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罗马帝国

相关日志

分享 <转>神圣罗马帝国
热度 3 gordon 2012-7-4 13:16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建立起了相当于现在的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国疆域的王国,于是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帝国的 最高统治者,也成了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1034年,帝国正式称为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并列。此时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 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对内则以农奴制等形式剥削农民。1157年,帝国改称神圣帝国,1254年称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土,包括今天 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等地区。但事实上,正如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所说,“它既非神圣、又非罗 马、更非帝国”,因为它并未完全统一过意大利。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名称始于奥托一世,但人们通常也将查理曼时代的历代皇帝 包括在内。加洛林王朝的诸位皇帝其正式称号是罗马人民的皇帝,由教皇加冕赋予,因此这个头衔也可看作是一个意大利王公头衔,而且往往与意大利国王平级。而 由奥托一世所创建的帝国,皇帝称号虽然也由教皇加冕,但其本质却是德意志民族的国家,只有通过征服意大利才能取得“罗马皇帝”的合法性。帝国的所谓选帝 侯,当选者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实是德意志国王)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者都可以称为皇帝。只有进军意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强者,才可获得皇 帝这一殊荣。   9~11世纪,教皇和皇帝一般来说都是合作的:教皇帮助皇帝反对德意志世俗贵族;皇帝支持教皇反对与罗马教皇权 力相对立的拜占庭势力。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任职,罗马教皇的权力开始达到顶峰。后来为争夺日耳曼主教的叙任权(即授任主教和修道院长等高级神职 人员的权力)等问题,教皇和皇帝发生激烈冲突,这次教俗之争持续了数十年,1122年,教俗双方签订的《沃尔姆斯协约》总算给这场争执划上了一个句号。最 终的结果是,教皇和皇帝都无法维持他们早先的要求。但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始终都是紧密合作的。    为了争夺叙任权,为了称霸世界,德意志帝国皇帝曾多次进攻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到了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神圣帝国已成了承认皇 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城市的不巩固联盟,类似中国两三千年前的共主“西周”。在13世纪后半叶,还出现了德意志历史上的皇帝空位时期,这一时期, 帝国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也连绵不断。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确认皇帝须由波希米亚(捷 克)国王、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科隆大主教等“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这使得“神圣罗马帝国”中央皇 权名存实亡,帝国开始走向封建割据,当时在这片土地上分割出了几百个小国或政治集团。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各民族国家相继建立的时代,而德意志帝国却处于内 战、分裂和落后的状态之中,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最终瓦解,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试图重振帝国,但遭到失败。15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帝国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到 1474年,神圣罗马帝国改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由于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和压迫日渐加重,在16世纪初爆发了宗教改革运 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新教的北部、主要信奉天主教的西南部及纯粹信奉天主教的东南部。地方诸侯和皇室中央政权的斗争在 “三十年战争”中达到顶点,战争使帝国遭受严重破坏,阻碍了帝国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分崩离析,帝国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战后,荷兰和瑞士脱离帝国,勃 兰登堡—普鲁士在德意志诸侯中的地位提高,形成了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帝国中争霸的局面。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 仑的威逼利诱下,神圣罗马帝国的16个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了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奥皇弗朗茨二 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终结神圣罗马帝国。于是他对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 德意志国王的称号。在大棒面前,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结束。最后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 争,把奥地利从德国的版图上也给赶了出去。   然而,拿破仑帝国“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德意志在半个世纪后终于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出现在世界上,其发展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然后,威廉二世一改俾斯麦的“大陆政策”为“世界政策”,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6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读《罗马帝国衰亡史》1
热度 12 不打不相识 2011-12-24 22:01
爱德华·吉本的这本名著适合朗读,只有当朗读时,你才能不被那么多的从句绕糊涂,你才能欣赏到作者的史才和文采,你才能体味到作者对基督教隐藏很深的讽刺。吉本曾经游历过意大利,面对罗马帝国宏伟建筑留下的残垣断壁,感慨万千,“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遂决心写一部罗马帝国和罗马城的衰亡史。他似乎把自己代入为一位罗马共和派的元老的角色,对罗马的过去满怀乡愁。其实从建城开始,罗马人就以抢劫为生,鼓励罗马青年雄心勃勃以步祖武的凯旋仪式就来源于展示和分享赃物的仪式,罗马城十足是个强盗窝子,罗马人不断发起对邻人的战争,抢夺粮食、土地和女人,对战败者非常残酷,不是杀掉就是卖为奴隶。被罗马征服的民族未必如吉本一样多愁善感,吉本的祖国不列颠历史上也曾被罗马征服,吉本欣赏罗马如同欣赏一头撕咬野牛的狮子,纯属感情上的欣赏,是尼采那一路的。 罗马帝国的疆界在共和国时期已经基本奠定,在帝国最强盛的时候也扩展不大。图拉真和两位安东尼皇帝很贤明,这段历史寡淡得像白开水。一部罗马帝国衰亡史充斥着暴行、犯罪和灾难。《沉思录》的作者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是能治江山不能治左右的典型,他没有按照惯例选择一位贤明的人做为养子继承皇位,徒劳的培养不肖子康茂德,皇后是个荡妇,全罗马只瞒住皇帝一人,可见他的眼光。康茂德“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他一死,罗马前任诸帝不断加强皇权削弱共和制的盲肠——元老院的恶果终于显现:罗马禁卫军谋杀了继任的皇帝佩提那克斯,暴徒用长矛举着皇帝的头颅,在军营拍卖帝位。在当时的罗马,军队是唯一有组织的力量,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强大力量和民政机关的软弱,后面的历史和中国五代时期军人政治一样,只有得到军人的欢心,才能当皇帝。不独罗马,一个专制国家,他们的合法性不是来自于人民的支持而是来自于军队的暴力,必须讨好军队,每一次新帝王登基必须得到军队的背书,如果军队不爽,完全可能擅自废立。咱们就不用联系现实的世界政治了。
9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1 23:36 , Processed in 0.0238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