3 E0 F; _( ~ @- P7 A3 D3 z6 s' W
与大唐不同,古印度骑兵看来并非战场主力,而是分散使用,主要用于追击等机动作战,“马军散御,逐北奔命。”
% S, N ^+ }8 H5 h0 Q% k
4 u* e/ f# ?/ n% d步兵似乎是组成一定的队列来作战,有可能是还保留着当年古希腊人占领时的遗风,“步军轻捍,敢勇充选,负大橹,执长戟,或持刀剑,前奋行阵。”这里所谓的“大橹”,并非船上的家伙事儿,而是大盾——《说文》中有:“橹,大盾也。”- T/ o# [3 g1 P* ]2 F+ q
+ {& [, j+ c/ W/ Y3 S/ k最后,玄奘说阿三的装备也相当精良,“凡诸戎器,莫不锋锐”,而且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品种一应俱全,“所谓矛、楯、弓、矢、刀、剑、钺、斧、戈、殳、长槊、轮索之属,皆世袭矣。”# D$ h. ^) ~* a/ F# V3 k4 z1 h) U$ `
8 Y& ~: X/ X: j, ^至于阿三军队的数量变化,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他写道:
- t z6 o7 T+ L. p: |+ \' @1 w
: z9 `8 r2 S& k7 R+ C8 Q$ Z当年戒日王刚开始着手统一北印度的时候,军队数量并不算太多,包括“象军五千,马军二万,步军五万”,戒日王率领着他们“自西徂东,征伐不臣”。经过六年的征战,“象不解鞍,人不释甲”,戒日王终于达到了目的,“于六年中,臣五印度”。地盘大了底气足了,戒日王于是进行大规模扩军,“既广其地,更增甲兵,象军六万,马军十万”。至于最容易装备的步兵,尽管玄奘没提,但数量无疑更多。' G" _$ l/ Q1 h. u4 [. U
. m5 C, B* i1 N6 o! R
天呐!这哪里是什么游记,它就是一部军事谍报大全啊!当真像《大唐西域记》序言所说,玄奘的这双眼睛忒贼了,简直“无一物而不窥”。不仅如此,玄奘所描述的地理信息也相当精确,做到了中世纪所能做的极至——按照专家的说法,“玄奘用脚步量出的里程,竟准确到一里不差”,竟然达到让二十世纪初著名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感佩到五体投地的地步”。. W( ~, ?3 C+ _3 V E
4 U* Q8 r$ y) T5 ~* u可是,如此精确的数据最可能用在哪里呢?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 Z' i* F/ e5 i" u" m& j0 B
8 k3 i4 h- X" b$ O: |0 J《大唐西域记》于贞观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46年完成,这本书在当时无疑属于内参材料,而唐太宗就是它的第一个读者。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一行启程前往印度访问,在此期间他完全有可能参阅这本极其精准的情报全书,从而对戒日王朝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力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为一年后率领三国联军进攻那里打下了基础——俺相信老毛奇的那句话: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A0 K6 A8 E+ C( N9 s& Y" r# C
" d$ p1 p* `; q9 e6 x9 w
于是,俺重新端详这个鼎鼎大名的和尚,微黑,中原五官,有一种大唐子民身上特有的质朴之气,可他的光头上却明明发射着007的耀眼光芒……从主观看,玄奘无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并不想将自己的知识用于战争;但客观上,他却被迫发挥了即使最优秀的间谍也无法企及的作用。
. [9 K) f* p h. }5 J! j! W2 u8 d/ ?; `
其实,后世像俺这样腹黑法师的不在少数,比如在某网络名作者的某部作品中,通过唐太宗的爱将、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的感同身受,如此描述李世民与玄奘的初次见面:' e b( K' [" m# |2 F' B5 G
3 ^& u- Y+ t" m7 T
穷尽一切手段去做战前筹备的皇帝,甚至连出家人都不放过——社尔记得那位西行万里跋涉十七年取经归来的大和尚玄奘法师,据说因为贞观三年出境是“偷渡私出”,并没得到朝廷准许,大和尚心里还有点惴惴的。贞观十九年归国时借故停留在于阗,派人先到长安上表试探,皇帝一听说他来回进出天竺都是穿过了西域的,对那一带天时地址人情谙熟无比,立刻就把十七年前偷渡那点儿罪过抛到了九宵云外,连发诏敕迎法师入朝。
8 F n" O5 l! D! X- Y) J5 G f. N4 D6 j0 D( Y6 x4 B5 u8 ^
皇帝在那里第一次召见了他,随侍在旁的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记得当时情形如下——6 H* p9 h, [0 m: T4 e
4 g. s4 i, t( o1 k+ J, N" N% i玄奘——请陛下助我将取回的经书译成汉文,弘扬佛法。
, ?" v& X: f" f6 b5 E" D
" y( k( S6 m: e( R5 \, t皇帝——很好。请法师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给我。
" i9 K# H4 R# `& m$ n* A0 y/ _' J& }4 Z5 ^; J- Q# f% p! g. L
玄奘——请陛下助我译经。" {2 |) a2 [0 Z" b
( h0 O; u# G5 d. p4 W& I% \4 v皇帝——请法师给我写书。: b6 o/ ^1 ]6 o0 P
3 X6 t' }) t" [& G* k5 L
双方目光灼灼地对峙片刻,容相端俊满腹经纶的大和尚叹一口气,开始讲述我佛慈悲、至道昭明、飞光昱日、泽沾遐界、化溢中区、拥护五乘、建立三宝、苦海波澜、舟航有寄、天慈广远、布之九州、蠢蠢黔黎、俱食妙法……这一通经变诵下来,真个口若悬河舌灿莲花,连本来是火祆教徒的突厥王子社尔,一时间都心动神驰得几乎要皈依佛祖了。& H0 K4 @* w8 e
9 {" m- @! T' L: f' o
李世民陛下也不例外,边听边点头,双眼渐渐放光,显然兴趣被勾动起来渐趋浓厚,听到后来还附合着玄奘说些“我从前太忙碌,对佛教了解太少,今天听法师一席话,才觉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与之相比,就象小池子见到了大海”之类的话。
! Q+ l5 a1 `- y+ b7 `# q* K
' R; ?0 ]" @3 ]; h9 O见时机成熟了,大和尚合什而拜,再一次郑重提出——9 b7 a- K5 g1 L* i, O* e! }* W/ A
$ D1 K- g5 f" n- d8 I1 g请陛下助我译经。* T" U2 q, D, [% p" @1 u* S" v
0 f9 @1 A. x, i1 C皇帝微笑——请法师先给我写书。9 c' h# b+ T1 h2 [
9 k$ d' @% @/ I: y6 K/ v双方目光灼灼地再度对峙片刻,辗转三万里、途经数十国、遍观人间生死悲欢法界缘起缘灭的大唐三藏法师合什应承:8 L- w! b& R5 L5 {9 n! ?
; A3 x5 Y( x& }( Q沙门玄奘,谨遵圣谕。
; G0 s# R& t: P
4 C" ~# v& j+ u这位大和尚实在是位太了不起的人,社尔后来评判,既能以虔诚坚志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磨难,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得知进退、明荣辱。贞观二十年七月皇帝回长安后不久,一部十二卷十多万字、记述西域至印度一百三十八国资料见闻的《大唐西域记》即献至御前,从此成为皇帝案头枕边常备书籍。
% F3 T' }5 ~) l) e6 j' _( L$ |. b9 z. G- g% ]. q2 o3 E
突厥王子曾经奉命阅览过该书卷内对于西域几国的记述,以期与自己的亲身经验相对照。听着帐下汉人老夫子的诵读解释,他越来越佩服玄奘观察力之敏锐、大局感之好以及记忆力之强。廖廖几百字,一国的地理、交通、城防、气候、物产、金融、文字、风俗、法纪、国王秉性、国内政治特点等全部跃然纸上。听到后来,社尔甚至怀疑——这个大和尚,真的不是奉皇敕专门到西域天竺那边去刺探军政情报的吗?
; ^" p) Y) D+ `5 l4 f \" n* |& u& h# P' G5 e+ n
(声明:以上内容的著作权等权利都属于原作者,俺只是单纯引用而已,希望原作者不要介意。)
, v5 o! m$ K, S, s% m0 a9 h
9 h' W+ O# j: r* r% r, ~: H不过,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就会发现一个悖论,既然已经知道阿三如此强大,王玄策却非要带着这一万来人去死磕,这家伙难道不要命了吗?
3 i( m' Q5 C M' [0 M/ c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