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时代细描与文化镜像 重读夏坚勇《绍兴十二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9:0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票 票兄,如约定,俺先介绍这本书吧5 I8 u3 y3 `# L3 @
    5 `2 o3 Q8 B  [, y. }# f
    一、 立足“年份” 透视宋韵
    5 P8 T7 B, t- v) G! S9 @翻开夏坚勇的《绍兴十二年》,如同开启了一段尘封的时光之旅。这部“宋史三部曲”的压卷之作,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历史写作中独树一帜。它不仅仅是对南宋绍兴十二年这一历史断面的忠实记录,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社会、文化、人性的深刻透视。
    3 S$ E* |, o$ G( U  H9 \9 `+ H4 `
    6 e8 f0 h4 B" }$ B" Y5 ]3 h+ ?《绍兴十二年》以“年份史”为骨架,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浓缩于特定的一年之中;以“百科全书式”的细节为血肉,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文化散文”的笔调和“喜剧美学”的精神为灵魂,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6 t0 D, p8 D; [/ x- F
    1 h9 N* |* F& ^$ p
    二、 经纬交织 微观叙事的双重构建; L! {1 _# u3 p4 {0 D' E7 d- V
    《绍兴十二年》的叙事魅力,在于“年份史”结构与“百科全书式”细节描写的精妙结合。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叙事手法,在夏坚勇笔下相互交织、彼此支撑,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历史世界,将读者带入那个遥远而又鲜活的时代。
    6 `0 y; a9 ^% X4 Q- j* |6 F& @! b  @6 Q6 U( I
    1. 年份史 历史的横截面1 j8 d* u+ [& l& q
    夏坚勇选择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作为叙事核心,并非偶然。这一年,是南宋历史上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转折性的年份。岳飞蒙冤被害,秦桧独揽朝政,“绍兴和议”屈辱签订,南宋的政治格局、社会走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这一年为“横截面”,作者得以集中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权力斗争以及个体命运的沉浮,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 z) u$ U' u7 z# o3 c7 \
    ' W% O2 ~0 `9 V' f5 w& I# Y/ M8 L7 `: s! k3 z( ?1 ?
    《绍兴十二年》对“年份史”的运用,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更具“在场感”和“日常性”。夏坚勇不仅仅关注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更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描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细致地描绘了临安城的城市布局,从城门、街道到店铺、民居,都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他描写了临安城内的各种店铺、摊贩、手工艺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他描写了茶馆、酒肆、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的热闹景象,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风俗、节日庆典。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夏坚勇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一切。% |% A5 \' m' w6 g2 P+ {
    + U: _5 S3 f' P9 O
    夏坚勇的叙事节奏也更加灵活多变。他时而细致入微地描绘一个场景,时而大开大合地概括一段历史,时而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时而用幽默的语言调侃历史的荒诞。这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叙事节奏,使得作品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 J7 A* m8 J/ k; V! J
    & k$ A( o2 k% a5 o/ `" n% ?/ X
    2. 百科全书式细节 时代的肌理
    ) I+ }: h, m/ {/ Q/ _$ Y《绍兴十二年》的另一大特色,是其“百科全书式”的细节描写。夏坚勇以一种近乎“考据癖”的精神,对绍兴年间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细致入微的描绘,仿佛要将那个时代的一切都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 P, h& Q9 M3 F- K/ M' a1 h$ p5 ?  C9 X( a" C: g$ `
    这些细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风俗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书中详细描写了秦桧如何一步步排除异己、独揽大权,以及朝廷内部各派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揭示了南宋政治的腐败和黑暗。作者展现了南宋临安的商业繁荣景象,对当时的物价、货币、市场交易都有涉及,让读者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书中还描绘了南宋的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文化活动,展现了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作者还描写了当时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娱乐等,展现了南宋社会的多姿多彩。甚至,书中对宋金双方的军事部署、武器装备也有所涉及,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军事技术的水平。2 k8 \: F, A" j% c

    : _4 Y* }- b2 E) c这些细节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与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发展紧密相连。它们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也为读者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例如,通过对秦桧府邸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秦桧的权势和奢靡;通过对岳飞庙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百姓对岳飞的敬仰和怀念;通过对临安城内各种娱乐场所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繁华和享乐之风。
    + F* L# P. a! J6 p. `# O1 J, q7 L, N5 o
    三、 亦庄亦谐 文化散文的笔墨意趣
    ) @2 {# R+ q! y《绍兴十二年》的叙事风格,融合了“文化散文”的典雅与“喜剧美学”的谐趣,呈现出一种亦庄亦谐的独特韵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历史写作领域别具一格。+ k) q9 F( q' O0 U- W$ @
    ; d  D: e1 L: q  b8 V

    8 u# Q9 g" ?( U: A: d1. 文化散文的雅韵( u3 ^0 n' b( T% I: ^
    夏坚勇深厚的文字功底,赋予了《绍兴十二年》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学韵味。他的文字典雅流畅,富于文采,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珠落玉盘,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优美感。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字更具表现力,更具感染力。书中还穿插着对诗词、典故的化用,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4 f# ?2 m& ~4 u4 }# t
    - \0 J6 ]( p  f# i
    在这一点上,《绍兴十二年》明显超越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虽然也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但其作品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文化意蕴的提炼,往往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化加工,甚至为了表达的需要而牺牲历史的真实性。而夏坚勇则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叙事的客观性,他力求在细节上做到准确可靠,同时尽量保持客观的叙事立场,避免过多的主观评判。他的笔触更深入历史的肌理,关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枝末节,力求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历史世界。
    % M- s4 U% `4 K8 s; f  F
    6 Q/ Q  q' |# a2. 喜剧美学的谐趣
    # t9 d4 i. t) M8 k$ I《绍兴十二年》在庄重的历史叙事中,巧妙融入了“喜剧美学”元素,这“喜剧”并非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带有反讽、幽默、调侃意味的叙事策略,一种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 x# q. L# w9 s% y2 ~) z8 s+ f# D- {* a; g! H
    作者常将笔触对准那些历史人物的“丑态”,例如秦桧、宋高宗等,通过描绘他们的滑稽言行、荒诞举止,揭示其性格中的虚伪、懦弱与无能。书中对秦桧的家庭生活、与下属的交往、在朝堂上的表现的描写,都带有一定的“喜剧”色彩,让人在发笑之余,又感到一丝悲凉,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的荒诞性。对宋高宗的描写,则展现了他的患得患失、自欺欺人,以及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犹豫不决和妥协退让,这些描写都具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 V7 T/ v2 m8 w+ d8 }
    3 ^. j8 |; V0 l) V5 f( [; H
    对于历史事件,作者也常常采用“反讽化”的处理。比如对“绍兴和议”的描写,作者并未直接批判其丧权辱国,而是通过细致描绘南宋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粉饰太平,将这一历史事件的荒谬性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屈辱和悲哀。
    * F. L1 a" M# `! e% I" c9 K; ?. a" r7 y/ D
    这种“喜剧美学”的处理,并非为了娱乐读者,而是为了更深刻地揭示历史的荒诞、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矛盾。它使得作品在严肃的历史叙事中,增添了一丝轻松和幽默,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风格虽然可能引发争议,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是不容忽视的。
    1 U: Y+ I& o& t; A4 g% ^4 ?8 h: X; I4 d6 Z. q5 V
    四、 诗情哲理 历史深处的人性回响
    / ?# @, D4 ?- m《绍兴十二年》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一部充满诗情与哲理的文化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历史的诗意,挖掘历史的哲理,展现人性的多维,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历史本身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E- [8 L6 F# \

    ; ?! g: ]0 N' A1. 历史的诗意. g. W! A7 h  C3 z2 @% P9 @
    夏坚勇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赋予了历史以诗意的光辉。他善于捕捉历史长河中那些闪光的片段,无论是西湖的秀美景色,还是宋词的婉转动人,亦或是英雄人物的慷慨悲歌,都化作笔下动人的篇章,让读者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0 l! k) T" o9 Z* a( T, H9 t
    % t) x0 a/ t: ?( j, ]9 i$ Z, v书中多次写到西湖,将西湖的自然风光与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西湖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南宋文人的情怀与梦想,也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衰败。书中对宋词的化用,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也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诗意,使历史叙事更具文学性。更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是壮志难酬的辛弃疾,都充满了诗意。作者通过展现他们的英雄气概、爱国情怀、人生追求,让这些历史人物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了永恒的魅力,也让读者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更多的向往和思考。
    2 m0 O6 q0 k% P, g+ |
      L1 y3 H" ]! h2. 哲理的意蕴& q2 B6 g: {/ f8 L/ {
    在叙述历史的同时,《绍兴十二年》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描绘,作者引发了读者对权力、人性、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的深入思考,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具体历史事件的普遍意义。
    / A1 @# |7 a# {" E( D* _2 W  e
    : s6 _2 @" Y: s5 U5 l. W! p书中对秦桧弄权、朝政腐败的细致描写,深刻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以及制度缺失带来的恶果,引发读者对权力运行机制的反思,以及对如何制约权力的思考。书中对各色人物的刻画——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帝王将相,还是挣扎求生的平民百姓,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善良与丑恶、高尚与卑劣、勇敢与怯懦交织在一起,令人深思,也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南宋社会风气的描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阶层固化、道德滑坡等,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警示意义,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作者还着墨于文化的传承问题,特别是在乱世之中,文化如何延续,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 k" [7 k0 ^1 R
    % b( b/ E& k# n9 w9 o3. 人性的多维; ^5 K" j8 b$ i) s
    《绍兴十二年》对人物的塑造,摆脱了脸谱化的窠臼,力求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避免了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
    % @7 V& o+ y' @  E* r$ |7 u) ~2 b0 @  c
    即便是反面人物如秦桧,作者也并非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而是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多个侧面。他既有阴险狡诈、残害忠良的一面,也有精明强干、善于权谋的一面;他对权力有着病态的迷恋,但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例如对家庭的某种程度的重视。作者通过对秦桧的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心理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他复杂的人性和内心世界,使他不再是一个扁平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被权力扭曲了的人。1 z( |& H! f+ ^$ x9 B' n

    7 q+ K2 [) n: ?6 N8 Z对于岳飞,作者也并非一味地拔高,将其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书中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某些弱点,例如刚愎自用、不善变通,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幼稚和单纯。这些描写,并没有贬低岳飞的形象,反而使他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有悲剧色彩。
    ( @0 H0 z* A( J4 L7 q2 c6 I. u! [7 E9 @. s8 c
    而对宋高宗的描写,则展现了他作为皇帝的无奈、苦衷、懦弱与挣扎。他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有对个人权力的眷恋;他既想有所作为,又缺乏足够的魄力和能力;他既对岳飞等主战派将领有所忌惮,又不得不依靠他们来抵御金国的入侵。这种复杂的心态,使得宋高宗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具有历史的深度。
    ) s7 j, y0 w; u7 V" O" e
    + k4 c) Z6 q* @9 D* E' _9 y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多维呈现,《绍兴十二年》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穿透力,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 Y9 a+ K8 `6 D: g1 d* B
    1 {& i$ a. c+ X3 v; B0 C
    五、 比较与反思 《万历十五年》与文化散文
    ; @  l; g& L1 b将《绍兴十二年》置于更广阔的学术和文学背景下,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其独特价值和贡献。$ l# v# {4 S  U0 H( q

    ) X; [5 e6 ~6 _  r5 j9 x1. 《万历十五年》:形似史书,神似散文) U, [. e; U3 S1 L3 a. b: h8 z4 J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同样以特定年份为切入点,展现了明朝晚期的社会危机。两部作品都采用了“年份史”的结构,都注重细节描写,都力图通过微观视角来呈现宏观历史。8 Y; L! [. h9 Y1 _
    , l! o& M. I" x. v
    事实上,《万历十五年》不光在形式上与《绍兴十二年》有相似之处,在本质上,它也更像是一部具有学术深度的文化散文,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黄仁宇在书中虽然也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但他更注重的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和阐释,而非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他的叙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将自己的历史观和哲学思考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之中,虽然使得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但这一点也导致它在立场上甚至还不如《绍兴十二年》来的客观。
    7 {: C+ A- |9 }! Y% V, A# f5 Q
    # m  f6 v/ Y; p9 U2 t8 C4 Z《万历十五年》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如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等)的命运的描写,来揭示明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衰败的根源。而《绍兴十二年》反而则更侧重于社会生活的描绘,通过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展现,来呈现南宋社会的多元面貌和文化特征。这其中差异可见一斑,客观的讲述社会日常生活与大事件的表现;和依仗自己的历史功底来臆测、补充关键人物的行为动机;二者高下立判。: T2 J/ D$ ]! U* m$ K+ R5 @
    8 m* O7 R% B- Z1 x/ I, z
    2. 余秋雨文化散文:情感有余,史实不足& `' \' L& U1 u- P' A' T$ \3 [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以其优美的文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以文化古迹、历史事件、文化名人为题材,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文化感悟,来唤起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 {; A2 b4 O' Y3 f- n1 p

    ' \2 K; X# U% ~& U) D然而,与《绍兴十二年》相比,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余秋雨的作品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往往会对历史进行艺术化的加工,甚至为了表达的需要而牺牲历史的真实性。他的叙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将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之中,使得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但也容易引起争议。
    # X% w; C0 D# v/ U3 E; e, R3 e0 m
    6 _4 j5 K6 z: z& x; a《绍兴十二年》则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作者力求在细节上做到准确可靠,同时尽量保持客观的叙事立场,避免过多的主观评判。夏坚勇的笔触更深入历史的肌理,关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枝末节,力求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历史世界。可以说,《绍兴十二年》在历史的严谨性和文学的优美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既具有文化散文的文采和意蕴,又具有历史著作的严谨和深度。3 T  c& ?" I$ S7 s! s0 ?  H; x  U

    6 i8 i$ d6 T# }$ k3 l, E( ?六、 结语 多元历史叙事的启示) C% p- `- |( |: W3 T
    《绍兴十二年》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百科全书式的细节描写、融“文化散文”与“喜剧美学”于一体的笔法,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当代历史写作领域独树一帜。它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南宋社会画卷,更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思考。4 `- `( z! a, n: S
    2 L% {  [6 p$ c  Q: q1 j, U
    而通过与《万历十五年》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绍兴十二年》的独特价值。它既不同于传统史学著作的严谨刻板,也不同于一般文化散文的情感泛滥,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开辟了一条历史写作的新路径。《绍兴十二年》的成功,启示我们:历史写作可以有多种路径,不同的叙事风格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表达。无论是“年份史”还是“人物传记”,无论是“学术性”还是“文学性”,无论是“严肃”还是“幽默”,只要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趣”,都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认知和文化体验。《绍兴十二年》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了历史写作的维度,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感知文化的另一种可能,让历史真正“活”起来,走进大众的心中。它证明了,历史写作不仅可以成为学术研究,也可以成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4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testjhy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黑洞的颜色 + 10
    老票 + 18 + 2 精彩
    mezh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4:25
  • 签到天数: 829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2025-2-14 13:03:51 | 只看该作者
    xie兄力荐,必是精品,这就去下单~~      
    ; r9 n) E4 b; u5 R* P
    ) s4 y8 D6 z4 I$ h$ S8 X! Z( \0 h
    非常赞同您对余秋雨的批评,最初读的时候就有类似的疑惑,您这段点评很精彩:“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往往会对历史进行艺术化的加工,甚至为了表达的需要而牺牲历史的真实性。他的叙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将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之中,使得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但也容易引起争议。”* d' ]( ~; g4 r. n  [

    3 c0 d) |7 b5 \, h历史研究和文学艺术之间的鸿沟确实很难逾越,也是广大读者不同层级分布的巨大空间。比如顾诚老先生的《南明史》是非常优秀的历史研究巨著,但普罗大众读起来就会比较吃力。7 a$ X; `0 Y* J: u) x; i* A( K) I& s
    2 i3 ]. C: l+ N! `

    & u1 z( a$ x" V8 @基于此,对xie兄推荐的这本书有了更高的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14 13:45 , Processed in 0.0351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