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O1 I$ Q1 \$ u1 a& |" O% p+ r
- D( _" l" W$ ?4 A2 |标准6(简称标6)是美国海军“标准”系列防空导弹里的最新一代,在标2 Block IV弹体基础上采用AIM-120的主动雷达引导头,射程达到240公里(一说400公里),并具有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和进行反舰攻击的能力。这与60-70年代的标准1、标准2导弹只有名字上的血缘了,就像AIM-9X和50-60年代的“响尾蛇”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一样。
! d" W) y$ X' W( N9 j; k
0 u3 ^6 K" M: h* j, T标6在海军一体化防空和火力体系(简称NIFC-CA)指挥下,可以A射B导,所以具有超视距的防空反导和反舰能力,这也是标6神话的来源。; i- H2 c( o. l. ~) ]: B6 `; w
# D* P7 {5 @; P o7 g: m0 Q
5 w# h- R& H5 A9 Z& r
5 F e* w7 i. n2 B& ?顾名思义,A射B导是在网络体系下作战,发射平台与火控平台互相独立。标6保留了以前“标准”系列防空导弹的“视线内”能力,增加了有效的攻击超视距、地形障碍背后的“视线外”目标的能力,包括空中的飞机、导弹和海上的舰船。据报道,标6还有一定的反导能力。换句话说,标6几乎是“全能导弹”。3 s a. S% d* ]2 x6 W
2 t, @- L( E- g5 }$ U" k" ~标6固然是先进的,NIFC-CA更是令人羡慕的,但不必将NIFC-CA和标6神化。NIFC-CA和标6并没有颠覆物理规律。- r$ @7 o( n# z8 O( B" [
y# a8 [% Q7 I
对典型战斗机目标,AIM-120的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有效距离约20公里,对更小的或者隐身的目标,或者在杂波强烈的掠海环境里,有效距离相应缩短。标6容许采用比AIM-120更大的天线,有效距离可以相应增加,但依然是有限的。主动雷达制导只有在弹外平台的中段引导下足够逼近目标时才开机,实行末端拦截或者追击,这与空空作战是一样的。
2 B1 ]. b: [, [6 E1 q, |$ m
1 A+ c! \1 y! w6 ^3 H( M在视线内,由于地球曲率的限制,舰载雷达对海平面目标只有不超过40公里的探测能力。但有预警机接管发射后的火控的话,就可以有效地探测240公里以外的掠海飞行目标。这是距离预警机的距离,而不是距离发射舰的距离。预警机的作用也可以由与目标保持视线接触的友舰担任。这意味着更大的战术灵活性,发射舰和预警机(或者其他具有NIFC-CA制导能力的飞机、战舰)可以分别部署,增加打击的突然性和反击的难度。0 L$ z$ h5 Y2 [ O" r! B2 G7 j* r
% L' U5 L' y/ U: H: |+ o/ p$ ZNIFC-CA还能将不同平台(海面上散布的战舰、空中散布的战机)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精确的战术场景。不同位置的平台有不同的视界,也可能遭受不同的电子干扰。每个平台的探测数据也不是一个精确的点数据,而是带误差的“云团”,云团的尺度和密度由平台本身的技术能力和目标所处环境、对抗性干扰的情况而定。所有云团之间应该有交集,交集代表了比单个云团更精确的合成目标数据,这是数据融合的基本道理。在实际使用中,各数据云团不一定是等权的,可以适当加权以取得更加合理的合成数据。云团也可能出现没有交集的情况,这说明的是探测误差太大,各探测系统都不能“聚焦”了,这时需要加以战术判断,才能合理推测目标的真实方位。
) O3 g7 b8 E8 ~8 H5 w! h# E; @' T- p$ W9 L, S
但不管千变万化,整个NIFC-CA体系里至少要有一个平台与目标保持视线接触,超视距或者视线外只是对发射舰而言,并非对体系而言。所以常规的用于视线内的一切反制措施依然成立,只是反制的对象不再是发射舰,而是实施中段引导的机舰。% u* s/ j M7 O9 h8 S
6 Z% {7 j, }- o! s+ NNIFC-CA的真正价值在于大大增加了拦截的窗口。这是量变,不是质变。用空中平台中继制导以引导反舰导弹超视距攻击的技术在70年代就成熟了,NIFC-CA把中继制导延申到防空反导了。这把以前只有40公里左右的冲刺段才能做到的反制措施扩展到240公里了,对于大部分反舰导弹,这差不多相当于射程的全部了。不过这是中继制导飞机到目标舰的距离,并非发射舰到目标舰的距离,实际射程要看各自的相对位置,要是中继制导飞机位于弹道中点,理论上480公里都是可能的。( A: F& b( P. y R- r# W* I: x
2 \) p% f- U9 p: S; C
7 W) b6 J- W+ F# v5 Q$ q8 {! q/ q l9 { K. |
这增加了反舰导弹的突防困难,但反舰导弹不是就此没有机会了。标6通过高抛弹道的中段大大增加射程,这是准弹道飞行,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的。换句话说,标6的飞行和反舰导弹一样,也有“懒散”的、只有概略制导的中段和高机动的、精确制导的末段之分。反舰导弹采用更加多变的中段弹道,可以增加标6的跟踪难度,迫使标6提前消耗能量,缩减有效射程。& L- D+ V6 A8 o+ Q- M
& j6 r- y2 v/ Z5 D
在感知对方已经进入导弹发射程序时,在中段就启动电子干扰措施和释放诱饵,可有效破坏标6的制导。在感知到标6进入最后追击阶段时,启动突防冲刺模式,也可增加标6的命中难度。当然,这要求把现有的末段冲刺改为二次冲刺甚至多次冲刺,对反舰导弹技术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可克服。标6由来自于AIM-120的主动雷达制导,但依然是有可能摆脱的。如果AIM-120的主动雷达制导绝对可靠,那就根本不必拘泥于超视距拦截了,守株待兔地末段拦截同样百无一失,导弹重量和成本还大大降低。近程防空导弹,AIM-120制导头,这实际上就是ESSM Block2了。事实上,确实有人推崇这样的拦截,可以大大降低系统成本和增加弹舱容量,但美国海军显然对单纯依赖“百发百中”的末段拦截不放心。把射程延长,只是使得不放心从远方开始,增加多次拦截的机会,以勤补拙。3 }6 Y( ?! D$ E- K- s+ Y% W5 N
9 Q- |) [. V/ X$ w对于把标6用作反舰导弹的情况,由于制导平台依然在视线内,目标舰的远程防空导弹可有效迫使标6的制导平台放弃制导,同样破坏标6的超视距制导。这样的战术也可用于掩护反舰导弹,用逼退空中的中继制导平台的方法,突破标6的超视距拦截屏障。这和舰载战斗机使得用直升机担任反舰导弹中继制导难以实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
( t! y3 H. o# D; [+ c* m1 v/ S$ T+ \: f4 z; S
标6是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但标6不是战无不胜的,标6并不颠覆。
& q3 ~% S. N$ ]- Y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