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困惑

相关日志

分享 颇有点困惑
热度 27 寞洑 2013-5-22 07:52
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小困惑
热度 10 猪头猪脑 2013-5-15 11:05
近30年来,中国一直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没有之一),各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各国前列,在速度上远远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所谓的小龙小虎国家甩在身后。成绩是显著的,当然现在所谓的政治体制不能完全适应迅速的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大多数:公知”和无聊的呐喊者再三要求向西方学习政治体制改革,我很想知道的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各方面稳定的世界级国家为什么不能开拓新的政治形势而非要学习那些明显落后的国家政治体制吗,所谓的公知是一个什么心态,无知者为什么不想一想这个问题?
116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洛克菲勒先生的智慧解释了我很久以来的困惑
热度 2 gordon 2013-1-18 22:19
The Road not Taken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洛克菲勒先生一直对类似摩根先生的人没有什么好感。 摩根先生死时只留下很少一点遗产,当洛克菲勒先生从报纸上看到摩根逝世留下的个人 遗产 数目时,摇了摇头说:“甚至,我觉得他不算是富人。” 当然摩根先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创建了类似后来央行的机构,但对于个人来说却没有什么意义。 一条路遇见岔口两边分,走更容易走的那条。 ×××××××××××××××××××××××××××××××××××××××××××××××××××× 我现在醒悟已经太迟了,我看过一个学物理的人的回忆录,这个人上学时过于痴迷物理,竟然认为那些整天想着出国、苦学英语的人是傻瓜,幸好他遇见了好老师,说服了他的父母。 年轻的时候个人见识总是不足的,有过来人指点要好的多。 人生的挫折也是一种财富, 它能带给人在顺境中学不到的东西。 只不过, 这种财富所付出的代价是时光, 而时光同样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逆境的真正得失是很难评估的。 我一路上都是靠自己,真是不易。 感谢前辈写下了当年的日记,让我知道了我走过的东西,前人曾经走过。当然前辈现在也转行了,呵呵。大家都要吃饭嘛,但是他不写这些东西,我的怨气是很难下的,毕竟我在这条路上努力了很久。 这些手稿、手记才是真东西,才是青春的纪念。 中国的孩子就可怜,很少有老师可以给你一些人生道路上的指导,都是胡搅蛮缠,胡扯八道,胡诌乱侃,强词夺理,呵呵,一帮误人子弟的家伙,还有一帮人是不学无术,然后当老好人,装可怜,这也是无语。 有时候,人生很无奈,你不得不整天与这些人为伍,呵呵 华人世界大抵都是如此,温瑞安先生写《侠少》也是得考虑销路的。侠少不能当饭吃,关贫贱的结局要么是温瑞安写的那个结局,要么是变成了滕起义。最早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喜欢这个结局,现在有了人生阅历反而觉得更加真实。
370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多年前关于欧式几何的困惑
热度 3 gordon 2013-1-12 11:42
注:成为一个现代人,除了敏锐的思维和对本质的理解外,对工具和流程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牛顿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序中写到:「从那么少的几条外来的原理,就能够取得那么多的成果,这是几何学的光荣」(It is the glory of geometry that from so few principles, fetched from without, it is able to accomplish so much)。二千年间,千千万万的人通过《几何原本》的逻辑训练,从而迈进科学的殿堂,可惜的是,中国人对此却一无所知。 若干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对欧式几何非常不解,当年教我的老师是一个像王志文一样的青年才俊,他也没说清楚。当时由于父母的逼迫老是跨越式学习,考试的时候出了这么一件事情,就是我用后面学到的定理证明了前面提出的问题,老师给我吃个零蛋,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所以然。 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教我们数学的是我们学院的副院长,老师不是那种死板的老师,曾经批评教科书上的一些错误,并给出了自己的证明。副院长还经常到社会上捞外快,记得一次他跟我们说,他接了一个活,忙活了3天,挣了22万。具体详细的数据记不清了,我只是想说这些老师都不是死读书的人。 不过对于欧式几何这一套东西,却没人给我讲透。我是一个迟钝的人,时常不开窍,也希望诸位不要笑话我。 但是我找不到一本科普书籍,可以讲解我心中的疑问。 其实真说透了也简单, 几何学是从制造器皿、建筑、土地测量等实际问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已懂得将石器制造成较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例如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猿人遗址中发现的五十万年前的石器、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的几万年前的球形石块均证明了这一点。随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但关心物体的形状,他们还对物体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懂得测量及计算长度、面积和体积。这导致一些几何计算公式的出现。对巴比伦、古埃及或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有认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几何公式并不像现代的教科书般以「定义—定理—证明」的方式写出来,而往往是隐藏在例题中。那时的人似乎不重视证明,公式很多时候是靠经验或实验得出的。正因为这个原因,那些公式有时只能给出一个近似的答案。例如巴比伦人以 A = c2/12(其中 c 为圆周长)作为圆面积的公式,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取 3 为 p 的近似值。 在《几何原本》出现之前,许多希腊数学家已做了大量的前驱工作,这些工作大都建立在实验之上而没有严格的证明。(既使是二千年后的今天,很多重要的数学结果最初出现时都没有完整的证明。)欧几里得提倡的公理方法,是一种用来证明命题正确的方法。它不但可以证明命题的对确性,往往可以给出一般的结果。举个例说,埃及人早就知道以3、4、5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希腊人却可以证明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a、b、c 满足 a2+b2=c2 的话,那必定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若试图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结论,便需要无限次的实验,这显然是不可行的。 到底什么是公理方法?试想象你现在要说服其他人命题 P1 是正确的,一个很自然的做法是找出一个你认为大家都会同意的命题 P2,再由 P2 推论出原来的 P1。若大家对 P2 仍有怀疑的话,你便会找出一个比 P2 更简单的命题 P3,然后由推出 P2……如此类推,直至到达一个人所共知的命题 Pn,你便无需要再解释了。 倘若你不能达至一个人所共知的命题,你便会陷入一个无限倒退的困境。公理方法的精神就是要避免这种困境,所以我们定下两条规则: 规则一 接受某些被称为「公理」或「公设」的命题,对于这些命题我们无需要作任何证明。 规则二 同意何谓「P == Q」,即协定一些推论法则。 欧几里得的成就在于他精心选出 10 条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证明了 465 个命题。这些命题当中,有部份(例如毕氏定理)是绝对不明显的。区区 10 条公理,便反映了欧几里得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便解译到千变万化的几何现象,这确实令人感到惊叹! 欧几里得采纳了 Aristotle 对公设和公理的区别,即公理是适用于一切科学的真理,而公设则只应用于几何。 Aristotle 说公设无需一望便知其为真,但应从其所推出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而检验其是否为真。Proclus 甚至把全部数学都说成是假设性的,就是说,它只是推导根据假定所必然得出的结论,而不管假定是否为真。 公设 1、从任一点到任一点作直线 。 2、把有限直线不断循直线延长 。 3、以任一点为中心和任一距离 作一圆 。 4、所有直角彼此相等。 5、若一直线与两直线相交,且若同侧所交两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则两直线无限延长后必相交于该侧的一点。 公理 1、跟同一件东西相等的一些东西,它们彼此也是相等的。 2、等量加等量,总量仍相等。 3、等量减等量,余量仍相等。 4、彼此重合的东西是相等的。 5、整体大于部分。(注:当集合内有无限个元素的时候,该公理的正确性有待讨论) 这又是个鸡巴什么玩意,我勒个去,呵呵 其实这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呵呵,不熟悉是不是,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另一本书《工具论》,大家应该很熟吧,《后分析篇》就是《工具论》中的一篇。 《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所著的6篇逻辑著作的总称。公元1世纪由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安德罗尼科编辑出版。 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逻辑学家认为 逻辑不属于理论知识,也不属于实际知识,而是一种认识的工具,因此,这6篇逻辑著作被总称为《工具论》。   《工具论》中的6篇逻辑著作是:《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和《辨谬篇》。《范畴篇》讨论范畴;《解释篇》主要讨论命题;《前分析篇》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逻辑论著,主要讨论三段论;《后分析篇》论述证明、定义、演绎方法等问题;《论辩篇》讨论“论辩的”推理;《辨谬篇》揭示和分析各种谬误和诡辩,并提出反驳的方法。 用现代数理逻辑的观点解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看这一本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入门资料:《几何原本》第一卷的定义与公理 http://www.mathdb.org/articles/elements/c_elements.htm
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感谢 范进中举 解开了我的困惑
热度 3 gordon 2013-1-5 18:21
在网络上遇见一大群五毛,我很是奇怪,百思不得其解,这么一大群五毛从哪来的?我遇见的上了年纪的人都没有这样。 还是范进中举在分析《1942》电影为什么失败时揭开了这个谜团。 因为现在愿意掏钱去电影院的大多数是一二线城市的80后们,他们熟悉网路,相信微博,对于历史不关心,不要说1942了,1980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对于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80后们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第一代整体没有过饥饿记忆的一代, 80后的儿时恐惧更多来源是考试不及格和家长的压力,那种生存的压力 从来就没有进入他们的人生记忆 ,如果说80前们好歹还有粮票这种物资短缺时代痕迹的记忆,那么80后们成长的90年代几乎是物资丰富而就业困难的时代,这 样的时代变迁之下,让80后观众对他们人生经历久远的过去感兴趣是不现实的,当然前面有《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可是不要忘记《唐山大地震》是在汶川地震之 后推出的,正是在汶川地震中,80后以敢于担当的形象集体亮相,把“不靠谱”的小皇帝形象彻底抛掉,可知2008年的地震对于80后们是怎样的心理冲击, 那么通过电影重温一下地震是花钱进电影院的一个理由,此外,地震、龙卷风、海啸、洪水、火山爆发这种灾难来得快,大银幕的表现力更为有张力,大自然的暴烈 和人的渺小的对比更强烈, 然后在如此暴烈的大自然威力之下,主人公一般都是奋力救灾,或者努力从灾难中走出来 ,在灾难的凸显的人性光辉在这样的戏剧冲突更 好看,所以国际上的灾难片好像也是表现这些灾难为主。而《温故一九四二》讲的是逃荒,那种灾难的表现力就远逊于地震神马的了,所以观影的人很多感觉就是压抑。 原来如此,呵呵,我说这么奇怪。 网上对于《温故一九四二》的一种评论是,消费苦难,和《南京、南京》一样,还有冯小刚居然由此又得了无耻公知企图恶心大众的帽子。公知先是利用未成年学生,女人,老人来恶心这个国家,最终由冯小刚集大成,拿这个民族最痛的悲伤来恶心现在这个政权,很好玩吗?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小伙子们有一点 德意志威廉二世的劲头,“俾斯麦”这个老船长也不得不下课了,呵呵
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旅卦的心得” 解答了我多年的困惑
热度 7 gordon 2013-1-3 12:45
人的一生,乃至万事万物,无不都在借天地以行旅,我们都是在天地间寄人篱下的人,都在天地间流浪漂泊,都在时间长河中旅行,旅卦其实说的就是整个人生。 其实人无时无刻不是在寄人篱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不得不和其它人协同工作。克雷洛夫 的一个寓言,三个小动物拉车,天鹅往天上飞,狗鱼往水里拖,虾往后爬(虾是倒着游的)。 究竟哪个错?哪个对?用不着我们多讲,只是车子还停留在老地方。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退步的过程,唉,能力又退步了。
2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我该怎么办呢?
热度 26 老土拨鼠 2012-11-6 10:13
我该怎么办呢?
1530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困惑 - 中产阶级
热度 1 鼎革 2012-10-4 21:28
中国有没有中产阶级? 如果有,谁是中国的中产阶级? 中国各个城市,中产阶级的定义不能一样。 在帝都,中产阶级得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 房子还不能是贷款多少年的,如果贷款多少年,那房子是银行的,不是你的。 车嘛,得是10万(或20万?)以上的,6万的车应该不算中产阶级。 在有些房价低、物价低的地方,自然中产阶级的标准不能定得像帝都这样高。 俺在地方上的老同学,都是局长副局长的,活得比在帝都的滋润。 以地方的标准,他们似乎比中产阶级还要高那么一点。 帝都的同学们,心累多了。 据说,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力量。 那么,中国有多少人是中产阶级呢?
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人生的困惑
热度 21 明月回春 2012-7-3 21:11
青年问禅师:“我现在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和烦恼,怎么办?” 禅师说:“你随手画一条曲线,用放大镜放大了看,它还有那么弯曲吗?” 那个青年画了一个魏尔斯特拉斯函数。。。
个人分类: 野狐禅|1127 次阅读|17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4:20 , Processed in 0.02706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