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中国传说里,鲲鹏是硕大、有力的神物,运-20就称为鲲鹏。. c1 Z- w) z9 p. ~# o& T
1 `4 a" o' D' X# t6 L$ t/ N在民进党统治下,台湾到处去中国化,但在台湾海军历史上最重要的舰艇命名上,还是回到传统中国文化,最新的潜艇命名为“海鲲”。但这是伪鲲。2 T0 Z8 {$ [, d2 x( \; ~' ~8 }! y( T
" y; K/ ^; l5 M; _9月29日,舷号711的“海鲲”号潜艇正式下水。这是台湾第一艘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潜艇。蔡英文特意参加了下水典礼。
7 W, ~& P( ~" @2 c' m
: r0 ^+ P6 c" `不过说是下水,实际上“海鲲”号还在船台上,滴水不沾。据说要到2024年5月才真正下水,2025年有可能形成战斗力。这当然都是很乐观的预测,现在的“无水下水”也是在最初乐观预测屡屡落空后才实现的。台湾在2024年大选,蔡英文急于在任上见证“海鲲”号下水,为自己贴金,这才是现在“无水下水”的真实动力。# M& ^9 M- {1 y: o5 K
% q o) H8 b; L3 m1 y$ E9 j这没关系,给点时间,“海鲲”号总是要沾水的,要紧的是“海鲲”号是否有战斗力。- A& T( o7 T' i" N% x
/ w# X6 u8 u, |. H& U台湾海军现有4艘潜艇,2艘是二战剩余物资,早就不能用于作战了。另外两艘是80年代荷兰建造的,现在也已经很老旧了。
$ y# W7 i3 @- E! r2 u. L6 ]
" Y! b7 L. {; f* }1 N从台湾视角来看,潜艇有大用。在战前可用于情报搜集,甚至投送特种部队;在战时,既可以用于拦阻登陆船队,也可能用于袭击解放军舰队,更可能用于骚扰大陆港岸。( b) _) f4 |7 Y# O' O" S
# e: Z9 n8 u9 E7 Y1 z: s" Q h! k' N
反过来,潜艇对解放军也有大用,但针对解放军碾压性的潜艇优势,台军潜艇可能是唯一还可能有效的反制。反潜有航空、水面、潜艇反潜。在台岛周围,解放军拥有压倒性的空中优势,台湾反潜机基本上没有生存空间,不可能用低空低速的反潜飞机或者直升机执行很费时间的反潜作战。海面上也一样,台湾军舰的首要任务是找地方躲起来,在海上长时间“犁水“是活腻歪了。只有潜艇还有可能利用水下的隐蔽性在保存自己的时候执行反潜,但这也只是理论上的。4 B' a+ b" n1 w+ _- t. {
' t- v9 }. j/ L3 ?
台湾早就想扩大潜艇队伍。欧洲国家有了荷兰的前车之鉴后,不敢再趟浑水,美国早就没有了常规潜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想提供也难做无米之炊。所以台湾求购不得,只得自造。但磨叽了很多年之后,台湾也只建成第一艘旱鸭子潜艇。计划建造8艘,首艇的建造和使用经验将决定性地影响后续建造。6 M6 q+ R. V; ]2 @/ ?
`5 c' A4 v" M2 Q, c T( }
从外观上来说,“海鲲”号采用现代常规潜艇典型的纺锤形水动力构型,但X形舵比较特别。
; X# h! H, F0 P1 h; {. y' u: w( @' i+ C# j! e# o. {
潜艇尾舵和战术导弹一样,有十字形和X形两种,十字形居多。这是因为十字形的偏航、俯仰、滚转动作比较清晰,在机电操控的年代,控制系统简单、直接,操舵也简单、直接。* J! z! B/ `1 Q9 E4 X/ O0 V$ s
+ `5 o( g9 q; ], S: v十字舵的缺点是垂直的舵面高大。水面航行时,上舵面大体无效,只有下舵面起作用,所以只有一半舵效;贴底蛰伏时,下舵面容易触及海底,影响坐底,因此下舵面长度需要不超出艇体直径,影响舵面积,进一步影响水面航行时的舵效。
; [# @' w$ S9 g6 Y8 W
- j6 q( @# u) Z' X+ C相比之下。X形舵不管是在偏航、俯仰还是横滚轴上,都有四个舵面产生舵效。即使在水面航行中,也有两个舵面在水下起作用。即使舵面长度超出艇体直径,在坐底的时候也可以做到不超过艇底。当然,在偏航和俯仰轴上,实际的有效舵面积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要打点折扣。得失相比,依然得大于失。
' h" T# y3 u3 D+ v- `8 x. X9 m& @; |- ` x% i# ~) y, X% T; v' [# B
这对水面航行和坐底都很有利。问题是操纵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人工年代。现在采用电传操控,可以容易地解偶,操艇与十字舵一样简单、直接。
% B* |! J4 x- e: D
- Y* Q w2 y' o2 p长期以来,十字舵是主流,现在X舵开始流行,最新一代核潜艇和常规潜艇普遍采用X舵,如美国的“哥伦比亚”级和瑞典的A26级。“海鲲”号也采用X舵,因此,台船董事长郑文隆称,“(‘海鲲’号)性能绝对优于现役潜舰”。不过是不是性能更优,光一个X舵是不能决定的。, }; C5 u" o2 u
5 H' c0 _1 I+ c( B“海鲲”号排水量估计为2500-3000吨,可以携带18条Mk48鱼雷,在常规潜艇中属于中型偏大。在水动力设计方面基本中规中矩,采用欧美常见的单层壳设计。有些地方称此为单双层壳混合设计,这也没错,但不是因为艇艏“乌龟头”和艇艉锥体在耐压壳体之外。不管多纯粹的单层壳设计,艇艏“乌龟头”和艇艉锥体都在带两端半球的圆柱形耐压壳体之外。4 V6 L: l5 U; ^5 [3 U6 Z7 u
, ?: w- |6 G5 ?) T' \
最耐压的形状是球形,但球形对潜艇不友好。退而求其次,就是简单的圆柱形。但平直的端面不利于耐压,所以用半球形的两端。潜艇的耐压壳体几乎都是这样带两端半球的圆柱体,或者某种变形或者组合,鲜有例外。为了适应水动力要求和声纳、鱼雷管需要的艇艏“乌龟头”和驱动机构需要的艇艉锥体不需要耐压,只需要“罩在”耐压壳体之外,形状相对自由。双层壳体也是这个意思,用对水动力特性更加友好的非耐压壳体“罩在”耐压壳体之外,形成双层壳体。
- b% a- M, q! k, e- G1 A; Z) G1 R [7 E4 c: r6 K( {: M6 c3 Z
但潜艇需要压载水舱、燃油舱和设备舱,这些最好放在双层的部分,以避免占用宝贵的耐压壳体内空间。但典型单层壳体只有艏艉的壳间空间,不够用,因此常沿艇体长度增加凸起的脊背,所以剖面不再是圆形,而是向上拱起的平顶梨形。下半其实就是耐压壳体,上半的凸起则提供额外的空间。欧洲常规潜艇常用这样的构型,“海鲲”号也是这样,所以说“海鲲”号是单双层混合结构也没错。
6 G4 ^, n1 i4 U$ P* R i5 I( j! `6 E1 |1 z: m/ }8 n2 G; O0 i: Z
“海鲲“号的围壳其实有特色,采用了带前缘后掠和后缘前掠的构型,两侧也有一定的内倾,降低雷达反射面积,在水面状态时降低被反潜机雷达捕获的机会。! {# t& h( ]7 u- a9 K! W* x
& H$ v( }" ~" F2 [, Z8 k围壳前缘顶角有圆滑的小倒角,底角有圆滑的小填角,降低一点水动力阻力和噪声,但围壳两侧根部没有填角。由于“海鲲”号潜航速度不高,围壳两侧的马蹄涡不强,有没有根部填角无所谓,但制造难度降低了。
4 v7 Y: n: }4 [* J, p
, D# z6 J6 x) O' i# l说到制造,“海鲲”号的蒙皮凹凸不平。台船方面以“瘦马”效应辩解,也就是说,大面积薄钢板用于非耐压结构时容易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但对耐压能力没有影响。这是对的,但过于“瘦马”的话,也容易在压力急剧变化的时候出现可乐罐按压声,影响潜艇的静音。
7 w+ y2 p! S: o5 [
' H+ F* c* z% E% N# |“海鲲“号采用围壳舵,这是常规潜艇的常见选择。围壳舵的水动力整合简单,不影响艇艏声纳的工作,但力矩短,在水面航行时无舵效,影响快速下潜。艏舵相反,力矩长,有利于快速下潜,但需要考虑水动力噪声对艇艏声纳的影响,与艇体的水动力融合也比较复杂。
- ?( |. J8 ^# A3 b+ z# ]- D; L7 E9 j- \6 C. X m5 @
“海鲲“号的艇艏声纳在下水时被覆盖了,但舷侧声纳清晰可见。阵面很大的舷侧声纳有利于提高探测距离,已经成为新一代潜艇的标配。除了X舵,这其实是“海鲲”号最可称道的先进配置。4 V8 G- G- h5 N1 s
O" k* e5 a# e+ V
但“海鲲”号采用老旧的铅酸电池,只有4天的潜航时间。铅酸电池是二战时代的潜艇动力技术了,现代常规潜艇普遍采用AIP或者锂电池,潜航时间在2-3星期。这是很大的差别。
2 m- y; A+ |) T) i8 \7 j7 O9 |) l3 t) N# y
常规潜艇潜航时间的定义并不明确。常规潜艇潜航时,有限的电力全部来自电池(或者AIP)。这可以用于不超过4节的低速潜航,也可以用于只开动最低限度生命维持系统的坐底蛰伏。后者能达到最大潜航时间,但前者才是有意义的战术潜航。潜航时间到底指蛰伏状态下的最大潜航时间,还是指战术潜航下的最大潜航时间,各国海军刻意不作澄清,这样关键的技术数据也没有必要昭告天下。/ I' m x- d# e: h5 I3 d! ]0 W
- A) D7 F h3 I+ T( D, W' D, s& \
假定“海鲲”号的4天潜航时间是战术潜航状态下的,4节蠕行速度很慢,比快走快不了多少,但连续4天的蠕行还是可以移动近400海里的距离,约合740公里,很可观了。但要是4天蛰伏,那就不动窝,在等搜潜力量以为虚警而自己撤离。这对逃生很重要,但对进攻性战术行动就意义不大了。
4 [% N+ l" H, k( @8 J) \- E) o
. j$ g3 n' y6 P2 V( s假定“海鲲”号的4天潜航时间介于蛰伏和战术潜航之间。也就是说,以4节速度蠕行可持续2天,那就是约合370公里的潜航航程。
( i2 E8 u, y1 p( L7 r L0 |, Q0 s5 f+ L( t4 |6 q8 a
对于台湾海军来说,这刚够在海峡北段潜航到大陆沿海然后返航,或者在海峡南段潜航到海峡中线然后返航,在任务端都带不超过10小时的蛰伏时间。
0 k, B. P' o) t6 |9 l( I: @" T3 _6 O4 K+ U
强调潜航是因为“海鲲”号没有在海峡里上浮充电的可能性。在解放军掌握海峡内制海制空权的情况下,“海鲲”号得认真想自杀才会上浮充电,通气管状态也得十分厌世才行,只有全程潜航才能保证基本的生存力。
q) J# P4 y l; K6 }. L$ _& c. ^: G
如果“海鲲”号在30年前问世,这样的潜航时间和蠕行距离是很有用的。但在现在,解放军已经大量装备AIP潜艇(为简单起见,以下用039统一指代),潜航时间轻易超过2星期,只有4天潜航时间的“海鲲”号就很鸡肋了。039还有在海空掩护下上浮或者通气管状态下充电的可能,实际潜航时间极大延长。
+ A* j6 |% ~% M0 y$ W3 t4 I$ U7 F7 G! } t) G) b1 Q4 V0 v) \3 b
039可以前出到“海鲲”号的基地外潜伏起来,在“海鲲”号出航时就全程跟踪。这在平时可以获得“海鲲”号的水声情报和战术水平情报,在战时则直接猎杀“海鲲”号,或者把目标数据传输给战区内其他反潜单位,让友军执行猎杀,自己回到潜伏位置,继续潜伏,等候其他大鱼。
* z$ K, `0 L; P \- g9 t
1 L7 v; D. Q( ~' l电池动力状态下的常规潜艇非常安静,以潜对潜不可避免地有探测上的极大不确定性,潜航时间因此具有重要的战术作用。具有更长潜航时间的一方可以在安静机动中通过多点探测确定目标的性质和位置,也可以在潜航中等待对手犯错误,或者等待对手潜航时间用尽、必须上浮充电。) H* h* c' y, j% c# \7 p
& l5 X" I. r- o$ q) H2 |# w也就是说,039对于“海鲲”号具有决定性的战术优势。( Z# ~! B p- s# f) p
* U( ]+ m! u* u% H) q T“海鲲“号的身世离奇。说是台湾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但负责设计的皮包公司前身是卖杂货的,还经营不善。这当然只是掩护,但也意味着设计团队是个草台班子。路透社报道,成员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印度、西班牙、加拿大。0 |, u: d. r$ u+ w
4 L1 t1 o& G6 R% Z0 I
澳大利亚没有独立设计潜艇的能力,“柯林斯”级是瑞典设计的,澳大利亚顶多在设计时作为甲方参与。韩国有从德国引进生产209级(在韩国称为“张保皋”级)的经验,设计经验比澳大利亚多一丢丢,但也远远谈不上独立和完整。印度组装过好多种潜艇,要说见识多,可能首屈一指,但要是真说到设计能力,只能敬陪末座,因为印度潜艇统统是货架引进的,澳大利亚“柯林斯”级至少是定向研制的。西班牙制造过几级法国潜艇,但也有计算错误导致下水既成秤砣的光荣史,正向设计经验比韩国强大得有限。加拿大根本没有设计、制造过自己的潜艇。
5 C. B. |4 h# n0 D6 U' E' s
; l: f4 [4 G4 o8 T4 U0 T' d2 C0 T# K团队还包括861名台船技术人员,30名中山研究院人员,40名海军的潜艇部队军官,34名海军研发中心人员,7名国防部人员。1 W5 z, S6 \5 F- Y
2 I( R: M9 D8 i8 N- Z6 D如果说这些见过猪跑的专家还能手搓一个基本设计出来,潜艇这样的大型工程项目的具体设计不是几个专家就可以吃下的。团队不仅需要门类齐全、配合默契,还需要有完整的设计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测试规范。
@7 D0 t9 D& H- {: E& z% o4 S. u c% ^0 G3 O, j' Q
设计管理体系不光包括设计流程和工程文件管理,最主要的是对设计的修改和更新的管理,业内称为MOA。没有大型设计是一气呵成的。有时是设计要求更改,有时是具体设备的实际技术规格与要求有出入,还可能有原先指定的设备和器材买不到或者太昂贵、需要代用品,都会要求设计上修改或者更新。
P0 I) z+ C" V* F
5 x4 U( N0 w. C% H+ J, r2 m0 ^& }设计上的更改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全流程、全寿命、全线索跟踪,确保没有遗漏和错配。更要命的是可能出现交叉修改和平行修改,几条线同时进行。老资格的工程设计机构有完整、严格的设计管理,力图不会忙中出错,但临时搭起来的草台班子就难说了。即使老东家“开恩”,容许专家带走设计管理规范,团队磨合还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2 i7 ]* H; T5 p5 q
! W$ K9 e( t( x6 a
由于“海鲲”号主要子系统都来自外购,从设计到测试有很大的磨合问题。在设计上可以强调采用货架产品,但潜艇这样注定小批量的装备,技术更新快,战术要求多样,产品批量小,货架产品也必定有大量的适配和磨合问题。
% q) D: U4 e9 _5 r6 E
4 ?! ]! c/ Y* w8 ^6 u) ~自己制造也是说说而已。台船声称,60%以上的预算都用于外购设备,设计、建造和台湾自制设备不到40%。台湾有能力自制的设备包括抽水马桶、水密门、海水淡化设备、空调系统和液压系统,但关键的作战系统、数字声纳、柴油机、潜望镜、鱼雷管、鱼雷、反舰导弹都需要外购,台湾没有能力自制。还有一些设备台湾在将来有希望自制,但眼下还是需要进口。! k2 w/ v* g* X
! `! m" b+ p: ]9 D/ \, w3 h# n2 V老资格的潜艇大厂有成熟的供应链,已经考验过的供应商和产品不轻易换,以降低系统整合中的技术风险。但台湾没有这个选择,能买到就不错了,没有挑挑拣拣的余地,更不可能有经过考验的整合经验。0 \! y# |& B5 f* \" q- [
+ ~0 p% L& v5 D1 ^) z货架散件攒出来的整机总是有很长的磨合时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整机厂,部件之间的磨合必然有很大的挑战。比如说,电动机、传动轴、螺旋桨来自三个厂商,实测中发现有严重震动,三家都信誓旦旦自己的产品符合规格,这时不仅考验整机厂的嘴皮功夫,更考验整合和查错经验。这不是几个散兵游勇的专家就行,需要完整的团队和结构化的经验。. w6 q0 g% `; e! H* r; E7 U
0 J8 \) a' H/ ~
据报道,台船在2016年得到价值15.4亿美元的合同后,在7年时间里,对设计作出700多个修改。估计也都是在次要系统上才敢动。 @& V/ e& q* a0 T$ K; F
6 `* A, w; Y* e1 U2 o1 S- l, g这也意味着“海鲲”级能造多少,关键在于能买到多少套系统。买到后,维修和备件供应也是问题,但这是未来的问题了。
$ {3 b) O; ~( i! ^2 V/ c% G- V) R% W" d
有意思的是,欧洲主要潜艇系统供应商纷纷撇清关系,“海鲲”号除了作战系统确认来自洛克希德,Mk48鱼雷来自霍尼韦尔,关键的柴油机不知来自何处,德国MTU和法国皮尔斯蒂克都否认参与,甚至有说法是二手的。9 A8 p E0 I5 @1 a; k9 z' {; D
8 m% w3 m4 r# k& ?: x5 X7 c
在下水时,铅酸电池和光电桅杆还没有安装,据说根本还没有到货,可能2024年才能到货。还缺消音瓦、AIP和电子战系统。洛克希德的作战系统是造一艘卖一套,也不是一次性交货8套,供后续建造接二连三。
# \" G5 l. z2 q8 Q
6 k4 @5 ]* s# |( Q美国实际上悄悄反对台湾自造潜艇,认为应该把军备建设转向不对称作战。美国甚至否决了台湾购买反潜直升机的请求。在美国看来,台湾和大陆由于体量差距太悬殊,只有在质量上遥遥领先才有可能补足数量上的差距。但大陆军工技术发展快、水平高,而且量足,台湾建设常规军备已经无济于事了。& A) z6 E2 J- B6 I& u; D$ D. _
# R7 r8 V. T) Z* \) m2 ^* ?但台湾的想法不一样。“岛内决战”的非对称思路对台湾的损害太大,玉石俱焚是美国的想法,不是台湾的想法。只要有可能,还是想“岛外决战”的,当然是在美国扛重头的情况下。. Y: ^# v) t$ D. V+ F& A$ F6 `* p6 @
7 ?- @" x, b1 ^$ e4 F: _ b( W
要是美国也扛不住重头?那就不是台湾考虑的事情了。) l2 q. ~6 r# [/ Y1 z
/ e0 W. q6 [2 \! O% f3 i- c( J4 D
对于台湾来说,不管“海鲲“是真鲲还是伪鲲,就是它了。 t, W5 Q+ K ?2 h6 P( F: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