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经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先入为主的社交障碍 —— “冲突” 对亲密关系的滋润
gordon 2016-6-3 18:37
人格化(或标签化),对他人形成刻板印象(如刻薄、自私),即偏见。偏见中的敌意被带入关系,阻碍关系发展。互动前,偏见者便预想对方必沿着与偏见一致的 方向做出反应,顾忌重重。如果失察,关系经营受到威胁或危害更深。 有偏见的经验主义者(贴标签)往往 “向外归因” ,将主体性及关系责任逐出意识,以寻求自我保护。 ***********************************************************************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相识。打闹中亲密得以增进,这可谓司空见惯。更进一层地,人际冲突时常也是如此。倘若在冲突之前有关系底部信任(非敌意性)的保 障,冲突后又有各自的和解意愿与努力,关系被及时修复,那么冲突不仅促进关系的深入发展,也将促进关系中人的自我成长。 一帆风顺的关系,缺乏滋养。 *********************************************************************** 不打不相识,打打闹闹,喝喝酒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kyMjQ5Mzky/v.swf
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日本经营之神为何不神 ?(转)
热度 2 gordon 2014-11-11 10:06
日本曾有很多经营之神。从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到索尼的盛田昭夫;从本田汽车的本田宗一郎到京瓷的稻盛和夫。但这些经营之神的公司目前都不被看好。去年,松下狂亏7000亿日元,索尼靠变卖资产“打造利润”。本田汽车和京瓷尽管未遇危机,但已泯然众企矣,这四家企业创始人就是全球尽知的日本四大“经营之神”。   稻盛和夫是四大经营之神中唯一健在的,现在仍然每次都参加京瓷的董事会。稻盛在中国拥有众多拥趸,据说比在日本还多,实际上这是中国商业机构炒作的结果。我和稻盛交往已久,从未想过要看看他的书, 因为知道他说的那些东西已经很“古老”了。   阿米巴是稻盛经营理念的代表,实际上是对中小企业的一种精细管理的摸索,是一种对项目效益简易快速的测量手段。测量的单位越小,越能精确看到每个单位的效率,越能让每个人确切知道自己的绩效,感受到责任的压力。还有,测量单位越小,知道结果就越快,一线的问题就越容易被快速发现。这种做法在丰田被称为“行灯方式”。后来人们又把这种快速反应问题、细化问题的手法,统称为“可视化经营”。   我并不是想说稻盛的阿米巴不对,只是想说那只是科学管理的一个侧面,是他在年轻时,根据所处的时代和自身条件,总结出来的一个科学方法。这个方法实际上属于更大的理论范畴的一部分,稻盛并不知道这些,也没有必要知道。但稻盛却把它作为一个普遍的和永远先进的原理推荐给读者。这也不能怪他,因为他的阿米巴是他自己的阿米巴,他没有必要为别人,更没有义务为下一代人思考科学经营。   一个企业家之所以成功,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经营方法只是他成功原因的一部分,为人更是他成功的一小部分。我们在憧憬成功企业家时,千万不要忘了他们都是凡人,都是时代和市场的产物。稻盛之所以成为稻盛,不是因为他说的“阿米巴”,也不是因为他说的“活法”,而是因为他不断思考“细节”,年过八十还每天拼命“活着”。这也是伟大企业家的共同点。   管理者学些现代经营手法,参考些国外企业家的经验非常重要。但人们经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越成功的人,越知名的人,他的话就越值得信。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炒股时那么容易被所谓巴菲特的理论给忽悠了。说实在的,如果巴菲特和我们的散户处于一样条件下,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收益率。巴菲特真正的强项是别人做不到的,也是他不愿向外界公布的。   那么巴菲特说谎了吗?也没有。起码他没有著书立传、自己把自己奉为股神,他只是不说而已。但一个活人,通过自己的著述和讲课,将自己的经营之道到处传播,甚至远远偏离了经营,讲到哲学和做人等方面,就有点不自然了。   经营者没有必要为人师表,我们必须承认职员和部下的人格,并承认在人格方面,他们可以远远高于我们。我认识很多日本企业创始人,也认识很多中国企业的创始人,他们都很成功,但他们都不伟大,都很平凡,只是苦难磨炼了他们,让他们的胸怀比别人更宽。   如果一个人不去磨炼自己,读的书越多包袱也就越多。如果勇敢实践和承担, 你就会遇到在许多书上找不到答案的烦恼和痛苦 ,那时自然会发现,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话,往往不是来自名人之口,尤其不是来自商业机构热心推荐的书里。   (宋文洲,第一个在日本创业上市中国企业家。日本软脑集团创始人。)
266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不说还真不知道 -- 中国企业在缅甸: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仰光经营“天上人间” ...
热度 9 jerf71 2014-8-18 23:49
华为,牛! 摘录一些, 。。。 华商:第一个手机花5万。。。 华企成外资第一 。。。 走在缅甸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见到中国电讯企业华为的标志。当初,华为打入缅甸市场却并非一帆风顺。华为缅甸公司的销售总监罗建刚说,最开始也被缅甸人怀疑中国品牌的质量,通过慢慢积累品牌口碑,花了3年时间才被接受。 而缅甸富豪U Tay Za坠机后用华为手机 成功脱险故事,则为华为品牌的塑造起了关键作用。 2011年,U Tay Za坐直升机到缅北雪山避暑途中发生意外,坠落在渺无人烟的地点上。如果靠搜寻起码需要一星期以上,生还的 U Tay Za用几个手机都无法打通电话, 唯独用华为手机拨通了电话。事后,U Tay Za这样说,“我们生还了,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华为手机,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无疑成为了华为在缅的活广告。 罗建刚说,上述机缘巧合,加上华为产品质量要求高,产品多元化贴近消费者,比较受当地消费者欢迎。据统计,2012年缅甸华为手机销售额达600万美元,2013年8000万美元,2014年预计达到2亿美元。 罗建刚预测说,“缅甸政府计划在2015年将手机普及率提升至80%,这就意味着缅甸将出现超过4000万新增手机用户……而华为将从中分得一块大蛋糕。”。。。 华商仰光经营“天上人间”。。。 文章在此,大家有空看看。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4_08_18_257828_s.shtml
10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zz] 能力 vs 关系
热度 33 九九 2012-2-27 04:21
有一次在北大讲座,遇到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说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看着他一脸大杂烩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个问题,然后告诉他说,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会仔细写篇文章放在网上的,然后给了他我的博客地址 。而后又补了一句,“相信我,所谓的人脉就算重要,也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让我们细说从头。先动脑思考一下,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实: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的话,你也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强”。当时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终,他告诉我,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男孩,另外一个是女孩。那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认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强一秒钟都没犹豫,告诉我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我又问他,“那,为什么你认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这次小强犹豫了好一阵子,在确定我会给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说,“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给她……”我笑。过一会儿又问他,“她觉得你好看么?” 小强愣了一下,满眼的无辜,“不知道……”我又问,“那她现在手里的玩具是谁的?” 小强突然显得很紧张,“不是我的。”我决定不去问那小女孩什么问题了。 基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但是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刚才小强说他那个“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注意这两个词。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所谓的“心计”。确实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们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来也做不到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最普遍的情况。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小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拥有的玩具数量,使得他从概率角度出发很难遇到“公平交换”,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没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实际上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与他进行“公平交换”。对他来讲,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没有人喜欢“被抢”。而与他“换”的那个男孩,让小强感受到公平。小强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却不拥有的,所以,他也去“换”而不会去“抢,”因为他自己就不喜欢“被抢”——把最新的玩具都给那女孩先玩……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样的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电影《教父》里,棺材铺的老板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决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气并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的时候,亚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许多年后,教父考利昂终于在一个深夜敲开了亚美利哥的门……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事实上,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在校园里,“交换”本质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性质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某系公认的才子,会与另外一个系里公认的另外一个才子会“机缘巧合”地邂逅而后成为“死党”。俗话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可能就是他们一间如故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以及任何其他活动往往都会让他们觉得相互非常“投机”。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当15岁的沈南鹏和14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不是因为他们两个要好,才各自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很优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运的碰撞产生绚丽的火花。 而反过来,这些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事实上往往并不“低调”,也并不“平易近人”。这并不是他们故意的。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无形中他们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别人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内心往往非常抵触,却又怕别人说我是所谓的“不够意思的人”,于是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别受伤的时候,突然一闪念,想明白,原来这种尴尬本质上并不是来自于我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够旺盛,没有旺盛到处理自己的事情绰绰有余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用来帮别人做事——事实上,我自己根本已经是正在过河的泥菩萨。后来,我开始怀疑,雷锋的领导是否太白痴,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分配足够的工作。——这是那天晚上与我来讲非常惊喜的一件事儿,因为我发现我正在独立思考。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1)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2) 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3) 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还有些人,过分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并全然不顾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常用一些专门的词来描述他们,“谄媚”、“巴结”、“欺下媚上”、甚至“结党营私”等等。这样的人,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非要如此的。他们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够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这样的人特征非常明显,其中一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亲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无论他们与“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语境里,他们就会只说名字不说姓氏:李开复不叫“李开复”,在他们嘴里是“开复”;李彦宏不叫“李彦宏”在他们嘴里是“彦宏”,沈南鹏不叫“沈南鹏”,在他们嘴里就是“南鹏”;最近我听到更恐怖、更另人毛发悚立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邓”(邓峰),“大想”(理想)……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发现另外一个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预想到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确实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的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的话。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你与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浏览一下你的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已经很久没有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我只见过两三个人回答我说,“最长时间没联系的,也不超过两个星期。”其中一个还是特别固执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机通讯簿里,总计才有22个名字。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这实在是一个大到写两本书都可以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1.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2.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3.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4.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204 次阅读|7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3:09 , Processed in 0.03290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