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9-2-3 08:38 编辑 5 X$ N' e4 M6 O% x6 P6 A
( w4 L, O, v- O& ~3 `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这只鞋终于落地了。在理论上,美国给俄罗斯60天“整改时间”,但实际上,60天后美国几乎不可能不退出中导条约,这60天只是条约规定的退出过程的技术要求,美国至少在面子上还想保持符合条约规定的假象,而把毁约的罪责推给俄罗斯。7 b1 L9 d; k- p9 x2 [$ Z1 K
1 k6 K! |0 I0 a2 R3 \+ F
美国想退出中导条约不是一天两天了。实事求是地说,美俄双方都有隐性违约问题,不好说谁的罪责更大。而且条约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条约”,把苏联的强项给禁了,把美国的强项给排除了。条约只规定禁止陆基中程弹道与巡航导弹,而不禁止空射、舰射和潜射的相应导弹。在过去30年里,各种空射、舰射、潜射巡航导弹在世界各地肆虐,而这些导弹都在中导条约的射程范围之内。
1 H: A, q3 i6 o$ i
7 P. I9 _8 {: C20多年的努力后,俄罗斯终于在空射、舰射和潜射巡航导弹方面赶了上来,“口径”巡航导弹在叙利亚战争中成功地使用了。但俄罗斯在本质上是陆军国家,可以发射巡航导弹的轰炸机数量有限,而海基力量对最关注的中欧方向缺乏作用,理论上可以从黑海、波罗的海发射,实际上想在这两个“大澡盆”里闹妖的话,被北约优势空中力量灭掉是分分钟的事。从北海方向也有可能,一来距离较远,二来有飞越中立的芬兰和瑞典等技术问题,运作不便。因此,“口径”上陆是战略和战术上的必须。这样,从俄罗斯国土的欧洲部分就可以覆盖远致英国的整个西欧,可以有效对冲北约的空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俄罗斯对北约的军事颓势。
# @1 X; \/ N! Z9 t9 @- A+ I
7 k! Q! O2 H. x8 h另一方面,“宙斯盾”上岸后,至少在理论上没有不能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任何理由,陆基垂发里装什么导弹,这是俄罗斯不可能查验的,也是俄罗斯指责美国违反中导条约的一大理由。另一个理由比较牵强,把武装无人机作为巡航导弹处理,因此美国也被控违反了中导条约。武装无人机到底是不是巡航导弹,这就留给律师们去扯了,至少在战术使用和作用上是很不相同的。还有美国的反导靶弹,在射程和弹道特性上与中程导弹相近,容易改装,俄罗斯的指控也同样牵强。: g" n1 E& g4 a* @! M3 |0 U
i8 R7 D2 I" _! Q4 c8 Z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其实只是这些扯皮事情的话,美国不至于退出中导条约,俄罗斯公然大量装备陆基巡航导弹对北约的压力并非美国所想见到。俄罗斯眼前的经济困难并不等于不具备重新武装的能力,苏联时代的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环境并不比现在好,关键在于国家战略重点。俄罗斯不会帮中国勇分重担,但北约东扩的压力是落在俄罗斯身上,不是中国。
* @4 Y& E$ K) z. @5 `( ~' ]
+ J( k& v/ P2 I& r+ i4 u但中国因素正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主要原因,尽管蓬佩奥还要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提一句: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与中国无关。中国不是中导条约签约国,也无意加入中导条约。中国还打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导力量,不光包括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还包括第一代高超音速导弹。" M5 V$ ]1 [2 G" o1 r$ t# F- C& g# k8 Q$ Y
6 {3 R/ m4 j2 t# G% P! B高超音速导弹具有接近弹道导弹的速度,甚至用弹道导弹的助推级发射升空,但在大气层内滑翔或者动力飞行。最重要的是具有强大的横向机动能力,可以通过路径规划避开拦截,或者从意想不到的方向突入,在这一点上又接近巡航导弹的特性。事实上,反舰弹道导弹就是高超音速导弹的先驱,用弹头的机动能力打击航母还是规划对固定目标的迂回攻击路径,在道理上是一样的,后者甚至更为简单。在中导条约签订的年代,并无这样的武器,所以高超音速导弹到底是否受到中导条约的辖制,又是一个律师们可以争执不休的问题。但这扯远了。. L% Z5 W% f. v
& f f* P3 W o3 d" {说起来,中国发展中导是被美国“逼的”。在90年代台独甚嚣尘上的时候,北京缺乏有效的海空压制力量,着力发展近程弹道导弹,作为先导火力。这是可以有效压制台湾空军的,而夺取台海制空权后,战局就没有悬念了。6 I0 J) k( S, M: Q
) V" g E p) c- C
美国或明或暗地威胁要武力挺台,迫使中国扩大威慑范围,提高美国参战的门槛。威慑的本钱在于打击,必须能切实打掉战区美国军事力量,才谈得上威慑。因此,近导升级为中导,从冲绳到关岛,并进一步扩大到机动的航母,“一不小心”就逐步建立了全面的打击体系。在防御方面,也从巡航导弹到隐身飞机,也形成有效的反制体系。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美国海空力量的行动自由度甚至运作理念。美国海空力量依然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打击力量,但越来越不够用了。退出中导条约后,美国可以放手发展中导,用以在亚太对冲中国的中导优势。$ c' E! w9 ?2 `
7 g; V/ z+ w; \! l5 _8 k
美国中导要在亚太发挥作用,要么部署在关岛等岛屿基地,要么部署在日本等盟国。小岛上的空间太小,不光是固定阵地,而且容量有限。一旦冲突爆发,打掉是常态,打不掉才是特例。在这个意义上,南海岛礁设施的战时生存力也有一样的问题,但这是题外话了。, [2 S$ t! F" I1 X- B
6 H. Y7 a' y5 \9 U. s
盟国部署则有当地政治问题。中导条约签订的另一个原因是西欧民众风起云涌的反导示威,欢迎美国保护是一个问题,自己成为核打击目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问题。“防御性”的萨德尚且激起韩国民众的示威反对,很难想象日本等国民众会对进攻性的核中导(至少是有核能力)有不同的想法。
$ d0 d: Q0 V7 h. C6 E. B# [6 X* l: `' `9 e6 l
重要的是,中导条约的终结意味着美苏主导二战后世界秩序的正式翻页。这一页从柏林墙倒塌就开始翻了,但一直没有彻底翻过去。现在圆满了。
" _7 R! ` n+ w# L; q) V! p0 W" _3 h8 |1 K a+ v
如果说这还只是象征意义的话,更现实的意义则在于美国对于国际军控条约乃至一切国际条约的态度。只要美国觉得碍手碍脚,美国会毫不迟疑地毁约。对于这一点,人们不应该再有怀疑了。小布什时代撕毁反导条约是第一步,特朗普时代撕毁中导条约是第二步,下一个受到威胁的主要军控协议可能就是START。
6 p! M; o1 ^! g% b' K9 |( m6 q" m" B9 `3 K# u7 ^6 o% z: K' z1 f
START是战略核裁军条约。第一阶段由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签署,1994年生效,禁止各自部署超过1600件洲际核武器载具(包括洲际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到2001年完成时,美苏销毁了80%战略核武器,这是世界裁军史上最大的手笔,实质性地改善了世界和平。START的第二阶段由老布什和叶利钦在1993年签署,禁止了机动分导多弹头,但没有生效,就被SORT(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所取代了,将各自实战部署的战略核武器限制到1700-2200件。SORT在2002年由小布什和普京签署,2003年生效,2012年到期,现由新START取代,由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签署,2011年生效,2021年到期。新START规定两国发射平台减半,但对封存核弹头数量不作限制。由于美俄都在更新核弹头中,美国尤其热衷研发和部署低当量核弹头,以便降低核打击门槛,2021年新START到期时,有不小可能美国会拒绝签署更新的START,理由还是中国。$ U0 h" U" y x
# i+ w% \ U% v
这是到期拒绝续签,在技术上不是撕毁条约,但依然打断了冷战末年开始的军控大势,中止了核裁军进程,使得世界进入新的危险之中。中国不是START签约国,但中国的国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首先使用核武器则是美国的国策。
; L5 f) z( d6 \3 t/ H- Y4 T! e9 \. q8 t' c6 T+ E, @( q
对于国际条约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是美国的新发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一战这250年里,欧洲各国订立了无数条约,但各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只有条约对自己有利的时候才遵守。这一切无疑加剧欧洲动荡,以一战爆发前夜为顶点。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相对稳定,各国对国际条约的遵守相对严格,这是与美国分不开的。, P5 B& ?3 Y5 s2 U
, J4 s& q! X$ @* N" i
二战后,世界秩序进入Pax Americana时代,或者说“美国治下的世界和平”。俗话说,盗亦有道。美国要其他国家遵守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首先要自己也遵守。虽然有美国例外主义的说法,但在总体上美国是遵守自己主导的“规矩”的。美国撕毁主要军控条约意味着Pax Americana的动摇。美国的毁约行为还不局限于军控,在国际法院、WTO 甚至联合国,美国都有意踢开已经指挥不动的现有国际多边架构。但拆墙扒瓦别人也会,如果其他国家对美国依然在乎的军控条约如防止核扩散和导弹技术控制下手,那Pax Americana就真的瓦解了,始作俑者正是美国自己。
4 j! ?$ f2 j; N* }( d4 |" J
0 A; a6 @' W$ I+ ]. Q; k; F0 p& s. t但在未来几年,美国肯定会高压逼迫中国加入美国主导的军控体系,尤其是新版中导条约和START,如果中国不接受,就威胁新的军备竞赛。但中国不是苏联,更不是俄罗斯。中国中导是核常兼备的,但厉害之处在于常,而不是核。核的威力大,但使用门槛太高。常就不一样了。从肯尼迪开始,美国常规军力的质量和使用灵活性一直高于苏联,成为美国实质军事优势的重要因素。需要的时候就能用,这才是最厉害的。这也是中国对美国军事优势最大的“腐蚀”。: i, U. ^* z8 v& ?3 p! R( A2 n% O: ]1 W7 a
% x! c9 j% u7 o; s, _) @据说有国内所谓军控专家建议中国“自觉加入国际军控架构”,凸显国际义务,降低军备竞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不着边际的空谈。军备建设和裁军都只能以国家安全为引导。中国长期处在敌对力量的优势压迫之下,现在的军备建设都是为了重建起码的均衡而进行的。保卫中国的国家安全,促进中国周边的地区安全,这是中国对世界安全的最大贡献。在核时代,确保互相摧毁是有效的安全保障,这在今天依然如此,甚至扩大了,扩展到常规领域,因为常规中导(包括巡航导弹)也成为威慑的一部分了。
! u [- ^" c( e; ~( m$ C2 {$ m6 v& d9 X
中国会有意加入国际军控架构的那一天,但不是现在,也不是在美国单方面主导之下,必须符合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比如说,新版中导条约不仅要包括陆基导弹,还要包括空射、舰射、潜射和一切形式的中导,还要可核验,也就是说,所有有能力发射中导(包括巡航导弹)的美国战机、战舰、潜艇、战车都要接受中国的随机抽查,甚至在亚太之外但有能力机动到亚太的(换句话说,在大西洋的美国航母和潜艇也要接受检查),当然中国也有对等义务。只有这样的新条约才有可谈的。7 {: w3 E0 ^1 h4 x: a% c
8 X) E& i5 ]2 A9 T- _6 o6 ~2 s: Y美国如果拒绝而坚持军备竞赛的话,那天也塌不下来。中国的核军备以最低威慑为原则,中国的常规军备以保家卫国为原则。美国要追求绝对优势,情不自禁地大力扩充军备,只能继续增大军费对GDP的占比,严重拖累美国经济,损害国本。美国军费开支目前已经在4%左右的高位。 w- ~7 l0 | e+ l- u
: f- m# W* [6 _0 H, k8 b
中国对美国的军事优势已经“习惯”了,军费对GDP的占比保持在对经济建设更加有利的2%是明智的,让美国再保持几年优势也天塌不下来,只要把美国对中国动武的门槛提到足够高,就达到目的了。反过来,美国经济会被军费所拖累。一进一出,加上中国的GDP增长持续高于美国(即使现在减速了,还是比美国高,如果挤出水分到实体经济,那就更高了),GDP最终超过美国,乃至军费和军力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当年英国就是这样治标不治本,勉强扩大军费开支以保持军事优势,最后把自己沦为二流强国的。
8 {8 t# I2 _7 x' F- x1 u& F9 L3 Y" {, R' O: Z& ^3 m- i
在中导问题上,中国是躺枪了。但有资格躺枪通常是水落石出的结果,躺下都像门板一样挡在面前,否则站着枪子儿都视而不见。从这个意义上,中导条约的瓦解真是象征了历史新篇章。
" ~8 Y% F$ B' i9 M4 _' o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