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发生在1988年的南沙海战24周年。回顾那段历史,包括前溯至1974年1月19日的西沙海战,可以使我们对当前的中国南海经略和整个地缘战略,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分析。
3 z' h9 x6 T6 J' M9 }, x
) v+ O/ [4 m E8 p B& s% V 1974年初,经过“文革”的“折腾”,本来就薄弱的海军,又发生了很多欠账。当时的南海舰队,舰况普遍不好,又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没有经过实战和演习的历练,状况很差。但是,中国却在这个时候迎来了解决西沙问题的战略机遇期。
& U4 J8 f5 C$ L# S( a- b: D6 | h: w" i$ Z5 O$ F6 Q# I& T
当时的状况是,南越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屡次骚扰中国在西沙正常的生产活动,并不断声索该海域的主权。但是,该政权当时已经风雨飘摇。美国已经通过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措施,和中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反苏同盟”的关系,随时准备彻底抛弃南越政权。另一方面,越南北方政权,在战略上处于解放全境的最后阶段,不论是最后的决战,还是战后的恢复建设,都需要中国的决定性的支持。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在海上能够痛击南越海军,就可以彻底解决西沙问题。
. F2 [, B5 M, v. N& o, k: p
1 U3 G3 G: a0 { K& t- }: j, u+ O 整个海战的过程,这里就不赘述了。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不论吨位数还是舰况,南越海军舰艇编队都优于南海舰队的编队。中方的舰艇,甚至是先后到达战区,临时拼凑成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南海舰队的装备保养和通讯联络状况都很不理想。舰艇能否到达战区,何时能够到达,完全是没有把握的。在中国的舰艇编队会齐之前,南越的舰艇就是靠着冲撞,也可以对中方的舰艇各个击沉。但是,南越海军却表现出强烈的畏战心理,坐失战机,在中方开炮后,不组织有效回击,却仓皇逃离,最后触礁沉没。单纯看其海军舰艇编队的表现,只能以“可笑”来概括。但是,如果放大视野,注意到当时南越的战略处境,就可以理解其上下畏战卸责的心态了。在开火前的对峙阶段,中方是等待增援舰艇,所以没有开火;而南越方面,则希图凭借其旗舰李常杰号的吨位优势,在中方舰艇面前高速行驶,希望掀起的海浪能够倾覆中方舰艇,或者吓退中方舰艇。这完全是一种 之下的侥幸心理的体现。在这种心态指导下,在战斗中出现什么情况都是正常的。
6 ^: q: d3 t) _1 f6 @* g' H3 g( T* S3 ^! H( p" w" q3 U( o
在海战结束后,越南北方政府外交部,立即发表声明“感谢中国人民海军帮助越南人民解放了西沙群岛”。中国外交部随即礼貌地回复越南同志加兄弟:这是我们解放了自己的领海,与越南方面无涉。西沙主权控制的问题由此彻底解决。
8 G" K! v) Y- c
1 ^- }4 ?1 r/ [% C8 n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的战略决策对于政治军事斗争的决定性作用。没有长达十年的援越抗美的斗争,就不会争取到解决西沙问题的有利的战略机遇;没有一线指挥员的坚决果敢,没有海岛基干民兵——骨干为南海舰队复员军人——的有效配合,就不能取得海战的胜利,也就不能把战略机遇转化为战略成果;没有在越南统一后对越南方面的持续的战略压力,包括陆地的作战,就不能巩固这个战略成果。简单总结其基本经验,就是在战略上营造出有利的机遇期之后,上下同欲,以积极求战的精神,克服硬件方面的不足,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彻底解决问题。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行动。在战术上,可总结的经验其实不多,倒是暴露了很多问题,使中央对海军乃至整个军队建设的紧迫性有了直观的清醒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