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名词解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名词解释:男左女右。祝各位姐姐妹妹节日快乐!
热度 21 常挨揍 2016-3-8 14:36
670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爵士乐名词解释
热度 5 瞎赳赳 2014-6-20 19:54
爵士乐名词解释
Boogie Woogie 有时侯也可以直接称作“Boogie”。这原本是蓝调钢琴演奏的一种特殊风格,后来许多爵士乐手也深谙这种演奏方式而大为风行。每当这种乐曲演奏时,厚重的音色很容易被听出来。 Bossa Nova 这原本是五十年代末巴西新崛起的流行音乐风格。当时安东尼.卡洛.裘宾和乔安.吉巴托等人以轻快自若的节奏与演唱获得巴西人喜爱而窜起,这股风气大为盛行后,裘宾和吉巴托等人与美国萨克斯风手斯坦. 盖兹合作,并于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以一曲“The Girl From Ipanema”打进美国畅销排行榜,如今Bossa Nova已被视为一种很悦耳的国际性音乐。 Blindfold Test 爵士乐界流行这种在不事先预知播放哪一张唱片的情形下,去猜谁是演奏者或对演出加以评价的测试已有很久的历史。发行六十年的美国《D own Best》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一位乐手接受测试,这不但可以了解受测者的耳力,也可以侧面得知更多乐手的演奏个性。同样的测试报导在美国《J AZZ TIME》中称为“BeforeAfter. Jump 三十年代末期部分名气较小的乐团所演奏的一种节奏感十足,且感染力强烈的舞曲,皆以“JUMP”来称呼。这些乐团如Harlem Hanfats Onyx Club Boys等都以演奏JUMP舞曲闻名,因而当时他们也被称做“JUMP BAND”。但有人认为JUMP和SWING只是同义复杂词,意思和一般大乐团演奏的摇摆乐没有什么两样。 Piano Professor或Professor 在乐界没有人因为是钢琴教授或博士而被如此尊称,因为它指的是早期在新奥尔良红灯区弹琴奏乐的乐师。例如Professor Longhair这位蓝调钢琴手,正是最好的例子。 Scat 以乐器演奏风格当作创意发展的演唱方式。演唱时通常以母音与子音的交错运用,加上别无意思的词句,但重心强调歌手对音乐调性的处理。首先以这种方式灌录唱片者首推路易斯. 阿姆斯特朗。 Swing 摇摆乐(名词),或摇摆(动词)。当名词时,它指的是大乐团形态所演奏的爵士乐,如艾林顿公爵,贝西伯爵和班尼.古德曼等人所领导的大乐团都是典型的摇摆乐演奏。但当动词时,则是指爵士乐手真的把音乐演奏提升至美妙境界,在节奏或旋律上乐手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只要不是抄袭或模仿得来的,都可以如此形容。 Bebop或Bop 着个很难以中文描述的爵士乐风格早期也称作Rebop。三十年代末期因大乐团里的乐手感到演出时自我表现的机会太少,因而在收工后每每三五好友邀集至小酒馆表演,以满足个人的表演欲望。后来这个风气在小号手迪吉. 格拉斯彼和萨克斯风手查理.帕克等人大力提倡下,为爵士乐继摇摆乐多无不变的格调找出新出路。Bebop的演奏风格着重在不协调的和弦运用与繁复节奏乐段,即兴独奏通常都是一连串的长篇大作。演唱里的B ebop风格,有时侯会加入一些与歌词不相关的声音作装饰句,听起来俨然是模仿乐器的一种形式。 Cool 一般以“酷”或“清凉”来形容这个爵士乐风格。一般说法是吉尔.艾文斯与迈尔斯.戴维斯两人于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期,以九重奏形态灌录了多首冷静风格的乐曲。这些零星的单曲也就是当时辑录并成为畅销专辑的《T he Birth of the Cool》,从此“Cool”这个字眼也因其曲风不热络而定名。“Cool”的特色是演奏时没有颤音,而且尽量不用高音域的尖锐演奏音色。 Down Beat 重拍。传统音乐节拍的重拍都落在第一和第三音节,但爵士乐手则把它运用在第二或第四音节。 Hard Bop 五十年代中,末期所形成的乐风。该乐风与Bebop较接近,但演奏质感较深沉,调性趋于黑人灵魂乐风或蓝调旋律,有时侯和弦进行隐含着精纯的宗教音味。然而并非每一位H ard Bop乐手的演奏全部涵盖以上的特质,比如鼓手亚特. 布雷基所领导的爵士先驱乐团就以重质量的演奏闻名,而钢琴手霍瑞斯.歇尔佛则强调在三十二小节为主题以延伸老式传统。 JATP 这是1944年7月2日由名制作人诺曼.格兰兹所发起的一次爵士乐义演活动,全名为Jazz At The Ohilharmonic。该活动以弥消洛杉矶墨西哥裔美国人高犯罪率与吸引年轻人参与欣赏爵士乐为号召,不仅许多年轻乐手因活动广受欢迎而窜起乐坛,同时J ATP的名号也成为乐界一大盛事。往后纽约,芝加哥都举办过JATP音乐会,甚至该活动也引介至欧洲,造成另一波热潮。 Free Jazz 自由派爵士乐。这个名称因1960年萨克斯风手欧柰.柯尔曼的“Free Jazz”专辑而定名。在五十年代末期就有许多乐手以无调性的音乐陈述,来表达比当时更进步的音乐思维。乐风形成之初,有人以前卫爵士“A vant-Garde Jazz”或新乐体“The New Thing”来定义,但都不太切合本意,而直到柯尔曼的专辑出版才尘埃落定。Free Jazz以完全自由即兴的概念于集体即兴的作风,打破一切旧有的爵士乐格局,以寻求每位参与演出者的自由与解放音色。 Take 5 这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由萨克斯风手保罗.戴斯蒙创作于五十年代末期。原意指的是休息五分钟,但是在爵士乐大乐团盛行之时,乐手个人表现机会不多,当乐团领班下达“T ake 5”时,则表示乐手们有五分钟可做自由发挥。 Hot 热情,投入的即兴演奏。比如摇摆乐和Bebop都算是Hot的代表;其相对字眼是Cool,意指音乐表现完全不热烈,听起来极为温和,冷静。 Ad-Lib 即兴演奏。 Riff 重复的乐句,或称叠句。通常这是运用在二拍子或四拍子的演奏当中,它除了可以突显独奏者在乐团的特色之外,大乐团也经常用来制造许多特别的演奏效果。除此以外,典型的新奥尔良乐风也着重于这种特殊的节奏。 Cat 爵士乐手的特别称呼。若乐手被别人以“Cat”来相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尊敬之意。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说,好的爵士乐手就是“Cat”。 Fusion 融合爵士乐。1969年因小号手迈尔斯.戴维斯与几位年轻乐手灌录的“In A Silent Way”和“Bitches Brew”专辑大为畅销,这时侯电子乐器正式引介至爵士乐演奏当中,而且具有摇滚色彩的形式也融入乐曲当中。结果众人皆以迈尔斯的开放作风为引导,陆续在演奏中加入民谣,流行,F UNK,灵魂,或者是古典乐的素材,因此融合这个名词便成为进入七十年代之后爵士乐的主流。早期著名的融合爵士乐团包括有奇克.柯瑞亚所领导的“回到永恒”乐团(R eturn To Forever)和吉他手约翰.麦克劳夫伦的Mahavishnu乐团。 Modern Jazz 摩登或现代爵士乐。现在多半以这个字眼形容1940年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左右的爵士乐风格,但是自由派爵士乐不包括在内。五十年代许多B ebop的支持者认为Bebop的谐音太幼稚,听来听去总觉得不对劲,于是便以Morden Jazz比喻Bebop与其后期发展的风格。 Sweet 忠于原味的演奏。Bebop兴起之后乐手明显分成新旧两派,新人刻意恭维前辈紧守传统而以“老怪物”(Moldy Figs)来回报他们以Bebop(噪音之音)指责新的乐风。这些老怪物对于按谱演奏,去除花奏的原味诠释特别在行,因此后来凡是以这种不加即兴延伸的演奏都称之为“S weet”。 Standard 爵士乐经典作品。最早这个字眼是用来形容流行歌曲在经过多年之后的受欢迎程度,远比刚发行时来得高。比如三,四十年代许多百老汇舞台剧作的插曲,后来被爵士歌手一唱再唱,结果部分歌曲流传久远,但原来的剧作者早被人遗忘了,这些歌曲都可算是S tandard。 蓝调(Blues)蓝调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抒发演唱者的个人情感,顾名思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这种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蓝调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即是W .C.Handy,这位1873年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蓝调之父」,创作了许多知名的蓝调音乐,例如:St.Louis Blues、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等等。 繁音拍子(Ragtime)是一种采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等法则,结合而成的早期爵士乐,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後。其发源与圣路易斯与纽奥尔良,而後美国的南方和中西部开始流行,它影响了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独奏与即兴演奏风格。繁音拍子後来发展成结合流行音乐、进行曲、华尔滋与其他流行舞蹈的型式,因此繁音拍子的歌曲、乐器管弦乐队编制的曲目陆续出现,它不但在黑人乐手与乐迷间流行,也被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所接受。 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raditional Jazz)这种乐风的组成元素,就如同美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炉那般复杂、多元化,它包括:蓝调、舞曲、进行曲、流行歌曲、赞美诗与碎乐句( Rags)等音乐元素,以对位法(Countpoint)与繁音拍子的切分音法等主体性音乐创作为动力元素,结合大量独奏、即兴装饰性演奏与改写旋律核心为要件所展现出来的音乐体系。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队以小型团体为主,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短号、黑笛、萨克斯风与伸缩喇叭;伴奏乐器则有:土巴号、班鸠琴、贝斯( 常以拨奏为主)、小提琴、鼓和钢琴。它们经常多部同时进行对位吹奏,制造出一种热闹、欢乐气氛。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1917年灌录爵士乐唱片的白人五重奏乐团,它的五位原始成员全部出生在纽奥尔良:Nick LaRocca(领导人、短号)、Larry Shield(竖笛)、Eddie Edwards(伸缩喇叭)、Tony Sbarbarl(鼓)和Henry Rags(钢琴)。ODJB在芝加哥逐渐窜起後转到纽约发展,并在当地造成轰动。但是缺乏创造力、只迎合大众口味的乐风,很快的遭到新一辈天才爵士乐手们的挑战,并于2 0年代中期解散,走进爵士乐的历史。   狄西兰爵士乐(Dixieland)这是1917-1923年间,在纽奥尔良与芝加哥等地的爵士好手发展出来的早期爵士乐风,它也是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一个分支。D 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军队露营之地-"Dixie's Land",因此可想而知它与进行曲等音乐有关。这种风格的取材大都来自蓝调、进行曲,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甚至某乐曲的某一小乐段,都可以拿来加以延伸、推 展,这便是即兴演奏的滥殇。有的爵士乐历史学者将"白人"乐手演奏的"NewOrleans Traditional Jazz"称为狄西兰爵士乐;而黑人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则称为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   大乐团(Big Band)大乐团时代大约是起源于20年代中後期,以艾灵顿公爵( Duke Ellington)、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为主的爵士乐风格,它不只兴盛於30年代中期的摇摆乐时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乐、50年代的酷派爵士乐及改良咆哮乐、60 年代的自由爵士乐、70年代的爵士/摇滚融合乐,乃至80年代的新咆哮乐中,都找得到它的踪迹 。大乐团的编制一般在10人以上,涵盖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缩喇叭、4支以上的萨克斯风及贝斯、吉他、鼓和钢琴等伴奏乐器,透过这个大型组织,演奏各种爵士乐风的曲目。   摇摆乐(Swing)最早起源于1930年前后,在1935-1946年间达到巅峰,其中最能代表这个乐风的则则是「摇摆乐之王」班尼固德曼所领军的六重奏( Benny Goodman Sextet)。20年代中後期,爵士大乐队在美国各主要都市的夜总会、舞厅等场所大受欢迎,许多年轻乐迷都被吸引到此地玩乐,因此需要更多适合跳舞的音乐,来满足蜂涌而至的年轻人与中产阶级。摇摆乐後来随着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的脚步,演变成为歌舞表演的伴奏乐队和演奏会音乐( 如:艾灵顿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摇摆乐因适合於跳舞,每小节有四拍,因此又被称为「四拍子爵士乐」。   咆哮乐(Bebop or Bop)以字面上看,咆哮乐是一种吵杂喧闹的爵士乐,它的英文原名Bebop、Bop或Rebop在40年代初期萌芽时都有人使用,Rebop可能源自拉丁美洲一些乐队吹奏的曲目- "Arriba"(哭叫的),但现在已无人使用了。咆哮乐是一种反叛性的爵士乐,它不只承袭纽奥尔良爵士乐与摇摆乐的传统音乐元素,并在创作概念上创新、突破和革命。它最重要的特质是在于强调高度变化、富层次感的节奏部,同时,咆哮乐手也发明新的和声,以更自由宽广的空间,发挥音乐上的潜力与创造力。咆哮乐的的代表人物是C 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人,早期以小型爵士乐团为主流,後来也有大乐团的演出。   酷派爵士乐(Cool Jazz)一般而言指1949-1950年间,由小喇叭手迈尔士戴维斯(Miles Davis)所领导的九重奏为Capitol唱片公司灌录的专辑《Birth of the Cool》所代表的乐风,它的诞生使主流爵士乐风,从咆哮乐风的"热",转向另一个反方向酷派乐风的"冷",这是一种180度大逆转的历史性发展。酷派爵士乐代表一种内敛自省的情感,它是一种轻柔、清凉与抒情的含蓄情愫;它的音色不如一般铜管器那样亮丽夺目,取而代之的是柔和优美。若说咆哮乐是代表热情奔放,那麽酷派爵士乐就是内敛自省。简而言之,酷派爵士乐是对咆哮乐的反抗与检讨,同时也唤醒美国西岸一些白人乐手的自觉运动,形成一股新兴的爵士乐潮流西岸酷派爵士乐( WestCoast Cool Jazz)。而酷派爵士最着名的作品,即是迈尔士戴维斯五重奏的「KIND OF BLUE」。 改良咆哮乐(Hard Bop) 50年代中期,当很多人对平淡无力、让人昏昏欲睡的酷派爵士乐感到疲倦时,一度曾经失势,并趁机卷土重来的爵士势力改良咆哮乐正式诞生。改良咆哮乐是一种激烈紧张、困难演奏的爵士乐风格,它的代表性乐手和团体是:鼓手亚特布莱基( Art Blakey)领导的五重奏「爵士信差」(The Jazz Messengers)和Max Roach的「Clifford Brown」五重奏。也有人把"Hard Bop"译成"硬式咆哮"。改良咆哮乐有较和谐的音调、较明确易懂的旋律、较少的即兴独奏,并且加入大量的蓝调、教堂圣乐和声,尤其更强调鼓的节奏脉动。5 0年代後期,改良咆哮乐发展成二个 支派:与灵魂、福音音乐结合的「灵魂爵士乐」(Soul-Jazz);而结合节奏蓝调、摇摆乐、灵魂音乐的一派,则成为「放克爵士乐」(Funk )。   自由爵士乐(Free Jazz)此乐风是以创始人Ornette Coleman在1960年灌录的专辑《Free Jazz》为名,同期的代表人物包括Cecil Taylor和Albert Ayler等人,後期的倡导人则是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自由爵士乐是舍弃在它之前的爵士乐和弦结构,重新建立自己一套松散、自由的集体即兴演奏方式的音乐型态。它不照本宣科,不重覆叠句和变化不定的进行速度,如此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常夹杂着人声的哭号、小喇叭或萨克斯风的乐器悲鸣。自由爵士乐的诞生有其政治上与种族上的背景因素,因为它曾是黑人争取人权与自觉运动的战歌,因此与6 0年代初期黑人民权运动息息相关。   摇滚爵士乐与融合爵士乐(Jazz-Rock usion) 60年代中期,摇滚乐天王"批头四"受到乐迷的热烈欢迎,并逐渐侵蚀爵士乐的江山。在无法抵挡这股强大的新音乐潮流,并挽救日渐走入死胡同的爵士音乐,迈尔士戴维斯( Miles Davis)就以加入摇滚乐作为策略,推出2张结合摇滚乐节奏、电子乐器和爵士乐的成功专辑《In A Silent Way》、《Bitches Brew》,为爵士乐开启一个色彩缤纷的崭新大门,透过这扇大门,所有的音乐素材都能被融合在一起。随着Miles Davis所代表的摇滚爵士乐风开启之後,随之而起的就是所谓的"融合乐"(Fusion),直到80年代所有有关此类型风格的爵士乐,被称为摇滚融合爵士乐( Jazz-Rock-Fusion)。   新咆哮乐与后现代咆哮乐(Neo-Bop Post-Modern Bop) 80年代,除了融合爵士乐与一息尚存的自由爵士乐之外,爵士音乐的发展,似乎已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欲振乏力的爵士乐已经失去它原有的焦点与重心。面对一个每一种音乐型态都被先辈们探涉过的局面,让8 0年代的爵士乐手们只能重新回到过去,从经典爵士乐中找寻新的题材和创造灵感。在这一波风潮中,以小喇叭手温顿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为首的回规传统热潮中:一个以咆哮乐风为基调,有纽奥尔良爵士乐、摇摆乐与灵魂乐色彩,高度强调演奏技巧与典雅旋律的所谓『新古典主义』或『新咆哮乐』被制造出来。新古典主义是8 0年代爵士乐的主流风格,但还有新的爵士乐风会成为90年代的爵士乐风格,或许就是『后现代咆哮乐』(Post-Modern Bop),这就有待事实去验证了。
个人分类: 瞎扯|8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转>名词解释:写真集
热度 2 gordon 2013-3-8 15:26
注:摘自百度百科,很多新词都在用,但是词源很模糊,需要死理性派来较真一下。 “写真集”一词的中文语源,来自于日语对相片(写真,源自中国古代“写真”一词)的称呼。根据日语的原意,写真集的题材可是人物、动植物、建筑物、风景、宝石或天体等等。但写真集一词自1980年代传入香港后,只有香港女演员王小凤及惠英红拍摄裸体相片并出版写真集,故此当时写真集在香港只代表女性的“裸体相片集”,甚至与一般色情刊物无异。 基于香港及台湾两地深受日本文化影响,不少香港及台湾女艺人在1990年代纷纷以非裸体相片出版写真集。 久而久之,写真集一词在中文的定义亦渐渐变成由艺人担当模特的“相片集”,并无是否裸体之分 。但在 艺人的人像相片以外的题材,收录其他摄影主题的相片的印刷品,仍旧被称为“照片集”、“相片集” 或“摄电视系列剧”;并非像日本一样统称为写真集。 日本写真 早在1971年,日本女演员加贺推出的写真集《私生活》(摄影:立木义浩,每日新闻社出版),成为日本的第一本裸体写真集。但基于当时日本的执法部门,把显示阴毛(不论男女)的相片或映像一律定为淫亵物品,并列为非法物品。因此直至1980年代,除了非法出售的刊物,基本上裸体写真集都没有收录模特显示阴毛的相片。 其后,在1970年代末期,当时替少女拍摄裸照而著名的日本女摄影师清冈纯子,以“模特仍未长出阴毛”为理据,拍下不少少女模特展示下体的相片并出版写真集(日本于1999年订立的“儿童保护法”中,已将一切未满18岁的裸体映像列为非法物品)。 1980年代,日本杂志《写真时代(日语:写真时代)》开始刊载少数展示阴毛的相片,因此而引起了执法部门的注意。1984年,美国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en:Robert Mapplethorpe)拍摄的写真集《Lady, Lisa Lyon》,当中虽然收录了女性模特展示阴毛的相片,但亦在日本以艺术摄影的名义出版。其后,日本杂志《BRUTUS》自1985年起推出特集《裸之绝对温度(日语:裸の绝対温度)》,继续以艺术摄影的名义刊登展示阴毛的相片。 把情况澈底改变的是由日本摄影师筱山纪信替樋口可南子拍摄的写真集《Water Fruit(日语:ウォーターフルーツ)》,写真集中有数幅展示阴毛的相片。不过于1991年2月出版后,日本的执法部门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业界亦抓紧这个先例纷纷出版展示阴毛的写真集,而有关的法律亦达到解禁的地步。 同年秋天,宫泽梨绘推出的裸体写真集《Santa Fe》,销量达到150万本,更是把日本的裸体写真集带到全盛时期 。 宫泽理惠18岁第一次拍摄全裸写真集《Santa Fe》
23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名词解释:日本造88式75毫米野战高射炮
热度 5 gordon 2012-9-6 15:24
日本造88式75毫米野战高射炮 八八式7厘高射炮 1925年8月18日《甲第218号》发布了高射炮的研究方针,同时向大阪兵工厂发出了试制高射炮的订货,1926年2月15日发出了正式开发的认可书《陆普第644号》文,3月试制炮完成,1927年交付陆军野战炮兵学校进行测试,1928年正式定性为88式7厘野战高射炮和88式高射瞄准具,跟日本其他武器相比,该火炮的开发进度是比较急切的。 该炮的基本构造是沿袭十一年式7厘半野战高射炮,初速有了长足的提高,其当时世界标准相当的高射炮,跟日本陆军习惯机动性一样,该炮为了减轻重量做了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这也导致了该炮寿命不长,不够皮实,不过此炮展开比较迅速,88式高射炮通常由94式6轮汽车或者4吨汽车牵引,牵引速度为12到14公里之间,最大牵引时速为18公里。 1934年2月,开发出取消用于野战机动的部件,增加俯角-7度的装置,并增加了平射瞄准距离表尺,固定在水泥炮床上作战的88式7厘米阵地高射炮,该炮的结构强度有所增加,并能进行平射。 88式高射炮在实战中表现出不够皮实,野战中反坦克防御时候,出现驻退机结构脆弱的毛病,发射个位数炮弹后会发生驻退机破损而不得不遗弃窘态,不过阵地型的不在此列。同时城市防空作战中,这种高射炮常常因为长时间的连续射击导致驻退机损害的事故。 1939年11月电气式的97式高射瞄准具列装,42年又研制出2式高射指挥仪,可以和射击指挥雷达,防空指挥通信机,特种指挥电话机交联。88式高炮因为最大射高只有9100米,而主要射击目标的B-29飞行高度超过了一万米,显得非常不实用。 44倍口径75毫米88式高射炮,战斗全重1400公斤,行军重量2450公斤,初速720米/秒,最大射程13800米,最大射高9100米,有效射高7000米,最大射速15~20发/分,射角-7度~+85度,炮班人数12名,最低需要4人,展开时间5分钟,总产量2000门左右。 因该炮于日本神武纪元2588年(公元1929年)制造,故称88式。 注: 日本陆军对空火炮的研究,始自明治44年(1911),与飞机之输入约略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式起步,并同时发展各种射击指挥与空防预警系统。然而由于设计研发、生产能力等之限制,以及未获军方高层充分了解与支持,因此火炮技术上始终难脱模仿欧洲列强的制品(部分参考海军炮)而少有独创性,性能威力更与航空机的进步有相当差距。加上日本陆军外征型军队的特质,优先着重野战高射炮之充实,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面临本土攻击的威胁下,才加速重型阵地高射炮的发展与整备,但是为时已晚,无力防阻美军的大规模战略轰炸。 每个75炮班14人左右,各炮手任务分工为:一炮手方向瞄准;二炮手高度装定;三炮手航路角装定;四炮手高低瞄准;五炮手高度报读;六炮手航向装定;七炮手航路报读;八炮手引信测合;九炮手炮弹装填;十、十一炮手是弹药手,十番:信管調定、十一番:彈藥補充;十二炮手黑红(引信数据)报读;另有正副班长。这一套完整程序下来,最快也得几十秒钟。而美军飞机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机动性和火力最好的,以当时最多见的F-80战斗机为例,其平飞速度达每秒钟258米、俯冲时速接近音速,爬高可达13400米,装有的6挺12。7毫米机枪、每秒能发射子弹120发。相比之下,这使得我们在先进的美军飞机面前十分被动,常常是还未等我炮火瞄准目标发射、敌机已经呼啸着凌空而过,我炮弹不是炸前就是炸后,很难击中敌机。 所以,抗美援朝都换成苏式高射炮了。像抗美援朝那样的战争,二战时的日军是打不赢的,没有那个能力。就这个 88式75毫米野战高射炮,云山战斗第一仗就打坏了7门炮,这意味着全志愿军的高射炮损耗了将近三分之一,相对于美军的飞机,这种炮太烂了。 武器装备的这种落后往往是要用更多的牺牲来作代价的。 1950年11月25日美军飞机对志愿军总部进行了轰炸,毛岸英就死在那一次轰炸。 志愿军总部为避免暴露目标,入朝前严令禁止所有部队向敌机射击,这个禁令直到1951年4月志司发出《关于坚持白天作战、组织对空射击的指示》后才被解除。步兵们不许打,而高射炮又追不上敌机的速度,上级也不许轻易地打,敌机没有了被打的危险,自然骄狂得很,整天贴着山头、树梢到处寻找目标。岸英死的那一次,是云山战斗结束后,志愿军隐蔽待机,根本就没有对空火力,就是有也没有用,高炮太差了。 当部队开始过江后,后勤运送物资的400辆汽车在头3天里就损失了一半,虽然经过补充,但是到20天后,我运输汽车共损失了三分之二、达600多辆,全志愿军只剩下了260多辆汽车担负着26万大军的运输任务。为此彭总向国内告急,毛主席于11月9日电报回复说:“苏联汽车不久可到第一批,损车虽多,是可以补充的。以平均每天损车卅辆计一个月损车九百辆,打一年仗也不过损车一万辆左右。并且损坏之车,有些可以修好,有些可以取回若干零件,又可缴获一部,故汽车是完全有办法的。” 现在又想起老钱来了,老钱说, 导弹打飞机 , 一打一个准, 飞机打导弹 , 门都没有。老钱瞎胡擂,还擂对了。
17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转>名词解释:鱼雷
热度 8 gordon 2012-8-13 11:27
  鱼雷是一种能在水中自航,自控和自导,以水中爆炸毁伤目标的水中武器。现代鱼雷具有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威力大等特点,可以说是 “水中导弹”。   鱼雷的前身是一种诞生于19世纪初的 “撑杆雷”,撑杆雷用一根长杆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战时小艇冲向敌舰,用撑杆雷撞击爆炸敌舰。1864年,奥匈帝国海军的卢庇乌斯舰长把发动机装在撑杆雷上,利用高压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活塞工作,带动螺旋桨使雷体在水中艇行攻击敌舰。但由于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灵,卢庇乌斯的发明没有投入使用。曾参与上述研制工作的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于1866年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鱼雷。该鱼雷借鉴了卢庇乌斯的发明,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带动单螺旋桨推进,通过液压阀操纵鱼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鱼雷的艇行深度。当时鱼雷的艇速仅11公里/小时,射程180─640米,尚无控制鱼雷艇向的装置。因其外形似鱼,而称之为 “鱼雷”,并根据怀特黑德的名字(意译为 “白色”)而命名为 “白头鱼雷”。几乎与卢庇乌斯和怀特黑德同时,俄国发明家亚历山德罗夫斯基也研制出类似的鱼雷装置。1887年1月13,俄国舰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 2000吨的 “因蒂巴赫”号通信船发射鱼雷,将其击沉。这是海战史上第一次用鱼雷击沉敌舰船。   1899年,奥匈帝国的海军制图员路德格·奥布里将陀螺仪安装在鱼雷上,用它来控制鱼雷定向直航,制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鱼雷,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国人E·W·布里斯发明发热力发动机代替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第一条热动力鱼雷(亦称蒸汽瓦斯鱼雷),使鱼雷的航速提高至约65公里/小时,航程达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鱼雷已被公认为是仅次于火炮的舰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总吨位达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舰艇达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 38.5%。   1938年,德国首先在潜舰上装备了无航迹电动鱼雷,它克服了热力鱼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气体形成艇迹而易被发现的缺点。1943年,德国首先研制出单平面被动式声自导鱼雷,它可接收水而舰艇的噪声自动导鱼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又发明了线导鱼雷,发射舰艇通过与鱼雷尾部连接的导线进行制导,不易被干扰。50年代中期,美国制成双平面主动式声自导鱼雷(又称反潜鱼雷),它可在水中三维空间搜索,攻击潜航的潜艇。1960年,美国又首先研制出 “阿斯罗克”火箭助飞鱼雷(又称反潜导弹),它由火箭运载飞行至预定点入水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潜艇。70年代后、鱼雷采用了微型电脑,改进了自导装置的功能,加强了抗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鱼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时,航程达4.6万米,尽管由于反舰导弹的出现,使鱼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军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在攻击型潜艇上,鱼雷是最主要的攻击武器。
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名词解释:结巴龟
热度 18 胖得妙不可 2012-5-28 11:44
早年在另一个围棋论坛,有一坛友系银行蛀虫,精神猥琐,常年发表各种找抽言论。此獠的马甲最早是快刀,后自号瓜农。 当年有个清风围棋网,以段位水分大著称——清风的7D简直就跟不会下棋的一样,在TOM上最多1D。这种地方当然是瓜脓这种臭棋篓子的最爱,所以他在清风的账号就是“清风接不归”,猪老叫顺了嘴,它就成结巴龟了 后来瓜脓人品每况愈下,猪老遂渐把古往今来的各路人渣都称为结巴龟,这是后话
849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5 20:10 , Processed in 0.02829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