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能力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能力

相关日志

分享 过程性 ——— 中国民族习惯的弱点
gordon 2017-1-2 17:18
【过程性】 任何能力的获得都不能脱离经历,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学会游泳难免呛几口水;学会走路难免跌几跤,何况相爱?不少人以为爱是一种天生能力,实属 典型误解:把被动爱(其实是依恋或依赖)与主动爱混淆了。 过程性要求希望懂爱能爱者,本着在爱中学习爱的姿态投入爱,而非耽于空想的一味壁上观。 **************************************************************************** 中国人跟德国人的民族缺点很像,长期愚昧落后 以前解释过 德国文学中的 “隐身帽” 中国人本身就糊里糊涂的,不行就 “和亲” 呗 没有本事,就跟着有本事的人过 ****************************************************************** 中国也有拼命硬干者,但普遍愚昧,缺少智慧 少年时,视钱财如粪土;老年后,视 “粪土” 为钱财,捡垃圾—— 汽水瓶、汽水罐
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反击无理手
热度 14 don 2016-12-26 15:44
反击无理手
下围棋的时候,有时候能力强的会用无理手欺负能力弱的。 这两天股市走的就是无理手。 对于无理手,肯定是要反击的,但是不能用无理手来反击,否则可能输得更惨。 12月9日以来连续进行了反击。 结果如下 日盈亏 累计 2016/12/9 8857 2016/12/12 -16236 -7379 2016/12/13 8753 1374 2016/12/14 15104 16478 2016/12/15 15576 32054 2016/12/16 -6929 25125 2016/12/19 2900 28025 2016/12/20 -1970 26055 2016/12/21 38000 64055 2016/12/22 -19945 44110 2016/12/23 43119 87229 2016/12/26 11842 99071 目前持仓 是不是太得瑟了?
98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所谓战斗种族(转)
热度 1 gordon 2016-12-22 20:39
所谓战斗种族,说白了就是全社会把暴力当成处理问题的常用手段,不惜命,爱赌命。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跟自然环境当然有关系,但对比北欧,根本还 是缺乏社会规则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个人的所谓勇武,背后是社会组织能力(甚至统治水准)的低下,而后者对于集团暴力的作用远远大于前者。战斗跟打群架是两 个概念。 ****************************************************************** 其实就是因为社会组织能力低下,呵呵 看以前 “太阳王” 时期的法国就知道了。(伏尔泰作品)
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大陆的治理能力绝对比台湾强
gordon 2016-12-3 17:39
有人吹 孙运璇 ,笑死了 ********************************************************************** 台湾,日本人留的底子是一个很平稳的社会。 它的主要功能是为 日本提供农产品,当然也有一些经济作物。 日本没有压迫它 ,反而留下了大坝和水电站。 注:这个基本概念要搞明白,“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时候,有明文:不愿意在这儿呆的居民可以迁走。 现在的台湾人,属于 日本土地的华侨(在哪儿呆就属于日本国的国民) 中国人向来是爱胡搅蛮缠 ********************************************************************** 台湾还是整了个自由放任 电力,然后,化工。 它的钢铁 为什么搞不起来。 自由经济,就那回事 ********************************************************************** 半导体这个事,跟大陆有很大关系 大陆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搞来一大套子东西,真空管时代,大陆好强。 压着台湾宣传。就像现在 周边的广告,狂轰乱炸 按和平时期的法律, 噪音扰民,广告洗脑,应该到法院告它 当时又没有主持正义的法院。 后来台湾怒了,猛弄半导体 ********************************************************************** 大陆的产业,第一、地方大,发展不平衡,各地不同 第二、发展的一些产业是反自然的,反比较优势的 ********************************************************************** 台湾政府和日本政府比,谁的治理能力更强 肯定日本政府的治理能力更强啊 实际上 台湾有点怕日本政府 说实话,它不是日本的对手 ********************************************************************** 另: 像蔡英文这种人,亲近日本是应该的,日本才没有压迫它呢 ********************************************************************** 纯粹从政府治理能力来说,俄罗斯 毛熊也是很强 它把自己每一块脏腑都搞成武器了 维特说的对,它的问题在于版图过大,扩张过多,军费过多。导致金融抑制 军用民用混一块儿 注: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外战争过多,金融抑制。 那种 地形不好 ,蒙古帝国嘛,找到下一个防御地点,不容易。所以得一直扩张。(找天然的疆界很麻烦,河流、山脉) ********************************************************************** 蒋介石带的黄金也不是自己花的。 它是一个政府,发钞用的 早年就是诬赖他的,(这么些年过去了,还不明白,就是诬赖他的嘛) 在 弗里德曼 论证 “信用货币” 之前,美国也是金本位。 大陆是信用本位,跟货币发行量有关。
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民国学人的能力不够
gordon 2016-11-19 12:32
胡氏三兄弟 和 潘光旦,倒不是什么坏人,只是能力有所不及,对教育认识不透而已。 *********************************************************************** 和 “飞机争夺制空权,水面舰船 行使制海权” 一样,我想了好久的 二、三十年吧 *********************************************************************** 能力不足以后,教给你的东西,好多都是错的 而且当下的应用问题,老师也给你解决不了,只能一个细胞一个细胞研究。 恨老师也没办法呀,老师怎么给你解决? 还是那句老话,线圈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流。 不得已,就是社会上的一些乱七八糟 东西,只能用点这个了 不然怎么办 *********************************************************************** 就是那回事,没啥想不通的
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私立学校” 绝对值 那个钱
热度 1 gordon 2016-10-14 10:29
“自己学术基础尚未巩固时,千万不要乱看,一定要选择标准高的好书看,千万不能常看品质低劣的书,因为自己辨别能力尚不够,很容易受到劣书的影响,走不上正轨。” ******************************************************************** 初学者往往会问一些 “乱七八糟” 的问题 想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很困难。 其实你自己最后搞明白了,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只有耐着性子,往后学,随着知识的增长,以前你问的问题,自己都能把它解决了。 ******************************************************************** 有一个教练,你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靠自己,就得看好多书,一本书能解决一个 “知识盲点”,就很不错了。 有学习经验的人都知道,大块知识都搞定了,越到最后,那些 “知识盲点” 很顽固,很不好讲清楚。 挺费劲的 ******************************************************************** 上不上“私立学校”,就把一些人 打到 “中等” 了。 你只是良好,不是卓越
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不可能单纯通过书面的道理而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执行力改变(转) ...
gordon 2016-10-12 13:45
注:作者非常牛逼,他自己现在不一定做到,但是这个解释非常牛逼。 以前,我是一个重实践的人。讽刺 “任课老师” 的口头禅是,学习差的都来当老师了。 但这一次更新了我的看法。 这个人没有做到,但是这个解释非常牛逼。 ************************************************************************** 元认知(meta),这个大陆学生一般没有学过,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事情,是 留英的一个人给我们培训 。(好多年前了) 正给我们讲的时候,被 另一个技术权威打断了,训斥丫 :“ 讲那些屁话干什么 ” 。 又一个 “大力神” 赫拉克勒斯 注:因为大陆出来的高手,好多都是 “硬桥硬马” 。实操上,比留英的还牛逼 你学了老外的 “博雅教育”,不一定在大陆混的好。(大陆这帮货,也是很牛逼的) 当然,你 本来就是大陆教育体制下的残次品,可以学一点 。因为你本身就很差了嘛,总不能比现在还差。怎么也会提升一点。 “破罐子破摔了” ************************************************************************** 为什么「道理都懂,然而执行力差」呢? 首先这个问题的前提「道理我都懂」就是值得怀疑的。意识到自己不懂,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稀有的能力。 在「理解型」的任务上,学生们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学生们常常以为自己理解了他们阅读的内容,但是在提取具体的信息的时候却往往低于预期(Chi,2000)。一项对阅读理解的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在阅读理解的元认知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即他们对自己理解多少把握得越准确,他们在测试中就越能获得更高的分数(相关度为+0.43)(Maki Berry,1994)。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在试卷成绩出来之前感觉自己都对,但是出来之后发现自己有那么多错误——那么你也许需要在元认知方面加强训练,许多时候,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 为什么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理解力呢?从逻辑上来说,要想明白自己不懂,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你要有「更新原有认知」的动机。注意,这里是「原有」,许多人都有更新他们「未知」的冲动,但是在「已阅读过的信息」、「已学习过的技能」上,许多人是不愿意去看第二遍、去改进的。这种动机上的不足,继而会养成习惯性厌倦——一看到看过的东西就烦、就跳过。越是没有「更新原有认知」习惯的人,当然也越会觉得自己的初始理解准确性比较高,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有看到更好的认知方式的可能性。 其次,你得明白「更」正确的理解方式是怎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经历一个「认知的上升期」,即发现自己原来的认知是存在改进的地方的——许多人有动机,但是发现不了自己认知上的盲点,因为他们的信息太窄、批判能力不够。 除了动机、认知习惯和能力外,要想明白自己不懂,你还要学会去「评估自己的认知」,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可以说,前面的这些元素都是「元认知」不足的副产物而已。 元认知是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当我们评价自己的认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具备了初始的能力,因为许多人在很多情境下并不会意识到要去评估自己的认识本身。但是要具备充分的「元认知」的习惯,需要我们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思维、即时监控自己的思维。 以下是一个案例,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个「元认知」的认识。 著名的「刻意练习」理论强调在「学习区」进行学习,而不是在心理的「恐慌区」和「休闲区」,即 采用合适的难度来控制焦虑感来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 。但是这种学习方法更根本的地方在哪?它 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更好的知觉 ,而这才是关键所在、本源所在——你需要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评估情绪的层级,对情绪有更好的调节能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着更好的了解,再加上这些额外的理论,使这些针对自己的监控数据变得有意义,他就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问题,可以帮助你评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地理解了这篇答案,但是下面的许多回答你都答不上来,那么也许你的元认知还不是特别好(具体情况可能还会更差一点,因为在我已经提示了考验元认知的前提下,大多数同学会略微低估自己的原有认识): 1、这个答案论证的观点和我们从小到大说的「满桶水不响,半桶水响叮当」有相似和重合之处,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中国小孩小时候都被教育过「虚心才能学得更好 」,但是为什么最终你没有把这些话奉行到最后呢?这个答案和传统的教导,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什么是元认知?你能举个动用元认知的例子说明你对元认知的理解吗? 3、我们为什么会高估自己的认识能力呢? ——————原有内容分割线(其实原来的也不错) 我的结论是:尽管 你看了那么多教你提高执行力的书籍,但是仍然无法做到,那是 因为你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 。 ———————————————————————————————————————————————— 道理明白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感觉自己以往都白活了,但 「明白」这件事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短时记忆 ——就像电脑里不断使用的内存,数据不断地在里面被运行和擦除—— 短时记忆需要变为长时记忆才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 具体到生物学:短时记忆只会在突触功能上发生改变,即「突触联系的强化或弱化」,它也许持续几个小时就结束了;而 长时记忆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大脑结构性的改变,即大脑产生了新的蛋白质和突触,会产生「 解剖层面的改变 」。 上述图片中,左边的短时记忆并没有惊动到细胞核, 一旦神经递质消耗完毕所有一切将回归原位 ;而长时记忆的构建需要细胞核的参与,产生新的物质来提供 新的突触的生长 ,从而 在结构上根本保证我们能够对某些行为的执行作出快速反应 。 心理学家渐渐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心理过程实际上是生物学问题。 你的行为是大脑无数神经元的综合计算的结果,你在某方面上的神经突触越多,你作出这种行为的倾向权值就越高。 执行力只有内化成更加优秀的大脑结构才能给与我们实质上的保证,任何短暂的道理的明白都不足以替代长时记忆产生的这一过程。 企图用几分钟的道理明白来使你达到质的改变是不现实的,整个过程必须要有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基础。所以,我 绝不相信有什么能让你马上发生质变的理论,包括「意志力」这本书 ,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我认为相当精妙的理论,都不能给予你任何太多实质性的改变。 为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若干个小结论: 道理的深刻理解是有必要的。 强烈的情绪 能够产生足够多的物质对抗某种抑制长时记忆产生的蛋白,从而突破阈值使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换而言之,你对一个执行力理论的感悟越深,你对某件你做成的事情越感到骄傲,你得到的执行力方面的突触就越多。具体到生物学,科学家们发现,在突触中,如果一次性过量的cMAP涌入,就会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突触的新生,换而言之,我们可以不需要重复的刺激,而是一次较为强烈的刺激也能激发长时记忆。 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重复 对于长时记忆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重复,仍然是形成长时记忆的最普适的方法——为了突破长时记忆的阈限,反复练习必不可少。不要惊讶于时间给你带来的生理上的改变,哪怕是一个基本的动作,如早起、叠被子,都在你的身心上刻下长时的痕迹。前些天我拜访了一位在部队待过两年的同学,他能每天不论室友多吵、寝室灯有多亮,一到11点准时睡觉,所有一切必须井然有序,和另外三个室友蓬乱的桌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给我的震撼很大,因为我此前从来没有这样鲜活地感受到:一个人,竟然能如此严格规律地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 重复也许会引领我们走向更稳固的美好,也会导致更加难以改变的困境 ,换句话说, 重复,决不能以一种毫无反馈和改进的方式进行。 一开始的错误很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你,同样是重复,有人变成了「路径依赖」,有人变成了「习得性无助」,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累加效应。) 另外, 20岁也许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是控制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我们大脑的前额叶控制着我们的许多执行力方面的能力,而这方面的大脑成熟一般比较晚,一些研究发现,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自我控制方面存在缺陷是由于前额叶的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大脑的发育一般有黄金期,错过了这些时期想要弥补就比较困难。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期有意地训练自己的执行力,即增强大脑在这方面的突触数量,将使我们收益一生。 —————— 道理无法改变执行力弱这一事实,还因为有关执行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 「内隐记忆」 的方式存在,这 从根本上切断了从「道理」的理解来增强执行力的可能性 。 为什么执行力的培养无法被间接学习替代?因为我们的行为是由 “双重态度系统” 决定的,不仅包括受意识控制的态度,还包括 无意识的计算 (Wilson,2000)。无意识的神经结构与重复行为密切相关,并且累不开时间的累积。 内隐记忆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无意识加工”,而 无意识加工只会显示我们应该做什么却从不告诉我们为什么 ,并且 我们的意识很难控制无意识的计算过程 。“在意识的底下是我们无法觉知的计算,它时不时把结果显示在屏幕上,却从没有过程。” 内隐记忆区别于外显记忆,无法被意识提取,但是它却一直以一种「无法用意识控制却又十分完善的方式知道我们的行为」。 如果你不相信无意识的力量,想想你无法戒掉的一些瘾,你也许就不会这么快地下结论了。 因此,执行力必须像一种「动作记忆」那样成为我们的本能 。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描写自己的一段经历感受: 「期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 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 ——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但是虽然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我还是做不到? 实际的执行感受和「知道这个方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的感受是,尽管我明白我应该这么做,但是出于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把我拉向了某种选择——你虽然知道你的大脑往往倾向于做一些让自己舒服的事情, 但你就是左右不了你的行为,这一跃才是最为艰难的 。 因为我的大脑缺乏某种我不知道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对于执行来说至关重要。 这也是 为什么「成功的经历」对于执行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不仅仅在于信心层面,而在于深层次的大脑的结构——每一次的成功都在完善和固化你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你 会更加地熟悉这种执行下去的彻底的感觉 。 为什么许多人都通晓执行力的精髓,而你听了他们的话,却仍然止步不前呢? 正是因为执行力是一种内隐的记忆,它综合了许多当事人自己的经历,并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大脑结构改变,使相应的回路越来越通畅。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里讲到,许多时候 我们只需要熟悉这种「硬着头皮」做事的感觉 ,令他感到意外的事,执行力就是如此之简单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你仍然做不到呢? 因为这种感觉,它并不是你的,你的头脑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生物结构,它就像一颗基因优秀的种子,还没有在你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又哪来的改变呢? 道理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相应的成长还需要后续的浇灌和时间。 在意识如何影响无意识层面,人们还所知甚少,人们也不是很清楚“自我暗示”和“自我应验”是如何影响无意识的加工的, 似乎信仰具有某种超越意识的作用 。我们看到,天才的最终形式无一例外都是“信仰”,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价值观的,信仰具有比一般道理更持久的动力。 总的来说,内隐记忆和你「知道这个道理」非常不一样,内隐记忆的积累依赖于大量的实践带来的大脑结构的变化。所以我对执行力方面的「间接学习」报以怀疑——人不可能单纯通过书面的道理而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执行力改变,就像你不可能通过别人的成功而让自己变得自信, 执行力必须是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记忆。 ——————— 最后,要说这篇文章能给你什么直接的改变: 它只是让你对自己保有更多的耐心和谨慎 ,当你急不可耐地想要有执行力的提升,却一次次地被挫败笼罩时,它会告诉你: 多给你的大脑点时间,它在努力地改变着呢,执行力需要的只是一点一滴的任何形式的成功而已。 ———— 后记: 这个问题我一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觉得它太顽固、太抽象、方法论太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扩充方法,不断地寻找,用自己最坦诚的方式去实验(那意味着:当我失败时,我必须接受这种失败,接受那个意志力薄弱的自己)。 我也许不是那些能够用实际的成就来当做资本来回答你们的答案的那种人,但真正做到的人,却不一定能知道他们为什么能做到。我擅长的,只是把一些基本的事实呈现给大家,因为我明白, 人生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的,我相信每一个基本但充满了解读可能性的事实给人带来的巨大作用。 ————— 注:图片来自于《追寻记忆的痕迹》P184,一本很好的关于记忆的科普书籍,该作者在2000年因研究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强烈推荐。
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持宠而娇的心理学原理 —— 能力只是 “行走江湖” 依仗的一种 ... ... ...
热度 1 gordon 2016-9-30 09:16
恃宠而骄。可是这样的人,一定是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在支撑TA,可能是从小受到的宠溺,可能是物质上的绝对安全感(不需要自己太辛苦就能得到很多),也可能是家庭成员的绝对后盾(知道无论怎么任性还是会被爱被认可)。 所有的情感处理方式,都只是一个人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全部折射。遇见冲突的解决方式,是正面解决还是消极逃避(无论用何种合理化包装),都是内在行为机制的反应。这不是针对谁,这就是行为模式。当事人自己未必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会固执己见,绝不听劝,有道理也不听。“你说的都是对的,但我就是不听你的”, 呵呵。真的这样就很绝望。 **************************************************************************** 当父母或家庭一直用外力来干涉和维护一个人的生活时,TA与世界的反馈弧就被切断了:一切行为都被父母的庇护所纠正,TA的行为不会得到世界的反馈,一切任性都没有代价。学习不好有人搞定大学名额,工作有人帮你走关系安排,到最后感情也是任性自我。是的,长大会成熟,会吸取教训,但是醒来前的一切,呵呵 **************************************************************************** 电影《一个人的武林》里反派,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 “封于修” **************************************************************************** 当你被一段话刺痛的时候,多半是因为说得有道理,因为如果分析是错的,根本不会触动你。
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能力进阶
香盈袖 2016-9-27 21:54
昨天强把二课堂给约了一下。 今天在报告厅给六个斑同时上课,效果大大地好。 感觉自己好棒。 昨天校长批评我骄傲也上算啥了。真的骄傲。
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大学生扫厕所” 对提升能力有帮助?
热度 1 gordon 2016-9-27 08:13
那个深度思维啊,好麻烦的 他干不了,例行公事的工作 象那种 循环式的例行公事,干不了。 老是以为 “山的后面还有风景” 其实他妈的,“山的后面还是山,沙漠的后面还是沙漠”,傻逼,挣点钱呗 ************************************************************************* 以前,讲过体育和劳动的差别 劳动就是拉磨,你说有啥创新,没啥创新。 那总得有人把东西弄出来吧。“猴子掰苞谷”,你发明一个啥东西,就跑了 注:知识分子一向蠢蛋,“宋襄公式的智慧”,呵呵 ************************************************************************* 他老不知道 “女人好” ,老不知道“吃好的” 你说这咋教 “好吃懒做” 是一种能力啊 注:你说“贪吃贪喝”,有人就不会 呵呵
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管制是一种技术
热度 1 gordon 2016-7-25 08:48
管制能力不足的市场化很可能还不如管死的计划体制” 管制是技术,有技术边界和技术进步的速度。 配合边界和进步速度的 改革 思路是 改革 成功的保障 **************************************************************************** 管制是一种技术,不要把管制和市场对立起来。
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貼,运20入役
热度 39 huma 2016-6-16 12:13
运20今日正式服役 2016-06-15amp;nbsp;div2016年6月15日下午十八时三十分,运20战略运输机首批交付部队服役仪式在中航工业某试飞中心圆满结束。这是我国空军正式开始具备强大战略投送能力的重要标志。div现场举行壮观的水门庆典div首批2架运20今日在邛崃交付空4师正式服役。服役仪式在西北某地进行,但是早已有多架运20现身西南某地。/div/div
205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天道人道蛇鼠之道
热度 62 莳萝 2016-5-24 17:50
身边有一个朋友,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懦弱、感情用事、不合时宜的爆发、心理承受能力超差、自卑、永远不会审时度势。 每次被她哭一脸的时候我总是拿出十二万分的耐心跟她分析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并给她规划出1、2、3方案让她选择。 她走之后,我极其抑郁,仰天长啸:我是怎么和她变成朋友的啊! 另一个朋友笑眯眯的说:因为她善良。 是的,她非常善良,她所有的问题都是她太善良,总做农夫,被蛇咬。 最近她遇到了非常大的挫折,简直是人生崩溃了一半,不过说实话,在我看来,她的问题绝对都是能解决的,但是她却痛苦地不行,并且有非常强的自我怀疑和自毁倾向。 今天中午,她大哭,她说她要去做个坏人!她要报复! 我相当的无语,说:《甄嬛传》看多了吧?我不反对你报复,但是我反对你去做个坏人。你因为善良被伤害了,但人不能因为受到伤害就不去善良,你可以学着在伤害中汲取教训,去自我保护,但是不要去做坏人! 人有人道,放着正道不走,去钻营蛇鼠之道,那就别怪天道! 也是今天,闺蜜的爷爷被车撞了,一群人都去追肇事逃逸的司机了,只有一个还在上学的小姑娘把老爷子扶起来叫了救护车。 后来交警找到了小姑娘学校,老师吓得面无人色,立刻护犊子:我们班都是好孩子,绝对不会撞老人! 交警忒无语,反倒是小姑娘很有成算,她是用秒拍录了一段录像才上去帮忙的。 这小姑娘绝对有前途。 我家外婆说法是底线,不能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要用我们心中的道,它要比法更高一线。
个人分类: 心情物语|110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坦克促使步兵 失去野战能力 —— 第二次大战需要什么样的步兵 ... ... ... ...
gordon 2016-5-23 01:51
步兵的进攻力量弱,强调使用大量的步兵,因为在军事史上兵力多的军队,是战争中最有破坏力的手段。 注:富勒在《装甲战》一书中批评大量使用步兵的主张。 ******************************************************************************* 由于步兵部队运动速度慢,需不断休息和取得给养,因此要求改革作战方法,发挥指挥才能。事实上,步兵部队不能适应激烈紧张的运动(这是指挥艺术的核心),于是只好以一种消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结果强调后勤补给,忽视了发挥指挥才能。    为了重新强调发挥指挥才能,就需改变部队的编制装备,并基本上以打击士气(即实施出敌意外的突击)代替破坏性攻击,部队必须高度机动化,并须尽可能小型 化。因为部队小型化,其后勤补给组织就可缩减;一般来说,后勤补给组织缩减了,其机动性就会加强,就易于防护,其安全保障的困难和弱点也可得到某种程度的 克服。具有一支编配均衡、机动灵活的小型军队,一支能适应激烈紧张运动且不经常在固定的交通线上活动的军队,指挥官的指挥才能就可得到高度发挥,就能运用 智谋指挥作战,而不只是把作战当成一种流血的行动。在这一方面,部队摩托化和机械化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可使我们通过改变组织编制,重新发挥指挥才能。较 重要的改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装甲:我曾指出,子弹已成为我们目前面临许多困难的基本原因。子弹阻挡步兵逼近敌人,迫使炮兵远离步兵阵地前沿,并使骑兵丧失突击力。装甲则可顶住 子弹,进攻中,坦克能代替步兵,因为它能顶住步兵的防御火力。步兵难以攻击坦克,但如步兵没有充足的武器,缺乏坦克难以对付的防御工事,那么坦克能在任何 适于机械化部队机动的地点攻击步兵。这就是说,当与坦克遭遇时,步兵就失去了机动性,就不再是野战部队,而应作为固守堡垒的部队。    虽然装甲能抵抗子弹,但可被炮弹击毁。这不是说装甲失去作用,而是说,装甲的价值与射弹威力有关,它能抗住威力小的射弹,但不能抗住威力大的射弹,这就是 说,炮兵将日益压倒步兵,但炮兵要防子弹攻击,就要配备装甲。因此对付坦克的手段是坦克,目前的步兵作战将被机动的装甲炮兵作战所代替。虽然在作战中,所 使用的装甲也许不能顶住炮火攻击,但仍须使用装甲,以防子弹的攻击。    ******************************************************************************* (2) 机动力:在野战条件下,防护如不与机动力相结合就会明显削弱其作用,而机动力的任何改变,尤其是有防护机动力的改变将会引起战术的改变。当把有防护 的机动力在没有道路的地区进行越野运动时,战术将会引起剧烈的变化,因此现在的线式战术将被地区战术所代替——这一点我已提到过。在地区战术中, 部队正面 不再能如现在那样有效地保卫其后方勤务部队和交通线 。进攻不只是在前沿而是在地区纵深进行,而且会从各个方向实施进攻。因此突击的威力明显加强。 注:线式战术被地区战术所代替。
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在和伴侣的不良关系上,「父母皆祸害」是不无道理的 —— 很多时候你高估了父母的能力 ...
热度 2 gordon 2016-5-21 17:48
青春期时,剧作家派特·康洛伊参加了一个心理学课程。课上,有人告诉他,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被暴力对待,以后也会打孩子;而如果母亲被家暴,很可能自己长大后也会家暴妻子。 这话让康洛伊非常不安。 「每当我们兄妹需要逃避时,就会进行一套仪式,找到一个没有痛苦、寂静又能安抚心灵的世界……」 在康洛伊的小说及剧本《潮浪王子》(The Prince of Tides, 1991)中,他这样写道。剧中,男主角的父亲简单粗暴,他们兄弟姐妹三人则会在冲突、虐待后,跑到湖边,扎进湖里,手拉手躲在水面下,就像回到了母亲的子宫。 在康洛伊真实的人生里,这样的情景反复出现。康洛伊描述,曾任海军军官的爸爸「最友善的声调就是吼叫」,对待妻子和七个孩子,他的父亲「错把家人当成海军里的一排士兵」,用统帅部队的方式要求孩子,例如每周六带上白手套,例行晨检。 孩子们犯错的时候,父亲会暴揍、惩罚他们,以至于孩子们丝毫不敢越界——这个家里,规矩繁多,纪律森严。 「我认为,童年最大的伤害,是我们根本没有(被父亲)当人来对待。」 所以,当康洛伊听到自己可能「遗传」父亲的待人方式时,他无法想象让还未出世的孩子经历自己所经历的,也不想毁掉一个自己还未谋面的女人的人生。 康洛伊的担忧不无道理。即使不达到家暴的程度, 儿时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他们的关系,都有可能影响成年后的我们与伴侣的相处。 有时, 我们会吓一跳地发现:我「遗传」了父母身上,那些自己非常不喜欢的特质。 另外一些时候,还会更吓人一点:我最亲密的 TA,居然和我爸/我妈一样固执、刻薄、忽视我……甚至,TA 居然说出了我妈/我爸最常说的那句我不爱听的话。 在和伴侣的不良关系上,「父母皆祸害」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一方面,即使年龄上已经成人,我们内心的「小孩」依旧受着儿时父母留下的影响,试图用亲密关系重写童年不愉快的经历;另一方面,「内心小孩」 像儿时夸大父母的能力一般,对亲密伴侣给予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造成矛盾 。 从这个角度讲,「遗传」的可能不仅是「加害」,还有「被虐」。 *************************************************************************** 让我们回到派特·康洛伊的故事,看看电影和现实中,那个生活在父亲暴力下的敏感温柔的母亲。 看似楚楚可怜的她,其实却以另一种方式掌控着一切。康洛伊说,每次被丈夫家暴,母亲总会向孩子们否认之前发生的一切,许下虚假的承诺(例如带孩子们逃跑),并以温柔和忠诚「要挟」自己的孩子, 母亲把每一个孩子叫过来,搂着他们,轻轻在孩子耳边说:「你们几个里,我最爱你,疼爱你远超过他们,你也爱我么?不要告诉任何人,你会保密吗?」 温柔和忠诚是无形的绳子,捆绑、控制着孩子。等他们长大成年,发现这隐形牢笼,只剩在其中痛苦嚎叫。 有个社工朋友告诉我,她的许多遭受家暴的客户,在被「解救」后会一再回到施暴者身边。或许,这些人也在身体受虐的关系里,体验到了如康洛伊母亲一般的,从精神上「控制」别人的享受。 最 终,「潮浪王子」以帮助试图自杀的妹妹为契机,终于得到了向心理医生坦白,直面过去的机会。经历过三次婚姻的康洛伊,也反复做着走出童年「牢笼」的尝试。 好在,康洛伊寻找到了「出口」: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和剧本,例如《潮浪王子》,和《霹雳上校》(The Great Santini, 1979)——在康洛伊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谦虚地称自己为 The Great Santini, 「伟大的圣帝尼」。甚至,出于对孩童时代家中「男孩绝对不能做饭」的叛逆,他还成了名厨师,出版了厨艺书。 如果换做你,从「坏」的家庭关系中成长起来,要怎么办? 说到底,在亲密关系里,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这又和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有何联系? 初恋都还没有的时候,我们会悄悄在心里列个「清单」,打定主意要去寻找集各种可爱特质于一身的人,勇敢、温柔、体贴、友善…… 你以为你真是像你以为的那样以为的么?错! 实际上,我们潜意识里的「标准」要奇怪而黑暗得多。真正吸引你的人,可能根本就虚伪、不负责任,甚至刻薄难缠。 为啥就不能和好人在一起呢? 因为使得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根本不是那些优点,而是「熟悉」的感觉。 ********************************************************************* 1. 吸引我们的,是那些曾令我们受伤的特质 小时候,父母的特质埋下「阴影」,影响我们的择偶。那些特质,尽管听起来都是缺点,但当再次陷入一模一样、令人不爽的纠缠时,我们感觉到的只是:熟悉、有爱。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察觉出了其中的矛盾:在原生家庭里遭遇的冲突、挫败等,也会再次在伴侣身上感受到。这次,就真的会解决么? 这矛盾,恰使得吸引伴侣的特质反过来成为关系中最恼人的部分,而渐渐使两人渐行渐远。 一个不行,再找——找一个依然具有类似特质的对象。 一次,两次,三次。我们中的有些人,会反复陷入这种既挣扎、痛苦,又摆脱无能的亲密关系中。 这种情况,心理学上称作「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性重复是一种神经防御机制。强迫性重复试图通过「重写」历史,让过去受创伤的历史能够重新拥有个完美大结局。 而我们首先要重写的,就是自己和父母,尤其(但不完全)与异性父母一方的,那令我们不爽、不安的关系。 很多时候,事实是,问题确实存在在父母一方。他们由于自己的心理问题、状态、或局限,没有能力或意愿提供爱、支持、安全感、归属感、纪律等等,这些孩子需要从中获得滋养以健康生长的元素。 因为疲惫、失望、被拒绝、被抛弃、被忽视、甚至被虐待,将孩子的心理置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了不去顾影自怜,孩子们需要否认自己的处境,和自己感受到的愤怒、压抑、绝望。同时, 我们倾向于抱着希望——一种幼稚的希望——认为如果我们更好、更完美、更聪明,甚至更安静、更幽默,我们的父母就会更爱我们,而我们则可以成功逃出「抛弃抑郁」 。 这 种怀揣希望、试图改变父母态度、「拯救」关系的心理,本是出于小孩子自我防御。但成年后,儿时的情景还在,内心的「孩子」还在积极寻找能够将之前与父母之 间令人受挫、不安的关系变得更好的方法,只不过现在,对象不只是父母了,而是迁移到伴侣或潜在伴侣的身上——与他们的关系,是与父母关系的某种象征。 「内心小孩」试图创造和之前相同的互动,“而这一次,”「内心小孩」想,“这次会不同了。我会让改变这个人,会让 TA 爱我的,我不会失败了。” 从心理的角度上,潜意识里,我们无意识地让情绪化、有需求的「内心小孩」做出了选择,而不是以我们理智的、成人式的那颗心。 只是,类似的努力几乎注定是失败的。 我们要如何「修好」对方?「治愈」对方?「改变」对方?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里,唯一被改变的只有「累觉不爱」的自己。 2. 在亲密关系里,变成曾最不愿成为的「自己」 《老友记》的一集中,Rachel 抱怨父亲的刻薄,讨厌他的严苛,等到自己教 Joey 划船时,她却也一样凶巴巴。 直到面对朋友的反应,她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和父亲一样严苛,凶狠。 是的,偶尔,我们也会反过来,以曾经被「虐待」的方式对待他人。相比朋友,面对伴侣时,更多深层的情绪和影响将被挖掘出来。谁让对方爱自己,因此很脆弱呢! 其实,我们并无恶意,只是「内心小孩」觉得:那个「虐待」自己的人,是自己的“对立面”,那么,对方的感受也一定和自己相反:自己不安、焦虑、伤心,那么对方一定安全、自得。 在与伴侣的互动中,照见内心深处那「不愿成为」的自己,也是毁掉我们亲密关系的大敌。 3. 像抱怨父母那样,抱怨伴侣 伴侣让我们内心那个焦虑脆弱的小孩重获安全(哪怕是暂时的),这是我们爱他们的原因。但同时,这种原始的依赖也让我们信任他们“太多”了那么一点点。 面对了我们这么多的缺点、看到我们这么多脆弱,帮助了我们这么多的人—— 竟然无法修复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是的, 生活充满困境,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抱怨那些真正伤害我们的人,却只好将怒气发在那些可以忍受我们愤怒的人身上 ——因为不管怎样,他们依然陪伴着我们。 对待父母时,我们是这样的。毕竟, 是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满是考试、拒绝、沮丧和伤痛的世界 。说真的,在心里,我们甚至会觉得对父母的抱怨是一种“嘉许”——你必须在某人身边感到足够安全,才能说出“我恨你”。 是的,我们高估父母了——我们怎么能不高估他们呢,毕竟,那时我们又小又脆弱,而他们已经是成熟的大个子了。 只是,他们并无法控制那么多。我们的爱人也一样。 但「内心小孩」再次夸大了伴侣的能力。我们对伴侣的期待,带着小时候对父母的那种美丽、危险而又不公平的信任。 有时,这种“责怪”游戏可能恰是在彼此身上的一种投入,是双方经历动荡的私密领域的一部分。这真是迷之「爱的表现」。 受到以上这些影响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在亲密关系中,要解决恼人而痛苦的强迫性重复,确实很困难。如果换个方向来,刻意回避掉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特质和互动,不是就能找到合意的伴侣了吗? 也未必。 其实,我们为了“安全候选人”已付出太多代价: 为了躲避曾经遭受的不愉快,我们同时躲避掉了与之有关的一切特质——包括那些好的部分。 例如聪明、慷慨、善言辞等等。假如你的父亲聪明稳重,但同时居高临下,抗拒一切新鲜话题,那么, 你可能认为所有聪明稳重的人都有种卫道士的假正经。 显然, 好坏都「杀死」,也不是好办法。只有找到那些“控制因素”,才能获得自由。这要求我们抛弃整套防御机制 ,而那些依靠防御机制抵御的感觉:悲伤、愤怒、绝望、无助、羞耻、伤害……那些儿时未能面对,成人之后也没能去面对的感情,终将被面对。 因此,真正有用的,是去认识那个「内心小孩」。直面 TA,与 TA 交流,听听 TA 到底什么感受,需要什么。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感到父母或许太快忘记了他们自己成长的过程和感受:他们将同理心置于奇怪的位置,会给一些古怪的怂恿,担心的太多,又忽视了太多。 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只能由今天的自己完成,做自己「内心小孩」的合格家长。 至 于对父母的「责怪」,或许某种程度上,你必须这么做, 你必须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足”,必须为自己这一世代不同的想象而活 ,否则,就会丧失成长、生活的能 力。你将不得不以某些方式与你的父母“分离”——有时,是以非常刻薄的方式(例如青春期叛逆),但真正成熟的你,或许可以更多地去练习温柔的同理和沟通。 因为,说真的,无论父母、爱人多么平庸,在每个人的心里,总有那么几点,使他们看起来如此伟大不一般。 参考文献: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evil-deeds/200806/essential-secrets-psychotherapy-repetitive-relationship-patterns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evil-deeds/200806/essential-secrets-psychotherapy-the-inner-child The Horrors of Parents from The School of Lif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sZxwYzlSI 当然啦,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走出这个“强迫性重复”的牢笼,可以预约心理咨询哦!咨询师会提供一段“陌生的亲密关系”,你会在这个关系中去重复、发现和打破旧的关系模式,并重新经验新的关系模式。
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吏治国家” 之癌
gordon 2016-5-17 04:58
朝廷发现无形态的叛乱比贵族、门阀、士绅的有形态反抗更加难以医治,暴力镇压通常只会加快社会沙漠化和组织癌变的速度,然而为时已晚。吏治国家的精神就是通过散沙化削弱社会的抵抗能力,从而降低垂直管理的难度。 ********************************************************************* 呵呵 注:文革真正的杀伤力,并非在它的荒谬,而在于它的理性。 谁都知道它是荒谬的,但它的理性无法阻挡。
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弯道超车” —— 怀疑和沮丧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热度 2 gordon 2016-5-12 06:57
(转载)真正的数学家什么样? ——评哈尔莫斯《我要作数学家》 胡作玄 哈尔莫斯的《我要作数学家》出版时,他已经是70岁马上面临退休的人啦。这把年纪还想要当数学家怕是真的没戏了。幸好,哈尔莫斯早已是有着国际声誉的大数 学家。既然如此,本来他可以像维纳那样直截了当说“我是位数学家”,看来他的确比较谦虚,他的书名可以说应了曹操那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 因此,这本书实际上是哈尔莫斯自己如何成为数学家的自述。他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可以说是三多:一是跑的地方多,见过大世面,当然也见过小世面。他在美国曾在 十几所大学任职,访问过著名的世界数学中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到过南美、澳洲,也去过社会主义的苏联和匈牙利,在那个时候,这些可以说是很稀罕的。 二多与一多也有些关系,是结识的人物多。差不多20世纪中期对于数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数学家在书中都有所介绍,其中还有些大人物如爱因斯坦的故事。我随 便就可以举出10位:如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大数学家冯·诺伊曼;随机分析的大家杜布;有史以来论文最多的,也是合作者最多的匈牙利数学家爱多什;苏联两位最 伟大的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和盖尔范德;使芝加哥大学中兴的斯通;布尔巴基的领袖人物韦伊、狄奥多涅和舍瓦莱;主观概率和贝叶斯统计的奠基人萨维奇等等。他 顺便提到的还有外尔·哥德尔、F·黎斯、M·黎斯、莱夫谢兹、辛格等等。 由于一般人对数学家了解最少,他的确给这些数学家的生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除了这些真正著名的数学家之外,还谈到一、二百位不那么出名的数学家,而在这方 面多是他的学生、同事、同行(由于他的研究范围广阔,同行也特别多)以及由于各种活动的同道,所有这些数学家也都为他的主题———怎样作数学家做了注脚。 哈尔莫斯的三多则是他本人干的事多。一般数学家履历简单,无非是他写了几篇论文,教了点书,而他干的事则是他们的十倍、百倍。也许上帝的确不太公平,同样 的时光,同样的能力,他们的产出居然如此悬殊。哈尔莫斯的确是劳苦命,他把他的工作一分为三:研究、教学和服务。在研究和教学方面哈尔莫斯与其他数学家没 太大不同,可是哈尔莫斯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为数学界服务,其中的工作杂七杂八。归纳起来,一大部分是传播性的工作。 数学大国不仅研究做得好,数学传播工作做得更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数学的文化和数学发展的土壤。 他本人写过许多各种程度的书(例如《测度论》被译成上10种文字(包括中文),被公认是名著,哈尔莫斯也因此出名,在中国也广为人知),写介绍性论述和综 述(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任何数学大国在这方都很强),写书评,当期刊的编辑,当丛书的编辑,写历史和进展简介,翻译,写百科全书条目。 另一部分是行政事务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当系主任,他花了大量篇幅写如何当好系主任,很值得一读。其它工作还有很多,例如写推荐信,他公开披露自己写的一些 信,特别是为辛格写的推荐信,的确让他引以为荣,因为辛格恐怕现在是比哈尔莫斯还大的数学家。这恐怕是数学大国的数学大家的气派,否则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的瞎糊弄。 另外他还有学会和协会的工作以及咨询工作,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一丝不苟地去干好。他还干了现代数学家也干的第四类即应用数学于解决实际问题, 他参加战时研究,还搞过导弹。总之,哈尔莫斯在书中现身说法,正是他的生动事例使我们对于真正的数学家到底啥样有所认识。   我想,这本书有四类读者,首先当然是想当数学家的人乃至一般的数学和科学工作者,对于这部分读者,笔者的建议是最好多读几遍。不过,现代的人恐怕没有 时间或兴趣这样做,那你也可以读其中一些章节,如果你连这时间都没有又想知道他想说的主要是什么,那我奉劝你读5页尾声:怎样作数学家(546-551 页)。但愿读了尾声之后,你还能回来读全书。 “文化”这个词有时候用来指人类在千百年当中累积的艺术作品:诗歌、戏剧、各种文化、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我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这种意义上的‘有文化’’,就是说和很久以前过去的人有接触,和仍在世的人共享(文化)遗产,除艺术带来的满足外,还有一种用别的方法得不到的感受和领悟。要想活着而有文化,我们必须一生继续不断地看和听。 这种文化差异之大会使你感到震惊,对于数学家来说,恐怕连对其它国家数学家的文化似乎也很陌生。不过,反过来说,如果你能一遍、两遍地仔细读下去,那么文化品味上会有很大提高。 **************************************************************************** gordon: 怀疑和沮丧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 个人拥有的能力和期望有着矛盾,而且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在恰当的位置。
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切能力的最终目的地 都是向 常识靠拢
gordon 2016-5-7 09:58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IyMDQwNTIw/v.swf
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野战能力的培养 —— 消费比节俭好,狐狸比刺猬好
gordon 2016-5-3 09:25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I1NTI0MzE4NA==/v.swf
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北人多狡诈,做坏人需要能力的
gordon 2016-5-2 06:45
北人多狡诈,这是王夫之的话 这句话意思是,以前北方是文明的中心。但是 经济中心南移,为了谋生,不得不变得狡诈起来 。 其实就是 思想的高度,和物质基础不匹配这么一个情况 。 以前就很崇拜坏人,但这需要思想的高度 。 你弄个傻瓜,老实巴交的,他能当坏人。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UwMzUyMzYw/v.swf 妈的,以前我不会做坏人
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8 06:45 , Processed in 0.044381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