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钢铁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只能减少人口 或者发展纺织业
热度 2 gordon 2017-4-21 17:58
英国通行标准在1905年颁布,1909年做一次修订并一直沿用到1922年。 邮传部1911年标准,是1909年英国的标准。 1911年标准颁布没多久,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实际上,中国铁路轨制标准化在1905年,已经在商部的主持下开始了。 不是1922年改标不改标的问题,而是你有能力吗?有钱吗?汉阳钢铁厂这样的工厂,还能再建一个吗? ************************************************************************ 盛宣怀也搞不了,有保路运动 重化学工业 对民生 影响很大 小农问题,发展不了机织布,因为有家用土布 ************************************************************************ 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历史给出了答案 经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然经济渐渐解体, 农村凋敝,城市化,农民变成纺织工人 运气不好,一战到二战之间,经济不利于 初等品部门。 不像一战前那几年,纺织品 非常幸福 ************************************************************************ 日本 运气算是不错的 , 一战前的三、四十年 ,纺织品还行 ( 从1870年开始 ) 大炮还是黄油,可能欧洲列强都去干 钢铁了 ************************************************************************ 可以这么看,清政府以 "自然经济+ 钢铁业" 为主 民国以 “市场经济 + 纺织业” 为主,更深入的融入 世界市场。 外交部是第一现代化部门 各国事务总理衙门干的是不错的, 《筹办 夷务 始末》,为啥有这本书出现呢? 清政府的人肯定要为自己辩解嘛 最后发现,清政府还挺现代的,吃惊 ************************************************************************ 相信科学,科学能拯救你 ************************************************************************ 1870年,中国和日本同时发展,中国没办法发展纺织,反而是发展了 钢铁工业 一战后,中国开始发展纺织了,世界市场不好 50年代以后,工业品市场好了,我们又闭关锁国了。 幸好,互联网革命这一波我们抓住了 好不顺啊,中国是真不顺。(从1840年,1870年以来, 还就 “改开” 这一段时间是最顺的 ) ************************************************************* 日本除了二战时期那一段不顺外,其它时候还是比较顺的 杜邦发明了尼龙,挤占了日本的丝绸, 开打 日本竞争力不强的重化学工业
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难产的钢材 —— 张之洞蛮办钢铁厂(转)
gordon 2016-11-30 14:58
汉阳铁厂从1890年折腾到1896年,历时六年,花费白银560万两,始终出不了钢。这其中的主要责任应当由 张之洞 来承担,起码在原料的问题上,他犯了一知半解和想当然的错误。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523047.htm   折腾了十多年一直没有炼出可用的钢,有人说,这责任主要在于 张之洞 。   据说在汉阳铁厂筹建之初, 张之洞 让英国公使薛福成采购炼钢高炉,英国梯赛特工厂曾答复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   说起来这是好心,但 张之洞 却没有买这个账,他回电告诉薛福成:“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   结果高炉运到中国,开工之后却发现铁厂使用的马鞍山煤灰成分太高,无法炼焦。   为解燃眉之急, 张之洞 只 好先从德国进口了几千吨焦炭。可即便是用了德国焦炭,这个中国第一家大型近代钢铁联合企业,也被视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开山之作的汉阳铁厂,在长达十多年 的时间内一直没有炼出可用的钢铁。甚至从1890年折腾到1896年,历时六年,花费白银560万两,铁厂一直没有出钢。之后在江西萍乡发现了安源煤矿, 汉阳铁厂改用萍乡煤炼焦,炼出的钢又太脆容易开裂,根本不能使用。原因则是两种主要原料铁矿石和煤里含硫、磷量太高,以当时汉阳铁厂采用的设备根本无法去除原 料的磷。    张之洞 真的如此外 行,如此胡来吗? 当然不是,从当年他跟薛福成之间的电报记录来看,他动手之前早就做过一定的调查工作, 也对大冶出产的铁矿石进行过化验 ,对铁矿石中的磷含 量是心里有底的。对他来说,建立汉阳铁厂目的是为了给筹建中的芦汉铁路(芦沟桥到汉口,既京汉铁路)提供钢轨,而根据他的考察, 制造钢轨不需要使用最好的 钢材 ,无论使用那种高炉,只要“以最精之法炼之,当无不合”。   当然,造成汉阳铁厂无法出钢的主要责任仍然应该由 张之洞 来承担,起码 在原料的问题上,他犯了一知半解和想当然的错误 。按照他最初的化验结果,大冶的铁矿石含磷量仅在0.08%~0.12%之间,根据当时的认识,含磷0.10%之下的铁矿石就可以用来炼钢。所以依照 张之洞 的化验结果分析,只要对铁矿石进行分拣,就完全可以满足铁厂的需要。   从后人进一步化验的结果看, 张之洞 的化验结果确实没有问题,但有问题的是他挑选的铁矿石样品 。   原来, 大冶铁矿分布相当广,其中确实有含磷量很低的矿床,最低的甚至低至0.03%,但也有含磷量相当高的 ,比如铁山采矿区的纱帽翅矿体含磷量就高达0.58%。 张之洞 最初化验的样品,刚巧就是从大冶铁矿中含磷量相对较低的矿床中采集的。     大量开采以前,这个问题暴露不出来 ,可随着汉阳铁厂开工和1899年签订中日《煤铁互售合同》之后大冶铁矿大量出口,大冶铁矿的产量迅速提高,1900 年时总产量一万五千多吨,到了1906年,就已经暴增到近十万零六千吨。这其中, 由于对日的合同限制,大量低磷铁矿被出口到了日本,留给汉阳铁厂自用的就 只剩下高磷铁矿了 。   铁矿石含磷量无法控制的同时,汉阳铁厂在使用的燃料上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1897年盛宣怀筹建萍乡煤矿时,就曾有人指 出:萍乡出的煤含磷量太高,会对炼钢造成严重影响。到1899年夏,汉阳铁厂的炼钢师又报告说因为萍乡的焦炭含磷量达到0.10%~0.15%,导致生铁 中含磷量高达0.18%~0.20%,这样的生铁已经不可能用来炼钢了。   汉阳铁厂从英国进口的高炉是转炉,转炉分为 酸性转炉 和碱性转炉两种。其中碱性转炉能够去除生铁里的磷成分, 酸性转炉 则不能,可 张之洞 进口的偏偏就是 酸性转炉 。    张之洞 是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吗?也不是,1885年他就曾在奏折里提到:“中国铁质多夹磷、硫,皆须先炼出磺、强水,再入炉冶,始成纯质”1889年, 张之洞 曾有意在山西另设铁厂,请驻德公使洪钧代购炼钢设备时也明确指出:“炉须能兼炼有磷者”。   导致汉阳铁厂在十多年时间里一直没能出产合格钢材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 张之洞 片面自信,因为手中有了对大冶铁矿成份的化验结果,就确信采用价格相对低廉的 酸性转炉 没问题 ,炼铁、炼钢所需的燃料对钢材质量的影响他根本没注意到。 事到临头发现问题超出自己的预期 ,他这个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自然也就无计可施了。   还有一条原因就更加令人扼腕了,即便是错用了 酸性转炉 ,事情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转圜的余地。其实欧洲的铁矿石中磷含量也很高,廉价的 酸性转炉 应用范围有限。为此在1878年,有人发明了一种能够使 酸性转炉 改性的方法,具体说就是用焙烧过的白云石混合石油涂抹 酸性转炉 内壁,改变高炉内衬材料,同时在钢水和燃料中加入特定添加剂。这种经过改良的转炉可以用高磷生铁炼钢,称为碱性转炉。   这种技术 张之洞 本 人虽然不了解,但汉阳铁厂聘请的外国技术人员曾经向他提到过,萍乡煤矿的洋总工师赖伦曾经提到:“大冶、萍乡两矿均极佳,所不足者磷皆稍重,只须将炼钢炉 稍改,即可造上等多麻钢”。可惜的是汉阳铁厂一直没有认真听取这方面的建议,而是 简单的采用挑选低磷铁矿石、焦炭这种没办法的办法 ,随着原料中含磷量越来 越高,炼出的钢铁只能是一炉不如一炉。   最终,无计可施的汉阳铁厂又向日本借款300万日元, 拆毁了原来的 酸性转炉 ,改用平炉法炼钢,这才炼出了优质的马丁钢 。可时间已经走到1905年了。   如果说 张之洞 对汉阳铁厂、乃至整个中国钢铁工业,只有过错,没有功劳,那就稍显偏颇了。用1909年汉冶萍公司经理叶景葵说过的一段话,比较能够总结 张之洞 的功过,他说:“假使 张之洞 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 张之洞 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   谨慎地踏出第一步,当然比鲁莽地踏出第一步要强得多,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要踏出那第一步。在 张之洞 所处的年代,整个中国一派腐朽堕落的风气,尤其官场,无论什么事,多重要的事,如果迁延不决,最终会在各种“调查、研究、斟酌、酝酿”中拖黄、拖烂。因此,没有 张之洞 略有鲁莽的一步,没有他勇敢而义无反顾地踏出民族钢铁业的第一步,可能也就不会有辛亥革命前后年产生铁八万吨、钢材近四万吨、钢轨两万余吨的汉阳铁厂了。 ********************************************************************** 还有一种说法,是萍乡的焦炭含磷 (都是屁事) 炼铁的主要原料铁矿石和焦炭都可能含磷。无论在哪里化验铁或钢轨,它经过熔炼,改变了化学结构,都只能测出含磷多少,而不能显示磷从哪里来。要找钢轨含磷多的原因、要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就要先化验矿石和焦炭。汉阳铁厂早就实行了这样的制度。 早 在光绪二十三年二月间,盛宣怀接办铁厂初期,炼铁厂比籍工程师吕柏写信向盛宣怀反映,萍乡焦炭“磷质十一毫,如0.11%。……但嫌所含磷质过多,要成上 等生铁百色麻所用者,则此炭不甚合宜”,他建议用低磷的矿石来中和:“倘铁矿磷少,则萍乡之炭可多用”。 盛宣怀对此极为重视,命令德籍矿师赖伦“专取少磷之铁石”。我们读盛档《汉冶萍公司》可以得知,盛接办铁厂后的二、三年内,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焦炭含磷, 根本不存在矿石不适合炼钢的矛盾。
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弗尔克林根钢铁厂
热度 6 gordon 2013-11-29 14:55
在德国版图的西南面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地区,叫做萨尔。萨尔这个名字出自流经这个地区的一条大河:萨尔河(Saar)。萨尔河发源于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山中,萨尔地区也与法国接壤,所以,历史上这个地区就一直是德法两国争夺的地盘,1935年,在决定萨尔地区未来的全民公决中,超过90%的选民投票决定重归德国,成为德国的一个州——萨尔州。 萨尔河全长246公里,流经法国和德国的很多城市,其中当然包括萨尔州的首府萨尔布吕肯(Saarbrücken),但今天我的目的地不是萨尔布吕肯,而是离萨尔布吕肯20多公里的萨尔河旁的另一座小镇——弗尔克林根 (Völklingen)。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弗尔克林根钢铁厂”就位于萨尔河畔。 弗尔克林根钢铁厂(Völklingen Hütte)始建于1873年。在建成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德国最大的冶铁工厂。鼎盛时期,这里有4000名工人,每天生产超过5吨的生铁。整个城市充满了噪音、火光以及刺鼻的气体。直到1986年,冶炼工厂最后一座高炉的炉火熄灭——钢铁时代的结束。 1994年,停产后的弗尔克林根钢铁厂,作为从十九到二十世纪工业文明和技术发展史的独特见证和缩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萨尔河 (River Saar)   西欧的河流,发源于孚日山脉。经法国流入德国境内,注入摩泽尔河。河名很可能源于印欧语的ser(流),德国西部的萨尔煤区( Saarland)即取名于该河,而城市萨尔布吕肯(Saarbrucken),意即“ 萨尔河 上的桥梁之意”。 法国洛林(铁矿)—— Völklingen —— Saarland (煤),德国是一个煤矿比较丰富,铁矿相对缺乏的国家,弗尔克林根钢铁厂建于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之后。 法国北部铁盆地的洛林铁矿是一个巨大的沉积型贫赤铁矿(品位31.4%,含磷高达2%),相当于我国的宣龙式贫铁矿。洛林铁矿曾是欧洲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基地,在1929年的产量高峰期一度达到5000万吨,占当年全球铁矿石产量的1/4。 目前,洛林铁矿区的矿石仅销售给附近的一些钢铁厂。 钢铁厂与小镇紧密相连 这是钢铁厂的徽标,上面用英语、德语和法语书写的是“凯尔特人”,或许是因为凯尔特人是最早掌握和使用铸铁技术的民族 ××××××××××××××××××××××××××××××××××××××××××××××××××××××××××× 鲁尔区的铁矿石原来是法国洛林铁矿,后来是通过内河航道从国外运进来,再后来就把工厂搬迁到了荷兰,交通更方便。鲁尔区现在的矿石来源和上海宝钢比较像,都是靠进口的。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的。   鲁尔区有着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首先,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第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第三,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从杜伊斯堡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联系。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铁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第四,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公里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这里集中了5个50万~100万和24个10万~50万人口的城市。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范围内加工、消费。 恩格斯在写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之前写过 《乌培河谷来信》, Wuppertal 就在鲁尔工业区。 乌珀河是莱茵河的右支流,长114公里。 ××××××××××××××××××××××××××××××××××××××××××××××××××××××××××× 可以肯定的说,恩格斯不是煤老板,他是干纺织业的,类似于日本电影《望乡》的纺织厂主。 伍珀塔尔(Wuppertal)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山城地区(Bergisches Land)的一座大城市。 在地理位置上,它位于“莱茵-鲁尔”城市群的几乎正中央与“鲁尔工业区”的南部,杜塞尔多夫区的邻市(约西部30公里),距离科隆东北向约40公里,距离埃森东南向约23公里。伍珀塔尔有约360,000人口,是一座中型的大城市,该州的十个最大城市之一。 伍珀塔尔市在1929年8月1日由艾伯费尔德(Elberfeld,自1883年来的大城市)与巴冕城(Barmen,自1884年来的大城市)及所辖的城区Cronenberg,Ronsdorf,Vohwinkel与东部的Beyenburg一起建立,当时叫巴冕城-艾伯费尔德。1930年结合民意改名为伍珀塔尔(Wuppertal)。在德文中,伍珀Wupper是城市所在地的一条河的名字,塔尔Tal是山谷的意思。 伍珀塔尔的历史 最早是在公元前1000年有人进入了这个角落。今日的伍珀塔尔地区,也就是当时的那一群城区,出现于约一世纪。还早在后来的“鲁尔工业区”发展起来之前, 巴冕-艾伯费尔德在19世纪末期已经是德意志帝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很多交通运输路线穿过城区 ,如:山城铁路线或者更多的矿之路。今天的到哈根市的联邦七号大道(Bundesstra e 7 ) 在当时是普鲁士最固定的要道之一。 到巴冕-艾伯费尔德的铁路工程在很早的时候就连接了杜塞尔多夫,科隆与哈根。很多地方还都有接向该城区的各自的路线。这里曾经还负载很大的原材料运输量,并为运送货物与产品到全世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巴冕-艾伯费尔德铁路网是当时德意志帝国四大铁路网之一 ,这个铁路网从西南向从哈根到杜塞尔多夫,南北向从埃森到韦莫基辛(Wermelskirchen)。 在1900年左右,小型铁制手工物品与纺织工业及引人睹目的商业为这两个城市带来了强大的增长。1929年8月1日,巴冕城与艾伯费尔德合并。 1934年,基督教下的反对者们在巴冕城信仰会议上聚在了一起,为了反对阿道夫·希特勒。在卡尔·巴特(Karl Barth)的思想下,改革教会,信义宗,联合教会建立的宣信会(Confessing Church)并完成了巴冕城宣言(Barmer Erkl rung),这是教会拒绝纳粹统治的一个重要文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伍珀塔尔市受到盟军两次袭击,数千人死亡。鉴于其工业基础,市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对城市进行重建。 纺织工业直到1970年代一直是该市的经济基础 ,纺织业市场逐渐全球化,于是纺织工业在伍珀塔尔已没有重要意义。 ××××××××××××××××××××××××××××××××××××××××××××××××××××××××××× Wuppertal 周围著名的城市 —— 诺伊斯(Neuss) 诺伊斯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早在公元前16年,古罗马士兵就在埃尔夫特河汇入莱茵河处建造了一座木质的堡 垒。据推测,凯尔特人曾经在如今的诺伊斯地区居住,这里的地理优势明显,一方面位于一条重要陆路的终点,这条道路从被恺撒征服的高卢一直通往莱茵河,另一 方面又处于交通便利的水路,包括莱茵河、埃尔夫特河、利珀河(Lippe)、鲁尔河(Ruhr)和乌珀河(Wupper)。 公元1世纪中期古罗马士兵在埃尔夫特河河口附近建筑了一座石质军营(Castra Novesia),可容纳6500名士兵,在军营附近则建立起来战壕和一座战地城市,供士兵的家人居住,以及其他商人、旅馆主和军械工人工作。公元2世纪 初军队撤走后成为居民区,又逐渐建造了防波堤和教堂等建筑。 1190年诺伊斯第一次正式被官方称为城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授予诺伊斯关税自由,1200年左右建筑起5 扇城门的城墙,1209年Quirinus-Münster大教堂奠基。由于诺伊斯在1474年至1475年间抵抗了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的长期占领,作 为奖赏,腓特烈三世皇帝又授予诺伊斯铸币权、使用红色印章的权利,诺伊斯同时成为一座汉萨同盟城市,并拥有了新的城徽,这些奖赏在诺伊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但是1583年至1588年科隆战争的战败和1586年的一场大火使得诺伊斯一切尽失。 1794年至1814年诺伊斯被拿破仑占领,1816年成为普鲁士一个县的首府。19世纪,诺伊斯建造了莱茵河上的铁路桥,连通了莱茵河右岸的杜塞尔多夫和整个铁路网,加上莱茵河港口的建成,使得诺伊斯经历了新的经济复苏。
1260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汉阳钢铁厂颈上的金融绞索(转)
热度 4 gordon 2013-11-29 08:16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到关键时期,都开始大炼钢铁。19世纪末,李鸿章等洋务派从欧洲“搬回”了枪炮厂、机械厂、轮船厂、织布局……中国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但没有钢铁这根梁柱,国家工业体系就无法独立,还得继续向西方要饭吃。   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指挥下,洋务运动的压轴项目汉阳铁厂上马。不到三年,一座集炼钢、冶铁、煤矿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大别山下拔地而起。1894年5月,汉阳铁厂试产成功,比日本八幡制铁所(日本最大钢铁企业新日铁的前身)早六年。   在当时,汉阳铁厂规模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钢铁公司,用张之洞的话说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欧美各国更深受震撼,称其是中国的“一代雄厂”,把它看作中国觉醒的标志。    资金泥潭   然而,汉阳铁厂的成功创立并没有让张之洞得意,炼钢最烧钱,但他恰恰又没钱。当时朝廷有两件外债压垮汉阳铁厂大事要抓:一个是办铁厂,一个是给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由于资金紧张,朝廷答应好的每年给铁厂拨款200万两银子,结果只拨了一次就没了后话。   汉阳铁厂从建设伊始就遭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由于两湖地区的煤矿、铁矿不在一处,于是折中在武昌设厂,为避免绅民不断阻挠资金无端耗费,张之洞临时决定改到汉阳建厂。没成想,汉阳是个低洼地,要建厂先得填9万方土做地基,这一项又耗银30万两。   好不容易16根大烟囱立起,张之洞却发现铁厂无煤可烧,原来萍乡煤矿的产能根本不足以供应铁厂的需要。不得已,铁厂只能高价购买开平煤矿的煤,甚至购 买日本、德国的焦炭。当时,生铁市价每吨20两白银,而开平煤到汉阳的到岸价每吨就已经高达17-18两,洋煤更贵。加上技术缺陷――容易断裂,汉阳铁厂 炼出来的生铁与钢,在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 注:美国前总统胡佛就在 “ 开平煤矿 ” 打过工。   万般无奈,张之洞先是想把厂子承包给洋人,结果国内各方激烈反对,最终,他找到盛宣怀,满足了盛提出的条件――必须由盛兼办铁路,掌控销售市场。 1896年,盛宣怀当上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督办,随即接管了汉阳铁厂,从此汉阳铁厂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开始大力招商引资。   可惜,汉阳铁厂当时的生产效率只有英、德钢厂的一半,美国钢厂的1/3,根本无法与洋钢竞争。从官督商办的1896―1905年,汉阳铁厂共亏损 226万两银子。盛宣怀只得利用兼任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通商银行等企业督办的职权,从这些企业抽调了200万两白银,算作“商股”充数。   但是,最紧急的燃料问题不解决,铁厂的生产就上不了正轨。山穷水尽的盛宣怀抛出了杀手锏――改造萍乡煤矿,实行新法开采。   改造萍乡煤矿需要巨额投资,修铁路把煤从山沟里运出也需要大把银子。钱从哪儿来呢?   当时的国有银行赔偿日本战败赔款还自顾不暇。盛宣怀发现,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向外国银行贷款,尤其是把中国赔给日本的钱再借回来。1899年,盛宣怀 向德国礼和洋行和日本大仑组借款300万两银子,再加上股款和挪借的200万两,一股脑砸进了萍乡煤矿改扩建工程。一年后,萍乡煤产量已经能供应汉阳铁厂 的需要,每吨售价11两,远比开平煤便宜。   原料问题看似被解决了,但是技术问题又带出了新花销。原来,汉阳铁厂的炼钢炉不适合炼制含磷量高的湖北大冶铁矿,出产的钢材容易断裂。盛宣怀派人到英国化验大冶铁和萍乡煤,英方认为都是上品,改用碱性高炉即可炼出优质钢。   改造炼钢设备,再次需要大笔资金。此时,汉阳铁厂欠债已达300多万两,要摆脱这个困境,只有硬着头皮增加投资、改造设备、扩大销路。于是盛宣怀又向日本兴业银行(601166)借款300万日元。   1908年,6座高炉全部改扩建完毕,同时新建了轧钢、钢轨、钢板厂,扩充了机修厂和电机厂。这一浩大工程耗银300余万两。扩建与改造后,汉阳铁厂在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上有显著的改进。汉阳铁厂的账面甚至开始出现盈余,尽管只有区区15400元。   商业上一时的成功并没有把资金问题抹去。1908年盛宣怀把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正式合并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认为煤钢联合能够以 煤补铁(当时煤矿远比炼钢赚钱)。他原本设想此举可以吸引资金2000万两,还清所有欠款后还能进一步扩充设备。但是民间资本对煤钢联合反应并不踊跃。    到1912年4月,汉冶萍的资本有940万两,但欠债却高达2440万两。汉冶萍面临的局面是,要么宣布破产要么再扩充生产。盛宣怀选择了后一条路 。于是,盛宣怀又从日本正金银行借款1500万日元。    金融鸦片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阳铁厂每次引进外资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扩建,都使得产能与质量有一个大的提升。可以说,外债对汉阳铁厂的发展起到过促进作用。但最终压垮“一代雄厂”的也正是巨额外债。   1914年,由于一战的刺激,世界钢铁价格迅速攀升,生铁每吨市价最高达260元。但是由于1913年与日本签订的借款合同规定:汉冶萍在40年内应 供给日本矿石和生铁两项共3000余万吨,每年产品须尽先供应日本;并且售予日本的矿石与生铁的价格不以国际市场价格为标准,而是由汉冶萍公司与八幡制铁 所协商行事。   结果在大战高潮期间,汉冶萍生产的矿石有3/4输往日本。而由于合同限制,矿石与生铁不能按国际市场价格调整,汉冶萍在一战期间售予日本生铁30万吨,损失3000万银元,再加上铁矿石,汉冶萍一共“贡献”给日本达11500万银元。   本来,汉冶萍公司可以凭借一战还清日债,打一个翻身仗,但是借款合同让其丧失了千载难得的良机。 1921年,战争带来的繁荣褪去,世界铁价猛跌,汉冶萍从此一蹶不振。   汉冶萍公司的金融绞索是如何被戴上的呢?   事实上,汉冶萍公司对日本的历次借款,表面上是由三井洋行和正金银行出面,实际上背后完全由日本政府主导。早在1905年,日本外务大臣桂太郎就宣称,日本的贷款目的是逐步攫取萍乡和大冶的采掘权,甚至控制整个汉冶萍的管理权。   1910年汉冶萍想将多余大理石卖给美国西方钢铁公司,日本质问“除售制铁所外,能否兼售他国”;1914年汉冶萍打算向英国和中国通惠公司借款还清 所有债务,日本威胁说这将导致邦交反目;1915年汉冶萍想委托别家行号购买机器,日本立刻警告“购买各种机器均应由东洋行家承揽”。最终,以上商业行为 都不了了之。 注: 日本人的要求没有问题 ,落后就要挨打嘛,low 逼的代价。    从汉阳铁厂到汉冶萍公司,这家中国钢铁巨龙为资金所困,投入与产出始终未能形成正循环。产品无法与欧美和日本的产品竞争 ,汉冶萍公司最后只能靠卖矿石过日子。1900―1931年,汉冶萍矿石产量的56.4%都输往了日本。 ×××××××××××××××××××××××××××××××××××××××××××××××××××××××××××××××××××× 汉冶萍公司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采用近代技术共生产铁矿石1400多万吨,生铁240多万吨,钢60多万吨,煤1500多万吨,焦炭 400多万吨(煤统计到民国17年、焦统计到民国13年为止)。拥有三万名钢铁和采掘工人,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张之洞办汉阳铁厂时曾先后派40人到比利 时学习,商办以后又先后派出8人到欧、美留学,曾任汉阳铁厂总办的吴健、萍乡煤矿的矿师金祖生都是公司派往英国、德国学习矿冶技术的专业人员),但是最终 还是失败了。 李维格曾于民国初年写《汉冶萍公司历史说略》一文,较详细地分析了公司困难的原因,他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东亚创局,事非膏习,自张盛工公以及二公前后所用之人,无一非门外汉,暗中摸索,何能入室升堂,此困难原因之一也;官款不继,后招商承办,……又以 张公铸成大错,方且引为殷鉴.指摘之不遑.何来附股,其时全赖盛公与轮电两公司华商多有感情,慨然分其公积,作为创始股份,及至三十四年新厂告成.铁路渐 兴,又值厂矿注册,成为公司……始有大批股份投入,然迄今仍债多股少,不但付利,兼须拨还债本,此困难原因之二也;事未办成何来余利,而华商股款附入,官 利即起……岂有难如制铁事业,方在购机建厂,而即须付利……,此困难原嗣之三也;汉厂之大希望在路轨,……及各路开工而洋厂争竞,各国保其本国铜铁事业, 加重进口税,使外铁不能侵入,中国不但不能加重,且并值百抽五之轻税亦豁免一,故若欲洋轨之来,以与汉厂斗者,洋厂得重税之保护,在本国获利丰厚,……且 铁路洋工程司(师)于汉厂之轨种种留难,以达其外购目的,此困难原因之四也; 萍矿之大希望在合兴公司之粤汉铁路,而当时赎路风潮剧烈,卒至废约,停顿十余 年,萍矿间接直接之损失不知凡几 ,……此困难原因之五也。…… 汉冶萍公司的没落,从公司内部来说,主要是经营管理不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汉冶萍公司处于黄金时代,从民国3年(1914年)至民国8年 (1919年)共盈利2940多万元,其中发放股息就达920多万元,占全部盈余的31%,发放董事长、经理等办事人员酬劳奖金达100多万元。此外,还 花了40万元修“盛公祠”,而用干扩建的经费只420多万元,占14.2896。公司与厂矿办事人员营私舞弊层出不穷,公司曾发生四大贪污案,萍乡坐办林 志熙侵吞公款银30万两,虽经起诉,但是不了了之。 日本财团先后贷款5000多万日元给汉冶萍公司(即资本输出),一步步控制了汉冶萍公司。日本制铁所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在1911一1925年 期间.共购买生铁895 867吨,铁矿石9475 556吨(包括大冶沦陷后运走原汉冶萍公司开采出的235 688吨),获得巨额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价格暴涨,而汉冶萍公司供给日本的生铁和矿石仍按合同规定价出售,虽经公司派人交涉,有所调整,但提 高的幅度很小。 此外,民国年间,军阀混战,造成交通经常梗阻,煤焦运输中断,使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被迫停产。 汉冶萍公司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损失。 ×××××××××××××××××××××××××××××××××××××××××××××××××××××××××××××××××××× 粤汉铁路 1896年10月,清政府下旨修建粤汉铁路。但因耗资巨大,工程延迟至1900年7月才动工,且进程缓慢。至1903年8月仅建成49公里的广州至三水支线。1911年,完成长沙至株洲段。1916年6月,完成广州至韶关段。1918年9月,完成武昌至长沙段。直到1936年8月,粤汉铁路全线1059.6公里才竣工。 1936年9月1日,终于从武昌开出了直达广州的第一趟列车,粤汉铁路从酝酿到开通,走过了艰难的40年。“当时都是烧煤的蒸汽火车速度,和现在的自行车差不多,时速只有35公里,从武昌到广州需要44个小时。” 至此,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汉口和武昌也都有了铁路,但被长江天堑所阻隔。 其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京汉铁路线上的火车,在武汉都要靠轮渡过江到武昌,才能与粤汉铁路对接。 因此,在长江上修桥,把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成一体,是几代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铁路人的夙愿。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筹备大桥建设。1954年1月,政务院第203次政务会议作出了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经过两年的奋战,万里长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于1957年10月15日胜利建成通车。 从此,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成了一体,正式更名为京广铁路 。 注:自此,终于建成了以铁路网络为主、航运为辅的综合运输体系。
5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转>张之洞蛮办钢铁厂
热度 9 gordon 2012-8-26 21:01
  晚清时期,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虽有雄心壮志,但他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担当起自强维新的建设大业。单以他在湖广总督任内所办的汉阳钢铁厂而言,在中国的工业建设史上,就是一个很大的笑柄。   这一计划中的钢铁厂,原定于广州城外的凤凰冈。不久,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为湖广总督,钢铁厂随之设置于湖北。   当时,湖北大冶发现铁矿,有人建议将钢铁厂建在大冶,张之洞说:“大冶太远,如果将工厂建在汉阳,我还能看到工厂的烟囱。”于是,厂址选定在龟山下的水田中。   在那里,地势低洼且潮湿,建厂时,要先从垫高地基做起,共计填土九万余方,耗银三十余万两。汉阳钢铁厂的全部建厂经费为300万两,填土已经占去1/10。虽然张之洞的手头阔绰,对于用钱,不太计较,但这笔账还是要算到工厂的生产成本里。 他电驻英公使薛福成 购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 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   于是,厂主依照英国所用的酸性炼钢炉,制造一座贝色麻炉,运到湖北。   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炼钢法有两种:一是以酸性冶炼的贝色麻法,一是以碱性冶炼的马丁法。两种炼钢法的区别是,贝色麻法不能除去铁中的磷元素,因此,不宜用于含磷较多的铁矿;如果铁矿的磷较多,就应采用马丁法。   大冶铁矿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矿砂中的磷元素较多。如果用马丁法冶炼,当然不成问题。汉阳钢铁厂的炼钢炉是根据贝色麻法设计的,无法去除铁中的磷,所炼成的钢铁,容易脆裂折断。   张之洞根本不知道这一点,只是以他粗率的做事气派,让英国厂商自行决定。   这一次,他的机缘太不凑巧。 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马鞍山的煤,灰矿并重,不能炼焦,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从光绪十六至二十二年(1890— 1896),耗资560万两,还没有炼成钢。后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张之洞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 易脆裂。于是又向日本借款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   从英国订购的机器,1891年运到中国,1894年,汉阳钢铁厂的产品开始上市。当时,进口的洋钢在上海的售价是每吨银三十余两,汉阳厂的钢只能卖每吨银23两,还乏人问津。    钢铁工业的基本原料是煤与铁,为了节约成本,办钢铁厂或以铁就煤,或选择煤铁二者的中点。由于汉阳钢铁厂选址错误,使工厂与铁矿和煤矿分别位于相隔遥远 的三个地方,铁矿砂来自120公里外的大冶,每吨运费银元3角4分;焦煤来自开平煤矿,运到汉阳,每吨要卖银16两。把这些生产成本加起来,即使不包括员 工薪金,已经超过产品的售价。到了1898年,汉阳钢铁厂累计亏损一百余万两。   张之洞在建厂之初种下的先天性缺陷,无法补救,最终使他的一腔热忱都成了画饼。 注:也不能这么说,张之洞要不建这个厂,甲午战争后更没钱建厂了。不过建厂不化验焦煤与铁矿砂,确实汗颜。 宣统元年(1909),汉冶萍公司的经理叶景葵评论道: “假使张之洞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张之洞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 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 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 比这晚几年。
50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30 08:41 , Processed in 0.02881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