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柏拉图

相关日志

分享 沉思者何以获得公信力? ——— 论运动员式学者的诞生
gordon 2017-4-5 16:23
毕达哥拉斯代表着我们所认为与科学倾向相对立的那种神秘传统的主潮。”他认为巴门尼德——他称之为“逻辑的发现者”——“是毕达哥拉斯的一个支派,而柏拉图本人则从意大利哲学获得了他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他说毕达哥拉斯主义是奥尔弗斯教内部的一种改良运动,而奥尔弗斯教又是狄奥尼索斯崇拜中的改良运动。理性的东西与神秘的东西之互相对立贯穿着全部的历史,它在希腊人中间最初表现为奥林匹克的神与其他较为不开化的神之间的对立,后者更接近于人类学者们所研究的原始信仰。在这个分野上, 毕达哥拉斯是站在神秘主义方面的,虽然他的神秘主义具有一种特殊的理智性质 。他认为他自己具有一种半神明的性质,而且似乎还曾说过,“既有人,又有神,也还有象毕达哥拉斯这样的生物。”康福德说,受他所鼓舞的各种体系“都是倾向于出世的,把一切价值都置于上帝的不可见的统一性之中,并且把可见的世界斥为虚幻的,说它是一种混浊的介质,其中上天的光线在雾色和黑暗之中遭到了破坏,受到了矇蔽”。   狄凯阿克斯说,毕达哥拉斯教导说,“首先, 灵魂是个不朽的东西,它可以转变成别种生物 ;其次,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要在某种循环里再生,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一切生来具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认为是亲属。”①据说,毕达哥拉斯好象圣法兰西斯一样地曾向动物说法。 注: 数学可以跨越 不同领域,转来转去,其实现在我们都知道是错误的 。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才开启了 现代数学之门。 *********************************************************************   在他建立的团 体里,不分男女都可以参加;财产是公有的,而且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甚至于科学和数学的发现也认为是集体的,而且,在一种神秘的意义上,都得归功于毕达哥拉斯;甚至于在他死后也还是如此。梅达彭提翁的希巴索斯曾违反了这条规矩,便因船只失事而死,这是神对于他的不虔诚而震怒的结果。    但是这一切与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通过一种赞美沉思生活的道德观而被联系在一起的 。伯奈特把这种道德观总结如下: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然而我们决不可以自杀以求逃避;因为我们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们的牧人,没有他的命令我们就没权利逃避。在现世生活里有三种人,正象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来的也有三种人一样。那些来作买卖的人都属于最低的一等,比他们高一等的是那些来竞赛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种乃是那些只是来观看的人们。因此,一切中最伟大的净化便是无所为而为的科学,唯有献身于这种事业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学家,才真能使自己摆脱‘生之巨轮’。”①   ①《早期希腊哲学》,第108页。   文字涵义的变化往往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我在上文已经提到“狂欢”(orgy)那个字;现在我就要谈谈“ 理论”(theory)这个字 。这个字原来是奥尔弗斯教派的一个字,康福德解释为“ 热情的动人的沉思 ”。他说,在这种状态之中“观察者与受苦难的上帝合而为一,在他的死亡中死去,又在他的新生中复活”;对于毕达哥拉斯,这种“热情的动人的沉思”乃是理智上的,而结果是得出数学的知识。这样,通过了毕达哥拉斯主义,“理论”就逐渐地获得了它的近代意义;然而 对一切为毕达哥拉斯所鼓舞的人们来说,它一直保存着一种狂醉式的启示的成份 。这一点,对于那些在学校里无可奈何地学过一些数学的人们来说,好象是很奇怪的;然而 对于那些时时经验着由于数学上的豁然贯通而感到沉醉欢欣的人们来说,对于那些喜爱数学的人们来说,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则似乎是十分自然的 ,纵令它是不真实的。 仿佛经验的哲学家只是材料的奴隶,而纯粹的数学家,正象音乐家一样,才是他那秩序井然的美丽世界的自由 创造者。   最有趣的是,我们从伯奈特叙述的毕达哥拉斯的伦理学里,可以看出与近代价值相反的观念。譬如在一场足球赛里, 有近代头脑的人总认为足球员要比观众伟大得多 。至于国家,情形也类似:他们 对于政治家(政治家是比赛中的竞争者)的崇拜有甚于对于那些仅仅是旁观者的人们 。这一价值的变化与社会制度的改变有关——战士、君子、财阀、独裁 者,各有其自己的善与真的标准。 君子在哲学理论方面曾经有过长期的当权时代 ,因为他是和希腊天才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沉思的德行获得了神学的保证,也因为无所为而为的真理这一理想庄严化了学院的生活。君子可以定义为平等人的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靠奴隶劳动而过活,或者至少也是依靠那些毫无疑问地位卑贱的劳动人民而过活。应该注意到在这个定义里也包皮括着圣人与贤人,因为 就这些圣贤的生活而论,他们也是耽于沉思的而不是积极活动的。   近代关于真理的定义,例如实用主义的和工具主义的关于真理的定义, 就是实用的而不是沉思的,它是由于与贵族政权相反对的工业文明所激起的。   无论人们对于容许奴隶制存在的社会制度怀着怎样的想法,但正是 从上面那种意义的君子那里,我们才有了纯粹的数学 。沉思的理想既能引人创造出纯粹的数学,所以就是一种有益的活动的根源;这一点就增加了它的威望,并使它在神学方面、伦理学方面和哲学方面获得了一种在其他情况下所不能享有的成功。   关于毕达哥拉斯之作为一个宗教的先知与作为一个纯粹的数学家这两方面,我们已经解释得很多了。在这两方面,他都有着无可估计的影响,而且 这两方面在当时也不象近代人所想象的那样是分离开来的 。   大多数的科学从它们的一开始就是和某些错误的信仰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它们具有一种虚幻的价值。天文学和占星学联系在一起,化学和炼丹术联系在一起。数学则结合了一种更精致的错误类型。数学的知识看来是可靠的、准确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真实的世界。此外,它还是由于纯粹的思维而获得的,并不需要观察。因此之故,人们就以为它提供了日常经验的知识所无能为力的理想。人们根据数学便设想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 如果感官世界与数学不符,那么感官世界就更糟糕了。人们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求更能接近于数学家的理想的方法 ,而结果所得的种种启示就成了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中许多错误的根源。这种哲学形式也是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的。 ********************************************************************* 注:以上需要你懂脑科学才能理解
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堂人文通识课
热度 11 清风徐来 2017-4-3 05:57
得知岛城非主流人文通识教育专家赵学林老师要在如是书店举办公益讲座的消息,心里很高兴,赵老师的博文思想沙龙经过六年的打磨,终于可以有机会走向大众的视野。 认识赵老师是去年的冬天,从听他的“博雅文化微课堂”开始。这个微课堂主要是面向青少年及其家长,以介绍东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等人文通识知识为主线,侧重于提升听众对东西方人文知识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也带着大洋同学去听过一段时间的面授课,母子俩都感觉受益很大,但后来因为儿子课业日益繁重便无暇顾及了。 这次赵老师应如是书店郝总之邀做一场“中西方文化基因比较”的公益讲座,我早早的赶去。两个多小时里赵老师滔滔不绝激情四射横贯中西串通古今,梦游般发散又总能及时恰当的掉头回归主线,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神盛宴,实在是精彩绝伦,令人叹为听止。必须承认,比起面授课,这堂课更加结构精当、脉络清晰、内容翔实,引人入胜,足以体现赵老师多年积累之深厚功力。 前半部分主要讲西方的文化基因传承,从古希腊邦国制地理因素决定的商业贸易发达从而形成的陌生人之间的契约文化一直讲到现代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的来源,以及自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直到康德、休谟、卢梭的哲学,讲到摩西出埃及、地理大发现、美国的小政府大社会、陪审团制度等等,一个个历史典故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后半部分讲中国的文化基因,从周朝的分封制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一直到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变异成为统治阶层维护皇权奴役百姓的颂圣工具,以及科举制度的产生,把中国的文化精英阶层悉数纳入官僚阶层,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维护者。赵老师提到了三个中国历史上思想相对自由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辛亥革命后至北伐战争前,唯有思想自由,人们的精神不受桎梏,才能诞生大思想家大学问家,比如诸子百家、比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比如鲁迅、胡适以及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关于这堂课,我仅仅是凭着记忆写下这些文字,难免挂一漏万,我能做到的只是给大家还原一个不完整的骨架,赵老师的讲课却是由古到今,从西到中,从童年的基因讲到人性与制度的博弈,自由的穿梭于各个时间和空间维度,有典故、有观点、有思想的火花绽放,亦有人性的温暖与感动,有种有趣有料,充满张力。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赵老师从驿站为什么取消讲到李自成的揭竿而起,讲到明的灭亡,又讲到塔勒布的黑天鹅事件,提出历史的偶然性观点。课后有听众提出不同意见,赵老师的答疑引经据典,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理性而优雅,这背后当然是有着强大的渊博的人文知识体系的支撑。讲座已经足够精彩,与听众互动答疑更是令人击掌叫绝! 和一年前比,赵老师的理论体系进步了,修正了,更加具有思辨性,平衡性。比如,最后的总结中赵老师就提到,中国的制度有弊端,西方的制度也有短板,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普世的都不完美,只有扬长避短,不断地修正完善,才能推动社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感谢赵老师的人文通识讲座,感谢如是书店的组织,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赵老师的课堂,使精神得到滋养,视野和格局得以开阔。
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理性与国家重塑 ——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是永恒的主题(二) ... ...
gordon 2017-1-21 15:38
他讲了一个非常蠢蛋的故事 ,《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但我们就是靠这个打赢的
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理性与国家重塑 ——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是永恒的主题(转) ... ... ... ... ... ...
gordon 2017-1-21 13:44
您是如何接触到基督教,进而接受这个信仰的? 刘仲敬: 我第一次看到与圣经有关的东西应该是在英语阅读材料之类的东西,像是《圣经故事一百篇》或者是诸如此类的圣经故事摘要这样的读物。当时这样的读物应该是八十年代作为英语辅助教材、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出版出来的。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好像是《圣经故事一百篇》的选段,第一篇就是创世纪那一篇。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圣经应该是98年前后,在乌鲁木齐的一个天桥上,看见有人在地摊上卖圣经,二十块钱一本,新加坡圣经公会印制的圣经,然后我就花了二十块钱把它买回去了。在那以前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买了一部古兰经。当时好像除了新华书店以外,很少有别的书店。一般比较有点逼格的书,要你自己跑旧书店才能买到。基本上所有的书店里面都能够买到古兰经,但是圣经却总是没有。那是我第一次买到完整的圣经,从头读到尾。 当时我在第一次读圣经的同时,正在迷恋十七世纪的英国文学,就是托马斯·布朗 ① 或者是泰勒 ② 那些人的文学,像《翁葬》、《医生的宗教》那些东西。当时在我的认知世界里,这些书都是连在一起的。我第一次读圣经的时候,首先最着迷的地方就是所罗门王的箴言、诗篇那些部分。对于我来说,它代表的是一个跟我原先熟悉的西方文学非常不同的世界。当时我自以为自己是非常熟悉西方文学的,但是想了一下,在我以前熟悉的文学风格中间,似乎是缺了一大块。直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把圣经当作一种带有猎奇性的知识来考虑的。 我的整个认知世界大体上很像是陈乐民或者资中筠那些人写的书上的那种人文主义色彩的认知世界 。 在这个认知世界当中,教会是一个遥远的背景,而且大体上扮演的是一个负面的角色 。 文明、启蒙和进步才是世界的主流 , 西方在这个世界主流中走在前面 , 但是前提条件是打破了原来教会对文明和进步的各种约束作用 ,像是启蒙冲破枷锁一样,才能够解放出现代的自由和文明。现代的自由和文明主要就体现于解放,而解放,在当时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分不清楚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他们所说的教会对于思想的束缚到底是什么关系,只是模模糊糊地倾向于一切自由和解放都是比较好的。 1、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e,1605-1682),英国作家、医生,著有《瓮葬》、《医生的宗教》等。柯勒律治评论他是“一个平和而高贵的热心者,大有狂想家的气味;一个幽默家,又总是混杂着或闪现着哲学家的精神”。 2、泰勒(Jeremy Taylor,1613–1667),英国讲道演说家、作家。 曾为查理一世的私人牧师,查理二世即位后被任命为主教。 著有《圣洁的生》、《圣洁的死》、《预言的自由》等。 *************************************************************************** 我想我后来对这两件事情有点区分,大概已经是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事情了。那时候是国内第一批开始引进哈耶克和波普尔这些书的时代,开始区分英美思想传统和欧洲大陆思想传统的时代。那时候我开始私下里面思考各种不同思想传统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照我自己和我周围的世界,开始对基督教有一种,除了抽象理论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一个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不考虑的问题,就是说组织结构和社会基层的问题。这一点,我依靠的东西与其说是正式的历史材料,倒不如说是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种间接材料为我提供的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照当时思想界最流行的学说,就是英美思想流派和欧洲大陆思想流派的区别,再对照我对欧洲大陆和英美社会结构的了解,这个主要的区别就显示出来了。 这使我得到的主要启示就是,我以前一直不相信官方的历史学说,但是我相信启蒙主义者勾画的那种历史学说,现在我发现这种历史叙事当中仍然有着重大的缺陷或者说是重大的漏洞。如果按照他们的描绘,应该是近代以来随着宗教势力的退场,社会逐渐趋向进步,而这个进步的中心应该是在法国,主要是启蒙者所做的事情。但是我从各方面看到的情况是,法国所代表的欧洲大陆和英美之间,社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在英美社会上我没法注意不到,被称为是进步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包括哪怕是像杰斐逊总统这样的自然神论者,在社会上只是一小撮,非常少的一小撮 ,社会的基层仍然是基督徒,而且大多数社会工作是由牧师和教区完成的。即使是知识分子,通常启蒙者告诉我们,这些人应该是解除了基督教束缚的世俗人文主义者,但是在美国,一般人认为自由民主最先进最典范的国家, 它实际上依靠的是爱德华兹牧师 ① 这样的人,他们发挥的作用比杰斐逊总统这样的人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 。 1、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清教徒布道家,推动北美殖民地的“大觉醒运动”,引导民众重新归向基督教。 *************************************************************************** 而在法国,与启蒙者所描绘的路径基本上是相符的,就是说,十八世纪以来,基督教的力量,至少在社会意义上是大大削弱了,国家通过官僚组织侵夺了中世纪教会所掌握的主要权力。同时尤其重要的是,教育原来也是教会所主办的,现在国家利用纳税人的钱建立世俗大学,世俗大学大量 生 产了世俗知识分子,世俗知识分子通过教育改革控制了最基础的学校教育,掌握了塑造人类,特别是人类儿童心灵的重要权力。以前,我想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国家教育,义务教育,如果做不到才是错误的,但是我比较深入地了解西方历史以后,才觉得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大关口。 在这以前,这些事情都是由教会主办的。国家把儿童从教会手里面夺到自己手里面,并不是出于开明和进步的逻辑,而是为了掌握塑造新国民的权力,他们要把这些新国民塑造成忠于具体的世俗国家 ,比如忠于法兰西和德意志, 让他们为国家去死,让他们把政治看得比宗教还重要 ,例如法兰西人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法兰西国民,效忠于法兰西,按照这种新的逻辑构建近代世界。最后,正是由于这种新的逻辑,世界大战才会出现。 在我们的历史叙事中,前者都是进步,他们也不会提到这些事情和近代世界大战和现代专制国家之间的立体联系。但你从许多蛛丝马迹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精神危机中,有很多保守派,比较倾向于保守的人士,像德国的黑塞这些人都发表意见说,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事情,就是因为传统的基督教信仰衰微了。基督教的共同体是普世的共同体,它要求人们通过爱基督爱全人类;而现在的教育,所谓进步,则要求人爱自己的国家,仇恨其他的人类。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在表面上极度的开明和进步之中,爆发世界大战这场灾难。而且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和英美仍然是有差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变得更接近于欧洲了, 但是美国仍然有自己的传统 ,可以说,美国直到现在仍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基督教国家,它的钞票上仍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而欧洲呢,通过福利制度和官僚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变得益加世俗人文主义了。 我想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都会更喜欢欧洲那种世俗国家的模式,但是无可否认,无数蛛丝马迹都向我们显示,美国才是真正有活力的社会。而北约之所以能够战胜苏联,靠的还是里根总统这样的人。而里根总统的精神力量,它并不是来自于我们开明知识分子所想象那样,自由、宪政诸如此类的东西,他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基督教信仰,而这些东西恰好就是我们知识分子企图嘲笑和抹去的东西。如果我们启蒙知识分子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里根总统这些人所信仰的那些东西,恰好就是跟XXX企图让中国儿童相信那些东西一样的,都是开明和进步的障碍,都是我们这些启蒙知识分子应该加以扫除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叙事体系一定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我们永远不会出让我们的自由。我们永远不会背弃对上帝的信仰。让我们为所有那些生活于极权主义黑幕中的人祈祷。祝愿他们发现认识上帝的喜乐。但是在他们认识上帝之前,我们必须警觉,只要他们继续 鼓吹国家的至高无上、宣扬国家对于个体的万能、并预言它将最终统治全人类,他们就是现代世界的邪恶中心 。”——罗纳德·里根 ***************************************************************************** 这些问题需要解释,以后我一直在寻找解释。我自己的思想方法其实不是很完整、很系统的,只是把我观察到的各方面的材料凑起来,像是格林童话里面的《汉塞尔与格莱特》一样,用面包屑标记路径。这些路径是非常不完整的,也不见得是全部的真理,但是如果它揭示了原先我以为是天经地义的认知结构是错误的,那么这条线索的发掘大概就是没有问题的。以后,我一直到现在都在做这些事情,逐步地把各个片段的信息和材料聚集起来,试图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整个散漫的、布满整个世界的知识当中,寻找一种被称之为格局的东西。在这些格局的背后,我越是往这个方向走,就越是发现基督教在这个格局背后的力量。现在我倾向于认为,缺少了背后这个基本格局,整个西方文明就失去意义了。在整个西方文明失去意义的前提下,我们在五四以来,或者说整个近代中国以来,当作开明和进步的所有东西都变得丧失意义了。 最后,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假设:我们现在当作开明和进步的东西,与其说是真正开明和进步的东西,不如说是基督教文明在高度发展以后,产生出来的剩余资产;而我们拿着这些剩余资产,实际上是发挥了腐蚀和破坏原有的产生文明资产的基本力量的作用;而这个文明资产的基本力量,过去和现在,仍然是基督教和基督教会,如果抽去了它的价值内核和组织内核的话,我们现在所知的西方文明不一定会存在。当然这不是确定性的结论,因为我的思想方法仍然是按蛋头学究那种讲论证的思想方法,所以按照这种思想方法,你不可能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是这肯定是一个具有高度盖然性的学说。这个高度盖然性的学说比我迄今为止,从出生到现在学习到的其他所有学说都肯定更接近于真理。 *********************************************************************************** 国际与国家 废掉国际,建立国家,干掉白左,国民重塑;总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呢,世俗的世界总是有一些约束,世人是无法达到的 《论上帝之城》 *********************************************************************************** 实际上,理性与经验世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柏拉图的“洞窟比喻” 不计得失的付出,确实是基督教精神的伟大 *********************************************************************************** 其实 中国反而不缺少国家概念 ,一个早熟的文明,诸子百家时期,已经诞生了国家了。 现代国家,总体战的国家 但是基督教精神和理性精神,博爱 平等、博爱精神,却是中国所缺的 注:第一次世界大战,那种残酷的大战,对基督教世界影响极大的战争。中国早就有了。而在基督教世界还很陌生。( 贵族的战争 ) *********************************************************************************** 基督教也没有循环的概念,就是理性和终极判决,十字架通往真理的道路。 它也没有自然观。 循环、自然观这些东西都没有 (宗教斗争的产物,应该是 圣奥古斯丁 “打笔战” 写的) *********************************************************************************** 但这很麻烦,以前我说过这个事情,大陆型国家,总体战的时候,很难保证 不榨干最后一点血脉。“把最后一把铁锅打成菜刀” 所以,我才 押注于航空航天。 国家财政有限,你不可能既是一个陆军强国,也是一个海军强国。 纯靠技术,也是问题。万一技术制高点,不能保持 我的看法是,得备一份。比如钻山洞的陆军。 注: 粗浅的想法,不一定对。
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了搞清“理想”“正义”这些词的定义,我花了很长时间 —— 不被柏拉图洗脑 ... ... ...
gordon 2015-4-28 06:31
实际上,我们经常受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 吃“夹生饭”这是很要命的。 为了搞清“理想”“正义”这些词的定义,我花了很长时间 对于“概念”对大脑的影响,我也读过很多的书。 现在我只想说,去 人生陷入陷阱,很多时候是知识贫乏的缘故。 如果说,真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的话,首推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那是一个抛弃谬误,成为自己的故事 你会发现“理想”、“正义”都是狗屎,最主要的是“哲学”是狗屎。 抛弃哲学概念,来到现实的世界。 注:即使在哲学概念里,政治学是学科之首,因为他们推崇“哲人王”的原因。 跟“城邦与公民”的关系有关,以大见小,以小见大。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k0ODkxMzQ4/v.swf 一个戏子懂个鸟毛,戏子想充当人生的导师吗?以为是希腊的女祭司?呵呵 以前我说过,怎么样创造概念和下定义是合适的。(实际上,定义之间也是有竞争的) 我看过几本好书,其中一本是拉瓦锡的。还有一本是迪昂的吧(忘了) 拉瓦锡为了驳斥“燃素说”,他不得不 “掰扯”这个事情。 *********************************************************************************** 青年成长的途程就是一段混沌、暧昧、矛盾、骚乱的历史。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它得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 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这个时期正是他闭着眼睛对幼年时代的一切偶像反抗的时期。他恨自己,恨他们, 因为当初曾经五体投地的相信了他们。 而这种反抗也是应当的。人生有一个时期应 当敢把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是谎言——一概摈弃, 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否认。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见闻,使一个儿童 把大量的谎言与愚蠢,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 “吃了个饱”,所以他若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少年时期的第一件责任就得把宿食呕吐干净。 —— 《约翰克里斯多夫》 译者献词
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4 23:02 , Processed in 0.02948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