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8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 说说《温故一九四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17:4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进中举 于 2013-1-6 12:49 编辑

  这个片子票房惨败,实在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相比之下让另外一个片子《泰囧》成为传奇-商业传奇,3000万的制作,也没有大规模的商业推广,结果成就了华语片票房之最。两个片子引起网上各种吐槽,时间是冷静的良药,所以这个影评就放到现在,炒炒隔夜饭。
  《温故一九四二》票房的惨败让很多人兴奋尤其是《泰囧》大卖,票房历史性的过十亿,据说要过十二亿,很多人欢呼《泰囧》的胜利是大众的胜利,是屌丝的胜利,尤其是最后那个范冰冰出场,王宝强YD的涂油桥段实在是让一众屌丝高兴啊。在这个玛雅人末日,3年前就开始数日子,下半年还又给3D重新温习一下的寒冷冬天,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大众需要的娱乐,需要的是不动脑子的笑。于是在压抑的《温故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之后这个贺岁档,大制作的《温故一九四二》败在了观众的集体选择之下。是的,大众需要娱乐,票房摆着呢,网络上的微博口碑制造神话。这两个片子本人都看过了,个人以为《泰囧》大卖并不完全是上面的理由,因为现在愿意掏钱去电影院的大多数是一二线城市的80后们,他们熟悉网路,相信微博,对于历史不关心,不要说1942了,1980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对于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80后们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第一代整体没有过饥饿记忆的一代,80后的儿时恐惧更多来源是考试不及格和家长的压力,那种生存的压力从来就没有进入他们的人生记忆,如果说80前们好歹还有粮票这种物资短缺时代痕迹的记忆,那么80后们成长的90年代几乎是物资丰富而就业困难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变迁之下,让80后观众对他们人生经历久远的过去感兴趣是不现实的,当然前面有《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可是不要忘记《唐山大地震》是在汶川地震之后推出的,正是在汶川地震中,80后以敢于担当的形象集体亮相,把“不靠谱”的小皇帝形象彻底抛掉,可知2008年的地震对于80后们是怎样的心理冲击,那么通过电影重温一下地震是花钱进电影院的一个理由,此外,地震、龙卷风、海啸、洪水、火山爆发这种灾难来得快,大银幕的表现力更为有张力,大自然的暴烈和人的渺小的对比更强烈,然后在如此暴烈的大自然威力之下,主人公一般都是奋力救灾,或者努力从灾难中走出来,在灾难的凸显的人性光辉在这样的戏剧冲突更好看,所以国际上的灾难片好像也是表现这些灾难为主。而《温故一九四二》讲的是逃荒,那种灾难的表现力就远逊于地震神马的了,所以观影的人很多感觉就是压抑。
    此外,中国人骨子里喜欢喜剧,大概是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太多,《温故一九四二》的作者刘震云自己说,当年写书去问自己奶奶时候,就不记得1942了,问就“饿死人那年”答“饿死人的年头多了,你说哪一年”一问一答,平静如水,答者毫无什么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感慨,仿佛这是和吃饭一样的平常事,并且饿死人的事情不是经历一次,在老人家的生命中,饥饿是正常事件,反而不值得关注,并且中国老百姓的特点是不愿意去回忆苦难,这在心理学上是得到支持的,受到心理创伤的一种机制是把痛苦记忆抹掉,这对于我们个人是一种从创伤中走出来的方法,但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同样的作用。记得鲁迅先生写过中国百姓对于杀头的麻木,是的在鲁迅先生笔下,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就是麻木,在30年代的其他的文人乃至外国人笔下,甚至几百年来的传教士笔下,中国一般下层老百姓的特点之一就是麻木。现在武汉还叫三轮车夫-麻木。为什么麻木?大概生活太苦难了,只有精神的麻木才能面对生活的困难,这是一种坚韧,一种生存的智慧。大概这种麻木和渴望美好生活让我们老百姓一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对于悲剧和压抑的情节本能的不是很喜欢,说实在的《温故一九四二》我推荐长辈去看,他们中很多人说,这个片太压抑了,看的不舒服。他们更愿意看现在的都市情感真人秀。
   网上对于《温故一九四二》的一种评论是,消费苦难,和《南京、南京》一样,还有冯小刚居然由此又得了无耻公知企图恶心大众的帽子
公知先是利用未成年学生,女人,老人来恶心这个国家,最终由冯小刚集大成,拿这个民族最痛的悲伤来恶心现在这个政权,很好玩吗?
说实在的,本人在《温故一九四二》中恰恰看到的是冯导的敬业和甚至说虔诚,可以说每个演员都是,不明白怎么就成了蓄意恶心中国人了呢?演员和导演都很用心,演员到后来的那种饥饿无力的风雨飘摇的感觉是那么真实,张国立从174瘦到123,这是拍片3个月中瘦的,但是因为真实,所以演员的表演反而不夸张不引人注意了,后来范老东家在潼关前逃机枪扫射时候把自己怀里亲外孙闷死了,张国立演的就是轻描淡写一句话,但是非常真实,饿的天天死人,人命不如狗的时候,即使最亲的人去了,因为饥饿,因为脑子缺氧没有能量,也是情感麻木的。影片中真实的还原着饥饿的人是怎么对付肚子的,比如吃木屑,要把树皮剥下来磨成粉,这都是非常道地的。
   整个影片的感情非常内敛,甚至可以说是克制,因为演员们真的是饿着去体会人物,饿着的人没有力气,哪里会情感充沛的像马景涛一样嚎啕大哭?包括范家大小姐从舍不得自己的猫,到后来杀猫再到后来被卖做妓女,但是她仅仅为自己吃的太饱直不起腰而道歉都非常贴合实际。一句话,冯导在一个访谈中说,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一定是家里有五斗米呢。尊严首先来自于肚皮,这是平实而深刻的道理。这片子唯一小小内伤是时间脉络的不太严谨,片子最后日军进攻是1944年的事情,但是在全片子来看感觉是转过年的1943年,片子也故意模糊成“这年五月”。实际上1942的大饥荒,是1942的旱灾、1943的蝗灾、1944的日军进攻。加上前面1938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导致的洪水,河南东南一片黄泛区,后面的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的横征暴敛,河南人民四大害:“水旱黄汤”才成型,不知道为什么这片子里面让不太出名的蒋鼎文出来顶了雷,并说了那句著名的“两个人一个士兵一个灾民.......饿死一个灾民国家还在,饿死一个士兵就亡国”,是不是统战需要?1944年的第一战区主力就是汤恩伯以及下面的各种收编的散兵游勇,他们对老百姓的剥削是敲骨吸髓,对号入座的话,可以看范伟演的那个县衙伙夫的法庭,结果是老百姓倒戈,1944年他们从了日本人,1948年他们跟了共产党。
   这部片子值得我们对冯小刚和张国立们表示敬意。因为在中国电影史上终于有影像来回忆我们的苦难的饥饿历史,这种历史居然是我们历史上的常态。灾年聚众自保、吃大户、散兵游勇抢劫、官僚敲诈等等这些我们在书上以简单的几个字描绘的东西,在影片上重现了,看完这个片子,温饱的我久久沉思。因为史书上的事情,太多,几乎就是某某年,旱,人相食。不超过十个字的记录,而鸿门宴这顿著名的饭,参加者不过十人,太史公可以不惜笔墨,写的后人仿佛亲临,光成语就贡献好几个。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君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老百姓在我们这个最最重视历史书写的民族的记录上仅仅是寥寥几个字,他们的生死甚至连个做数目记录的资格都没有,好像这自然的小草,春去秋来,自然代谢。
   先写到这里吧
-------------------------------------------------------------------------
  很多人说这片子不够煽情,这恰恰是冯导的敬意,有人问大饥荒有没有人吃人,为什么不拍?当然有吃人这种事情,那么电影拍出来什么意思呢?让惊悚的人性的丑恶换票房?所以冯导没有这么干,而是用“狗吃人”,瞎鹿被一枪托打到锅里隐晦过去了。这片子很多人说没有亮点,没有希望,全片就是描绘人们饥饿到死的过程,
是部让人崩溃、麻木到彻底的惨剧,电影更多展示的是那个年代穷苦人们得无奈、无助,从希望到绝望的一个残忍过程,他们失去了亲人与朋友,失去了信仰与希望,最后失去了生命。
的整个过程。
    这恰恰是导演和演员的敬意,他们真正的去经历了饥饿,饥饿的走向死亡的逃荒路线,就是这样的绝望,有一点点希望会饿死?饿死是最绝望的一个过程,因为那要延续一段时间,和其他的痛快死法不一样。冯导从喜剧片起家,到今天功成名就可以拍这片子,没有向商业的催泪让步,恰恰是他拍的最好的一部片。
--------------------------------------------
    中国历史上的这种灾难很多,光是河南在1911年后的这样的饥荒就很多,可以说司空见惯,冯导和刘震云单单挑一个1942年是很聪明的,其实河南民国时代死人最多的饥荒不是1942,是1931年中原大战,影片中借栓柱的口说了“逃荒是死路,民国二十年我爹我娘就是死在逃荒路上的”这个民国二十年就是1931年,这样的台词恰恰说明了编导的用心。那就是仅仅1942这样的苦难是我们民族历史的常态。就说三国吧,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还是曹操自己的短歌行里面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我们记住的是什么?诸葛亮的智、关云长的义、曹操的奸、张飞的猛......当然对于这个人口下降,有专家说是因为很多人口逃荒不纳入国家户口统计导致,不过大规模的人口下降是确实存在的,即使是多了那么5%的人口,也不能说没有大饥荒是吧。可怕的事情是这样的人口大规模损失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次重演。仅仅举几个例子,南北朝混战时,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金、元灭两宋时,1122曱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
   留在老百姓记忆中的传说都是,大灾之后的移民史,比如北方的大槐树下传说,。“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那是明初从山西向整个北方移民的记忆,也就是说除了山西,当时的整个北方几乎没有人烟,要知道中原大地,冀鲁豫各省从来是人口稠密的地方,现在这些地方人口几乎有5亿人,南方呢,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在明朝末年几乎人口死绝。所以冯导有这么一句话“我们都是灾民的后代。”
   看完电影不由长长思考,正是这样的反复出现的历史恐怖给我们的民族留下深深的烙印。对比之下同样灾难深重的俄罗斯人民,他们的民间艺术是那么的忧郁和坚强,我们的是那么的乐观,苦难的印记让我们这个民族更加的渴望稳定,渴望欢乐,自发的去忘记苦难。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了。翻看历史,每次人口的大规模下降几乎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王朝末期解体,各地豪强并起,混战不休,外族入侵,对百姓大规模掠夺,混战中地方秩序瓦解,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解体,几十年中在自然灾荒到来的打击中,原本不大的饥荒会连绵不绝成为终极杀手,所谓大战之后有大疫,大疫之后有大荒。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的悲惨世界中劫后余生逃荒出来。
   1942是一个标本,具体的导致悲剧的原因我们都可以对上,北洋袁世凯垮台后,军阀混战,地方秩序受到冲击,随后新旧军阀混战,1931年河南人民就逃荒了,军阀要打仗就要养兵就要派饷,所以河南在民国时代早就结寨自保了,也就是各村有土围子,不过这样的土围子在乱世中无疑是汪洋大海中的小舢板,无奈战乱之后,军阀士兵成匪,胜利军阀派粮也是横征暴敛,这个在《白鹿原》里面有体现,不过是河南军阀到陕西掠夺。随后是1937日本侵华,为了抗战踊跃上前线,自然负担更重,不过好歹还有口饭吃,1938蒋介石扒开花园口,豫东一片黄泛区,好歹豫西豫北还没有影响,1938-1944的拉锯河南是前线,这才进入1942那个时代背景,“水旱蝗汤”一起作用才有了河南人民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的历史上几乎每200年就有一次,战乱的时期更是几十年就一次。所以影片非常形象的刻画了方方面面,在两个小时中能刻画清楚,这是功力所在。
    影片开头的蒋介石新年讲话原声之后,交代了1942年的背景,更深刻的刻画了灾民在我们的宏大叙事前的渺小,正是这样的忽略才导致了悲剧。影片开篇交代1942大事中,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丘吉尔感冒,这个事情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向蒋介石汇报灾情时又以侍从室汇报形式出现了,结果是李培基把河南灾情压住了,说“他们说的都是大事,我的是小事”这是他向陈布雷说的,当然这个场景是杜撰,不过鲜明的入神的刻画了灾民在当时民国政府首脑关注的排列,丘吉尔的感冒都远远超越那300万亡魂!政府的漠视是这么司空见惯。影片的种种刻画让我们那么熟悉,小吏的敲诈、溃败士兵的掠夺、腐败官员发国难财、祖传抗饥丸......最后灾民火车在陕西被机关枪堵住,对比重庆的奢华酒会,排场的迎接美国特使群众,一切让我们那么熟悉。应该说导演和编剧已经尽力了。

   其实为什么发生1942惨剧,大家都知道,原因明摆着,乃至历史上的那一幕幕惨剧为什么发生大家都知道,草民和肉食者都知道,不过为什么还是周期的发生?是我们的民族的注定苦难?一次次悲催的历史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深深的烙印,我们不愿意去揭开,于是一次次重复。1942离我们今天仅仅70年,并不远。
逃荒是我们民族的宿命吗?逃荒的潜意识深深影响着我们。
------------------------------------------------------
    逃荒和救灾就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自古救灾就是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源,这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禹开始的,救灾了天下归心,政权树立,然后肉食者的漠视和贪婪,导致政权垮台,天下大乱,于是我们的祖先逃荒,一次次逃荒的生存选择让我们劫后余生的祖先知道逃荒就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而这种对逃荒的潜意识记忆让中国人渴望安稳,渴望秩序,同时骨子里有极强的不安全感。所以有机会一定要多吃多占,没有止境的贪婪成为本能。在草民成为小吏和官员的时候,那种自私自利和冷漠是刻骨的,因为在中国自古都是官僚掌握着分配的资源,所以官本位成为追求的必然,在灾荒中,你就是财东也没有用,官员掌握着资源,在饥荒中官越大越不容易死。所以拼死要当官,在北方尤其如此。当了官就要贪,这是自发的选择,为自己为家族。可惜的是个人的生存理性集合成集体无理性,官员的贪婪、自私对别人的漠视和以邻为壑,让王朝后期走向垮台,于是一切重新来过,所谓周期律。逃荒的反抗人们建立新政权,新官们贪婪掠夺-贫富差距拉大,流民产生-贪污掠夺更加深入-民不聊生,天灾之后,揭竿而起-流民起义失控,难民们摧毁衙门,朝廷镇压-反复较量之后,劫后余生的人建立新政权,救灾和安抚灾民。周而复始。
    实际上逃荒的恐惧,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让我们的新富起来的人选择逃离这片土地,不是他们不爱故乡,移民不过是另外的逃荒。
    今天的我们,看这部片,希望不要历史重演。这片子有人说是拍给统治者看的,我说未必,每个人都应该看,都应该反思。

   最后,想起四句话,孟子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2000年前大泽乡有人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唐太宗时时告诫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几十年前有人说“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1-5 18:29:25 | 只看该作者
占个沙发捧场。冯令人不待见的是他低估了网络的传播力量和大家的记性。对于某事件中他对众多原来的铁杆儿观众破口大骂的直接反应,就是大家都不进影院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板凳
    发表于 2013-1-5 18:35:54 | 只看该作者
    《泰囧》大卖非常合理,本来春节就是喜剧片的天下,以前是冯导掌舵。

    现在 徐峥、王宝强、黄渤、范冰冰,这怎么说也是中国一线的喜剧演员+明星阵容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1-5 23:37:44 | 只看该作者
    1942是好片子。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8-1 19:04
  • 签到天数: 74 天

    [LV.6]出窍

    5#
    发表于 2013-1-6 04:30:59 | 只看该作者
    电影看了两遍,原著也读了。个人感觉这是冯小刚最好的一部电影。向冯导致敬。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4 05:41
  • 签到天数: 1013 天

    [LV.10]大乘

    6#
    发表于 2013-1-6 09:25:14 | 只看该作者
    票房主要反应的是年末了 贺岁片大家喜欢热热闹闹的喜剧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1-6 10:00:02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近现代的政治、历史片能大卖的是少数,所以票房失利也属正常。
    但这片的口碑和专业评价还是不错的,赢了口碑输了票房,也不算冤枉。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1:08:10 | 只看该作者
    ccqi 发表于 2013-1-6 09:25
    票房主要反应的是年末了 贺岁片大家喜欢热热闹闹的喜剧

    对头,大家就是要热热闹闹过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1:23:16 | 只看该作者
    爱海的猫 发表于 2013-1-5 18:29
    占个沙发捧场。冯令人不待见的是他低估了网络的传播力量和大家的记性。对于某事件中他对众多原来的铁杆儿观 ...

    为了不再经历那个惨痛历史,就要看这个电影,脑子时时警惕

    点评

    未必一定要看这部电影啊,很多书和资料都可以起相同作用。想记住的人无论通过什么方式都会记住的。  发表于 2013-1-7 11:31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1-7 13:31:11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 发表于 2013-1-7 11:23
    为了不再经历那个惨痛历史,就要看这个电影,脑子时时警惕

    刘震云的原著离历史很远,冯小刚的电影离历史更远。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2-1-24 05:41
  • 签到天数: 1013 天

    [LV.10]大乘

    11#
    发表于 2013-1-7 16:14:34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 发表于 2013-1-7 11:08
    对头,大家就是要热热闹闹过年

    呀 范进又编辑过了呀
    这片子呀 不管怎么说 是让平安过了30多年的人民、政府都不要忘了那些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6:41:53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 发表于 2013-1-7 11:23
    为了不再经历那个惨痛历史,就要看这个电影,脑子时时警惕

    不可否认的是视觉的冲击力。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惨不惨?文字的力量需要你想象的,和影像的那种冲击力是不可比的,大量的历史写过这些,古书里面大多数就是几个字,说实在的我们的历史记录基本站在统治者角度,1942这个片子好歹给了一个老百姓的视角。
    在我们的历史中古书上是几个字,近代的是数字,甚至如影片末尾,官方统计1062人,非官方统计300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6:46:31 | 只看该作者
    韦红雪 发表于 2013-1-7 13:31
    刘震云的原著离历史很远,冯小刚的电影离历史更远。

    历史,书上的历史就一定是历史了?这部片子尽自己努力去还原历史,完全历史那就是纪录片了。请问《辛德勒的名单》是历史?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创作的本质。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6:48:33 | 只看该作者
    ccqi 发表于 2013-1-7 16:14
    呀 范进又编辑过了呀
    这片子呀 不管怎么说 是让平安过了30多年的人民、政府都不要忘了那些年 ...

    忘记了,我们就会重新来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1-7 18:28:47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 发表于 2013-1-7 16:46
    历史,书上的历史就一定是历史了?这部片子尽自己努力去还原历史,完全历史那就是纪录片了。请问《辛德勒 ...

    历史是个小姑娘,刘震云、冯小刚把她按自己的口味装扮以后,恶心到别人了,包括我,所以选择不看。他们那水平,离能教育别人还有十万八千里。
  • TA的每日心情

    2021-2-5 00:48
  • 签到天数: 1421 天

    [LV.10]大乘

    16#
    发表于 2013-1-7 19:40:12 | 只看该作者
    老兄对于电影观众的判断和我的观察不太一样。周围大把三四十岁去电影院的。或者说70后去电影院的不少。

    但是不了解历史没错。这一点不光是七零后。就是50后60后拿电视剧当历史看的也是大把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0:35:10 | 只看该作者
    韦红雪 发表于 2013-1-7 18:28
    历史是个小姑娘,刘震云、冯小刚把她按自己的口味装扮以后,恶心到别人了,包括我,所以选择不看。他们那 ...

    呵呵,能说说哪个桥段恶心到你了。是日本人放军粮?
    个人以为这两位相当的敬业和诚实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0:38:08 | 只看该作者
    猫元帅 发表于 2013-1-7 19:40
    老兄对于电影观众的判断和我的观察不太一样。周围大把三四十岁去电影院的。或者说70后去电影院的不少。

    但 ...

    呵呵,掏钱进电影院主力是30以下的吧。后来口碑起来了,就进场了。没事情四十以上的一年看几场电影啊。
    关于历史,把电视剧当历史这是正常的事情。
    我意思是,我们集体不愿意回忆我们曾经的惨剧,好像没有发生一样,这是对我们自己的不负责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20 10:1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19#
    发表于 2013-1-8 10:58:4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很有诚意的,至少我身边的去看过的朋友都表示,很现实。可能那种饥饿以及饥饿的感觉很难表达吧。

    点评

    好歹是站在老百姓角度的,很写实,没有太多拔高  发表于 2013-1-8 17:32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1-8 19:55:13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 发表于 2013-1-8 10:35
    呵呵,能说说哪个桥段恶心到你了。是日本人放军粮?
    个人以为这两位相当的敬业和诚实 ...

    河里上古神兵的影评系列贴里有关于《1942》的讨论,说的已经很全面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5 21:34 , Processed in 0.04394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