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世界大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世界大战

相关日志

分享 三三制正典(二)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制
gordon 2017-5-26 07:23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 “ 师 ” 。 一般而言,一个能独立遂行战斗行动的军事组织至少需要一下五个部分: ( 1 )指挥官与所属参谋团队; ( 2 )指挥官直属的、用于指挥控制的辅助部队,如侦查、情报、通讯单位等; ( 3 )战斗部队,如步兵、骑兵、装甲兵; ( 4 )战斗支援部队,如炮兵、工兵; ( 5 )勤务支援单位,如辎重、补给、运输、行政、医疗等。 在一次大战之前,能同时具有这五大组成部分、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的最小单位就是师,比师小的旅级和团级单位至少会缺乏一至两项,在战斗时不得不依赖师的支援。因此,师级单位、尤其是步兵师的建设是当时各国军事建制研究的重中之重,那么,到底什么师最符合未来战争的需要?这才有了师建制的 “ 方块与三角之争 ” 那么什么是 “ 方块师 ” ( square division )和 “ 三角师 ” ( triangular division )呢? 方块师,就是师下辖 2 个旅,每旅下辖 2 各团,每团下辖 3 个营,全师含 12 个步兵营。德国、法国于 1914-1915 年间就采用这种步兵师形态,美国远征军 1918 年制师也是如此。 比较奇葩的是俄国陆军,俄军方块师是正常的两旅四团,加不正常的 每团四营 ,全师含 16 个营,也算是一种有趣的 “ 四四制 ” 。 穷国保加利亚的方块师则另辟蹊径,体现为两旅四团 8 个步兵营, 每个团只有 2 个营 ,真是典型的 “ 穷人编制 ” 。 ******************************************************************* 三角师则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如美国陆军 1917 年制步兵师,步兵师 —— 步兵旅 *3—— 步兵团 *9—— 步兵营 *27 ,全师含 27 个步兵营。罗马尼亚与之类似,步兵师 —— 一线旅 *2+ 后备旅 *1—— 步兵团 *6—— 步兵营 *18 ,全师含 12 个一线营与 6 个后备营。 注:二旅三团制,比二旅四团制好指挥。 第二种如希腊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步兵师,师直辖 3 团,每团 3 营,全师含 9 个营。 比较诡异的是英国、比利时与塞尔维亚: 英国步兵师可以看做三角师的变种,步兵师 —— 步兵旅 *3—— 步兵营 *12 ,每旅直辖 4 个步兵营, 团只是行政单位而非作战单位 ,并不记入编制系统。 塞尔维亚师属于方块师的变种,与英国无团类似,塞国步兵师无旅,师直辖 4 个步兵团,每团 4 个步兵营。 比利时则最为有趣,每师 3 个混成旅,每旅 2 个步兵团及 1 个炮兵营,每团下辖 3 个步兵营,全师含 18 个步兵营与 3 个炮兵营。 注:现在都看出来了,就塞尔维亚这个编制 最差劲,除非它是 3+1 ******************************************************************* 那么,是什么让英法德等欧陆大国开始调整编制,齐刷刷的转向三角呢?那就是猛烈的 —— 伤亡 空前迅速的伤亡是交战国调整编制的第一驱动力。 战争初期,各交战国步兵师都相当庞大,一个标准的英国步兵师( 1914-1915 )员额为 18179 ,法国( 1914 )为 15870 ,德国( 1914-1915 )为 17000 ,而 “ 装备不够人来凑 ” 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甚至达到每师 27000 (一线师)和 24000 的夸张地步。 好景不长,随着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为原来庞大的步兵师补充人员和装备越来越困难,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坐视师级单位严重缺编,让一堆残废师待在战场;要么主动缩减编制,适应人员不足的现状。 处于两线作战窘境的德国最先行动起来,德军于 1915 年 3 月起将新组建的 20 个师改为 “ 步兵师 —— 步兵团 *3—— 步兵营 *9” 的三角师编制, 废弃步兵旅 ,并逐步推广全军;在防御中蒙受空前伤亡的法军也在 1916 年末效仿德国 “M1915 步兵师 ” ,同样废弃步兵旅,将步兵师改为三团九营的编制;保守的英国绅士行动最晚, 1918 年英国陆军将每个步兵旅下辖的四个营改为三个,砍掉了每师员额的近四分之一,实现了全师三旅九营的编制。 1916 年以后,英法德等强国的步兵师员额都缩水至 13000 人左右。 但步兵师不光只有步兵,三角师节约下来的除了人力,还有日益稀缺的 —— 火力 战场损失,以及全面动员带来的火炮和机枪越来越大的装备缺口,迫使各国缩减自己的步兵师。 先谈野战炮兵(不计迫击炮),一战时步兵 师属炮兵的基本单位是炮兵连 ,在由此组建炮兵营、团和旅,主要装备 75-83mm 的速射野战炮。比较土豪的美、英、德等国还在师属炮兵中部署大口径( 105 、 114 、 155mm )榴弹炮,而俄国等实力较弱的参战国大多把 大口径榴弹炮交给军级单位掌握 。 1914 年一个英国步兵师编有 4 个炮兵旅,构成结构为野战炮旅 *3+ 榴炮旅 *1 ,装备 18 磅野战炮 *54+4.5 英寸( 114mm )榴弹炮 *18 ;但到 1916 年就缩水到野战炮旅 *3 (榴炮连打散编入野战炮旅),装备 18 磅野战炮 *48+4.5 英寸榴弹炮 *16 ; 1917 年后再度缩水到野战炮旅 *2 , 18 磅野战炮 *36+4.5 英寸榴弹炮 *12 。 炮兵的下滑,迫使步兵师进行缩减以保证火力支援效果 。 德国的境遇与英国类似: 1914 年,德国步兵师辖一个炮兵旅,旅辖炮兵团 *2 (野战炮营 *3+ 榴弹炮营 *1 ),装备 77 毫米炮 *54+105 毫米炮 +18 ;到 1915 年末缩水为炮兵旅 *1—— 炮兵团 *2 (野战炮营 *3+ 榴弹炮营 *1 ) + 重炮营 \ 连,装备 77 毫米炮 *32+105 毫米炮 *16+150 毫米炮 *8\4 ; 1917-1918 年,德军步兵师属炮兵由旅缩编为团,下辖野战炮营 *2+ 榴弹炮营 *1 ,装备 77 毫米炮 *24+105 毫米炮 *12 。装备规模缩水的情况与英国类似。 另一种重要武器是机枪,在一次大战期间,机枪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是各国步兵师中最重要的火力骨干。尽可能增强步兵的火力密度, 缩编方块师、加强机枪也势在必行 。 战争开始时,英军将全师 24 挺维克斯重机枪打散为 12 个机枪组加强给各营。 1916 年起则改为每旅辖 1 个机枪连,每连 16 挺维克斯重机枪;每步兵连加强一个机枪排,辖 4 挺刘易斯轻机枪。 1917 年,每师师部额外掌握一个维克斯机枪连,步兵营的刘易斯轻机枪增加为 16 挺。 1918 年,由于方块师改为三角师,为英军进一步增强机枪创造了机会:英军将各师的维克斯重机枪连统一编为机枪兵( MG Corps ),再将保有 64 挺重机枪的机枪营加强给各师;步兵营的刘易斯轻机枪进一步增加至 36 挺,全师掌握机枪合计 400 挺。 一次大战除了堑壕对峙,还有排山倒海的进攻,方块师除了组织臃肿外,还存在一个不利于进攻的弊端,那就是 —— 后勤
2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战中德国的火箭炮(转)
热度 1 gordon 2017-5-20 16:15
二战期间,火箭炮这种新兴炮兵武器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当时各主要国家都对火箭技术进行了研究,虽然在无制导火箭弹技术的军事运用方面,苏联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研制出了二战中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但德国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早,他们不仅在炮兵使用的无制导火箭弹上有一定研究,而且还积极地把火箭弹运用在了空军部队的战斗机上(Me-262装备的R4M航空火箭在二战末期成功击落了许多盟军轰炸机),更大的成就在于巡航导弹(V-1)和中程弹道导弹(V-2)上,但本文主要讨论二战德国地面火箭炮,就不多解释德国在火箭技术方面的其他运用了。 德国人研究火箭炮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1909年,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就购买了瑞典人温格中校的固定火箭炮的专利,并独立进行了改进和试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火箭炮曾在战场上试用。但是,还没等大量生产,大战就结束了。与此同时,苏联在火箭武器的研制上,一直予以极大的关注。苏联人的动向对德国人研制火箭炮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克虏伯公司又重新开始了火箭炮的研制工作。研制工作从火箭弹的火药开始。开始时用的是黑色火药,而且是手工操作,工艺性很差,再加上黑色火药容易冲击着火,使研制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到了1935年,一种新型的、耐冲击的火箭推进剂研制成功,这种火箭极便于大规模组织生产,从而使德国的火箭炮研制工作大大加快。 德国人重视多管火箭炮的研制工作,首先是因为它的火力密度大,结构简单,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向敌方阵地倾泻大量钢雨,面杀伤威力极大,而且在射击后可以用牵引方式迅速转移阵地,是一种物美价廉的炮兵武器。火箭炮的最大缺点是弹道不稳定,射弹散布大,火箭弹的外弹道轨迹容易暴露自身。为此,德军规定火箭炮射击后应迅速转移射击阵地,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在二战中,德国人发展了150毫米、210毫米、300毫米、280/320毫米等多种口径的火箭炮,有固定式、牵引式和自行式多种形式。 *************************************************************************** 德国现代火箭的先驱赫曼·奥伯泽和戈达得从1910年就开始进行火箭的基础研究。一战后,德国尽管经历了政治动乱、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研究火箭的执着。1925年,奥伯泽和戈达得继续固态火箭的研究;1928年,弗利兹·冯·欧佩尔把火箭技术用在他的“欧宝”汽车上;1929年, 火箭助推的飞机 开始试飞;1931年 ,温克勒发明了液态火箭 ,更是把德国的火箭技术推向世界领先的地位。当然,对由于战败受《凡尔塞条约》限制的德国国防军来说,发展用火箭为推力的投射武器,能避开对德国研制生产包括常规火炮在内的各种武器所做的严格限制;经历过1915年4月22日化学毒气战的旧帝国军人,也感觉有必要发展一种反应迅速、大口径、远射程的投射武器用于未来的化学战。德国国防军和苏联红军在拉帕洛协定下,秘密地交换和共享了双方在火箭领域的资源。 在具有军事革命思想的德国国防军军官的眼中,火箭具备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在短时间内可向敌方阵地投掷大量的大口径弹药,射击后能迅速地由车辆牵引离开阵地的优点。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与身管火炮相比,其射程近、弹道不稳定、命中精度差, 发射时产生大量烟雾、容易受到敌方反制 ,这使得火箭炮在德国军备重整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从1929年开始,德国国防军武器发展部在炮兵专家贝克博士的领导下,开始研制以火箭为动力的武器,这标志着德国在这一领域领先其他国家6~10年。在库美多夫炮兵靶场火箭研究站,两位日后对世界火箭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年青尉官沃尔特·多姆贝格尔和冯·布劳恩开始了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一开始,德国人决定采用旋转来控制火箭飞行稳定,而不是像苏联人那样通过火箭尾翼来实现。其实英国和瑞典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 研制过旋转稳定的火箭弹,但都不太成功,主要问题是误差太大 。库美多夫火箭研究站研制的第一种火箭弹弹径110毫米,编号为“110毫米特种火箭”(Wa.Pff.1,重15千克,发射管采用长3250毫米的长方形框架,用电点火器点火,最大射程4500米。计划每个化学作战营装备18架这种发射装置。不幸的是, 德国研究人员碰到了同样的精度问题,火箭的弹着点散布超过了军方的要求 。因此该弹只试制了很少的数量,未进入量产装备部队。 就在110火箭弹进行研制期间,德国国防军空军的赫曼·戈林团等单位开始作为试点,装备编号为“35式烟雾发射器”(NbWf35)的发射装置,准备代替旧式的100毫米迫击炮,用于发射化学武器。该装置由一个可拆为三部分、类似榴弹炮的发射装置和一个小拖车构成,可由炮兵拖着进入阵地,每个炮组由4名炮手组成。该炮口径为100毫米,采用13倍口径的炮管,发射速度为10~1 7发/分钟。所发射的Wgr.35Nb.弹药分为35式破片杀伤弹、35式烟雾弹和35式化学弹,最大射程3250米,弹长43.3厘米,重6.8千克,采用6片尾翼控制飞行的稳定。该炮 实际上是一种火箭增程迫击炮 ,除了射程和发射速度尚可以外,在造价、掷弹量、可操作性和耐用性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种发射装置随后被改进为“40式烟雾发射器”(NbWf40),炮管加长到17.7倍口径的1858毫米,采用改进的37式炮弹,射程达到4250米,炮口初速由193米/秒提高到310米/秒。整个装置与50毫米大口径的迫击炮相比,虽然射程增加了3/4、射速增加了3倍,但重量却增加了8倍!制造成本增加了9倍!虽然该炮 能用摩托车来拖曳 、实现摩托化,但在军方看来是个很失败的设计,因此没有大量列装。 在此同时,库美多夫火箭研究站的研究人员在技术总监沃尔特·多姆贝格尔上尉的指导下,发现以前的设计方案的缺点在于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作用于弹底,如果推进剂燃烧不规则,那么推力将使火箭弹弹头偏离航向,致使误差大增。于是德国人另辟蹊径, 把火箭发动机放在火箭弹的前端 ,即战斗部的前面,在弹体周围开了若干个分别倾斜14°的喷嘴,以使火箭弹旋转并保持稳定。解决了火箭弹的稳定性后,德国人发现没有尾翼的火箭弹在发射过程中,不需要像身管炮管一样皮实的定向管, 只要能使火箭在发射的时候成功导向就足够 了,从而可以节约制造成本。 *************************************************************************** 根据这一成果,德国人于1938年研究出了以多姆贝格尔姓名开头命名的“多氏38”(Do 38)型火箭弹,弹重53千克,弹径150毫米,在初期用框形笼式发射管来发射。Do 38火箭弹的散布非常大,最大射程(5500米)的圆公差达230米。 41式150毫米式烟雾发射器(15cmNbWf41) 德国人针对Do 38火箭弹的不足,研制出了全新筒式发射管。它由6个捆绑在一起呈星型分布的圆形发射管和Pak36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组成,俯仰角为5~45°,发射管长1300毫米,内有3条导向滑轨,6个发射管呈顺时针排列。发射时用电点火器按1、4、6、3、5、2的顺序点火,发射间隔为2秒,再装填时间为90秒。38火箭弹比以前的笼式发射管打得更快、更远、更准,6发火箭弹齐射只需10秒,炮口初速达340米/秒,射程提高至6000米,散布面积小于130×80米。 虽然该炮1938年就研制成功了,但是 德国陆军却嫌它威力小、机动性差,不愿意使用 。 万幸的是,当时化学部队是使用迫击炮发射烟雾弹来施放烟雾的,正在寻找一种武器来取代老式的100毫米迫击炮 ,于是有人建议不如仍用烟雾发射器来施放烟雾。正巧,150毫米火箭炮也可以发射烟雾火箭弹,不仅具有与烟雾发射器相似的功能,连外形也有些像,于是化学部队决定采用它来发射烟雾弹,并将其命名为41式150毫米烟雾发射器(15cm Nebelwerfer41)。 由于41式150毫米火箭炮既可发射烟雾弹,也可发射杀伤弹,在前线使用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火力支援。于是德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对火箭炮严加保密,使得“烟雾发射器”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一直使用至战争结束。 ************************************************************************ 德国在火箭研究上,最初目的是绕过《凡尔塞条约》,研究出能够代替大口径火炮的投掷武器, 用于攻击进行壕沟堡垒防守的敌军,以及发射化学弹药 、燃烧弹等。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进行扩军战备,纳粹军队的闪电战战术 主要依靠空军俯冲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突击来完成 ,火箭炮部队列为炮兵辅助二线部队。但随着德军的闪电攻势在东线陷入停顿和德军制空权的丧失,火箭炮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对面目标、集群目标饱和射击效果好,可以用杀伤爆破火箭弹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可以配用特种火箭弹进行布雷、照明和施放烟幕等特点渐渐发挥出来。德军从1942年开始,在许多战役中投入了大量制式火箭炮,作为突击火力和攻坚利器来应用。 与苏联大规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的弹药短时间覆盖目标来达成目的不同,由于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优势, 德国人更注重重型火箭弹远距离精确打击 。故每个德国火箭炮发射装置最多是10管,而苏联火箭炮最少是16管以上;在火箭炮径方面,德国更倾向于210毫米,150毫米和201毫米火箭炮只能算轻型火箭炮;而苏联直到战争结束,火箭炮弹径仍以80毫米、132毫米为主。苏联火箭炮部队以师旅级为作战单位,而德国主要是以营团为作战单位。在战争中后期,德国的战争资源匮乏,于是火箭炮优越的性价比(造价相当于同口径火炮的1/3到1/20)受到纳粹高层的青睐,被视为秘密武器。 二战中期,德军比较了80毫米火箭弹和150毫米火箭弹的优劣,出人预料的是80毫米火箭弹要优于150毫米火箭弹。这可能是80毫米自行火箭炮的火力密度更大所致。此后,德军急于大规模生产80毫米自行火箭炮,无奈大战已近结束而未能实现。 注: 在德国这个武器本来就不是主力武器。 德国人更注重重型火箭弹远距离精确打击,它本来就是化学部队用的, ************************************************************************ 参考阅读: 《冯卡门 —— 航空与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源自二战 ——评价中心技术(转)
gordon 2017-5-12 14:43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实用的、甚至改天换地的技术,都起源自国家、军方。例如互联网、GPS、计算机,还有评价中心。    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以下简称AC),不是指一个机构或者场所,而是人才测评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情境模拟,融合了多种测评技术,由多位评估 人员从多个角度对被测者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得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是目前最为科学有效的一种综合性人才评估手段。跟大多数心理学应用技术一样,AC也 源自于军事领域,是一项货真价实的“军工定制”技术。AC从“军工定制”转到“军品民用”, 再作为“舶来品”来到我国并蓬勃发展 起来,历经了近百年时间。    一、起源“军工定制”用于选拔特殊人才    (一)AC前身——诞生1929德国开创多项评价程序    说到评价中心,让我们把目光拉回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二战前,心理测验在军事领域应用已不新鲜,主要用来筛选士兵,通常是采用个 性测验和智力测验进行。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针对士兵中出现的恐惧、多疑、失眠、紧张等心理问题,委托心理学家伍德沃斯开发了《个人资料调查 表》,这是一项个性测验,用于筛选士兵;美军还开发了团体智力测验,用于鉴别新兵。    但是,智力测验和个性测验只适用于选拔普通士兵,对于军官的选拔,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1929年,德国迫切需要挑选和培养优 秀的高级军事指挥人才,为了回答“如何才能挑出优秀的军官,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德国军事部门集中了一批心理学家,研究军事指挥人才,并建立了一套评价 程序,协助德军挑选未来军官。在当时,这种方法是非常先进的创举,也是AC最早的萌芽。    德国心理学家的这套程序,与智力测验、个性测验有比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从“海选”到“优选”,要求更高、更具体。    智力测验、个性测验使用广泛、不针对具体岗位,这套程序则强调要明确优秀军官的要求,即优秀军官要具有哪些能力或特点,类似于现代人才测评中的工作分析或岗位分析。    2、从“纸上识兵”到接受“实践检验”,强调军官整体能力。    以“整体性”和“自然性”为原则,即要评价未来军官的整体能力,而不是单项的能力,而且要在自然、日常环境中观察行为。    3、跟智力测验和个性测验测评方法单一、标准化计分不同,这套程序要求使用“多种方法”和“多名评价者”,还要把评价者的判断综合起来。    在评价过程中,首先,心理学家确定优秀军官在个性和领导才能方面的要求,并通过调查把这些特质细化为具体素质要项:    △明确的目标;    △信心;    △有效的想法;    △精神上的适应性;    △数学头脑;    △诚实;    △……    接着,为了评价这些个性和领导才能,心理学家创新设计了许多独特的方法,其中包括:    (1)任务完成:要求候选人按照详尽的指令,在一条复杂的障碍道路上,完成一系列紧张的任务,观察他们的首创精神、毅力和体力表现等。    (2)指挥士兵:让候选人指挥一组士兵,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向士兵们解释一个问题,评价者对他的面部表情、讲话的形式进行观察。    (3)深入面谈:了解候选人的经历、教育情况和观念等。    (4)智力测验:采用书面测验评估智力。    (5)身体测验:一系列的五官功能测验和感觉运动协调测验。    评价过程持续两到三天,由两名军官、一名内科医生和三名心理学家主持进行。通过对候选人活动的观察、行为表现的评价,最后做出人选决策,产生出未来优秀军官。由于某些政治原因,这项研究在1942年停止了。    评价:德国心理学家对领导才能的多项评价程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多名评价者”来评价复杂行为,这在之前是从未有过的。此后的AC技术,都建立在这两条原则之上,并且,他们所创设的“情境模拟”测评形式更是成为现代AC的核心思想。    (二)AC发展——成于二战英美甄选军官与特工    1、英国陆军部评选委员会——选拔军官    二战期间,1942年到1946年,或许是因为败仗吃得多了,为了改变军官选拔方面的失败局面,英国军队仿效德国,专门成立了“陆军部评选委员会”,以挑选军官。    除了仿效德国的“情境模拟测试”外,英国的做法也有所创新—— 把候选人置于更现实的环境中去考察 ,采用了小组练习。因为设计者认 为,许多军事指挥活动是在小组中进行的,所以小组环境是评价领导才能的最好形式,他们把成功领导定义为“有利于达成小组目标的能力” 。后来,英国心理学家拜恩又进行了修改,综合应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团队任务、即兴演讲、角色扮演、深度面谈和投射测验等。利用这些方法和技术,来评价那 些对成功领导者极为重要的个性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做出贡献的水平、小组内聚力、稳定性。    评价 :英国挑选军官的做法,把候选人置于更现实的环境中,采用了小组任务和体力任务来评价领导才能,所设计开发的经典模拟测验(如:小溪练习和建筑练习)仍在现代AC使用。此外,英国还就AC的测评效果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推进了AC的科学化。    2、美国中央战略情报局——挑选特工人员    美国中央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OSS,也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挑选特工人员,过程显得非常有难度和神秘。由于联邦调查局的失误,使得美国未能预见到珍珠 港事件的发生,于是罗斯福决定,重新成立一个美国战略情报局,专门收集国际局势和战略层面的情报。OSS虽然不是军事部门,却隶属于军方。    成立于危难之际的OSS的第一要务,是找到一些机智、勇敢而又忠诚的工作人员。当时局势风云变幻、谍影重重,哪些人可以被信任、被挑选呢?由于特工人员要在高度压力下的敌后进行活动,所以研究者们设计了一套具有这种情境压力的测验。    1943-1945年,OSS针对战略情报局不同工作职位(包括秘密情报员、破坏人员、宣传人员、秘书和办公室职员等)建立了一套候选人选拔程序,包括了8个复杂的步骤,有以下4个特点:    1、强调情境模拟测验和绩效练习:中情局坚信,对候选人工作绩效的预测,应该主要根据模仿工作环境的练习来确定,因此非常强调情境模拟和绩效练习。    2、重视传统方法:同样采用面谈、履历表分析、句子完成测验、健康调查和工作条件调查、词汇测验等传统方法。    3、采用一些特别的方式:例如,让评价者和候选人一起在某个场所(如宾馆)度过三天时间,一起工作、吃饭、睡觉、生活。这种方式给评价者创造更多与候选人进行非正式接触的机会,进行更为真实的观察评价。    4、完整细致的背景调查和严密的安全调查。    评价:美国中央战略情报局所进行的AC,代表了美国第一个完备的人才选拔多项程序,设计方案也堪称经典,为AC在美国的大量应用打下了基础。以后发展的大多数AC都从中吸取了思想、观点和方法。    小结:战争是人类之祸,却也是加速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哪里对于评价人有最迫切的需要,人才选拔技术就会从哪里发展起来。由于战 争是你死我活的较量,稍有差池便可能满盘皆输。除了经济实力、武器、战略等要素真刀真枪的比拼外,军事指挥人才也成为战争双方暗流涌动的比拼。千军易得一 将难求,指挥人才选得好不好、对不对,战场上见分晓,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屈人之兵”。再说,脑袋后面抵着枪杆,心理学家们也必须绞尽脑汁拿出真本 事来才行。这也注定了AC这个“军工定制”产品的质量必须过硬,对人才的选拔必须做到准确、有效、高效。    二、走向非军事领域和工商业——“军品民用”    (一)英国文职人员选拔    经过在军事领域中的积累,AC最终开始向非军事领域渗透。    1945年,英国将AC的思路和方法用于选拔中高级文职人员,并具体外化为8种方法,包括一组语言和非语言测验、个性投射测验、背景信息、各种渠道的调查反映、面谈、资格考试成绩、个人情境模拟练习、小组情境模拟练习。    其中,个人情境模拟练习主要是演讲或报告撰写,处理模拟的社会团体中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小组模拟则是每组7人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讨论一位高级文官可能面临的问题。每次活动结束后,由两位官员和一名心理学家组成的委员会一起,交流讨论候选人情况。就候选人在文官职位上获得成功的潜 力,各个评委独立进行评价。    评价:英国最先把AC应用于非军事目的,情境模拟测验能更好地考察领导和管理才能,AC具备了最终应用于工商业领域的可能性和条件。    (二)美国“遍地开花”广泛应用工商业    二战结束后,许多军事心理学家和军官离开军队,加入到各类企业中,他们把评价中心这项“军工技术”,也带到了企业,从此开启了AC在各类组织中遍地开花的序幕。    任何一篇介绍AC技术用于企业的文章,必然绕不开一位心理学家和他的一项惊艳世界的研究课题。这位心理学家就是道格拉斯·布雷(Douglas Bray)。    1956年,道格拉斯·布雷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负责管理发展研究课题项目(Management Progress Study, MPS),研究具备什么特征的年轻雇员,能够从胜任初级工作发展到胜任中层和高层工作。运用AC技术,布雷对新进公司的422名基层经理进行了管理潜能评 价,采用的方法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处理、商业游戏、面谈、投射测验、自我描述、能力测验、思维测验、个性测验、生活态度调查、个人历史调查等。测 评结束后,结果被封存起来,8年后公开测评结果,与这422名员工的晋升情况作对比。结果发现,AC技术的准确性达78%,表明AC的确能较准确地预测管 理人员未来的职业成功。    此后,以情景模拟为特色的AC在工商业中得到迅速推广与普及,GE、IBM、福特等大公司都采用了这种技术,并成立相应的机构来评 价和选拔人才。后来接任布雷工作的摩西(Moses)博士,继续对ATT公司约6000名管理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AC的准确度几乎是标准 智力测验的5倍。IBM公司的辛里奇(Hinrichs)博士也对IBM内部运作的AC效度进行8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了与ATT相近的结果。美 国的一些政府部门也应用AC选拔人才。迄今为止,对各种测评方法效度的研究均表明AC的效度明显高于其他测评方法。    1975年5月,第三届评价中心国际大会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关于评价中心的实施标准和道德准则》。之后每隔几年,都会根据评价中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对这个标准和准则进行修订,现已修订到了第7版。    继美国之后,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各类组织也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人才测评。1980年,仅美国就至少有2000个组织使用了评价中心。    小结 :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选拔,与军队中的军官选拔,有着殊途同归的目的。心理学家举一反三,将在军事领域中证明了的AC技术巧妙迁移到企业中,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与求证。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保证了AC得到越加广泛的使用和发展。    三、评价中心在我国——内化“舶来品”量出真人才    在我国,科学的评价中心是一件 “舶来品”。    评价中心方法最早被引入中国是在二战后期(1943-1946年),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与美国战 略情报局(OSS)在重庆成立的跨国军事情报合作机构,即著名的“中美合作所”, OSS把这套方法运用到帮助军统局选拔和训练情报人员,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周先庚教授曾参与其中的工作。由于政治的原因,这段历史没有被公开。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对AC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    包括西门子、汉高、诺基亚、壳牌、飞利浦、可口可乐等在内的跨国公司,运用AC测评他们在华投资企业的员工。同时,学术界掀起AC研究热潮,出版了相关的书籍,发表了各种研究文章。1988年,在上海举行了以“人力资源管理和评价中心”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大会。    20世纪90年代后期,AC在国内得到大规模的运用和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机构或咨询公司把AC技术应用于企业人才的 选拔、培训诊断、领导力发展。北京、上海、四川、湖南等许多省市都开始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来选拔厅局级领导干部,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也有所应用,测评手段 包括纸笔测验、结构化面试、文件筐、情景模拟等。    时至今日,AC得到了更多的熟知、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很多组织选拔和评价人才的基本工具方法,应用范围不断拓广,涵盖了员工招 聘、后备人才甄选、管理人才选拔、领导力提升、培训发展、人才盘点等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AC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化,从岗位分析、情境设计、试题开 发、评价者培训、评估技术到结果反馈的各个环节,都有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在评价科学性方面的研究,细致到信度和效度及各类影响因素的收集、检验和控制。 可以说,当前的AC技术发展水平,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不可同日而语。    在评价中心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测评乱象,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评价中心测评机构混乱。各种管理咨询和人才测评机构争相开展AC业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业务范围的“标配”,言必称 AC。各家机构都信心满满地宣称,自家的AC水平足够高、测评师足够有经验。然而,实际操作中,各家机构所开展的AC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机构甚至对于 AC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环节都模糊不清,就贸然大胆地推销给客户。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机构、采用什么样的AC产品,来帮助自己实现人才的 选拔和评价,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不适感。我们潜心研究AC等人才测评技术多年,感到这种现状令人堪忧。    另一方面,应试培训使AC效果失真。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应试传统的国家,由于AC的广泛使用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培训机构AC 培训水平也风生水起、与时俱进地有了大幅提高。人才选拔经常变成一种博弈。很多用人单位受困于此,不知道眼前这位侃侃而谈、表现优异的应聘者,是才高八 斗、真材实料的素质高手,还是临阵磨枪、善于表演的应试选手。雾里看花,让企业心存顾虑。    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AC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企业耗费了大量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却做出了欠佳的人才决策,没有选拔出最优的人才。于是归罪于AC,得出“评价中心无用论”。    因此,HR学习如何正确使用AC,或者选择优质的测评专业机构合作,实施AC测评,对于企业获取和持续保持人力资源竞争优势,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作用与效果。关于如何选择AC测评合作机构,以及在AC测评中如何披沙拣金、慧眼识人,我们将另文详述。
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战后重建经济学 —— 从斯密到穆勒
gordon 2017-4-17 10:46
大多数的事,都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 斯密提出一个概念,而穆勒是看着 大英帝国 成为全球霸权的 穆勒没有提出什么概念,而是给出了一个解释,提供了大英帝国当时人们 心灵上的一个慰籍。 众所周知,穆勒是一个少年天才;穆勒提出的东西,直到 杰文斯 才发生动摇。 ********************************************************************** 战后重建经济学 对于穆勒来说, 战争造成的损失,本来我们就是要破坏的。 所以不是什么问题。 普法战争赔款,对于法国来说,也不是事。 早期的中国,重建能力比较低,实际上,中国并没有经历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破坏战争。 中国和欧洲列强的战争基本上是一面倒,所以破坏性并不大 。就是个赔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入侵,才有了战后重建问题。 冷战时期的对外援助,并非 白花钱,而是学会了援建和战后重建。 这是一种能力。 中国落后的根源其实在我们自己 ,不具备现代性。 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达到法国的水平。 ************************************************************ 没有国内市场保护,就没有现代的企业,现代社会企业的作用比研究机构的作用要大。
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其实不按计划经济走,经济发展更难一些
热度 1 gordon 2017-4-12 13:48
英国是先纺织业,这是农业社会中第一个成品。 然后是纺织机器,有了钢铁业。就摆脱了纺织工业 就在钢铁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例如发展铁路。 一旦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钢材,它就有了很多其他用途 ,包括效率很高的锅炉和现代钢船、工业母机、重型化学工业的新设备,新式城市建筑。 *********************************************************** 但如果你不这样走,就很麻烦。像日本,它的钢铁工业起步很晚。 在19世纪90年代,主要是化学工业。例如下濑火药之类的。 可是化工产品生产的增加,以及化学品在日本农业上的重大作用,这是属于工业多样化(工业广泛发展)的过程, 而工业多样化却是20世纪头40年的特点。 尽管在19世纪最后20年内增长率很高,日本在1900年还是一个现代工业部门很小而且相对来说纺织工业仍占主要地位的社会 。 在1900年到1920年期间,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日本工业部门才开始发展到 化肥、炼钢和电气设备等方面。 直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开发满洲、军事开支和备战的刺激,机器工业才成为独立的部门。 金属、机器和化学品的产值对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在这10年中终于超过了纺织品。 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主要发展的是电力产业。 *********************************************************** 常规发展的话,要找这种东西,电力、化工、电脑 ;没那么多资本, 要找这种增长点,和资本大小相适应的 这个寻找的成本也是一个很大的成本啊 。需要降低计算复杂度 因为资本形成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那么大的资本。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死读书,还是寻找优良的学习方法,这是个问题。
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审辩”式方法对 过去的公允评价
gordon 2017-4-3 16:05
阿姨说的大洪水,是因为一些事情他不知道而已。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为了对抗拿破仑,取消了奴隶制。结果 市场经济把中国压到最底层了。中国的农民,效率比奴隶还高。还跟奴隶抢工作。 中国的人口问题,造成人口无限供给 斯密和萨伊的学说,持续了极长时间 ,至少100年。 正是因为需求不足,才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最后的谈判结果,才促使了凯恩斯写出了自己的著作。 *************************************************************************** 他们是先驱者,只是这个东西一直没理顺而已。 实际上,如果知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谈判,对德国的卑劣,就不会觉得他们如何了 那个时代就是如此 *************************************************************************** 不是他们是好人或者坏人,而是 没有那个能力。 数理经济学,学起来有多么痛苦。 还有线性规划呢 *************************************************************************** 苏联在经济学的贡献,其实很多人忽略了 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时代。 *************************************************************************** 根本原因是你被英美媒体洗脑了, 或者说是被本国媒体洗脑了 ,这是 辉格史观。 辉格史观,就是 非黑即白,如果你失败了,你就屁也不是。 那没办法,那你找宣宣吧 *************************************************************************** 也说明你本身,学术功底不扎实 。 你看英美的大学,辉格史观能忽悠住人家。只能忽悠我们自己人嘛 它的本事就只能忽悠自己人。 *************************************************************************** 啥叫辉格史观,即对每位科学家是按他对我们现代科学的建立所作贡献的大小来评价;而不是根据当时他所从事工作的知识背景来衡量。也就是说,他是被严格地按现代观念来评价。在这种辉格式科学史中,对早期科学家所赖以从事研究工作的全部概念和问题的前因后果全都弃置不顾。 非黑即白,如果你失败了,你就屁也不是。 *************************************************************************** 他们对前辈的贡献一无所知,苏联到底怎么回事,他们也不知道 不在于 他们个人的品格,善恶 而在于他们没有知识 呵呵
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货币的增长总是超过 商品和服务量的增长?
gordon 2017-3-30 12:23
摘自 弗里德曼 《自由选择》 产量受到可利用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也受到科技水平和先进技术普及度的限制。所以,产量的增长相当缓慢。 年轻人刚开始工作,希望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积累各种经验,这也需要花很多时间。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美国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 ,即使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每年产量的增长也只有在10% 左右。 现代货币—— 即纸币和账目—— 是不受限制的。(说实话,就是在后台数据库改几个数字,就ok 了) 货币数量,也就是美元、英镑、马克或者其它货币单位的数量,可以按任意的速度增长。 一般来说,货币数量的增长远远要超过产量的增长。 这是常规 ,中国改开后的发展,有点不像常规发展,所以它的生产非常迅猛。( 环保之类的也不管不顾了 ) 可能造成了 错觉。 ********************************************************* 马尔萨斯式的数学表述,总是那么简单、直接 ********************************************************* 这个答案也回答了,你老 发不了财的原因。 除非你是干金融的,不然的话,你的收入 受限制很多。 比如说,忘情,在铁路上干好些年了,还是 “苦哈哈” 这是因为更接近现实层面,受到的限制更多。所以很难快速的增长。 ********************************************************* 其实一些东西,你想通了很简单,没那么复杂
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抗日战争 那场革命性的历史巨变
gordon 2017-2-26 06:40
张学良倒戈 —— 丁玲的到来,可抵 百万大军 “必也正名乎” 这句话出于《论语 子路篇第十三》,原文中的意思,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这些名分不可混淆。后面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是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君君臣臣,政治正确这一套很厉害。 当年参与 “画大饼”的,还包括陈云同志 没有想到,把张学良给忽悠来了。( 他当年杀了杨宇霆,也无路可走了 ) ****************************************************************************** 奉系里面,最主要的是杨宇霆,而杨宇霆的发家并不依靠张作霖,而是因为他自己。 他和徐树铮以前是同学, 张作霖,当然有个基本盘子。但是中兴却是因为 杨宇霆,杨宇霆的劫械事件。 这是北洋的另一个支脉 ******************************************************************* 他虽然忽悠了一帮年轻人,但这帮年轻人也影响着他 还有一个大忽悠,就是张爱萍,很多人都是他忽悠过来的。(以前张爱萍是大领导) ******************************************************************* 胡适和蒋延黻 都是主和的, 合作其实也是博弈策略的一部分 一场历史性的革命巨变把这一切都吞没了,对于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已经很难查考 “他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这是了解这次革命巨变的关键”。 **************************************************************************** 从解放战争来看,很像是下面的原因: 美国社会面临的技术鸿沟 http://www.aswetalk.net/bbs/blog-663-66515.html **************************************************************************** 也就是当时中国各个阶层的境况都很差,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一样, 所有阶层都想打一仗 。 或者像甲午战争,受后勤的限制,两支军队都想 夺取对方的后勤。
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现代性 —— 第一次世界大战
gordon 2017-2-14 07:26
20世纪初,大多数列强都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在社会结构上都只能算半工业国。所以,多数国家可以不承认什么民主,都是以精英政治乃至王权作为真正的合法性。就算开议会,也严格限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把财产、学历和血统当做参与政治的前提。世界上第一个法律上的普选国家,反而是后来被骂作专制的苏联。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把工业化潜力都动员起来,让农民加入工业社会去打仗。 ****************************************************************************** 中国这种总动员很晚,日本倒是早。 普法战争时期,就这么做了。 中国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因为是少数人统治的国家,这个事情没有做,有点像法国的先进武器的殖民地军队 ****************************************************************************** 中国真正开始做这个事情,是一战学习,二战时期开始做 然后就是打内战,计划经济,搞了好些年 注:中国社会因为某些原因,对一战重视不高。 一战对西欧影响很大
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作为化学家的爱因斯坦 ——— 劝君要作 “倭斯袜” (转)
gordon 2017-1-2 14:46
像冯诺依曼等等,早年都是学化学的。 电解氨气,炸药的制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科学的特征 最典型的就是长津湖的一系列化工企业(日氮、朝氮 ),“水俣病” 还有, 当年做光谱的大拿,也是流体力学的大拿 。你懂的 ************************************************************************* 人们一直觉得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天才,似乎很少有人称他为化学家。他引入的许多思想,对当时不少“正统”的物理学家来讲是出乎意料的。通过Ball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可能正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发展的物理化学源流,使得他有别于一般的物理学家。 当然,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不足之处,可能也正是来源于他的这个物理化学背景。物理学家们一般认为自己要优于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爱因斯坦恰恰证明,真正伟大的科学是综合的和交叉的,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本质上是一个化学家吗?今天,他总是被当作理论物理学家的标准原型,但是,爱因斯坦的早期工作,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物质的分子本质,这些工作牢牢地根植于具体的、现实可感知的事物之中。不仅是物理学家,化学家也应 该纪念这个铭记他最重要发现的“爱因斯坦年”。 其实,当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他的狭义相对论时,让与他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最为惊奇的,可能并不是该理论的革命性结论,而是惊讶于这一事实——这 项现代物理学中令人惊异的工作,出自于一个正在进入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领域,职业生涯颇有前途的年轻人。 爱因斯坦的物理化学博士论文 爱因斯坦在1905年7月提交给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种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分子大小的新方法。同一个月,他发表了一篇论文,表明在显微镜下观测到的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其杂乱和毫无规则的运动――即所谓的布朗运动,是由溶剂分子的碰撞所导致的。 在这个“奇迹年”所发表的文章中,爱因斯坦自己认为,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只有一篇。这篇文章中他试图通过引入量子——即不连续的能包的概念,来解释金属如何与光相互作用。总而言之,这是任何一个物理化学家都会为之感到骄傲的工作。 现在,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发,人们得到了重要而令人难以置信的,诸如黑洞和通过时空空洞进行时间旅行一类的概念;而从量子理论也得到了无限分岔的平行宇宙和泡沫状时空的概念, 人们已经很难再了解到这些理论的由来 ,在表面上看来是多么的平凡。 相对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将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运用到运动物体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这篇文章的开头,提到的不过是磁体和线圈。 但是,(即使是有点言不由衷地)提议爱因斯坦是个化学家的主要理由,比以上依据有着更为深刻的缘由。在爱因斯坦做出他的原创性贡献的时代,物理和化 学还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当时,这些分界只是在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努力为他们对放射性和核科学这些新的研究领域提出要求时,才被争相提及。 当时,科学家们还在对约翰·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和分子是否存在,抑或仅仅是一种为了教学和说明的方便而发明的概念进行激烈争论 , 而像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家们所使用的中心原理,还在等待后来出现的量子理论的解释 。 交叉学科研究 爱因斯坦本人并不关心这些学科之间的界限。这正如比他早100年的法拉第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一样。而爱因斯坦正是将这二人在时间上和知性上联系起来的人。 爱因斯坦后来 对基本力的统一理论的追求, 只不过是他早期通过牛顿的物质动力学理论模型,对液体和分子间力的工作的 简单延续 。 牛顿推测认为,在原子之间的微观尺度上作用的力和在恒星与行星之间在宇观尺度上相互作用的力,具有相同的本质。爱因斯坦在1901年和1902年发 表的两篇早期论文中,正是继承了牛顿的这一思想, 探寻引力和分子间力的共同起源 。1901年,在爱因斯坦21岁时,他写道:“能够认识到在我们的直接感官 上完全不同的事物的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真是一种极爽的感觉。” 因此,我们应该毫不奇怪地发现,当爱因斯坦在很早年就对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着迷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学术成就同样延续了麦克斯韦对物质科学的另一重大贡献——气体的运动理论。 1879年,荷兰的约翰·迪德里克·范·德·瓦尔斯将麦克斯韦的这一理论扩展用于处理液体,而爱因斯坦在1901年发表在Annalen der Physik的论文,追寻了这一激发了范·德·瓦尔斯兴趣的同一主题,即在 毛细现象中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 。 爱因斯坦希望将这一工作扩展成为递交给苏黎世大学的博士论文,但最终毫无结果,因此他在1901年4月接受了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工作。非常具有说明意义的事情是, 爱因斯坦的父亲当时出于对儿子前程的担忧,选择向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求助 。 这正是引向1905年爱因斯坦关于分子大小的博士论文的知识线索。在此之前,已有好几种确定分子尺寸的方法,其中最为可靠的方法即是基于气体运动理论。 例如,1865年吉普赛化学家约瑟夫·洛克斯密特提出一种比较不同液体和气体的密度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空气分子”的直径约为1纳米。据此,洛克斯密特可以计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摩尔物质的分子数目。这一常数在德语系国家因而一直被称为洛克斯密特常数。 不同的是,爱因斯坦发明了一种仅仅依靠液体性质就可以准确计算分子大小的方法。范·德·瓦尔斯已经确定,分子尺寸大小对于了解液体性质非常重要, 正是因为考虑了分子的大小,他才将气体运动理论用于处理液态物质 。 微粒的运动 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微粒的运动。这与他对分子扩散研究的兴趣密切相关。德国化学家瓦尔特·能斯特开创了分子扩散的研究,他也在同一年发表了关 于布朗运动的论文。斯托克斯定律将 流体中粒子的运动速度与流体的粘度联系起来 。基于斯托克斯定律,爱因斯坦推导出了溶质分子在溶剂中的扩散系数方程。爱因 斯坦的方程中,同时包含了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溶质粒子的半径,他通过流体力学理论计算出溶质溶解于流体中其粘度的变化,从而求解该方程。 使用糖的水溶液的实验数据,爱因斯坦计算出糖分子的半径为1纳米,并且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为每摩尔2.1x1023个分子。直到 1909年法国物理学家吉恩·佩兰更为准确地测量了阿伏加德罗常数,表明爱因斯坦的数值太小 ,才迫使爱因斯坦重新检查了他的计算。 爱因斯坦检查不出任何错误 ,就让他的学生路德维希·霍普夫仔细检查。这使得霍普夫成为极少数有幸能够在爱因斯坦的数学中发现错误的人之一。霍普夫将一个错误的方程修正后,爱因斯坦的方法得到了6.56x1023,这不仅与佩兰的数字相符,而且也与今天的6.02x1023非常接近。 证明原子的存在 爱因斯坦对于测量分子尺寸的兴趣具有更深入的科学目标。 他意识到一些显赫的科学家,包括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和恩斯特·马赫,都怀疑原子和分子的真实 存在。今天我们很容易轻易认为这些反原子论者毫无道理,但是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没有任何一个直接的证据证明物质原子理论的正确性 。大多数物理学家 和化学家认为原子理论理所当然地正确。但是马赫指出,只有糟糕的科学才假定无法感知的实体存在。 爱因斯坦确信原子的存在,但他希望得到某种形式的证实。他说,我们需要证据,它“能够保证一定大小的原子的存在”。 他认识到这种证据可能从布朗运动现象中得到 ;或者,从悬浮在液体中的微观粒子的随机运动中得到。该随机运动被暗示与1828年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观测到的粒子运动有关。 当布朗观测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规律地跳来跳去,他一开始认为这是有机体中存在的“生命活力”的显现,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有机体中存在某种活力。但他很 快发现“死”花粉微粒也具有同样行为,于是他的观测在19世纪引发了五花八门的理论,甚至涉及到对流和电学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都不尽如人意。 随机分子运动 爱因斯坦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借助于通过气体运动理论所建立起来的热是随机分子运动的结果这一概念。人们在此之前假设,虽然分子的随机运动具有很高的 速率,但是由于悬浮的灰尘或花粉粒子比单个分子质量大很多,因此 分子对这些大的粒子的碰撞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就象陨星撞击地球一样。 但是爱因斯坦表明, 从不同方向撞击微米大小的粒子的分子数目,在统计上的不平衡性的确可以使得该粒子运动 ,并且由于分子热运动所导致的杂乱运动,的确可以显著到在显微镜下可观测的程度。 这一运动的随机性使得粒子在液体中做扩散运动: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跟随其运动,它将到达与开始时不同的地方。爱因斯坦可以计算这一平均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进而预测出一个1毫米大小的微粒在水中可以1分钟运动约6毫米。 这一定量的预测极为关键:它提供了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正确与否的方法。如果该理论被定量地证实,那么人们就很难再否认物质的分子图像的正确性。这一图 像是整个运动理论的基础。换句话说, 分子必然是真实存在的 。爱因斯坦在结束1905年的文章时希望“(实验)研究者将很快成功地解决这里所提出的问题”。 很多人进行了实验尝试,但是 这一实验非常困难 ,主要是由于很难在实验中确保液体具有恒定和均匀的温度。直到1908年还没有人能够得到爱因斯坦理论 成立的定量证据,而他自己也开始绝望,认为已经不可能准确地研究布朗运动。让他高兴的是, 佩兰接受了这一挑战,并在这一年确认理论预测的正确性。因为这一 工作,佩兰被授予1926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一生都对量子理论的某些基本特性,特别是量子理论中似乎将机会和不确定性赋予物质的行为的方式,感到不安。 在某种程度上他有点类似普朗克,一方面将物质的量子描述当作一个方便的工具以了解物质的某些具体特性,比如光电效应和固体的热容,而另一方面又猜测,在此之下可能存在着更为基本的确定性的理论。 量子化学的核心问题 光与能量的量子本质对于化学具有中心价值。它能说明物质与光如何相互作用,比如,为什么草是绿的,以及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它也为所有的光谱方法提供了基础,使我们能够破译分子的结构 。 尼尔斯·玻尔,阿诺德·索末菲和沃尔夫冈·泡利表明,原子的量子模型如何解释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而佛里茨·伦敦,林纳斯·鲍林和其他一些人发展了原子间化学键的量子图像,以解释分子的形状和性质。 今天,无法想像化学能够离开量子理论。量子理论已经被用来解释和预测包括金属的催化行为,以及有机合成的立体行为的所有内容。爱因斯坦的工作的这一侧面,对于化学的影响超出了其它所有的科学领域。 吹毛求疵的人也许会说,就算爱因斯坦是以化学的旗号开创了自己的工作,我们今天几乎并不因此而铭记他。化学家的量子理论也许是被他的光电效应的工作 所引发,但是难道量子理论不也应该更多地归功于他之后的玻尔、薛定谔和海森堡的苦心发展,而不仅仅是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化吗?而且,他最了不起的相对论,不 是成了天体物理学家,而不是化学家的语言吗?不过,这事儿并不那么肯定。 相对论在化学中也非常重要。狭义相对论说明,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其质量会增加(同时,从一个相对静止的观测者的角度来看,它也会变得更短和活 得更长)。在重原子中,内层轨道上的电子与高度带电的原子核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使得电子的速度变得很快,从而出现相对论效应:铀原子最内层的电子平均速度 大约高达光速的三分之二。 轨道电子 这些相对论性电子的质量变得更重,从而使它们的轨道更靠近原子核。这进一步增加了内层电子屏蔽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拉力,因此外层电子的轨道会膨胀,能量会降低。这样,相对论效应重新调节了原子的电子能级。 这一现象并不如你想像的那样奇异和罕见。如果不是由于相对论效应,金子就会看起来象银子一样;金子的微红色是因为它能吸收蓝光,这是由于金原子的电子能带产生了相对论性的位移。 较之于任何程度的宇宙引力透镜或原子钟变慢现象,这无可争辩地是对爱因斯坦理论更为意义深远的展示。数千年来,金子就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象征性,因为从远古以来,这种金属就被与太阳联系在一起。 同样地,相对论效应使得水银具有低的熔点,这不仅使之具有巨大的技术上的重要性,而且还赋予这种金属在文化上与水和月亮的某种神秘联系。 近年来,由于通过粒子束碰撞合成新的超重元素,原子中的相对论性效应显得更加重要。新元素的合成者们开始研究极端的相对论性效应对这些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改变,是否已经开始破坏元素周期表中有顺序的性质变化。就是在现代化学的这一前沿,也不可能忽略爱因斯坦的遗产。 黑体辐射和量子 黑体辐射是来自能够吸收所有光的热物体的电磁辐射。黑体辐射具有相当宽的波长,但最大强度的波长取决于黑体的温度:温度约高,波长越短。普鲁士物理学家威廉·维恩在1893年揭示出了这一现象。 所以,灯泡中的金属丝或者一个电热器在被逐步加热的过程中先是发出暗红色,然后是黄色,最后是白色或淡蓝色。在它发出可见光之前,你就可以感觉到红外辐射产生的热量。在19和20世纪之交,这一常见现象却没有任何人能予以解释。 在试图进行解释的人当中,有爱因斯坦1901年到1902年间,在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导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克·韦伯。 另一个人是马克斯·普朗克。他开始通过麦克斯韦和路德维系希·玻尔兹曼在气体动力学理论中发展出来的统计力学方法,来推导维恩关于温度和波长的关系。 普朗克用一系列带电振子来代表黑体中的原子,并计算所辐射出的电磁能量。他最初的计算似乎符合维恩定律;但随后实验学家发现,维恩定律在高温时已不再成立。 普朗克发现他的理论预测能够符合实验观测,只要他将他的理论进行修正。这一修正需要假设,每个振子具有不连续的与振子频率成正比的能量E。他提出E=hv的关系,h现在被称为普朗克常数。 对普朗克来讲,这一假设不过是使得他的理论符合实验结果的一个数学游戏。但当爱因斯坦在1904年开始研究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工作时,他将此解释得更为实在。他说,光具有由普朗克公式所给出的一块一块的能量。他将这些能块称作量子。他声称,光是量子化的。 爱因斯坦知道这一建议是具有争议性的,甚至是令人不能容忍的。但是他争辩说,他的假说可以解释由菲力普·伦纳德在1902年观测到的光电效应。伦纳 德发现光照到金属上会发出电子。如果光是量子化的,那么它会在单个量子能量超过从金属移出电子所需要的能量时,从金属敲出电子,而这与光的强度无关。 这公然地挑战了直觉:人们会自然地期望更强的光会给金属注入更多的能量,从而无论什么波长都会使金属喷射出电子。按照爱因斯坦的假设,喷出的电子能量将不依赖于光的强度,而依赖于光的波长,波长决定了量子包的大小。这正是伦纳德的实验所发现的。 由于对光电效应的解释,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超重元素中的相对论性效应 从第104号元素Rf(rutherfordium)开始,比锕系元素更高的新元素最早在1960年代被人工合成出来。这些元素都不稳定,最长的衰变半衰期最长只有几秒钟(Rf251半衰期为78秒)。不过快速分析技术可以容许人们研究这些人造元素的化学性质。 理论预测,这些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亚层由6d电子轨道组成。这意味着,这些超锕系元素应该具有与元素周期表中上一排过渡族金属元素类似的化学性质:Rf应该像铪,105号元素(dubnium)像钽,依次类推。 但是,强相对论性效应可能削弱这些周期性质。对化学元素“dubnium”(第105号元素)似乎正是这样:其氟化复合物更类似于铌而不是钽的氟化物,而它的其它化学性质又更接近于镤。这就是说,它根本不像第5族元素,而其行为更像是锕系元素的延伸。 也有一些迹象表明Rf元素也受到相对论性效应的影响:四氯化Rf的挥发性比对应的铪化合物高,周期表的趋势预测与此恰恰相反。 奇怪的是,seaborgium(第106号元素)似乎不受相对论性效应的影响,其行为恰如第6族金属钼和钨。同样地,hassium(第108号元素)和锇一样形成挥发性的四氧化物。 这些研究将分析技术推到极限,包括只对少数几个短暂寿命的原子进行测量。 作者:菲利普·鲍尔(《自然》杂志前顾问编辑) 译者:王鸿飞(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 一个八卦,这个研究当年可能还是 罗斯查尔德 资助的。( 他在法国,不问丫要钱,问谁要钱 ) Edmond James de Rothschild 大资本家,fuck you !!! 把罗斯查尔德的家产 夺过来,“我来取真经” 。(真假美猴王) 早先,我的祖上就收拾过 罗斯查尔德,没收过他的家产。现在他还敢来 “扎刺” ************************************************************** Henri Poincaré学院 这个地方更驴,这是 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罗斯查尔德 共同资助的
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崛起
热度 1 gordon 2016-12-23 13:22
在20世纪20年代,当美国由于郊区住房建筑、汽车和耐用消费品的新阶段所刺激而继续向前发展的时候, 欧洲相对地说来却落后了。 ******************************************************************************* 其实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规模效应。 欧洲市场不是一个整体,分散的小国家 所以,“福特制” 只能在苏联生根发芽,在其它欧洲国家反而不明显。 除了法国外。 ******************************************************************************* 英国是因为国家小,战后恢复很困难。 德国是因为战败国 注:为了一个大市场,大规模生产汽车的想法,其它国家不具备 ******************************************************************************* 其实如果看福特自传的话,那些合金啊,之类的 是在赛车比赛中,法国车采用这种结构。(法国本来就是奢侈品的老大) 所以, 福特说,我也要用这种好东西,法国的好东西 。钢铁厂造不出来,我就要自己建设钢铁厂。
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炼钢已经成为显学
gordon 2016-12-8 16: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左右 炼钢已经成为显学,这也是一战前 斯柯达 火炮材料从青铜转为钢铁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大战 开战前,奥地利才掌握了炮钢技术 ********************************************************************************* 除了一百多篇论文外,Osmond 还写了两本有关金相的专著(1895,1904),对金相学的普及推广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到了 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金相学就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了 。下面从几个侧面举例说明: (Osmond 的两本专著是: Microscopical metallography-1893,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about/Microscopic_Metallography.html?id=iQ4sHAAACAAJ ;23页。 The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Metals-1904,网络上可以打印。他的珠光体照片就在这篇文章中。) 1. 学报开始出现 金相学家 Metallographist (1898- 1903) 国际金相学杂志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fur Metallographie (1911-1918) 2. 大学中设金相学讲座或教授 柏林工业大学在1910年设金相学讲座,1919年聘请H. Hanemann 任教授,并出版金相图谱 Atlas Metallographicus,影响深远。 3. 金相学专著陆续出版 H. Behrens:Das mikroskopische Gefubge der Metalle and Legierungen (1894). F. Osmond,J. E.Stead:The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Metals (1904).P. Goerens: Einfubh rung der Metallographie ( 1906,战后版1948).C. H. Desch:Metallography (1910, 第六版1944). H. M. Howe:Metallography of Steel and Cast Iron (1915).A. Sauveur: The Metallography and Heat Treatment of Iron and Steel (1916,第六版1943). 4. Fe-C 平衡图在1899 - 1900 问世(W. C.Roberts-Austen,H. W. Bakhuis-Roozeboom ) ,钢铁的相变与热处理有了理论的指导。 5. 金相的研究从钢铁逐步延伸到其它合金系统中去,G. Tammann 开始按周期表系统地研究二元系合金(1903),把金相学进一步发展为金属学(即Metallkunde, 俄文的Металлкпиде) ,在德国哥丁根大学建立学派,并出版“金属学教程”Lehrbuch der Metallkunde (1914,第四版1932)。 ********************************************************************************* 詹天佑修建的 “平绥铁路” 1922年2月《科学美国人》上大幅报导了我国自主修建的 “北京-绥远” 铁路,“詹天佑博士”(Dr. Jeme Tien-Yow,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任总工程师,铁路所需钢铁完全出自位于汉口的 Han-Yeh-Ping 钢铁公司 The Peking - Suiyuan Railway of China ********************************************************************************* 满业是造汽车的,也是流水线,仿福特的 复建要比新建容易的多,以前我干的时候, 设计图纸有时候就没看,熟练工人,就知道怎么弄 ,就是一个条件反射。 突然问原理,当时还不一定能说的出来,就是那么干的,问那么多为什么 注:有资料室,设计图纸挺多的,谁成天去看那个玩意儿 讨论,然后设计院根据现场讨论的结果进行修改。 根本就不是设计院说了算 。“顶层设计”,呵呵
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什么炼钢业无法增加供应?
gordon 2016-11-11 11:59
强制储蓄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g=s/v)的一个重要推论认为:资本/产出比(v)不变,储蓄率(s)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而在该模型假定中,假定储蓄可全部转化为投资,所以储蓄率就是资本积累率。可以说,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积累成了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因素。 ********************************************************************** 1953年,罗格纳·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 回到我们这个问题 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什么炼钢业举步维艰? 很简单,因为它穷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钢铁业以官营八幡制铁所和1912年创建的日本钢管两大生产厂家为主。 一战中期,三菱制钢(朝鲜 兼二浦)、满铁(昭和制钢所)、本溪湖、东洋制铁(户畑)等工厂相继开始生铁生产,炼钢事业则有住友金属、川崎造船、神户制钢、日本苏打等工厂一齐开工投产。 “一战以后”,上述企业再度与进口产品展开竞争,价格暴跌造成了极大的经营困难。 单纯从事粗钢、压延生产的私营企业迅速增加,其中大部分企业水平较低,只有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才得以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财供给不足,部分较大规模(在国际范围属于小规模,但在国内属于较大规模)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产生滞延。因此说,相对于需求增加而言,供给不具弹性。 ********************************************************************** “ 供给创造需求 ” 纳克斯认为,正是资本形成的供求两方面的约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资本形成不足是“贫困恶性循环”的主要障碍。 因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地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同时他又认为,为了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所造成的投资引诱不足问题,即资本形成的需求“瓶颈”,应当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即 在众多的行业中同步地投资,形成相互的需求推动 ,以投资带动投资,“ 供给创造需求 ”。 注: 所谓中国人 “一人买点东西” ,就 集腋 成裘。 根本就是没有根据的胡扯 ,真实情况是,中国人很穷,消费市场狭窄。 英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也没有打开中国市场。 当然,所谓 “ 多殖民几年,中国经济就发展 ” 的说法,也是 经不起推敲 的。 **********************************************************************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956年,纳尔逊(Richard Nelson Jones)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 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 注:日本的人口过剩,确实是一个问题。 作为消费衡量指标的 蛋白质摄入量,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丝毫改善 。 ********************************************************************** 看中国,在 “超女、蒙牛” 时期,需求大增; “萝卜快了不洗泥” ,还吃出了 “三鹿奶粉” 还看 “ 李宇春--春哥 ”、和 小沈阳 然后被德国总理 默克尔 批评
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辛亥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爆发,不是偶然的(2)
gordon 2016-11-8 09:24
尼古拉二世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 维特只想占领北满(人少地多,人口稀少)就完了。 1903年2月16日,俄国陆军大臣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皇上的脑袋中有宏大的计划:为俄国夺取满洲,把朝鲜并入俄 国,还想把西藏并入本国。要夺取波斯,不仅要占博斯普鲁斯,还要占达达尼尔。”这充分地暴露了尼古拉二世的狂妄野心。尼古拉二世还同德国皇帝一唱一和,别 有用心地宣扬”黄祸论”。 为实现尼古拉二世的掠夺计划,1904—1905年,俄国同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日俄战争。俄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到惨败,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 *************************************************************** 二十世纪初,由于英德矛盾尖锐化,德国曾企图拉拢俄国。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向尼古拉二世提议建立反英同盟,并把法国拉进来。尼古拉复电威廉,表示同意,但认为必须先得到法国的赞同。威廉对此大为不满,埋怨尼古拉“被法国佬吓得出一身冷汗”, “欠了法国佬的债,所以也就变得太没有骨气了。”1905年7月,威廉二世利用沙皇政府因国内革命高涨和对日战争失利所处的困境,再次提议德俄结盟。两国皇帝在芬兰的比约克岛上签订了反英同盟条约。对尼古拉二世来说,这是轻率的决定。他的大臣们为之手足失措,因为这就意味着俄国将摆脱对法国的依赖,并加剧同英国的冲突,不能从巴黎和伦敦得到俄国所急需的借款。尼古拉二世只好写信告诉德皇:在同法国谈判以前,条约不应生效。从此,俄国加紧同法英国勾结。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形成了英、法、俄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同德奥同盟国帝国主义集团对峙。 *************************************************************** 以前,俄罗斯的钢铁都是来自德国进口,(自然经济时代就是来自德国) 后来,俄罗斯也想发展钢铁产业,就是利用 法国的资金和技术。 普法战争失败以后,法国成为一个高利贷国家。(做奢侈品生意)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的技术,基本都是法国的 *************************************************************** 庚子后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辛亥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爆发,不是偶然的
gordon 2016-11-8 08:50
在“义和团”事件中,威廉二世发表演说,勉励参与战役的德军,要仿效 匈奴人 般攻打中国。导致德军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冠上“ 匈奴人 ”的绰号。 威廉与沙皇多次书信往来,并发表了著名的黄祸论,象征“黄祸”的佛祖(指日本)骑着一条巨大的火龙(指中国)正向欧洲逼近, 威廉二世 要求 “欧洲各民族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和家园!” ************************************************************************* 他说是,就像历史上的“匈奴人” 入侵欧洲。 德国的海军扩张是针对日本,而不是英国。 ———— 1908年接受英国 Daily Telegraph 的访问, 呵呵 *************************************************************************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来说,和欧洲 翻一反,中国往上坡路走,欧洲往下坡路走而已。 中国和德国还同病相怜,凑到一块儿了 注:结束帝制以后,欧洲也是到处混乱,魏玛政权等等 ************************************************************************* 现在的 “五常" 里面,法国灭亡了,英国是 “虚君” 制。 仅仅美国是隔着重洋大海,对世界不关注。
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 “步兵炮” 看钢铁产业(转)
gordon 2016-10-8 16:45
步兵炮的由来 估计有很多人不知道步兵炮是啥意思 这正常 步兵炮这种名词已经消失好几十年了。 步兵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初 期的一种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步兵使用的一种火炮。所谓步兵使用,这个概念在当年是极为先进的,因为 一战期间传统炮兵和步兵是两个独立的兵种 ,步兵需要炮 火支援时必须要向炮兵寻求。步兵炮直接发给一线的的步兵, 让步兵有了自己的支援火力不必凡事求人。这也属于划时代的理念突破 。 现代意义的步兵炮出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一战是静态消耗战,敌我双方躲在战壕后进行静态防御。进攻一方极难成功,德国人想出了著名的暴风突击战术! 所谓暴风突击,就是小股火力凶猛的小股精锐步兵突击,在短时间内采用猛攻一点的方式,撕开对方防线。在康布雷战役中,这种突击队在层层的战壕中半天突进了8公里。仅仅依靠的轻武器,暴风突击队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战果。突击队火力的核心在于步兵炮。 步兵炮在当时来说,就是一种超轻型榴弹炮,它的重量远低于当时的山炮野炮,可以拆卸成几个部分,射程超过重机枪,火力上可以击毁敌军坚固的土木野战工事。 这种小口径轻型炮介于当时还不成熟的迫击炮和山野炮之间!它跟随步兵一起前进的,一般配备到营团一级,战斗中跟随营连行动。 在一战后期,步兵炮非常吃香。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火炮技术还比较落后, 炮兵和步兵是互相独立的 ,协同非常不容易。一线步兵没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炮兵支持,打掉威胁他们的敌军火力点和工事。 步兵在进攻时,步兵炮在步兵身后1,2公里的距离进行准确的炮击,目标是敌人集群步兵,火力点,工事等。步兵炮的炮击目标基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所以很多时候被当成直瞄炮使用。步兵炮大大增强了步兵的火力,给进攻一方增加了很多胜机。 一战结束后虽然步兵炮在战争中打出来风头。但是各国军队也意识到它的弱点只适合应急使用。纷纷把步兵的支援火力锁定在更加轻便实用的迫击炮上 ****************************************************************** 一战后,日本从法国购买先进的M1916式37毫米步兵炮 这种火炮的口径不大,威力却不弱。在一战中,它主要用作打击德军的重机枪据点,消灭德军的轻型野战工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步兵炮。 在仿造的期间,日本设计师根据日军的特点,又对火炮进行的一些细节上的改造,比如将轮型炮架撤除更换为X字型炮架并在炮架下安装小型钢制车轮。这型火炮1922年定型大量装备日军。由于当年是日本大正十一年,所以也被定型为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 小日本的大正十一式步兵炮在20年代也许不算落后。但到了30年代已经不够用了。这款炮的性能也就是一战后期的水平。只能平射炮弹重量仅06公斤威力很小。更本无法击穿厚一点的钢筋混凝土工事。 918事变期间张学良和东北军虽然不战而退了。日军在肃清东北的抗日义勇军期间遇到的想不到的困难。张作霖经营多年。东三省大部分战略要地都修筑了水平很高的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 在强攻义勇军的作战中,日军吃了闷亏。当时一线日军主要依靠大队配属的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面对东北义勇军机枪工事,往往连续开上七八炮,也无法击毁,最终还是要靠日军步兵人肉冲锋 而且在和东北义勇军的对抗中,义勇军手中的少量从法国买来的迫击炮,让日军伤亡很大。这种迫击炮的特点在于可以曲线炮击,日军即使躲在隐蔽处,也避不开迫 击炮的打击。而日军没有迫击炮,步兵炮又不能曲射。义勇军迫击炮手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就可以轻松发射大量的炮弹压制日军步兵炮,还能干掉大把的日军。 虽然战斗的最后结果是是义勇军被打的土崩瓦解,但日军上下对大正式步兵炮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己方的步兵炮还不如东北军 各种抱怨传到日本,日本军部严令,新式步兵炮开始研究。日本军方的要求:兵炮必须可以曲射,以兼有迫击炮的优势。同时,新式步兵炮的口径要增加,绝对不能 再是37毫米,务必增加到德国主流步兵炮的70到75毫米口径,以提高弹药的威力。 92式步兵炮非常矮小,全高只有62厘米,这还是算上炮盾的高度。如果拆掉炮盾再挖个坑隐蔽坑。这意味着92式步兵炮可以部署在离敌人目标很近的距离上,暴起阴人。 抗战中的无数战役中,国军反映九二步兵炮很难被发现。日军炮手常利用茅草,灌木,低矮的土包,甚至坟头都可以有效隐蔽自己。往往是日军连续开炮数发,击毁国军数个工事,国军却没有发现它到底在哪里 ******************************************************* 射界宽阔 , 用途广泛 设 计上重心较低,加上独特的弯曲轴杆,使得火炮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射角调整范围,在-10°至+75°之间可以灵活起射。在大仰角射击时,甚至可以当迫击炮用 (很多迫击炮的最大射角也才85度),却因为榴弹炮的出身,弹道比要迫击炮稳定的多,造成精度也优于比同口径级别的迫击炮(80~82毫米),在抗美援朝 时期,志愿军战士们就经常步将九二式步兵炮步置在反斜面阵地上,曲射为我方提供支援。 同时, 197m/s的低初速 使得榴弹弹体可以使用较薄的壳体来留有较大的药室,榴弹重达3.8公斤,杀伤半径达到了22米,在炸力上是优于一般的75mm口径火炮及80mm级别迫击炮的高爆弹。 但低初速的坏处在于使得反装甲能力很捉急,即使装填专门的穿甲弹,还是仅有100m上30mm、500m上25mm、1000m上20mm的能力。平射的穿甲能力是不及国军战防炮的,但在中国战场上,好在国军也没多少装甲装备。 它的好处,能拆开 行军用马驮,打起仗来 士兵扛着上战场,不用测量方向 距离, 用炮膛瞄准, 是当时最大的,人扛的直射炮 , ******************************************************* 反装甲的发展,基本就是空心装药,线膛炮这种路径。 对付苏联的坦克集群,也是用战术核武器。(爆炸力学的一些应用) 常规武器相对落后,钢铁产业也下了很大力气,没有多大起色。 作为工业基础的钢铁产业,在改开前,其实中国是弱项。虽然好像 “大炼钢铁”,搞的中国很强似的,直觉是错误的 钢铁产业真正的发展也是近几年,2000年 以前还是低端产能占多数。 ******************************************************************************* 工业基础非常差 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火力配置,即使在战争初期,机枪和冲锋枪的数量都很多,迫击炮更是相当的多。10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初期较少,多的是75毫米级别 的山野炮。后期榴弹炮多了一些。但有一样东西,志愿军的装备量一直偏低,那就是步枪。通常一个师只有三分之一不到拥有长枪。 注:工业基础非常差,几乎就是靠冲锋枪、迫击炮、手榴弹。(几乎就是阎锡山的东西) 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战术、武器创新,不可想像。
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社会条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热度 2 gordon 2016-10-5 09:36
传统时期的战争,由于火器简单,火力稀薄,所以采用密集队形; 近代以后,由于兵器进步,火力猛烈,为了减少损伤,队伍不得不采疏散毒性,甚至班以下,以分散活动者居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军队多采用密集队形,以后则采用疏开队形。 1935年,训练总监所颁布的操典,开始采用战斗群的战斗队形和疏开作战。 但是采用新式训练方式的部队仍未普遍。如汤恩伯1937年2月即曾指出,第四师“一般干部很少注意到这一点,老是把十年前或五年前的方法训练现在的士兵。这种办法,实在不够。我们以后要有日新月异的精神......再不要把江西剿匪时的方式,一点不加改进的,拿来训练士兵。 ******************************************************************* 近代以后由于兵器进步,为减少损伤队伍不得不采疏散队形,甚至班以下以分散活动者居多。上海战役中曾出现大纵深的面式防御,中央军多能采用疏开队形运动,部分地方军仍用传统方式,如台儿庄之战,南方卢汉的部队仍用集中队形,伤亡甚大;抗战后期,西北马鸿逵,马步芳的部队也仍未用疏开队形。 注:黄埔学习苏联,个人觉得还是很先进的。 当然欧洲已经开始 用飞机、坦克了 从步兵来说,个人认为苏联比德国还先进。德国二战已经开始用坦克了 二战德国步兵,不如一战
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12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3 17:45 , Processed in 0.05288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