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货殖列传

相关日志

分享 读《史记·货殖列传》笔记4
热度 7 不打不相识 2012-10-26 10:47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三宝” , 李埏教授认为农工商为三宝,理由是《六韬》中太公说“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商不出则农、工、商断绝沟通。我不太认同李埏说法,农工商为《六韬》所示国之三宝,但不一定是《周书》中所说三宝。农、工、虞生产各种产品,商本身并不出产什么东西,但如果商不出,说农工虞的产品交流断绝可以,说农、工、虞三业之间的交流断绝也可以,但说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交流断绝就是个病句了。泷川资言引中井积德说法以“食、事、财”为三宝,这种说法更优。 衣食之原,原通源。民生日用之源洪大的就富饶,民生日用之源干涸的就贫瘠 。 在没有外在干涉的情况下总是“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贫富总会分化,这虽然不那么令人舒服,但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姜尚是西周的功臣、异姓王,被封在济水下游的营丘,即临淄。古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都是独流入海的大河。济水源于河南太行山南麓,入山东后汇汶水自东北古蒲台县境入于渤海,其入海口在东营西城、史口一带。东汉以后因黄河改道,河南境内的济水入黄河,山东境内的菏泽、汶水仍走济水故道入海。唐人改称清河,以别古之济水。金明昌五年( 1194 年)河决阳武(今河南中牟、延津),东注梁山泊,水分为二,十之七八由泗水(南清河)入海,十之二三北流走济水故道,谓之北清河。宋室南迁,刘豫称齐(公元 1130 ~ 1137 ),在泺水入济处筑堰分水,堰南为小清河,堰北改北清河为大清河。 周朝时,黄河从天津入渤海,那时黄河下游三角洲还在形成中,临淄(营丘)毗邻渤海,多是盐碱地,自然条件恶劣,直到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仍然只能种植耐盐碱的高粱。盐碱地改造成本很高,时间很长。主要办法是排掉盐水、淡水冲洗、秸秆还田、施农家肥。听说高密要种高粱,高粱除了酿酒以为用处有限,太涩了,牲口都不爱吃。把经过数千年改造好高产的作物换成低产的高粱,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在西周劳动力有限(人民寡)、工具不给力,改造盐碱地是不可能的任务。姜尚的致富办法是鼓励妇女发展纺织业、并将山东特产鱼、盐运到其他地区,很快使临淄成为一个经济中心,人民、物产如同被绳子拉着( 襁至)一样,如同辐条汇集到轮毂(辐凑)一样,集中到了这里, 齐国富强。齐国 纺织业发达,经济富裕, “ 冠带衣履天下”成了当时的时尚之国,天下人争相仿效,哪里都能看到齐国的款式。 海岱之间,指的泰山以北以东至海之间,齐国疆域。西周分封诸侯,均在黄河中下游。诸夏近旁就是羌、戎、夷、越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民。诸夏封建就国,用武力征服的不少,更多的是靠经济文化吸引,让异域变为旧疆。山东南有淮夷,东有莱夷,可不是像司马所说的人民敛袂(恭敬貌)而往朝焉,起码莱夷是被武力征服的。 管子修“轻重九府”,是九个管理财税的机构,管理诸如渔政、盐政、女工、女闾等等。管子三归,说法很多,有的说指非陪臣应有的排场,有的说娶了三个诸侯国的女人,有的说是三处采邑,还有的说是市场租税的,总之是齐国富了,管仲没有亏待自己,齐桓公也没有觉得管仲做法不好,只孔子说管仲器小易盈,孔子时代陪臣已经有取代诸侯的趋势,孔子有远见。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916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读《史记·货殖列传》笔记3
热度 12 不打不相识 2012-3-29 14:21
读《史记·货殖列传》笔记3
夫山西饶材 ﹑ 竹 ﹑ 谷 ﹑纑﹑ 旄 ﹑ 玉石;山东多鱼 ﹑ 盐 ﹑ 漆 ﹑ 丝 ﹑ 声色;江南出楠 ﹑ 梓 ﹑ 姜 ﹑ 桂 ﹑ 金 ﹑ 锡 ﹑ 连 ﹑ 丹沙 ﹑ 犀 ﹑ 玳瑁 ﹑ 珠玑 ﹑ 齿革;龙门 ﹑ 碣石北多马 ﹑ 牛 ﹑ 羊 ﹑ 旃裘 ﹑ 筋角;铜 ﹑ 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中学学地理时,必定要背诵各地特产,有些自然禀赋是一直未变的,比如沿海出鱼盐,内蒙古高原地区出羊毛制品。有些资料尽管无意为之,但也是极为珍贵的。竺可桢从《史记》的物产中看出气候的变迁,崤山以西现在陕西南部还有大片大片的竹子,崤山以东的河南南部(陈夏)有漆树,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在还要靠北,现在都退到长江流域去了。中国本土犀牛进入二十世纪灭绝。不过太史公没有提到过能源利用。铜、铁在中国蕴藏丰富、分布较广,太史公说是“千里往往山出棋置”,一种奇特的文法,大意是说,铜铁矿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在中国方圆千里内往往很多山里都出产(比较蹩脚的译法,请古文高人指教)。 秦汉时龙门指龙门山,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是吕梁山脉的南端余脉,俯瞰汾河平原,黄河切穿龙门山形成峡谷,著名的壶口瀑布就在那里。 西北方向就是河套地区。河套地区在战国、秦、汉时与周围戎狄几经争夺,太史公在世时,被汉朝掌握。“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有宁夏银川在前河套、巴彦淖尔在后套平原,都是极肥美的地方。碣石指的是碣石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山东省无棣县。一种是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昌黎是韩愈的祖籍所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采取的是后一种说法。太史公文中所说,应该是昌黎碣石山,其以北地貌和南部的华北平原截然不同。 谣俗指风俗,各地特产都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在秦汉以前,社会分工已经比较鲜明了,农、虞、工、商都有专职从业人员。虞是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舜任命益为虞,“驯上下草木鸟兽”。前文提起钱穆说法,山林池泽本来是皇室私产,由虞来掌管,可是后来防不胜防,禁无可禁,只好改用征税,所得入皇室的财政部门——少府。后来虞人泛指猎人。结合前后两者,考虑与工、农、商的区别,虞应指所有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包含矿物、动物、植物)的一种社会分工,故而后文提及周书“虞不出则财匮少”。一般说“士农工商”四民,大概是因为士不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与货殖无关,所以太史公没有提这个群体。 “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也就是说,生产先政教而生,无政教亦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秩序,不需要政治安排、教化启发就能自然进行,符合“天道”。“教民致富”、“逼民脱贫”都是胡说,怎么不教民呼吸? “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贱物求贵卖,贵物求贱买。一种说法是,物极贱就是变贵的征兆,而物极贵就是变贱的征兆。两说都有道理。 “‘若水之趋下’,把人事譬喻为天道,先秦即多见此语。《荀子》之《富国》、《议兵》两篇皆有‘人 ( 民 ) 归之如流水’,则谓善政,非仅货财也”(钱锺书)!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352 次阅读|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6 12:28 , Processed in 0.02328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