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F: x) C B' \$ d( u k* i二是前述的腐败问题。控制腐败的最好办法就是各种量化指标,跟高考一样,只有量化的东西才没有模糊的空间。即使这样,仍然搞出了很多名堂的曲线腐败。。。比如,国内大部分期刊审稿周期超级长,收版面费。现在高校老师开始向国外期刊注水。。。或许再过些年,国外期刊也被中国论文和版面费的海水给淹没了。- L: b2 O/ C! R8 z" x
目前国外期刊在版面费方面还算克制。。。但他们c有傲娇多久是个问题。。一些SCI一区的期刊也开始放一些指标,收取版面费了。
7 u+ {: T' I/ D. C3 r$ z 又是一个对高校一无所知的人。凡事国内能称得上研究型高校的地方,做研究的老师都是常年996,甚至007工作,你来懒一个试试看能否混的下去?但凡是走研究路线(但有教学任务),不是纯教学、行政路线的教师,基本从博士时代起就是这个工作节奏。 9 d6 P, [$ u6 N+ M U* M, X “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淘汰无科研能力的人”,这个除非是全新创建的大学,否则很难发挥国外的同等作用。因为现在非升即走针对的都是新来的老师,那些混了几十年有编制的老人不受影响。现在的新科博士,说白了比20年前评上教授的人水平要高,都不可能是无科研能力的。但是中国多数高校的非升即走都不是培养年轻人而是割韭菜。美国的新入职教师,有独立的实验室、博士生名额、不少的启动资金,给以6-8年的考核期足够让你成长。中国的高校招新“非升即走“教师,没有独立的实验室、大都没有博士生名额(有的连硕士名额都不给)、多数高校启动资金少的可怜,说事6年考评,但是往往第3年就要先考核一次。这不叫培养这叫割韭菜,所以才有中山大学5-6年”引进人才“5-6千的笑话,真是割完了一茬又一茬。那年轻教师如何才能立住脚?只有依附权贵,抱上院长、处长、学术大佬的大腿,才能解决实验室、学生名额、项目的问题,才有可能留下来。你想不跪,独立做科研而留下来长聘?除非你在国外已经混的不错,引进人才一来就是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