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ind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趙小湖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25-7-2 12:40:30 | 只看该作者
年輕家庭如何有效化解“夾心層”的壓力?

吳軍

今天這封信的內容是受到兩位同學留言的啟發,他們談到的問題都很有代表性,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遇到。

什麼是“夾心層”困擾?

我先把第一位啟發今天來信,也是我們同學的留言讀給你聽一下。“在實際生活中,面對原生家庭的強烈干預(比如父母堅持要插手小家庭決策),即使雙方有平等意識,也常常陷入無解的困境。那麼,您認為有哪些具體的溝通或邊界設定技巧,能夠幫助年輕家庭有效化解這種‘夾心層’的壓力呢?”

“夾心層”這個說法很形象。這可能也是過去中國文化特有的問題,很多人都遇到過,但今天,這個問題其實不該成為問題。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小家庭中丈夫或者妻子,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夾心層”的問題通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女方夾在丈夫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就是娘家之間;另一類是男方夾在妻子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是娘家之間。前一類女方夾在丈夫和娘家之間的矛盾,相對還好處理些,我們主要談談後一類丈夫夾在妻子和自己娘家之間的矛盾,如果這一類問題都能解決好,前一類就不是問題了。

丈夫怎麼處理“夾心層”困擾?

我有一對朋友,這個問題解決得都很好,我把他們的經驗分享出來。這裡我就用化名小常和小梅,來指代這兩位朋友。

小常來自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大學時和班上的女同學小梅戀愛,後來結婚了。小梅家在外地,當初為了留京,小常的母親沒少托關係,也順利地把這件事辦成了。當時兩人結婚的時候,北京是不可能分到房子的,也沒有商品房,於是小倆口結婚後,就住在小常家。好在小常家裡的住房條件在北京算是很好的,還算寬敞,兩家人都有足夠的私密空間。

但是,畢竟是在一個屋簷下,小梅和小常的母親自然有矛盾。那些矛盾並不是因為她們對彼此有什麼惡意,至少從小常母親幫助小梅留京這件事上看,她還是很認可這個兒媳婦的,否則也不會把那麼一件難事給辦成。但是,兩個人畢竟生活習慣有很大不同,時間長了,矛盾肯定不可避免。這件事要是放在今天,就比較容易解決,小倆口搬出去住就好,不過在當時,這件事做不到。於是,小常就成了那個“夾心餅乾”。

小常剛結婚不久,其實也不知道這種事該怎麼處理。好在他和單位裡的人事主管比較熟,那位長輩有幾十年調停各種人際關係的經驗。有一次,人事主管和他講了這麼一句話,“在老婆面前說媽媽的好話,在媽媽面前說老婆的好話。”然後又做了一個補充解釋,“你媽媽批評你老婆時,永遠不要幫腔,永遠不要起哄,永遠不要服軟。”

小常聽得似懂非懂,第一句話很合理,對兩邊都公平,但第二句只說了一半。於是他就問那位主管為什麼,對方告訴他,“你媽媽你怎麼得罪她,她都不會跑,不僅不會跑,而且你真要跑了,她還會巴著跑了來找你;你老婆可不一樣,一次次得罪,跑了就不會回來了。”

小常後來怎麼做的,不得而知,他沒有細講。但是他把這段對話分享出來,說明這段話對他有影響,他大概就是這麼做的。另外補充一句,小常這個人很有主見,耳根子不軟,完全不受父母拿捏。最後的結果是,小常的媽媽真的把小常的太太,也就是小梅當女兒看待了,人前人後誇兒媳婦懂事;而老太太自己,最後也是由小梅送的終。

化解干預的三個本質道理

講回到同學的問題,面對原生家庭的強烈干預,自己的態度其實很重要。道理想清楚了,態度明確了,做法上技巧高一點、低一點,其實影響不大。

什麼叫道理想清楚了呢?基本上就是要把三件事想通了。

第一件事,你和原生家庭是血親關係,除非有你死我活的矛盾,不然永遠跑不掉,如果你不得不在你的小家和原生家庭中得罪一方,你只能得罪後者。當然,你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大概率兩邊都不會得罪;沒有的話,除非你的父母是聖人,否則早晚兩邊得罪。

第二件事,你的親屬順序是,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其他親戚。

有趣的是,這也是美國繼承法天然的次序。夫妻雙方,先走的一個,把財產留給配偶,多少財產都不交遺產稅。當然,他(她)也可以選擇交遺產稅,把財產留給子女,不留給配偶。如果配偶不在了,並且沒有遺囑,子女有繼承權,父母沒有。因此,在國內那種父母要跑去爭遺產的情況不會出現。如果子女先走了,子女有後代,子女的後代有繼承權,父母也沒有。只有在子孫都提前死了的情況下,父母才有繼承權。

你可能在國內過去的一些影視作品中看過這樣的橋段,說產婦難產,然後醫生問家屬,保大人還是保小孩。在美國醫生不會有這個問題,一定是保大人。

第三件事,如果你在一件事情上永遠做不到兩全其美,那你就是做不到,最好徹底放棄掉你還能做到的幻想,並且要想清楚保哪頭。既然已經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沒有能力解決複雜問題的人,還試圖保兩頭,結果一定是兩頭都落空。

道理就是這三個道理,一旦想通,就不要變了。不變,就等於把自己的態度挑明了。你父母找你說一萬遍,你都不要變,當然,估計他們說到十遍的時候,要麼就算了,要麼就和你掰了,不會真說到一萬遍。態度挑明了,你接下來做事的技巧高一點,低一點,結果都差不多。做事技巧這件事可以學習,但是態度不挑明,什麼技巧都沒用。因為你可能今天會反對昨天做的決定,明天又為今天做的決定後悔。你自己的態度都是如此,周圍人就看到了能夠影響你的可能性。於是,你父母給你壓力,你的配偶給你吹枕邊風,這日子就不好過了。

我們換一個角度,這個道理在公司裡也適用。你在公司裡制定了一條規矩,貪污或者拿回扣一律開除,而且歷史上都是這麼做的,如果老李貪污了,不會有人替他說情,你耳根清淨著呢。如果這條規矩有,但你實際上並沒有用行動表明態度。這一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下一次因為特殊原因網開一面了。好了,老李貪污,老劉跑來說情;老朱拿回扣,老馬跑來為他開脫。你可能會覺得,做人怎麼這麼難啊,那是因為你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有彈性的位置上。

怎麼判斷伴侶的認可?

關於經營婚姻、家庭關係,同學在讀完《組建家庭的作用與核心考量因素》之後,問了一個相關的問題,他問,“什麼叫做認可對方是伴侶呢?怎麼判斷這種認可呢?像老師說的,都結了婚了還是挽留不住,那怎麼才是認可呐?好迷惑?”

其實很多人都有類似的迷惑,而迷惑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底層的道理沒有徹底想通,甚至兩個人結婚時,雙方都沒有想通。

什麼叫伴侶?就是對方是你某種程度上的複製品,是鏡子中的你。小常認可小梅是自己的伴侶,即使他遇到了千年一遇的美女小陳,也不會改變這個想法,這就是伴侶。反過來也一樣,小梅也需要有這樣的認可。如果小梅想著騎驢找馬,這就難以維持一個長期穩定的關係。換句話說,伴侶這種關係,得雙方都想清楚,都認可。

在現實中常常是,一方愛另一方,愛得死去活來,覺得有了對方就有了全世界,對方一時感動,娶了或者嫁了,但其實雙方並沒有建立起相互認可的伴侶關係。這就會出現同學提到的情況,結了婚也挽留不住。今天,結婚其實就是一紙契約,如果雙方彼此不再認可了,就是一張廢紙,這個時候,好聚好散可能是最好的結果。

如果兩個人結了婚,還會在先救自己的配偶,還是先救老媽這類問題上糾結,說明並沒有認可對方是自己的伴侶。就如同你的影子不會離開你一樣,你也不可能過一種一會兒有影子,一會兒沒有的生活。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這件事無解,還是因為潛意識中把原生家庭放在了小家前面。我有兩個朋友,結了婚之後,男方帶著老媽一起生活。他們出國旅行時,也是帶上男方母親三人同行,但卻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國內,交給保姆照看。這事你聽起來都會覺得變扭。如果真想對母親好一點,就帶母親一個人出國旅行就好了。本來,全家一起度假正是增進感情的時候,孩子也是重要的紐帶,但如果夫妻雙方沒有全家要在一起的意識,把孩子看作負擔,婚姻也就和商業合同差不多了。

最後我補充一句,我在上周表達了兩個觀點,其實都可以用在親屬關係上。第一個觀點,你所遇到的所謂的兩難問題,其實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兩難,你已經做出了選擇(《你其實已經做了選擇》)。

第二個觀點,成年人的世界是選擇,不是教育。你教育不好你的父母,也教育不好你的配偶。你能做的,就是選擇而已。(《社會的真相是什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02:36:20 | 只看该作者
“碧树西风的七个步骤”通常指的是他在2025年6月发布的一篇付费文章中提出的提升个人回报率的七步法,据说比跳槽、转行、深造的收益还大43dcd9a7-70db-4a1f-b0ae-981daa162054。虽然完整内容属于付费内容,无法公开全文,但我可以为你概括这七个步骤的核心理念:

碧树西风的七个步骤(概览版)

1. 认清周期  
   明白你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周期,避免逆势而行。

2. 构建稀缺性  
   找到自己在行业或人群中的独特价值,打造不可替代的标签。

3. 掌握预期管理  
   不只是做事,更要学会“让别人觉得你做得好”,尤其在职场中尤为关键。

4. 建立信息壁垒  
   通过阅读、研究、实践,掌握别人不知道的知识或方法,形成认知优势。

5. 选择生态位  
   不盲目竞争,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竞争较少的领域深耕。

6. 打造影响力  
   无论是社交圈、职场还是线上平台,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和信任感。

7. 持续复利行动  
   每天做一点正确的事,积累时间优势,形成“时间的复利”。

这些步骤融合了他一贯强调的“隐学”思维:现实、实用、反传统但极具操作性。文章风格通常是娓娓道来、引经据典、夹杂大量案例和比喻,读者常说“像听相声一样上了一课”。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方式,我可以帮你提炼出更多细节或推荐相关的文章脉络。你对哪一步最感兴趣?我们可以一起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02:38:02 | 只看该作者
indy 发表于 2025-7-4 13:36
“碧树西风的七个步骤”通常指的是他在2025年6月发布的一篇付费文章中提出的提升个人回报率的七步法,据说 ...

当然可以!下面是碧树西风提出的“七个步骤”的具体实施方法,我结合了他文章中的核心思想和读者总结的实操建议,尽量还原其原意又便于你落地执行:

---

认清周期:看清大势,顺势而为
- 怎么做:
  - 关注宏观经济、行业趋势、政策风向(如房地产、AI、出口等)。
  - 订阅优质资讯源(如Wind、财新、华尔街见闻),每周花1小时梳理趋势。
  - 用“康波周期”或“朱格拉周期”理解你所在行业的阶段(扩张/收缩/转型)。

---

构建稀缺性: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 怎么做:
  - 找出你所在岗位/行业中最稀缺的能力(如数据分析、跨部门沟通、AI工具使用)。
  - 打造“标签化”能力:比如“懂业务的程序员”“会讲故事的财务”。
  - 每季度输出1个可展示成果(如PPT、文章、项目总结),强化你的稀缺标签。

---

掌握预期管理:让别人觉得你做得好
- 怎么做:
  - 主动汇报进度,别等老板问;用“阶段性成果”制造存在感。
  - 学会“先打预防针”:提前告知风险和困难,降低他人预期。
  - 用“对比法”呈现成果:不是“我做完了”,而是“比原计划提前两天完成”。

---

建立信息壁垒:掌握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 怎么做:
  - 深挖一个细分领域,成为“圈内专家”(如AI绘图、税务筹划、留学申请)。
  - 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用Notion、Obsidian等工具整理资料。
  - 每月输出1篇“别人看了会收藏”的内容,强化认知优势。

---

选择生态位:避开红海,找到蓝海
- 怎么做:
  - 分析你所在行业的“拥挤度”和“上升空间”,找准低竞争高成长的细分赛道。
  - 用“SWOT分析”评估自己在哪些领域有优势。
  - 不盲目卷主流岗位,反而在冷门但刚需的岗位(如合规、数据治理)深耕。

---

打造影响力:让别人愿意听你说话
- 怎么做:
  - 在线上平台(知乎、小红书、公众号)持续输出观点,建立“可信度”。
  - 在线下场合(公司会议、行业沙龙)主动发言,积累“存在感”。
  - 经营“弱连接”:每月联系1位老同事/朋友,维护人脉温度。

---

持续复利行动:每天做一点正确的事
- 怎么做:
  - 设定“可量化”的微习惯:每天读10页书、写100字、联系1人。
  - 用“时间账本”记录投入产出,定期复盘。
  - 坚持90天,形成“正向飞轮”: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值钱。

---

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不靠天赋、不靠背景,而是靠认知和行动的复利。碧树西风的文章常说:“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挑一个步骤,比如“构建稀缺性”或“预期管理”,我可以帮你制定一份个性化行动计划。你想从哪一步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05:19:56 | 只看该作者
《金剛經》能否幫我們看清情緒和感受?

王路

其實,《金剛經》並沒有直接講情緒和感受。不過,情緒和感受確實非常重要。在硬核佛學裡面,是大講特講的。因為學佛就是要解決煩惱問題,無論是解決自己的煩惱,還是解決眾生的煩惱。煩惱是硬核佛學裡面最難的一部分,它就屬於情緒。除了煩惱,還有一部分情緒是好的情緒。佛學一般叫“心所”,也就是心的功能。而感受,我們之前講過,是“受蘊”,五蘊裡面的第二個,也非常重要。情緒和感受,既然是佛學關注的核心,《金剛經》為什麼不講這些呢?

因為《金剛經》是釜底抽薪式的講法。它關注的是“共相”而不是“自相”。它關注的不是物質、感受、想法、情緒、心,而是比它們更深一層的東西。換句話說,《金剛經》關注的是底層邏輯。當你搞清楚底層邏輯之後,再用它來反推,具體應用到你想考察的事情上,就可以了。比如,《金剛經》裡最典型的句式:所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

《金剛經》在反反復復講這個,我們的課程也會反反復復用不同的例子來講。今天的問答,就用情緒和感受來解釋這句話。套進去就是:

所說情緒,即非情緒,是名情緒。所說感受,即非感受,是名感受。

我儘量用菜市場大媽都能理解的語言,來解釋這兩句話。

當我們提到“情緒”這個詞的時候,想到的是什麼?你平常會有哪些情緒?

快樂、悲傷、憤怒、舒暢、壓抑、放鬆、嫉妒……

問題是:什麼叫快樂?你能說出來快樂的本質嗎?

我們的生理系統在工作的時候,是完全不認識“快樂”這個概念的。中文裡的“快樂”,換到其他語言裡,也有不同的詞。不同國家的人用不同的語言來表示“快樂”,那麼,所有“快樂”的共同點是什麼?

從生理層面看,有一類物質叫“化學信使”,它包括“神經遞質”和“激素”。有的物質是“神經遞質”,比如谷氨酸,它是大腦中最主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有的物質是激素,比如胰島素,是調節血糖的;甲狀腺素,是調節新陳代謝的;也有些物質既是神經遞質也是激素,比如多巴胺,腎上腺素,催產素。

如果從生理層面看“快樂”,快樂可能是:高多巴胺、高血清素、高內啡肽、高催產素。而悲傷是:低多巴胺、低血清素、低去甲腎上腺素、高皮質醇。憤怒是:極高的去甲腎上腺素,低血清素,高皮質醇,極高的腎上腺素……

當然,這只是非常粗略的類比,意在說明:我們也可以用一系列生理指標的組合來表示“快樂”“悲傷”“憤怒”“貪婪”等很多不同的情緒。那麼,這種表示方法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優點是,更容易對比出不同情緒之間的相似和差別。比如,在那種表示下,你會發現,快樂和貪婪都是高多巴胺。那麼,能不能只用“高多巴胺”表示快樂呢?不可以。因為多巴胺只是一個維度,雖然快樂和貪婪都意味著多巴胺很高,但快樂的時候血清素也高,而貪婪的時候血清素低。如果再增加催產素的維度,你會發現,快樂的時候催產素很高,而貪婪的時候催產素比較低。——維度越多,或者說顆細微性越細,你就越能瞭解不同情緒的關聯和差異。這是用生理指標來表示情緒的好處。它能把多種情緒映射到一個高維空間,你能清楚地知道不同情緒的位置和歐氏距離。甚至,如果把情緒投影到三維空間,還可以視覺化。

那麼,它的弊端是什麼?弊端是,我們很難交流了。

本來你只需要說一句話:我今天很快樂。當你要用生理指標來表示,你就要說:我今天高多巴胺、高血清素、高內啡肽、高催產素。——而且,這還不精確。一方面,“高”只是很粗糙的形容,它沒有說出多巴胺的具體數值,更沒有說出多巴胺在身體各個部位的分佈;另一方面,這才4個生理指標,離準確傳遞一種情緒還差很遠。

對比之下,你就會發現,“快樂”這個詞是一種壓縮。快樂是把無數種不同的情緒,由於某些相似,統統貼上一個標籤:快樂。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你快樂;吃到了提拉米蘇,你快樂;熬夜加班一周後,終於可以好好睡上一覺,從疲勞中恢復,你也快樂;這些快樂是一樣的嗎?完全不一樣。差太遠了。乃至吃提拉米蘇的快樂和吃牛肉麵的快樂,也是兩種不同的快樂。但是,當你統統用“快樂”這兩個字表達的時候,別人無法區分“快樂”背後的種種差別,你自己也模糊了對“快樂”的真正理解。

這就是“名”的好處和弊端。好處是方便交流。把很多並不一樣的東西概括成一個名稱,就容易讓別人找到類似的經驗,也容易讓自己類比過去的經驗。而弊端就在於,它抹去了種種經驗之間的差別。所以,在使用名稱的時候,得知道名稱不是本質,只是近似的表示。

這就是:所說情緒,即非情緒,是名情緒。所說快樂,即非快樂,是名快樂。你說“我很快樂”的時候,並沒有真正把情緒說出來,也沒有辦法說出來,你只能說:我很快樂;我也太快樂了吧!別人一聽:看來你真的很快樂。但到底是怎樣個快樂,沒有辦法用語言去傳達。

感受也一樣。我舉個“疼痛”的例子。我們都知道疼痛的感受,但是,你能說出100種不同的疼嗎?如果讓你列舉,你會怎麼列?詞彙是不夠用的。你只能用具體場景來表示:蚊子咬的疼、螞蟻夾的疼、針紮的疼、骨折的疼、皮帶抽的疼、來例假的疼、偏頭疼的疼……你發現沒有,要表達不同的疼,很自然地,你會用具體的事情來表示,而不是抽象的形容。

我們說一個作家寫作水準高,體現在哪裡?他不太用形容詞,只用名詞和動詞。為什麼?因為形容詞不高級。形容詞是非常粗糙的概括;用了形容詞,你要說的事就模糊了;而名詞和動詞可以讓事情很具體。

七八年前,我每天打坐。早上起來先把米和水放在電鍋裡,點精華煮,大概40多分鐘煮好,之後不管它,溫度慢慢下降,降到快涼的時候,“啪”的一聲,又重新開始加熱,那時候大概是76-77分鐘。我每天點完精華煮,開始打坐。我當時住loft,打坐是在二樓,等聽到重新加熱的聲音,我就下座,也就是每天坐76分鐘。

前面40分鐘腿一點都不疼。40分鐘之後,腿開始慢慢疼。到了60分鐘以後,疼的層次感特別豐富。每一分鐘裡,都有好多種不同的疼法。我真是大開眼界了。那時候,我能夠根據疼痛判斷,這是第71分鐘的疼;這是第72分鐘的疼;這是第73分鐘的疼。等到疼痛變成第76分鐘的感覺,我就知道,電鍋要“啪”的一聲響,重新開始加熱了。果然電鍋就響了。

有一天,我感覺電鍋該響了,因為那種疼痛出現了,但是電鍋沒響。我又等了大概兩三分鐘,還是沒響。我心想怎麼回事,是不是響了我沒聽見?我每天煮飯,放的米和水的刻度線都是一樣的,按說不會有什麼偏差啊?正疑惑,電鍋響了,我一看表,87分鐘,比平常晚了差不多10分鐘。我根據疼痛估計的時間是對的,但是電鍋響的時間不對。等到吃完飯洗碗,我才想起來,那天煮飯用的是新米,之前的米8塊錢一斤,超市沒了,換成了5塊錢一斤的,煮起來花的時間不一樣。

那段時間我就想:原來疼還有這麼五花八門的疼法,可惜沒有名字,我也沒有辦法告訴別人那種感受。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它們會有名字呢?就是很多人也有類似體驗的時候,他們會交流,大家發現彼此的經驗類似,就會給它起個名字。不過,我自己後來不打坐了,也沒有再體驗過那些疼痛了。當一種經驗出現得不頻繁的時候,給它取名字是沒有必要的。

試想一下:當你第一次親眼看見雪山的時候,你是什麼情緒?如果只用“震撼”和“壯觀”來形容,你就沒有辦法保留記錄那種情緒。隨著科技的發展,假設未來有一天,可以用儀器精准測量出我們在第一次看見雪山時的各種生理指標;而且有望在實驗室裡還原那些神經遞質和激素水準;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再到雪山,只需要在實驗室裡,讓你的各種化學信使達到同樣的水準,是不是可以復現你“第一次看見雪山”的情緒和感受?

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上做不到。為什麼?精度問題。實際上,哪怕是你第二次去雪山,就算你看到的雪山一點兒沒變,你的生理指標和第一次也不一樣。這就是“人沒有辦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我們會把過往的很多經驗看成類似的。一個抑鬱的人,會覺得每次抑鬱發作都一樣,都有相同的模式;但如果,顆細微性夠細,你會發現每次都不一樣。人生中從來沒有任何情緒和感受出現過第二次。更不要說,兩個人出現同樣的感受。所謂同樣,只是粗糙的近似,是概括。它用名字來表示,便於自己梳理和記憶,便於人們交流;但它的本質,永遠不可能被名字抓住。

這就是《金剛經》講的:所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13:19:26 | 只看该作者
工作的虛無感

和菜頭

在工作中人會產生出虛無感,它的確存在,只是人們很少談及,因為它和生活中的虛無感相比不算什麼。而且,工作很容易幫助一個人偽裝起來,偽裝成行為忙碌,偽裝成內心充實,偽裝成目標明確。

任何一個在團隊中和他人一起工作過的人都應該有過切身的經驗,總會有那麼一刻,他會懷疑自己的同事在幹什麼,也會懷疑大家做出來的事究竟有什麼意義,進而懷疑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有什麼意義?這就是人生中無所不在的虛無感。

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工作裡最值錢的部分出現在它變成工作之前。一個人想做一項業務,然後他想辦法讓這件事跑通。在他有了這份確信之後,又感覺到全靠自己一個人無法維繫,於是就有了團隊,就有了分工,就有了流程,於是一個人頭腦中的想法就變成了一群人的日常工作。

又因為有了那麼一項日常工作,它可以發展出一系列的新業務,有些是拓展,有些是支持,有些是保障,於是又衍生出了各種新工作,圍繞着主幹業務,也就是主要工作展開去,變成密密麻麻的一張流程圖。

這樣說起來,大部分的所謂工作就是擰螺絲---規定動作,打補丁---讓系統運轉,擦屁股---為他人的失敗補台。而那個核心問題---為什麼要那麼做,碰都不會讓你碰,問都不讓你去問。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在工作中的無力地位,意識日復一日自己在擰螺絲打補丁擦屁股時,肯定會感覺到虛無,因為找不到意義的存在,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服從指令。

業務流越複雜,部門越多,員工數量越廣,更糟糕的事情就會發生,那就是日常工作多了一項新內容:扯皮。在一個大型組織裡工作,一個人難免會在無盡的扯皮中產生出一個疑問:之所以看起來大家還做出了一點事情,這是因為吃老本,是因為業務慣性,還是因為大家這一次運氣好?因為按理來說,這樣一幫三心二意,離心離德,各自為政的人,不大可能一起合作完成任何事情---既然組織也不可信,那麼人就越發覺得工作虛無,上班做業務像是在抽獎,或者在扯皮中感覺自己是系統齒輪之間的人肉潤滑劑。

不過這裡我要給諸位受到虛無感折磨的打工人一個好消息,這條好消息就是:別以為只有在一大群人裡工作才會有虛無感,一個人獨立工作照樣如此。

朝九晚五,日復一日的工作是一種對人的磨損。我每天早上爬起來畫圖寫文章同樣如此,而且我還沒有周末和節假日。當然,我為自己找意義相對來說要簡單得多:這篇文章可能對讀者有幫助,這篇文章可能對讀者有啟發,這篇文章可能為讀者提供了某種實用價值......但是一年下來,兩年下來,三年過去,人同樣會變得不那麼確定了---真是如此,還是我在自我麻醉自我欺騙?如果是後者,那麼我所做的一切究竟又有什麼意義呢?

你看,虛無感同樣地會產生,而且比在一群人裡工作還要糟糕。在一群人裡工作,你起碼可以說:這都是因為我身邊是一群蠢蛋,所以弄出來那麼多重復而毫無意義的事。但我只有一個人,一個人就要背負所有責任,直面那個自我質疑:我是不是做了一系列毫無意義的事情?

同理可證,你那個躲在獨立辦公室裡的老闆,可能不時也會無聲流着淚咬着自己的領帶止不住地去想:我請了那麼多人來,一年到頭是不是都在做無用功?

我可以找意義,他也可以找意義,什麼服務社會,什麼創造就業,什麼創造財富。你當然也可以找意義,什麼供養家庭,什麼解決安身立命,什麼為家人提供遮風避雨的屋檐,什麼得以體驗世間百態豐富自我人生,諸如此類。

不過所有的意義在某一天都需要面對自我質疑: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而意義永遠是針對自身而言的,永遠是我感覺,我知道,我認同。所以,問題總是會被轉化成另外一個形式:工作對於我而言,為我提供了什麼?衣食住行只是最低層面,更重要的是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的那種感覺。對,是一種感覺,可能都不是事實。你有那種感覺就沒有虛無感,你沒那種感覺虛無感就會浮現。

在擰螺絲、打補丁、擦屁股和扯老皮這些事情裡,不大可能實現自我滿足,也沒有多少自我實現的空間。所以,這些日常項目要做,不做就清理不出一個真正的工作台面來。而工作的價值,需要在這些日常項目外去尋找。好在工作總是複雜的,參與工作的人總是多樣的,因此你總是能夠多多少少少找到一點,在從事和接觸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聰明了一點,感覺到自己多聞了一點,感覺到自己學會了一點什麼新東西,感覺到自己學會了某一種新思路。你強烈地感覺到這些東西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你覺得你可以把這些東西用在這份工作之外的地方,於是滿足和充實會從中升起。

因此我也可以那麼說,如果只是把工作單純當做一個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來看待,那就有點可惜了。而借由工作,通過工作去觀察、見識、參與事情,去接觸、結識、學習某個人,從而完成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那麼工作向你提供的就不僅僅是薪酬。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多少會找到一點屬於自己的意義,可以克服不時來襲的虛無感。

說到底,虛無感本身不是什麼壞事。因為生活中有虛無感,人們才會去創造,去交友戀愛,去結婚繁衍,去發展出形形色色的愛好。因為工作中有虛無感,人們才會去創業,去搞副業,發展出八小時之外的精彩私人生活,或者是扮演另外的社會角色滿足內心的需求。而且,在諸多的嘗試之後,虛無感總是會帶着你回到自己內心面前,讓你去回答「我是誰」一類的問題。而這是人生中的大問題,內心裡有個答案總是能讓人更安心一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03:50:09 | 只看该作者
我沒見過誰能靠自己做成事兒,大部分成功無外乎迎合二字

碧樹西風

上午我說財富其實是農民創造的。

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並不是每個農民都能夠均等的拿到自己對應的那個量。

why?

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就一句話。

絕大多數的成功都是時勢造英雄,你說英雄造時勢有沒有?

有,500年出一個,肯定不是你。

換言之,只有時代的XXX,沒有XXX的時代,對看到這篇文章的所有人,都成立,所有。

因為你數學哪怕是體育老師教的,他也不會相信500年出一個的,恰好裡面就有我們的讀者。

這也是為什麼我反復提及,做成事兒真沒那麼重要。

因為嚴格意義上講,我們當中的誰,都沒有做成過事兒,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順勢還是逆勢。

你好好想想看,幾十年前,如果你投胎投在中西部,你要經歷的是什麼?

是出口貿易和你沒有直接關係。

你當然可以參與,但前提是你得考上大學,然後去東部沿海進入好的企業,開始卷入這場財富分配的遊戲。

如果你沒有呢?你不是中西部的佼佼者呢?

假如你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一個城市近郊的農民,作為內陸省份的農民,你能做什麼?

你只能去東部打工。

可你只要做出了這個選擇,財富分配的平衡就會向東部沿海省份的人,哪怕是普通人,哪怕是像你一樣城市近郊的農民,向他靠攏。

因為出口貿易所需要的廉價勞動力,他有了呀,這個勞動力,就是你呀。

假如這個東部沿海的農民有頭腦,他就會開個廠,組織這些勞動力從事加工貿易,賺取來自歐美市場的利潤。

你要知道工廠主會拿走大部分利潤,打工只能分得少許。

與此同時,這麼多人聚集在沿海城市,要不要吃喝拉撒,要不要住房?

要,那你打工分得的少許工資,也帶不回老家的。

你給廠長打工,下班了租的是他媳婦的房子,吃個宵夜也許是他老媽開的食堂,包括你的電費,水費,都是他們家加過價的。

你看,圍繞你有很多錢可以賺的,盡管是你主動來的,盡管你不僅主動來,主動創造了財富,而且本來就只分得少部分財富。

不止如此的,不只能夠賺取你的當下,還可以賺取你的未來。

因為你要想一想,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要不要搞配套?

要,城市就會擴大,基建就會興起。

那相對來說擁有更多房產的土著的資產就會升值,升值後,賣給誰?

不就是賣給前來打工的你嗎?

所以你看到了?這是一個閉環。這個遊戲從一開始就是注定的。

當你90年代看見外貿這件事,你就應該知道,這是連鎖反應。

你來打工,你創造財富,但是大家,圍繞你賺錢,不僅賺你的當下,還要賺你的未來,你的六個錢包。

所以你覺得,這是一個單純的你努力不努力的問題嗎?

並不是。

是不同的遊戲階段下,你所處的那個生態位自身決定的。

東南沿海過去幾十年來,無論是直接從事出口貿易,還是圍繞出口貿易進行科技研發,或者服務業,有很多賺到第一桶金的,移民去了美國,請問,這群人裡,有誰賺到更多的錢?

很少很少。

也就是說,我講的這件事,這個採樣的群體,全都是已經成功人士的群體,全都曾經成功過至少一次的群體。

即便如此,換個地方,他們都無法保持自己過去的財富增長率。

那麼請你告訴我,到底是英雄創造的時勢?還是時勢創造的英雄?

顯然是後者。

如果是前者,那麼作為已經成功過一次的人,你說你能成事兒,那你去了美國,應該更成功才對呀。

你的財富增速應該跑贏你昔日在國內賺取第一桶金的時候,難道不是嗎?

如果你沒有做到,或者說,如果這個移民的群體普遍沒有做到,依然是靠國內賺錢,美國消費,在吃老本。

那就說明我上面的論證才是真實的原因。

是因為某個時期的出口貿易,某個時期的房產杠杆財富效應,造就了一批富人。

你相對於和你同樣處境的那些人呢,肯定是優秀的。

好比同樣是東部沿海城市附近的村民,你想到要辦廠,你想到要租房,你想到要圍繞中西部前來打工的這些人做生意。

你相對於你們村那些人,肯定是優秀的。

但這不是根本原因,這只是你在適宜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它不是你能夠創造時勢,你能夠真的完全靠自己做成事兒的原因。

否則你怎麼解釋和你同樣優秀的那個中西部的村民,他也想在他老家辦廠,有廉價勞動力來應聘嗎?他也想出租他老家的房子,有租客嗎?

你以為你那些給租客加價水電費的賺錢方式他不會?

那有啥門檻呀,他不是不會,他是不能,他的處境和你不一樣,他的生態和你不一樣。

我想,我解釋得夠清楚了。

這就是為啥我跟你們講,沒誰是做事做成的。

99.9999%的成功都是什麼?

都是順勢順成的。

我一看這個生態系統,我就知道哪個位置有陽光,有水,有肥料,我去就蹲。

你當然要優秀,但你只是跟那些和你同樣拎得清的一小部分人競爭。

這就像昔日東部沿海省份的村民只是和同村人競爭,他不需要和中西部的那些優秀者競爭的。

明白了嗎?做事不是你做的,大氣候不是你決定的。你能做的,僅僅是順勢。

我們對人最高的評價就是俊杰,什麼是俊杰?

識時務者為俊杰。

你要的不是做成事兒,你要的是識時務,然後呢?然後在所有識時務的那一小撮人裡面,你努力下就可以收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04:05:44 | 只看该作者
老了退休金不夠能去廟裡養老嗎?

碧樹西風

接着話題,我調侃了一個說要去廟裡開悟的讀者。

有其他讀者問我,那去廟裡養老可不可行?

如果我真的是不想混社會,我想去廟裡,是不是吃素就可以?齋菜總是供應的?那我是不是有大量自由的時間,可以探索自己的興趣?將來老了,廟裡照顧我?

.......

哎,如今的人啊,這種天真的程度,已故的袁老爺子,您真的是該出來看看。

都怪你,讓大家吃太飽了.......,憑空生出這許多奇怪的想法。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任我行早就告訴過令狐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廟裡有沒有人?有人,那就是個江湖。

廟裡一共就如下這些生態位。

第一類,有名的。

你看到有些老和尚,90多歲了,什麼都不做,藏經閣的地也不用掃,自有徒子徒孫來照顧,逢年過節還被領導問候。

為什麼?

因為他們實際上就是名人,他們在這個行業裡揚名立萬過,人家混成吉祥物了。

地產公司的老總,你也可以早早的退休,退休後拿八位數的退休金,你也可以滿世界去爬山,去給小女友燒紅燒肉,可以的。

前提是什麼?

是你得在地產圈裡混到那個位置。

人家雇個明星做代言一年還要大八位數呢,現在只要小八位數,把老董事長養起來,還可以給企業做宣傳,有什麼不好?

很划算呀。

我們想想看,好端端一個人,你找個沒人的地方清修五十年,你哪兒來的名望?

誰認識你呀?

換言之,如果你想要老了之後在廟裡有這種地位,那你年輕的時候必然是卷王。

你卷到整個宗教圈都認可,認可你是這座廟的長老。

所以你的生態位實際上是什麼?

把這座廟看作一家公司,你走的就是技術路線,你實際上混成了首席科學家,而是元老級的,是企業給你養老都能帶來名氣利益的。

第二類,有權的。

俗稱首座,監院,方丈之類的。

能不能養你的老,你到底需不需要每天燒飯,擦地板,打水,是管理層決定的。

你自己都不是管理層,你指望哪個?

別說這種廟裡的高管,哪怕是知客僧之類的中層小主管,不努力,不上進,輪得到你做嗎?

魯智深拿着方丈同學,另一座寺廟方丈的推荐信,也不過是去管理個菜園子,你當自己4+4啊?

今天廟裡沒有香火了,明天大殿要維修了,小和尚們都巴巴的等着你買單呢,你拉不來香火,你是準備讓大伙都出門化緣?

那人家憑什麼讓你坐管理層這個位置呢?

所以無論是知客僧,還是方丈,你走的都是企業裡的管理路線。

你等於在一路努力組長,經理,總監,高管,你在打拼這個。

至於你老了廟裡還管不管你,要看你的位置了,知客這種中層,只怕是沒人養你老。

方丈這種,你提拔過下一任的方丈,他或許會養你老,因為反正也不是他親自伺候你,也是他指派幾個小和尚來伺候你。

看到了嗎?你只有對以後說了算的人有恩,他才會養你老。

而你怎麼可能有恩呢?除非你曾經說了算過,那你不拼,能輪到你說了算?

廟裡每個人都巴巴地看着呢。

這就是最常見的兩條廟裡的養老路線,你去看那些老和尚,不是名人,那他就是前任方丈。

第三類,你是資方。

你足夠有錢,你厭倦塵世,你給廟裡捐了8位數,9位數,自然允許你住在廟裡,帶髮修行都可以。

因為說到底,你是客戶,明白不?你是客戶。

你吃的飯,飯錢你付過了,你住的僧房,房租你付過了。

你可以在廟裡清修不用打掃衛生,不用去拉香火,那是因為你自己就是最大的香火。

或者你是名人也可以,你是名人你出家了,把廟的名氣也拉大了,你的粉絲們跑去廟裡燒香,帶來了香火,於是廟裡也願意養你。

說到底,始終繞不開你是香火這件事。

除了這三類,你想要在廟裡待下去,只有一個辦法。

就是你帶給寺廟的利益,大於他支付給你的福利。

你要麼掏錢,要麼幹活,廟裡是不養閑人的。

你要是老了,既沒有錢,也沒有名,也幹不動活,你的子女也不來捐香火。

除非有哪個義工,人家願意照顧你,願意替你付房租飯錢,否則廟裡就會送你去救助站。

不然呢?你老了,病了,難道廟裡不讓你學會認命,還給你付醫療費啊?

這就是寺廟的江湖,和公司的運營機制並沒有多少不同。

你看透了就這點事兒。

既然都要幹活,既然都避不開競爭,既然走到哪兒都沒有免費的午餐,那我幹嘛不掙多的?

回答我,我幹嘛不掙多的?

這就是我講七個步驟的價值,它的現實意義。

我非常清楚,你躲不掉付出一定的勞動和努力這件事。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追求回報率最高的?

不是誰給錢多給誰幹,難道還是誰給錢少給誰幹?

當你把自己的回報率拉滿,你的付出得到了最高額度的回報,你滿載着收獲,你說你非要捐給廟裡,你非要青燈黃卷而非陽光沙灘,我不攔你,那是你的自由。

但你先得有,你得有,否則,廟裡都不收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04:42:12 | 只看该作者
沒有人上班是開心的?

碧樹西風

有讀者問我這麼一個問題。

他說,該怎麼做,他理解了,為什麼必須那麼做,他也理解了。

但是他在想一個問題:

他發現自己一到周一就不開心,一到周末就精神抖擻,這事兒怎麼解?

或者說,能不能吃着火鍋,唱着歌就把所有事兒,給辦了。

.......

我們首先來看你主要的問題,你說一上班就不開心,於是你以為不開心是上班引起的。

這個邏輯,體育老師都教不出來。

二戰時期,太平洋某島民,每每看到傍晚日落時分,天空中就有大鳥飛過,空投食物,於是以為食物和日落之間有必然的邏輯聯繫,自此推出島民牛頓三定律,對着太陽祭祀。

但二戰結束後,就再也不靈驗了。

為什麼?因為所謂的神鳥,只是美軍飛機。仗都打完了,幹嘛還要空投食物。

所以我們要重新審視你的這個開心與工作之間的邏輯關係。

我年輕的時候看過一個刑事案的新聞,當時我還在讀研,零幾年的時候。

講的是一個農民工,叫王斌余,全家都是農民工。

不光是討薪難,還有長期的不如意,就是苦,累,不受尊重,還總被欠薪。

最後就跟工地上的管理人員發生了衝突,釀成了命案,上了那個年代的熱搜。

當然最後他被判了死刑。

但是他臨終前留下的一些心裡話,在當年的網絡上引起很多人的討論。

他講,為什麼自己這麼難,說到底,那個工地上的管理者不欺負他到那份上,但凡有人對他好點,他也不會這麼做。

反倒是進去了之後,到被執行之前的那幾個月,是他最快樂的。

........

我當年作為一個學生,就在思考一個問題:財富是誰創造的?

我想來想去,覺得答案就是兩個字:農民。

因為我們最初是農業國,而且又不是澳洲中東那種先天有礦的,咱也沒有技術,可能連管理經驗,商業基因都沒有。

更不要說像大航海時代那樣跑去美洲搶點金銀之類的啟動資金。

換言之,一個純粹的農業國,你要誕生自己的工業,那其實就是農民種地種出來的。

他種出來的地,打出來的糧食,肯定沒有全歸他,全歸了他,拿啥去作為開啟工業化的啟動資金呢?

而開啟工業化之後,無論是鄉鎮企業的輕工業,還是加入全球化之後的工廠裡的工人,包括所有的基建,本質上最後都是農民在幹活。

所以我說,創造財富的,其實就是農民,或者說是農民衍生出來的這些。

你包括後來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買走房子的那些人,本質上也是農民。

農民進城,城市化了,他有了購房需求嘛。

那麼我現在問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你願不願意做農民?或者說,你願不願意做當年的農民工呢?

我當年很誠實的回答,我是不願意的。

因為回報率不高。

我零幾年的時候看到那個報導時,就在想,案件中的那個王斌余,其實比我大不了幾歲,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他說生活好苦,好累,不受尊重,他記憶中的片段都是工地,討薪。

但是我記憶中的片段是什麼?

是90年代末開始接觸電腦,互聯網,是各種遊戲,是各種音視頻作品。

你看,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個世界的不同側面。

後來到了研二,我就去外企實習了,而後又跳槽待過民企,又去過甲方,又自己創業。

看着做過很多東西,但實際上,一直都是音視頻這個行業的。

我年輕時戲稱自己是AV男,A,audio,音頻,V,video,視頻。

其實無論是做AV領域裡的服務器,還是芯片,還是甲方的體系結構,還是創業的平台。

總的來說,都屬於AV,audio and video。

我為什麼戲稱AV呢?因為我覺得這都屬於娛樂業,音視頻行業本質上依然屬於娛樂大行業。

郭德綱的相聲,最後不還是通過音視頻這個行業,傳遞給了全世界嗎?

大家不吃飯,會餓,不穿衣,會冷,不住進房子裡,會淋雨。

沒有了音視頻,會怎麼樣?其實不會怎麼樣的。

但不會怎麼樣的行業分到的蛋糕,也許比必要的行業反而多。

娛樂業的整體市值,肯定比農業高,盡管我們都覺得這挺搞笑,因為沒有了娛樂業,人類照樣過日子,沒有了農業,就沒法過日子。

這是個很重要的思考與觀察,這影響了我後來很多時候的行事風格。

你比如2012年,我負責產品部門的時候,我們的平台難以得到甲方的認可。

研發部門的人總在跟我講,要怎麼升級技術,然後給我一個遙遙無期的deadline。

我懷疑等他們實現的那天,市場的周期都結束了。

於是我就找了個美院的學生,去把我們的演示系統裡展示的那些商品圖片,全都換成了奢侈品。

好比說咱倆都是做電商平台的,你是淘寶,我是京東,我技術上沒法超越你。

那我怎麼辦呢?我在演示系統裡面,我掛上去的商品都是奢侈品,豪宅,名車,名表,模特展示珠寶。

然後就大獲成功。

這個道理就像同樣倆屌絲,都只有3000塊的預算,一個買了條項鏈送給女神。

另一個呢?花1000塊租了輛豪車,花1990定了一晚豪華酒店的房間,然後花10塊錢買了一朵玫瑰,載着女神直接開去酒店表白。

女神快樂的投入後者的懷抱,脖子上還戴着前者的項鏈。

我知道大家看不起後者,覺得這就是渣男。

可我們想想看,不渣的另一個極端是什麼?或者說,你願意成為那個樣子嗎?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告訴你,你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才會得到回報。

如果3000的項鏈女神看不上,那一定是你不夠努力,你要努力攢錢買6000的。

咱們接受的都是這類教育。

可這個思路真的是對的嗎?

李佳琦的那句話,那句你究竟有沒有努力,真的是對的嗎?

如果李佳琦的這句話是對的,你來給我解釋下,我年輕時,我讀研時看過的那則報導。

零幾年上熱搜的那個民工,他除了最後腦子發熱過激是不對的,此前他老老實實幹活的時候,他難道是因為不夠努力才拿不到薪水嗎?

換言之,這裡面一定有比努力更重要的事情,難道不是嗎?

或者我這麼說,一定有比努力更重要的,更能夠左右你回報率的事,難道不對嗎?

這就是我們重新思考這件事的意義。

當年上熱搜的那個案件的當事人王斌余,他說這個世界讓他痛苦,但實際上痛苦和世界並不掛鈎。

因為和他同時期,並不是所有人都痛苦。

換言之,痛苦是處境帶來的,不是世界帶來的。

那麼同樣,到底是工作這件事本身讓所有人都不爽,還是說,你的工作,讓你這個具體的人,不爽?

是你的幾百萬同行各個都不爽,還是說,有人爽,有人不爽?

努力很有用,但它永遠排第二,排第一的是努力什麼?是怎麼努力?

遍身羅綺者,從來不會是養蠶人。穩定盈利的,又怎麼可能是金融消費者?

我們很多人,沒有跳出小時候老師給的思維陷阱。

老師總是說,你還不夠努力,就像女神總是說,你討好她的誠意還不夠大。

但實際上,你沿着這條路,可能最後就是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鑽牛角尖,乃至上班的心情像上墳一樣。

而且漸漸迷茫,俗稱越努力,越找不到出路。

而我,告訴你們的那七步,你還沒有開始做。

明白我這句話嗎?

你還沒有開始做。

你過往的不開心,是你過往的工作方式帶來的,不見得是工作本身帶來的。

當年的王斌余,如果有人給他指條明路,他一做就有回報,越做回報越大。他還會厭惡這個世界嗎?

也許他就會很享受,樂在其中。

也就是說,讓他厭惡的,是沒回報的方法,而不是這個世界本身。

你覺得,是改造世界容易呢?還是稍微改改工作方法容易呢?

當然是後者嘛。

就像當年我負責產品時跟兄弟們說的,我們無需改硬件,也不需要改軟件,我們或許改改界面就能大獲成功了。

那咱們為啥非要繞遠路呢?

同樣,你從來沒有按照步驟執行過一天,你對工作的不滿,是你以前的方法論帶來的意識殘餘。

那你為啥不試試新的呢?

就我這麼多年帶隊伍的觀察,絕大多數人,厭惡的從來不是工作,而是沒回報。

一旦他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一旦他收入翻了十倍,幾乎各個都賴在辦公室不願回家。

有回報,乃至高回報才是最大的癮,那東西比嗑藥,比美色的勁兒,都大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19:31:34 | 只看该作者
識破生活中的三大邏輯謬誤

吳軍

分享幾種邏輯謬誤,它們是騙子常用的伎倆,很多騙子就是利用了這些邏輯謬誤,偽造出一個看似很厲害的身份或者聽起來很高明的觀點。不少內容,來自於當年上學時的語言學課程的筆記,多年來,我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很獲益,現在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用。

過載語言的謬誤(loaded words)

要介紹的第一種邏輯謬誤,是過載語言的謬誤。簡單來說就是,講話人故意用一些複雜,讓人難以理解的語句來表達,讓人聽得雲裡霧裡,但是也找不到明顯漏洞,就這樣糊裡糊塗地接受對方的觀點。

比如在我們當時的語言學課堂上,教授用了一本德語書中的例子給我們舉例。在這本書中,使用了大量複雜而難以理解,但實際上沒有必要的從句,這讓語言顯得誇張、華而不實又裝腔作勢。這就是過載語言。我們學英語時,已經感受到了從句是一個很大的難點,德語更複雜,特別是一句話可以嵌套很多從句。也就是說,如果你想,你可以把一個德語句子變得無比複雜。但是即便是德國人,如果能夠用簡潔而清晰的語言講清楚一件事,就不會故意使用繞口的從句。我的英文寫作老師也告誡過我們,最好不要在文章中寫超過4行的長句。如果故意使用特別複雜的語言,就很有可能是為了將沒有證據支持的觀點隱藏在其中。比如下面這段話,我給你念念:

法庭逃避阻止一名逃跑的檢察官不公平地將兩名記者監禁的責任——這兩個記者沒有被指控任何過錯——這名檢察官不遺餘力地利用政府藐視法庭權力,迫使他們泄露他們的秘密消息來源。

聽了這句話,你能聽明白這是在說什麼嗎?它想表達的其實是,一名檢察官監禁了兩名記者,迫使他們講出他們報道的消息來源,可能兩名記者把這個檢察官告到了法庭上,但是法庭判了這名檢察官無罪。用這種簡單的話說出來,你肯定能聽明白了。但是為什麼有人一定要用這樣繞口的話來說呢?因為他說的不是事實,如果用直白的話說出來,裡面違反事實的部分就很容易被發現,用這樣繞來繞去的話講,你就很容易被繞進去了,因為想不清楚,只好接受了講話人的結論。

還有一種謬誤,和過載語言的邏輯謬誤類似,叫做模稜兩可的謬誤。這個謬誤也很好理解,就是講話人故意用一些意思模稜兩可的表達,來掩蓋想表達的真正意思。比如你經常聽到某家公司說它要控制成本,它實際打算做的是裁員,只是裁員這件事比較敏感,它就用模稜兩可的“控制成本”這樣的說法。在談判或者辯論中,如果你發現對方使用了一些模稜兩可的詞,或者你聽不懂對方想表達的意思,不妨直接把這個詞點出來,請求對方進一步解釋。如果他繼續含含糊糊,解釋不清楚,那這個點可能就是對方自己也不是很自信,或者是他想要糊弄你的點。這個時候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不過有些時候,人們為了給對方留面子,或者淡化一些說辭帶來的過激反應,也會採用模稜兩可的策略。比如鑒賞家會說“這件瓷器看着有點新”,來安慰買了假貨的人。警察在發布會上會說某個人是受關注的人,而不是嫌犯。在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可以用不那麼較真,聽得出這裡面的畫外音就好了。

語無倫次論證

騙子經常使用的第二種邏輯謬誤,是語無倫次論證。你經常會看到有人採用這一種論證方式,他為了證明X是真的,然後胡言亂語了一大堆證據,最後得出結論,X就是真的。舉個例子,今天你可能時不時地會聽到一些陰謀論的說法,比如有人說,其實有某個團體在背後控制着世界,然後他會找出一些永遠沒法證實,也沒法證偽的理由,然後說,你們看,這個世界背後有一隻黑手在控制。如果大家不同意他的觀點,他就會故作高深地說,我知道大家很難理解我的想法,因為只有很聰明的人才能想得通這一點。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不妨停下來想一想他之前的論證過程,看看是不是也有我們前面所學到的那些邏輯謬誤,比如把兩件不相干的事情強扯上關係,或者從結果倒推原因等等,大概率會有。不要因為他最後說“只有很聰明的人才能想得通這一點”,你就真的擔心是不是自己的想法錯了。

為了讓自己的胡言亂語顯得理由充分,有一部分人還會亂用術語。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今天各種專業名詞滿天亂飛,很多用語原本只會出現在專業出版物中,現在卻在各種媒體上被濫用。甚至很多人經常說這些名詞,卻未必了解其中的含義。

比如在科技領域,有人工智能,web3,元宇宙,大健康;在財經領域,有市場主體,供給側等等。很多作者為了使自己的文章顯得高深莫測,就在文裡塞滿了這些詞。比如簡單的病例管理非要說成是大健康,企業非要說成是市場主體。在專業的新聞或學術文獻上這樣寫當然很正常,但是如果在日常聊天中這樣講話,就顯得有些“不說人話”了。雖然這個說法有點刻薄,倒也反映了實際情況。畢竟用語言交流是為了讓大家懂,而不是讓大家糊塗。如果刻意要讓大家糊塗,背後可能就有欺騙的目的。

訴諸無知的謬誤(Argument from ignorance)

第三種邏輯謬誤,是訴諸無知的謬誤,訴諸無知的謬誤不是指利用對方的無知來騙人,而是指利用對方無法證實一件事,去肯定這件事的反面。

打個比方,如果有人問你,你是否能證明靈魂存在,你說不能,他於是說“所以靈魂不存在啊”;或者反過來,他問你是否能夠證明靈魂不存在,你說不能,他說,這就證明了靈魂存在。

訴諸無知的謬誤看上去很容易被揭穿,但是今天很多人都在犯這個錯誤,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論證錯誤。比如有的編劇會寫出這樣的劇情:警察問某個人:“你是否有某年月日不在場的證據?”對方說沒有,警察就說:那你一定是在場了,你的嫌疑很大。這種劇情就屬於訴諸無知的謬誤,張三無法提供不在場的證據,但這不能說明他在場;張三無法自證清白,也不能說明他犯了罪。實際上在司法領域,檢方要想提出控罪,要自己舉證。

再比如說,今天很多人論證外星人存在或者不存在,都是用的訴諸無知的方法。支持外星人存在的人會講,大家之所以看不到外星人,是因為它們很隱秘地躲在地下某處,人類的技術還不夠發達,無法偵測到它們的藏身之地,因此我們不能肯定它們不存在。這種說法的錯誤之處在於,缺乏外星人不存在的證據,不等於有了它們存在的證據。

訴諸無知的謬誤還有一個變種,就是自己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懷疑別人做不到。比如就有人質疑埃及的金字塔是否是古代的埃及人建造的,因為他們不知道當時的人是如何修建金字塔的,於是他們就歸因於外星人。還有人質疑亞里士多德的背後是否有一個團隊在寫作,因為他的成就實在是太大了。有這種想法,通常是因為質疑的人自己本事太小。今天你經常能在媒體上看到這一類質疑,大家學了這些內容後,應該能夠認清對方的這種邏輯錯誤。

總結

我們介紹了三種常見的邏輯錯誤,很多騙局背後的原理,其實就是這三種邏輯謬誤。第一種謬誤叫過載語言,它講的是,講話人故意用一些複雜、讓人難以理解的語句來表達,讓人聽得雲裡霧裡,就這樣糊裡糊塗地接受對方的觀點。第二種謬誤,語無倫次論證講的是,用一大堆沒有邏輯和因果關係的論證,來說明某個觀點。最後一種邏輯謬誤是訴諸無知的謬誤,它講的是利用對方無法證實一件事,去肯定這件事的反面。希望大家在與人溝通和讀書時能識別這些謬誤,當然自己也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25-7-9 20:42:23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個醫生,有些事兒吧,我真幹不出來

碧樹西風

有個讀者留言發出了一番感慨。

他說我寫的,他看得懂,也做得到,但他思來想去,沒法做。

為什麼?

因為他是醫生.......

他想問我什麼呢?他想問我那個千古的難題: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好,我們來看他的問題。

他說他看懂了,很多讀者肯定好奇,他到底看懂了什麼?

一句話,28定律。

一家企業,真正創造價值的,是20%的產品,不是全部;

一個團體,真正創造價值的,是20%的員工,不是全部。

一個產品,決定它利潤率的,是20%的客戶,不是全部。

這個定律可以一直延伸下去,直到你會發現。

決定你升遷的,決定你個人利益的,決定你職業前途的,甚至決定你命運,都是20%的人,和事兒。

於是,這個世界上就有兩種策略。

一種是把100%的精力,都砸到這20%真正影響你個人利益的人和事兒上。

其他的80%,你管他呢,事情做不成你自己也可以步步高升,就是因為你護牢了能起決定性作用的20%。

另一種,則是平均分配。

很顯然,前者的收益遠遠大於後者,因為不浪費子彈呀。

但是你注意,這個收益,僅指利益。

我給大家算筆賬,就比如之前的付費文章。

它的單價提升十倍,你知道閱讀量會下降多少?

只會下降一半。

我的主業不是做自媒體的,我是做數據的,無論2012年創業時做雲計算生意,還是我個人做高頻交易,本質上都是數據。

論自媒體,我不是專業的,也許只能算個打醬油的,論數據,我是吃這碗飯的。

算賬,我誤差不會超過5%的。

換言之,如果站在純商業的角度,提升單價才是正確的。

單價提升10倍,客戶減少一半,可是利潤,增加了5倍。

伺候一半的人,賺五倍的錢,站在商業測算的角度,這是不是正確的?

當然是正確的。

事實上,不僅應該大幅度提升單價,而且應該什麼?

應該縮短篇幅,甚至應該放棄方法論的討論,更加不應該在付費文章推出後,連續大量的延伸性的討論,以及眾多的答疑解惑。

沒必要做這些的,站在利益的角度上,沒必要。

好比你付出了90%的精力,其實對於你的利益部分,影響力連5%都不到。

所以站在純商業測算的角度,我應該用最小的精力,去獲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用了大量的精力在那些並不打糧食的事情上。

看懂了嗎?這就叫純利益測算法。

如果我採納這個方案,我在公號上花費的時間直接減去9成,淨收益直接翻5倍。

可是我沒有這麼做,為什麼?

請問為什麼?

我是天使嗎?還是我愛眾生?還是我不好意思?

一個純文人,也許有各種酸秀才的顧慮,我一個做高頻交易的,商人眼裡我都是賊,我會不好意思?

我不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我在其他領域裡,已經那麼幹了。

在高頻交易這個遊戲裡,我已經遵循了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打個比方就相當於A和B是同事,都是梅奧診所的醫生,但B只是醫生,而A有兩個身份。

另一個身份是羅切斯特市最大的販藥集團地下頭子。

B是靠當醫生過日子的,而A,他之所以當醫生,只是想讓自己心裡好受點。

那麼A和B在如何當醫生這件事上面臨的問題就不一樣。

B就是個兩難的境地,我是做莆田系的醫生呢?還是不做呢?

本着商業利益最大化原則,就是應該做莆田系的醫生,因為你的利益是20%的人和事兒決定的。

但是你覺得,這麼做,自己內心不安,你覺得自己從醫生這份職業當中得到的除了錢,就沒別的了。

是這個想法對吧?

很正常,一定有。

A就沒有這個苦惱,別忘了,他就是本市最大的販藥集團地下頭子。要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還有比販藥更掙錢的買賣嗎?

你想通了,就這點事兒。

所以我講的,不同行業的人,執行起來,感受當然是不同的。

如果你是遊戲行業的,你是娛樂行業的,你執行起來絲滑無比。

因為你很清楚,你們行業對人類的安全影響近乎於無。

玩到一個不好玩的遊戲不會死人的,但是吃錯藥,會死人的。

每個醫生都知道莆田系的醫生掙錢多,可是真要那麼做,你就猶豫了。

猶豫是對的,猶豫說明,你想要的不只是錢,不只是升遷,你還想要別的。

比如,為自己感到驕傲。

也許你沒掙到錢,但是你救了人,你為自己感到驕傲。

所以我打比方的時候,我用了長安的荔枝。

為什麼選這個案例?因為這件事從根子上就挺扯淡的。

楊貴妃吃不到荔枝會死啊?

扯淡的項目,我們的良心就不會不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就不會導致你內心的困惑。

但如果不是吃荔枝呢?如果是送情報呢?如果這個情報關係到長安百萬人的生死呢?

你是不是動搖了?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到底能不能升官發財也沒那麼重要了?

很正常,動搖是對的,因為人活着並不只是為了錢。

這就是我告訴你的,人身上有多個面,人這輩子想要的東西,可不僅僅是錢。

哪怕是一個在金融市場裡做賊的高頻交易者,有時候換個領域,也會自己不遵守自己說的。

也會放棄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沒毛病的,海盜也是人,海盜不搶劫的時候,他也有人性的,在海上遇到落難者,也會去救援的。

所以不要想着說世間有什麼兩全法,我可以既當又立,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醫生這種特殊的職業。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職業沒有醫生這麼特殊。

說到底,你的那份差事沒那麼重要,你當真執行,把100%的精力,都砸到那20%真正能夠影響你個人利益的人和事兒上,讓你的個人利益最大化了,也不會有啥不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25-7-9 20:47:43 | 只看该作者
普通個體生存思維轉向:從“找工作”到“找業務”

劉欣穎

逝去的“穩定”,流動的“價值”。

刷到兩個互動數據百萬的視頻,都是傾吐和哭訴面試的奇葩經歷,想起前兩天我刷到的一個賬號。

這個賬號內容是一個小伙子打零工攢錢去南極,用視頻記錄了日常接單的各種“零活”。咖啡店兼職、代購、上門喂寵物都已經是再正常不過了,還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任務,諸如幫忙拔掉白頭髮、防曬產品測評、給植物澆水並提供情緒價值以及有位女性朋友下單的上門幫找對象的私房錢藏在哪裡。

報酬從小幾十到幾百,加上這個賬號博主專業是播音,同時教課加接一些相關的工作,一天下來竟也過千。

兩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一種轉向的縮影。

過去是組織化時代,找工作,等於找到一條確定性通道。但現在,組織的生命周期縮短、用人成本增加、靈活用工興起,讓長期穩定工作變得稀缺。

而借助平台,個體與市場之間也不再需要組織做媒介。

找工作,已經過時了。過時的不是這個動作,而是這種思維。

這種情況下,我們普通人怎麼辦?

01/時代變量:從“組織匹配”到“價值匹配”

我之前在大廠工作,後來辭職自己直面市場做事,感受過一種無奈的荒誕。過去,組織的光環和背景的托舉是可以掩蓋價值空心的。一個明顯不靠譜的人,因為附着某種身份,就可以輕鬆在光環下放大自己的分量。而一個踏實做事、真正創造價值的人,會被認為“沒有策略”。

但是,真正的策略不是組織的冗餘對冗餘,人的空心對空心,高談闊論對虛張聲勢,你好我好對不上大家好。

雖然,組織的價值異化依然存在,但是,我們已經明顯地看到組織的光環日漸式微,背景敘事也加入了多重競爭元素,這一切都指向:真正的價值,越來越重要。

從“組織匹配”到“價值匹配”,我覺得要關注3點。

第一,過去的就業邏輯,是把人安置進一個穩定系統中。你匹配的是組織的流程、崗位、等級與文化,而不是你自身的獨特價值。所以,你被組織需要,不等於你在發揮自己的真正價值。

第二,個體與組織之間不再是靜態附屬,而是動態交換。招聘者需要醒悟一份工資撬動不了三個人的價值總量,一張大餅也不再是激活上進心的“通用貨幣”。應聘者需要清醒,摸魚摸不來富貴,考慮組織使命是否符合自我表達是需要的。

第三,回歸價值邏輯,是從身份信仰到能力本位。

說回想去南極的博主,大家都好奇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活兒都是從哪兒找呢?答案,中國目前最大的“合法黑市”:閑魚。

出於觀察和思考慣性,我特地去看了一下,發現閑魚首頁“推荐”項下,第一個就是“神奇副業”。

瀏覽了一下,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用戶在這裡可以認證自己的“閑魚簡歷”,成為“副業賣家”,在線接單、聊合作、成交變現,實現個人價值商業化。

而平台支持和展現的業務類型,無愧於“神奇”二字:聊天的、鑒別的、陪練的、跑腿的以及律師、剪輯、諮詢等專業職業解決方案化。

還有不知道你刷到過,貓咪絕育與主人反目成仇的視頻嗎,閑魚上還有個“業務”:寵物絕育壞人扮演。

網上有句話,人類對閑魚的開發利用不足1%,反過來說,個人對自我能力變現的想象力也不足1%。

02/意識覺醒:身份不可靠,能力才可靠

也許你會疑惑“這些靠譜嗎”,我大體上看了下單價和成交情況,自然大多是相對價低和不穩定的。當然,也有經營比較好,穩定出單的優質賣家。

但重要的是,這些是真實需求和真實解決之間的互動。在被傳統教育和社會文化規訓下,我們不免認為這些是“不務正業”,是穩定工作的過渡或者補充。

可是,“穩定”一詞已經有了新的時代內涵。當剛性身份鬆動,能發現需求解決需求,不論大小,就是對自我價值的重新發問和探索,對自我價值支點的真實經營。

過去,身份是最大的信用背書。你的學歷、單位、頭銜,構成了社會對你的“第一性認知”。

但時代已經改變了。

如今,一個人能否被看見、被需要,越來越少地取決於他“在哪裡工作”,而取決於他“能解決什麼問題”。

身份是外部構建的敘事,能力是內在可持續的資源。

當然,我們探討的意識覺醒核心,並不是“去身份化”,而是你如何“定義自己的身份”。

03/轉向核心:自我探索,錘煉能力,持久經營

標題這三組詞是我認為的關鍵詞。老生常談,但,是共識性正確。

第一,自我探索,是一項長期工程。別着急,但是要開始。

在組織主導的時代,我們習慣了“被分配”的人生路徑:填志願、選行業、完成任務,好像按部就班就能通往安穩人生。但當“單位”不再穩固、行業快速洗牌,我們才發現,真正值得依賴的:

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深刻理解與自我營造。

第二,錘煉能力。

這個能力不再是簡歷上的“包裝”,而是可以在市場中驗證的產出力。這個能力不為晉升更快,而為自己走得更穩。

第三,持久經營。

這一點太重要了。就像閑魚上的“神奇副業”,心血來潮驅動,大概率是沒有什麼結果的退場。但如果基於個人真實能力提供解決方案和持續經營,你會發現,這給一個賬號帶來的不只是穩定出單和好評,還有對人的信任積累和非線性價值增長。

最後。

我覺得,從找工作到找業務,是一次內在主權的回歸。

這個時代的確給了個體更多自由,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不再需要外部認領,我們需要的是內在認同。

這是一個將自己的能力、信念與方向交由自己打磨、掌控和兌現的過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19:42:02 | 只看该作者
“人-人模式”:信徒能和神靈談條件嗎?

李林

上一講我們說到,在宗教學看來,信徒和宗教設定的信仰對象——超餘之間有兩種互動模式,一種是“人-神模式”,另一種是“人-人模式”。人-神模式中,信徒以一種無條件信賴“神明”的方式和超餘相處;“人-人模式”中,信徒更多地以一種人與人之間玩利益交換的方式對待超餘。

在生活中,其實我們對於人-人模式的宗教現象要熟悉得多,比如燒香拜佛、許願還願,都屬於這種類型。你可能聽過一句古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句詩寫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佛教的興盛。南朝的皇帝幾乎個個信佛,其中最虔誠的要數梁武帝蕭衍。他對佛教熱衷到什麼程度呢?修寺蓋廟都是家常便飯了,最誇張的是,他甚至好幾次把自己本人都施舍給了寺廟。梁武帝對佛教付出了這麼多,卻被達摩祖師的一句話扎心了。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問道:“我為佛教做了這麼多,有何功德?”達摩回答了他四個字:“實無功德”。意思是,啥功德都沒有。梁武帝大受打擊。

梁武帝的這種心態其實很有代表性。有人吃齋念佛、獻祭敬拜,就認為自己比那些臨時抱佛腳、燒香許願的人要更虔誠。但就像梁武帝一樣,很可能會被達摩祖師說一句“實無功德”。

為什麼?因為其實這都是我說的“人-人模式”的宗教活動。“人-人模式”的本質就兩個字:交換。梁武帝以修寺蓋廟自誇,是認為能用這些作為換來成佛或者福報。吃齋念佛和燒香許願的人,也都是有所求,想用自己的行為去交換罷了。

“迷信”其實更普遍

人-神模式中,信徒對待超餘的方式是叫“信仰”,實質是無條件的信賴。那在人-人模式裡,我們也用一個詞去描述信徒對待超餘的方式,叫做“迷信”。別誤會,這裡的“迷信”是一個中性詞,說的是一種有條件的信賴。也就是說,信徒要和神靈講條件,用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邏輯來處理宗教問題。

你還別看不起這種做法。實際上,比起那種”不講道理“的無條件信仰,和神靈做交易才是歷史更悠久、受眾更廣泛的宗教形式。為什麼?因為交換才是人類更熟悉、更容易理解的交往邏輯。

人類社會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分工合作背後,就是一種交換邏輯:我負責狩獵,你負責採集;或者我負責生產,你負責安全。合作,實際上就是交換彼此的勞動成果。在漫長的歷史中,交換邏輯深入到人類的行為和心理中。對於這個邏輯,我們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感:我付出了A,就有理由相信可以得到B。

從這個交換邏輯出發,人-人模式下的宗教現象其實還能拆分得更細。你看,人和人打交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待陌生人,一種是對待熟人。在宗教的人-人模式裡,也存在這兩種類型。

我們先來看一看陌生人模式。和陌生人交換,就是簡單直白的以物換物、或者以錢換物。典型的例子是羅馬天主教發行的贖罪券。中世紀時,羅馬教會發行過一種贖罪券,根據出錢多少,赦免不同罪過:花6個金幣購買的贖罪券,就能赦免通奸罪;花8個金幣購買的贖罪券,就能赦免殺人罪。人們燒香拜神、奉上香火或者祭品,希望得到保佑,也是類似的道理。

從這種現實的交換邏輯出發,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讓人獲得心理上的確定性,這是宗教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比如出海航行這件事,不確定性極高,風險極大,世界各地生活在海邊的族群,都有祭拜當地海神的記錄。這種祭拜就好像是和神靈簽了個合同,我給了你祭品,你就該保佑我。這個“合同”讓人在面對世間萬物時,內心有一定的倚靠。這種邏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很容易接受。所以我們看到,在世界各地、在不同的時代,這種模式都很容易在人群中以很低的成本迅速傳播。

在此之上,還有一種熟人模式的交換,比起陌生人模式,在心理預期的穩定性上又更進了一步。所謂熟人,就是那些和我們有着穩定人際關係的人,比如親人、比如鄰裡鄉親。宗教中的熟人模式,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太平天國。洪秀全受基督教的影響,成立了拜上帝會,並且改造了基督教的教義,把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改造成了“我愛我家”,成員包括天父上帝、天兄耶穌和上帝的小兒子洪秀全。這樣一來,太平天國的信徒相當於是追隨上帝的小兒子一起幹事業,他的信心自然就增強了很多。再比如,我們知道有一類比較原始的“圖騰”崇拜,典型表現是把某種動物看作是自己部落的祖先。“圖騰”這個詞來自於印第安語,原義就是“他的親族”。這種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熟人之間的情感交換。信徒用對待熟人和親人的方式對待崇拜對象,用情感紐帶去獲取意義:我和某個偉大的存在緊密相連,作為家人,它會在這個充滿不測風云的世界中保佑我。

“迷信”帶來的問題

但是,不管是生人、熟人,只要是從這種交換邏輯出發,裡面就都隱藏着一個重大缺陷。具體來說,就是人-人模式下的意義生產,很容易變得不穩定和碎片化。

先說不穩定。不穩定的源頭在於,這種做法其實把信徒崇拜的對象——也就是超餘——給“降維”了。於是,宗教活動就從一種超越世俗的意義追求,變成了一個利益交換的日常事件。就像我們上一講所說的,凡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東西,也會隨着利益的得失而變化。一旦沒了利益,信徒的信仰也就動搖了,宗教的意義供給也就失靈了。

第二個問題是碎片化。這又是什麼緣故呢?你可以先記住一句話:在“人-人模式”中,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主動權落到了人的手裡。

這和碎片化有什麼關係?我給你講一個寓言故事,你就明白了。

有一個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做陶器的,小兒子是做雨傘的。於是,下雨的時候,老太太擔心大兒子的陶器沒法晾乾;而到了天氣真的放晴了呢,老太太又開始擔心小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這可怎麼辦。

這聽上去像是個笑話,但其中隱藏着一個真實的悖論:信徒想要和神靈建立起穩定的關係,但信徒提出的具體要求卻往往是變幻不定的。如果把交換作為基本邏輯來建立信徒和神靈之間的關係,那麼這種關係就會受到信徒主觀意願的很大影響。比如對於故事裡的老太太來說,有時候,老天要下雨才能對得起她;有時又變成,必須要放晴。這樣一來,老天爺時好時壞,時對時錯,老天爺該怎麼辦,根本沒個定數。

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往前再推一步。如果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同時崇拜同一個神,富人給神靈獻上了貢品,窮人只能天天念經。富人說,連貢品都不獻給神,你算什麼信徒?窮人說,有錢了不起嗎,像我這樣誠心敬拜才是虔誠。如果結果是,富人平安,窮人遭難,那麼窮人對宗教的信任就會崩塌;反過來也一樣,如果窮人平安,富人遭難,富人肯定也會崩塌。甚至是,如果二者遭遇相同,那也不行,兩個人都會覺得,他憑什麼和我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宗教不僅沒能產生出共識,反而是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嫌隙和分裂。所以,信徒選擇的交換方式,其實會受到信徒客觀處境的影響。人的客觀處境千差萬別,於是,人-人模式下,宗教生產出來的意義也很容易被割裂,變成互相衝突的意義碎片。

我們說宗教的關鍵作用在於生產意義。然而在人-人模式中,意義生產難免會變得不穩定和碎片化。結果就是,宗教最本質的意義生產功能中,埋藏了一個自我消解的bug,在最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會讓宗教失去解釋力,甚至消亡。

總結一下,這一講我們講了信徒與宗教超餘之間的第二種互動模式:人-人模式。人-人模式的本質是交換,交換邏輯帶來的好處是,它符合大多數人的普遍心理,可以迅速獲得受眾。但缺點是,利益交換的邏輯,會導致宗教的意義生產,生產出來的意義不穩定、碎片化,甚至最終可能導致宗教的自我瓦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19:45:25 | 只看该作者
宗教是一套意義生產系統

李林

宗教學聽上去離我們有些遙遠,不過,不論是否關注這個學科,我想你一定都接觸或者聽說過一些具體的宗教,比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等。這些都是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宗教,有着幾千年的歷史。在宗教的歷史中,我們看到古人也會對宗教知識進行研究,比如佛教的高僧會精研佛法,基督教的神學家也會辯論教義。但是,我要告訴你:這些都不是宗教學。

什麼是宗教學

宗教現象很古老,但宗教學卻很年輕,從它誕生到今天,只有一百多年。為什麼會這樣呢?

宗教學是一門現代的學科,這門學科剛剛誕生的時候,叫做“關於宗教的科學研究”。它和古人研究宗教知識不一樣,最大的區別就是,宗教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所有的宗教現象;研究宗教學必須滿足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對所有宗教一視同仁。也就是說,宗教學家要跳出宗教之外,才能得出客觀可靠的結論。

跳出宗教外,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沒有那麼容易。過去,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特定的宗教環境中,很難避免自己宗教的影響。比如說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時,看見當地的土著居民全裸着身體,就斷言這些人沒有羞恥感,也不可能有信仰。但後來學者們發現,在美洲原住民的生活中,同樣存在宗教信仰。你看,如果不跳出自己特定宗教的視角,就很難客觀地對待其他宗教。

現代宗教學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跳出宗教之外研究宗教,把人類歷史上所有的宗教現象都納入考察範圍,探索宗教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產生的作用,找出宗教共通的規律。

宗教學不是要鑽研某個宗教的教義,宗教學也不關心神靈究竟存不存在。宗教學研究的是,當人們認為神靈存在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換句話說,“神”這種預設,到底對人和人類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宗教怎麼生產意義

一句話,宗教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這是我們宗教學關心的。

我先把答案交給你:宗教為人類提供了一套意義生產機制,它能夠給人和人類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意義。這種“意義”,能夠幫助人類克服有限性,給出一套對於世界的解釋,還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我給你舉個例子。在古巴比倫宗教中,有一個著名的神話故事。生育女神到陰間尋找死去的愛人,她經過七道大門來到陰間之後,卻被困在了這個“有去無回”的地方。沒有了生育女神,大地上的所有生命都不再繁殖。主神只好命令死神將生育女神放回,萬物才恢復了生機。有意思的是,古希臘宗教裡也有類似的神話,不僅同樣解釋了萬物的凋零和復甦,還發展出一種神秘宗教:入教者相信通過吸取神靈復活萬物的能量,就可以在今生享榮華,在來世得永生。

這裡,宗教這個意義生產機制就發揮出了自己的作用。

首先,它處理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死亡。死亡實際上指的是生命的有限性,這種有限性,是人類面臨的最終極的生存危機。在這個神話故事中,生育女神進入陰間,意味着生與死的較量。她最終回到大地,象徵着生命最終超越了死亡。有了這樣一個宗教性的解釋,面臨死亡這件事時,人就從宗教解釋中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支撐,不會陷入到無法克服的恐懼之中。

其次,這個神話還解釋了四季的變化。冬天是因為生育女神去了陰間,等到女神回歸,春天就會來臨。這樣一來,世界中變幻莫測的現象就有了解釋。人們感到這個世界是可以理解的,獲得了一種安全感。

最後,在這種解釋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崇拜生殖力的秘密宗教。生殖力崇拜往往和豐收、財富、永生聯繫在一起。因為相同的追求,人們加入同一個集會,舉行共同的儀式,遵守一樣的教規和禁忌,分享同樣的意義。這些有共同宗教信仰的人,就成為了一個能夠緊密合作的團體。

你看,宗教這個東西,就是這樣幫助人類克服有限、解釋世界,促進人類的合作。世界上的宗教,無論大小,都起到了意義生產的作用。但我們知道,世界上各地的宗教有各種各樣的形態:有的宗教強調只能信奉一個神,有的宗教卻信奉許多神,有的宗教強調精神修行,有的宗教強調肉身守戒。

“超餘”是一切的起點

為什麼這些形態各異的宗教都能生產出意義?宗教學發現,不論是怎樣的宗教,它們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意義的來源。具體而言,所有的宗教都追求一個超出日常經驗、超越世俗世界的“東西”。宗教學裡有一個概念來描述它,叫做“超餘”:超出的超,多餘的餘。中文聽上去有點陌生,但它的英文寫法非常簡單:THE MORE,直譯過來就是“多出來的那個”。超餘所超出的,就是日常經驗、世俗世界;宗教正是用超餘生產出了意義。

超餘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神”,但這並不是超餘唯一的形式:超餘可以是人格化的信仰對象,比如玉皇大帝這樣的神靈;也可以是非人格化的信仰對象,比如印度教的大梵;還可能是某種超越世俗的境界,比如佛教說的涅槃境界。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超餘”就是宗教學的基本概念。“超餘”這兩個字,代表了宗教學研究成果的精髓。這個概念,是我從宗教學哈佛學派的創始人,20世紀最偉大的宗教學家之一,W.C.史密斯那裡學來的。

為什麼宗教需要超餘?打一個比方,“超餘”就相當於是在世界之外設定了一個“阿基米德支點”,因為它在世界之外,所以能夠撬動這個世界。宗教需要超餘,不是真的要脫離世界,而是借用這個點對現實世界發揮作用。

如果把宗教看成一個生產意義的工廠,那麼超餘就是這條生產流水線的起點,是意義這個產品的原材料。你可以想象,如果起點出了問題,後面的一系列工序都會受影響,最後的產品質量也會參差不齊。所以,在意義生產過程中,起點不能輕易變化;起點一旦變化,整個意義系統都會出現動蕩。

我們知道,基督教中有摩西十誡,第一條就是“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當摩西從西奈山領受十誡,下山看到以色列人不再崇拜耶和華,改為崇拜金牛犢,氣得怒不可遏,把刻有十誡的石板摔在地上。

過去看這個故事,都是在宗教內部去解讀,說這是信仰的敗壞。但我們用宗教學的視角去看它,就會發現,這其實是意義的起點發生了變化,所以生產出的意義要出問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在“耶和華救贖子民”的號召下實現的。如果這個起點變了,教徒們不敬拜上帝了,那麼之前所做的一切就會失去意義。

起點需要穩定,這樣整個意義生產系統才能穩定。然而,現實世界滄桑變幻,永遠處在變化之中;人類社會更是瞬息萬變。所以,宗教需要世界之外的超餘,因為宗教需要一個不會輕易改變的意義起點。

其實生產意義的機制不止一種。但宗教是最特殊的意義生產機制。其他意義生產機制的起點都在現實世界之內,或者並沒有強調要超出現實世界。而宗教的意義起點,一定要超出現實世界之外。

宗教是一個獨特的意義生產系統,就獨特在這裡。

通過超餘這個世界之外的起點,宗教不僅能夠提供意義,而且能提供一個終極的意義;它不僅能夠解釋世界,而且能夠給出一個更加完整的解釋;它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世界內部的差異,讓不同的人聚集在同一個意義之下團結和合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19:53:42 | 只看该作者
人-神模式:為什麼信仰“不計得失”?

李林

上一講我們說到,宗教是一個獨特的意義生產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我把它叫做“超餘”。宗教中設定的超餘有許多表現形式,比如基督教裡的“上帝”,再比如佛教裡面的“涅槃境界”。

從宗教學的視角看,宗教活動就是人以信徒的身份和超餘打交道,在自己與超餘之間建立起某種關係。所有具體的宗教活動,都是圍繞這個關係展開。世界上的宗教千姿百態,但在我看來,從信徒對待超餘的不同方式看,宗教現象都可以歸結成兩大基本模式:一類我們稱為“人-神模式”,另一類我們稱為“人-人模式”。在人-神模式當中,信徒是以無條件信賴“神明”的方式和超餘相處,在“人-人模式”當中,信徒更多地是以一種人與人之間玩利益交換的方式對待超餘。

“信仰”模式的意義生產十分穩定

我們先來講“人-神模式”。在“人-神模式”中,信徒對待超餘的方式,我們通常叫做“信仰”。宗教中的“信仰”是一種不需要理由的相信:不論緣由、不計得失、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選擇相信自己的宗教。

聖經裡有一個著名的故事《約伯記》,講到了“信仰”的問題。約伯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家庭幸福,生活富裕。他的事跡被撒旦所知曉,撒旦對上帝發出挑戰,他說約伯之所以虔誠,只不過是因為獲得了物質上的利益;只要剝奪掉這些物質利益,約伯自然會舍棄他的忠誠。上帝接受了撒旦的挑戰。於是,撒旦讓約伯遭遇了接連不斷的打擊:先是損失了財產,然後又失去了子女,最後身患重病,從頭到腳長滿了毒瘡。他的妻子說,你還堅持信仰做什麼呢,你放棄算了。但約伯認為自己的信仰是有意義的,沒有絲毫動搖。後來,約伯成為了基督教中“信仰堅定”的代表人物。

你看,這種對信仰的要求實在很苛刻。要是只在宗教故事中講一講也就罷了,可這種要求甚至延伸到了現實中,是不是好像有點不講道理呢?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信徒,不論你遭遇了怎樣極端的困境,你的神,或者我們說的超餘也不會現身,替你解決問題;無論你多麼虔誠,信仰也不能改變你面臨的客觀狀況。然而,它卻要求你堅持無條件地相信它。我們肯定要問了,宗教憑什麼這樣要求呢?

我先把答案交給你:原因在於,宗教原本就不處理客觀世界中的物質問題,它最大的功能是給人提供意義。人不同於動物,總是會自發地尋求意義。宗教只要能夠滿足這種需求,就能得到信徒的認可。而且宗教也確實很充分地做到了這一點:作為一種意義生產機制,宗教能夠全方位地覆蓋從日常生活到極端情形下的意義供給。在“人-神模式”中,這種意義供給十分穩定。

日常生活的意義

我給你舉三個例子,來看一看“人-神模式”中的信仰,是如何全方位地給信徒提供了意義。

我們先來看一看猶太教的安息日傳統,這個傳統給日常生活賦予了神聖性,讓平凡的生活獲得了意義。在猶太教傳統裡,每周五的日落之後到周六的日落之前,這一整天的時間中信徒都不能勞作。根據猶太教經典《塔木德》的內容,甚至連做飯都不行,因為家務勞動也是勞作,只能提前準備好食物。到了現代,虔誠的猶太教信徒在安息日甚至不能開燈關燈,打電話、開車、出遠門也是禁止事項,娛樂活動更不用說了。

旁人看這件事可能會覺得不解,這不是自找麻煩嗎?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安息日的規定來源於猶太教信仰中的創世論:上帝用六天創造世界,第七天休息。信徒守安息日,實際上是在紀念上帝創造世界。在安息日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麼要做的是什麼?是休息和敬拜上帝。通過安息日,信徒與上帝之間建立起了某種聯繫。之前六天的辛苦工作也不簡單了,那是為了給安息日敬拜上帝做準備。日常生活就這樣被賦予了一層神聖的意義,而不只是繁雜瑣事、柴米油鹽。

工作的意義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清教徒的工作倫理,它給工作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在清教徒看來,工作是一件和人生終極目標有關的事情。

人生不只是“生下來、活下去”,誰也不願意碌碌無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就偉大的事業,普通人又是為了什麼而工作呢?是生活所迫嗎,或者是為了賺錢享受?清教徒認為,都不是,工作具有更加神聖的意義:勤奮工作是上帝選民的印記。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那就要說到清教信仰的特點。清教是從基督教新教裡的加爾文宗發展出來的,這一派的特點是相信預定論。意思是,一個人會不會被上帝選中、獲得救贖,早就注定好了,和這個人的行為沒有關係,一切都看上帝的恩典。換句話說,無論你做什麼,都不會增加獲得救贖的概率。問題來了,既然如此,清教徒為什麼還要選擇勤奮工作呢?

答案是,因為勤奮工作並不是得救的“理由”,而是得救的“標誌”。清教徒認為,被上帝選中的人,他在俗世的目標就是盡自己的本分,增加上帝的榮耀。對工作認真負責,遠離世俗的享樂,就是這一類人的標誌性特徵。也就是說,勤奮工作不會讓你被選中,但一個注定被上帝選中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會勤奮工作。清教徒選擇勤奮工作,不是因為拜金,也不是為了賺錢享樂,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樣一來,平凡的工作,就和人的終極追求發生了關聯,獲得了更深刻的意義。

苦難的意義

最後,宗教還能為苦難賦予意義,讓人在最極端的困境中,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支撐。我們來看一看德國神學家朋霍費爾的故事。

在1943年的納粹德國,朋霍費爾因為從事地下反納粹活動被關進了特別集中營。在集中營裡,面對被囚禁的生活和死亡威脅,朋霍費爾卻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承受苦難的人能夠比平常人更了解信仰的真諦。

在這位神學家看來,承受苦難同樣是培育和表達自身信仰的一種方式。因為在基督教中,痛苦和苦難有着獨特的意義:耶穌就曾經為了全人類而受難。所以,作為一個基督徒,主動地去承擔責任、經受痛苦的考驗——這一切讓他更加接近基督,拉近了與上帝之間的距離。對於這位神學家來說,苦難不僅沒有動搖他、摧毀他,反而讓他更深地理解了自己的信仰。無意義的苦難,就變成了有意義的經歷。

你看,從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到最極端的艱難困苦,人都需要給自己一個意義,這和物質上的得失可是兩回事。猶太人守安息日,讓日常生活獲得了神聖的意義。清教徒勤奮工作,是把“勤奮工作”看作是上帝選民的印記。神學家在死亡和苦難面前堅持信仰,並不是認為信仰能夠消除現實的苦難,而是要通過信仰,找到苦難的意義。

“不講道理”有道理

在宗教內部看,不計得失的信仰,更多地是體現出個人的虔誠。但從宗教學的視角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信仰“不計得失”,其實是讓意義的獲取變得穩定。

這種穩定對於信徒來說特別重要。團體需要穩定的共同意義來搭建共識,個人需要從穩定的意義中獲得安身立命之感和精神支持。

我們可以反過來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信徒在信仰面前計較得失,他選擇相信某個宗教,不過就是為了換取某種個人利益,他和超餘的關係就會隨着利益的變化而變化:一旦利益消失,就沒有理由再堅持信仰,從信仰中產生的意義也隨之消散。那麼,前面說到的那些個人的精神支持、團體的共識就會失去基礎,帶來從個體到群體各個層面的動搖和混亂。

“不計得失”的信仰,看上去不講道理;但恰恰是因為不講道理,不去計算利益得失,才讓“相信”這件事不會隨着利益得失的改變而改變,讓意義的供給能夠保持穩定性。

好,人神模式,也就是信仰模式,我已經給你講完了。講到這裡,你也許已經想到,在生活中,其實還有一些宗教行為,並不是那麼的“不計得失”。這就是宗教關係的另一種模式,“人-人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2:08:05 | 只看该作者
叔本華告訴你,為什麼蘇格拉底會被處死

吳軍

我在《世界文明史》課程中講到了蘇格拉底之死(《蘇格拉底為何而死?》),也大致分析了這件事背後的原因,就是大多數人的暴政。但是在大多數人暴政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為什麼那麼多雅典人如此愚蠢?應該講,平均來看,在古代文明中,雅典人是最聰明的一群人,否則也不會發明民主政治和科學。但是,在伯羅奔尼薩斯戰爭中,以及在對待蘇格拉底的問題上,他們都顯得愚不可及。

今天的情況也差不多,你會發現,周圍刷無厘頭短視頻的人,要比認認真真學習課程的人多很多。遇到一個新聞事件,能發表深刻的獨立見解的人很少,一同起哄、甚至網暴的人很多。

對於這類現象,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提供了一種思考方向。

為什麼深思者大多孤獨?

和黑格爾提出了“絕對精神”概念,尼采提出了“超人”的概念類似,叔本華提出了一個“深度思考的孤獨者”的概念。叔本華講,在這世上,除了極稀少的例外,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孤獨,要麼庸俗。這話是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淺薄庸俗的,他們懶得思考;而有一些人,是深度思考者,他們卻很孤獨。他們孤獨的原因,不是自己想孤獨,而是因為思考得太深,導致別人無法理解他們的想法,於是孤獨了。也就是說,孤獨是一個結果,不是那些人的目的,他們本身並不傲慢,也不想孤獨。

叔本華認為,你越是深思,就越孤獨。但孤獨並不是一種消極的狀態,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成長和完善的途徑。叔本華強調,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真正成為自己,擺脫外界的干擾和束縛,深入思考,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當然,叔本華說的這種孤獨,不是指沒有朋友,孤獨終老,而是精神世界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在歷史上,蘇格拉底、伽利略等人,都是這樣的深度思考者。蘇格拉底看到並指出了雅典的問題,而大多數雅典人還在醉生夢死。伽利略證實了日心說,但是當時大部分人都從自己的日常經歷出發,篤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蘇格拉底和伽利略在各自的時代,都是孤獨者。

和孤獨對應的是庸俗,叔本華指的是糊裡糊塗的大眾,他們構成了社會的大多數。一方面,社會實際上是害怕深度思考者的,不是因為他們錯了,也不是因為他們傲慢,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真相。另一方面,普通人並不喜歡深度思考者,不是因為他們自己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深度思考者讓他們感到不安。

你可以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你站在一個強壯的人旁邊,比如一個奧運會冠軍旁邊,你是會覺得自己軟弱,還是會欣賞他的力量?可能兩種想法都有,但是後一種欣賞對方的力量占上風。類似地,當你站在一個超級富人旁邊,你是會覺得自己很窮,可能還有點自卑,然後希望他們倒楣,還是會羡慕他們的財富,並且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恐怕也是後一種想法占上風,否則今天就沒有那麼多人想創業,有發財夢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在奧運冠軍還是在超級富人旁邊,人們都會感覺到對方比自己強。這是因為強壯和富有是客觀的,可以量化的,人們不得不承認。

但是,當你和一個有智慧的人在一起,特別是他的想法深刻並且與眾不同,還不斷質疑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這個時候,你是否真的會覺得他比你高明,並且產生見賢思齊的想法?心理學研究表明,大部分時候,人不會。這一方面是因為,智慧、思想以及超出常人的想法,本身就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不容易量化度量,因此人們很容易在心裡否定掉它。當那個深度思考者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時,我們可以說他錯了,因為我們人數多,甚至掌握著話語權。

避免自我否定是人的天性

那麼,為什麼人會有這樣的心理呢?或者說為什麼人在這方面會不理性呢?這就要提到心理學上的一個現象——鏡像效應。

人們其實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以及自己和別人的對比,來瞭解自己的。因此,別人就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並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這種現象就叫鏡像效應。

當你發現周圍人比你富有時,如果你處在一個有機會的社會,你不會仇恨他們,反而會覺得該像他們一樣成為有錢人,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你努力能辦到這件事。但是有些差異當你知道以後,發現無法辦到,心裡就可能不太舒服了。

你可能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在初中甚至高中,一個特別漂亮的女生不僅不會成為班上其他女生稱讚的對象,還可能會被孤立,甚至被欺負。這是因為美貌這件事,是很難靠後天努力獲得的,而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在一起,會照射出自己的平庸。當然,到了大學以後,雖然大家的嫉妒心還在,但不好明目張膽霸淩人家了,這種現象就少了。但那並不說明平庸對於卓越的排斥就停止了。

一個智者也是如此,他不僅帶來了新的思想,還照出了周圍人的淺薄和無知,而人們常常無法原諒這種感覺。換句話說,一個深度思考者即便什麼也沒說,他們的存在本身就能讓周圍人感到壓力,感到自卑和不安。不是因為深度思考者傲慢,事實上他們很多人很和善,甚至努力想和大家處好關係,但只要他們的存在照出了他人的不足,就會被孤立。同樣的,先進的思想,更容易讓人產生敵意和對抗,即便那種對抗是潛意識的。換句話說,很多人雖然懂得某個道理是對的,但只要和他們固有的想法不同,就會潛意識地抗拒。今天,很多人總在問一句話,為什麼自己學了很多道理,生活卻過不好。原因就是他們在潛意識中,抗拒那些正確的思想。

比如《聖經∙舊約》裡面,所有的先知都是孤獨者,都不受大眾的待見,但同時他們都是深度思考者。他們孤獨,不是想孤獨,而是社會排斥了他們。

雖然今天的社會比蘇格拉底的年代,甚至比叔本華那個年代都進步了很多,但是人們對於智慧的抗拒並沒有因此而消失。承認別人比自己高出一個層次,承認他們的認知更超前,更符合世界的實際情況,這是需要勇氣的,因為那意味著對自我認同的一次否定。一個人照鏡子,發現自己醜陋,然後從此把自己打扮得乾乾淨淨,甚至在自己臉上動刀子整容,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容易做的,就是不再照鏡子。如果有人非要把鏡子放在他們面前,他們的選擇可能是把鏡子給砸了。

說回蘇格拉底之死的例子,如果他只是像第歐根尼那樣,躲在桶裡說點憤世的話,或者像伊壁鳩魯那樣,躲在哲學家的花園裡享受快樂,他也不會引來殺身之禍。但是蘇格拉底偏偏要拯救雅典人,這就如同一定要把鏡子拿到別人面前,讓對方看到自己平庸甚至醜陋的相貌,於是雅典人就以民主的方式處死了他。

人類的天性有很多好的地方,也有很多先天的弱點,其中一個弱點,就是會千方百計避免否定自我的不適感。這不是某個人的弱點,而是人類的弱點。比如,我經常會看到一些讀者朋友留言,說不喜歡我談論某些話題,或者以某種方式談論那些話題,或者告訴他們和他們認知相反的事實。我知道讀者朋友們對我都很客氣,如果有三五個人明確寫出這樣的留言,恐怕想寫而沒有寫的,得有十倍,百倍。我有時候會刻意回去看看他們提到的那封信,既找不到什麼過激的言論,也並不是缺乏信息量的原因。想來,是觸發了一些人否定自我的不適感。

你如果想證實這一點,不妨在和朋友談話時引入一個深刻的話題,你會發現人們通常不是像遇到難解的謎題那樣興奮,而是回避,比如轉移話題,甚至抗拒。這時,人們的大腦會進入一種自我保護模式。但要命的是,這種自我肯定、自我保護模式,其實就是一種信息繭房。

總結

如果你過去讀過叔本華的書,對今天的內容可能不會陌生。但我估計,大部分人未必有空去讀他的著作,因此我把他的一些主要思想介紹給你。我希望,你在瞭解了叔本華的思想後,特別是結合蘇格拉底這個具體的例子,審視一下自己身邊的情況,能夠理解我們社會的一些真相。

最後,我有這樣三點建議:

第一,人必須努力做一個深度思考者,但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感到孤獨。不過沒有關係,你不需要特別多的朋友,不需要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你的朋友,你有一些認知跟你在同一個水準的朋友就好。叔本華還講了一句話,越是平庸的人,越喜歡交朋友。你可以注意一下這個提醒。

第二,你如果有蘇格拉底的勇氣當然好,但我估計大部分人沒有。因此,很多時候,沉默也不失為是一種好的品格。

第三,不要為一個觀點得到大眾的認同就沾沾自喜,很多時候那只能說明這個想法也很平庸。很多時候,散戶在股市上虧錢,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4:18:30 | 只看该作者
怎麼處理和維持親密關係?

吳軍

有讀者留言,讓我談談我是如何處理夫妻關係的。這個問題涉及到我的隱私,因此我不會談。不過有件事我覺得可以分享一下,就是人作為一種群居的情感型動物,該如何處理和維持親密關係。我這裡說的親密關係範圍比較廣,既包括家庭內的夫妻關係,親屬關係,也包括朋友的友誼。

這件事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各種社會關係和親屬關係,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在這些親密關係中,男女本能的吸引是一種特殊的、重要的關係,但不在我要談論的範圍內。

什麼人算朋友?

我們先從朋友關係講起,它在我們的親密關係中屬於最外面一圈。朋友可以是你一起長大的同學,後來的同事,你的親戚,你在各種場合結交的人,等等。

講到朋友,很多人有一個誤解,就是把認識時間比較長、有聯繫的人,都算成了朋友。其實,在你認識的人當中,很多是過客,你只是知道他們的名字、聯繫方式而已,或許你願意在某個人身上花點時間,但由於你的精力有限,他們很多不會是你的朋友,充其量算是你的熟人。對於這些人,我沒有放在朋友這個範圍裡。

那麼,什麼人算是朋友呢?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和你的配偶突然離世了,我說的是假如。此時,你的孩子還小。這時候,你是否願意讓某個人做你孩子的監護人和財產的管理者,等到你孩子成年以後,由他把財產交回到你孩子手裡?如果你願意讓某個人做這件事,而他也願意接下這個重托,他絕對是你的朋友。事實上,在美國和英國,很多家庭,特別是超級有錢的家庭,指定的順位監護人,不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什麼親戚,而是一位朋友。

如果一個人能夠讓你託付這麼重要的事情,他一定滿足三個條件:

1. 你尊重他,並且相信他的為人和能力,否則不會讓他當你孩子的監護人。

2. 知道他不會占你的便宜,不然你不可能放心讓他打理你的財產。

3. 他對你有足夠的尊重,願意為你付出,否則不會為你承擔那麼多的義務。

這樣的朋友關係,是長久而穩定的,也是理性的。

為什麼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讓老一輩做孩子的監護人呢?因為他們的體力、精力和能力恐怕都不行。那為什麼不讓自己的親戚做監護人呢?因為很多時候,親戚關係只是有一點血緣或者姻親的聯繫而已,他們其實並不一定是你的朋友,前面講的三個條件他們不一定滿足。

今天一些人,對於閨蜜或者密友,好得和一個人似的,動不動就掏心掏肺。但是冷靜下來,真要問問自己,能否把孩子連同你的家產都託付給他,如果做不到,最好不要掏心掏肺,因為他們不值得你這麼對待。

為什麼現在戀愛容易結婚難?

講完朋友關係,我們講講夫妻關係。

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檔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問一位很有錢的女星,你的錢將來會留給未來的丈夫,就是當時已經訂了婚的未婚夫,還是留給弟弟?這位女星毫不猶豫地回答,留給弟弟。她的理由是,丈夫可以自己掙錢,但弟弟是骨肉,不能受窮。我當時聽了就不以為然,既然這樣,何必要訂婚呢?嚴格來講,她和她的未婚夫連合格的朋友都算不上,可能只是青年男女的相互吸引而已。果然,過了一段時間,那位女星和未婚夫就分手了。如果兩個人之間沒有信任、尊重和共同利益,不結婚是最好的選擇。

今天,結婚的人越來越少,是因為很多人已經明白了,步入婚姻前,要先解決信任、尊重和共同成長這三個問題。換句話說,至少要是合格的朋友,然後還要滿足一系列的條件。

幾年前我有一次回母校,一位老師聊起一個現象,說現在戀愛容易結婚難啊。很多學生高中就開始談戀愛,有人談了20年,還沒有結婚,她既感慨,也有些困惑,怎麼她的很多學生談了那麼多對象,就沒有一個合適的?我說,現在的“婚”和您當年的“婚”,除了漢字寫出來一樣,內涵可不同了。

40年前,所有家務事都得自己做,家裡要是沒有一個男勞動力,換個煤氣罐都難。在那個年代,人是不得不結婚。至於後來兩個人產生了感情,並且成為了真正的伴侶,這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西方工業化之前,以及工業化的早期。當時結婚不僅僅是為了傳宗接代,也是為了在社會上更好地活下去,無論男方還是女方,一個人生活是很難的。以大名鼎鼎的華盛頓為例,他出門去打仗,家裡就需要有人來打點,那麼大一個農莊,就需要有一位主人。同樣地,他的夫人是一位寡婦,那時候如果家裡沒個男人,就容易被人欺負。於是兩個人便組成了家庭。

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華盛頓這樣身材高挑、有錢有能力的人,沒有姑娘願意嫁。因為在那個年代,高富帥不是女孩子們最喜歡的對象,而是要壯富帥,也就是個子矮一點,敦實一點,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這是因為家裡有很多活要幹,就形成了這樣的社會風氣。華盛頓瘦高,當時沒有人覺得這樣漂亮。後來事實證明,他那個帶著孩子的太太非常稱職,華盛頓常年在外搞革命、打仗,她把家裡的莊園收拾得井井有條。

後來,華盛頓當了總統,他太太天天在白宮開派對,接待人,這還成為了後來所有第一夫人的工作。可以講,華盛頓的成功,他的太太功不可沒。不過,華盛頓的同鄉傑弗遜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革命還沒成功,他的太太就先去世了。以後,只好經常向他的好友,也就是接班人的麥迪森借太太,來應付各種事情。在那個年代,很多人是不得不結婚。

今天的人,對於婚姻的要求就比較高了。首先要有感情,感情在男女之間很容易產生,加上現在又不限制戀愛,因此戀愛還是很容易的。有了感情以後,最好對方還能是我們所說的真正的伴侶,這件事就難了。當然,難題還不僅如此,今天誰缺了誰都照樣過,家裡有一個看著不順眼的人,還不如自己過。很多人就是這麼想的,因此不結婚。

很多父母就是搞不清這個道理,他們自己婚結得糊裡糊塗,覺得不是什麼難事,看子女對象談了一大堆,就是不肯嫁娶,自然不理解。這也很正常,因為兩代人說的婚姻根本不是同一回事。這就是我給我的老師做的解釋,為什麼戀愛容易結婚難。

怎樣維持婚姻關係?

婚姻說到底,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長久合作。這中間,愛情很重要,沒有愛情,兩個人最多是朋友而已,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光有愛顯然不夠,因為愛會被每天柴米油鹽的瑣事不斷消耗,等到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在外面又擦出愛的火花,婚姻就保不住了。相比之下,雙方在清醒的時候,經過理性思考,認定的對方和自己的對等合作身份,顯得更重要。而正因為不是感情衝動得出的結論,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這種關係才不會因為激情過去了就消失殆盡。

那麼,什麼樣的婚姻會比較長久呢?或者說,怎麼維持一段婚姻關係呢?很多人覺得,夫妻感情很好,從不吵架,甚至看法都很相似,婚姻就一定能長久。這是很多人的常識,但遺憾的是,這個常識是錯的。美國政府資助的婚姻研究(Healthy Marriage & Responsible Fatherhood programs,簡稱HMRF)表明,每週爭執、但能達成共識的夫妻,比從不紅臉的夫妻,婚姻穩定度高出47%,這是對三千多對夫妻進行研究的結果。研究還表明,腦子裡裝著“我尊重你”或者“我願意尊重你的意見”,比嘴上不斷說“我愛你”,更有利於婚姻穩定。

夫妻一起生活,有分歧、發生爭執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想維繫一段長久的婚姻,關鍵是看你怎麼去處理分歧。很多人在爭執發生時,第一反應是去跟對方爭對錯、爭輸贏,任由自己的情緒爆發,感覺只要妥協自己就輸了。甚至有人為了激怒對方,不惜翻舊賬。但是真正的尊重,從來不是去證明自己正確。哪怕對方相信地球是方的,你也可以尊重他的這種想法,等他的情緒過去,再去說明為什麼地球是圓的。

在心理學上,有個“吉爾∙博爾特·泰勒的90秒理論”(Jill Bolte Taylor),也被稱為“90秒定律”,說的是人衝動的情緒只有90秒。90秒過後,如果你還很激動,只有兩個原因,要麼是對方在不斷刺激你,要麼是你在餵養自己的糟糕情緒。第一種情況責任在對方,第二種情況則是自己生悶氣。因此,當雙方發生爭執時,出於對對方的尊重,各自安靜90秒,很多矛盾就不會激烈爆發,事後可以慢慢得到解決。

很多人夢想著,婚姻是一唱一和,夫唱婦隨,遇到這種情況當然好,但是有點不切實際。婚姻的致命傷並不是差異本身,而是人們在處理差異時,不能達成共識。你不妨想想,在職場上人們是如何達成合作的,總是各退半步。既然在外面如此,為什麼在家裡就不能這樣呢。

今天很多老人,在子女的婚姻當中扮演非常糟糕的角色,他們告訴自己的孩子,你如果退讓了,對對方言聽計從,那以後會很憋屈,這無疑是在火上澆油。我們知道,在合作中,面子不那麼重要,重在結果。既然如此,在婚姻中,何必把面子看得那麼重要呢?

正如合作關係會因為兩個人的地位和位置發生變化,而慢慢有所變化一樣,婚姻中的合作關係常常也是這樣,不要指望它是一成不變的。有的男生當初在苦苦追求女生時像個“小舔狗”,這無疑會讓女生有一些優越感。但是,這種關係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對此,女方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一方說對方變了。你周圍所有的人都在變,你和他們的關係也在變,有什麼理由要求你和配偶的關係永遠不變呢?

變了,就要確立新型的關係,如果實在確立不了,相互放手也是一種解脫。如果雙方都有心維持曾經美好的關係,就會在不斷的變化中達成新的、對等的關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4:47:14 | 只看该作者
多數富二代的財產最後都是被窮二代繼承走了,我沒寫錯,是繼承

碧樹西風

很多人看了昨兒個的文章,領導的心思不用猜,覺得很好奇。

好奇什麼呢?假如我被白菜世界收下當那什麼了,那豈不是失去了自我?

我作為一個優秀的人才,給他們補充新鮮血液去了,我自己得到了什麼?

........

這個世界上,你看起來越是簡單的事兒,越是難。

改變思想是最簡單的事情,一瞬間就可以頓悟,但執行起來是最難的,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他就是做不到。

其答案非常簡單。

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在人之上,有一種更強大的東西,你看不見摸不著。

我也沒有辦法描述,但它一直存在,我們稱作為“它”。

你以為你是向白菜世界裡的有錢人屈服了嗎?不,你是向“它”屈服。

你以為白菜世界裡面有活人?不,沒有。

你想要進入白菜世界的通道非常簡單,就是你被“它”吞噬。

只要你願意被“它”吞噬,你一瞬間就會被白菜世界所接納。

美國人開玩笑說蜥蜴人,這個說法本身很扯淡,但是其蘊含的內在原理,挺真實。

當你被“它”吞噬了,你實際上就變成了某種定義下的“蜥蜴人”。

所以當你站在下面的世界看上面時,你會誤以為上面和下面一樣,都是活人。

於是你就會覺得改變思想,是向某一個具體的人屈服了。

比如他是富翁,你改變了思想,你就是向他屈服了,如果他利用了你的優秀,又沒有分給你錢,豈不是虧了?

你看,這就是非常經典的待在下面的世界裡,YY上面的世界,產生出的想法。

但實際上,你能夠理解“它”的存在,你就發現,不存在你的那些想法。

這裡面有兩個不存在。

首先,你不是靠攏了那個富翁,你不是屈服了他。

你只是和他一樣,你們都被那個“它”,給吞噬了。

其次,你的未來,你將來到底能不能得到,也根本不是那個同樣被“它”所吞噬的富翁決定的,而是誰決定的?

是“它”。是你們共同的宿主所決定的。

這個它不是人的,這個它,是一種思想。

很多年前,有三個小夥伴一起創業,開啟了他們的投資生涯,這三個人叫什麼?

巴菲特,芒格和蓋林。

你今天還知道後者嗎?你不知道。

前兩個人,願意被那個“它”所吞噬,而蓋林不願意,或者說,他走了另一條路。

多年以後,江湖再無蓋林。

明白我這句話嗎?

資本從來不屬於資本家,而是反過來,資本家屬於資本。

人追著錢,是賺不到錢的,沒有人能夠擁有資本。

但是如果你願意反過來,你願意被資本所吞噬,你就成了資本家。

腦子有轉過彎來嗎?

資本,就是那個“它”的一部分,或者說,一種表現形式。

換言之,你到底能不能成為富翁,難道是巴菲特能夠決定的嗎?

不,並不是。

因為連巴菲特自己能不能成為富翁,都是那個“它”所決定的。

蓋林是不是巴菲特和芒格的好戰友?是,他有沒有辦法變成富翁?

沒有。當蓋林選擇拒絕被“它”所吞噬的時候,就是沒有。

因為是那個“它”在決定你的階層,你的財富,而不是巴菲特,不是芒格。

所以亞歷山大臨終前,托勒密問他,誰將繼承你的帝國?

亞歷山大回答,這個問題問我沒用,要問“它”。

是它在決定誰來繼承帝國。

帝國從來都歸屬於強者,若非如此,帝國現在還在大流士三世的手裡,又何至於落在我亞歷山大手裡?

而誰是強者,是“它”決定的。

誰願意被它所吞噬,誰就會獲得強大,進而獲得一切。

富二代所擁有的優勢僅僅體現在,他的爸爸被吞噬過,他的爸爸可以告訴他這個遊戲裡面的關鍵,其實在於那個隱藏的“它”。

但如果這個富二代拒絕被吞噬,那麼等他的父親死後,要不了幾代人,財富就會被另一個願意被吞噬的窮二代,所繼承。

你以為你是從人身上繼承?不,你是從“它”身上繼承。

就這麼點事兒。

我只是給你們公開了這個秘密。

以及告訴你,如何被它吞噬。

如果你拒絕,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甘於當下,你可以甘於沒錢的生活,快樂不一定非得有錢的,如果你慾望足夠低,沒錢也可以快樂。

但不要又想有錢,又非要用你那種根本行不通的思維方式去努力。

那是瞎子點燈,白費功夫。

因為你對抗的對象並不是那堆你討厭的富翁,而是那個無形的“它”。

有些事兒,人力可為,別說小鎮做題家,哪怕你想考個省狀元,人力可為。

但是打敗那個它呢?

那是亞歷山大大帝都未曾覬覦過的,人類到目前為止,每五百年也頂多出一個人,試著挑戰下。

你覺得你是這號的嗎?

你想跨越階層,最簡單的路,就是主動被“它”吞噬,所謂一代大神,巴菲特,芒格之類,走的都是這條容易的路。

這條路本質上就是我去找個基本盤,我確定我能夠不輸的情況下,提高嘗試的次數。

俗稱我守住基本收益,再去追求阿爾法。

你比如印度裔的投資高手Pabrai,他這輩子的策略就是拿一半的錢去買伯克希爾,剩下一半呢?去捕捉烏龍指。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策略,就是這麼有效,一代高手從此誕生。

你觀察過市場裡所有高手,會發現,其內在邏輯都是一樣的,無非比例不同。

其骨子裡,都是我講到的,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兩個部分,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被它吞永遠不會變,我上來一定要主動被它吞噬,我必須變成“蜥蜴人”,否則無法開局的。

這是不變的。

我拿著這個不變的東西,我去追求變化,我去瞭解這個世界上什麼變了,我去用另一半資金追求阿爾法。

追求那個超額的增量部分。

這就像Pabrai的策略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我至少一半的資金的增值幅度跟上巴菲特了,另一半,我賭能否超過他。

不能,我也沒有輸,我也有一半的巴菲特作為基本盤,我這輩子,還是註定會變成富翁。

Pabrai是個印度裔,是個碼農出身後來轉行做銷售的打工仔。低出身,缺爸爸,影響他後來的成就嗎?

不影響。

當你願意被“它”吞噬時,你註定會成為富翁,只是時間問題,這一點,哪個前輩富翁都壓不住你。

至於怎麼去博取阿爾法,只是你想要提高下你在富翁隊伍裡的排名。

很多讀者問我問什麼把變化與不變作為前兩個主題?

投資大師Pabrai的一生就是最好的回答,他就是變化與不變的最好的踐行者。

這就叫擁抱不變的,然後試圖去抓變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5:38:29 | 只看该作者
空神:拯救你的,是神還是你自己?

李林

我們講了虛神模式,也就是中國傳統宗教,這一講我們來講佛教,也就是空神模式,空,就是孫悟空的那個空。

我先給你講一個和佛教有關的小故事。它的背後,藏著空神這個模式最核心的特點。

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有個小和尚修佛多年,不得要領,就去請教禪師。禪師就把他帶到一片空地,生起一堆火,忽然一下,就把小和尚推到火裡。小和尚嚇了一大跳,本能地就跳了出來。沒等小和尚回過神來,禪師又一把把他推進旁邊的河裡,小和尚一頓撲騰,又很狼狽地爬上岸來。

還沒等小和尚說一句話,禪師就劈頭蓋臉地問:現在你明白了嗎?

小和尚一下子醍醐灌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禪師想表達的是,修佛修佛,不能指望佛能救你脫困,關鍵時候,還得自己救自己。

這就是佛教,也就是空神這種模式的特點。空神空神,顧名思義,它的超餘設定,和神是什麼無關,和把神的位置“空”掉有關。為什麼要把神空掉呢?從根本上說,其實就是一句話,這種宗教,極其強調人的主動性,否定外力的作用。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因為它確實和之前講過的每一種宗教都不一樣。別的宗教,不管是什麼神,有幾個,但總歸都是有個神,而且還面臨著神人關係這個問題。到了空神宗教,不但沒有神,還要特意強調,這不是偶然沒有,而是刻意沒有。因為神不但沒法拯救人,在佛教的意義生產模式裡,神還是人獲得覺悟的大障礙。

佛教為什麼強調“空”

這麼設置,讓佛教成為了一種非常有想像力、非常獨特的宗教。不過,這個機制是怎麼來的呢?可不是誰憑空想出來的,一種意義生產模式,一定和它誕生的條件有關。

你可能知道,佛教起源於印度。它要想立足,就得和印度教有足夠明顯的差別。在哪裡做文章呢,就在人怎麼才能獲得拯救這個問題上。

你可能還記得,我前面講過印度教,它是一種典型的多神教,而且特別強調,只有大梵才是終極實在,眾多神靈和各種現象都是大梵幻化出來的。印度教裡有兩個說法,叫“猴抓”、“貓叼”,意思是說,主神毗濕奴在拯救人類時,就像大猴抓住小猴,大貓叼著小貓一樣,你如果養過寵物,或者見過類似的場景,就會感到,幼年期的小動物實在是太無助了,什麼都做不了。這就是印度教設定裡人類的處境。而佛教呢,作為一個反抗的宗教,就要反抗這套話語。所以,它就格外強調靠自己就可以得救。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環境下,這樣就可以吸引很多教徒,原先那些在印度教裡不願意認命的人,比如種姓制度裡的低種姓人群,就可以加入佛教,獲得拯救。

“空”到底空的是什麼

好,說完了空神這個機制產生的歷史原因,我們再來仔細看看這個空神的“空”。空是不是什麼都沒有,是不是虛無呢?也不是。這個空,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不要借助外力,覺悟還是要靠自己;第二個呢,空是一種需要去達到的狀態。佛教引導人開悟,一般都要經過一個“悟空”的過程,孫悟空那個悟空,就是領悟到空的存在。如果它什麼都沒有,是虛無,怎麼又要悟它呢?

空神宗教的模式裡,人要做的事情卻很清楚,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去實現覺悟。覺悟的最高層次,就是達到了某種不生不滅的狀態,佛教裡描述這個狀態的詞,你肯定聽過,就是“涅槃”。

我們有時候說一個高僧去世了,會說他涅槃了。但在空神的意義模式裡,涅槃可不是死亡。“涅槃”這個詞定義的那個境界,超越生死,也超越日常經驗,很難以描述,一般人難以感知和觸達。但是它又是佛教這種空神宗教意義生產的最高點,就好像你不能因為盲人看不到顏色,就說顏色不存在。所以信徒們可以通過修禪、入定這些特有的方法,去試圖體會涅槃的境界。你發現沒有,涅槃具有很高的超越性,它實際上處在了超餘的位置。

那麼為什麼說人要達到涅槃的境界,就要全靠自己,就要把神的位置空出來呢?我剛剛說了,在佛教裡,所謂獲得最終的拯救,其實是要達成某種自我覺醒,是要領悟到空,從而達到涅槃的境界。如果相信什麼神會拯救自己,那麼人就會或多或少地喪失主動性,放棄自我覺醒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空神模式裡的人,不但不應該相信神,在這條路上,連父母夫妻都沒有用。

這就像學習,別人只能用各種辦法來點撥你、引導你、醍醐灌頂你,但最後覺悟不覺悟,還是要靠你自己啊。所以走向覺悟,最重要的步驟就是要否定掉形式上的那個神,否定掉那種能起到巨大變化的外界力量。

像佛教這樣的空神宗教,在人神關係這個關鍵問題上,對人的自我努力的強調,可以說是世界各大宗教裡最徹底的,它最大限度地肯定了人類的主動性。我們在前面講過一神一元宗教,通過委託關係把人類定位為造物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賦予人類改造世界的權力,這本身是對人的價值的一種巨大肯定,但是在強調人的主動性方面,空神宗教走的要比一神一元宗教還要遠、還要徹底。

它把所有的神都空掉,在茫茫宇宙中只留下人,告訴人類趕緊丟掉幻想,沒有外力可以依靠,你只能依靠自己。到了最後,連自己也靠不住,因為破除自我,也是空神宗教裡領悟“空”的關鍵一步。

超餘和人的分工

其實所有的宗教,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人要達成拯救,自己的成分占多少,超餘的成分占多少。比如一神模式裡的基督教,到了末日審判的時候算總帳,有的人上天堂,有的人下地獄,上天堂自然就是達成了拯救。人要得到拯救,就要在活著的時候虔誠信神,多做善事。但做得再多,這類模式裡,你沒有神的拯救,也還是不行。這就是基督教裡人和超餘的分工。在達成拯救這件事上,各宗教裡人和超餘的分工不一樣,超餘的成分越多,也就說明這個宗教,宿命的成分越重,能不能被拯救,自己能起到的作用越小。而佛教代表的那個意義生產模式,就是把這個條件推到極致,讓形式上的神消失了,帶來的結果呢,就是所有的自主性和所有的責任,都落到了人的肩膀上。

這聽起來挺好的,人擺脫了宿命,自己決定自己是不是能得到拯救。但要一輩子幾十年如一日地修行,做起來可就難了。所以,空神宗教發展到後期,就發展出各種形式的依靠外力的手段。比如在佛教的淨土宗裡,就有這樣一種說法:阿彌陀佛曾經發過宏願,眾生只要念過哪怕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皈依阿彌陀佛,那麼死後就會被接引到淨土世界中,不用墮入輪回受苦。這種做法,佛教裡叫方便法門,先放低門檻,讓人進來,再告訴他們,要去自我覺悟。

但對於空神宗教來說,引入外力因素,終究還是有一定危險性的。比如在印度,因為實際宗教活動的需要,佛教不得不在很多地方借助外力,後來就發展成一種新的形態,我們稱它為密教。其實密教也還是主張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外力只是一種手段,但是這些外力從哪裡來的呢?在當時的印度,其實沒有多少精神資源可以借用,這就導致最後它還要到印度教的倉庫去翻東西。發展到最後,導致一般人都區分不出來,什麼是密教,什麼是印度教,那密教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它在印度就慢慢衰落了。

你發現沒有,我們前面說了那麼多宗教的模式,無一例外,都是以肯定的方式,肯定有一個超餘,或者幾個超餘在中心,以它為起點來生產意義,但是這一講的空神,是以否定的方式在生產,通過否定各種現象、否定神,把所有的一切都否定了以後,你就會發現,還剩下什麼呢?還剩下自己,自己去努力領悟,等到最後,把自己都否定掉,那就領悟了空,可以獲得拯救了。

這種否定性的方式,對現實的顛覆性,要遠遠大於肯定性的方式。曲高和寡,所以不得不冒險引入一些外力,這是空神宗教最大的風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25-7-15 09:55:56 | 只看该作者
一句錯誤的翻譯,誤導了多少人

吳軍

今天,很多不準確的翻譯,斷章取義的名言,杜撰的名言,其實非常誤導人。

我曾講了很多中國人對巴麥尊爵士那句“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的誤解,其實就是斷章取義,把一句原本要求國會議員盡職盡責的話,變成了不講究原則只講究私利的話。

不是生而平等,而是被平等地創造出來

當然,這句話理解錯了,對我們認知世界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但是有一句話如果按照錯誤的翻譯理解,對世界的認知就全錯了。

這句話,是美國國父之一的傑弗遜在《獨立宣言》中講的。傑弗遜在《獨立宣言》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認為下面這些是不證自明的真理:所有人都被平等地創造出來,他們被造物主賦予特定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我把這句話的英文原文放在了下面,你一定要好好讀讀。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這句話常見的中文翻譯,有兩個明顯的錯誤。第一個是把“self-evident”翻譯成不言而喻,你去看看獨立宣言的中文版本,都是這麼翻譯的。“self-evident”的準確含義是不證自明,自己就是自己的證據。在哲學上和邏輯學上,只有最初的公理是不證自明的,它們是一切結論的出發點。在基督教哲學中,只有“太一”是不證自明的。在萊布尼茨的理性主義哲學中,只有一切原因的原因,才是不證自明的。而“不言而喻”顯然不是這個意思,它並不能表明一個命題可以成為其他所有命題的前提。

有的同學可能知道,《獨立宣言》的結構和論證邏輯是仿照《幾何原本》來的,因此傑弗遜要先設置公理。早期的翻譯家們,既不懂邏輯學,也不瞭解西方的理性主義哲學,甚至對傑弗遜這個人除了政治家之外的特點,特別是對他作為科學家的另一面也不瞭解,因此翻譯不準確,找一些中文容易理解的詞句,情有可原。

不過,另一個翻譯錯誤問題就大了,就是把所有人都被平等地創造出來,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翻譯成“所有人生而平等”。傑弗遜,以及美國國父的一代人,從來沒有說過人人生而平等的話。他們當中不僅很多人蓄養奴隸,而且他們一致認為即便是自由民,也要擁有財產才有選舉權。換句話說,他們並不認同人人生而平等。

事實上,美國是到了19世紀30年代傑克遜擔任總統期間,才免除了選舉權需要有財產的限制,那時離1776年《獨立宣言》頒佈,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等到了19世紀70年代格蘭特擔任總統時,才給予黑人選舉權,甚至在這之前解放奴隸的林肯都沒給。最後,要到1920年,威爾遜當總統時,婦女才有選舉權,那時候美國建國已經快一個半世紀了。

如果傑弗遜沒有說人人生而平等, 那他所說的created equal是什麼意思呢?作為一個不那麼信上帝的自然神論者,傑弗遜以及幫助修改《獨立宣言》的佛蘭克林等人認為,人是由造物主,也就是上帝平等地創造出來的。上帝希望你們都平等,但是你生在不同的家庭,出生時不可能是平等的。

傑弗遜的原話全部準確翻譯出來,意思就更準確了。他在“被平等地創造”之後特別指出,在下面三個方面,人應該是平等的,也就是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傑弗遜沒有講人有平等的選舉權,應該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平等的財產權力。他只認為,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三件事來自於造物主,是不可剝奪的。至於今天我們常說的很多權利,其實來自於憲法。既然來自於憲法,就不是先天的。

不是平均分佈,而是齊夫定律

不論是在傑弗遜的年代,還是在今天,人是不可能生而平等的。一個人生在一線大城市,另一個生在邊緣的農村,他們一生下來家庭條件就不一樣。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裡,有人生在富裕的家庭,有人生在貧民窟,也不可能一樣。即便是同一個家庭的孩子,哥哥出生時家裡可能還沒有錢,生活很拮据,弟弟出生時家裡已經富裕了,要什麼有什麼,他們的資源條件都不一樣。即便是孿生兄弟,可能一個智商高一點,一個低一點。現實中,這些差異普遍存在,這也是為什麼社會在不斷努力,去保障基本權利的平等。

今天有一句網路流行語,講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的人就生在羅馬,有的人卻生在外省。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忽視這種現實的差異,就是自欺欺人。

長時間以來,由於中文翻譯的錯誤,“所有人生而平等”這句話欺騙和誤導了不知道多少人。那些人以為每個人本應在出身、能力、境遇上都一樣,結果卻在現實中不斷碰壁。其實,各方面資源條件都平等是做不到的。

我在介紹齊夫定律時講過,這個世界上,極少數大品質的星球占了宇宙品質的大部分;而在自然語言中,幾個高頻詞占了文本的很大一部分。同樣的道理,只占地球陸地面積3%的城市裡,卻住著世界上一大半的人口。為了加深你對齊夫定律的印象,我把這個定律描述的高頻詞彙和低頻詞彙的分佈圖,你可以看看。

你可以看出,少數高頻詞彙的出現頻率,不知道比低頻高多少。

齊夫定律才是世界真實的分佈規律,平均分佈不是。但是很多人天天把“人人生而平等”掛在嘴邊,自己的水準不達標,就想著平均他人的資源。如果一個人覺得無償佔有窮人的勞動不合理,那麼同樣的,無償佔有富人的財富也是不合理的。很多人覺得在教育上要照顧後進的學生,甚至是智力水準低的學生,這沒問題,但要是因此限制那些學得快、能力強的學生,可能就適得其反了。這就如同在NBA球場上,限定喬丹彈跳不能超過20釐米,庫里投籃進了兩個球之後,剩下的進球就不能算數一樣。如同在象棋比賽中,一定要讓世界冠軍丁立人讓掉一個王后兩個車,或者在圍棋比賽中,要讓柯潔讓50個子,那這種競賽就不用進行了。

《世界人權宣言》中的自由和平等

對於“人人生而平等”這句話,還有一個常見誤解,就是很多人以為,在西方講究平等的社會裡,這是大家都接受的理念。其實,除了極左的人會這麼想,還真沒有多少人在做這種白日夢。一個人生在王子家,而另一個人生在乞丐家,雖然他們同樣都有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但是他們的財產、聲譽、養育和教育等狀態,是完全不同的。

有人講,美國國父們在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時,沒有把“人人生而平等”寫進去是因為他們有歷史的局限性。那麼好,我們看看二戰後聯合國制定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簽署的《世界人權宣言》,下面簡稱《宣言》,是怎麼說的。

整個宣言並不長,我把中文連結放在了文稿中,你不妨回頭看一看:

https://www.un.org/zh/about-us/u ... ion-of-human-rights

《宣言》通篇就沒有“人人生而平等”的字樣,它裡面很清楚地寫道:“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

注意,生而自由和生而平等是兩回事。什麼叫生而自由呢,意思是相互不能奴役,這一點在《宣言》第四條明確講了,不得奴役他人。而《宣言》所說的平等,是指在尊嚴和法律權利上。也就是說,無論一個人錢多還是錢少,上了名校還是沒讀過大學,他都應該被平等尊重,享有一樣的基本權利,並不是說錢要一樣多,教育資源要一樣。

接下來《宣言》進一步解釋了它所宣導的平等,非常具體,就是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在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方面不加區別。

對於教育的公平性,《宣言》第二十六條是這麼寫的:

第一,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應當免費,至少在初級和基本階段應如此。初級教育應屬義務性質。技術和職業教育應普遍設立。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而對一切人平等開放。

注意,這裡只說了初級教育應該免費,而高等教育要按照成績來,成績面前人人平等,一個人如果比別人少考10分,就不要去和對方講平等了。

第二,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應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瞭解、容忍和友誼,並應促進聯合國維護和平的各項活動。

第三,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先選擇的權利。

對於這一條,我們可以理解為,父母可以決定孩子接受什麼教育,可以送他們去好學校,也可以簡單地上一所普通學校,可以高中畢業上大學,也可以中學畢業就工作。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整個《宣言》對於教育的描述就這麼多,可沒有講類似照顧弱勢群體的話。

相比《獨立宣言》是北美殖民地對英國政府的宣言書,《世界人權宣言》更多地承載了人類對於平等和自由的理想,也更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因此,《宣言》中沒有大話、空話,而是道出了世界的很多現實狀況和可以實現的目標。

對今天的人來講,對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知道我們在哪裡很重要,否則即使目標正確,也到不了目的地。一些烏托邦的信徒,杜撰出“人人生而平等”的句子,其實會把人們帶偏,有了這種不存在的假設,不僅無法讓社會進步,而且還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我經常講,理解一句話,要看原文,看上下文,今天的內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些很好聽的說法,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只是我們為了安慰自己,找了個名人為自己背書,利用翻譯的不準確性,為自己找了一些根據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異想天開

牧之野

醫生朋友發來信息,諮詢關於自家孩子的人生選擇問題。

電話打過去,人就在那頭,問了問情況,本科學的是核科學,研究生學的光學,上學時科研成績不錯,論文發了不少,挺優秀的孩子,。

畢業後,去了一所軍隊的大學做行政。

這本是一個很好的人生樣本,我想也是很好很好的學生,老師很喜歡的那種。

可,兩年前也辭職了。

問為什麼,支支吾吾,說那時年輕。

我一聽便知大概,多半是人際關係處得沒那麼好,又年少輕狂。

能在這麼好工作中一拍桌子就走的人,其實多半是善良和有理想主義的類型,才會不那麼計較得失。

但是,這種所謂的“真性情”是不是就真的好呢?在她這裡,答案很明顯。

辭職時,和很多忿忿衝動離職的人類似,她也想到處去看看,也厭惡上班到了極致,對人情世故不屑一顧。

可兩年後,四處走了,看了,冷靜下來了,也覺得特別沒意思。

我說,你這兩年的感受是什麼?

她說,以前上班覺得一分鐘都待不下去了,現在,讓我上十二小時班我都樂意。

我笑了。

這說明,她依然還是那個不太成熟和理想主義的孩子,兩年的經歷,只不過是讓她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可人生,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

不能說是因為當初把工作想得那麼壞,因為飽受折磨,又轉向自我PUA,覺得又多麼好。

還是客觀的評價和對待就好。

她之前所在的工作,是體制內的一所大學,既然是體制內,那大體的規則相仿。

有你不喜歡的部分,就一定有你看不到,其實還挺喜歡的部分,無需過分誇大某一方面的優點或缺點,而需要實事求是分析。

關係處不好,大概率是因為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許,有了那種虛妄的期許,就很難看到好的方面,也就自然多了失望。

而離開,對於體制來說,無論任何一個人離開,你以為的轟動效應,你以為的忿忿不平,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它的設立,就是為了誰都可以離開,而不是所作的事有多麼重要,或者,個體有多重要。

不是它離不開你,它不需要任何人。

相反,你需要非常清晰看到的是,你離不開它的,到底是什麼。

而當你準備好了這一切,也可以非常輕鬆地離開。

絕大多數類型的工作,也包括體制內的部分工作,並不涉及理想主義的性質,只是一種純粹利益的交換,你付出時間和精力,換來工作經驗、成就感和報酬。

不必太入戲,為此賦予什麼樣神聖的價值,一點也不神聖,也根本不需要在意同事領導對你的看法,一點都不重要。

但體制內的一部分工作,的確需要有理想主義。真正的理想主義,有信仰的主義,是需要一個人能夠讓渡自己的利益,能夠忍受周圍不合適環境,之後,還能堅持自己的公心,那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

而不是囿於所謂的“人際關係”。

而出去,“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也包含着無數的陷阱。

如果只是單純的旅遊,真的沒有任何意思,很快就會膩的,很多退休老人喜歡到處走走,開車環球或者全國到處跑,真實體驗並不好,最多五年,也就哪兒都不願意去了。

這些感受,你不去親身體驗,根本不知道,大概率會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中,還以為那就是真實。

而如果真的像徐霞客一樣,邊讀書,邊走世界,慢慢體驗很多細微的快樂,可以不斷記錄、輸出。

其實,也是很好的一種生活方式,完全不需要上班。

而在工作間隙中的忙裡偷閑,四處看看,你是有底氣有保障的自由,也會很快樂。

所以,工作也好,不工作也好,它並不是絕對對立和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各有各的好。

大鐘擺一樣,從逃離工作,再到回歸工作,心智的不成熟,會導致一生的鐘擺效應,難以沉澱。

雖說活到老學到老,什麼時候也不遲,但絕大部分人生,能夠做成事的時間段,就是35-48歲,前期迷茫需要方向和積澱,後面體力精力跟不上。

孔夫子說,四十五十而無聞,其人亦不足畏。

所以,明白大致的範疇,什麼階段做什麼事,合理安排好,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豐富體驗的人生。

也可以像她這樣,花兩年的時間,去找到真實的自我需求,去認識這個世界,再回來。

只是,在當下這個世界下行內卷的環境,即便你再優秀,試錯的機會很小,每一步,都要想清楚,不能憑感覺。

如果僅靠自己撞南牆獲得人生經驗,那麼,其實是很難快速成長。還是要看書,要思考,要復盤和總結,要用最小的代價去了解最多的方向路徑。

而只要想清楚,做好準備,不論什麼決定,其實都可以。

人生不必非要怎樣,從生命的維度丈量和思考,選擇本身並無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心緒和扎實的積累,它會讓你走到哪裡都過得很好,而不是必須去尋找一個光照溫度都合適的環境生長。

讀者們也很好,聽說她要讀博士,紛紛伸出幫助之手,幫忙介紹學校和科研環境,在這個冰冷浮躁的世界,總還是有很多善意在流淌,這也會讓她在當下的焦躁中尋得一絲安慰。

希望她能在短暫休整之後再次起航,人生的路啊,別人說再多意義都沒那麼大,自己想清楚,自己走。

不怕受挫,只怕異想天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23 11:55 , Processed in 0.06438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