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痛彻心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人们的生活并不像他们看上去的那样(转)
热度 3 gordon 2017-3-4 19:28
1 有段时间我迷恋美剧《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简单提一下它的故事设定。 一个天才发明了监控全世界的AI,政府用它防止恐怖分子,而他的团队用来拯救普通人。这样的设定天才无比,所以每一集的单元故事,都像是在窥探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里叔生活在自己的深渊里。他出身行伍,又是前CIA特工,未婚妻死前,他没能拯救。 在一次执行拯救普通人的任务时,他在远处用望远镜看着一个即将陷入危险的男人,告别自己的妻子孩子。里叔对耳机那头的宅总说,他很羡慕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这时候,宅总说,“ 人们的生活并不像他们看上去的那样 。”(People are rarely what they seem.) 这是根妹首次出现的一集。从这句话开始,我决定要追完所有剧集。事实上,宅总制造的不是一台视察一切的机器——尽管她叫做machine——而是一部学习一切人类,洞察人类一切情感的“超体”。她学习人类,理解人类,到后来她真的拥有了人性。最终她和宅总一样,为根妹的死而痛彻心扉。 在那部剧中, 人们总是被一些力量设计入局 (“It’s a set-up”), 或是被困在一些事情之中,走不出来 (“You’re trapped”)。 这些短语出现次数频密,我屡屡被吸引,体会到在我初识这些简单词汇时,完全不能体会的意思。 2 春节时我开始学做菜。长期在外生活,我开始感到自己要是会做点菜,日子会快乐一些。我妈教了我一两次,我看着她熟练的动作,想起初中时我每天吃她做菜的日子。 我学得快,因此回北京时做了第一顿饭。炒好一盘牛肉丝后,我自豪不已。于是这盘菜被我用手机拍了数个角度,拍出了跟我自己差不多一样高的颜值。 本来打算煎个蛋,因此我拍照前将橄榄油倒进平底锅,慢慢烧热。 但拍照兴起,我忘了这事儿。于是就在我发微信朋友圈的时刻,厨房里一阵大火燃起来,吓得我赶紧丢掉手机,前去救火 。 有一瞬间我心想,会不会这场火就一直烧下去了。好在处理及时,火很快熄了。只是在墙上留下了一大片黑色的油渍,房间里PM2.5迅速爆表,我的鼻腔里也塞满了浓厚的油烟味。 首次见到如此大火,我感到心很迅速的跳,狼狈不堪的同时,又突然觉得尤其好笑—— 刚刚还在朋友圈晒自己做的菜,号称这道菜折算成稿费用时,应该价值3000元,结果这边就开始救火了。 这种荒谬感,像那天下午的油烟一样在我住的公寓里挥之不去。我开始回忆起拥有更多这种特殊体验的时候。 有天夜里,我写完那篇《我真的在北京开了一家火锅店》后,发了公众号,而后就洗澡去了——洗完澡出来,赤身裸体地在电脑前看着后台留言和阅读数。 看着一些夸我帅啊,有才啊之类的留言,我觉得非常受用,却突然低头发现自己一丝不挂 地露出四块腹肌和不知名物体。巨大的荒谬体验再一次笼罩着我,迫使我摇头直笑。 那些在公号留言的读者会想到,作者现在这副模样吗? 在这些微妙的时刻,我觉得自己和加缪、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我现在脑中不假思索冒出的人)经历了一样的事情。当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注定要伟大残酷得多: 可能A经历过死囚的经验,才写出了那粗糙磅礴的罪与罚; 可能B的矛盾一生,才能真切体会到人的生存状态受到凌辱,人类唯一需要面对的现实,就是各种阶段的深沉忧虑; 可能C的哲学生涯,才让他最有资格宣判这句话——精神的终结就是失败。 那时候我会觉得,从前在更年轻的时候,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却只能让我在知识上更靠近他们,他们更像是我炫耀学识的工具。 所有这些在理性范畴内的积累,远不如那些微小的非理性瞬间 ——一次赤身裸体的、滑稽反讽的回复公号留言,一次失败透顶却同时在朋友圈展示美好的做菜实验——让我从真理上更接近他们。 可能是因为在那些相似的时刻,我们经历过同样一部心灵史或精神史。 3 在北京这种地方做无业游民——说得好听点叫自由撰稿人——是需要极大勇气的,特别是当我的朋友都在人生赢家的道路上奔逸绝尘的时候。 可能我长着一副酷似处男的温和面孔,容易让人信任和亲近;也可能是他们觉得我相当闲适,于是我经常成为这些烦恼的倾听者。 D曾是记者,和我一样离职旅行,失业半年,在2016年底就职了新的资本公司。在他失业时,我们出来吃串喝酒,聊到D即将去的新公司,D面带微笑和憧憬,我们都知道去这家大公司不容易,也调侃D马上要成为“某家人”了。 前不久D入职培训后——那是和原来做记者的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培训 —— D整个人状态随之陷入低迷 ,朋友聚餐极少参加,理由是借着周末必须得写点东西。但事实上,D好像进入了一个写文章极为困难的阶段,和我在曾经那家资本公司所身处的状态如出一辙。 有一天D突然给我发来微信,“xx,握紧自由别松手啊 !” 我知道D说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合适地回复D。因为没有这份工作,D一样会陷入忧郁,就像D在2016年等待这份工作offer时所焦虑和百无聊赖的那样。 我明白D的忧虑和烦恼,就像我辞职后一样,那一定会产生某种荒诞体验,而拥有某种苏珊·桑塔格所说的“负面的顿悟”。 苏珊·桑塔格在她十二岁观看一张战地照片时产了这样的顿悟,然后这种体验将当时和余生裁为两截。我突然觉得,也许拥有荒诞感,就是在某种奇特的状态下,观看了作为客体的自己的生活吧。 同样的,前几天我和朋友E出来吃点甜品,聊聊E新工作的事儿。 E在原来那家公司不快乐,本来以为新公司会更快乐一些,但好像也很烦恼。 但从E描述中,我能感到两种烦恼很不一样。看上去,后一份工作像是从前一份工作的彻底反面。 第一份工作,公司是行业领头羊。员工极多,工资低,加班多,受人管控,晋升按部就班,内部政治斗争激烈,人事关系复杂,男女关系混乱,熬过前四年的低工资,三十岁左右就可以轻松年薪百万; 第二份工作,公司是创业公司,员工不多又年轻,大家都单纯而充满活力,E自己成了部门领导,薪水也比之前好很多,但所在部门架构不成熟,员工太年轻,老板很随意,未来预期也不明确…… 而现在,原来那家公司又在召唤E回去。在我面前,有一瞬间,我能感到D讲述时有些心动,毕竟那是一家极为成熟的公司,E再熬两年,就能顺理成章的成为人生赢家了。 “我的前上司对我蛮失望的,因为他对我说,人要么为钱,要么为名,你总得图点什么啊。他觉得我没有成功的渴望。” 我没有劝太多,因为当时E在第一家公司时,也听E说过一些,虽然不多,但我能想起E当时那么渴望逃离那份工作的样子。 “其实你当时那么坚决离开,一定是有更深的原因的,只不过当时的原因一旦离开了那样的环境,我们会忘记”,我说。 4 其实,当D劝我抓紧自由不放手的时候,我正在准备新工作的笔试面试,时常陷入压力之中。这又是一场悖论。 我和他们一样,会在压力下,不经意间设想若是自己曾经做另一种选择,现在的人生会怎么样。 但大部分时候,我会拒绝给自己提供这种机会。 按大卫·普列斯特所论述的,我们并不储存字词或句子在脑部,而是储存那些“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因此 人记得的不是信息资料,而是意义感,“我们创造一个生平故事,然后将这个故事视为我们的一生” 。 对我而言,那些出于一些更深沉原因我不得不做出的人生选择,给了我所有的人生经验,终于造成了今天这个无法摆脱忧患的人。 但对于我已经过去的人生, 我需要的是抽取那些意义感,讲述自己的故事,建立自己的论述,为自己的一生建立合法性。不是因为这样做我能活得更好,而是若不那样做,简直就没法活下去。 昨天,一个比我大几岁的企业家F去我的火锅店吃饭。在我和F同事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觉得F拥有极优秀的商业头脑和视野,也是那家公司我最欣赏的年轻人。此前那家资本公司的CEO、著名投资人对F的评价是,“看得到钱在哪里”。 但昨天,F聊到了自己失败过的互联网创业经历,目前自己在做一些远不如曾经看上去风光的小项目。F坦言,自己被这位著名投资人用省略号鄙视了一番。 F说,“现在,其实大家都看不到好的方向,前几天我和xx、xx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刚出来创业,我心想这不就是几年前我做的事情吗?那些投资人也不知道该投什么项目,还跑来问我。大家都看不到方向。” “我们这家火锅店,目前生意也不如年前好。年前的时候,每天这里都人满为患,春节我们休息,但春节过去三周了,人还是只恢复了七成左右”,我说。 那一刻我再次经历了某种反讽的体验,因为突然想起数月前,跟包括F在内的朋友们吹下的牛。 “我这里生意特别好,投资四个月到半年就能收回成本”。 而昨天,我已经延长到一年了。
2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爱国怪胎 —— 海外爱国粉红(转)
热度 4 gordon 2017-2-21 18:09
接触的海外爱国粉红越多,我越发现一个规律: 凡是嘴上爱国爱的感天动地痛彻心扉的人,一旦被告知签证出问题,他们将不得不回国实现爱国梦,那么他们马上就会哭鸡鸟嚎不知所措,然后为了解决签证问题不惜代价不择手段…… 而一旦签证问题解决了,他们便又开始感恩有你我的中国心了…… 有人说这种人是精分SB,我不这样认为,其实人家一点都不SB。 人家一边肉体上享受着邪路国家带来的所有福利和权利,一边精神上还要站在爱国的制高点上压制你、让你自惭形秽。 你们以为他们讨厌的是日本右翼? 错了,他们最讨厌的是回去和你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 我不同意上文观点,因为海外的人 跟 “本乡本土” 不太一样 每一个海外的人的背后都是故土 跟地域歧视一样,很难 “自己歧视自己”,说不过去
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平凡之路 ——— 《再见青春》
gordon 2017-1-22 15:40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c1MDYwOTY0MA==/v.swf ********************************************************************************* 我看着 满目疮痍 的繁华, 感到痛彻心扉的惆怅。 *********************************************************************************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就是那疮痍 你就是那傻逼 参考阅读: 有个动物走起来像只鸭子叫起来像只鸭子,那多半就是一只鸭子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65552 ********************************************************************************* 去年韩寒拍的电影《后会无期》大热,说实话,我没看过。但是我记得那部电影的主题曲,朴树演唱的《平凡之路》。里面有一句歌词,“直到看见平凡才是 唯一的答案”。当时我被这句歌词挠了两下—— 一下是因为这句歌词本 身,另一下是因为这样的歌词竟是由韩寒写的。一个说着“我是一块大 金子,我要发光的”的少年,说着“就算我不写作也会成功”的青年,在长成一名中年人的时候,写出了“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的歌词。 我 在知乎上看到黄轶轩对于这篇歌词的感慨:“这些歌词让我感觉很悲伤。这竟然是韩寒笔下写出。即使我听过好朋友谢梦瑶采访韩寒的那几个小时的录音,即使我几 乎看过他所有杂文小说,我依旧很难相信,这样一个曾经光彩耀目的人,他这三十年激荡过来,得出的人生忠告是:你要平凡;他甚至告诉你,平凡是好的。”我不 知道黄轶轩是否把这篇歌词看做韩寒对于人生的某种妥协,但在我看来,这不是韩寒的妥协,而是他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成长。 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我曾认为他会 永远那么热血下去、自负下去、一直批判至死——像柏杨一样,直至耄耋之年还在为尊严和制度作斗争。然而韩寒的文章多年来没有进步,且越来越低产,越来越中 庸。最终,他在尚且年轻的时候就放弃了他在少年时期以为自己会一直保持下去的东西。 ***************************************************************************** 在知乎看到这段话觉得特别伤感。跟很多同龄的朋友一样,韩寒是我少年时的偶像,从当年的三重门开始一本一本地买他的书,直到后来的独唱团、韩三篇、 1988……大概就是他跟方舟子的论战之后,退出社会问题的讨论,现在就拍拍小文艺的电影,晒女儿晒日常,跟个普通的文娱圈人士无异。于是我也渐渐不再喜 欢他,没去看后会无期,也删掉了手机里的ONE(ONE刚出的时候看了一段时间,很为那些快餐文章失望,当时还特傻地天天去官博抗议文章水准太低)。现在 我明白了,韩寒没有错,他只是长大了,他没有义务一直扮演粉丝眼中叛逆的少年作家,抑或大众心中犀利的意见领袖,他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新的定位,更适合他 现在的定位。 我不讨厌现在的他,尽管我也怀疑过他是政治投机,埋怨过他没能继续勇敢发声。可他毕竟没理由永远背负着我们的期待而活。 我只是无可救药地爱着那种不会老去的锐意少年,永远热血执拗,永远任性率真的彼得潘。没有韩寒,我还有Liam Gallagher,还有今何在。可当我姗姗来迟地听着《平凡之路》,还是伤感得几欲落泪。 对不起啊韩少,都没好好跟你说声再见。谢谢你曾写下的那些文章,那些我在少年时代反复阅读的文字,它们曾给我了那么多那么多力量。 现在你是成功的赛车手和电影导演,幸福的丈夫和父亲。而长大的我,也到了独自对抗世界的时候。 谢谢你曾给我的那些勇气,它们仍然活在我身上。
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4:02 , Processed in 0.02044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