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4-8 10:45 |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
舌尖上的旧京:唐鲁孙《酸甜苦辣咸》书评
$ o) l/ x6 {& z* q t
, D3 ]1 {# _( D7 e2 @7 A一、 引言:一位美食家的“馋人说馋”
' L3 P3 b M! u' |4 e3 _唐鲁孙先生,一位身世显赫的晚清遗老,却以“美食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熟知。他是晚清珍妃的侄孙,自幼生长于北平,浸润于世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对旧京风物人情有着深刻的体认和研究。然而,他并没有选择以政治或历史为写作题材,而是以一手雅驯生动的文字,将旧京的饮食文化、民俗掌故娓娓道来,成为备受景仰的美食家,被誉为“旗人里的奇人”。+ L: y/ @+ t3 ^
! }3 B/ w* X) L2 n唐鲁孙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作品涵盖了从宫廷盛宴到市井小吃的丰富内容,《中国吃》、《南北看》、《天下味》、《故园情》、《老古董》、《大杂烩》等作品无不体现着他对美食的热爱和执着。而《酸甜苦辣咸》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出版于1981年,以饮食为主线,串联起旧京的市井生活、风土人情,是“馋人说馋”的典型代表。
" t7 I; C$ `$ v0 c$ I N M& a
M J8 }" T& h; C逯耀东先生在《馋人说馋》一文中,曾评价唐鲁孙的“馋”是“其来有自”,源于其世家背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唐鲁孙自幼受家庭熏陶,对饮食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独特的品味。成年后,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尝遍各地美食,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他将自己对美食的热爱和执着倾注于笔端,以真实细腻的文字,将旧京的饮食文化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因其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8 Y4 E7 Y, y6 q& o$ @+ B2 L$ Y
1 ^) I0 G% q+ U8 |. G+ K3 c- {二、 旧京风物:从宫廷盛宴到市井小吃: D) e. Q2 A9 A8 K5 K
《酸甜苦辣咸》一书,以小菜、主菜、点心、综论四个部分,涵盖了从宫廷盛宴到市井小吃的丰富内容,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旧京饮食文化图景。9 h+ S! c% o/ }3 Z/ z' r6 `+ ?
* B3 [: X' ~+ W! @$ k+ o- M在“清宫膳食”一文中,唐鲁孙先生以亲身经历,打破了人们对清宫饮食的刻板印象。他指出,清宫满汉全席的特点是量大而非珍奇,并以《光禄寺则例》的记载为例,详细列举了满汉全席的菜式和用料,证明即使是头等汉席,所用鲍鱼、海参、鹿筋等珍贵食材也仅为二两,且与猪肉同煮,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奢华。他还以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国宾酒楼花费十万港币打造的“满汉全席”为例,感叹“把皇上都比下去了”,进一步佐证了自己的观点。
" V9 G+ A8 e. G/ |
' i: s0 S) ?% u+ \+ D1 y& i唐鲁孙先生对旧京市井小吃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细腻的描写。在“酱肘子·炉肉·熏雁翅”一文中,他回忆起西单牌楼天福酱肘子铺的酱肘子,肥瘦相间,入口即化,再配上宝元斋刚出炉的热腾腾的“叉子火烧”,更是美味无比;又写到盒子铺的炉肉,外焦里嫩,香气四溢,无论是单独食用还是加入火锅,都别具风味;还有熏雁翅,色泽红润,滋味醇厚,是佐酒的佳品,尤其是在秋雨绵绵的时节,更添一份诗意。这些描写,不仅勾起了老北京的莼鲈之思,也让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读者对旧京风物充满了向往。
- s% x; e; E2 L, b( s- s- V0 f m* T( h+ C2 y% H
唐鲁孙先生对北方饮食文化,特别是饺子文化有着深入的解读。在“吃饺子杂谈”中,他详细介绍了饺子的种类、馅料、制作方法,以及与饺子相关的民俗文化。从剁馅、合面、擀皮、包捏到煮熟,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体现出他对饺子制作的深刻理解。他认为,饺子好吃不好吃,关键在于馅料的调配和包捏的手艺。他还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饺子馅料:荤馅以冬笋猪肉馅为最佳,冬笋切细粒与肉末同炒,鲜香可口;素馅则以菠菜、小白菜为主,配以鸡蛋、虾米、韭菜等,清淡爽口。他还以逊清贝勒载涛吃饺子为例,载涛能仅凭一口便尝出饺子馅料并非后腿肉,而是更为细嫩的里脊肉,展现了老北京人对饺子的讲究和热爱。 z6 o9 f& v; Y) ]1 P8 h6 i
* o2 J4 V9 ]5 k' J
在“北平吃饺子几样年菜”一文中,唐鲁孙先生介绍了老北京人过年必备的几样菜肴,包括炒咸什、酥鱼、烧素鸡、虾米酱、雉鸡炒酱瓜丝等,这些菜肴不仅美味可口,更蕴含着浓浓的年味和吉祥寓意。例如,炒咸什又称“十香菜”,寓意着十全十美;酥鱼则寓意着年年有余;烧素鸡则寓意着素净平安。这些菜肴的制作方法也各有讲究,体现了老北京人对饮食的精益求精。
, P4 G! d( v( Y; O4 Y" b. h
, w u( \1 L% Y; P/ W三、 美食之道:精于食艺,兼通掌故3 d9 r3 z% S& X' l0 J3 G* n
唐鲁孙先生不仅是一位美食爱好者,更是一位精通饮食文化的学者。他不仅对各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技巧了如指掌,更能将美食与历史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其对美食之道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 |- C! j2 l* A3 M; u5 h3 e0 L" A3 s- f& o$ q! L0 l% i0 T) s
在“煮五香茶叶蛋秘诀”一文中,他详细介绍了煮茶叶蛋的技巧,从鸡蛋的选择、敲碎方法到茶叶的种类、卤水的比例,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他特别强调,煮茶叶蛋的茶叶最好选用花莲鹤冈茶场产制的红茶,因为这种红茶色浅味淡,久煮色不变黑,味不变苦,最能保持茶叶蛋的清香。他还讲述了茶叶蛋在江浙地区的文化意义,以及自己与茶叶蛋的故事,让读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了解了相关的文化知识。
. W3 W' R! k" d; q, i. ]
K0 D# z4 ^. [% O! s2 f, I( Y3 `4 H在“果脯蜜饯挂拉枣儿”一文中,唐鲁孙先生追溯了中国果脯蜜饯的历史渊源,指出早在唐朝天宝年间就已有蜜饯的记载。他还以1913年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为例,讲述了北平聚顺和干果子铺的果脯获得金质优胜奖章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果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他还回忆起旧京干果子铺的繁盛景象,以及各种蜜饯的独特风味,如山楂、温朴、海棠果、山里红等,让人垂涎欲滴。他还特别介绍了河北定兴县的特产——挂拉枣儿,这种枣儿用粗麻线串成一挂,酥脆香甜,是佐茶饮酒的佳品。
3 S8 w f) V+ m" y5 R5 ~8 ~/ J; H/ v0 q: I
唐鲁孙先生对食材有着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品味。在“下酒隽品乌鱼子”一文中,他详细介绍了台湾乌鱼子的特点、制作方法和食用技巧,并讲述了与乌鱼子相关的民间传说,如乌鱼是“信鱼”,每年按时洄游,被视为财神鱼等,为这种珍贵的食材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他还强调,吃烤乌鱼子也需要技巧,切片的厚薄、火候的掌握都至关重要,才能品尝出乌鱼子的最佳风味。
5 W) o1 f- g% v. m. x; q
: ^% H$ N. A' b. E在“桂子飘香·栗子甜”一文中,他比较了中日韩三国糖炒栗子的特点,认为韩国的糖炒栗子大小不均,日本的糖炒栗子颗粒太小,都不及大陆的糖炒栗子。他还回忆起旧京糖炒栗子的独特风味,从炒栗子的锅铲、燃料到所用石砾、糖蜜,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现了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他还讲述了报人吴宗站和剧评人景孤血比赛吃糖炒栗子的趣事,以及富连成小丑詹世辅一口气吃下三斤糖炒栗子的惊人食量,为这道平民美食增添了一份趣味。
8 F! O% a& g$ B
$ R' P5 a2 ~; O1 A" q9 d6 L四、 时代变迁:饮食流变与文化传承( w) E4 }, {7 w B8 Z. _
时代变迁,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唐鲁孙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记录下了这些变化,并对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1 Z; K$ H" U$ l# D
+ l: A( ~: x6 G. Z) F在“何以遣有生之涯”一文中,他回顾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并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饮食文化传承的思考。他认为,退休后写作,既是打发岁月的方式,也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将旧京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掌故传承下去,让后人了解和记住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 m E% p, ]1 G
$ X+ A5 }) P$ G在“打卤面”一文中,他详细介绍了打卤面的做法,并将其与炸酱面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打卤面和炸酱面都是北方人喜爱的面食,但做法和口味各有不同。他详细讲解了打卤面的两种做法——清卤和混卤,以及勾芡的技巧。他还回忆起自己小时候陪曾祖吃打卤面的经历,以及与京剧名家言菊朋等人探讨打卤面的故事,展现了老北京人对打卤面的讲究和热爱。他还感叹,来到台湾后,打卤面已经变成了“大鲁面”,不仅名字变了,味道也变了,体现了传统饮食在时代变迁中的流变。
$ u$ D3 R: w7 }; r5 c; C8 t6 ~: I" A, c% ?- y
在“请您试一试新法炸酱面”一文中,他介绍了一种新式的炸酱面做法——用虾米和鸡蛋炸酱。他认为,这种做法既经济又省事,而且味道鲜美,值得一试。他还介绍了用关东卤虾炸酱的做法,以及用黄鱼肉拌面的做法,展现了其对传统饮食的创新和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包容。
: c/ y2 Y& }2 `) e8 v/ w
* E) M# h! x B g7 d唐鲁孙先生对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充满了包容和欣赏。在“湖州的板羊肉和粽子”一文中,他介绍了湖州的板羊肉和粽子的独特风味,并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湖羊是元朝时从北方移植过来的,褚大昌粽子店的历史等,让读者了解了江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他还特别提到了南浔叶家与戴长生羊肉店、褚大昌粽子店的渊源,以及自己与叶曼云等人品尝湖州美食的经历,为这道地方美食增添了一份人情味。4 I) `" D; L+ v8 R7 A# O2 y2 f
* G. L/ c& A. j" w2 _$ o' E, p% m
在“山东的肉火烧”一文中,他回忆起山东的肉火烧,外酥里润,香气扑鼻,并讲述了自己在台湾寻找肉火烧的经历。他先是在花莲吃到了一种用马粪做燃料熬制的粳米粥和肉火烧,后来又在虎尾遇到了从花莲迁来的山东老乡,吃到了正宗的山东肉火烧,最后在台北民生社区找到了一家山东人开的早点铺,终于吃到了久违的美味。这段经历,展现了其对传统美食的追寻和怀念,也体现了山东人在异乡传承家乡美食的努力。
, C4 j( U8 G" ?4 G4 f, O3 @* g
/ H @/ ~( q( t6 j6 p唐鲁孙先生来台后,也对台湾的饮食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评价。他认为,台湾的饮食文化融合了大陆各地和本土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欣赏台湾的海鲜,认为其种类丰富,鲜美无比,堪比大陆沿海地区的美味。他也喜欢台湾的小吃,如四臣汤、碰舍龟、吉仔肉粽、米糕、虱目鱼粥等,认为它们保留了台湾古早的味道,值得品尝。, U5 l- h) L4 c- b# ~+ [( f' b
9 @9 J, U& V* ]五、 结语:舌尖上的记忆,笔下的文化. H( L4 i( {: H! ^/ F2 B- H
唐鲁孙先生的《酸甜苦辣咸》,不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部记录旧京风物人情的文化著作。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旧京的饮食文化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旧京的文化魅力。他的作品,不仅是对旧京饮食文化的珍贵记录,也是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 @# o+ C) N* l [+ L. H" q& Y2 j3 f: u" A0 |3 t
唐鲁孙先生的文字风格平易近人,却又充满了文采和趣味。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食物的特点和滋味描绘得淋漓尽致,如“肥的部分见热就溶化了,咬一口顺着嘴流油”、“红紫烂漫,入口甘沁”、“殷红柔馥,琥珀澄香”等,读来令人垂涎欲滴。他的饮食见解独到精辟,却又充满了人情味。他认为,美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风土人情和生活智慧。他的作品,不仅让读者了解了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技巧,更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5 k- j# M7 g+ m: Y0 i) F& Z. L8 i/ }, D _* y# c3 Q
唐鲁孙先生对美食的热爱和执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当代饮食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让这些舌尖上的记忆,成为我们文化传承的纽带。正如唐鲁孙先生所说:“任何事物都讲究个纯真,自己的舌头品出来的滋味,再用自己的手写出来,似乎比捕风捉影写出来的东西来得真实扼要些。”让我们用心去品味美食,用笔去记录文化,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