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英格兰

相关日志

分享 泄露天机——本届欧洲杯冠军是英格兰!
热度 23 gbdashen 2016-6-25 15:39
首先声明一句,俺没欠千字文哈! 1992年欧洲杯冠军是丹麦,人称丹麦童话;2004年欧洲杯冠军是希腊,人称希腊神话。 92年到04年,中间是12年,04年到现在,恰好也是12年。 92年,索罗斯做空欧洲货币,欧洲损失惨重,丹麦克朗也跟着也跌了不少;04年之后不久,金融危机爆发,希腊差一点就挂了,直到现在还是半死。 所以,本届欧洲杯,看好英格兰!英格兰必须夺冠! 一句话,欧洲(杯)又该出幺蛾子啦! 顺便给英国的其他球队加油!威尔士加油!北爱尔兰加油!看好你们拿亚军!
5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英格兰
热度 34 马鹿 2016-6-25 11:23
1. 前几天村长发记录说去英格兰赚了一圈, 那里地方不大。 一眼瞄到了英格兰, 哦, 我们New England的几个州确实不大, 下一秒, 哦哦, 人家说的正版, 不是俺们这个山寨的英格兰。 2. 某网的鱼塘活动, 鱼要配对产新鱼, 但是配对只能公与母的配对,不支持LGBT, 政治太不正确了! 不对, 政治正确也产不出来鱼!
个人分类: 太误事|13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欧洲杯热身赛6/6-6/8
热度 5 野草魂 2016-6-10 00:01
本周五欧洲足球锦标赛最后5场热身赛。红色为本届出场球队。 6月6日 波兰 0:0 立陶宛 意大利 2:0 芬兰 爱尔兰 4:0 列支敦士登 6月7日 西班牙 0:1 格鲁吉亚 6月8日 葡萄牙 7:0 爱沙尼亚 至此,热身赛全部结束。 最近1个月的热身战绩,英格兰3战全胜。比利时2胜1平,西班牙和葡萄牙2胜1负。法国和意大利2胜,德国1胜1负。
个人分类: 足球|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英格兰是一个霸权国家—— 从木材到煤炭,风帆时代的海军
gordon 2016-4-7 13:30
英格兰为什么用煤炭,这是一个问题 煤炭价格其实比木炭高,就是因为造船的原因,所以煤炭变得有利可图。 英国是个海洋国家,商船和海军军舰需要大量的木材,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一系列保护造船用林的法令,如英国海滨地区的直径超过1英尺的橡树不得砍伐等。集生活燃料工业燃料和建材于一身的木材成为稀有短缺物质。 如果以1451-1500年为价格基数100,那么一般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相对较慢,而木柴的价格则可以说是突飞猛进。1536 年,拉特兰郡拉特兰伯爵地产商的1车木炭价值3先令4便士;1586年同样的数量的1车则需要25先令。生活燃料是造成木柴上涨的一个因素,但是,木柴干馏制造的木炭是当时钢铁冶炼业的主要工业还原剂。一个炼铁厂一年就可以消耗400英亩林地,而在16世纪70年代,英国有70座鼓风高炉。另外玻璃陶瓷工业也要大量消耗木炭。 大米种植更耗费劳动力,但是吃起来方便了。(2005年超级女生的原因,我还不会去研究这个) 木材价钱高,就跟大米价钱高一样,因为军用物资 大米也是军粮,就是因为做饭方便。反而呢,面食类,制作麻烦,更耗费劳动力。 **************************************************************************** 其实煤炭啊,人类早就知道用了,就是因为价格高,比木炭价格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烟,煤里面含硫。所以焦炭要干馏,跟木材变木炭一样。 焦炭到一七八零年前后,才开始在冶金业开始流行。 **************************************************************************** 英国的商业船队比起荷兰来说,更小巧、专业,主要从事渔业和纽卡斯尔—伦敦的煤矿贸易。 英国在纽芬兰的鳕鱼捕捞业中为自己培养了很多远洋水手,在高风险海域的商业活动,如在饱受海盗侵扰的地中海, 英国人靠的是重型装备、武器良好、人员训练有素的军舰。 即便如此,在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安全海域中,英国人还不能与荷兰人匹敌。 新成立的英国共和国政府和商业阶层之间,由于共享政治利益和大批国债,彼此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在英国,有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反荷宣传,这些宣传指出荷兰人霸占了鲱鱼捕捞业、捕鲸业和殖民地贸易, 还揭露了1623年荷兰人曾经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屠杀”英国商人,这些宣传最终促使英国在1651年8月通过了《航海法》。 从根本上说,荷兰人想要的是利用海洋,英国人想要的则是控制海洋,并且拒绝别国介入。 对海洋的价值认识的根本区别,导致了英荷之间、法美之间无休止的争夺。 1652年,无论是英国还是荷兰,都还没有打算要妥协。 与荷兰舰队相比,英国海军建立在都铎王朝的海军遗产之上——舰形庞大、有针对性,装备了大口径的重炮和炮架。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满足英吉利海峡海战的需要,牺牲了作战续航力、灵活和速度来提供稳定性、全方位的战斗力量。 英国的战略很简单,通过控制海峡和荷兰海岸,他们就能强制实行海洋封锁,切断荷兰的贸易线, 这样一来只要荷兰经济崩溃,他们就算赢得了胜利。 英国的目的是贸易,而不是领土。 *************************************************************** 英国也不比入侵意大利的法国和西班牙强多少,也是一个强君主国家。 只是它是一个失地王,跟蒋介石到台湾一样,没办法啦。 *************************************************************** 荷兰的海军战略强调速度、机动性和跳帮战的能力。他们要击垮敌人的编队,要登上丧失行动能力的船只, 要使用纵火船,依赖的就是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近距离进攻能力。 荷兰海岸多浅滩,吃水较浅。 荷兰快速帆舰,从设计上看,它们更强调的是适航能力和航行速度,而不是火力大小。 *************************************************************** 在斯赫维宁根,英国人首次正式启用“战列战术”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舰炮的力量,尽量抵消荷兰人船舶驾驶技术的优势。 由于庞大的英国战舰笨重而难以转向,从而无法使用双面侧弦齐射,他们就运用战列作为防御阵型,利用严明的军事纪律 和炮兵的有效攻击来建构自己的战术。 参考资料: 《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 这回到我们起初的一个问题,英国要建造大型船只,原因可能是因为它是个后发国家,航海不行。 跟新中国刚建立一样, 最大程度地发挥舰炮的力量,尽量抵消荷兰人船舶驾驶技术的优势。 荷兰的船是因为 荷兰海岸多浅滩,吃水较浅。 *************************************************************** 你要看过电影《勇敢的心》,你就知道英格兰就是一个霸权国家 后来所知道的 “自由市场” ,斯密 这些东西,都是苏格兰的 苏格兰搞殖民地就没搞成,还是在英格兰的肩膀上才搞成的。 注:理论我也研究不出来啥东西,反正事实如此。
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第三古老的英格兰大学
热度 17 木不铎 2015-7-2 22:11
英国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牛津和剑桥,不管是论创建历史还是说学术水平,都堪称英国诸多大学中的绝代双骄,英国人特地创建了一个单词“oxbridge”,即“牛剑”。 去年夏天的时候,俺去苏格兰旅行,途径圣·安德鲁斯(St. Andrews),随便在威廉和凯特的母校,即圣·安德鲁斯大学里面溜达了一下。学校位于海边,地方不大,建筑群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而不张扬。这所学校于1410~1413年创建,是苏格兰的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大学,在英伦三岛乃至整个英语世界,该校的历史仅次于牛剑,排名第三。 圣·安德鲁斯的江湖地位无人争议。但是,在英格兰,谁是大学之林中的老三呢?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就是一个争议话题,至今众说纷纭。 比如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ampton)就宣称自己是“三哥”,因为早在中世纪的1261年,江湖上就有了该校的名号。1260年,剑桥发生了一场骚乱,一些学者逃离了这块是非之地,来到了北安普敦,在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Henry III)的恩准之下,创立了北安普敦大学。如果按照这段历史来说,该校的确有资格称自己是“三哥”。但是,在第二次男爵战争(Second Barons' War)中,北安普敦加入了与国王做对的反叛者阵营。北安普敦之役结束后,作为对反叛者的惩戒,亨利三世于1265年关闭了北安普敦大学,该校只存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从此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2005年,“北安普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Northampton)”升级为全科大学,方才恢复了“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ampton)”的名称。不过,现在的这所学校与七百多年前的那所同名大学之间,实在是没有半点瓜葛,如果是僭越“三哥”的名号,怕是没有人会服气。 15、16世纪,苏格兰的土地上先后成立了圣·安德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和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而英格兰人呢,除了牛剑,再没有创立任何大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简称UCL)在伦敦城里创立。紧跟其后的是于1829年创立的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简称KCL)。如果按照创建年代而言,前者应该排第三。但是,后者却不甘心。因为UCL虽然早成立3年,但当时并没有得到“皇家特许状(Royal charter)”,也就是说并非得到官方认可,属于“野鸡大学”。KCL虽然晚成立了三年,但它的创建人是英国国王乔治四世(George IV)和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根正苗红,成立当年就获得了官方授权。 UCL成立之初,是作为一个“股份有限公司(Joint-Stock Company)”注册的,而且它最初的名字是“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它的创建人是诗人汤玛斯·坎贝尔(Thomas Campbell)、律师亨利·布鲁厄姆(Henry Brougham)以及哲学家及法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他们试图效仿崇尚宗教自由的德国波恩大学,主张大学校门应该向社会各阶层敞开,力图创办一座不论学生性别、宗教背景的世俗高校。而且,其理事会委员没有一位是宗教领袖,教育家汤玛斯·阿诺德(Thomas Arnold)因而称其为“高尔街的无神学府”。学校最初采用了苏格兰大学(尤其是爱丁堡)的模式办学,开创多元学科、重整讲堂机制、取消宗教考核、管治民主化等均为其最刻意模仿的制度。UCL这种特立独行的办学方式,在当时的英国学界、政界和教廷都不受待见,虽然多次申请官方认证,却屡屡被驳回。直至1835年,通过众议院的投票表决,UCL于次年获得了威廉四世授予的“皇家特许状”,“正式”成为一所大学。 不过,UCL获得这份官方文件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它必须要同KCL合并,两校合用“伦敦大学”的名称。现而今,KCL和UCL依旧是伦敦大学下属的次一级单位,但两校均拥有高度自治权。 有人说“世间大多数的争论都来自定义的不同”,此言不虚也。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8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英国要求英格兰小学毕业生会乘法表
热度 39 燕庐敕 2015-2-2 23:55
中新网2月2日电 据外媒报道,英国政府希望提高英格兰的数学和英语成绩,英国教育大臣摩根称,英格兰所有的儿童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应该学会12以内的乘法表。   她还表示,儿童们在11岁小学毕业前还应该知道如何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拼写和语法。摩根称,“英语和数学达标必须是我们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   摩根计划把乘法表在数学考试中单独列项,她在英国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说,会向文盲和算术盲宣战。   她说,“我们将会期待每个学生到11岁的时候都能够记住乘法表,能够进行多项式长除法,多位数乘法,能够读小说。”摩根还表示,“他们应该能够以正确的拼写、语法和标点写文章。”   摩根设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让英格兰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到2020年成为欧洲排名最高,并成为世界上前五名。   对来自65个国家15岁学生进行评估的最新的比萨排名表显示,英国的数学排名26名,阅读成绩排23名。 好吧,从牛顿到斯托克斯,再到罗素和图灵,估计都不是这些啥子不会九九表的小学毕业的吧。
1348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日之落 - 写在苏格兰独立公投结果揭晓前夜
热度 39 席琳 2014-9-19 11:21
2014-9-18 十九年前的春天,我开始在英国南部的败德福郡做访问学者,我的老板彼得布鲁克教授,是英国国家研究所所长和皇家学会两年一届的轮值主席,老板的手下,有一批制图的高手,当时就觉得很奇怪,大英帝国的地图,在他们是分开绘制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是一幅,苏格兰是另外的一幅,就连研究所的建制,也是分开的,虽然叫的是全国的研究所,可是业务范围和交流,仅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况且英格兰本土似乎也并不大,从东倒西,从南到北,要会开车的话一天绝对能够打一个来回,就是到西北角的威尔士山区,死诺顿地区,也都是在当天开车可及的距离。学术上的交流,绝对方便,世界各地的学者,尤其是英联邦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熙熙攘攘,挤满了研究所和各大学的校园,周末大家一起结伴去游玩,所以没有多久的时间,英格兰和威尔士,几乎就转了个遍。 临近回国前最后的几个礼拜,大概是九月中旬的时候,我就和老板讲,说想要到苏格兰的研究所去看一看,老板说好吧,让秘书给你联系联系。于是就通过老板的秘书认识了苏格兰阿伯丁研究所的财务长也是皇家学会学术秘书的吉米高特博士,10月初的一天,天气还不冷,背上简单的行囊,买了张火车票北上,中间在苏格兰 美丽的 首府爱丁堡一个朋友的大学宿舍里过夜,第二天晚上,经长途跋涉才来到北海之滨的花岗岩城市阿伯丁。 热情好客的吉米博士,给人的第一印象像极了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性格直爽豪放,他从我的老板那里听说我对苏格兰的研究所感兴趣,就从火车站直接把我带到一家酒馆,热情地款待,并讲述我老板和英国同事们的一些趣闻。这和小气、傲慢又冷漠的英格兰同行们相比,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天一大早,吉米博士就把我从旅馆里接出来,在研究所里进行了一整天忙碌的学术交流,研究所的教授们做事也都一丝不苟,但有着和英国不同的行业规范,一别苗头的意思很足。下班后吉米也不回家,带我夜访阿伯丁大学,他说阿伯丁大学是他的母校,现在他也还在阿伯丁大学做兼职教授,热情地带我看校史馆中橱窗内历届优秀学生的毕业论文展览。指着其中的一本,说是他当年的博士论文。 第四天,吉米博士带我去拜访 已经退休了的前皇家学会的主席,一起喝早茶, 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苏格兰人,皇家学会的主席是轮值制度,每届主席的任期两年,一般是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研究所的教授们轮流坐庄。老人也是皇家学会会志的主编,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一批外国学者访问过中国,问我要不要一整套一百多册免费的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志,学会免费托运,条件是要帮助放在大学或城市的图书馆中。另外说他可以介绍我加入皇家学会,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我立即答应说可以,并马上与国内单位的图书馆联系接收事宜。 第五天和第六天,吉米带我去看苏格兰最高的山和麦考利威士忌酒场,他的弟弟担任酒场的会计,所以能因公济私带我们到酒场内部参观,并送给我们每人一瓶威士忌样品酒。当然吉米的那一瓶,当场也就转送给了我,让我特别的不好意思。吉米还顺便带我去看他小时候劳动过的乡下农村,到处的山坡上,都开遍一种 的 叫Heather的一种美丽的野花 ,在阳光的照耀下 金光闪闪, 让人印象深刻。 吉米说是供英国贵族和苏格兰富人们专门用来打鸟的牧场,养草一年,用草一时,一年只有很短的一个季节对公众开放,费用大约是每张会员证好几百英镑。吉米给我讲近几十年苏格兰社会和农村的变迁,讲他小时候在城里住,但在暑假的时候和乡下的孩子交换,去体验农民生活的艰辛,说时下苏格兰年轻一代的吸毒好逸恶劳不上进,有本事一点的都到了美国移民,没人愿意居住在苏格兰的农村,所以很多的旧房屋都荒废掉,没有人居住和维修。他还带我去看一个苏格兰的民族英雄曾经生活过的一个城堡,并带到他自己家中参观和吃午饭。其间吉米还问我在国内的收入是多少,我如实回答,他感到很惊奇,说我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年的收入,不敌他车厢内随身放着的一个新加坡生产的高尔夫球杆的价钱,吉米喜欢运动,爱打高尔夫,所以无论开车到哪,都随身带一根质量上乘的高尔夫球杆。吉米还和我畅谈以前跟一个旅游团到中国东北长白山去旅游的经历,说和中国的大学生如何在火车上交流的奇遇,以及他不喜欢香港,更喜欢和真正的农民去交流等等。对此我似乎以前写过一篇东西,不知道发在了哪里。 最后在我住的一个家庭旅馆结帐的时候,旅馆是吉米帮助预定的,最开始的时候吉米说,让我出的是半价,另外的一半,由他们研究所付。后来通过聊天,知道我是在原定访问的计划之外,特意自己陶腰包到苏格兰他所在的研究所来参观时,吉米就说,这样吧,我另外的一半住宿的费用,由他自己来想办法。 回中国以后很久还和吉米有联系,在美国以后也和他有书信往来,还通过几次越洋的电话,成为我在学术上最好的朋友之一。最后来从英国老板的秘书那里知道吉米提前从研究所退休了,他的太太得了乳腺癌,吉米经常陪太太到处旅游,就不常联系了。 很突然的一次是在费城开会时,我和多年都没有见面的吉米在会场上邂逅相遇,当时我正在会议上作报告,他从会议目录上看见名字熟就偷偷溜进会场看看是不是以前认识的那个中国访问学者,结果一眼就被我瞅见了。因为会议期间打招呼的人太多,没有深谈,但说他是带太太琳达一起来的,讲好了会后去附近的一家餐馆里小聚一下,并准备请她和太太到我们在美国的新家去做客,由我和太太做东。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会后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左等右等,都没有见到吉米和他的太太的身影。 当时的事情太匆忙,可能是没有讲清楚,没有手机,互相也没有留旅馆的电话。 以后就诸事繁忙,和吉米没有进一步的联络,至今想起来,都非常的遗憾。 吉米和他的英格兰同行们,关系十分的融洽。从英格兰方面到苏格兰的业务联系,基本上都不假他人之手。最近看到我的二老板,大老板退休后接替所长职务的麦克贾维斯先生写的一篇行业进展的综述文章,特别感谢苏格兰研究所的吉米博士给他提供的大力帮助等等。 但是不管如何,在这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刻,祝愿我的朋友吉米和他的苏格兰家园,心想事成,一切平安。
个人分类: 职场生涯|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英国滴新旗号?
热度 54 martian 2014-9-13 13:13
英国滴新旗号?
要是苏克兰独立,英国的国旗会是啥样? 先来看看现在的英国国旗的来历。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每当国土扩充一部分,国旗也做相应的添加。 苏格兰自己的旗号 英格兰滴旗号 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后的款式 爱尔兰的旗号 北爱加入后的旗号 苏格兰要是独立了,约翰牛的新旗号就成酱子
105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如果渡鸦离开伦敦塔,英格兰王国就会陷落
热度 20 常挨揍 2014-9-9 18:35
问题是渡鸦在伦敦已经消失了。但还好,英国很早就有了一个传统:在伦敦塔上圈养一群渡鸦,且渡鸦的数量不得少于6只。当然,圈养嘛,剪翅的。 目前据说是7只,名字分别为: Hardey、Thor、Odin、Gwyllum、Cedric、Hugin和Munin,是很受游客欢迎的吉祥动物。 传说这个习俗是英国首任皇家天文学家约翰·佛兰斯蒂德(他是牛顿的一个敌人)和查尔斯二世留下来的。传说的一个版本说:查尔斯二世时皇家天文台在伦敦塔上,这个国王特别讨厌塔上渡鸦群,因为渡鸦们在他光闪闪的天文望远镜上拉屎,于是决定把鸟们全部干掉。但佛兰斯蒂德跟他说:“杀渡鸦不吉利,如果渡鸦离开伦敦塔,英格兰王国就会陷落。”于是查尔斯二世信了,然后把皇家天文台迁往格林尼治,把伦敦塔留给了渡鸦。 不知道苏格兰会不会对这7只渡鸦有兴趣
88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补遗篇5:一点实话
热度 6 gordon 2013-10-29 14:51
以前从来没有人给我讲过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上的历史课也大多是道德教化,而不是“智识教育”。 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我发现 “ 中国的一切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 ”。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屁话。但一些普通的常识被证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这些普通的常识,其实是你判断决策的指南。 你要不想在这儿呆呢,安贫乐道,攒个几年钱,想到哪儿就去哪儿 ;如果你想在这儿生活,这个地儿就是这个样子 。别“作” ,不作死就不会死。 遇事绕道走,别招惹麻烦事,见到不合常理的事,不要围观,好奇害死猫。别信什么见义勇为的宣传,相信你也不会傻到这个份上。 多从个人利益考虑问题,少从其他角度考虑问题。 别担心,社会歪的过分了,老大就会出来纠纠“社会风气” ,树几个“雷锋” 、“焦裕禄”之类的典型,糊里糊涂的“ 日子照样过 ” 。 ×××××××××××××××××××××××××××××××××××××××××××××××××× 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上、也在欧洲大陆的历史上, 农业文明的一种常规趋势一再复现,那就是,社会的中央往往更加强势,表现为更加绝对和大一统的官僚体系、法律体系和政治体系 。以欧洲为例,这样的体系直到18世纪才开始崩溃。 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   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农民。农民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农民特 点,要搞短期效益,要鼠目寸光。一旦你把眼光放远,你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后果可想而知。 凡事看淡一点,清静无为或者读两本佛经都不是什么坏事。 如果你还没有出家,那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就会有正面的期待,当然也会对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并加以应对,这就是个体能做的。 不要相信 “逃避还是攻击”的动物反应,要相信深思熟虑的理性。对了,我从来不相信 “傻人有傻福”。
2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转>后发国家如何与先发国家相处 —— 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的经验 ... ... ... ... ...
热度 5 gordon 2013-3-6 10:40
注:这是珍视自由的苏格兰人一段屈辱的历史,不过自由和尊严不能当饭吃,形势比人强,奈何奈何。 1707年对英格兰和苏格兰而言,是意义极为深远的一年。这一年,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达成了完全合并,从数百年纷争的刀光剑影中诞生出崭新的大不列颠王国。 大不列颠王国的诞生 在此之前,同处一岛的苏格兰和英格兰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沿袭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彼此之间龃龉不断,以致兵戎相见。实力强大的英格兰妄想用武力统一不列颠岛;实力稍逊的苏格兰则多次与英格兰的宿敌法国结成盟友,遏制英格兰的扩张野心。 注:传统的中国叙事方式,语言真的影响人的思维。 1296年,英王爱德华一世(Edward I)趁苏格兰内乱兴兵来犯,大肆掳掠。苏格兰人不堪受辱,奋起抗争,其间涌现出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与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两位著名的民族英雄。1314年苏格兰军队在班诺克本(Bannockburn)一役中大败英军,取得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苏格兰人用鲜血赢 得了独立与自由,此次胜利的荣耀也长久留在了苏格兰人的民族记忆之中,同时烙下的还有对独立的珍视和对英格兰人的深重敌意。 1603年,英格兰“童贞女王”伊丽莎白(Elizabeth I)亡故,将王位传于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James VI,加冕为英格兰国王James I),两国实现了王位的联合,关系发生戏剧性改变。从此,两国共戴一君,但各自拥有议会与枢密院,在政治、宗教、法律、经济等方面都保持独立地位,依旧互 相提防,貌合神离。查理一世(Charles I)在位期间曾试图统一两国教会,在苏格兰推行英格兰国教会的新祈祷书,结果却激起了苏格兰长老会派(Presbyterian)领导的大反叛,最终诱发 了英格兰内战。 其后,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用军事手段征服了苏格兰,却只能让苏格兰人的独立诉求和民族感情愈加强烈。1660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复辟后,苏格兰旋即恢复了独立地位。1688~89年,“光荣革命”爆发,詹姆斯二世(James II,苏格兰的James VII)被废黜,玛丽和奥伦治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被英格兰议会拥立为君,苏格兰议会权衡利弊之后也对此表示了认可,两国依旧维系着王位联合的状态,直至1707年合并的完成。 合并对两国而言都有着深远影响——合并终结了苏格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而存在的历史,为日后的苏 格兰社会埋下了沧桑剧变的种子;合并使英格兰消除了北部边界的安全隐患,杜绝了国外势力插手不列颠岛内事务的任何可能——可以说,此后煊赫一时的“日不 落”帝国,也正是建立在1707年合并的牢固基石之上。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合并的完成远非你情我愿,恰恰相反,合并一度遭到了苏格兰社会的激烈反对。可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苏格兰议会却最终力排众议,推动了合并顺利完成。 一直以来,1707年合并问题都是史家讨论的焦点,对于苏格兰方面同意合并的动机也是众说纷 纭。综观合并前夕的苏格兰,笔者认为,当时的苏格兰国民经济体系已摇摇欲坠,经济问题乃是苏格兰人面对的最迫切、最现实亦是最基本的问题。在推动合并的诸 多因素中,经济动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合并是英格兰政治上的必需,是苏格兰经济上的必需。 下面,笔者即试图还原当时苏格兰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从经济视角论述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苏格兰经贸发展的困境 十七世纪中期的苏格兰经历了英格兰的残酷征服,经济凋敝,满目疮痍,被克伦威尔形容为“一个破 败不堪的国家”。复辟使苏格兰恢复了独立,经济也有所恢复,一度迎来了短暂繁荣。但苏格兰国小寡民,地域发展又极不均衡,整体经济实力远逊于英、荷、法等 国。在剧烈变动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苏格兰的繁荣昙花一现,很快便走向了终结。 十七世纪后期,重商主义开始在西欧各国普遍流行。法国、英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等苏格兰 的贸易伙伴,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苏格兰丝毫不占优势:苏格兰的出口商品以羊毛、盐、煤炭、小麦、亚麻、鱼类、牲畜等农矿业产品为主, 缺乏竞争力,又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反击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利益。苏格兰国内市场规模不大,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贸易,可此时各国市场严密的保护政策 却让苏格兰人望而兴叹。 国外市场逐步萎缩,殖民地市场又毫无斩获,复辟之后,一直将苏格兰视作政治隐患和经济对手的英 格兰将其列入了《航海条例》(Navigation Act)的限制之中。航海条例是英格兰政府针对海上贸易竞争对手而颁布的法令,规定凡是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 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到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 货物,则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条例的目的在于垄断英格兰与海外殖民地贸易。苏格兰人缺乏本国的殖民地,也无法从英格兰获利丰厚的殖民地贸易中分得一杯羹。 不仅如此,英格兰出于自身利益而参与的诸次战争让苏格兰大受其苦。三次“英荷战争”满足了英格 兰人的利益,却严重违背苏格兰人的意愿,让苏格兰失去了他们最好的贸易伙伴。威廉三世即位之后,战争更是层出不穷。1688~1707年的19年间,苏格 兰仅有5年处于和平时期。1689~169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卷入了奥格斯堡联盟战争,1701年开始,苏格兰又被拖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对抗法国。 英法之间的战争给苏格兰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法国政府限制苏格兰商品进口,使苏格兰 在这个传统市场上丧失了大部分份额;英格兰皇家海军巡行在苏格兰港口,阻止对法贸易;更为严重的是,法国私掠船频繁肆虐于主要的商业航线,苏格兰缺乏海 军,又得不到英格兰海军的保护,商船屡受洗劫。 森严的贸易壁垒和连绵的战争使得苏格兰商业遭受了重大打击,也让苏格兰的经济发展之路变得举步维艰。 祸不单行,十七世纪末期,苏格兰又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大饥荒。从1695年至1699年,气候的 反常使苏格兰粮食产量一落千丈,粮价飞涨,尽管苏格兰政府尽力缓解危机,教会也倾力救济,可穷人还是无以果腹,饿殍遍地。苏格兰医学家及文物学家罗伯特‧ 西巴尔德爵士(Sir Robert Sibbald)以悲伤的笔触描述了这次饥荒给苏格兰人带来的灾难: 有些人倒毙路旁,有的人躺在街道奄奄一息,穷困的婴儿嗷嗷待哺,但母亲们干瘪的乳房再也无法喂饱他们。每个人都能从各地的穷人脸上看到死亡,他们形同枯槁,气若游丝,如果不加以照顾,死神随时都会带走他们……有的人甚至吃那些病死的动物,这可能给他们带来瘟疫…… 饥荒使得苏格兰的人口减少了约15%。为了缓解粮食危机,苏格兰政府不断进口粮食,造成了硬通货币的大量流失,从而损害了国内的信贷系统,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 雪上加霜的是,在这样的艰难时世中,苏格兰人拓展海外殖民地的计划也遭到了惨重失败。 面对欧洲各国森严的贸易壁垒和英格兰紧闭的殖民地大门,苏格兰人一度萌发了开拓本国殖民地的强 烈愿望。1695年,苏格兰人成立了“苏格兰对非洲及东、西印度群岛贸易公司”。此后不久,在中美洲地峡殖民的达瑞恩计划(Darien Scheme)被公司采纳。达瑞恩位于现今的巴拿马运河地区,是扼守南北美洲的要道,这一计划的愿景,是在地峡建立一个殖民地,使其成为连通太平洋贸易圈 和大西洋贸易圈的商业中转站。 计划确定后,公司开始多方募集资金。但英格兰议会担心该计划会影响英格兰在殖民贸易体系中的垄 断地位,降低国家收入,通过决议撤回了所有的英格兰资本。威廉三世的宫廷对于这项计划也极为抵触。达瑞恩地区虽是处女地,但其连接了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帝 国,西班牙早已将其视为本国所有。威廉三世正忙于与法兰西的战事,急需西班牙为盟友共同对抗路易十四。对于达瑞恩计划,王室不仅百般阻挠,更颁令禁止英格 兰各殖民地当局对苏格兰人施以援手。 此时的苏格兰人已是孤立无援,他们所怀的仅是满腔热情和无比的勇气。即便如此,1696年春, 爱丁堡和格拉斯哥等地的有产阶级还是倾其所有,将大量资金投入这次冒险计划。1698年7月,苏格兰公司的殖民船队满载着全国的希望起航,次年抵达了目的 地并成功建立起定居点,全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可随后,灾难接踵而至:地峡地区丛林茂密,河流纵横,很难开辟出贸易路线。饥饿和猖獗的热带疾病使得定居点 的人员死亡率居高不下,西班牙人的进攻和英格兰人的袖手旁观让这次冒险的惨败变得更加无可挽回。1700年,苏格兰公司不得不终止了此次计划。 达瑞恩计划的失败,对苏格兰本就脆弱不堪的经济系统不啻为致命一击。苏格兰损失了2000人和 15万3000镑,约占苏格兰全部流动资本的1/4。(1707年改换货币制度时,苏格兰国内货币总流通量不超过41万1000镑)苏格兰的硬通货币在饥 荒时期已经消耗了很多,此次灾难更是让经济走到了崩溃边缘。 迈向合并之路 达瑞恩的惨败点燃了苏格兰国内酝酿多年的愤怒火焰。苏格兰各界对现行的联合体制产生了普遍质疑——1603年以来实行的王位联合模式根本没能给苏格兰带来任何益处,只会逐渐扼死相对弱小的苏格兰。此时,就连一贯支持宫廷的人们也开始指责苏格兰所受的不公待遇。爱国者们更是言辞激烈,猛烈抨击1603年以来的联合关系。著名的苏格兰作家、政治家安德鲁‧弗莱彻用“一个被仆人所管理的农场,远离了主人的视野”来形容苏格兰的处境——这个著名的比喻在苏格兰各界广为流传,成为当时苏格兰人的共识。 在同期的英格兰,重新构建两国关系的问题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1700年,玛丽的妹妹安妮公主的最后一个继承人亡故,英格兰王室就此绝嗣。1701年,英格兰议会颁布了《嗣位法》(Act of Settlement),规定安妮过世之后,英格兰王位将由新教的汉诺威(Hanoverian)王室继承,借此避免詹姆斯二世的天主教后裔卷土重来。但早就对英格兰傲慢独断态度不满的苏格兰议会,却宣布《嗣位法》不适用于苏格兰。 注:汉诺威(Hanoverian)王室 就是德国人。 鉴于詹姆斯二世党人一直在苏格兰有较大影响力,英格兰人担心一旦王位联合模式破裂,一个亲天主教的,亲法国的苏格兰将会出现。至此,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之间的关系面临着重大考验,重新洗牌在所难免。 1702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方面的代表就完全合并的事宜展开初步磋商,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英格兰人希望达成“一体化合并”,撤销苏格兰议会,苏格兰人则希望达成某种形式的“邦联式”联合,但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1703~04年,在强烈的反英情绪推动下,苏格兰议会连续通过针对英格兰的法案,两国关系面临彻底破裂的危险。英格兰方面随即予以严厉反击。1705年3月,英格兰议会通过《外国人法案》(Alien Act),法案规定:苏格兰在当年圣诞节之前必须派出专员与英格兰磋商完全合并事宜,保留王位联合模式亦可,但必须承认汉诺威王室的继承权。否则所有居住在英格兰的苏格兰人将被视为外国人,财产充公。法案还规定禁止苏格兰牲畜、亚麻和煤炭进口,禁止向苏格兰出口羊毛及军事装备;英国护卫舰将阻止苏格兰与法国进行贸易。这与其说这是一个法案,倒不如说这是一份最后通牒,一份赤裸裸的要挟。 《外国人法案》出台之后,苏格兰各界大为震怒,公众情绪近乎失控。同月,爱丁堡当局公开宣判并处决了英格兰商船沃塞斯特(Wocester)号的格林船长与两名水手,理由是其对苏格兰公司的商船实施海盗行径。沃塞斯特号事件成为苏格兰人愤怒情绪的一个缩影,也让英格兰政府意识到政治目标不能仅靠威吓去完成,为了缓和紧张局势,英格兰于11月撤销了这一法案。 对苏格兰政治家们而言,英格兰经济制裁的大棒虽然没有落下来,但他们已经感觉到了丝丝寒意。苏格兰此时的经济状况破败不堪,苏格兰银行刚于1704年破产。如果英格兰实施经济制裁,国家将走到绝路。同年年底,苏格兰议会重新组织了代表团与英格兰商讨合并事宜。 此时,原本对合并方案持抵触态度的苏格兰议员,其立场也悄然发生了改变。1704年时,还有议员宣称,在议会中找不出10个人赞成英格兰的完全合并方案。可到了1706年底,相当数量的苏格兰议员已经对此心存向往。许多人指责英格兰方面通过赤裸裸的政治贿赂收买了苏格兰的政治精英,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宫廷利用了其高超的政治驾驭技巧。但经济方面的考虑却值得我们格外关注。 议会中的重要人物罗克斯巴勒伯爵(Earl of Roxburgh)在1705年11月的一封信件中写道:“(合并的)目的中,贸易占了很大部分,剩下部分是汉诺威王室,部分是安逸和安全的考虑,其它还有对国民混乱秩序、难耐的贫穷和持久的压抑的厌恶之情……”另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西菲尔德伯爵(Earl of Seafield)同样没有忘记经济因素——“我认为和英格兰合并的正面因素如下……英格兰在贸易和其它方面将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这是其它的国家都不能做到的……” 由此可见,经济前景是议员们转而支持合并的一个关键原因。需要指明的是,这一赞同动机是公共利益和个人私利的奇怪混合物,很难分清哪些是基于民族发展前景考虑,哪些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议会中有相当多的地主,这些人拥有农场、牧场、盐场和矿山,主要从事农矿业商品的经营。如果完全合并达成,他们将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市场份额,成为首要的获益团体。可如果《外国人法案》付诸实施,他们也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更何况,一些贵族在英格兰还通过联姻或购买手段拥有大片地产。 但不管哪种考虑占了上风,此时的合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苏格兰议员们都了解这个国家所面临的艰难境遇:如果毫无修正地维系现存的王位联合模式,苏格兰积贫积弱的状况将得不到一丝缓解;如果施行苏格兰人认可的某种模糊的联邦制,英格兰人照旧会将苏格兰看作潜在的威胁,遏制苏格兰发展;而如果彻底断绝与英格兰的联合关系,英格兰会毫不留情的施加经济制裁甚至武力打击,此时的苏格兰甚至没有财力组建部队来保卫自己,倘若兵戎相见,何以应对?除了接受完全合并,苏格兰政治家们很难找出一个更好的方法来维护国家利益。合并固然伤害了苏格兰人的民族感情,但从理性角度看,这却是将国家从贫穷和落后中拯救出来的最好方法。 1707年1月16日,《合并条约》的全部条款在苏格兰议会大厅以110票赞成、41票反对得到通过。最终通过的《合并条约》共包括25个正式条款及三个附加条款,在这25个条款中,涉及经济方面的多达15条。条款中给予苏格兰人以贸易自由;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取消了关税壁垒;还规定由英格兰拨出资金,作为苏格兰分担英格兰国库债务的补偿,在实际操作中,这笔资金也被用于向在达瑞恩计划中蒙受经济损失的苏格兰投资者提供补偿。除此而外,条约还包含了在苏格兰征收更轻的税收及每年向苏格兰投资发展工业等内容。 同年5月1日,《英格兰及苏格兰王国合并条约》正式生效,苏格兰王国和苏格兰议会都成为了逝去的历史。 结语 合并之后,广阔的英格兰市场和其遍及世界的殖民地都向苏格兰人敞开了怀抱。但合并还是经历了痛苦的磨合期,直到政治形势趋于稳定之后,备受期待的大发展局面才姗姗而来。十八世纪下半叶,苏格兰经济开始了奇迹般的腾飞,1783年之后更是步入了工业革命。同时,苏格兰的知识界萌发了辉煌的“苏格兰启蒙运动”,诞生出亚当‧斯密(Adam Smith)、戴维‧休谟(David Hume)等一大批杰出思想家。在这一过程中,英格兰流入的资本、技术、观念功不可没。与英格兰合并的长远利益,直到这时才完完全全的展现在苏格兰人面前。 长久以来,1707年合并一直被苏格兰民族主义者所诟病,但事实是,高涨的民族情绪并不能让苏格兰成为欧洲强国。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初,苏格兰经济正处在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上。 中世纪以来与欧洲大陆的传统贸易关系已经朽烂;与之相反,苏格兰经济对英格兰的依赖程度却不断提高。至1700年,向英格兰出口牛、羊、亚麻、煤、盐已经成为苏格兰最大宗的出口贸易,约占总出口额的40%。在当时的背景下,只有扩大与英格兰的贸易往来,参与英格兰的殖民地贸易才能挽救苏格兰经济,才能让苏格兰民族得到繁荣和发展。 1707年议会投票赞成两国合并的那些苏格兰政治家们,是以务实的态度而非偏激的情绪看待摆在面前的这个机遇,尽管饱受非议与攻讦,尽管这一举动的确掺杂有个人私利的成分,但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他们做出的是一个明智而关键的选择。
2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沧海桑田,何须百年
热度 5 席琳 2012-2-16 17:03
2012-2-15 Grange-over-Sands,沙滩上的农庄,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公园的南端,气候温暖适宜,是英国老人,渡假和居住的理想去处。1995年10月初,曾经在这个海湾小镇待过几天,见证过在一英里长的小镇海滨走廊(the mile-long waterfront promenade)上,晚间散布时看大西洋潮涨潮落的动人景象。 The entry in the Reader’s Digest Illustrated Guide to Britain’s Coast says “There are children’s amusements and bowling and putting greens near the mile-long waterfront promenade”。 可是最近看到一个博客,说现在这一切都变了,再在海滨走廊上散布,已经看不见潮水和沙滩了: “Now separated from the sea by reclaimed marshland, Flookburgh was once so close to the shore that high tides would bring waves washing along the main street.” This appears to be what has happened at Grange-Over-Sands as although the promenade still exists, it is now alongside grazing land, with the sea out in the distance. Apparently in the late 90s there was a growth of spartina grass which by the early 2000s had turned the beach into a saltmarsh, now used as grazing land for sheep. You can still see the sea in the distance, but the sand is now grassed over and the children’s amusements have all gone. It’s actually quite interesting to take a walk along the promenade and see the sea wall. However rather than being a fun seaside resort it’s more of a curiosity than a beach. 英国是一个变化十分缓慢的国家,连我当年居住过的有100多年历史的只有七个客房的老旅馆,至今还都原汁原味,没有什么变化。可是这些自然界的事情的发生,也不过才十几年的光景。
个人分类: 拉拉杂杂|7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now
热度 35 鼎革 2011-10-30 21:24
英格兰的秋日,层林尽染,安静迷人。 泡上一杯铁观音,坐在窗口,边干活,边逛爱坛,边欣赏美景。 时光慢悠悠流逝。深深吸气,空气湿润清新。 如果每天都是周末就好。
81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英格兰和威尔士--一点感慨
热度 17 redbud 2011-10-4 05:21
我来英国的第一站是威尔士,第一个感觉是,落后十几年,待我买了房子装修费了老大的力气才发觉,老爸随随便便装修出来的房子,都比我这里好看多了。 就一个感叹,英国的装修水平要比中国落后几十年。我刚到英国时候的房东居然让我极力推荐他们房子的马赛克图案,岂不知我最烦看见的就是马赛克,我最喜欢的地板是木地板,或者长长的白色羊毛地毯。马赛克让我想到厕所,很不干净。 等我跟从英格兰过来工作的同事接触了一下,发现我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结论,威尔士要比中国落后几十年。 熬出了头了,终于要离开威尔士了,虽然我有点不舍得,我搞的很好的花园和房子就此撒手了,恋恋不舍,这终究是我人生第一个家,可终归是喜悦的。 我在威尔士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做研究得不到支持,无论是环境,还是图书,还是氛围,跟香港差太多。我想要的资料和最新的图书,经常找不到,都是我再要求图书馆去买才能等到,期刊也经常找不到,害得我经常要找美国的朋友帮我下载一些paper。我有新的研究想法,新的教课方法,要冲破层层地阻力才能得到批准,而有些根本就是枪毙了。这几年的委屈不是一般地大啊。 新去的学校在英格兰,面试的时候就是因为看到了我想做的新的教课方法跟他们学校的理念一致。 准备下个学期的课了,终于不再被当成labour工随便打发了,不再教几百人的大课了,我终于能够创意发挥我的教课方法了,把上课当表演,现在教的课也开始上层化了,开始教研究方法了, 手下开始有一批能干活的学生了,从此之后,我要有个研究团队叫redbud, 是个新挑战,嘿嘿。 刚才去学校图书馆搜了下新的图书,基本上我想要的新书都在,不要再费力气去找了。 跟穿越同学一样,有人这么看重我,我也要好好地工作了,不再混日子,我要把工作当成艺术来做了。从此之后,工作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了,我不再抗拒,抗拒你的呼唤。 想想吧,十年之后,我基本上应该可以写一本在我这个专业很有影响力的书了,我会在信息系统领域引入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将技术和人性结合起来,让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让美和线条连接起来,这就是我要做的,技术的社会化。现在当我读着专业内一些书的时候,我很敬佩那些写书的人。十年后,如果我写一本书,50年后,还有像我这样的小同学读着我的书,对于虚拟世界,人生和信息系统有着很深的理解,那我就欣慰了。 短期内,我会很少写所谓风花雪月的文章了,都写完了。过去的14年,我的心一直在第一段失败的恋情里打转,从甜蜜到失落到痛苦到绝望到受伤到被医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在这段感情里耗费的时间太多了。终于能够彻底地忘记,向前大步走了。对第一个自己所爱的人,我很感激,我付出了120%,对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很感激,我付出了150%。 这两段超出自己能力的付出,都带给我非常不愉快的体验。让我认识到,我应该首先为自己而活,才要考虑别人。 从前,我的人生有太多的讨好别人,没有认真地被爱过,没有认真工作过,没有好好地为自己活。 从此以后,世界真的是我的啦!
个人分类: 工作的事|29 次阅读|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3 05:18 , Processed in 0.03994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