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5-31 15:12 编辑
2 c; m/ p% s, X& ]
/ c# B! M2 ~" S: Q3 {7 R近来流传一张新型直升机的图片,总体外观与直-20相似,但有很多重要的不同之处:9 O6 d$ @0 `1 q8 @: s: \' J, Z- A
8 p9 A; t+ r9 h& d
' n7 X( z% _2 U1 @. x, R
神秘的新型直升机8 s- z- Y/ I' v p9 J6 N& c6 \9 I! s
6 Y4 D5 K N7 `9 l: ~4 Y& e" }
( A0 |, y! t5 }' M0 ~2 Y! c
具有明显的直-20的影响,但又有很多不同, \9 p( v# P( g7 F' P3 S1 H
- M4 M; X9 {7 y, F* U/ \直-20是中国直升机科技的重要里程碑。直-9在80年代引进的时候是先进的,但并不适宜作为主流中型运输直升机的基础,这不是工程放大的问题,而是旋翼技术、涵道尾桨的问题,法国也是到NH90年代才攻克中型运直的。直-10也走了一些弯路。
- ]$ a( N0 q$ [% o
1 Y3 N- c l) K9 J! @: [/ E+ s直-20不是西科斯基UH-60“黑鹰”的翻版,但对标,受到的影响还是很显然的。美国正在进行“黑鹰”家族(包括海军的“海鹰”和空军的“铺路鹰”)换发,新发动机的功率更大、耗油更低、可靠性和寿命更好。美国正在推动FVL计划,研制下一代运直,但换发后的“黑鹰”家族还将用几十年。中国是后来者,先赶上、再超过是正常操作。
' C! S* F6 K4 m0 C5 [7 }6 K0 D! u5 a) b: j" h- s% q# l/ R3 V+ |
直-20作为基本中型运直是合适的,但没有什么隐身考虑。图片上的新型运直就显然有很多隐身考虑了。机体的隐身修型是最显然的特征,封闭式桨毂罩是另一个。尾桨桨毂看不到,估计也有类似的桨毂罩。, o% T0 j2 O( H/ t3 N
: b) A l' V0 F5 G' i2 I3 z但直升机以超低空运作为主,红外隐身和降噪比雷达隐身更重要,这里,新型运直就展示亮点了。+ H- D7 O- b* X* i) n
9 U2 _+ j& a- Q. [5 p1 p直升机的噪声很复杂,但噪声强度是一个问题,噪声频率是另一个问题。人类对高频噪声更加敏感,所以阻挡发动机发动机的噪声外传很重要,最后采取的措施也和降低发动机排气红外特征相同。% L. l3 E" V; W6 n6 g! o
6 z9 b+ f) u: Z( s9 ^- q% t直升机速度低,蒙皮气动加热本来就较少,在旋翼下洗气流冲刷下,更是很快消散。发动机喷流才是最大的红外源。要达到红外隐身,首先要避免可以从远距离上直视发动机热端,也就是说,不宜采用直接向后喷气的直喷口。采用45度向外的喷口可以缓解一下,90度效果更好,但喷口依然炽热,形成强烈的红外特征。采用引射冷却,用喷流的能量吸入环境空气,混合降温后排出,可以显著降低红外特征。但“科曼奇”采用尾撑侧下条状排气孔,除了在正下方,基本上避免直视,大大改善了红外隐身,而且发动机噪声基本上听不见了。4 z% t4 n: [5 r) ^7 j* b# A
) B$ l, ^ s% R) a
5 o3 D- s0 W% j/ @* w2 z早期直升机没有什么讲究,发动机喷口直接向后,还能提供聊胜于无的推力,但从远距离上就可直视发动机热端,红外特征强烈
6 \7 g0 C2 k) Z5 N" G) f& H
0 w& K% {+ L! s/ i
8 i1 k; h* G( `! Q- ^5 E. r$ @+ f早期“黑鹰”稍好一点,但相差不多
! g8 l6 I7 u* `) x0 S! b% X# D0 @# z% I n. O
& T7 n/ @% S( hNH-90的喷口90度向外,红外隐身要好很多, L& I7 j! l$ ]3 J
: k1 D( B! N: G( w; e9 n
& |& E( s: O' x5 F
后期型号转向上,避免地面直视,还强化旋翼下洗气流的吹散作用,但喷口背压提高,发动机效率受到影响4 m$ a$ v0 [3 c4 \# c/ X6 m
" r1 g+ f8 D u4 R, ?: z
8 c9 R& P9 r0 Y* A1 C* h
H-160的喷口向外转45度,效果介于直接向后与90度向外之间。H-160是民用的,红外隐身不是重点,降低外传的发动机噪音的考虑更多
5 S, ^9 g {$ ?0 e1 x2 E! b O% b- F+ ^1 U) q& E: P; ~1 f3 V
6 n0 H0 C" x8 Q3 I7 vA-109向外、向上各转45度,效果比H-160更好
; X- l7 N: o/ F3 _) {& [8 Y
; X3 E8 O4 D) d# ^( Y0 U8 J( d( G
* g: q% d" `" q, n“黑鹰”后来加装排气冷却装置,降低红外特征,也适当降低直视
5 ?# P# [. d, ?+ W5 y. P/ X7 v h' f, I- r
) l5 B/ X: _8 P$ r* F+ z
* T: b7 D& C+ S `: l) z空军敌后搜救用的MH/HH-60具有更加复杂的喷气冷却装置' Q$ ~ k* r2 W" Z5 x# d
0 R* @% F/ J7 s* N4 @' J1 ~
9 f+ f& l+ M9 H R' j( o' V排气经冷却后从尾撑两侧百叶窗口排出,因为排气温度大大降低,直视的问题大大淡化9 W; @6 S7 I- \9 g% ^' P* x( F) g
4 B. {8 E! V5 y$ z6 ~* O
8 U( G( i7 M* W1 G4 p8 Z/ n从3D模型可以看到冷却空气进气口4 z/ a6 C; |% q+ n* }! O% O
; Z, k% K( x+ X- l
$ Z, A8 V3 V* Y" `- [
号称第一代隐身直升机的RAH-66“科曼奇”粗看看不到排气口,完全避免了直视问题# j: @& o6 f4 i- L5 U; R
4 o1 B! k. G2 z
( f. a) t% t2 E W0 W/ }实际上条状排气口在尾撑两侧的侧下* F+ K: ?+ L6 g3 M
2 u- H: z# u# u" G6 C) G! A _比照中国的新型运直,不仅机体隐身修型和桨毂罩与“科曼奇”相似,尾撑上还有两排进气孔。这起到与MH/HH-60冷却装置一样的作用,但在设计上优美得多。& b9 J% h7 l w' E2 ~+ i+ V! c4 l
) d0 \+ i' i) \+ Z: @2 q: X“科曼奇”的条状排气口避免了对喷口的直视问题,但炽热排气在尾撑结构里流动,对结构防热要求很高,增加重量。而且没有与环境空气的混合冷却,排气降温完全靠喷出喷口后的混合。% D# a% ^" m% I* S1 F/ Z
" w) @" H# `; m' w5 K
相比之下,中国新型运直不仅保留了“科曼奇”尾撑排气口与气动外形整合良好的优点,还用尾撑上表面进气孔吸入旋翼下洗气流,降低尾撑内的温度,降低结构防热要求,同时降低排气温度,红外隐身能力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发动机噪声应该和 “科曼奇”一样,听不到了。
& S0 n8 {( I8 ~. ?: G" a8 V H- g) k4 K4 c& h$ T% j5 I/ Z
另外,尾撑对旋翼下洗气流是有遮挡作用的,造成旋翼升力损失。隐身修型要求加宽尾撑,才能形成必要的倒五边或者六边形截面,进一步增加升力损失。尾撑上的进排气孔开辟了下洗气流的流道,降低了升力损失。/ |; ~# r5 ?5 {( v
% b' k+ v7 }4 N$ `) O9 H/ f
要是与NOTAR原理相结合,还可降低尾桨的出力。NOTAR就是很直白的No Tail Rotor,就是无尾桨的意思,降噪作用十分明显。
! P N2 N8 j1 F1 l" b5 W7 B" U& r* O* s
' ]2 e. ^! R4 |) _6 g$ [NOTAR就是没有尾桨的意思6 b& a! C2 n( y8 D( T! V
- W) }$ z+ @, a" X! n3 M+ K
$ O0 H6 v& g1 Y“5”所示的转动喷口只产生1/3的反扭力,2/3由尾撑的引射效应产生
4 \: X& V$ r8 S! W: y* O% S' L' B5 v8 z
大部分直升机事故由尾桨挂碰或者失效造成。尾桨失效的话,直升机就立刻失控了,原地打转转中,自旋着陆都极易失事。直升机在林地、建筑物之间运作的话,尾桨要是挂住障碍物,飞行员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基本上是注定机毁人亡。0 g F7 ]: Q I- d# g* @
; E. U. E; b: m/ P$ \# r
尾桨也是噪声源的重要部份。尾桨要产生和主旋翼相同的扭力,出力小不了。但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尾桨尺寸,以降低重量和阻力,尾桨的转速必然要提高,产生的高频噪声成为主观感受噪声的主要来源。) ?& o" ?$ {- P7 }9 R5 A
: m9 x( M3 b6 n9 cNOTAR取消了尾桨,用发动机通过齿轮带动的压气机(“2”)产生高压气流注入尾撑,大部分通过尾撑侧面很窄的条状喷口(“7”)高速喷出,在尾撑表面形成引射效应,带动环境气流加速,通过左低右高的气流速度差形成向右的反扭力,这与机翼产生升力的机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引射作用提供反扭力的2/3,尾撑末端可转动的喷口进一步提供其余1/3的反扭力,还可用于姿态控制。2 ?+ \* M6 W9 `! S7 b
; N/ ]6 ]3 _( q% X+ E6 Y2 ~; s
直接用发动机喷气在理论上可以,但需要增加尾撑内的防热结构,不再通畅的排气通道也提高发动机背压,降低发动机效率和出力,实际上并无优点。
e8 \, R0 O4 } Z" N
; Q1 z) |$ w, Z% M1 V. C3 gNOTAR不仅安全,噪音还特别低。问题是压气机“吃”功率,而且高速前飞时后洗气流与引射气流互相干扰,降低反扭力的出力,实际上用H形尾翼(“4”)在提供反扭力了。这使得在不同飞行阶段、速度条件下的直升机操控都不一样,增加操控复杂性。
3 t0 Y: ^, T3 o, j9 s$ `" n* y3 K
; F1 Z' y/ N; W1 ~( s但中国新型运直如果在设计时就有所考虑,可以在尾撑内部下洗气流流道设计中形成一点引射反扭力,为尾桨减负,降低尾桨的动力消耗和噪声,但依然保留尾桨,降低操控上的复杂性,也避免额外的NOTAR压气机的功率消耗。
4 F+ z! ^5 W# }( Q) v4 k( w6 v4 h0 {" M
1 r7 ]* E* a4 n$ _" g- Z
直-10的尾桨是剪刀形,或者说是背对背的V形* v9 ^. {" z9 m5 Y o
/ @+ N( m& E( J1 N$ ?4 |- K
7 N' z' ]2 O* n7 \& H7 s直-20则是更加简单的十字形# N( x/ \% S+ B1 N+ `* i* Q: C
# x" k3 W) j9 v, P7 @0 v# B新型运直的尾桨看不清,但估计是和直-10一样的剪刀式,而不是直-20的十字式。十字式比较简单,但产生均匀的高频噪声。四叶的剪刀式可粗略地看作双叶,噪声频率降低(实际上是低频与弱化的高频的叠加),主观感受噪声有显著降低。$ J; D1 H# i% |+ _& I
: \0 o9 c! }5 w8 p主旋翼的叶尖有明显的后掠,推迟激波产生,可在同样噪声水平下提高转速,增加出力;或者在同样转速和出力情况下降低噪声。桨叶较软、下垂明显是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容许增加出力的需要。这意味着新型运直可能配备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1 W0 U1 T. E3 _% A8 @4 \5 B
+ x2 c! t6 r) m% J' N
. m/ ^# K$ L2 N据报道,在击毙本拉登作战中,美国出动了“隐身黑鹰”,但坠毁飞机主体被炸毁,只有剩下的尾桨结构还算完好/ C' C" ~' t+ ^
% J* j' r' L/ b4 p
8 M& v; |& t+ G d
“隐身黑鹰”的想象图 A' e- O" `9 C- R2 S/ ?* |* Q
2 ~! D0 k+ Z. e" ^% h中国的新型运直对标“隐身黑鹰”吗?会大量装备,还是只用于特种部队?这就要等更多信息的公开了。
7 ?5 j" G+ f: x, R/ D'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