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西方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为什么西方人不保留 “技术秘密”呢?
热度 1 gordon 2017-6-13 13:00
在中国会感觉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西方的技术,一波一波往中国传 为什么西方人不保留 “技术秘密”呢? *************************************************************************** 市场经济啊,本身的压力就够大了, 你不用 故意努力就会走的很快。 故意努力,还不一定快。 *************************************************************************** 跟西方人 呆时间长,就明白了。。 实际上,他们是不保留技术秘密的,有钱,什么都好谈。 *************************************************************************** 但是,早年不行, 怎么说呢,像是一种文化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跟现在,你看朝鲜一样 ) *************************************************************************** 你要是敢 听 媒体所说的,或 某些闲汉所说的, 再没那么难了。 注: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为什么我走的都是弯路呢 。 *************************************************************************** 有网友就说了,为什么他们不跟我说呢? 呵呵
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在大发展之前,已经发展很久了(转)
gordon 2017-4-7 12:00
人们经常认为,南亚人比西方人更超脱,更少实利主义。据说,他们超脱尘俗、无私,并倾向于漠视财富和物质享受。他们对贫困处之泰然,甚至视之为美德。他们对知识和冥想深思之能力怀有特殊的敬意。他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往往是没有时间限制和不定型的,因而是无忧无虑的,甚至是宿命论的。 像这种老套说法充斥于文献之中。几乎所有关于南亚国家及其问题与政策的公开看法中都注入了这种共同性的说法。但是,最粗略的考察表明,这些所谓的文化与人的特性与现实几乎不相干——就像在西方世界一样。例如,经常认为属于印度人之特性的慈悲和忍耐与极端的不能容忍是直接矛盾的,这种极端的不能容忍是由严格社会等级和对待较低社会阶层的人冷酷无情造成的,这种冷酷无情可以在最有教养的印度人中间屡见不鲜,在印度生活的西方人无论时间长短也会很快地采取同样态度。 亚洲人倾向于和平地通过共同协商而不是诉诸法律程序来解决争端。这个广泛接受的看法受到下列事实的驳斥:在所有南亚国家,一旦有法庭可以利用就会流行诉讼。针对亚洲人特别超脱而且不追求实利的说法,必须将对狭隘实利主义倾向的普遍观察深入到所有社会各阶层之中——考虑到普遍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紧张关系,那是不会令人惊讶的。即使在那些能够过奢侈生活的人中间,甘地也宣传并遵守表面的朴素,这当然与他个人理想一致。但是,很清楚,对简朴大众的眼装作继续的观察,例如,这种大众服装已成为一般领导者的制服,那么这比基本态度的标志更具有象征性礼仪和政治手段的意味。 为了不停留于浅尝辄止,我们必须考察决定南亚人行为的一切精神倾向。对于这个更广泛的范畴,我们将使用普遍接受的术语“态度”,意指促使行为成为现实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总和。这就是所有不能言喻的,和所有保护性及理性化预防措施背后的态度;由漫长的精神与物质历史造成的态度;与生活水平及整个制度结构有因果关系的态度. 在受教育者和知识分子中间,传统思想中固有的非理性无疑造成了对事实以及从这些事实而来的、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地区特征的直接推理较为缺乏兴趣。但是,一个更重要的一般问题是,南亚特有的态度和制度是否是由南亚的贫困及低下的生活水平造成的。例如,人民的活命思想,他们对改善的机会的无动于衷以及他们的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轻视为雇主工作,可能是起因于长期绝望的贫困。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尤其可能部分地是在贫困中停滞不前的结果。这一地区的人民并不生来就与其他地方的人民不同,而是他们生活在与发达世界十分不同的条件下,并且这在他们的肉体和思想上留下了烙印——这应该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假说。随后,宗教又成为这整个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感情容器,通过宗教约束,宗教又使它对变化具有刚性和抗性。 自从过去20年间获得独立以来,南亚要求动态社会变化的力量和因素已经稳步增长。在许多文献中,一个普遍的断言是,我们正看到的是一场“期望与日俱增的革命”。即使这暂时意味着抱负与实现之间的差距扩大,从现代化理想观点来看,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显然,那些正推动发展计划的知识分子精英并不作如是观。 但是,“期望与日俱增”这概念是相当松散的,且近似于无意义,除非受到量的限定,“革命”一词意味着态度的变化很大且进展极其迅速。关于这一点,只需加上一句前言。毫无疑问,民众之中作为革命运动与日俱增的期望的观念很大程度是虚假的合理化。它反映了西方观察家和本地知识分子的下列感情:如果他们必须生活在像这些民众那样的极度贫困之中,他们将如何反应;以及当面对这种极端不平等时他们的内疚感。尤其是,南亚大多数政治宣言中的激进论调是难以理解的,除非假定这些宣言中表明特权阶层成员希望把自己等同于民族,并且,尽管存在巨大的社会差异,还是关心更广大阶层的贫穷。这表示,如果他们自己必须生活在类似条件下,将会如何反应。但是,民众的实际感情必须通过研究那些具有最少伤感和先入之见的人的态度来确定。还没有人作过此种任何大规模的研究。我们在这里只需注意,南亚各国没有一个政权是由于人民起义而倒台的。 通过研究,我们越来越相信,引起大而迅速的变化比小而缓慢的变化常常不是更难,而是更容易。 而这个问题又与另一个问题有关:什么政策措施可认为用于实行改革。老实说,南亚各国的公开讨论中充满了这样的看法:需要社会和经济革命。对他们实际情况的研究几乎不可避免地巩固了这一观点。但是,实际上,他们采取的政策是零星的、渐进的,常常极端,而且,所有这些国家都还是“软国家”(soft state)。 注: 蒋廷黻的看法是对的,发展不是太快了,而是太慢了 。(蒋委员长 “一柱擎天”) ********************************************************************** 而且,在面对“软国家”的现实时,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因外交方面的种种理由往往容易不太重视对他们的观察。特别是对经济学家来说,这种倾向又受到战后常规研究方法的支持,这种方法意味着来自那种代表反对变化的社会事实,即生活方式、态度和制度中的抽象观念。据认为,南亚各国不能掌握一个更迅速地引致变化的政策——除了依赖极权主义和统一的方法以外。依靠说服的“民主计划”就这样地被合理化,以便为避免通过改变制度进行激进改革而辩护。 这样,南亚计划者仍然处在自相矛盾的境地:在一般和不明确表态情况下, 他们坦率地、几乎是热烈地声称需要剧烈的社会和经济变革 ;同时 在制定政策时,他们最谨慎地行事以便不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 。当他们进行激进的制度改革立法时——例如,税收和有关乡村财产权的立法——他们允许法律包括各种漏洞,甚至使其不能执行。 ********************************************************************** 在南亚,在变化面前保持不变的传统价值拥有其宗教的感情基础。竞争性的现代化理想具有民族主义的感情基础,其中的一些理想需要有民族主义感情才能领会。人民必须具有民族整体的概念,并把积极的价值观念融化于这一理想,这样他们才能认识到,民族独立和国家巩固是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以及所有其他的现代化理想只有在独立和巩固的民族国家背景下才能实现。现代化理想的感情吸引力一部分来自这个预期:当开始实现现代化理想时,民族国家将变得更强大、更团结和更巩固。因此,民族主义在所有那些致力于制定旨在发展的政策的知识分子精英中被普遍认为是有益的力量。对他们来说,促进民族主义将提供打破限制和障碍的工具。 但是, 在欧洲经历了几个世纪,并且是一步一步地进行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亚洲却极度缩短 。于是,当各种事件和局势由于缺乏历史先例的次序而相互混淆时,它就变得混乱而无秩序。南亚国家的新生部分地是民族主义不断高涨的结果。即使没有很多的民主现实,它们也直接获得了现成的民主思想。南亚的实际问题是,怎样巩固和加强在民族主义猛烈攻击下殖民列强体系分崩离析而新生的国家;同时怎样使这些新的和不十分先进的国家的政府更稳定和更有效;以及怎样从一开始就在民族主义的混乱中,运用某种程度的民主做到上述这一切,并进行我们的所谓民众民主的尝试。 在欧洲,能作为一部雄伟的交响曲逐步展开,按照主旋律的顺序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进行演奏,而在亚洲被命运之神断章取义而成了不和谐的音调。 注:东亚国家也是如此,政治早熟,对底层压迫太狠。 *************************************************************** 南亚新民族主义中当然不乏进步和理性观念的调子,掩盖那些噪音的喧嚣。这就是呼吁统一,谴责一切内部的、空间的、宗教的和社会的各种狭隘观念的民族主义。它赞成理性主义反对迷信观念;并且表达了使社会现代化和实现经济发展的愿望。但这不是南亚民族主义的唯一部分,在许多国家以及在许多时候,甚至不是占支配地位的一部分。因为当由宗教、语言或种族血统等联合起来的特定集团相互斗争的时候,这也是一种民族主义。 在所有南亚国家,知识分子精英中也有一些领导人和集团注意到需要在生产手段体系方面 控制民族主义感情 。这种努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这种努力是这些国家正在展开的这场戏剧的必要阶段,并将决定这场戏剧的结果。 *************************************************************** 其实在大发展之前已经发展很久了。 如果我们试图确定西方国家什么时期在与今天的南亚相同意义上还不发达,而在那以后,它们才开始发展,那末这个理论中就存在一个逻辑缺点。有一个问题是肯定的: 在我们所谓的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因为我们把它看成一系列事件而不是单个事件)开始的时候。这些国家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多年 ——在某些情况下是几个世纪—— 的社会与政治的发展以及早期的经济发展 。在许多方面,西方国家那时已处于比南亚今天更有利得多的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因此,在许多方面,比较的时期应确定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几个世纪。在另一些方面,南亚今天有些条件可与西方近代史上任何时期的条件相比。在定义西方国家“起飞”时间的工作中,假设这些国家在初始条件和发展过程方面是基本相同的——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假设。要使用西方这个“起飞”概念,并尝试找出南亚各国现在位于假定的一般发展轴线上的那一个“阶段”是对事实的歪曲。 注:其实在大发展之前已经发展很久了,就是当年日本的统制经济都搞错了,中国也跟着错。 这一点一纠正,刷刷刷就上来了。 而且法国的社会主义特别适合工业化。更不用说 ,军事化管理,铃声制 *************************************************************** 国民政府也是搞不定,发展太慢 ; 大发展是对的,学习统制经济,结果 日本 老师都是错的 等到改开以后,才发展 到底该怎么弄 经济随之大发展,一切都非常顺。 主要也是 因为量化的经济学 大发展。 还有 “日本的发展 ” 作为样板。
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西方人来到印度(转)
热度 2 gordon 2016-11-6 05:17
在巴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之前,西方人已经踏上了印度的土地 。最早的西方商船1498年到达了印度的卡利卡特,而巴布尔在1526年才在帕尼帕特战役中打败了洛提苏丹。 他们占领印度的道路,是和东西方贸易同步的。 15世纪,虽然北方的蒙古人已经退潮,突厥势力却突然成为了中亚草原的主角。一系列突厥政权的诞生,使得古老的丝绸之路几乎断绝了,西方与东亚的贸易只能通过走印度的海路来进行。 与此同时, 东方的丝绸对西方的吸引力下降,此时西方最需要的是来自东南亚和印度的香料 。香料的产地极为苛刻,孟加拉、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岛主要产胡椒,在印度西南海岸以及斯里兰卡产生姜、胡椒和肉桂。而最难寻找的香料是丁香和肉豆蔻。在印尼东端的马鲁古省,有一个叫摩鹿加的小群岛,那令西方人痴迷的丁香只生长在群岛的5个小岛上,小岛加起来一共只有几十平方英里,如同造物主把最美妙的东西用最暴烈的地狱之火来看守,这些小岛还笼罩在火山的阴影之下。从摩鹿加向南航行一个星期,可以看到由9个小岛组成的班达群岛,面积加起来只有17平方英里,这里生长着肉豆蔻。 人类社会是伟大的,只要有需要,在世界边缘小岛上的植物能够送到万里之外,未开化人种采摘的这些小果子、小花朵,就能送到欧洲的餐桌上,并换来自己需要的铁器和食物。 在香料贸易中,印度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它或者是产地,或者是绕不过去的中转站,加上从中国运来的瓷器、茶叶也都要从印度中转,使得它早已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应许之地。 注:说点中国人有感性认识的,好的胡椒,就产在海南岛。( 其它地方都差一点 ) 胡椒气味芳香,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之一。胡椒大部分都生长于高温和长期湿润地区,性味辛热,因此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比较强。生长地点越偏南方的胡椒,性越温热,因为充分吸收了南方的阳热之气。所以,海南胡椒温热力最强。 *********************************************************************** 可惜,通往应许之地的道路却控制在伊斯兰人的手中。从印度出发的货物无法直接到达西方,必须经过中东的阿拉伯人中转。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使得西方与印度的商路更加控制在伊斯兰教的手中,这些伊斯兰教徒天生是买卖人,了解欧洲人的需要,也知道如何通过垄断贸易提高价格,于是,从印度出发的香料经过波斯湾或者红海的转运,已经加价数倍甚至数十倍。 当西方人受尽了伊斯兰人的剥削之后,还要忍受自己同胞的剥削,伊斯兰教徒往往把 香料运送到黎凡特 (土耳其的地中海海岸),就卖给了 下一个批发商——威尼斯 和热那亚。特别是威尼斯,这个以贸易起家的帝国把它的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几乎垄断了地中海的贸易。 威尼斯的商船运载着大批的香料,通过地中海的港口供应了法国,并经过大西洋运往欧洲各处。 欧洲的黄金则被威尼斯、土耳其、阿拉伯人层层盘剥,最终流向了印度 ,使得印度的姑娘身上缀满了黄金。这一切都是靠小小的植物种子和树皮换来的。 对于威尼斯、伊斯兰人最为妒忌的有两个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恰好处于欧洲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角处,而葡萄牙则位于半岛的大西洋一侧。令它们感到郁闷的是,虽然都靠近海洋,仅仅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就让威尼斯人赚得盆圆钵满,而西班牙、葡萄牙却一点残渣都分不上。 如果要打破威尼斯人的垄断,显然,在地中海之内争斗是没有效果的,必须到地中海之外去寻找办法。 最先做准备的是葡萄牙人,从15世纪前半期开始,葡萄牙雄才大略的亨利王子(又被称为航海家亨利)就在国内开办了航海学校,研究航海技术,制造更加适于航海的船只。正是在亨利王子的学校里走出了第一批的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都出自这个学校。 注:十字军东征,圣殿骑士团的人。(圣殿骑士团 被法国所灭亡) 亨利王子死后,葡萄牙人进入了一个收获期。当时的人们一直希望非洲的南端是可以绕过的,在那儿有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可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们却总是能在更南方找到海岸,无法绕过,仿佛上帝设置了一个一直通向天涯的海岸线。 直到1488年,航海家迪亚士终于绕过了非洲,找到了一条新航线。迪亚士想继续驶往印度,然而这时他的船员迫使他返航。葡萄牙人通往印度的步伐因此被拖后了近十年。 接下来,轮到西班牙人有新的发现了。一位来自热那亚(现在的意大利境内)的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他先去游说葡萄牙国王,希望向相反的西方航行,环绕地球一圈后到达印度。葡萄牙国王拒绝了,哥伦布转向了西班牙国王寻求资助。刚刚经历了统一的西班牙国王决定帮助他。1492年,坚持向西航行的哥伦布发现了西方的陆地,他把那儿称作印度(实际上是美洲的加勒比群岛)。 哥伦布的发现让葡萄牙人感到了时间的紧迫,1497年,同样出自亨利王子学校的瓦斯科•达•伽马出发了。他绕过了9年前发现的好望角,到达了东非海岸,又在阿拉伯水手的带领下,最终到达了印度的卡利卡特海岸。通往印度的道路终于打通了。 但如同是九九八十一难还缺一难一样,达•伽马到达了印度并不意味着他的任务完成。实际上,这时候的欧洲人看上去更像是乞丐而不是商人,他们拜见了卡利卡特国王,却受尽了朝臣们的嘲笑,因为他们带来的礼物是一些布匹、一打外套、六顶帽子、一些煤、六只盆、一包糖、一桶臭黄油和一桶蜂蜜。如果是在太平洋的某个小岛靠岸,葡萄牙人的东西或许会让当地土著兴奋异常,但这里是富裕的印度,当葡萄牙水手走在大街上,望着这个繁华的城市时,他们意识到这里的富庶远超过西欧,达•伽马的礼物又怎么能够拿出手? 当达•伽马提出要垄断贸易权时,卡利卡特的邦主一定以为他是一个妄想狂的疯子。郁郁的葡萄牙人离开了港口。 不过,在卡利卡特没有享受到的利益,却在卡利卡特南方的科钦找到了, 那儿的邦主为了发展贸易同其它的贸易港口抗衡,同意给予葡萄牙人特权 。之后,葡萄牙人占领了果阿,将那儿变成了自己的大本营。 香料的价格很快降了下来,威尼斯人的垄断贸易即将终止。 然而,威尼斯人并不想就此告别世界中心的地位,1560年前后,威尼斯和地中海集团曾经依靠加大供应试图重新控制市场,恰好 此时由于大西洋航线的风险性,使得经过好望角航线的成本大增 ,葡萄牙人突然发现,他们手中香料的成本价比从威尼斯人手中买的市场价都高,有的葡萄牙商人甚至放弃了航海,改从威尼斯进口香料销往其他地区。看上去,地中海航线似乎有起死回生的兆头。 但这只不过是旧航线的回光返照罢了。已经有太多的国家选择了新航线, 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的加入,以及对于航线的熟悉,在大西洋航行的危险性得到了控制 ,成本加速下降。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的共同冲击下,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西洋时代,地中海时代永久地成为了过去。威尼斯在称雄欧洲数百年后,又慢慢地退缩成了那个小小的渔港,不再受人重视,也表明,人类的努力有时候的确比不上运气。 *************************************************************************** 大西洋时代的到来,对于印度却是一个噩梦的开始,那些富裕的小国王不得不和带着坚船利炮的基督徒打交道。与东方人为贸易而贸易不同,西方人是为贸易而战争,当他们调转船头的大炮攻击海岸的时候,丝毫不会因为耶稣的怜悯而放下屠刀。 在这场对世界的瓜分中,在教皇的安排下,先是西班牙获得了美洲,葡萄牙获得了印度和巴西,之后,英国、荷兰加入了战团,英国人夺得了北美,荷兰夺得了印尼、福摩萨(台湾),法国夺得了印度支那(中南半岛)和加拿大,而 作为列强争夺最激烈的印度,则变成了上述所有国家的争夺焦点 ,他们都在印度获得了立足点。 葡萄牙占领了果阿,荷兰人占领了斯里兰卡,法国人占领了本地治里,英国人则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占领了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 *************************************************************************** 当印度后来决定收回果阿的时候,阿瓜达城堡成了葡萄牙人唯一开枪做了抵抗的据点。 阿瓜达城堡内的灯塔 当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在德里和阿格拉享受着歌舞升平的时候,他们也许并没有把这一个个西方列强占领的小城市当做一回事儿,这些城市都处在海边,远离帝国的统治中心,西方人在开始的时候对于染指政治表现的兴趣并不大,况且,莫卧儿还处于强盛时期,列强们也不敢过于放肆。 加上印度本身就小国林立, 即便莫卧儿最强盛的时期,在南方也有一些分立的国君不曾被帝国吞并 ,这增加了西方列强周旋的余地。 莫卧儿王朝是一个典型的陆上王朝,其税收主要依靠土地税,贸易税在财政中的地位不高,使得莫卧儿也忽略了贸易的重要性,进而放过了与西方人对抗的机会。 西方 各国唯一担心的,是他们自己内部实力的此消彼长 。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终证明自己的实力无法建立庞大的世界帝国。为了维持帝国的运营,需要大量的舰船和军队,而葡萄牙国王不愿承担高昂的舰船损失。 英国国王授权的海盗们纷纷袭击西班牙各地的殖民地,以及它们的船只, 西班牙负责在陆上强迫美洲人挖掘黄金和白银,再送上船,由英国人抢走运往伦敦 ,这样的循环体系成为了西班牙的噩梦。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最终也萎缩了,它无力维护从印度到葡萄牙航线的安全,成为了英国和荷兰的猎物。最后,它们不得不采取另外的办法:在船只经过的路上修建要塞,通过勒索过路费来获得“聪明钱”。由于赚钱太容易,他们更加忽略了船队的建设,从而丧失了海上的竞争力。 一旦没有了船队,那些要塞失去了后勤补给,也就变成了一个个死亡据点 ,到最后“聪明钱”也没有了。 最后,葡萄牙人在印度的影响力局限在了几个口岸之内,无法超出这些狭小的范围。在口岸之内,葡萄牙人却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将在欧洲的宗教审判也引入到了印度。在果阿,葡萄牙人几乎拆毁了所有印度教寺庙,强迫所有的婆罗门卖掉财产离开,留下来的印度教徒必须参加基督教教义的宗教仪式,到最后果阿的印度教徒不甘忍受折磨,离开了当地。 旧果阿的朴实风格教堂 教堂内部 教堂的一个耳室。圣母玛利亚的塑像仍然受到人们的崇拜 教堂外的大炮。旧果阿几乎已经看不到军事据点的痕迹,唯有几尊大炮还能看出当年葡萄牙人统治的色彩。 如今的果阿虽然已经回归印度,却仍然保留着强烈的葡萄牙人特色。在那儿,天主教的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甚至乡间的小路上都会出现一个个小型的天主教堂。 葡萄牙人建设的旧果阿更是保留了不少壮观的教堂建筑。在那儿,巨大的耶稣像仍然满怀慈悲地望着芸芸众生,只是教堂的旅游作用已经大于他的宗教意义了。 在旧果阿,还有一个教堂与中国密切相关。一位叫做方济各•沙勿略的葡萄牙教士曾经在印度、中国和日本都传过教,他信仰虔诚、不怕吃苦,在距离出生地数万公里之外辛勤地工作着,并最终在中国的澳门附近去世。 方济各去世后,他的遗体被装在一口中国棺材里经过海路运送到了果阿。当人们打开棺材时,惊讶地发现遗体并没有腐烂,仍然保存完好。这个奇迹让教廷知道后,将方济各封为圣徒,并将他的遗体保存在旧果阿的一座砖造教堂内。如今,他的遗体仍然在教堂里,只是不再供人瞻仰,而是放在了一间特殊的地下室里,每10年将他拿出来,打开,查看一下遗体的保存状况。 藏有方济各•沙勿略遗体的教堂,他也曾在中国传教,并在中国的澳门附近去世。 *************************************************************************** 果阿虽然回归了印度,却仍然保留着不少飞地的特征。在印度其他的地方,政府为了限制酗酒,都对酒类争取高昂的税收,唯有果阿的酒税非常低,酒的价格比别处便宜不少,全印度的酒鬼、乃至世界各地爱酒的游客,都把这里当做天堂。 除了葡萄牙慢慢地退出了印度的控制权之外,荷兰人也不愿涉入印度过深,它们获取了整个印尼群岛,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海岛帝国,这个海岛帝国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占领才崩溃。 到最后,真正有决心、也有实力留在印度的,就只剩下了英国和法国,当莫卧儿帝国逐渐衰落、各地的诸侯纷纷独立并寻找西方国家作为靠山的时候,英法势力不可避免地撞到了一起。
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回放一下:西方人够恶心的~
热度 15 鳕鱼邪恶 2014-9-11 07:04
体育精神,精髓就是追求极限突破极限。。。西方人在禁止这几个体育动作的时候,不知用的啥借口,可以无视体育精神? 不过,西方这个令人恶心的小动作,倒是把中国人固定在了巅峰位置!西方人永远别想超越了,这是中国人永恒的骄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Yyreks9dE
1109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原来文科生和理工生的差别, 西方人早就总结了
热度 17 洗心 2013-9-18 01:13
一个英国化学家/小说家 C.P.Snow 1959年就文科生和理工生的差别发表演说,上升到了文化差别的高度, 并成书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 相关背景介绍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Two_Cultures 他1956年关于该问题最早的一篇短文网上有 http://classes.dma.ucla.edu/Fall07/9-1/pdfs/week1/TwoCultures.pdf 还没有读。 欢迎读过的同学来谈谈感想。 补充, 1959年那本书网上也有 http://sciencepolicy.colorado.edu/students/envs_5110/snow_1959.pdf
112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西方人对金属的情感
热度 7 gordon 2012-6-16 11:17
欧洲人对金属的情感就像中国人对土木玉石的情感。其实西方的炼金术和中国炼制丹药的情况相近,制金并不占重要地位,炼金术士们追求的是制药,长生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十二世纪的欧洲西方的炼金术可追溯到希腊化时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息摩斯。大约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着一种物质, 它能魔术般地使金属出现人所企望的变化。他对这种物质的称呼,经阿拉伯传入拉丁语系后,叫做"Elixirvitae"(长生不老药),也就是类似于中国 所说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药"---"金丹"。   炼金术士相信," 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贱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从事炼金的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所以,他炼出的"金丹"又能延年益寿、提 神强精,并能使他获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变他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不用说,这样的目标是无法达到的。炼金术士也明白这 一点,因而从各方面来作出"说明"。例如,一部炼金术著作解释长生之难求说:"由于它是人世间一切幸事中的幸事,所以我认为它只能由极少数人通过上帝的善良天使的启示而不是个人的勤奋才获得哲人之石的。"而且对服用"金丹"能否治病长生的方法,也故意说得非常微妙。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长生的诱惑力,直到用化学方法制金的可能性未能被科学证据否定的19世纪之前,它一直都有广阔的市场,甚至像伊萨克·牛顿这样的大科 学家都认为,通过实验来制取黄金,是值得做的。西方的不少国王,也与中国的那些皇帝一样,一心希望通过炼金术使自己达到长寿永生。如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法 国国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是炼金术的忠实信徒。其中特别有趣的,像英国的伊丽莎 白女王,对炼金术士约翰·迪真是宠幸得无以复加,甚至特许他在宫中从事炼金术活动。在号称"炼金术的中心"的布拉格,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二世把炼金 术士迈克尔·梅尔特封为伯爵。   早期的炼金术者的生活时代是从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西方最早的炼金术著作是伪托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的名字写的(约公元100年)。西方炼金术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加以促进,或者用人 工仿造。所采取的手段是把黄金的形式或者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贱金属;这样贱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是 表现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贱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者所促成的转化。   炼金术者所采用的一个相当普遍的方法是把四种贱金 属铜、锡、铅、铁熔合,获得一种类似合金的物质。然后使这种合金表面变白,这样就赋给它一种银的灵气或者形式。接着再给它加进一点金子作为种籽或发酵剂使 全部合金变为黄金。最后再加一道手续,或者把表面一层的贱金属蚀刻掉,留下一个黄金的表面,或者用硫磺水把合金泡过,使它看上去有点象青铜那样,这样转变就完成了。   另一种为早期炼金术者加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是一种更原始的观念,即金属是两性生殖的产物,金属本身就有雌雄之分。这种观念在伊斯兰教和中古炼金术里的地位比较重要。    自公元12世纪起,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开始翻译阿拉伯和希腊著作,包括炼金术文献。希腊炼金术对欧洲的影响远不及经过了系统化的阿拉伯炼金术所产生的影 响。炼制黄金是欧洲炼金术的主要目标。欧洲学者根据伊斯兰炼金术的理论,作了大量实验。虽然不可能成功,但为化学的发展与出现积累了大量知识。   近代化学的出现,使人们对制金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到了17世纪以后,炼金术遭到了批判。
443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0:22 , Processed in 0.0305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