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诗歌

相关日志

分享 诗歌:真的
热度 6 luka 2017-4-11 00:24
div真的/divdiv作者:北岛/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浓雾涂白了每一颗树干,/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马棚披散的长发中,/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野蜂飞舞。绿色的洪水/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只是那被堤岸阻隔的黎明。/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在这个早晨,/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我忘记了我们的年龄。/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冰在龟裂,石子/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在水面留下了我们的指纹。/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真的,这就是春天呵,/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狂跳的心搅乱水中的浮云。/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春天是没有国籍的,/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白云是世界的公民。/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和人类言归于好吧,/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我的歌声。/div
108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诗歌:中年
热度 1 luka 2017-4-11 00:21
div中年/divdiv作者:黄梵/divdivbr/divdiv青春是被仇恨啃过的,布满牙印的骨头/divdiv是向荒唐退去的,一团热烈的蒸汽/divdiv现在,我的面容多么和善/divdiv走过的城市,也可以在心里统统夷平了/divdivnbsp;/divdiv从遥远的海湾,到近处的钟山/divdiv日子都是一样陈旧/divdiv我拥抱的幸福,也陈旧得像一位烈妇/divdiv我一直被她揪着走……/divdivnbsp;/divdiv更多青春的种子也变得多余了/divdiv即便有一条大河在我的身体里/divdiv它也一声不响。年轻时喜欢说月亮是一把镰刀/divdiv但现在,它是好脾气的宝石/divdiv面对任何人的询问,它只闪闪发光……/divdivbr/div
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诗歌新用
热度 23 晨枫 2017-1-10 06:46
有人用诗歌请假,HR和头儿用诗歌准假 。我们也应该用诗歌请走502、504错误啊。糖豆说要来赛诗会,说不定服务器大神一高兴,就不502、504 了。 咱先来一首: 77复77,糖豆当户刷 不见爱吱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红包,阿达大撒爱 红包十二个,个个有豆名 雪个睡过了,神牛忘抢签 愿为市鞍马,可惜502 谁来接下去?
72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八十年代的那些虚词体诗歌
热度 15 鹤梦白云上 2016-12-24 10:09
虚词体,这个名谓是我临时发明的。 以某个虚词领头的句式: 当........ 你一定见过很多很多这种类型的诗句,从来不写诗的你,哪天准备来一首的时候,第一个蹦进脑海的字,很可能就是这个“当”。 还有: 让....... 跟自己是上帝似的,想让啥就让啥,嫌不够味,就来个: 就让...... 还有: 假如........ 这个源头在普希金那儿,那时候谁不知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假如,那就: 如果........ 不如果,那就: 也许........ 还有: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因为........ 因为大家都觉得诗歌是抒情,那就抒啊,使劲的抒啊,要想使劲抒,那就: 当...... 让...... 就让...... 假如....... 如果....... 也许.......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这到底是为什么....... 苍天啊!!!!!!!!!!!!!!!!!!
480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错过(诗歌)
热度 2 范适安 2016-2-18 07:52
错过(诗歌) 《 错过》 人生只有一条路属于自己 它有好有坏 它不好不坏 它好坏参半 它时好时坏 其他的千万条万万条 都在想象里 都被属于你的那一条—— 错过 那错过的有如少女的发辫 可以编出许多条 要多美有多美 也如机杼上的花布 样子在纺姑们的心里 抑或如画家临池 一笔一划 梦中山水 属于你的定格在你的生命里了 不属于你的 游离在你的思绪里—— 属于你的像土地 不属于你的像大气 属于你的脚下坚实 不属于你的你也离不开 要不你就被生活累的 上气不接下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2walv.html
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诗歌
热度 10 巴巴爸爸 2015-12-28 11:46
DS
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诗歌
热度 6 巴巴爸爸 2015-5-11 12:15
DS
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我们为什么喜欢诗歌?
gordon 2015-4-26 11:11
叶芝说,诗歌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它的象征意义和丰富想象世界。 而克罗齐说诗歌是快感和美感的结合物 ********************************************************************************* 翻译成大白话说,就是“ 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的时候爽了一下。 最早这玩意在军旅中,做鼓舞士气用的。 所以,军人里面“爱好文学的”也很多。 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会儿文艺青年都背一军挎,里面一本汪国真一把菜刀,汪诗是和女青年公园河边对话用的,菜刀是遇见流氓打架用的~~激情和文艺共存的时代啊 战狼传说 ************************************************************************************* 中国大陆社团发展 “社会史” 早年社团以“正能量” 价值观为主, 1996年左右是一个分水岭 从那时候开始,社团 开始拼爹、削郎 了,谁有钱,谁就是老大嘛。象小马这样的人就不多了。 ************************************************************************************* http://www.tudou.com/v/q4zzNRb0KBI/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防人の诗 歌词: 告诉我   如果世上的生物都有生命的尽头   那麼海会死吗?   山会死吗?   风会死吗?   天空也如此吗?      有时在想关於“痛苦”   想著关於每个人都会经验的“痛苦”   活著的苦和渐渐衰老的哀伤   生病的苦和即将面临死亡的哀伤   又回头看看现在的自己      回答我   如果世上的生物都和时间有约定   那麼春天会死吗?   秋天会死吗?   如同夏天离开和冬天来临一样,大家都会离开吗?      在微弱的生命里你能相信还有光吗?   还无法具体化的希望,有些人坚信它,有些人默默离开      告诉我   如果世上的生物都有生命的尽头   海会死吗?   山会死吗?   春天会死吗?   秋天会死吗?   爱会死吗?   人心会死吗?   那麼我所爱的故乡也都会死吗? 作者:佐田雅志 ,拍摄了记录片《长江》,该片是佐田企划会社与我国中央电视台合作完成的。 1983年在我国热播的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就取自该片,当年曾风靡全国。
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们为什么喜欢诗歌?
gordon 2015-4-26 11:10
叶芝说,诗歌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它的象征意义和丰富想象世界。 而克罗齐说诗歌是快感和美感的结合物 ********************************************************************************* 翻译成大白话说,就是“ 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的时候爽了一下。 最早这玩意在军旅中,做鼓舞士气用的。 所以,军人里面诗人也很多。
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有些诗歌啊。。。
热度 32 假如十八 2014-10-26 22:50
815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诗歌是文学的旗帜
热度 15 七月群山 2014-10-17 22:41
所有的日子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 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 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 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 初雪早晨的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 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 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迷离的心愿 象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 有力量 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 渴望 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 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 样样叫我们好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 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 都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 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 注视你们 ------19岁的王蒙
623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借诗歌发表看法 —— 草微子:中国的诉说
热度 2 gordon 2014-6-28 00:13
草微子:中国的诉说 我曾经有一块儿小小的龟壳 我在上面刻方形的字、求四方的神、小心地占卜着异日的凶吉 可是它后来被抢走了,现在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里放着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28630-1-1.html ×××××××××××××××××××××××××××××××××××××××××××××××××××× 我曾经也占卜过,得不到清晰的解答 只好自己努力了一蹦子,最后发现他们都是吹牛逼 ×××××××××××××××××××××××××××××××××××××××××××××××××××× http://player.ku6.com/refer/aFxiqm85qvXl3kXRPx_MRQ../v.swf
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一首文革幻想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
热度 28 假如十八 2014-1-29 15:46
    摘下发白的军帽,   献上洁素的花圈,   轻轻地,   轻轻地走到你的墓前;   用最挚诚的语言,   倾诉我那深深的怀念。   北美的百花盛开了,   又雕残,   我们在这里战斗了一年又一年。   明天,早霞升起的时刻,   我就将回到祖国的家园,   而你却长眠在大西洋的彼岸,   异国的陵园。   再也听不到你那   熟悉的声音,   再也看不到你那   熟悉的笑脸。   忘不了啊!   你那豪爽的笑声,   忘不了啊!   你那晶亮的双眼。   泪水滚滚滴落,   哀乐低低回旋。   浪涛起伏的追思啊,   将我带到很远很远。      二      公园里一起“打游击”,   课堂里一起把书念。   咸阳路上“破四旧”,   井岗山一起大串联,   在埋葬帝修反的前夕,   向那世界进军之前!   收音机旁   我们仔细地倾听着,   国防部宣战令一字一言。   在那令人难忘的夜晚,   战斗的渴望,   传遍每一根血管。   父辈的热情鼓舞,   激动了我们的心弦,   我们是军人的后代,   要驰骋在战火硝烟。   在这最后消灭剥削制度的   第三次世界大战,   我俩编在同一个班。   我们的友谊从那里开始   早以无法计算。   只知道它   比山高,比路远,   在战壕里   我们分吃一个面包,   分舐一把咸盐。   低哼着同一支旋律,   共盖着同一条军毯。   一字字,   一行行,   领袖的思想,   伟大的真理,   我们学习了一遍又一遍。   红旗下,   怀着对党的赤诚   献身的热望。   我们紧握枪,   高举拳,   立下钢铁的誓言:   “我们愿,   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为共产主义的实现。”   在冲天的炮火中,   我们肩并肩。   突进敌人三百米防线,   冲锋枪向剥削者   倾吐无产阶级复仇的子弹。   你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水,   跨进乌克兰的草原,   翻过乌拉尔的高原,   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   再次点燃。   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   穿过巴黎的大街小巷,   踏着《国际歌》的颤点,   冲杀欧罗巴的   每一个   城镇,乡村,港湾。   我们曾利用过耶路撒冷的哭墙,   把基督徒恶毒的子弹阻挡。   将红旗插在苏伊士河畔。   瑞士的湖光,   比萨的灯火,   也门的晚霞,   金边的佛殿,   富士山的樱花,   哈瓦那的炊烟,   西班牙的红酒,   黑非洲的清泉,   这一切啊   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都有   钢枪在手   重任在肩。   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   多少个浴血的南征北战。   就这样   我们的不可战胜的队伍,   紧紧跟着红太阳   一往无前。   听:   五洲兄弟的呼声,   如滚滚洪流怒浪滔天;   看:   四海奴隶的义旗,   如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啊,   世界一片红啊!   只剩下白宫一点!      三      夜空升起了三颗红色的信号弹,   你拍拍我的肩:   “喂,伙伴,   还记得不?   中美战场上见娃娃们的红心,   一位政治局委员的发言。   世界朋友狂欢解放的前景,   苏联老红军寄托希望的双眼。”   “记得”   这是最后的斗争,   人类命运的决战就在今天。   军号吹响了,   我们红心相通,   疾风向前。   一手是绿叶   一手是毒剑,   这整整横行了两个世纪的   黄铜鹰徽,   随着人们胜利的欢呼,   被抛进熊熊火焰。   金元帝国的统治者,   座座大理石的总统们   那僵硬的假笑,   紧添着拼花地板。   冲啊!   攻上最后一层楼顶,   占领最后一个制高点,   就在这个时候,   突然你冲向我身前,   用友谊和生命,   挡住了从角落里射来的   一颗罪恶的子弹,   你的身躯沉重地倒下了。   白宫华白的台阶上,   流下你殷红的血迹斑斑,   你的嘴角无色地蠕动着,   似乎在命令我:   向前!向前!向前!   看啊!   摩天大楼顶上   一面夺目的红旗,   带着身上前辈,后代的血迹,   敌人的弹迹,   在呼拉拉的招展。   火一般红的军旗,   照亮你目光灿烂。   旗一般红的热血,   湿润了你的笑脸,   我将你紧紧抱在怀里,   痛苦直渗我的心田。   空间,   消失了;   时间,   停止了,   胸中有 仇恨燃烧,   耳畔边 雷鸣电闪,   山岳在沉默啊,   火海在呜咽,   秋叶缓缓落下,   九月的乌云低垂泪眼。   亲爱的朋友啊!   为什么?   为什么在这胜利的时刻?   你就永远   离开了我们的身边。      四      战火已经熄灭,   硝烟已经驱散,   太阳啊!   从来没有这样温暖;   天空啊!   从来没有这样蔚蓝,   孩子们脸上的笑容,   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蜜甜。   毛泽东的教导,   伊里奇的遗训,   马克思的预见,   就要在我们这一代中实现。   安息吧!   亲爱的朋友,   我明白你未完的心愿。   辉煌的战后建设重任,   有我们来承担,   共产主义大厦,   有我们来修建。   安息吧!   亲爱的朋友。   白云点点,   为你结花织环;   微风阵阵,   把你轻声低赞。   满山的鲜花翠草,   告诉人们:   这里有一位烈士长眠。   最后一次拥抱你的躯体,   最后一次吻别你的笑脸。   再见了!   亲爱的朋友,   共同的任务,   使我们不能停步不前。      五      山高路远,   归心似箭。   明天,   早霞升起的时刻,   我们将回到久别的家园。   江洋上   天水相连,   胸怀里   激情无限。   我们要向祖国庄严的汇报:   母亲啊!   你的优秀儿子,   为人类的幸福,   历史的必然,   而长眠在大西洋的彼岸,   异国的陵园。
80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冯唐的诗
热度 38 阿辉1 2013-10-29 06:21
冯唐说自己是诗人,说自己诗歌第一。还说:“诗是文字里的璎珞珠钻,门槛儿高。” 近段时间,我打算让自己仰头成四十五度角,膜拜一下冯唐诗的高门槛,每天坚持收听冯唐读诗。越听越怀疑自己的语文水平。 我于是找来一本冯唐诗集。总共也就二千来字的东西,愣是做成了二百页,要拿着放大镜才能在白纸上找到字在哪里。还卖得死贵。 全部读完,都没花我多少时间。人说浪费他人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就这点上说,冯唐是爱惜读者生命的典范。 摘录几首供欣赏 1 “美国”   水龙头里的水基本可喝   天基本是蓝的   网基本上通的   账簿和街上的人基本可信 2 “ 面 ” 心情大坏 吃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 心情大好 3 “私奔 ” 那是爱 那是癌 那是如来 4 “你 ” 莲子 莲花 桃子 包子
2236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我说,我交了一篇小小说。
热度 49 老引北京 2013-9-26 18:37
我说,我交了一篇小小说------李禾平阿姨笑了。 我说,我交了一篇诗歌-------山菊姐姐笑了。 我说,我交了一篇论文-------抱朴仙人哭了。 我说,我交了一篇爱情记录-------胖卡抽了...。 (有感自己没文化之苦,敲出篇不伦不类的东东。诸位若不信请阿姨把俺的“作品”赶紧发表出来。)
16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今天不写诗
热度 45 巴巴爸爸 2013-9-4 08:10
FDJD
11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转>在美国重新学习写作 —— 散文对于学术生涯的重要性 ... ... ... ... ...
热度 4 gordon 2013-3-10 17:56
我坐在电脑屏幕前,盯着一张空白的word文档。有时外面的走廊里传来同学嘻嘻哈哈的说笑,或咚咚的篮球声;有时对面宿舍的房间里传来奔放的摇滚乐,我脚下的木地板也随之微微共振。在这样的时刻里,我的房间反而显得更加安静,可以听到硬盘嗡嗡转动的声音。时间一分一秒溜过,word文档上出现了两行字,变成了三行,四行,光标停留了许久,选中之前的两行,轻轻的一声“啪嗒”,又变回两行。窗外明媚的午后已经变成霭霭的黄昏。再一瞥,夜幕中的街道已经被星星点点的路灯照亮。 在美国留学的许许多多个午后,我曾经这样度过,以至于今天,当我闭上眼睛回忆高中和大学的日子,首先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张空白的word文档,和那一寸一寸艰难前行的文字。这样的经历大概为许多求学异国的中国学生所熟悉:让人下笔沉重的并不仅仅是深奥的论文题目,更多的则是隔在思维和表述之间深深的语言沟壑。 对于在西方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需要逾越的最远跨度往往不是数千英里的太平洋,而是到达大洋彼岸后,坐在异国校园的图书馆里,脑海与笔尖之间的距离。这挑战往往远比乍一想像之下要艰巨,其中既蕴含着语言学习本身的规律也揭露了中国语言教育的弊病:中国小学便开设了英语教育,学生在本科留学美国之前往往已经有了近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然而不论在中国课堂还是课外补习班,对英语的训练往往更注重于被动的“听”与“读”,而非真正允许学生将语言用作沟通工具的“说”与“写”。“说”往往可以在学生出国之后短时间内提高,既因为练习机会充裕,也由于和他人交流本质上是互动性活动,自己的手势,对方的表情,都可以帮助双方达成互解。写则不然。独自面对着电脑屏幕,用异国文字构思论文,分析《哈姆雷特》中角色的心理挣扎,或日本经济崛起面临的困难,或三叶虫的灭绝原因, 常常感觉自己如同一个笨手笨脚的孩童试图组装一件高科技精密仪器,不断失败受挫后,难免气恼沮丧 。 而写作偏偏是美国教育最为重视的技能之一。在高中每一年,学生的必修课之一都包括主角是论文写作的英文课。不光英文课,历史课、哲学课甚至数学课都包含写作训练。到了大学,每个学生必须修至少两门写作课写作课才能毕业。“写作是通识教育注重培养的标志性能力之一,”学校的网站上写道。“学生们在增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的确,构思论文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地思考,发现自己思维中潜藏的破绽,汇总多方信息和多角度观点提升自己的看法,而写作过程又锻炼学生将自己的看法以有说服力而缜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都是无法用分数衡量而至关重要的能力 ,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渔”,也是中国教育所欠缺的。 于是,抱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觉悟,我在图书馆挑灯夜战,试图征服一个又一个论文题目。整个过程确实五味俱全:这其中充满了之前所描述的失望与挫折,同时,写出一个自觉精炼达意的句子,所带来的成就感也让人难以忘怀。语言障碍似乎将写作的一切苦与乐都放大了许多倍。 然而,当论文到了公正严格的教授手中,又到了深深铭记“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时刻。“内容尚可,语言待进”是家常便饭的评语。碰上会逐字逐句批改论文的敬业教授,发回来的论文便是一片刺眼的红色。大一的时候,我拿着一篇在图书馆奋战数周完成,又请同学帮忙复读过的论文找到教授,对方读过前两页,也坦诚相告:“如果盖上论文作者名字,可以马上看出英语不是作者的母语。语言上还需要多多改进。” 在这种时候,我往往会跑去找身边正在学习中文的美国人聊天,或是在和妈妈打电话时发发牢骚: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通用语言变成中文,那该多好! 带着语言障碍的镣铐,光是中规中矩的学术论文已经让人疲于应付,我便从没向人提起过我在国内曾经的兴趣——写散文。直到高二作文训练开始为高考准备,我一直享受着每周写周记的过程,小小的记事本如同如今的电脑屏幕,只是那时的语句从脑海中流出得更顺畅无阻。每次周一上课之前,交上去的作业堆在讲台上。在暗黄色的代数本或深蓝色的英语练习册中间,最显眼的便是那一摞的周记本,五颜六色,大小不一,高高的颤颤巍巍的一沓,仿佛随时会塌下来。那是唯一一项不打分的作业。 在一个崇尚标准答案的教育体制里,散文成了释放个性的唯一途径。而在美国大学崇尚个性的教育环境里,因为对语言能力的担忧,创作性写作却仿佛变得高不可攀。毕竟,它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更高,用英文想写论文已经如同被扒了一层皮,写散文岂不是要血肉模糊?仅仅这个想法便让我心惊胆战。 大学倒是提供了不少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的课程。一门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叫做“当代散文读与写”的课在同学中广受好评。那门十二周的课布置六篇作文,和其余写作课(四篇)比起来负担要重。课上,学生阅读名家名作,老师带领着分析写作技巧。课后,学生们写自己的作文,每篇有的只是一个宽松的主题,例如“一个人”、“一个地点”、“一个文化现象”、“一篇讽刺文”,等等。 大一时我没能鼓起勇气选这门课,而大三时,听到身边同学的一片赞誉,我终于耐不住诱惑,决心不再让这个机会跑掉。我选了一些比较轻松的课和这门“重头戏”搭配,在书柜里摆上词典,买足了熬夜吃的零食,决定大战一场。 然而,当开始下笔时,我的感受却和写学术论文时有天壤之别。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如同坐惯了地铁的人有一天开始骑自行车,速度慢了下来,便突然注意到了路边的风景和四通八达的道路。 写了十余年的作文,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如同地铁的轨道,决定了学生的语言风格,而这种风格也在无形中限制了思维前进的方向。例如,若要写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克服挫折的过程,“艰巨的挑战”,“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等在范文中屡见不鲜的词语便涌进脑海;写到科学家,便一定要描述“伟人伟事”;写到日本,便一定要“勿忘国耻”;任何事件一定要升华到道德层面,任何文体一定要遵照刻板的应试作文结构。这些无谓的限制既掩盖了作者的声音,也夺走了作者的真实感受。久而久之,写作仿佛变得更加简单,但作者的声音也会渐渐微弱,感觉会愈发迟钝。 正因为语言和思维之间有这样紧密的联系,当作者用另一门外语作为表达工具时,这过程既改变了语言风格,也解放了思维。之前那个如同堆满旧家具的拥挤阁楼般的大脑,在新的语言里突然变得空旷。没有了可以用来填满稿纸的陈词滥调,作者便需要再一次使用自己的感官去经历,动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加上文化和语言隔阂,需要加倍努力地尝试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读者——这一切往往使写作变成一个使人耳目一新的过程。 用英文遣词造句,我仿佛又回到了小学的作文课堂,战战兢兢地写下每一个句子,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致去审视每一个用词,毫无顾忌地使用比喻。语言表达的情感也丰富了起来:不再仅限于赞颂或谴责,语言可以用来反思、询问、讽刺、批判,或仅仅描述。这为写作的内容也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好人好事”或“伟人伟事”之外,从学校附近中餐馆古怪的老板,到暑假留学日本时和一位陶艺师傅不期然的谈话,到实习面试时碰到让人啼笑皆非的面试官,素材无处不在。 如同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其他事物,语言障碍为我带来的既有苦也有乐,而这两种感情往往相互交织,难以区分。正是这种感情让我一次又一次在深更半夜坐在图书馆,面对着卡壳的论文,一边咬牙切齿,一边挑灯夜战,用咖啡因作用下的脑细胞推动着光标在文档上缓缓移动。 这时门外没有喧闹声、摇滚乐、篮球声,只有窗外传来麻雀的叫声。一瞥,远处的天空已经蒙蒙亮了。 (原文发表在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article/education/2013/03/09/cc09gaoyuxin/ 看纽约时报的版本,排版的效果更好。
19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啊,“贝九”!
热度 23 楚天 2011-9-27 11:47
2011年9月23日,耶鲁乌斯大厅。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轰鸣声中,我一再想起1824这个数字。那是“贝九”首演的年份。如果给我机会穿越时空,我或许会把1824年5月7日的维也纳作为一个选择。据说,那天贝多芬坐在乐队中“暗中”指挥。终曲时,听众起立五次,为后来被认为是交响乐史上最高成就的“贝九”尽情欢呼。耳聋的贝多芬被女低音拉过来,面对向他致敬的听众。 我提前45分钟到场,为自己和朋友确保了几个不错的楼上位置。所占的座位被人询问了无数次。还有无数为“贝九”而来的听众被拒绝入场。他们没有迟到,他们只是来得不够早。古老的乌斯厅没有空调,却被两千多人的热情熏烤着。1824年5月的维也纳剧院里是不是也是这气氛? 音乐响起,心情为之一振,顿觉清爽。大多数听众应当也是同感吧。可是好象有例外的,坐在我前排的一位越南人用节目册当扇子,大幅度挥舞,完全没有停下的意思。他挥舞的频率比台上指挥的频率稍慢,吸引着我的视觉,进而扰动着我的听觉。我不得不把脑子分成两半,一半听音乐,一半考虑对策。忍受下去?未免太委屈。提醒他?未免不太客气,恐怕会影响他的心情,音乐进行中无法说话,如果只拍他肩膀他也未必懂。充分发挥我的智商情商,我居然很快找到了办法:我把自己的节目册举起来,刚好能既挡住他,又看到台上。就这样,他煽了近两小时,我也举了近两小时。 中间休息时,我去找水喝,发现饮水器前已有长长的队伍。几位十岁左右的孩子排在我的前后。虽然大家都自觉地只喝一到两口,我还是等到铃声响后才喝上。 从第二个曲目开始,耶鲁爱乐乐团就把舞台完全占满。我不禁疑惑,合唱的将站哪里?难道到时候赶走一部分乐队的?当我看到合唱团员的座位时立刻明白:楼上靠近舞台的两侧,左边女声,右边男声,他们将在楼上原地开唱! “贝九”第二乐章之后,四位独唱演员走上舞台待命。在第三乐章美妙的慢板进行中,他们中间的三位正襟危坐,一付八风不动的样子,只有男高音时而擦汗,时而喝水。 在波澜壮阔的第一乐章、热烈奔放的第二乐章、如泣如诉的第三乐章之后,最激动人心的第四乐章开始了。弦乐、管乐、声乐,独唱、轮唱、合唱,如涌浪般排山倒海铺天盖地,令人血脉贲张如痴如醉。那震撼的效果无法用语言描述! …… 欢乐,天国的礼花, 极乐世界的仙姬; 我们如醉如狂, 走进你的圣地。 劳燕分飞的人们 , 凭你的魔力重新相聚; 在你温存的羽翼下,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 以前读过一种比较中西诗歌的观点。那是朱光潜的说法:“我爱中国诗,我觉得在神韵微妙格调高雅方面往往非西诗所能及,但是说到深广伟大,我终无法为它护短。”换句话说,中国诗幽美,西洋诗 才 伟大。这段话曾经让我深感意外。此刻,在“欢乐颂”的声浪中,我觉得自己感受到了“伟大”这个词的含义和份量。 难以想象,1824年的贝多芬和维也纳的乐手、歌手、听众们,竟然就拥有了这样一种团结全人类的理想。他们实在有那么一点超前,甚至天真……在1824年之后仅仅16年,英国人打破中国国门,为沉睡但过着相对安逸生活的中华民族带来一场场血光之灾。在1824年之后115年,与贝多芬同族的德国军人把全世界拖入空前 战火……人类为理想的奋斗真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音乐嘎然而止,掌声经久不息,人人脸上焕发着欢乐的光采。或许已经不必区分,这是1824的维也纳,还是从2011年的美国康州。一种最崇高的人类精神,已穿越时空,把欢乐洒向人间,浸透我们。 大家在告别。我特意找那位一直在挥舞节目册的越南人握了手。我的朋友说,那个人动作那么大,是为了让旁边的人也感到凉快。
个人分类: 月影日知|749 次阅读|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3:20 , Processed in 0.054671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