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事热点] 以色列的第二次独立战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06:3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我们的第二次独立战争”(This is our second War of Independence),这是10月28日内坦尼亚胡在电视新闻发布会上对全世界说的。

以色列的独立战争也称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午夜,英国托管结束,以色列根据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宣布成立。阿拉伯军队立刻进攻,力图把新生的以色列消灭在萌芽里。必须注意的是,阿拉伯国家并不是在为巴勒斯坦人而战斗,他们只是在英国托管留下的权力真空里抢夺自己的一块地盘。埃及的目标是加沙,约旦的目标是整个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黎巴嫩、叙利亚觊觎加利利,等等。

以色列在战火中站住了脚,最后的地盘远远超过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规定的疆界,大量阿拉伯人流离失所。同时,大量大中东犹太人也被驱离故乡。这以后的75年是血与火的历史,10月7日哈马斯突袭是最新的一章。已有1400多名以色列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311名军人(耶路撒冷邮报10月29日数据),另有230人(以色列数据,哈马斯数据是212人)被俘往加沙,其中4人获释,但有50多人可能已经丧生于以色列的轰炸之中。加沙方面至少7000人丧生。

但内坦尼亚胡的用词有意思:“第二次独立战争”。

作为总理,作为向全世界讲话的关键词,他当然不是随口说说的。

在以色列的历次中东战争中,独立战争具有特殊意义。这是以色列从无到有的战争。以后的战争在战绩上或许更辉煌,但重要性方面没有一次可以与独立战争相比。内坦尼亚胡将当前的加沙战争比作独立战争,是什么意思呢?

从强调“国家存亡在此一举”方面,这当然是有意义的比照。但1973年的十月战争也非常惊险,以色列差点被打灭了香火。现在哈马斯的突袭再凶猛,在军事上,对以色列并没有十月战争初期那样的压力。哈马斯在军事上抹平以色列的可能性不存在。在这一点上,独立战争也不是恰当的比照,那时阿拉伯军队真有可能把以色列抹掉的。

最重要的是,独立战争有一个“从什么中独立出来”的问题。独立战争在技术上是从1948年5月15日开始的,但实际上是从英国托管时代开始的。既可以说是从英国托管中独立,也可以说是从阿拉伯世界中独立。

现在,哈马斯打突袭,真主党在打摩擦,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次以色列是从什么中独立出来呢?

内坦尼亚胡还用了一个在以色列语境里份量极重的说法:Never again now。

Never again是犹太人在二战大屠杀后发出的誓言,直译为“永不再让发生”,这里特指大屠杀和犹太人受凌辱、杀戮永不再让发生,也特指犹太人不再靠任何人的救赎,要靠自己生存。以色列军人誓言最重要的部份就是这个Never again,世界各地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共同主题也是Never again。

内坦尼亚胡为什么在现在重发这个重誓呢?

内坦尼亚胡没有具体说明,我们只能猜想。

冲突开始以来,阿拉伯世界异口同声地支持巴勒斯坦,整个全球南方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巴勒斯坦。哈马斯或许成功地团结了阿拉伯人,不管是逊尼派武装如哈马斯自己和圣战者,还是什叶派武装如真主党,如果还没有投身战斗,就在摩拳擦掌。但军事压力并不是以色列最担心的,谈不上Never again。

最使得以色列心寒的是,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约旦提案的表决结果显示出令以色列极度不安的趋势,以色列驻联大代表甚至绝望地咆哮:“今天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日子。我们都目睹了联合国不再拥有哪怕一丁点的合法性……”。当然,联合国要是没有合法性,以色列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法理依据。

约旦提案要求在加沙立刻停火,容许人道主义救援,同时无条件释放所有被俘平民。

表决结果:120个国家赞成,14个国家反对,45个国家弃权。

有意思的是:

G7中只有美国反对,5国弃权,法国还投了赞成票;
五眼中,只有美国反对,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弃权,新西兰“竟然”投了赞成票;
Quad中只有美国反对,其余统统弃权,包括自诩全球南方领袖的印度和永远紧跟美国的日本,韩国不是Quad,韩国也弃权;
北约盟国中,只有东欧的克罗地亚、捷克、匈牙利跟着美国投反对票,比利时、法国、爱尔兰、挪威、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土耳其都投了赞成票,其余统统弃权,包括跟随美国很紧的波兰和一向“负罪支持”以色列的德国;
在欧洲的主要永久中立国里,奥地利跟随美国,投了反对票,瑞士投了赞成票,即将加入北约的瑞典弃权。

以色列是个小国。75年来,尤其是1967年六天战争(也称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美国开始大力援助以色列以来,以色列习惯于西方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的坚定支持,以此为自我标榜的道德高地的基础。西方一致、坚定的支持也是以色列安全的物质基础。内坦尼亚胡在讲话中标榜以军是“世界上最仁义的军队”,由此可以延伸到“以色列是世界上最道义的国家”,这也是以色列人自我认知的基石。

联大决议没有约束力,说明的是世界的人心所向。美国和以色列对全球南方投赞成票未必没有心理准备,北约盟国中法国和土耳其支持约旦提案也可以期待,但比利时、爱尔兰、挪威、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也投赞成票,五眼中的新西兰也投赞成票,只能使美国和以色列失望。其他北约、Quad国家统统弃权,也使得美国和以色列感到寒风中的孤独。

以色列依然得到美国的“无条件支持”,但“无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传说中拜登向内坦尼亚胡施加压力,要求不要大规模入侵,这既有军事上“不可能的任务”的实际考虑,也有避免把美国拖下水的政治考虑。

美国现在很困难。

美中竞争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美国用尽阴谋诡计,但围堵中国的“干净世界”变成围堵自己的“小院高墙”,最要命的是无法重建制造业和竞争力,使得美国霸权的可持续性越来越黯淡。乌克兰战争已经是不肯愈合的大伤口,美国特别不需要以色列再给自己添一个更大的不能愈合的大伤口。加沙战争与历次中东战争不一样,与阿拉伯正规军打的战争“有始有终”,与哈马斯或者真主党打的战争很可能“有始无终”。

这还是远忧,美国还有近虑。

美国正在努力安排11月APEC期间的中美峰会。一切迹象表明,中国领导人很可能会出席APEC,并参加场外峰会。说到底,改善中美关系符合中国利益。中国现在不需要美国做多少让步。或者说,美国能做的让步是中国的外快,但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不取决于美国的让步。贸易战成了美国自己下不来的台,芯片战也越打越无厘头,台独顶多有如来佛手掌里撒尿的本事,日韩和欧盟在急着拉上中国举行峰会。

拜登一方面急着和中国领导人会晤,另一方面手里的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失。APEC后第二天就是预定的政府停摆第一天。美国新议长可以光速通过給以色列的援助法案,但什么时候才能通过预算就只有天知道了。新议长因为预算法案拉不拢各方,被党内极右派再次干下去的可能性都不能说不存在。

另一方面,美国页岩油气和欧洲能源去碳化使得中东重新考虑自己的长远战略定位,但中东石油在今天依然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1973年十月战争后,阿拉伯世界用“石油危机”惩罚欧美。如果加沙战争引发“石油危机2.0”,这对当前脆弱的欧美经济是比乌克兰战争更大的不可承受之重。要是中东石油“一怒之下”去美元化,更是动摇美国经济霸权的根基。

美国急需一个“对美国友好”的世界,而不是对美国更加敌对的世界。这一切都决定了美国的支持不再是“无条件”的。

在以色列,联合国是一个讨厌的东西。一方面,以色列的存在是建立在联合国第181号决议的法理基础上。另一方面,联合国几乎在每一次战争上“碍以色列的事”。

在独立战争中,联合国命令以军最后停止进军,否则新生的以色列可能不需要等到1967年就占领了整个“圣经上的土地”。在西奈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联合国勒令英法从苏伊士运河区撤军和以色列从西奈撤军,以色列被迫放弃“我们自己打下来的土地”。在六天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也是联合国决议迫使以军停止行动,否则以军能一路打到大马士革、安曼、开罗。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觉得最窝火的。在埃军、叙军突袭得手的时候,联合国哼哼哈哈;以军好不容易渡河反攻了,联合国决议规定迫使以军停止行动,以军只来得及对埃军第三军团形成包围圈,也没有时间冲进大马士革。

在以后的历次冲突中,联合国也一直站在阿拉伯人的一边,尽管美国否决权和以色列的强权和暴力一直把联合国代表的世界公义踩在脚下。

但每一次,尤其是在六天战争之后,以色列不仅得到美国的无条件支持,还一般能得到整个欧美(包括广义欧美的日韩澳新)的支持。这对以色列的安全感十分重要。

但现在,以色列在西奈战争中的孤独感又回来了。

美国没有“抛弃”以色列,但美国的支持不绝对,对于以色列就是绝对不支持。美国之外的广义欧美的支持早就不绝对了,现在只是不反对以色列而已,这样的漠然和疏远是以色列从未体验过的。

以色列以为哈马斯的主动攻击可以为以色列赢得世界的绝对支持,结果连美国都不绝对支持,美国之外的广义欧美索性不支持。

难怪内坦尼亚胡要打第二次独立战争。

问题是以色列要从什么中独立出来,依然没有想好。从联合国独立出来?从广义欧美独立出来?独立战争也要有前面的被占领,以色列被谁占领?阿拉伯人?“世界反犹势力”?

还是以色列要从犹太复国主义的占领中独立出来?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14:45 , Processed in 0.0357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