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游击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游击战与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gordon 2014-12-18 13:57
很多人,对我们是怎么成功的,认识不清楚。 西欧是怎么崛起的,呵呵 原因很简单嘛,就是 大西洋航路的开辟。从葡萄牙到非洲好望角 ,这条航路的开辟,形成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实际上,游击战能够成功的根本啊,或者说,乡村能够成为 基地的根本啊,原因就在于无线电的发展。 它掌握制电磁权的 这个造成了,它说散,但并不散。 ************************************************************************* 跟 “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 一样,它从朝鲜那边过了,呵呵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具有制电磁权的。 至少在跟美国人交手之前,无线电能力并不弱 它是在这么一个基础上,制定了一定的战略战术。 注:关键是遇见美国了,这个优势保持不住了。 不管在哪个领域,想 “出类拔萃” 都是不容易的。 它不出来吹,其实很传奇。
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该来的总是要来:游击战和大炼钢铁
热度 3 gordon 2014-6-5 08:42
游击战这种战术啊,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 “壕沟炮兵” 和中国当时的物质经济条件 的约束而产生的。 用弹道学解释这个事是最明白不过的了。 在 一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星期,虽然德军工兵手上只有50门250迫炮,但他们已经在解决法军与比利时军要塞的行动中证明了自己;而当秋天来临西线运动战告一段落的时候,对付法军的战壕更证明了迫炮非凡的价值。法国东北部Argonne森林地带是两军最先开始掘壕对峙的地方,而在浓密的森林中,德国炮兵发现自己 很难在混乱的战斗中为步兵提供有效的支援。 在近距离战斗中,德法两军速射炮低深的弹道都很难击中躲藏在树木与散兵坑中的敌人;而当德军炮兵把阵地后移,希 望有更多空间可以让弹道更高一点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会暴露在射程更远、射速更快的法军75速射炮弹幕中。 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德军尝试着找来一些170迫 炮,并把他们当成「极短程火炮」来运用。 传统的火炮受地形影响,不论是直射和曲射,都很不方便,所以发明了迫机炮。 被 迫炮打得落花流水的苦主,法军高层在1914年9月下令要不计代价找出一种可以跟德军迫炮匹敌的武器。法军幕僚们很快地找到了——不是在兵工厂的设计桌 上,而是在博物馆跟各地军火库的角落里——早在路易飞利浦朝代(1830~1848), 法军就生产了一批小型的青铜制前膛装填火炮,虽然这些火炮是使用黑 色火药的 ,但法国步兵很快就发现这种武器可以有效地把炮弹射到德国人战壕里。 虽然使出浑身解数,但面对着德军优异的迫炮,法军还是无法赶上德军的优势。法军高层找到了长久以来鼓吹迫炮不遗余力而人缘甚差的Duchene工兵中校来解决这个技术劣势,Duchene最后交出的成果是58T型迫炮,可以发射一种6公斤重有翼弹头的武器。 这种新型的武器主要是利用各种各样火炮零件拼凑而成,例如它58毫米直径的炮管其实原本是105毫米加农炮的复进缸,而直径150毫米的药筒是从老式已除役的150毫米臼炮炮弹改装而来,而 弹头内装的高爆火药则是装填民用的炸药 ——对传统野战炮来说这种火药太不稳定。 德国迫机炮完全就是工兵操控的,最早的目的是为步兵开出一条通道。这是日俄战争的经验。 德国观察家在旅顺港之役中发现了 在现代化要塞攻击中,有效快速地在铁丝网中开拓一条攻击路是决定步兵生死的重要关键 。从这样的经验出发,德军迅速发展了一系 列的迫击炮来替步兵开路;而在当时德军的兵种划分下,这类的武器交给了战斗工兵单位,以便与其他武器配合来破坏敌人的要塞地带。 与德军利用工兵来操作这种武器不同, 法军是利用炮兵来操作这种武器,当时大量多余的75速射炮操作人员是最好的人力来源 ——而许许多多的炮兵指挥官也趁着这个机会,把手下最差的人员踢到迫炮单位去。 迫 炮利用两种方式来协助步兵攻击,在准备阶段迫炮系统化地射击敌军阵地上的观测所、掩体、机枪巢等,利用本身优异的准确性,把敌人的据点一个接一个地「敲 掉」;而当步兵从壕沟中出发后,迫炮则把所有火力集中在最接近突破点的法军战壕上,形成固定弹幕压制法军,而当德军步兵发起最后冲锋时,迫炮的弹幕则以计 划突破点为中心往法军阵地两侧与后方移动,以协助步兵席卷敌人阵地。 只要有适当的准备——以夺取孤立的法军阵地为目标,攻击部队事先进行反覆演练,储备大量弹药——德军都可以在有限目标攻击中取胜。相较于法军多半以失败收 场的模仿,德军的胜利很大部分必须归功于步兵与工兵间的协调合作。德军步兵放弃了传统操典中所有人员形成一线同时从壕沟中跃出攻击的方式,而是在工兵的支 援下每次由小群步兵发动攻击、占领一小块几十公尺长的法军阵地、巩固阵地,然后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相同的方法,直到攻占整次有限目标攻击的所有目标为止。 这种步兵小组攻击法不但可以大量减少暴露在法国炮兵防护射击时的伤亡,更可以有效解决法军阵地前障碍物造成的困扰。相对于传统炮兵准备射击要想办法清除一 大片的障碍物,现在德军只要想办法清除一条窄窄的攻击路径即可,而要清开这么小的一块区域也不再需要大量的炮弹,几根破坏杆、几发迫炮弹就可以清出足供数 十名步兵前进的通道。而炮兵的准备射击目标区更小,不但让单位面积内的火炮射击密度更高,也能有效地节省许多弹药。 不过1915年德军在西线上有限目标攻击最重要的功臣还是迫击炮,相对于利用野战炮射击机枪巢,迫炮只要几发炮弹就可以精准地消灭对攻击路径产生威胁的任 何机枪阵地。当德法两军阵地距离缩短到不到100公尺时,任何要利用炮兵射击敌人第一线阵地的一方,都要冒着极大的误击风险。只有迫击炮在这种距离内有足 够的精确度可以将足够的炸药丢到敌人阵地中。 德军是这样地倚赖他们手中的迫炮,甚至他们发动的有限目标攻击的极限都等同于迫炮的最大射程。 这还不够。 除了在山地游击战中运用迫机炮外,他们还发明了“改造地形运动”,把这一战术一般化,从山地推广到平原和其它地区。 这一点戳中了日本人的软肋,对于美国人来说,可以把推土机,改装成战场机械。而日本人当时恰恰缺石油。 最后变成了中日两国的劳动竞赛。这就是游击战的真正力量来源。 ××××××××××××××××××××××××××××××××××××××××××××××××××××××××× 游击战可是对付不了 老美的。 越南人的地道,倒是能藏人,可以种粮食吗?越南人吃的是我们的粮食 美国人要来对付我们怎么弄?这也是以后再也不提游击战的原因和1958年大炼钢铁的原因。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让美国人大惊失色,从此拉开太空时代序幕。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反应之一就是创建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520万美元的拨款和对当时来讲是天文数字的2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足以说明195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 迫击炮和步兵炮,都是非常棒的东西,非常迷人 德军是这样地倚赖他们手中的迫炮,甚至他们发动的有限目标攻击的极限都等同于迫炮的最大射程。 由于当时的中型与重型迫炮的射程分别只有750与476公尺,当德军攻占法军第一线壕沟后通常就已经到达了这两型迫炮射程的极限,而 这两种武器最初又是设计作为攻城武器使用,重量太大不适合搬运 ,因此所谓的有限目标攻击通常在德军步兵攻占法军第一道壕沟后停止。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Bauer上校(此时已经晋升)在1914~15年的冬季试图去找出让德军步兵在攻占法军第一线壕沟后却仍能持续保有足够火力的方 法。第一个尝试是使用一种克鲁伯设计的37毫米实验性火炮,但在实战中这种火炮却证明是「比没有还糟糕」——不但口径太小无法摧毁任何像样的目标,发射时 火光太大又容易被敌人发现。Bauer上校并没有放弃这种「步兵炮」的概念,并利用威廉亲王的实验部队「鲁尔突击步兵营」持续进行相关实验,而到了 1915~16年冬季终于找到了最适当的武器—— 锯短炮管、降低炮架、移除长距离瞄准具的俄制76.2毫米野炮。 德军同样在防御战斗中使用步兵炮 ,当西线开始进入壕沟战后,德国人就把部分步兵师中的野战炮或是一些从海军搞来的小口径火炮,以单炮配置的方式布置在第一 线阵地,作为所谓的「侧防火炮」。 为了避免成为敌人炮兵的目标,这些侧防火炮通常都利用山丘或其他地形来掩蔽 ,这也意味着火炮的射角与射程会大幅受限。德 军很快发现原本的标准型野炮太大、射程太远,而有 短炮管、低炮架、简易瞄准具的小型火炮不但可以满足所有战术上的需求,也更不易被敌人发现摧毁 。也就是说 鲁尔突击步兵营自行改装的俄制76.2毫米野炮,是种非常优异的「侧防火炮」。 在仔细发展研究各种相关战术后,德军从1915年到1917年共成立了50个「步兵炮」连——这些步兵炮连使用五花八门的武器,包括炮管磨损太严重不能继 续当野战炮使用的77速射炮、奥匈军提供的Skoda75山炮及战争末期出现的、专门设计的步兵炮IG18。 虽然在战场上机枪取代了大部份「侧防火炮」所 担任的任务,但德军还是喜欢利用步兵炮的高爆弹来对付战场上出现的「点目标」。 德军步兵炮在一战中的脚色受到轻型迫炮的挤压,在使用金属底板,与中型、重型迫炮相较更具有运动与隐蔽优势之下,轻型的75迫炮很快就证明了自己比那些更 大的兄弟们具有更高的价值。由于这种迫炮的炮弹仅有4.6公斤,在本身初速低炮身又具备有后座力吸收机构等条件下, 新型的75迫炮不但可以曲射,也可以当 作直射武器使用。德军不但把这种武器当作迫炮使用,当步兵炮使用,到战争末期更直接拿来当反战车炮使用。 相对于英军对运用步兵炮显得毫无兴趣,法军在1916年引进了一种装在三角架上、37毫米口径的步兵炮。相较于克鲁伯失败的产品,法军的37毫米步兵炮在对付德军机枪巢上有优异的表现。不过对协约各国来说,真正扮演德军步兵炮与迫炮脚色的是Stokes迫击炮。 作为所有现代迫击炮共同的祖先,81毫米口径的Stokes迫炮具有革命性的简单架构。在所有军火公司都在拼命发展速射炮的年代,Stokes拒绝在他们 的火炮上装上任何的复进机构。Stokes迫炮取消了扳机,直接在炮管尾端装上一根撞针来击发,而在不使用轮子的状况下,步兵们可以轻易地把Stokes 迫炮拆成几个可以直接背着走的部份——最重的一块只有23公斤——因此只要人可以走到的地方,Stokes迫炮就到得了。由于Stokes迫炮的结构实在 是太简单了,因此可以轻易地达到每分钟30发的射速,而每发炮弹的威力等同于75速射炮,最大射程也可达到450公尺。 从 表面上来看,德军这样大量把短射程火炮配置到旅、团、营级单位的作法象是在走一次大战前的回头路,但是实际上由于「步兵炮兵」的观念成熟,让这些火炮在战 场上的运用方式与战前迥然不同。这种作法事实上是完全颠覆了十八世纪以来战术发展的潮流——从七年战争、卅年战争一路到拿破仑战争以来,战术发展的重点都 是想办法去指挥规模愈来愈大的战争,而德军在战术观念发展上则开创了所谓的「典范递移」——把大规模的战争拆解成一连串的小冲突,而累积小规模战斗的胜利 为战场上全面的胜利。 这些小冲突有些是可以由步兵班、步兵排建制的步枪、轻机枪、手榴弹、枪榴弹来对付,其他强度更高点的冲突则需要更重型的武器介入,此时——营长可以利用手 中的重机枪、轻迫炮,团长可以利用伴随的步兵炮,旅长可以利用手中的中型迫炮——来打破僵局。上级指挥官可以利用两种方式来运用手中的「主战武器」——直 接把这些重型武器投入重点战斗,或是利用这些武器来火力掩护重点战斗方向的侧翼、遮断敌方援军或压制对我方重点部队影响最大的敌人重型武器。 理论上这些重型武器可以遵循一定的逻辑加入战斗,当小部队手中的武器无法应付当前状况时,就可以申请上级单位提供重型武器支援。这样分散使用的效果十分明 显,迫炮或步兵炮就像步兵班、排一样作为一个战斗单位投入战斗,可以随时与其他单位合力对付战场上随机出现的目标,也可以接受上级指挥官指挥进行纵深战 斗。
3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海上游击战
热度 4 gordon 2012-12-29 18:54
注:众所周知,在铁路还不发达的年代,海运对于滨海地区的后勤运输极为重要,制海权往往成为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甲午战争中的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 日本是依据什么判断认为自己的海军可以拿到制海权的呢?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场战争势必由海战开始,并对战争胜负的走向起决定性作用。 日本在发动战争之前,陆军曾提出过一个在开战之初即与清军在直隶平原进行决战的计划,但遭到海军的反对而未被大本营采纳。就是因为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海军将领认为,没有制海权保障,陆军的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但日本海军对能否战胜中国海军亦无把握。 因此,日本战时大本营最后制定了一个周密完整、海陆协同的作战计划。该计划分为两期:第一期派部分陆军前往朝鲜牵制清军,联合舰队则在海上诱歼中国北洋舰队,夺取黄海渤海制海权;第二期有三个作战方案,其选择取决于第一期作战的结果。即:如果海战获胜,则派陆军主力自渤海湾登陆,在直隶平原实施决战; 如果海战不分胜负,中日双方均未掌握制海权,则以陆军主力占据整个朝鲜 ;如果海战失败,制海权为中国所控制,则将陆军主力留置日本本土,以防清军来袭。 通常认为,制海权的争夺,是日军能否达到预定作战目的的关键。但是大哥,他是怎么夺取制海权的呢?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因为日本新式陆军占优势,所以采用了陆军在明,海军在暗的方式, 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战胜满清的海军 。 根据这一思想,1894年 7 月 25 日清晨,在朝鲜丰岛海面,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三艘军舰突然袭击了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任务正在返航的“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追击途中又遇运送兵员和军械的“高升”号商船和“操江”舰,结果“广乙”重伤搁浅,纵火自焚,“济远”负伤逃回,“高升”被击沉,殉难者达七百余人,“操江”舰被俘,朝鲜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这就是甲午中日战争三次海战之一——丰岛海战。丰岛海战是甲午中日海战的前哨战,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丰岛海战后不久,8 月 1 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同一天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终于正式爆发了。 这次海战的胜利,使对海军感到不放心的日本朝野欢欣鼓舞。 日本帝国主义在丰岛海战取得的胜利,助长了它的侵略野心。在海军方面,公然发出了“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的狂妄叫嚣。积极准备发动新的海上侵略战争。黄海海战就是在这样的叫嚣中产生的。1894 年 9 月 17 日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 艘军舰,“来远”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注意:日军的作战对象不是整体北洋水师,而是北洋水师的护航编队。 这也是甲午海战日军率先撤出战斗的原因。 由于意识到躲藏在威海卫的在黄海海战中残存的中国海军对预定进攻北京的军队的侧翼是一个威胁,于是,12 月 16 日大本营电令伊东祐亨率联合舰队“护送第二军上陆,并与之配合,占领威海卫,消灭敌舰队”以期彻底消灭北洋舰队,以除后顾之忧。 从当时威海卫的海陆防御措施来看,日本侵略者要想单纯依靠海军力量,从海上正面进攻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日本侵略者采取海陆并进的方针:陆军由荣城湾登陆后,分路西进,夺占威海卫南北两岸海陆炮台,抄袭威海卫后路。联合舰队则从威海卫港正面实行攻击。以期海陆夹攻,占领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 由于李鸿章坚持其“避战保船”的失败主义方针,命令北洋舰队“不许出战,不得轻离威海一步”,“如有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这样,从 1895 年 1 月 30 日威海卫海战打响的第一天到 2 月 12 日威海卫陷落的短短 13 天,威海卫海战便以中国的又一次失败而告终。至此,北洋舰队彻底覆灭。
432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鸦片战争能使用人民战争、游击战、山地战吗?
热度 12 gordon 2012-7-4 19:13
知道了英军在拿破仑战争中的改革,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人民战争将被榴弹炮摆平,结局犹如日清战争,同样是“开花大炮",陆军一口气从朝鲜跑到国内。 游击战,这个不要说了,来复枪摆平。 山地战,这个还靠点谱。 反正是够受,希望它当时不要把三哥从印度调来,呵呵。 三哥是没有来,不过日本人来了。日本人为了打好这份工,在八国联军面前表演"行为艺术":连抢劫都保持秩序。   在八国联军确定了各自的占领区后,仅仅3天时间,不仅日占区,而且整个北京城似乎到 处都是日本的太阳旗。这是日军主力第五师团从广岛出发时就带上的“必要装备”,他们精心准备了数万面小型日本国旗,在那颗红太阳边上的留白处,用汉字醒目 地写着“大日本帝国顺民”。如今,铁骑入城,这些“免罪符”被迅速分发给北京的市民们,无论是朱门府邸、四合院还是贫民窟,都挂上了这一新的“门神”,西 方人吃惊地发现:大清国的首都似乎被日本一家独占了。大街上的不少店铺,除了太阳旗外,还挂上了拙劣的英文告示:“Belong Japan”(属于日本)。   美国著名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著有汉学名著《中国人的性格》,后来推动了庚子退款及清华大学、协和医院的建立)记载道,北京市民为了避免迫害,出行时手上都会拿着列强们的 国旗,而以日本旗为主。但除了日本旗外,其他旗子多是北京人自制的“盗版”,十分粗糙,一到下雨天,旗子上的涂料就掉色,看上去十分怪异。在刺刀之下,英 语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北京胡同的墙壁上刷上了标语:“Pray officer excuse. Here good people”(求求官爷开恩,这里都是好人),甚至在一座曾经作为义和团坛口的寺庙门上,也贴上了“God Christianitymen”(上帝基督的子民)。   面对各色洋鬼子,北京人迅速地做出了自我调整,曾经满大街的义和团们早就没了踪迹,似乎被人间蒸发,人们都将自己打扮成了“拳匪”的受害者,“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如同水被倒进容器里那么自然”(明恩溥语)。
687 次阅读|27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21:20 , Processed in 0.02350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