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安全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你要多努力,才能够 “举重若轻”
gordon 2017-6-5 10:57
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要不费吹灰之力地赢,很讨厌暴露出软肋——这在早期是可行的,比如你协调性很差,那不要当众跳舞就好了。但是越往后活,生活这个泥潭就会越漫越高,漫过你的小腿,你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不断往前走,比姿势好不好看更重要。 我们都热爱在网上follow看起来很酷的博主,并且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看起来活得还不错的人。我们有时忘了,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大量元气的事啊。 我以前觉得呆在自己的舒适区才有安全感,但现在发现,开拓舒适区领地这件事,才带给我更大安全感。 这可能是我们对健身房有感情的原因,当我硬拉起跟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杠铃,或者忍着恐惧学习倒立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在小心翼翼伸出手,跟我所不擅长的一切,打了个还算友好的招呼。 ****************************************************** 那些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有天赋的人,会非常在意不断向周围的人寻求肯定。 因为自己有天赋,自我认知就强烈地依赖于抓住一切机会证明自己拥有它。他们会尽量避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选择自己觉得容易的课程和专业,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非常敏感,并且尽量永远只展现优点给别人看。 而那些潜意识里相信这些能力可以后天提升的人则没有这种心理需求。他们不觉得选择自己不能立刻发挥出色的事情有什么不妥。既然总可以逐渐通过练习变得更好,与其关注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不如关注自己是否能通过这件事情得到什么能力和收获。 ****************************************************** 有很多人都属于第一类人。这可能和他们大多在少年时期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光彩夺目有关。 他们自然而然地把不同的事情分成两类,要么是自己应当表现优异的,要么是自己不在乎的,而一切自我认同都和前者紧密挂钩。这种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强化,以至于变成本能的一部分。我的一个最近升到管理职位的朋友有一次向我抱怨,她在公司一次对新晋中层的管理能力测评得分是 below average。「我怎么可以是 below average!」她忿忿不平地说。 我说:「参与评比的既然都是新晋中层,水平应该相近,那你本来就有差不多一半的概率 below average 啊。」 「我不管,我不接受。别的事情 below average 无所谓,但这件事不行。」她说。 我觉得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心理。它不合逻辑,但其实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自认为有天赋的领域里落到需要通过艰难进取才能逐渐赢得别人好感的地步,简直是种耻辱。虽然从道理上来说,许多人本来就是通过努力奋斗才走到这一步的。但那是「其他人」。 所以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出色,而且要是易如反掌举重若轻的出色才行。辛苦习得的能力,总是不如天纵英才更令人钦羡,哪怕最终实际效用其实差不多。要么就很酷地做好一件事,要么就别去碰它。即使需要付出代价,也最好不要被人看破手脚。有时候我觉得这简直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你要有多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似乎是这个时代的座右铭。 问题是,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意义何在呢? **************************************************************** 禁忌之深正如其脆弱之深。 这个民族习惯,就喜欢神童,或者 “怪力乱神”。 因为大家都是下苦力人,所以特别期望 不废什么力气的成功。 **************************************************************** 笨拙地摇摇摆摆地前进是种奇特的体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比我想象的有效率得多。一开始会觉得看着自己步履蹒跚从零开始并且不断失败简直是种对耐心的折磨,但其实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被微细但确实的成就感所取代。那和发现自己原来天赋异禀的得意全然不同,但如胡适所说,那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然后不知不觉间就发现自己走得还挺远。 **************************************************************** 我们反复讨论过“认知”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先决作用。
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抑郁是一种能力(转)
gordon 2017-3-15 05:12
“抑郁”也可能是一种能力,并非“你”有问题,而是“环境”问题 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有一些人比较特立独行,喜欢创新;而另一些人则喜欢很固定的生活、喜欢维持在某个稳定的状态里。 这两种人就好像是一个坐标横轴上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大部分人可能是在坐标轴的中间部分,即都渴望一定的安全感,也渴望一定的新鲜感,在两者之间。 用统计学来说,就像这个正态分布图,抛物线的拱起部分(在正负两个标准差之内)内囊括了大多数人。 而社会人群中,一定有少数人是在两个方向上分别比较极端的人,他们一般会(在正负两个标准差之外分布)特别追求新鲜感或安稳感。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因为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会更容易在心理上有更大的压力,或者说更容易出现心理波动。 然而,往往真正的“创新分子或精英”也只可能是极少数人,对他们来说,也许“特立独行”、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在社会“创新”进程里,人群中必须付出的一些代价。 能“抑郁”,代表有接受现实的能力 有很多比较大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大师,比如说温尼科特曾提到 “抑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能力”。 它的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悲伤、无助,感觉到自己的目标无法达成”等能力的话,就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比较“自我中心”。 比 如 如果ta遇到挫折,ta很简单的反应可能就是“愤怒”,即“我不接受,我不接受现实,现实不可以这样”,他会持续地表现不能接受的状态 。但是 “抑郁”之 所以是一种能力,是因为它背后隐含着一种对现实清醒的“认识”和无奈的“接受” ,虽然并不是“完全接受”——在“抑郁”的背后,人认清了客观“这是一个无 法改变的现实,不管我多么不愿意,这是一个存在着的现实,我得去面对它。” 比起接受“我做不到”这个现实,我们现在的社会过于强调“快乐”和“做事”,而过少地重视人有时候会有一种“悲伤”和“反省” ,或者说是一种“空”,即“人不一定要做事,也可以处在沉闷一点的状态中整理自己”。 现在社会好像太强调“自我”了,而不太强调这种“空”。 感到抑郁,是因为人知道“我朝这个方向再去努力,也没有办法,就撞墙了,然后我就撤回来”;“撤回来”,然后等待和整理新的目标。 所以, 它是一种在人的适应生存上本来就有的能量保持机制 。 *********************************************************** “抑郁”状态中有一个“转换遗憾”的过程 “抑郁”和“焦虑”可能不一样。“焦虑”是处在“抑郁”之前的状态,是——我调动我的力量去做充分的“搏斗”。但是当我“搏斗”后,发现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撤回”这种能量。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而这种“明智的做法”,实际上是一个潜意识的、习惯性的反应 ,而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反应。 之所以是习惯性的,是因为 不光是人,所有的动物都会“习得性无助” ,它是自然而然地在某个阶段,就会有的一些生理平衡的基础机制,即 某种能量调动到一定程度了,人不可能无限度地去调动 ,于是就自然进行一些状态“转换”。 “抑郁”的背后就有一种“遗憾地放弃”这种感觉,而且其中有一个“渡过”的过程 —— 就是说 看清楚现实之后,我仍然能够看到我还拥有什么东西,我知道还能做什么 ,比如我还能吃饭、呼吸,然后我还能做一点点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就从 从这个低 点再慢慢地恢复 ,由一种心情不好,但是勉强能做一些事情,再慢慢地恢复到做了这点事情、并感觉到一点点成就感和意义,再使心情好一点;然后做做一点事 情……直到慢慢地滚动回来。在这个过程中间, 原来那个“遗憾”可能就不再成为“注意的焦点” 。 因为人是很容易把“丧失”当成焦点的 ,无论是“亲密关系的丧失”、“成就感的丧失”或者是“理想的丧失”,“丧失”往往无法消化,而 “心理创伤”指的其实就是一种“无法消化”的事情,它哽在这里,让你的注意力黏着其上 。 如果这个人没有做新的事情,那么就会停止在这里,平均来说,这个状态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就需要心理干预了 ,因为半年以上的很多事情没有“消化”的话就认为是“病态性”的,是 需要有一个外在的力量来协助来支持,然后从这里慢慢地滚动出来 。 所谓“常模标准”和“精英标准” 心理健康最常用的标准叫“常模标准”。“常模标准”就是指你和这个世界上80%的人一样,那你就比较健康。 我们一般做很多心理测验的时候,用的都是类似这样的标准。 比如大多数测试如果超出平均值一个标准差,就需要注意一下;如果你超出两个标准差之外,那很可能就是有较大的问题。 比如人的性格测试中比如“内向”和“外向”,或者说一个人在社交方面的风格标签“主动”、“被动”,“热情过火”等,这些都是跟80%的多数人比较后、从“中庸”的参考标准来给出的评价。 但是,这个“标准”它事实上有一点点“问题”。 它的问题在于, 首先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 , 即它不是一个心理学家真正研究出来说“怎样的程度叫心理健康”; 它实质就是一种“数据驱动”, 或者说,其实它有一点点“民主的暴力”,就是说谁占据了最主流,那你就需要去和这个主流比较接近,就认为是健康的。 而不是说专家经过大量研究,确认这样才叫“健康”,所以“常模标准”最大的问题就是—— 假如这个时代有问题,或整个文化中间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它就不能说明问题了。 比如说一个时代中,人们都很“躁动”或者都很“保守”,那么这个所谓的“常模标准”,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评估人的标准, 并不是越和别人一样就越健康 。 所以,专家们还提出来另外一个标准 ,与“常模标准”对应的是 “精英标准” ,因为通常它符合的人比较少。 比如说人本主义学者像马斯洛,他提出来“自我实现的人”的14个标准,就是典型的“精英标准”。 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者的14条标准: 1. 良好的现实知觉 2. 全面接受自然、他人与自己 3. 自发、坦率、真实 4. 以工作、事业为中心 5. 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 6. 功能发挥自主 7. 愉快体验常新 8. 有神秘的高峰体验 9. 社会兴趣强烈 10. 人际关系深刻 11. 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12. 处事幽默、风趣 13. 富有创造力 14. 反对盲目遵从 在这些指标里面,你会发现 其中有一些和“常模标准”有一点点矛盾 ,比如说在个人对社会文化适应的程度这点上。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即心理健康非常好的人,ta对社会文化并不是完全遵从和适应的。 很 大程度上,虽然ta可能不会不断地去诉讼、投诉、反抗,带领很多人去反抗、 成为和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直接对抗的力量 ;但是ta在内心里面并不完全认同 “现有的社会文化的现象和标准,大家都认为是好的,ta就认为一定是好的”,ta可能眼光会更远,能看到人类所处的时代的变迁、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 异。 丑小鸭只是没发现自己的“美” 但不是“丑” 很多我们以为是很绝对的事情,换一个时空,就不一定是那么绝对 。我们现在时代觉得这个人是个“缺陷”的事情,换一个时空,它就不是。 就拿我刚才提到内外向这件事情来说。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很长时间是强调人比较内敛的,修炼成比较无形于色的,然后不特别张扬,而且一成功我们就会说“满招损”。 但 是现在受到这种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也不见得始终是这样),只是在现代、尤其像美国的文化中,它就很强调外向,就觉得整个孩子都需要外向,员工都需要 外向,如果你没有外向的话就会打个问号,就觉得你这是一个“缺陷”。但是其实我们知道,人类的“内外向”是有一定的分布的,而且这种分布,它的意义就在于 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下分别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你过于偏向于哪一种都不是简单的好坏可以判定的。 很喜欢《安徒生童话》里那个丑小鸭的故事,我觉得它有很深的 “心理意味” 。 我 们的自我概念、对自我的判断在小的时候一定是受到周围人影响的。没有人天生就“心理强大”到认为“我就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尤其是人会受到养育环境和周 遭的环境评价,当别人给你一个标签“你特别如何”,不管这个标签是好是坏,都会慢慢地影响到你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接受还是不接受等。 所以,我们研究一个人,他的性格中会有一些先天的因素,此外还要考虑一些偶然的因素。 比如如果自己的性格和父母的性格,两者的匹配程度比较高的话,父母和ta的关系来说就比较好,养育上的支持能被接收得比较好,但是如果相似程度很低,比如说父母很内向,ta很外向或者在其他维度上偏差比较大的时候,这个孩子越不能够接收得到父母的支持。 父母的那些不利的养育方式, 有时候给人感觉就是“频道”不太一样 。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和自己频道不太一样的家庭环境中,就会感觉自己很“奇怪”。 比如ta自己很自发想做的事情,环境就对ta说,“你怎么这么特别?你口味怎么那么特别?你审美怎么那么特别?你喜欢的东西怎么那么特别?”这就自然会是一种压力。 就像丑小鸭一样,直到它找到了真正属于它归属的那个群体,它才会意识到自己是“美”的。 它身上并没有一个莫名其妙,就是“丑”的烙印,问题只在于“人和环境”的“匹配”。 当人和环境不匹配的时候 人到底是调整自己还是换一个环境? 这虽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但是, 我们现代社会一个优点就是你还是有选择的权利 。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你有更多的自由。 根据荣格的性格类型说,后人编制的测验大概把人分成16种,就是心理专业测验会用MBTI或 者16PF的量表去测量人的性格。你会发现,各个性格类型之间,他做事情的方式差异很大,思考问题感受的方式很大。但是,当我们人没有学习到人格理论、有 科学的了解作为背景支持的时候;当人们也没有意愿去付出努力去了解别人的时候, 人有一个倾向——就是“简单化”。 为 了维护自我感觉良好,人们会把“和我不一样的”,看成是“不好的”,就会“鄙视”别人。但是,当我们愿意花一点力量去了解别人;当我们有能力对人的复杂性 有了解 ;当我们知道各种人格类型之间真的有时候会呈现相反的状态,并且每种状态都是“有用的”、“在不同环境下都有价值”的时候……当有了这些“知晓”之 后,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好地沟通和减少偏见。 ********************************************************************** 有时候,我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榜样 : 又见倪萍上镜,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她说过,姥姥告诉她一句,也是我喜欢的话,“出多大名,现多大眼”, 她用这句话在火的时候告诫自己。 倪萍,不容易。 今天,她又说了她姥姥的一句,我们很多心理学人都不一定真的懂,不一定做到;“你要不倒谁都推不倒你,你要 不想起来,谁都扶不起你”,听,多么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啊!想想,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现在的问题,推给我们父母,听听姥姥说的,真的应该惭愧~ 倪萍姥姥是生活中真的“心理专家”。 ********************************************************************** 注:其实他们的问题,我都知道,但 问题在于,你没办法把问题推给他们 。
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持宠而娇的心理学原理 —— 能力只是 “行走江湖” 依仗的一种 ... ... ...
热度 1 gordon 2016-9-30 09:16
恃宠而骄。可是这样的人,一定是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在支撑TA,可能是从小受到的宠溺,可能是物质上的绝对安全感(不需要自己太辛苦就能得到很多),也可能是家庭成员的绝对后盾(知道无论怎么任性还是会被爱被认可)。 所有的情感处理方式,都只是一个人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全部折射。遇见冲突的解决方式,是正面解决还是消极逃避(无论用何种合理化包装),都是内在行为机制的反应。这不是针对谁,这就是行为模式。当事人自己未必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会固执己见,绝不听劝,有道理也不听。“你说的都是对的,但我就是不听你的”, 呵呵。真的这样就很绝望。 **************************************************************************** 当父母或家庭一直用外力来干涉和维护一个人的生活时,TA与世界的反馈弧就被切断了:一切行为都被父母的庇护所纠正,TA的行为不会得到世界的反馈,一切任性都没有代价。学习不好有人搞定大学名额,工作有人帮你走关系安排,到最后感情也是任性自我。是的,长大会成熟,会吸取教训,但是醒来前的一切,呵呵 **************************************************************************** 电影《一个人的武林》里反派,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 “封于修” **************************************************************************** 当你被一段话刺痛的时候,多半是因为说得有道理,因为如果分析是错的,根本不会触动你。
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对自我控制的无力,源自于心智的不成熟(转)
热度 4 gordon 2016-9-22 22:06
对自我控制的无力,源自于心智的不成熟,源自于内心安全感的匮乏。 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同步,成长起来。 讨论控制情绪的文章,堪称海量。 但效果,并不明显。 为什么呢? 因为,在情绪控制方面,大多数心灵鸡汤,都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情绪是无法控制的,它是一个人的心智状态。 第二,情绪无法控制,但可以选择渲泄。 你会注意到,即使是最暴躁易怒之人,他发脾气也是很理性的,他会冲着自己至爱亲朋发火,肆无忌禅的伤害朋友亲人,但在忌禅的人面前,却是笑脸相迎。 以前有句话,叫上等人怕老婆,中等人敬老板,下等人打老婆。 现在的表述更优雅一些,会这样说: 我们都很容易犯同一个错误: 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你不是不会控制情绪。 你只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最安全的渲泄方式,而这种方式,却在伤害你与你周边的人。 一个人的人格中,无非不过是情绪与能力两个要素。 能力越是不足,情绪含量就越高。 能力不足,对环境的掌控就越弱,越是易于慌乱。 情绪含量高,就会失控渲泄。 所以人们说,弱者易怒,强者温和。 ***************************************************************************************** 情绪是无法控制的,就算一时控制住,也会以更强的力度喷发出来。 真正有效控制情绪的法子,是强化能力,降低情绪值。 人和人相比,其实没多大区别。 每个人都是情绪化的产物,忽悲忽喜,有哭有笑。但人生的事业境界判若云泥,差别不在情绪控制上,而在于能力强弱上。 情绪要向自己的人生未来目标喷射,可不可以对自己发个狠?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能不能认认真真活出点人样来?只为自己而活,只为自己这一世的生命负责?人死留名,豹死留皮,总不能由任时光蹉跎,到老来回首往事,恍然间泪如雨下,哎呀妈,我这辈子好象还没认真活过…… 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生命价值的深度开发,把暴戾和愤怒转向自己,为自己立一个值得追求数十年的人生目标? 暴躁易怒的人,只是无力面对现实环境。生存能力不足时,所谓情绪控制,不过是畏缩退忍,治标莫如治本,屈忍莫如进取。 只有当你找回生命的尊严,为人生荣誉而战,在这过程中伴随你能力成长,心灵强大,那极不稳定的情绪,才会如风雨过后的水面,渐然趋于平静,呈现出的是美丽惊人的湖光山色。 ********************************************************************************** 人所有对自己的不自信,都是源于自己确实不行 ———— gordon ********************************************************************************** 情绪反应包括了生理唤起(生理感受)、心理体验、认知思考、目标判断和情绪行为几个方面,如果想提高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在情绪反应之前、情绪反应过程 中、情绪反应之后,都有机会。关键是真不真想管理好情绪。
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长大不是啥好事
lanrenyg 2016-2-17 05:14
闺女昨晚突然说:爸爸,我喜欢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好有安全感。唉,孩子长大了。nbsp;
0 个评论
分享 手机的指纹识别功能
热度 2 gordon 2015-4-18 20:13
指纹识别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功能, 大数据告诉我们,每个智能机用户每天解锁60次,如果每次输入密码耗费3秒钟,每年浪费在输密码上的时间是18个小时。 所以说便捷的身份安全验证不光是解决陈冠希们的安全感问题,其带来的便捷感和时间节约也是日日能感受到的“痛点”。 注:这就是成功的秘密, 美国式思维如果你习惯了,就会爱上它。 *************************************************************************************** 很多事情美国人做的都很棒,例如公共财政。 当很多 无知者 鼓噪中国的高铁好时,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美国的公共财政非常棒,中国其实是杠杆过度了。 实际上高铁是不必要的,公路、铁路、飞机 三级体系已经完备覆盖了 当然,考虑到中国受众的习惯,高铁比飞机更适合。 但是要考虑成本的亲 ,更贴心的服务,但是你花了更多的钱。
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自尊心较低的男性更易被传统的女性吸引(转)
gordon 2014-9-10 06:32
注:现代生活的的很多东西都跟中国传统是两码事 在一个相关的实验中,齐尔·柯如布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自尊心较低的男性更易被传统的妇女吸引,但是自尊心强的男性更易被非传统的妇女吸引,这种妇女表达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柯如布认为那些男性对女权主义的或其他非传统的妇女的反感部分来自于男人的企图,他企图在面对可感知的威胁时支持住自己的自尊。这就是,一个非传统的妇女比她的传统的同伴更经常地被视为独断的和自立的人。这些特征会威胁到一个自尊心低的男人的控制和独立的感觉。这样一来,为了保护自己的自我形象,他就会贬损这个非传统的妇女。一个具有高自尊心的男人显然更有安全感并且更不易感到威胁。因此,他就不需要去贬损一个独断的、自立的妇女。” “一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个人可能需要一个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更低的少数团体的存在,这样他才能体会到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一些研究证明,对一个人的偏见程度的最好预测指标是他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兴衰。例如,珍妮弗克罗克及其同事发现,来自社会低层的女大学生联谊会成员比来自社会地位高一些阶层的女大学生联谊会成员对其他女大学生联谊会成员表现出的偏见和蔑视都更多。同样,研究者在调查白人对黑人的偏见或异教徒对犹太人的偏见时发现, 一个社会地位低下或日益衰落的人,比社会地位高或不断上升的人更容易产生偏见。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在教育、收入、职业方面处于或接近底层的白人,不仅对黑人的敌意最深,而且他们为了阻止学校取消种族隔离,最喜欢诉诸暴力。” 注:其实都是可怜人哪 ××××××××××××××××××××××××××××××××××××××××××××××××××××××××××× 挫折 “罗杰·巴克、塔马拉·登博和库尔特·勒温的著名实验清楚地展现了一幅挫折一攻击性(frustration aggression)之间关系的图像。这些心理学家让一些孩子观看满屋吸引人的玩具,但不让他们玩,使他们受挫。这些孩子站在金属网外面观看这些玩具,他们很想去玩一玩,但无法拿到它们。在长时间的痛苦等待之后,最后才允许他们去玩这些玩具。在这个实验中,另一组孩子没有先受挫折,直接让他们去玩这些玩具,这些孩子非常高兴地玩这些玩具。而受过挫折的那组男孩,当最后允许他们接近这些玩具时,却具有极端的破坏性:他们往往打碎这些玩具、将它们摔向墙壁、踩到地上等等。这说明挫折能导致攻击行为。” 注:多笑一笑是有好处的。当然还有中国人的老智慧,难得糊涂。呵呵 知识初学的时候都没啥用,不过当你识破这些游戏的话,你自己的生活会打理的好一点。
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真正的安全感
老醋花生 2012-11-9 15:19
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
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1:43 , Processed in 0.02762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