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2-5-5 21:13 编辑 1 ~2 \$ s0 @7 b) f3 Q. D
& ~; u9 F" B( J* l1 w! A
F-35的隐身不及F-22,这是美国空军自己说的。但是为什么呢?粗看起来,F-22的隐身设计原则F-35都用上了,除了尾后没有采用扁平喷口外,没有明显的漏洞,为什么F-35的全向隐身不及F-22,连前向都不及呢?
* L" Z, V2 D k3 J& J, f2 d; k7 o# U% o f* W$ B+ m
胡思乱想了半天(呃,N多个半天),想出了这么几条,供批判,哈哈:
) k% C! c+ A, H$ Y; T7 {8 c/ J8 g+ \7 `( B
1、在前方,F-35的进气口前缘有一个明显的倒角。像F-22的加莱特进气口那样的钝角内角问题不大,入射雷达波还是向侧向散射;但锐角内角就不好了,形成角反射,增加雷法反射特征。那F-35能不能不用这个倒角呢?不行,这是DSI进气口所要求的,就靠这突前的外唇兜住进气,并在“嘴角”排出附面层的低能量气流呢。另外,垂尾后缘“偷懒”了,没有和任何边缘对齐,爬行波爬到这里,产生多一个角度的强反射。# V" r! Z) P/ M, { v
![]()
7 w4 ^' _! |4 B3 Q9 h; X![]()
) z! L+ f! [) Q% W( R9 [ 9 G# A8 }1 E: L6 `, L
; g8 E% R+ F, L N2 [/ t+ d8 M0 |2、侧向上,粗看没有明显的漏洞,但是细看一下,问题来了。F-22的内倾角度要更大。这一点从机头锥的形状也可以看出来,F-22是菱形的,F-35是平底五边形的,差别还是在“两颊”倾斜角度不够,只能有平底填充。这角度差这点可不是小差别。隐身舰艇舰桥外壁倾斜8度就可以降低雷达反射特征100倍。那为什么F-35不多倾斜一点呢?又是这个DSI。太倾斜了,气流流动情况就非常复杂。F-22的加莱特进气口采用棱形激波的设计,比DSI的复杂弧面激波简单,就容易设计。2 K: t. t$ [7 O/ {
/ I, |5 a8 V( U" c( b* P8 L, P: ~
+ l% E, k9 F1 L D
3 E2 \, x. B* R3 b0 B. J9 j
3、在后面,F-35使用锯齿形圆截面喷口,而不是F-22的扁平喷口。这不是成本问题,波音X-32是按照同样的成本原则设计的,X-32就有扁平喷口。F-35因为尾喷口要用于垂直起落,需要偏转90度,需要用三节扭转偏转的圆喷管,没法用扁平喷口,所以后向隐身也只能讲究了。
5 N. h% x' u3 T) O J! _![]()
- R: d6 [/ ?) { 9 z8 d% w7 n7 j2 X4 [5 ^; a; n6 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