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2-3 00:41 |
---|
签到天数: 641 天 [LV.9]渡劫
|
本帖最后由 鼎革 于 2012-9-21 22:19 编辑 * r& K6 f) Y% M; ^) r
. @, x7 N- D8 ^3 X- L& {经济学的职业化
+ l/ c( y1 S/ g v. D+ B8 {# F. b4 J
1870年以后,出现了全职经济学者,专业杂志开始创刊发论文,如1886年的QJE,1890年的EJ,1892年的JPE。
. A; y: P; c7 }) D0 Q4 }
9 N% U4 X9 k$ |0 J; `6 P& C德国最早,有悠久的经济管理科学传统。创立于1809年的柏林洪堡大学给教授安全无虞的学术环境。德国发行专业学术杂志的时间也比英美早。/ p/ {- X9 K7 j% h7 ], k% i O
- A# c- u1 x* }3 {7 g J洪堡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的人才培育。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洪堡大学有29位诺贝尔得主,爱因斯坦是洪堡的老师。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黑格尔。
8 f6 d; s& g$ ^* n' P
% n+ ^9 a' A( M! Z在法国,经济思想由萨伊、库尔诺等大学教授和桥梁道路学校这样顶尖专科学校的工程师们推动发展。/ ]- T& d7 L- @2 p) t! p o
$ X+ _5 I) D' E) z( @; ]$ @
经济学思维方式改变了,偏离了政治哲学。1900年,“经济学”这个词开始取代“政治经济学”。, [1 G: u! m3 S, y8 X
) Z1 k! l$ ?" b# ?% M
用实验心理学来巩固经济学的基础。有人把达尔文思想应用到经济学的演变上。* q9 {; z. Y; {
6 Q0 ?7 c' n" Y% r! N$ n- n9 I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瓦尔拉斯(Léon Walras)与数理经济学
. u0 S! R* N6 l- f' v4 ~& { G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人转向了经济学,开始效仿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经济学开始数理化。并从长期发展这样的古典命题转而关注个人行为。7 d6 B A! v' w" j7 `( K7 B7 s
' |5 Y- G% m3 o. B7 z0 l杰文斯发展出了边际效用理论。他的经济学训练来自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却在自己的作品《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批判穆勒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传统。李嘉图和斯密认为一件物品要有价值,必先具备效用,但决定价值的是生产成本并非效用。杰文斯认为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价值由边际效用(即最后效用程度)决定。生产成本决定供给量,供给量决定最后效用程度,最后效用程度决定价值。他的出发点是边沁的效用理论,把效用界定为提高快乐和减少痛苦的能力,利用当时的心理学方法,通过观察市场行为来衡量和比较快乐程度。$ ^2 z$ Y1 J6 x$ ^
' C) X0 N4 X3 s* u. j }杰文斯认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精确测量经济数量并懂得如何用它。
6 J9 |7 t/ C7 @' K假设: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有四种方法:配置物品、交换物品、生产物品、利用资本。比如,交换的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两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其价格之比。他关注消费行为和竞争性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并把统计方法和归纳方法用在经济学中。4 p( z0 N1 E& A g
! ?: N. A- s+ m2 u9 w3 e瓦尔拉斯发展出了价格理论。他继承了法国从萨伊到孔狄亚克的传统,以稀缺性决定价值为出发点。他建立供求曲线,探讨了多市场均衡的问题。他的分析从两种商品的交换扩大到很多商品的交换过程,从消费扩大到生产(要素服务市场)。他还添加了信用市场,以便对利率做出解释。5 W& g5 g) t. L% V8 H6 b# m8 |# W
* }7 K- f6 f4 Q9 O6 c
瓦尔拉斯的数学模型为联立方程组,以此说明经济整体是环环相扣的。方程组有唯一解(均衡)以及均衡是稳定的。假定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价格就会下降,这是经济向均衡支撑行进的过程。
- x2 L$ J- e8 u2 J
$ @+ l9 q( {# `, j0 q他提议对土地价值或租金的增加部分征税,因为土地的价值来源于社会。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租金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此项税收收入有保障。
, f! l S e' Q U) w1 A1 _
/ _8 b' J# b4 O3 H德国和奥地利的经济学
; _5 {$ t, Y$ D4 i& b1 | P" s2 M德国:旧历史学派(由Wilhelm Roscher领导),新历史学派(由Gustav Schmoller领导)。6 q) u* c. g* P; O! g, ~
?* s- N+ v9 J奥地利:门格尔(Karl Menger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原理》),他并不想使经济学科学化,他推崇揭示经济现象的精髓,认为瓦尔拉斯曾经作的分析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决定性,是无视因果关系的。但他也主张边际决定价值。商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满足需要。某种商品的价值就是当人们无法获得该商品时的需求。他假设出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价值随着商品数量的增长而下降。价格只随着交换而出现,并且由价值决定。( H3 ]! g) ]7 A( s2 s
$ s5 d' X1 Q* ]0 l' J# s) \和瓦尔拉斯或杰文斯的静态观相比,门格尔认为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竞争是渐渐消除垄断的过程。当人们找到并利用盈利的机会,创造出先前没有的商品,或找到生产现有商品的新方法时,企业家就诞生了。
+ M* g' Z% l& T' O& k" Q$ ]: Z4 |1 m
1 q, h, u0 k; I# L门格尔强调制度是从商品的性质衍生出来的,这些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私有财产本身。& X& G. i1 d' h' H# _5 q
( g) O1 ^6 S! h6 E% O1 q4 }门格尔提出了在奥地利经济学界的两个学说:一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认为一切分析必须从个人开始,不能从总量开始;另一个是认为社会现象的背后有着天然的规律。( W7 x4 o& V+ d t! ?' |) K! `% i
2 u Y6 o& d" u( L6 N/ w! U) A英国的历史经济学与马歇尔学派
1 Y. T% M8 X2 h- A0 C英国的Richard Jones和马尔萨斯一起创立了伦敦统计学会(即以后的皇家统计学会)。
1 W: l( Z: M7 Q2 ?6 E* X w
' O5 s- l+ h4 j6 vAlfred Marshall 在1880-1930年领导英国经济学界,他的著作《Principles of Economics》在1890-1950年间风行。4 M3 `/ a/ x8 @
% d$ P8 ~5 C0 o# ]% j
他从1860年开始用数学语言解释穆勒学说,把杰文斯的效用理论移植到他的供求理论上,来解释需求曲线。他用一套方程式描述一个静态的均衡,发展出局部均衡分析法。他假设人们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正自己的行为,把持续、渐进的变化当做经济学的典型特征。
( U. N+ }8 A+ |3 W- \7 r( m6 W
& p" ^7 u- W8 a受进化论的影响,马歇尔把企业看做和个人一样的循生命周期而进步的实体。
# _; I$ D* [2 h# W, J* ?1 B" B2 P% j% M( B! V+ Y" H9 A
马歇尔经济学的基础是供求理论,他用每个阶段自由变化的物品来界定时间。对易腐烂物品来说(如鱼),价格取决于需求。对易储存物品来说,价格由卖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决定,需求只决定销售量。
/ `! J, U" ?+ m. N! H1 c O7 K6 {) | t# e( |7 g
短期,企业能改变所雇用的不熟练工人的数量,但不能改变熟练工人和设备的效率,也不能改变生产手段。于是,如果需求增加,那么产量增加,成本也增加,价格也增加。
2 ^$ S; H/ \2 o: Z1 R
) V- e& ]3 l7 i( A$ c2 a长期内,企业有时间使雇用工人操作设备变得熟练,也有时间改变生产方式。于是,如果需求增加,那么产量增加,成本却可下降,价格下降。
5 F X7 |) ?/ _6 {: a! m M9 H; t+ y/ A# l) q! L- x. A
非常长的时间段,由于知识、人口、资本和供求关系变化,代际人口增长,使正常价格发生渐进或漫长的变化。0 N, M4 A# j( H
8 t9 E1 {' B+ T* z6 L
欧洲经济理论(1900-1914)
! T6 j: a# P6 [8 }6 s帕累托发展和完善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 ?# M+ `9 _* \( ^8 i4 g+ ]& S$ v0 k
5 X6 y8 i; x2 H5 [; }3 y8 J
熊彼得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论证技术进步是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动力。革新使经济偏离均衡,创造新的赢利机会,经济扩张;当机会消耗殆尽,增长放慢,发生萧条,经济落入新的均衡状态;然后,这个均衡又被新的革新打破。
! s4 y$ U" R' X5 T# q7 }* s6 ?
; ^8 ?, ^9 J- \经济理论家支持自由贸易,包括马歇尔、Edgeworth等;但英德的历史学家却支持保护主义。
3 N T/ i4 z/ f1 l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