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史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英帝国的崛起之五:王冠上的宝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4 19:42
  • 签到天数: 1428 天

    [LV.10]大乘

    21#
    发表于 2012-6-19 20:11:34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6-19 10:38
    & Z! k8 {$ }$ C0 E6 W3. 英国东印度公司
    + z. Y- F  }0 J, X% Q) O - s8 \! {, ?& ~* k9 o
    1583年,四位英国商人企图通过陆路前往印度探险,行至霍尔木兹海峡时,被葡萄牙人当 ...

    ; n! p9 L7 n! B4 c8 _8 b尊严和地位都是靠实力阿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08:56:11 | 只看该作者
    道可道 发表于 2012-6-19 13:22
    $ c& J5 s( s; B- L也许奥朗则布认为已经把面子挣回来了:  “我莫卧儿上邦,尔夷岂敢挑衅?下不为例,钦此。” ...
    : G6 E9 h. F* M# d! y
    奥朗则布还是东方君主的风格,体现宽宏大量的气度。英国人在他眼里不过是小毛贼,犯不着大动干戈,打服就行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09:01:24 | 只看该作者
    花间喝道 发表于 2012-6-19 19:44 6 N- O; g% z& Y5 m9 A: W9 H( L6 Z
    中国历史上全面开放的时间不多,唐代初期 南宋  以及元 仅仅这么几个时间   ...
    - z8 S& r3 X' K7 c- K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大帝国,从汉到元,开发程度不同,但都没有闭关锁国的政策。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6-23 10:31:52 | 只看该作者
    老大,继续啊!
    7 J' |9 j+ k$ W/ y7 K2 {; X. n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23 17:02
  • 签到天数: 529 天

    [LV.9]渡劫

    25#
    发表于 2012-6-25 09:25:4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谢谢!静候下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09:10:22 | 只看该作者
    7 d3 C# W9 B( Y& W- d  |. n; q
    4.英法逐鹿
    4 c9 L+ F4 R1 S: O$ f% ^
    7 ?# S4 d+ g% X6 b& h8 L3 p

    / g' W* J$ Z- [8 b  C& T' d2 y3 W. P4 c0 g9 c2 o% u8 i9 v9 Q. M
    日后将与英国争夺印度霸权的法国起步很晚。1664年,路易十四座下的能臣科贝尔主持创建了法国东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 Orientales)。科贝尔照搬荷兰模式,法国东印度公司完全是官办性质,商人阶层敬而远之,因此筹集资金遇到很大困难。科贝尔不得不请求贵族豪门慷慨解囊,认购股份的人都是为了讨好路易十四,对海外贸易兴趣不大。不久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扬帆远航,路易十四龙颜大悦,股东们果然加官进爵。( i2 x8 @: B1 |- K3 k

    $ k9 [. A6 @2 o& V) U0 [5 V1670年,法国海军将领德拉黑(De la Haye)奉命率领九艘战舰远赴印度洋炫耀武力。此时正值第三次英荷战争,英法联手打击荷兰。德拉黑手持盟约来到马德拉斯,要求英国人提供武力支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马德拉斯总督竟然一口回绝,声称他只听命于伦敦的公司董事会,没有义务履行英王的盟约。德拉黑大失所望,于是独力挑战荷兰人,结果一败涂地,丢失所有战舰,本人作为战俘被送回法国。
    + A8 T' O1 b- @9 K/ p
    ' Q5 X5 N2 W- \法国东印度公司面临灭顶之灾,多亏了一个人力挽狂澜才稳住脚跟。此人名叫弗朗索瓦·马丹(Francois Martin),自从1668年来到印度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直到1706年去世。马丹是法国殖民者当中的佼佼者,精明干练,具有远见卓识。他很快取得当地王公的许可,在印度东南部海岸建立了第一块法国定居点本地治里(Pondicherry),并开创了相当成功的散货贸易。马丹逐步赢得当地政权的信任和支持,扩建本地治里,修筑城墙堡垒以加强防御,后来还得到允许招募印度士兵。
    $ T, I! L/ \% j! X7 v
    + j3 z0 W) V+ a马丹主持印度事务将近四十年,几乎一直在跟荷兰人作战。欧洲大联盟战争期间,荷兰人一度攻占本地治里,但1697年《里斯维克条约》签订以后被迫退还给法国。时至十八世纪初,法国人不但据有本地治里,还在雅南(Yanaon)、卡莱卡尔(Karaikal)、金德纳格尔(Chandernagore)建了贸易据点。这段时间英法之间相安无事,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并不谋求贸易垄断。! o+ ]# w2 p: N+ m: C, {

    + k0 y) F  O1 H6 V法国东印度公司前五十年的商业运营乏善可陈。公司董事会完全由政府高官充任,股东由国家担保,每年获得10%的红利。公司拥有十二艘武装商船,每年有四艘载货回国,其余留驻印度充实防务。由于法国接二连三卷入欧战,公司几次频临破产的边缘。1719年,路易十五的财政总长约翰·劳(John Law)合并东印度、西印度两大公司,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贸易线路,才使东印度公司的业务走上正轨,贸易额不断增长,吸引了大批私人资本。
    # n, m! w/ a* K/ G 4 ~' n- n2 ?9 m
    尽管如此,法国东印度公司受制于先天缺陷,始终无法和英国同行相提并论。法国东印度公司无异于政府的一个二流部门,大股东的红利依然需要国家担保。1725年至1765年之间公司从未召开过股东大会,私人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毫无信心可言。战争期间公司业务时断时续,全靠财政拨款才能维持运营,按时发放股东红利。相比之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财务状况稳固得多,业务繁荣得多,非但不需要国家注资,还是英王最大的债主之一。法国东印度公司的经济状况成为日后英法争夺印度的最大软肋。: K% Y( I/ g, D1 i. a3 F( k: L* c

    ! [! d  T" Q) d- \2 }2 K) F  I1741年,杜布雷就任东印度公司总督,开创了帝国时代。杜布雷精力充沛,野心勃勃,被誉为最杰出的法国印度总督。杜布雷的前任开始介入印度内部事务,帮助卡纳提克总督击退了入侵的马拉塔人。满脑子帝国主义理念的杜布雷进一步推行这个政策,几乎为法国赢得印度霸权。: z9 F4 \1 V' z& X% R# F( t5 Q
    ; D& ^* L9 H% V0 M+ f+ s
    印度的欧洲殖民者无一例外面临人力资源的困窘,以及资金的匮乏。组建骑兵部队非常昂贵,铢锂必较的各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绝不会愿意在这上面花钱。杜布雷把法国东印度公司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招募当地农民,创建了印度第一支殖民地部队。印度人口稠密,劳动力低廉,步兵的薪水虽然微薄,却也好过种田和劳役。况且火枪已经在印度普遍流传,山野乡村几乎家家有枪,人人会射,印度农民经常手持火枪对抗税务官员。杜布雷的创举,在于将这些散漫成性的印度农民塑造成为训练有素的纪律部队。
    6 J7 ]7 s, p' S1 Y/ C8 S! R 5 O7 i8 k0 c, e8 L& Q
    这无疑是印度历史上的一场军事革命。此前骑兵一直是印度军队的骄傲,步兵向来不受重视。印度军队里历来都有数量庞大的火枪手编制,但行进队列和齐射操练在印度闻所未闻。印度军队的将领无一例外是骑兵出身,只尊重马背上的对手,对步兵战术一无所知,也不屑一顾。这种傲慢与偏见将让他们付出惨重的代价。
    ( \5 ]; ^1 c% D% T0 b2 D 5 d1 |  V# o. C& ?2 b
    1740年欧战再度爆发,英法在印度开战。1746年,杜布雷和法国海军将领波尔多内(Mahe de la Bourdonnais)联手策划了一次对马德拉斯的进攻。印度卡纳提克总督安瓦鲁丁(Muhammad Anwaruddin)提出抗议,杜布雷便当下许诺,攻下马德拉斯以后将城池拱手相让。城破以后安瓦鲁丁要求杜布雷兑现诺言,遭到法国人拒绝,盛怒之下派自己的儿子马福兹汗(Maphuz Khan)率领一万大军杀奔而来。马德拉斯的法国守军只有四百余人,水源断绝以后便孤注一掷,推着两门火炮出城应战。火炮在印度绝非新式武器,但法国火炮行动迅捷,射速极高,印度大军猝不及防,竟然一触即溃。不久法国援军赶到,230名法国兵和700名印度兵再战马福兹汗的一万大军。这一战法军没有火炮支持,依靠整齐的队列和节奏鲜明的火枪齐射彻底打垮了骑兵为主的印军。欧洲军队一战成名,让印度各地王公闻风色变,肃然起敬。7 p3 B  {7 |7 @, |$ `9 L9 ^4 {

    9 `1 O. @7 |. P' v最受鼓舞的当属杜布雷本人了。他从此摘掉了守法商人的面具,开始以武力推行帝国主义路线。1748年欧洲停战,法国依据和约归还了马德拉斯,英法维持战前的势力范围。这一年海德拉巴国相阿萨夫·贾赫去世,次子纳西尔·姜(Nasir Jung)继承王位。几个儿孙拥兵自立,爆发一场具有莫卧儿特色的王位争夺战。杜布雷晋升总裁之前在孟加拉的金德纳格尔商栈供职二十年,对印度的地缘政治了如指掌。这场内战对于杜布雷来说是建立法国霸权的天赐良机,他立刻宣布支持阿萨夫·贾赫的孙子穆札法尔·姜(Muzaffar Jung)继承王位。纳西尔·姜争取到英国的支持,因此在欧洲休战的时候,英法在印度继续大打出手。
    6 g  F, b2 M2 g 8 C9 K4 r) |4 P9 V6 E6 [
    这场战争前半段法国优势明显。1750年12月,纳西尔·姜被奸细暗杀,穆札法尔·姜如愿以偿登上王位,立刻论功行赏。杜布雷被封为印度南部各省的总督,年薪8万卢比(价值一万英镑),并得到一座城堡;法军参战官兵得到40万卢比的赏赐;法国东印度公司也得到40万卢比的赏赐,外加年收入32万卢比的一片良田。从此杜布雷以东方君主自居,身着印度王公的服饰,出行乘坐大象,穿戴豪华的跟班打着旗号前呼后拥。他下令修建一座纪念碑,上面篆刻波斯文和印地文,以颂扬他的武功。法国将领德布西侯爵(Marquis de Bussy)则出任穆札法尔·姜的军事顾问,成为海德拉巴王庭呼风唤雨的实力派人物。
    ( R6 f* U. b0 B8 G7 r% U" J ( Z1 P, Y5 S9 t" D6 ?
    英国一开始对介入印度内部事务尚存疑虑,看到法国捷报频传,态度立刻转变,全身心投入这场争端。英国东印度公司依靠强大的财力物力很快扭转颓势,将亲英派人物扶上卡纳提克总督的宝座,与法国势力分庭抗礼。1751年,穆札法尔·姜不幸战死,德布西扶立其叔萨拉巴特·姜(Salabat Yung),并出动法军帮助后者打退了马拉塔人的入侵。萨拉巴特·姜感激涕零,将靠海的四个政区作为采邑封给德布西,以供养他的军队。
    1 X1 a+ k' E+ L
    4 d6 x* g, ~7 _$ e# ?6 Y0 y杜布雷和德布西将印度中南部三分之二的地区纳入法国势力范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大好局面,然而巴黎的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却有不同看法。1754年,公司董事会召回杜布雷,另外派人管理印度事务。此人奉命清理海外领地,主持签订了非常有利于英国人的停战条约,将唾手可得的印度霸权拱手相让。
    6 N! M( F1 ^0 u. v3 ^" A. O ( v7 j, o- t% z! W. l# \2 Y$ f* \
    这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非常合理。英法战争期间贸易中断,法国东印度公司入不敷出,全靠财政拨款苟延残喘。欧战之后法国债台高筑,路易十五要求政府各部门勒紧腰带,开源节流,因此杜布雷的帝国主义行径在巴黎董事会眼里纯粹是挥霍公帑、穷兵黩武。为了以儆效尤,法国政府严惩战争贩子波尔多内和杜布雷,前者被投入牢笼,后者身败名裂,在穷困潦倒中死去。德布西仰仗贵族出身逃过一劫,继续留在印度供职,但被迫放弃了海边的四块封邑,并解散了大批殖民地部队。1 i) r1 p4 v1 X# E

    4 u( G, ]+ M+ O% h) t9 U杜布雷的梦想注定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即便是法国东印度公司拥有印度洋的制海权和足够的军事实力,其弱不禁风的财政状况也无法支撑杜布雷的帝国主义路线。倘若法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同行一样是国家的债权人,或许杜布雷能够摆脱法国政治的束缚,实现他的梦想。锐意进取的海外特许公司如果想得到本国政府的支持,必须经营成功、有利可图,可惜杜布雷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巴黎董事会的决策并非鼠目寸光,而是基于理智和常识。只有毫无责任心的政治家才会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继续一场战争。
    6 N0 _- [3 B6 S7 s- M$ F) b# m: l3 N6 M

    ' {0 C6 z: X. }) U 7 c, l' t9 K1 Y0 r( X5 u4 V1 L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8 学识 +7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 4
    MacArthur + 10 + 3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9-13 10:09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27#
    发表于 2012-6-26 20:06:42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6-26 09:10
    1 n. x, q5 Y1 v- x7 n. F# P4.英法逐鹿

    / p4 w; Q; [7 t8 `杜布雷的帝国主义路线,也是赚了不少钱的,为什么还入不敷出,难道说他在印度打仗的钱花的比在印度赚到的还多吗?这分明是走的吕不韦“扶立国君,赚钱无数”的路子,而且确实收获颇丰,在印度自给自足应该是可以了吧。难道他有损公济私的做法?如果这样,那么他被招回去也可以理解,不然的话,就放着一招印度的大好局面不用本土出钱维持也不错嘛( b. [# L% M( K9 @0 m
    ; n' v8 N/ A! V. h# T  _4 B2 h
    杜布雷被封为印度南部各省的总督,年薪8万卢比(价值一万英镑),并得到一座城堡;法军参战官兵得到40万卢比的赏赐;法国东印度公司也得到40万卢比的赏赐,外加年收入32万卢比的一片良田。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6-30 10:41:01 | 只看该作者
    法国东印度公司完全是官办性质。。。又是国有企业。7 W! F0 W# C5 J" c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09:03:10 | 只看该作者
    晨池 发表于 2012-6-26 20:06 & p8 b6 J: U, k/ h! e
    杜布雷的帝国主义路线,也是赚了不少钱的,为什么还入不敷出,难道说他在印度打仗的钱花的比在印度赚到的 ...
    6 H0 u% V- U& H, R0 z) {
    杜布雷赚的都是小钱,花的却是大钱。一般人对那个时代的军费没有概念。当时英国北美殖民地一个五百人的民兵团,一年军饷就要两万英镑。杜布雷养的几千殖民地部队再便宜,一年的军费也得十几万英镑,也就是上百万卢比。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09:07:28 | 只看该作者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6-30 10:41
    0 `2 T' i! s/ X: z1 M6 ~. Z法国东印度公司完全是官办性质。。。又是国有企业。
    3 h8 S) N9 F  M0 y! f$ X; w
    那个时代的法国没有企业文化,公司经营方面比英国荷兰落后一百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09:47:20 | 只看该作者

    9 r' E% m4 P# h! x, k' ?0 J5. 时势造英雄5 e+ W9 ~) V5 x$ k$ ~1 B

    & @0 D! T# G, ~& j0 R 9 N- O. Y5 ^& `( y- f! F
    9 t# d" x% z1 H7 S
    杜布雷灰溜溜地返回巴黎接受质询的同时,一位29岁的英国青年阔别祖国十年以后,两袖金风荣归故里,期望在伦敦政坛施展身手。此人便是日后改变印度命运的罗伯特·克莱夫(Robert Clive)。
    % U6 N7 y3 u% R# w" ^7 N$ @# }
    # U# J% g( R8 p克莱夫1725年生于英国施罗普郡的一个乡绅家庭,自幼胆大包天,桀骜不驯。孩童时的克莱夫曾经爬上家乡大教堂的屋顶,在霤嘴石兽上凌空而立,吓唬围观的老百姓;稍大一点以后克莱夫就组织黑帮向街道小贩收取保护费,因此连续被三所学校开除。克莱夫的父亲对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大伤脑筋,打发他远渡重洋去东印度公司谋生。1744年,十八岁的克莱夫背井离乡来到印度马德拉斯,充当一名普通的书记员。
    9 q1 M- f: T. i- q. N$ G
    " C1 C3 k& {# ]8 T0 ~" l7 n印度的生活单调无聊,克莱夫不得不在总督府图书馆里打发时间,期间掌握了相当不错的拉丁文。克莱夫倔强强梁的性格非常不适合书记员的工作,经常给上级制造麻烦。这段时间克莱夫颇感了无生趣,竟然动了自杀的念头。某天克莱夫的一个朋友来找他,发现他照例躺在床上意志消沉。克莱夫请这位朋友拿起桌上的一支手枪,向窗外放一枪。这位朋友依言行事,轰然一声枪响之后,克莱夫从床上跳起来喊道:上帝留着我一定另有用场!刚才我拿这支枪对着脑袋连扣了两下扳机。
    ( ?/ Z# `3 W: X4 a
    0 A2 Z# V, F, X# ^% R* d命运的转机很快来临。1746年英法开战,战火很快烧到印度,杜布雷和波尔多内联手攻陷马德拉斯。克莱夫乘乱出城,逃到圣大卫堡(St.David Fort)。法军接踵而至,围攻要塞。克莱夫以平民身份参与城防,表现突出,受到英军指挥官劳伦斯少校(Major Stringer Lawrence)的关注。克莱夫发现军旅生涯很对自己的脾气,于是申请入伍,被授予少尉军衔。1748年,英军围困本地治里,克莱夫作战勇敢,很快在部队里树立了威信。7 F7 m" B( K$ D5 K! g

    8 C3 ~0 m% x6 z6 [2 b这年英法议和,战争结束。英国东印度公司满以为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心一意做生意赚钱了。然而事与愿违,杜布雷的帝国主义路线很快给英国人出了一道难题。倘若英国东印度公司坐视杜布雷扶植亲法政权,很快整个印度中南部都将沦为法国势力范围,英国最终将被法国赶出印度,如同一百多年前被荷兰赶出马来亚。
    / T( K# z) C6 @$ n5 H& R) V3 d
    . g$ V% L  m# m1 ~' I1749年,穆札法尔·姜挥师南下,在安布尔(Ambur)决定性击败了卡纳提克军队。总督安瓦鲁丁和长子马福兹汗双双阵亡,次子穆罕默德·阿里逃入特里希诺波利(Trichinopoly)要塞。穆札法尔·姜扶立昌达·萨希伯(Chunda Sahib)为卡纳提克总督。1751年,昌达率领数万大军围困特里希诺波利,八百英军和印度兵寡不敌众,城防危在旦夕。鉴于形势异常严峻,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做好了放弃马德拉斯和整个印度南部的准备。这时一人挺身而出,自告奋勇率领一支偏师直捣卡纳提克都城阿尔科特(Arcot),以解特里希诺波利之围。此人便是刚刚晋升上尉的克莱夫。  U# I% [5 J& ~, X) k3 B
    & S+ ^  ^4 H5 A
    马德拉斯守军只有350名英国兵和千余印度兵,总督桑德斯(Thomas Saunders)犹豫再三,同意了克莱夫的围魏救赵之策,但只给他200名英国兵和300名印度兵,以及三门小口径野炮。8月26日,克莱夫领军出发,在炎炎酷暑中艰难跋涉一百公里,于31日抵达阿尔科特城下,发现数千守军早已逃之夭夭。原来克莱夫一路上虚张声势,造成大兵压境的假象。阿尔科特守军果然中计,克莱夫兵不血刃便占领了城中心的要塞。他明白昌达必定回师来救,下令夜以继日整修城垣,准备应付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
    ( E) j. [- ]# h1 ^0 d
    9 Y8 c" R- }9 Y7 H& X逃离要塞的阿尔科特守军很快探明了克莱夫的虚实,陆续返回城内,占据了要塞周围的民房进行长期围困。攻击性十足的克莱夫不愿意被动挨打,于9月15日、17日和25日发动三次夜袭,每次都有斩获。几天后,马德拉斯英军送来两门18磅重炮,克莱夫麾下官兵军心大振。
      G/ k+ [0 e: {
    6 U7 z/ ^* Y' Z; g然而局势很快逆转。10月3日,昌达派遣儿子拉扎(Raza Sahib)率领4,000印军和150名法国兵进入阿尔科特城区。三天以后,两千法国殖民地部队赶来增援,使得拉扎麾下部队猛增至一万人。克莱夫坚守的阿尔科特要塞周长超过一英里,城垣多处坍塌,胸墙太低,而且很薄;几座城楼要么已成废墟,要么狭小得只能容纳一门炮;护城河水很浅,多处可以涉渡,好些地方几乎被垃圾填平了;拥挤的民房一直盖到护城河边上,给进攻的印军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克莱夫即将以数百英印士兵守卫这座摇摇欲坠的要塞,对抗一万敌军,创造大英帝国史上的一个神话。7 M" o0 r, x* p1 g- g
    # \2 P# R5 m7 @' ~& Z0 v6 e7 x
    % ~0 ~# w" h- f) p' P
    克莱夫指挥要塞防御
    # K; _$ y, v) E3 L" c1 ]/ ~  U- }" j1 d3 o0 p+ v
    在长达七个星期的围城期间,阿尔科特要塞几乎每天都要承受不间断的火枪和火炮的轰击,矗立城墙上几分钟就必死无疑。克莱夫督促部下修补城墙,实在无法修补的缺口就在后面挖掘深沟阻敌。他还下令筑起一座高台,用以架设18磅大炮轰击拉扎下榻的总督府。鉴于形势的危急,克莱夫派遣使者到处求援。马德拉斯派出的一支小部队走到半路上遭遇伏击,连忙退了回去。所幸马拉塔首领莫拉尔·拉奥(Morar Rao)非常欣赏克莱夫的坚韧不拔,答应领军来援。. e5 X1 g2 i; n1 E* G
    ; k7 Q$ Y* Z2 v+ M' R( K
    这期间拉扎多次派人来威胁利诱,克莱夫都不为所动。11月20日,马拉塔先头骑兵果然出现在城外,克莱夫麾下官兵一片欢呼之声。拉扎终于下定决心,在马拉塔大部队到来之前必须攻克要塞。' r( v' o# S8 u% \3 t& p- Z7 ]
    2 Z8 F6 e% g" `6 O- |8 H9 y  a
    11月25日清晨总攻打响。这天正是穆斯林的阿舒拉节- 哀悼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侯赛因遇难的纪念日。天刚蒙蒙亮,数千印军扛着几百架云梯冲向要塞,十几头身披重甲的战象打头阵。战象径直冲到要塞门前,猛力冲撞城门,却遭到城墙上英军的近距离火枪攒射,遍体鳞伤,掉头狂奔,猬集其后的印军惨遭践踏,人仰马翻。受阻于城门之后,印军转而猛攻两处城墙缺口。克莱夫命令部下等到印军一直冲到城墙脚下,再一齐开火,然后将手榴弹点燃以后扔下城去,炸得印军血肉横飞。印军大部分是穆斯林,相信为圣战捐躯能进入天堂,前仆后继有进无退。激战正酣时,克莱夫亲手操炮,击中渡河的一支木筏,阀上数十印军落水溺毙。
    - T# U- J; D. j8 I- z% @, _6 y- J% y4 d7 `) g) Y& b$ m' ]2 s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印军伤亡惨重,后继乏力,慢慢退回要塞周围的民房里,依然以密集的火枪射击骚扰英军。中午过后,枪声突然停歇。克莱夫派人侦查,发现印军已经匆匆撤围,扔下大炮和弹药。傍晚时分,马德拉斯派来的数百援军和数千马拉塔骑兵赶到阿尔科特。克莱夫的孤注一掷终于赢得胜利。
    " \3 `! {! u7 Z# U9 t3 L2 p# N
    ; I8 o7 }- I/ B/ j  K. E+ {' K克莱夫率领两百英国兵、七百印度兵和一千马拉塔骑兵转守为攻,两个星期以后在一场野战中再次击败拉扎的印军。这场胜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六百名法国殖民地部队战场投降,加入英军;当地的印度酋长纷纷转而效忠穆罕默德·阿里。此后几个月里,克莱夫率领这支部队南征北战,他行动迅捷攻其不备,以重金收买地方豪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最终将法国势力驱逐出了卡纳提克地区。越来越多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改换门庭,昌达·萨希伯的权力基础很快土崩瓦解。1752年,昌达兵败被杀,穆罕默德·阿里终于坐上了卡纳提克总督的宝座。
    . ]- e4 B# v# y
    ( [1 u2 r$ z: d总结克莱夫这一阶段的人生成就,他的勇敢精神最令人瞩目。克莱夫惯于自告奋勇舍身赴险,集大无畏的勇气、正确的判断、迅速的反应和过人的精力于一身。正如英国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评价的那样,克莱夫是天生的战将,完全藐视死亡,不顾自己的安危,喧嚣的战场和弥漫的硝烟使他的神经更加坚强,头脑更加清醒。克莱夫并不是一位战争艺术大师,他的作战方案往往简单粗糙,缺乏最起码的军事常识。找到敌人然后不顾一切地攻击再攻击是他的战术原则。因此他的成功要归功于大胆果决的天生禀赋和身先士卒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战术的灵活多变。3 N! g1 T( O; P, w% z
    6 X- h3 ?; }, R8 ~9 d- i7 x/ [
    1753年2月,克莱夫携着新婚妻子载誉归来时,这位阿尔科特的英雄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说。克莱夫在欢迎酒会上被称作将军,与历史上的名将相提并论。东印度公司为了感谢克莱夫的突出贡献,奖给他一柄镶嵌钻石的指挥刀。克莱夫带回来一大笔财产,付清了家族欠下的巨额债务,立刻成为光耀门楣的显贵人物。昔日恨铁不成钢的父亲逢人便吹嘘自己有个多么出色的儿子。克莱夫意气风发,萌发了从政的念头,积极谋求下议院的一席之地。然而这位天生的战将在伦敦政坛却依然是个青涩少年。克莱夫花费五千英镑贿选,却因为党派斗争而丢失了议会席位。克莱夫大失所望,于是决心重返印度。他和东印度公司签订合同,答应担任圣大卫堡副总督五年,期间倘若马德拉斯总督病故或离职,他将继任总督之职。+ _$ e; F/ ]# o% ^0 r- h% r
    * V" Z/ r; Q5 n6 y) I
    1755年7月,刚刚晋升中校的克莱夫回到印度,先在孟买指挥了一场军事行动,攻克了马拉塔人占据的一座海岸堡垒。次年夏天,克莱夫抵达圣大卫堡履新,很快接到了灾难性的消息 - 加尔各答被孟加拉总督攻陷,百余英国俘虏丧生。克莱夫再次被推到峰顶浪尖,接受命运的严峻考验。) G# H6 Z+ F/ Q0 B/ x6 p
    ; c4 y, t. l% d& D" `! E0 R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学识 +4 收起 理由
    燕庐敕 + 4
    橡树村 + 8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7-7 09:31:5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先抢一下最近的沙发。, \- d/ P, e0 w; y. i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7-12 04:42:37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7-3 17:47 ' d/ K7 x6 q6 w. a4 ?$ P
    5. 时势造英雄
    ; c9 T7 _+ n5 P3 d0 a& h* S
    又出一个新人,好看好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0:29:14 | 只看该作者
    6. 普拉西战役
    0 |8 t/ Q9 ]; ^0 e8 d  d: d# D
    % t( j& y: S5 s2 N

    & j% n  f: p5 I% I9 d) f; w孟加拉的恒河三角洲大概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农业区。恒河及其支流浇灌着这块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千万百姓。平原西部工商业繁荣,数千城镇星罗棋布,能工巧匠日夜操劳,不计其数的精美商品充斥港口和货船;东部有良田万顷,勤劳耕耘的农民居住在绿树成荫的乡村,统治阶级和商人聚居于繁华的城镇。孟加拉的财富在印度首屈一指,莫卧儿朝廷每年从孟加拉获取的税收,扣除当地政府所有行政费用以后,依然高达450万卢比(价值55万英镑)。孟加拉总督以下所有的政府高官都腰缠万贯,挥金如土。2 `! @# k7 C. E8 V

    & K1 f. N  S/ X2 T+ {163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许可,在孟加拉的胡格利(Hooghly)修建一座商栈。1689年,英国人同孟加拉当局兵戎相见,战败以后撤离胡格利。次年双方达成谅解,英国人重返孟加拉,在查塔纳提(Chatanati)修建商栈,后来发展为印度名城加尔各答。1699年,加尔各答即马德拉斯和孟买之后,成为东印度公司第三个总督治所。五十年之后,加尔各答成为孟加拉首屈一指的名城,拥有二十万人口,东印度公司的商社和仓库占地一百英亩。加尔各答总督和一个理事会统治这座城市,依靠皮鞭、监狱、和罚款维持秩序,收取税金。公司雇员普遍从事私人买卖,从中大发其财,享受富豪生活。
    ' f) s. p, D1 v- _% V1 o
    : N' w" A, t; D/ P8 A( l( b1756年4月,孟加拉总督阿里瓦尔迪·汗(Ali Vardi Khan)去世,他的孙子、年仅23岁的西拉杰·乌多拉(Siraj ud-Daulah)登上总督之位。西拉杰自幼娇生惯养,生活糜烂,脾气暴烈,对治国一无所知。西拉杰即位之初,加尔各答的英国人窝藏了一个通缉犯,并不顾禁令扩建加固威廉堡。西拉杰怒不可遏,发兵攻打。6月20日,加尔各答陷落。170名英国人被俘,关进外号黑洞的地牢。据说其中146人被强行塞入14英尺宽18英尺长的一间牢房里,结果123人因窒息和挤压而死。) J! |$ u% R' f6 Z$ ?
    ' u) t; r" m. X1 \. H
    八月间消息传到马德拉斯,克莱夫三番五次请求出兵援救。马德拉斯理事会举棋不定,直到十月间才正式决定出兵。他们最初决定由当地的英军总司令阿德勒克隆(John Adlercron)指挥这次远征,但阿德勒克隆自持皇家陆军上校的身份,不屑于服从一帮商人,也不愿承诺为东印度公司索取经济赔偿。克莱夫积极请缨,写信给伦敦董事会,表示不但要夺回加尔各答,还要让公司的基业更加稳固长久。在老领导劳伦斯上校的鼎力支持下,克莱夫终于获得了远征军的指挥权。! ?$ p4 S, [. e
    6 v! M0 ]9 d) H, D) k3 ?
    10月16日,克莱夫率领九百英国兵和一千二百印度兵,乘坐华生中将统帅的皇家海军东印度舰队,起航北上。1757年1月2日,克莱夫领军进入加尔各答,随后将城市移交给东印度公司加尔各答总督和理事会。克莱夫雄心勃勃,计划北上攻取胡格利,甚至打算奔袭三百公里以外的达卡,却被内部纷争搞得焦头烂额。华生中将和麾下的皇家海军将官看不起克莱夫率领的东印度公司部队,双方摩擦不断;加尔各答总督和理事会只关心他们自己的财产损失,对公司利益不闻不问。更有甚者,加尔各答理事会把克莱夫视作马德拉斯来的外人,三番五次在华生面前进谗言,试图赶走克莱夫。克莱夫在给友人的信中毫不掩饰对加尔各答理事会的轻蔑:我很遗憾地说,如何补救私人财产的损失似乎是孟加拉的绅士们唯一关心的事情。这帮人的心真是烂透了,不遗余力地挑拨离间。不过他们彼此之间都内耗不断,对待外人自然不会手软。* q- M1 `5 Q) n) @: M: }4 U
    2 m9 e% i' T: m- L( x6 _( Q1 r
    2月初,西拉杰率领四万孟加拉大军兵临城下,迫使英国人放弃纷争,一致对外。加尔各答城内的工匠、苦力、仆人、商贩等等得到消息立刻做鸟兽散,英军空有成箱的卢比,却买不到东西,粮草很快便难以为继。克莱夫当机立断,决定在2月4日凌晨突袭印军大营。华生将军意识到局势的凶险,全力相助,从军舰上调拨五百水兵增援克莱夫。
    9 }( b6 k- N6 c 1 `9 E( q- i+ D" J, u2 L
    这天凌晨三点,克莱夫率领1,350名英国兵,800名印度兵,以及七门6磅火炮,悄无声息向北前进。六点时分,英军在大雾弥漫的掩护下冲入印军大营,印军猝不及防,四散奔逃,英军很快逼近西拉杰的中军大帐。此时传来隆隆的马蹄声,浓雾中突然闪现数百铁骑,挥舞战刀斜刺里冲了过来。英军士兵训练有素,迅速转身纵队变横队,在三十码的距离上施放了一排火枪齐射,打得印度骑兵人仰马翻,狼狈逃窜。可惜天公不作美,浓雾越来越厚,到处一片白茫茫。英军迷失方向,混乱当中竟然相互射击。待到浓雾消散,英军发现自己身陷重围之中,受到印军四面攻击。克莱夫率军且战且退,副官和秘书都在他身边战死,最后英军付出伤亡两百人的代价以后撤回加尔各答。
    ( s6 t/ j0 f0 u& f: P2 B- g0 a
    7 V, n3 ?" _) C4 F# j然而克莱夫胆大包天的突袭震慑了敌人,拥兵数万的西拉杰竟然主动求和。2月9日,双方签订盟约,西拉杰答应恢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权利,赔偿一切财产损失。此时欧洲七年战争已经爆发,英法重新开战。克莱夫雄心勃勃,打算进攻加尔各答以北30公里胡格利河畔的法国据点金德纳格尔,征求西拉杰的同意。金德纳格尔是法国经营了八十余年的要塞,城高壕深,拥有八十门重炮和1,200守军。西拉杰根本不相信英国人能够攻克这座重镇,期望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于是慷慨应允。" L! c4 D% B, p4 d5 z
    / j; P2 ]1 _4 o- w" f6 z( Z* F
    3月14日,克莱夫兵临金德纳格尔城下,当日便夺取城外的几座炮台。华生中将率领三艘战舰一直开到城墙几十码之外的河面,与法国城防大炮对轰。战斗十分激烈,华生的旗舰中弹百余颗,船身弹洞累累,所有的军官非死即伤,而部署在三艘英舰桅杆上的数百火枪手居高临下倾泻弹雨,也造成法国守军大量伤亡。九天之后,法军不支投降。这场胜利无疑是法国东印度公司遭受的一次沉重打击,消息传到伦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票立刻飙升百分之十二。/ I0 g; b$ b  [- Q# R1 ?3 s/ l# G

    ' {* Y0 n3 \% `1 y  s西拉杰最终做出历史性抉择,加入法国阵营。他收留了撤离金德纳格尔的法国败军,并写信给本地治里的法军司令德布西,请后者发兵北上,一道攻克加尔各答。德布西在上一次战争中威名远扬,此时手握重兵,控制海德拉巴王庭。自从英法重新开战,德布西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心腹大患,无论他北上还是南下,都将迫使英国东印度公司左支右绌,疲于奔命。然而德布西令人不可思议地按兵不动,对西拉杰三番五次的请求置之不理。显然由于杜布雷和波尔多内的前车之鉴,德布西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没有巴黎总部的许可不敢越雷池一步。8 O! M7 f/ K# X0 I) C7 I

    + I; g/ a) u# b# z5 h德布西的冷淡态度让西拉杰不知所措,这位未经世事的弱冠少年已经接近心理崩溃的边缘。克莱夫4月30日给马德拉斯总督的信中写道:一天西拉杰撕毁我的来信,赶走我的使节,命令大军启程南下;不一会儿又取消了这个命令,召回我的使节请他原谅。一个星期内他两次威胁要将瓦茨先生(克莱夫的使节)处死。总之,这个人聚集所有的缺点,身边只有奴仆陪伴,几乎被所有的权臣鄙视和憎恨,其中几位正策划将他推翻,已经在谋求我们的支援....我确信,只要这个怪物统治孟加拉,我们就永无宁日....您将很快得到一场革命的好消息,而法国染指孟加拉的任何企图都将成为泡影。3 Y: g6 D4 |; c( n. W- A" C

    5 a6 M6 z" @0 _' _" K克莱夫信中提到的权臣,正是贾法尔·阿里汗(Mir Jaffar Ali Khan)。贾法尔是阿里瓦尔迪·汗麾下的将领,曾经因为密谋造反被剥夺兵权驱逐出境。西拉杰继位以后贾法尔重返王庭,官复原职。贾法尔暗地里联络了几位将领,同加尔各答理事会订立秘约,重金赔偿加尔各答的经济损失,赋予东印度公司若干特权,以换取英国人支持他登上孟加拉总督宝座的承诺。克莱夫和他的使节瓦茨(William Watts)是这场政变阴谋的总导演。
    3 ]& G5 e' n  v5 ~
    8 P* W" Y; @" H$ c6月13日,克莱夫给西拉杰送去一份宣战书,然后率领1,020欧洲兵,2,200印度兵,以及八门火炮,启程北上。十天以后,英军抵达普拉西平原,与孟加拉大军对阵。东印度公司的官史记载:克莱夫对敌人庞大的数量、华丽的服饰和勇猛的外表感到惊讶。" w8 |) H6 Q5 y1 [" x  _* }  V

      V( N' c' t8 d* I" g这完全是轻描淡写的笔法,因为克莱夫面对的场景无疑是任何军事将领的噩梦。孟加拉大军总计五万余众,其中包括18,000骑兵;五十余门重炮列于阵前,每门大炮都架在四轮炮台上,由四十头牛拖拽,后面是一头身披猩红战袍的大象,以头顶推动炮台前进。普拉西平原上战鼓隆隆响彻云霄,数百面旌旗猎猎飘扬,法国军官调教过的孟加拉步兵排列整齐的队伍,展现出印度军队前所未有的纪律性。克莱夫以区区三千之众对阵如此庞大的军队,似乎败局已定。  g6 @2 d9 [% V2 E
    * b0 |* k* C6 G: ]0 e5 ]) W

    ! k! ~& K- h3 ^9 p普拉西战役双方的布阵,红色为英印军队,蓝色为孟加拉军队
    : \- W  _' f4 v$ D, Q0 e" C! v+ b4 W* E! p/ ?, }2 M

    ! L7 B0 }! r$ n# [4 w2 |# c孟加拉军队的牛拉炮台
    3 ~% N2 o( q' t/ C6 [# n6 q" d4 t  @- D2 D% j7 R
    3 Q3 D* h: ?: a: ]$ \" c
    英国多赛特博物馆内描绘普拉西战役的模型* X7 C2 L/ N9 B- x, |5 i
    5 m" k" S* k0 \9 ^) \3 {. f

    : n8 B" A! X9 a, U) k/ {+ d  z( K克莱夫在猎人小屋顶上观察敌情% n, ]% j" O3 Q& |
    5 S5 g" K% n- [* D7 u
    克莱夫和古今所有名将一样,敢于冒有算计的风险。他对孟加拉军队的状况了如指掌,知道这支大军来源芜杂,缺乏组织,因拖欠军饷而士气低落;将领各怀鬼胎,大多不愿为西拉杰卖命;贾法尔等人依然持观望态度,一旦孟加拉大军受挫,必然战场倒戈。事实证明克莱夫的判断相当准确,他的豪赌赢了个大小通吃。2 K" A$ j) E) T

    , R) T2 C6 X, |6月23日清晨8点,逼近英军防线的法国大炮率先施射,接着印军五十余门重炮也相继开火。炮击持续三个多小时,火力相当猛烈,克莱夫不得不下令撤离河边的猎人小屋,进入芒果树林躲避。由于英军在芒果园的高大土围后设防,印军炮火虽然猛烈,却无法造成伤害。正午时分突降暴雨,印军和法军的火药大部淋湿,炮声渐渐停歇。这时印军将领马丹汗(Mir Madan Khan)判断英军的火药也已淋湿,亲自带领数千骑兵发起冲锋。未曾想英军对大雨早有准备,火药桶都以油布覆盖,毫发无爽,结果印度骑兵遭到英军大炮葡萄弹的迎头痛击。马丹汗身负重伤,部队溃退下来。
    5 w9 d, h* ?: j- u# g. v  T: m " }% f$ H* y- Z( Q4 E
    西拉杰原以为胜券在握,得到消息大惊失色,紧急召见贾法尔。他将自己的头巾掷于地上,恳求贾法尔向头巾发誓尽忠效力。贾法尔指天画地海誓山盟,一出帐篷便派人送信给克莱夫,请他立刻发动进攻。与此同时,参与密谋的另一位孟加拉将领杜尔拉布(Rai Durlabh)趁机进谏,请西拉杰即刻返回都城。六神无主的西拉杰于是照办,在两千亲军的护送下逃离战场。这成为本次战役的转折点。" t+ m' |) h" M; g+ o& j9 r: J1 }

    . ~; r; J6 U5 N: \* K下午三点,印军陆续撤回大营,克莱夫立刻下令出击,抢占战场中央的一块高地,在此架设六门火炮猛轰印军阵地。印军炮兵企图将重炮转向高地,但是印军炮台非常笨拙,而拖拽炮台的驭牛连续中弹倒地,使得炮台寸步难移。印度骑兵发起数次冲击企图夺回高地,但都被英军击退。战斗非常激烈,英军大部分伤亡在此发生。下午四点半,克莱夫下令前线进攻,印军斗志全无,溃不成军。英军几乎一枪未放便进占整个大营。盘点普拉西战役,英军阵亡仅仅七十人,而孟加拉军队阵亡也不过六百人。/ b( t4 i% f# Y7 E
    , {# a) y: `1 `

    * c( O  J8 w9 ]5 ~6 \: ?英印军攻克战场中央的高地

    . R6 F$ N- k' k8 W. b " c; g1 M3 n- A
    6 u; x) k0 s6 L' x& o
    战役后克莱夫会见贾法尔- Q+ `* ]- [8 C# L8 c9 |4 Q
    5 }1 M' e! V( M
    此后克莱夫率军逼近孟加拉首府,西拉杰闻讯再次逃亡,企图投奔他的法国盟友,不幸在途中被抓获。昔日的孟加拉总督身陷牢笼受尽凌辱,最后被秘密处决。贾法尔在克莱夫的支持下如愿以偿登上总督宝座,第二天便打开西拉杰的金库,按照协议分割战利品。克莱夫本人获得16万英镑,瓦茨获得8万英镑,加尔各答理事会获得200万英镑的经济赔偿。这年底,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正式任命克莱夫为加尔各答总督。

    + t. v  |- H) g
    ' I6 S4 m, W9 N3 S. T' m普拉西战役其实算不上一场战役,却是印度历史上的里程碑,影响非常深远。这场胜利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政治格局,最终导致大英帝国对整个印度的征服。莫卧儿皇帝阿兰吉尔二世(Alamgir II)得知普拉西战役的消息非常高兴。孟加拉总督自立门户,对德里朝廷阳奉阴违已有多年。阿兰吉尔期望借此契机扩大朝廷的影响力,提议英国人接管孟加拉政权,总督贾法尔仅仅掌握军权。克莱夫深知加尔各答理事会的颟顸无能,于是请示伦敦,建议英王出面接受莫卧儿皇帝的馈赠,派遣皇家官员管理孟加拉。
    9 G: w9 c3 ~8 d) Q; }! i
    2 K+ r- I+ i& ?; d8 ~1 h- ~) O在这大英帝国史上的关键时刻,英国首相皮特(William Pitt,1st Earl of Chatham)却拒绝了克莱夫的提议。此时英王乔治二世已经年过七旬,而即将成为乔治三世的威尔士亲王雄心勃勃,锐意进取。皮特不想让未来的英王继承太多的政治资本,尤其不愿看到英王凭借孟加拉的财源而摆脱议会的财政束缚,追逐个人的荣耀。皮特提议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接管孟加拉,表示孟加拉的财富流入私人的腰包,要远比流入皇家金库安全。不过皮特表示担忧,东印度公司的行政能力无法胜任这项历史使命,一旦克莱夫卸任离开印度,孟加拉将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两人的书信往来持续数年,直到克莱夫返回英国都没有形成决议。
    0 l2 O) X6 F2 ]( t% C! O ) C1 b$ ^. T0 b& `$ c; I& O
    与此同时,七年战争的战火终于烧到印度。1758年,路易十五派遣拉利伯爵(Thomas Arthur,comte de Lally)主持印度战事。拉利是战功卓著的悍将,但对印度一无所知,而他的傲慢态度得罪了大多数中下级军官。1760年,英法两军在印度梵达瓦希(Wandiwash)相遇,结果英军赢得决定性的胜利,进而围困法国据点本地治里。1761年,拉利率部投降,法国在印度的帝国梦想成为泡影。8 m; N6 ^! ?1 n' a) y

    ) U/ d4 T# [$ J6 u
    " S+ w7 z. q6 A, s  {7 C2 `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学识 +4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7-14 15:13:44 | 只看该作者
    盘点普拉西战役,英军阵亡仅仅七十人,而孟加拉军队阵亡也不过六百人。
    - j; h! n/ f0 Y2 ^- ?
    : p1 ^+ J5 A: {7 q. F
    这。。。完全是吓死的嘛!
    ( W- ]* `% ]1 g- S. [1 A
    / j! g* y0 F$ h% m) [,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7:30:20 | 只看该作者

    5 [% M# q9 d9 f$ R% W8 U7 D% x
    : B$ _! h( B" s, ~) O% z7.  帝国基业
    " E% I2 A7 M) i# F. _

    3 k9 l1 [* S3 f" \1760年,克莱夫因病离开印度,返回英国。克莱夫离开以后孟加拉局势迅速恶化。东印度公司的军政官员贪污成风,野蛮掠夺孟加拉的财富。贾法尔不堪忍受,联合荷兰人起兵造反,兵败以后被迫退位。英国人扶植贾法尔的女婿卡西姆(Mir Kasim Ali Khan)继任总督,但卡西姆很快和贪得无厌的英国人闹翻。1764年10月,卡西姆联合莫卧儿皇帝沙阿兰二世(Shah Alam II)和阿瓦德总督舒加·乌道拉(Shuja ud Daula),集结四万大军在孟加拉的布克沙尔(Buxar)迎战七千英印军队,结果失败。卡西姆被迫退位,后来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5 X) e" Y, M0 }$ Y& b; S
    9 r3 ?4 Q9 o4 F2 W# R- w孟加拉的严峻局势迫使东印度公司重新起用克莱夫,请他返回印度主持大局。1765年5月克莱夫抵达印度时,卡西姆已经兵败,孟加拉大局已定。克莱夫以胜利者的身份同舒加订立《阿拉哈巴德和约》,取得后者的两个省份,献给孱弱的莫卧儿皇帝。沙阿兰二世感恩戴德,颁布敕令(Farman),将孟加拉赐给东印度公司。1765年8月12日,交接仪式在克莱夫的帐篷里举行,一张铺着精美台布的餐桌上摆放一把椅子,便是总督宝座。负责描绘这历史性一幕的画师感慨道,如此重要的仪式所花费的时间还不如买卖一头驴子的市场交易。这一纸文书确立了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主权,而每年四百万英镑的税赋流入东印度公司的金库。, h2 _0 `. e& e

    : L# f5 ~/ p9 y- R( S- _ 0 E! ?7 {. }. I( r
    沙阿兰二世将孟加拉赏赐给克莱夫
    0 Z" @7 f+ v. t: u% s. F

    2 W# w" Q7 k$ k# w% y2 t( O; v即使是克莱夫也无法根治东印度公司官员的贪污腐败。克莱夫本不是道学家,自己腰缠万贯,便不能指责别人发财致富。然而东印度公司官员对孟加拉的财富进行涸泽而渔的疯狂掠夺,却会威胁英国在印度的长治久安。克莱夫的对策是利益均沾,将财富掠夺从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性质,期望东印度公司官员为了共同利益互相监督和约束。这个计划尚未得到实施,克莱夫便卸任回国。东印度公司行政管理的完善,最终在沃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手中得以完成。
    + w$ A: Z; ^" z' y# s; O $ S$ X# M  `* e
    克莱夫回到英国以后,期待在伦敦政坛施展身手。然而年近半百的克莱夫还是低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1772年,英国下议院开始调查东印度公司,矛头直指克莱夫。一次听证会上,有议员指责克莱夫收取了16万英镑的贿赂,克莱夫风趣回答:我记得步入孟加拉总督的金库,眼见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以及镶嵌宝石的首饰。此时此刻回首往事,我对当年的自律和节制实在感到震惊。 议会大厅爆发一片哄笑。这项调查的最终结果是《1773年管理法案》的通过,彻底地改革了东印度公司的行政管理。+ N7 j6 K8 \! E% ]
    2 ^" w! m) y2 R; e- `
    然而克莱夫的健康被三次印度之行严重摧残,不得不依靠吸食鸦片镇痛。1774年11月22日,克莱夫无法忍受病痛折磨,举刀自杀,享年49岁。克莱夫打下的帝国基业很快导致灾难性后果。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横征暴敛,土地税暴涨五倍,达到农产品收成的50%。为了谋取暴利,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大规模推广罂粟种植,导致粮食作物连年减产。1769年至1773年间孟加拉爆发史无前例的大饥荒,总共有超过一千万人饿死,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I' Q6 B+ W- f9 z8 c6 n

    + }$ q' h& q9 D克莱夫身后留下几个不解之谜,困扰着几代历史学家。英国怎能在短短几十年间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几个孤立的贸易据点怎么向印度内地扩张,最后覆盖印度半岛?十八世纪后半页的印度拥有一亿五千万人口,后世学者估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英国的十几倍。莫卧儿王朝虽然衰落,几个地方豪强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正因为如此,东印度公司的帝国业绩才显得不可思议。
    0 w: d! u$ z" e; t) x( ]/ Z
    ; ~. _& ~/ n5 }- L: p8 q4 J英国公众对印度的征服过程几乎一无所知,英国政府也没有投入值得一提的人力物力。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军事行动普遍规模很小,经过非常仔细的成本核算,雇佣大批廉价的印度士兵,最重要的是没有花费英国纳税人一分一毫。英国人精于管理军事财政,而他们的对手一直未能掌握这门学问。印度豪强普遍不谙财务管理,挥霍成性,战事中间经常发不出军饷,导致军心涣散。普拉西战役前夕,西拉杰的孟加拉军队就因为欠饷而哗变,掌握情报的克莱夫因此断定印军士气低落,这才敢于以寡击众。' A" F  t: U$ E  M; w

    . J5 y! }, l$ Q7 ?) l- b% l; Y" c东印度公司作为一个贸易机构,学习能力很强,能够总结和积累最优秀人才的知识和经验,而即使是最平庸的继任者也可以萧规曹随,执行既定方针。反观印度政权,事无巨细都围绕着大人物运转,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人亡政息的局面。一代雄主励精图治,国家于是大治;待到庸主即位,天下往往大乱。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王朝便一蹶不振,几十年间国家分崩离析。东印度公司崛起的数十年间,印度出现过几个军事强人,倘若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肯定能够将英国势力驱逐出去。然而这些人选择了无休无止的内战,而拉拢英法势力以携洋自重,给了英国人可乘之机。
    5 n+ x6 {8 h8 @1 X+ T7 y3 t& C( f
    ) N0 E1 D* C( P. s( H正如亚当斯密所言,东印度公司涉足领土扩张以后,便与英国的利益背道而驰。孟加拉大饥荒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773年管理法案》的颁布实施,起到了改弦更张的效果。这项法案的目的是清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构架,遏制贪得无厌的逐利行径。从此以后印度总督不再由公司雇员出任,而是由英王挑选的重臣担当。依照法案出任第一任印度总督的人便大名鼎鼎的康华利斯伯爵(Earl of Cornwallis)。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公司管理制度和理念,提高雇员薪水,但缩减各种补贴和外快。康华利斯的改革标志着一个崭新机构的诞生,日后将以高效廉洁闻名于世,便是印度公务员系统(Indian Civil Service)。黑斯廷斯时代惹得天怒人怨的税收制度被废除,而代之以英国风格的私有财产权利和固定税率,孟加拉地主阶级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有效保障。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根基,此时才算真正稳固下来。8 p( A3 ~+ V  U3 p: W5 N1 [

    + y  g3 |) b) g- X; V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征服。康华利斯和继任威尔斯利治下,东印度公司继续进行武力扩张,将印度军事强权各个击破。1799年,人称迈索尔之虎的提普·苏丹(Tipu Sultan)阵亡,迈索尔王国被东印度公司瓜分;1803年,英军击败盘踞德里的马拉塔人,莫卧儿皇帝正式接受东印度公司的庇护,领取英国人的养老金。至此东印度公司领地幅员一百万平方公里,统治着四千万生民。1800年,东印度公司的总收入为一亿一千万英镑,是英国政府财政收入的六倍有余。印度成为大英帝国王冠上最为夺目的一颗宝石。
    4 K% e" h9 K( o$ ^' R 6 P6 V8 t2 B. t; q- R0 a/ B

    ) w7 d1 e. p) b5 b: V" z) \8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学识 +4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7-18 07:40:38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2-7-18 07:30 1 i$ g. e3 f! r4 G6 L" H
    7.  帝国基业
    7 ^8 U, v3 N! ]+ N
    : K, w9 k3 X  z4 a2 F( l1760年,克莱夫因病离开印度,返回英国。克莱夫离开以后孟加拉局势迅速恶化。东印度公司 ...

    . s  h) e: Q1 `/ s康华利斯的改革标志着一个崭新机构的诞生,日后将以高效廉洁闻名于世,便是印度公务员系统(Indian Civil Service)。
    ! E5 C$ D  ]3 I$ R+ A  [4 Z$ A9 ^2 k+ y6 z& Y% h; J0 \, r2 }
    现代的印度政府好像是这个高效廉洁闻名于世的印度公务员系统的嫡系继承人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7-18 07:5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2-7-18 08:36 编辑
    * ~% z+ f5 V- ^' h; U! C: ?- I, U
    史鉴 发表于 2012-7-18 07:30
    # ?0 j8 ?" L$ K  }康华利斯的改革标志着一个崭新机构的诞生,日后将以高效廉洁闻名于世,便是印度公务员系统(Indian Civil Service)。 ...

    0 a* b% o1 u9 E
    " t$ W- u! p. ~* N9 p2 M
    5 [; ^, y2 k5 D! v& j
    . f5 E. _" z& B9 A当代英国人对印度公务员系统的评价:0 N" p- i8 K9 K) v! S
    a gigantic system of out-door relief for the aristocracy of Great Britain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7-19 08:41:28 | 只看该作者
    康华利斯的改革标志着一个崭新机构的诞生,日后将以高效廉洁闻名于世,便是印度公务员系统(Indian Civil Service)。
    3 C# ]7 V, K0 {1 \5 {) z1 \- O
    # P# Q+ P8 P7 e6 K( A. Y
    这。。。这。。。 6 o' `% ]; [2 ^  ^9 Z( L. d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0:18:51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2-7-18 07:40 & Z, A- T2 a  [5 R
    康华利斯的改革标志着一个崭新机构的诞生,日后将以高效廉洁闻名于世,便是印度公务员系统(Indian Civil  ...
    # H: N) x3 Q) y& O8 z
    英国人一走,印度公务员系统就变咖喱味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7:29 , Processed in 0.06645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