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神秘主义

相关日志

分享 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 —— 东方神秘主义
热度 2 gordon 2017-5-16 12:35
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超群出众的人物在其生涯中遇到某些令人感到惊奇或神秘的事情,人们就会极其贪婪的地抓住不放,将其演绎成一段传说,然后狂热地深信不移。这是 人们对平淡生活提出的浪漫抗议 。 ************************************************************************ 这跟中国社会有关,正是因为 大家的平庸,才有神话的出现。 正因为无力,才有神话 ************************************************************************ 假如女人爱上你,在占有你的灵魂之前,她是不会满意的。因为她自身软弱无能,所以拼命地想指挥你,你要是不彻底听她的话,她就不会满意。她的见识很浅薄,她讨厌她无法领会的抽象事物。她只关注物质的东西,她会妒忌你的理想。男人的灵魂漫步于宇宙最偏远的角落,而她却想将其囚禁在柴米油盐之中。你还记得我的妻子吗?我发现布兰琪慢慢也玩起她那些花样来。她准备用无限的耐心缠住我,把我绑起来。她想要拉我降低到她的层次;她对我毫不关心,她只想要我归她独有。为了我,世上所有事情她都愿意做,只有一件除外:让我安静地独处。 ************************************************************************ 我只想向你指出,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连淫欲和饥饿跟它比较起来都微不足道了。它使人对自己人格作出最高评价,驱使人走向毁灭。对象是什么人,毫无关系;值得也可以,不值得也可以。没有一种酒这样令人陶醉,没有一种爱这样摧毁人,没有一种罪恶使人这样抵御不了。当他牺牲自己时,人一瞬间变得比上帝更伟大了,因为上帝是无限和万能的,他怎么能牺牲自己?他顶多只能牺牲自己唯一的儿子。 ************************************************************************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的护照。 给他写文章的人 必须借助于活跃的想象以弥补贫乏的事实 ,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经过一段时间,从这一系列事情的演绎附会中便产生了一个神话,明智的历史学家对这种神话是不会贸然反对的。 ************************************************************************ 种种小故事 华盛顿与 樱桃树 呵呵 ************************************************************************ 有一次母亲带着列宁到姑妈家中做客。小列宁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于是,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小列宁因为害怕受姑妈批评,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然而,母亲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能主动承认。 有一天,小列宁突然在妈妈讲故事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告诉他只要向姑妈写信承认错误,姑妈就会原谅他。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列宁没有再说谎,长大以后,他也通过诚信这可贵的品质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沉思者何以获得公信力? ——— 论运动员式学者的诞生
gordon 2017-4-5 16:23
毕达哥拉斯代表着我们所认为与科学倾向相对立的那种神秘传统的主潮。”他认为巴门尼德——他称之为“逻辑的发现者”——“是毕达哥拉斯的一个支派,而柏拉图本人则从意大利哲学获得了他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他说毕达哥拉斯主义是奥尔弗斯教内部的一种改良运动,而奥尔弗斯教又是狄奥尼索斯崇拜中的改良运动。理性的东西与神秘的东西之互相对立贯穿着全部的历史,它在希腊人中间最初表现为奥林匹克的神与其他较为不开化的神之间的对立,后者更接近于人类学者们所研究的原始信仰。在这个分野上, 毕达哥拉斯是站在神秘主义方面的,虽然他的神秘主义具有一种特殊的理智性质 。他认为他自己具有一种半神明的性质,而且似乎还曾说过,“既有人,又有神,也还有象毕达哥拉斯这样的生物。”康福德说,受他所鼓舞的各种体系“都是倾向于出世的,把一切价值都置于上帝的不可见的统一性之中,并且把可见的世界斥为虚幻的,说它是一种混浊的介质,其中上天的光线在雾色和黑暗之中遭到了破坏,受到了矇蔽”。   狄凯阿克斯说,毕达哥拉斯教导说,“首先, 灵魂是个不朽的东西,它可以转变成别种生物 ;其次,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要在某种循环里再生,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一切生来具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认为是亲属。”①据说,毕达哥拉斯好象圣法兰西斯一样地曾向动物说法。 注: 数学可以跨越 不同领域,转来转去,其实现在我们都知道是错误的 。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才开启了 现代数学之门。 *********************************************************************   在他建立的团 体里,不分男女都可以参加;财产是公有的,而且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甚至于科学和数学的发现也认为是集体的,而且,在一种神秘的意义上,都得归功于毕达哥拉斯;甚至于在他死后也还是如此。梅达彭提翁的希巴索斯曾违反了这条规矩,便因船只失事而死,这是神对于他的不虔诚而震怒的结果。    但是这一切与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通过一种赞美沉思生活的道德观而被联系在一起的 。伯奈特把这种道德观总结如下: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然而我们决不可以自杀以求逃避;因为我们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们的牧人,没有他的命令我们就没权利逃避。在现世生活里有三种人,正象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来的也有三种人一样。那些来作买卖的人都属于最低的一等,比他们高一等的是那些来竞赛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种乃是那些只是来观看的人们。因此,一切中最伟大的净化便是无所为而为的科学,唯有献身于这种事业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学家,才真能使自己摆脱‘生之巨轮’。”①   ①《早期希腊哲学》,第108页。   文字涵义的变化往往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我在上文已经提到“狂欢”(orgy)那个字;现在我就要谈谈“ 理论”(theory)这个字 。这个字原来是奥尔弗斯教派的一个字,康福德解释为“ 热情的动人的沉思 ”。他说,在这种状态之中“观察者与受苦难的上帝合而为一,在他的死亡中死去,又在他的新生中复活”;对于毕达哥拉斯,这种“热情的动人的沉思”乃是理智上的,而结果是得出数学的知识。这样,通过了毕达哥拉斯主义,“理论”就逐渐地获得了它的近代意义;然而 对一切为毕达哥拉斯所鼓舞的人们来说,它一直保存着一种狂醉式的启示的成份 。这一点,对于那些在学校里无可奈何地学过一些数学的人们来说,好象是很奇怪的;然而 对于那些时时经验着由于数学上的豁然贯通而感到沉醉欢欣的人们来说,对于那些喜爱数学的人们来说,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则似乎是十分自然的 ,纵令它是不真实的。 仿佛经验的哲学家只是材料的奴隶,而纯粹的数学家,正象音乐家一样,才是他那秩序井然的美丽世界的自由 创造者。   最有趣的是,我们从伯奈特叙述的毕达哥拉斯的伦理学里,可以看出与近代价值相反的观念。譬如在一场足球赛里, 有近代头脑的人总认为足球员要比观众伟大得多 。至于国家,情形也类似:他们 对于政治家(政治家是比赛中的竞争者)的崇拜有甚于对于那些仅仅是旁观者的人们 。这一价值的变化与社会制度的改变有关——战士、君子、财阀、独裁 者,各有其自己的善与真的标准。 君子在哲学理论方面曾经有过长期的当权时代 ,因为他是和希腊天才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沉思的德行获得了神学的保证,也因为无所为而为的真理这一理想庄严化了学院的生活。君子可以定义为平等人的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靠奴隶劳动而过活,或者至少也是依靠那些毫无疑问地位卑贱的劳动人民而过活。应该注意到在这个定义里也包皮括着圣人与贤人,因为 就这些圣贤的生活而论,他们也是耽于沉思的而不是积极活动的。   近代关于真理的定义,例如实用主义的和工具主义的关于真理的定义, 就是实用的而不是沉思的,它是由于与贵族政权相反对的工业文明所激起的。   无论人们对于容许奴隶制存在的社会制度怀着怎样的想法,但正是 从上面那种意义的君子那里,我们才有了纯粹的数学 。沉思的理想既能引人创造出纯粹的数学,所以就是一种有益的活动的根源;这一点就增加了它的威望,并使它在神学方面、伦理学方面和哲学方面获得了一种在其他情况下所不能享有的成功。   关于毕达哥拉斯之作为一个宗教的先知与作为一个纯粹的数学家这两方面,我们已经解释得很多了。在这两方面,他都有着无可估计的影响,而且 这两方面在当时也不象近代人所想象的那样是分离开来的 。   大多数的科学从它们的一开始就是和某些错误的信仰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它们具有一种虚幻的价值。天文学和占星学联系在一起,化学和炼丹术联系在一起。数学则结合了一种更精致的错误类型。数学的知识看来是可靠的、准确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真实的世界。此外,它还是由于纯粹的思维而获得的,并不需要观察。因此之故,人们就以为它提供了日常经验的知识所无能为力的理想。人们根据数学便设想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 如果感官世界与数学不符,那么感官世界就更糟糕了。人们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求更能接近于数学家的理想的方法 ,而结果所得的种种启示就成了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中许多错误的根源。这种哲学形式也是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的。 ********************************************************************* 注:以上需要你懂脑科学才能理解
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知识中的神秘主义(转)
热度 1 gordon 2017-3-23 05:44
为了要打动、甚至欺骗无知识的人,学识中的神秘因素,同过去的一切时代一样,现在仍然是一个极其有吸引力、极其有效的因素。 在一个目不识丁者看来,一位大学者的声望大半是根据他与那类神秘力量的密切程度来衡量的。 —— 《有闲阶级论》 第十四章 ************************************************************* 大部分人的父母,让你们学知识啊,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愚昧 ,呵呵 像祭酒,这都属于礼器。 与这种看法同时并存的是这样一种一般的见解,即 高深学术和“不可知的”性质这两者之间总是有密切关系的 。 在这些善良、天真的人看来,凡是在宗教界据有高位的人士,在神秘学和魔术的使用方面总是十分精通的。 ************************************************************* 读书是不能把人读得聪明的 。如果有些读了书的人很聪明,那不是因为他读书才变得聪明,而是因为他聪明,才读得进很多书,因果关系是不能倒置的。如果你天赋不够聪明、直觉能力不够强的话, 一般是越读越傻。因为专门读书的人,接触的信息来源变得更简单、更单一了。人的智力高低跟你的信息来源多样化程度是有关系的。如果你把小孩养在一个很单调的环境里面,他的智力就发育不起来 ;如果把他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里面,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很高 。 读书读多了,就等于是把本来还比较多元化的信息渠道缩减到一个比较简单的环境里面,所以是帮倒忙的事情。 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很聪明,就像我刚才讲的那样,是因为他本来就是聪明人 ,本来不聪明的人是不能用这种办法来变得聪明的。 ************************************************************* 楚门的世界 一个人的直觉能力如果强大的话,他肯定能够分辨出楚门的世界的不协调性。你想,楚门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他怎么会发现他自己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他就是觉得不对劲。如果你是一个很细心的女人,早在你抓到你丈夫出轨的证据以前,你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他对你的态度有点不对劲的地方,但你说不出不对劲的地方在那里,还觉得自己可能是太多疑了,但是最后等到证据出现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原有的直觉是正确的。你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直觉其实就是各种下意识的不协调信息造成的。你的理性层面还没有把不协调信息不协调在哪里发现出来,但是你的下意识已经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了。 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老海关官员看到一辆车从他的关口经过,他直觉觉得不对劲,把它拦下来,结果果然是走私了很多黄金,但是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他到底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他就是觉得不对劲。过了好长时间他才发现原因在哪里,原来是车上装了黄金以后,比正常的车要重,而他报关的时候说装的是棉花,这样的车应该是比较轻。老官员经验丰富,他见过很多装棉花的车,知道这样装棉花的车在路上压出来的辙是很浅的,但是看到的这辆车在路上压出来的辙很深,他就直觉觉得不对劲,不应该是装棉花的车。然而他还没有想明白原因就先扣下来检查了,检查之后才发现他原来的直觉是正确的。直觉感觉到的不协调就是这个样子的。 在车站检查身份证的那些公安人员其实也有这种能力,他们不可能说是把每一个经过车站的人都拦下来检查一下,他只能是直觉感到某某人獐头鼠目、眼神飘忽,就觉得这个人可能不对劲,拦下来看看你有没有身份证。这样做不是绝对准确的,如果按照政治正确讲歧视的逻辑来讲的话,那就叫歧视,但是实际上按照概率来说的话,态度慌张、有躲闪倾向那种人,是犯罪分子的可能性是比较高。当然绝不是排除有些心理素质特别强的犯罪分子,尽管犯了很大罪,也没有什么证件,但还是理直气壮大模大样地过去了,结果骗过了普通的公安人员,还有很多胆小怕事的、没有见过世面或者是性格特别羞涩的人,明明自己什么坏事也没有做,证件都有,但总是畏畏缩缩的样子,反而被警察怀疑了,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大体上的比例,廉价七成正确,直觉的判断力还是很管用的,至少可以起初步筛选的作用。 你需要的就是我刚才描述的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是你先天的智力,先天智力不行的人是怎么也教不好的;第二是取决于你后天获得的经验是不是足够丰富多彩,经验越是丰富多彩,你的直觉判断力越强。读书可以增加经验,但是读万卷书跟行万里路、见各式各样的人相比是稍微差了一点,因为它是用间接手段代替直接手段。有间接手段比完全没有要好, 但是不如直接手段,也不能完全替代直接手段 。 ************************************************************* 说实话,你当两天警察,抓两天人,你啥都明白了。 呵呵 ************************************************************* 为什么学校老师很多东西讲不清楚? 因为他自己都不清楚 。 很多事情,你得让 统治阶级给你讲 周边都是被统治者,他能给你讲个啥。 本来自己蠢的跟蛋一样,还教别人,怎么教? ************************************************************* 当兵的,没上过什么学,学的东西都是真本事 老师不一样
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求助“愚昧和野蛮” —— “三元里抗英”的愚昧和谎言
gordon 2017-2-6 09:49
在林则徐及其以后的一些清朝官员看来,在儒学的观念中,“民”是无可估量的,“民”能拯救或毁灭、恢复或推翻一切。 一旦被合乎道德地动员起来,“民”是不可战胜的。 这种神秘信念主要来自儒家的“民本”观念。 中国官员们不顾一切地转向了那种同传统有密切关系的神秘的技能,再三计划招雇能在水下待几个小时的潜水员,会武术的盗匪,经过训练的猴子,秘密会社中的暗杀者。总之,只要能打败蛮夷,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这一次向秘密的、潜藏的、非理性的事物求助,恰恰预示了之后的义和拳变乱。 朝廷开始求助于中国文化中更为蒙昧的步伐。 毫无疑问,中国的军事实力愈是无望,这一类观念就愈是流行。 ****************************************** 迷信、神秘主义、愚昧 ******************************************
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开普勒的工作
gordon 2017-1-14 05:03
尽管太阳不动的假说大大简化了天文学理论和计算,但不符合观测结果。 决定性的改进是50年后,那个不可思议的神秘主义者、理性主义者、经验主义者的开普勒(也是星象学家, 可以凭借星象断定一个人的运程 ) 开普勒和哥白尼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人,哥白尼年轻时就获得良好的教育,过于遁世的、稳定的生活, 他能够几乎全部献身于建立理论 。 开普勒,出生时就身体弱,为父母所忽视,只得到很差的教育。 家庭贫寒,学了一手谋生的手艺,就是“通过星象预测人生”,有一个糊口的饭碗。 1600年,他获得了一个职位,做第谷的助手。 第谷死后,开普勒继任为波西米亚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帝国数学家”,也为宫廷“占星算命”。 开普勒顺从了这一职责,他的哲学观是大自然给所有的动物都提供了谋生的手段。 他惯于称占星术为天文学的女儿 ,女儿赡养她自己的母亲。 ********************************************************************** 开普勒和哥白尼一样,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相信世界是由上帝根据简单美丽的数学图式设计的。 没什么原因,就是要简化 “托勒密模型” ,倒不是托勒密体系观测不准确。 当然,开普勒也有一些我们所理解的科学家的品质,他能够冷冰冰地富有理性。 他知道理论必须符合观测结果, 当他最心爱的数学假说不符合观测数据时,就牺牲它们。 拒绝容忍当时其它科学家可能会忽视的不一致,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执着促使他支持彻底的观点。 至此,开普勒的工作会受到与亚里士多德攻击毕达哥拉斯时同样的批评:“他们并不是为现象寻找理由和原因,而是强行使现象符合他们的意见和预想,试图重建宇宙。” ********************************************************************** 只是在开普勒获得了第谷的观测资料,并且自己也做了更多的观测后, 他确信必须抛弃他的先驱托勒密和哥白尼以及他自己构想的天文学模式。 他寻找符合这些新观测数据的规律,三个著名的成果是其最高成就。 第一个定律与一切传统决裂,在天文学中引入了椭圆 。 椭圆的性质,已经被希腊人透彻研究过了。 1500年来人们试图用圆的组合来描述每个行星的运动,其结果是用一个简单的椭圆代替每一个组合。 开普勒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行星遵循的路径,但没告诉我们行星沿着路径运动有多快。 人们也许会预想每个行星在其路径上以匀速运动 ,但是观测数据使得开普勒相信事实不是这样。 开普勒的第二个发现是,连接太阳和行星的线扫过的面积是恒定的。 还得求面积,哈哈 ********************************************************************** 还有一个问题,什么规律描写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此问题更复杂,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恒定。 他相信大自然不仅是根据数学设计,而且是和谐地设计的。他相信有一种天体的音乐产生和谐的音响效果, 虽不是产生实际的声音,不过将行星的运动的事实翻译成音符后还是能辨认出的。 顺着这条线索,经过数学论证和音乐论证的令人惊异的结合,他得到了一条规律,发表在1619年《论世界的和谐》一书中。 就是公转周期和距离的关系。(D 的正确值是每个椭圆路径的半长轴) ********************************************************************** 托勒密曾宣称在解释现象时有必要采用适合现象的最简单的假说,哥白尼就用这个论据来反对托勒密的理论(托勒密理论的后续复杂的本轮是伊斯兰学者加的,加到77个本轮) 哥白尼也是用圆,把所需圆的数量从77个减少到34个。 ********************************************************************** 对那些生活在17、18世纪的人们,即便是那些能理解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著作的人,也有充分理由持怀疑态度。 感官证据与这一理论冲突 ,而哥白尼和开普勒的数学论证,除了哲学信念外, 只是建立在日心说的相对简单性上 , 因而很少有说服力。 那么,如何确定在我们的物理世界中什么是真实的? ********************************************************************** 他们主要是思辨型思想家,期望通过直觉或关键性的观察和实验来抓住深广而且简单清楚的不变的数学原理,然后期望从这些基本原理中推导出新的定律,完全像在数学中建立几何学那样。 演绎推理构成了科学活动的大部分,整个思想体系要这样推出。 伽利略预期只是几个实验就够了,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些人相信大自然是根据数学设计的。 对于实验科学来说,伽利略只是一个过渡人物。 大规模实验直到19世纪 情形才是这样。 当然17世纪有一些著名的实验科学家:胡克、波义耳、惠更斯,更不用说伽利略和牛顿了。 但就实验来说,假想实验多,还不是人们所称道的一个实验科学家。 ********************************************************************** 赫兹说道:“麦克斯韦理论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成,没有力学解释,也不需要力学解释。” 他继续说道:“我们摆脱不了这样的想法:这些方程有其自身的存在和心智,它们比我们甚至比其发现这更有智慧,我们从中得出的逼当初放进去的更多。” 数学公式是确定的,全面的,而质的解释却是模糊的,不完整的。 这些符号有其自己的智能。 ********************************************************************** 1900年,暴风雨的前夜。 欧式几何、面积、运动、微积分,都是基于几何的 和康德不同,高斯并不认为力学定律是真理。相反,他和另外的一些人追随伽利略,相信这些定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高斯断言真理在算数中从而也在建立在算术基础上的代数和分析中,因为算术的真理对于我们的心智来说是清楚的。 欧式几何的物理必然性是不能证明的,几何学应该和力学放一类。 很久以来,欧式空间被看成就是关于我们经验的物理空间。 ********************************************************************** 19世纪的物理实验室 19世纪初,法国是实验研究的中心 ,例如:以精密量计著称的法国工艺学院(CNAM)早在1793年就已成立,开始大概是作为博物馆之类的场所,1829年建成实验室。但即使在法国,条件也是很差的, 科学家仍然是在相当艰难的情况下从事实验工作 。例如:著名实验生理学家贝尔纳(C.Bernard)工作在潮湿的小地窖中,他甚至管这个地方叫“科学研究者的坟墓”。盖-吕萨克的实验室也是在地下,他为了预防自己受潮,整天穿着木底鞋。当时,这些实验室都是私人所有,要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没有足够的钱财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出身于“家产万贯”的富裕人家的子弟才能进行物理实验。 物理学家往往把自己的仪器设备看得非常宝贵,有的仪器被打磨得铮亮 ,有的精心油漆,妥善地摆放在玻璃柜中。杜隆(Dulung)几乎把自己全部财产都化费在购置仪器;菲涅耳为了做他的实验,付出了大量资财;傅科的许多实验也是在家里做的;电流磁效应发现不久, 学者们聚集在安培的住宅门前,为的是一睹通过电流后使磁针偏转的细铂丝 。直到1868年,由于德国明显地有超过法国的趋势,才使法国政府认识到应该对科学家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最有名的一件事是,拿破仑三世亲自下令,给上面提到的贝尔纳专门建立一间实验室。 最早的规模较大的物理实验室要算柏林大学的物理实验室了。它是由马格努斯(H.G.Magnus,1802—1870)创建的,马格努斯原来也是化学家,1845年成为柏林大学物理和技术教授。开始他也是在自己的住宅里分出几间房屋当作实验室,让最优秀的学生参加研究工作,其中有来自欧美各国的年轻学者。据一位曾在那里工作过的美国学者里兹(A.R.Leeds)回忆,当他在那里学习时,同时还有三个别的学生在那里工作,一个研究声学,一个研究偏振光,还有一个检测刚刚发现的化合物晶体。赫姆霍兹和丁铎尔也出身于这个实验室。由于规模逐渐扩大,柏林大学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于是这所私人实验室转变成了大学机构的一部分,1863年正式成为柏林大学物理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一所正规物理实验室。柏林大学也因此成为欧洲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马格努斯还创造了学术讨论会(colloquium)的形式,让学生轮流报告自己新近的科学进展,也常邀请访问学者做报告,研究生院的体制由此逐渐形成。1871年,赫姆霍兹继任物理实验室教授,他是著名的声学和生理学教授,对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形成有过贡献。在他的引导下,他的学生H.赫兹做了著名的电磁波实验。 柏林大学物理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吸引了英国同行的注意, 也开始按德国的模式建立实验室 。走在最前面的是著名物理学家W·汤姆生,即开尔文勋爵。1846年,他被任命为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物理学教授。在他的讲堂附近有一座废弃了的酒窖,他就利用来布置成一个实验室,后来又增加了一间没人用过的考试室。 原先在英国往往只有表演实验,现在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他邀请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理由是:“ 有些观测工作量太重,没有两三个人一起干往往做不成 ”。到1866年,这所实验室才正式被大学承认。 尽管开尔文当时已有很高的声望,也没有能够建立象柏林大学物理实验室那样的物理实验室 。这也许跟开尔文的个性有关,因为 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工程方面的研究,例如:横渡大西洋的电缆工程,而对基础研究不够重视 。不过他的学生对实验工作还是非常积极的,因为他常常把有关工程的课题交给学生做,学生们的实验工作大多是创造性研究。有趣的是,他的学生多半是学过哲学而又进入神学班的高年级生。开尔文在1885年回忆说①: “我记得有一位德国教授知道这种做法和人员使用情况后表示非常惊讶,问道:‘神学家还学物理?’我就回答:‘是的,他们都这样做,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做的是第一流的实验’。” 英国当时还有几所大学建立了物理实验室,例如伦敦的大学学院和国王学院都设立了学生用的物理实验室,但未纳入正规的物理课程,也没有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研究。待到19世纪后期,牛津大学建立了克拉伦敦(Clarendon)实验室,剑桥大学建立了卡文迪什实验室。这两所实验室在世界上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影响最大。 ********************************************************************** 到了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一些大学里相继出现了私人物理实验室,开始以师徒式的授课方式进行物理实验训练。如:德国柏林大学的H.G.马格努斯(Henry Gustavus Magnus ,1802~1870年)开了将热衷于实验研究活动的学生引入实验室接受指导训练的先河。随后,英国格拉斯格大学教授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1824~1903年)将一座废弃的酒窖改造成为实验室,由起初邀请学生到这里协助他工作,到后来学生主动来这里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进行创造性研究的实验指导,学生的实验热忱和兴趣由于他自己的实验工作内容、热情和与学生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而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这个简陋的实验室存在长达25年之久。当时类似于以上两所大学这样的师徒式的物理训练是典型的个别传授制。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的不发达。同时由于科学实验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并没有向大学提出大的教育规模,所以当时理工科学生的数量比较少,师徒式的物理训练可以满足高等教育和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此时,实验室的教育价值已有所体现,它不仅成为/获取新知识0的场所,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新知识的实验研究0,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实验室教育价值凸出显现期。19世纪后叶,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革命的兴起,对科学技术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一方面促使欧美等各国的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学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 师徒式实验室及实验教育已难以满足巨大的学生人数培养的要求 。麻省理工学院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创办的新型学校,在首任院长、物理学教授罗杰斯(William BartonRogers,1804~1882年)强烈倡导对大班级开设正规的实验课程的思想下,于1870年由从哈佛大学聘请来主持物理系工作的爱德华#查尔斯#皮克林( Ed2ward Charles Pickering)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实验室,并编写了一本实验教科书(在世界教育史上,这本书是 最早出版和最有影响的学生物理实验指导书 ),开创了大面积开设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实验课程成为学生为得到学位而必修的一门有计划的、系统的课程。从而由高等教育班级集体实验教学制取代了师徒式的私人实验室个别物理实验训练。这是物理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标志着现代实验教学制度的确立。它不仅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革命的兴起对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19世纪后期科学实验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实验教学上的反映。不久就被美国的一些大学相继效仿,同时也促成了欧洲许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变革。由此可见,实验室的教育价值已凸出显现,已起到了大面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作用。
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3 10:31 , Processed in 0.02938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