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五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义不容辞:对儒家“义”的思考
热度 1 老平 2012-12-21 15:33
义不容辞:对儒家“义”的思考
义不容辞:对儒家“义”的思考昨天晚上,在深圳参加了《智慧中国》------第十三期儒家文化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关于儒家的“义”,下面是我的发言整理和相关的思考。 1.“义”的含义 东汉许慎在《說文解字》中对“义”的解释是:“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意思是“义”指自己的行为举止庄重,字的构成是上“我”下“羊”。后人对此的注解是:与善同义,故从羊。说是“义”与善是一个意思,因此用羊来代表。东汉刘熙在《释名》里则给出了另一个注解:“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认为“义”是适宜的意思,使事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因此,“义”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举动,二是适宜,三是与善有关,并构成和延伸出众多的词语,如而义不容辞,见义勇为,正义,义举,义务等。 2.《管子》四维 先秦经典《管子》认为,礼义廉耻是治国的四个纲领,纲领不齐则国家倾危。《管子·牧民》写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维”。 “四维”中的“义”是什么意思呢?《管子·牧民》接着写道:“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大意是:有礼则不逾越界限,上位安稳;有义则不轻举妄动,巧诈不起;有廉则不文过饰非,心身端正;有耻则是非分明,邪乱不生。可见“四维”中的“义”能使人不巧诈妄动。 3.孔子之“义” 《论语》与“义”有关的文字有十八处,其中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论语·里仁》写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这句话虽然没有给出“义”的明确含义,只是把“义”利与君子小人作了对照,但后人不难得出“义”的大要,就是公正而不谋私。 儒家的另一经典《大学》把孔子的义利之说从个人的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说国家的利益不在财货,而在公正和适宜。如何认定“义”含有公正和适宜的意思呢?《论语·阳货》说:“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认为不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有勇无义的结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带来乱局,后者沦为盗贼。由此不难看义与公正和适宜相关。 4.孟子四端 如果说孔子是从“义”与利的对照来阐述“义”的话,那么孟子就是从萌发处来谈论“义”的。《孟子·公孙丑上》写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具有四种先天的品德,分别是仁义礼智,它们对应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内心活动。 为什么“羞恶之心”会是“义”的萌芽呢?朱熹注解道:“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他认为“羞恶之心”源自对“不善”的反应,对自己的“不善”反应为羞,对他人的“不善”反应为恶。也就是说“义”起源于人对“不善”言行的内心反应,因此“义”与善有关,与公正有关。 5.五常修养 儒家五常是在孟子“四维”的基础上加上信,即仁义礼智信,是汉代董仲舒加上去的。从此之后,五常就成为五行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系统各组员的内在联系来相互调整。所谓五常修养,就是通过五行整体中的五常、五脏、五志等对应关系来修养中和之性和中和之气,内容大要如下: 修仁养肝:仁民爱物去杀机,克除愤怒以养肝;修礼养心:礼让恭敬处世事,克除淫喜以养心;修信养脾:诚信敦厚待人物,克除谋思以养脾;修义养肺:见义勇为担义务,克除肃悲以养肺;修智养肾:睿智戒慎求蛰藏,克除惧恐以养肾。从五行整体来看,五常之“义”、五脏之肺、五志之悲是相对应的,修“义”可以养肺,或者说养肺可以修“义”。因此,站在五行修养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否做到义不容辞或见义勇为,不仅与“羞恶之心”有关,也与肺脏的功能有关。(老平 2012-12-20)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20:25 , Processed in 0.02235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