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洪秀全

相关日志

分享 社科类的博士 —— 从外部如何认识原因
热度 1 gordon 2017-2-7 15:07
上午和大弟子聊天,給我描述了一副完整的山東農村老家的世俗風景:家裡不多的書籍是厚黑學和保健、靠培訓班賺錢的中學教師;提職不成送1萬元的當醫生的師母;中考到好學校,學校獎勵學生10萬元的初中;大學畢業陷身安利不可自拔,夢想著遊艇豪宅的親戚家的孩子夫婦;沉迷於太平天國式的“基督教”-有著從聖經上按耶穌移植過來,洪秀全式教主三贖的邪教-的廣大信眾;缺乏文化,見面只談周圍人際關係的鄰里;讀了商學院又拿到北大法學博士,現在開了一家大數據公司,靠風投的當年同桌;給有關部門做電信監聽的同學…… ********************************************************************************* 环境变迁以后,好多问题都是盘根错节 内部人士,知道,当然简单啊 外部人怎么判断呢? ********************************************************************************* 对我最震撼的,就是环境问题 那个谁,从二氧化硫含量,判断那个什么 ********************************************************************************* 基本上,通过 正规学术训练的社科类的博士 ,都能够透过 时间的迷雾,看透很多事情
2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与冯子材(转)
gordon 2016-4-21 10:02
  八旗和绿营军的衰弱,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暴露无遗。洪秀全起事后,驻防各地的国家军队溃不成军。最后,清政府只得默许汉人官吏曾国藩招募团 勇,抵御太平军。可是,团勇没有国家正式编制, 说白了就是民兵 。甲午战争爆发时,可以调配的军队中没有八旗、绿营的一兵一卒,冲在前线的都是民兵。就连左 宝贵这样的将军,也不得不借用绿营的编制才能转正。 身在东北统帅奉军的左宝贵,官衔竟然是绿营广州总兵 。这种官衔与职守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在清末比比皆 是。    勇营军队没有国家编制,国家也不负担他们的军费,给养都由地方政府承担 。当兵入伍的士卒们都是穷苦农家子弟,他们普遍抱着“吃粮 当兵”的观念。当兵是为了“吃粮”,至于保家卫国云云,根本没有概念。因此,甲午战争的陆军战场上,经常出现兵败如山倒,士兵四散奔逃的现象。    为了防止逃兵的出现,许多将军不得不扣押士兵三个月饷银 。如果跑了,三个月的钱就没了。 甲午战争进行到白热化时,三个月银子也已经留不住人了 ,军队就扣半年银子。饶是这样,也控制不住汹汹的逃兵潮。    另一方面,清军的军事素质也十分低下,许多士兵在上战场之前,甚至都没有真正开过枪。甲午陆战后期,取代淮军出任统帅的湘军将领吴大瀓,一度曾“参用泰 西之法”训练新勇。然而, 新法练兵没坚持多久,就因弹药不足而不了了之了 。吴大瀓的幕僚回忆,由于军械不足,军队只好转而操练大刀、梭镖和土炮。   畸形的军队制度和士兵低下的军事素质,在甲午陆战最大的一场战役——平壤之战中,暴露得淋漓尽致。   9月14日,日军兵分四路集结到平壤城下。驻守城中的清军也已经挖好战壕,枕戈待旦。进攻平壤的日本陆军共16000多人,山炮44门。清军共15000多人,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两军实力可以说旗鼓相当。然而,真正交起手来,清军远非日军敌手。   15日8时,战争进行了5个小时后,平壤城的制高点牡丹台失手。全城笼罩在日军的火力之下。未几,镇守玄武门的左宝贵血洒平壤城头。此前经历过成欢之败的清军统帅叶志超,已经动了弃城撤退之心。   15日晚上天降大雨,平壤城北的静海门、七星门悄然打开,中国士兵蜂拥而出,冒雨北撤。然而,日军早在这条路上埋伏多时,清军死伤惨重。后来一个被日军俘虏的清军军官栾述善回忆了当时的惨状:    兵勇冒雨西行,恍似惊弓之鸟,不问路径,结队直冲。而敌兵忽闻人马奔腾,疑为劫寨,各施枪炮,拦路截杀。各山口把守严密,势如地网天罗,数次横冲,无隙 可入。且前军遇敌击,只好回头向后;而后兵欲逃身命,直顾奔前。进退往来,颇形拥挤。黑夜昏暗,南北不分。如是,彼来兵,不问前面是敌人抑是己军,放枪持 刀,混乱相杀,深可怜悯!前行士卒,既遭敌枪,又中己炮,自相践踏,冤屈谁知?当此之时,寻父觅子,呼兄唤弟,鬼哭神号,震动田野。人地稍熟者,觅朝鲜土 人引路,均已脱网。 惊惧无措,非投水自溺,则引刃自戕 ,甚至觅石碣碰头,入树林悬颈。死尸遍地,血水成渠,惨目伤心,不堪言状!   《清 史稿》在提到叶志超时这样写道:“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他狼狈逃跑的形象,甚至被写入了中学历史课本。叶志超成为怯懦 的清朝将领的代名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望风而逃的叶志超,早年在与太平天国和捻军作战时,曾因打仗拼命而得了一个“叶大呆子”的诨号。    是什么使战场上的“叶大呆子”,变成了贪生怕死的败军之将?栾述善在《楚囚逸史》中提到,15日黄昏,叶志超在众将官参加的军事会议上说:“北门之咽喉 (牡丹台、玄武门)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    “增彼骄心”云云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子药不齐”的确是当时清军面临的重要问题。栾述善回忆,当叶志超提出撤退的主张后,在场众将无一人反对。虽然,后 世也有学者拿出许多数据,证明“子药不齐”乃是托词,日军同样面临缺乏给养的问题,但是将甲午陆战一溃千里的原因归结于个别将领的临场怯懦、贪生怕死,似 乎也失之于简单。现代战争乃是从体制,到后勤,从指挥,到军士执行力的一个系统工程。哪一环跟不上趟,都会在战场上一败涂地。 注:都是官话,“ 增彼骄心 ” 。 *********************************************************************************    “万国枪械展”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总结中国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时认为:“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拙,则利钝悬殊。倭人于近十年来…… 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注:老李的看法是,日本人武器比我们先进。 *********************************************************************************   甲午的失败是由于枪械不如人吗?后世许多学者表示质疑。事实上,自从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见识了洋枪队的威力,清政府的维新派就一直致力于引进先进的洋枪洋炮。     甲午开战前夕,清政府对外采购的武器数量非常庞大 。湖广总督张之洞,先后从海外购买各种新式快枪9250支、火炮30尊、子弹700万颗、炮弹 14400颗。两江总督刘坤一购置枪支15000支、子弹280万颗。北洋大臣李鸿章购买的武器就更多了。1894年10月,他奏报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 快炮五十六尊、各项快枪二万八千三百二十余支、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12月,他又委托驻德、美、英各国公使代购毛瑟、哈乞开斯、马梯尼 等快枪23300支,子弹622万颗,以及小炮若干尊。相比之下,当时日本军队使用的则是相对落后的国产村田枪。   然而,先进的洋枪洋炮并没有为清军带来胜利,反而节节败退,还不时出现“子药不足”的现象。历史学者陈悦认为,这一现象不是因为清军枪炮买得少,而是因为清军枪炮买得太杂了。    据陈悦统计,仅以淮军为例,在甲午战场上使用过的步枪型号就有将近20种。清兵手中的枪械如同万国博览会。有的是毛瑟枪,有的是雷明顿步枪,甚至还有用 美国西部牛仔最爱用的左轮手枪的。这些枪的口径不同,有的7毫米,有的11毫米。有时候后方补给的子弹跟士兵手中的枪口径不一,根本装不进去。   中法战争中名震一时的老将 冯子材 奉命北上时,曾经向张之洞建议:“军中用洋枪虽便捷,惟药码难购,且间有伪者”,不如制造 抬枪 抬炮。这种枪炮虽然笨重,但是好在“其子药随处可造”。 冯子材 的建议正反映了清军枪械型号不统一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清兵军事素质低下。连发的毛瑟枪虽然威力大,但无奈他们都不会用。据说,当时前线士兵反馈,连发的毛瑟枪虽然一次能装很多子弹,但是需要瞄准,还得拿标尺量,太麻烦,反而不如 抬枪 好用。 抬枪 里面装的是铁砂和火药,不用瞄准,对着日军一轰,打死几个算几个。 ******************************************************************************** 其实冯子材的建议,也非常扯淡,不瞄准嘛,散弹枪。 当然,对白刃战来说,有优势。但是抬枪太长了,锯短的散弹枪,白刃战好猛。 ********************************************************************************   与乱象纷呈的陆军相比,北洋海军绝对称得上训练有素。然而,仅凭官兵们过硬的军事本领,并不能挽回武器装备、军队体制,以及后勤方面的缺失。
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洪秀全背书
热度 37 晨池 2014-12-14 17:03
  洪秀全家境一般,可惜不事生产,有些游手好闲,还好头脑聪明,才十几岁就学得一身好功夫,能飞檐走壁。没饭吃了就去大户人家偷些财物自己花销,也散给贫穷的乡亲们,所以也有侠盗的名声。   有一天他趁黄昏潜入一家人家的屋梁,准备子夜时分行窃。谁知道这家的儿子饭后就在这房间里,一遍又一遍的背书: “黄巢军在岭南,士卒多北方人,水土不服,得瘴疫死者什三四……” 怎么背也不会,但是又特别有毅力,夜深了仍然毫无倦意继续认真诵读。洪秀全在梁上等的焦躁,但是也无奈,只好听那读书人背书, 几遍以后,竟然已经背下来了。于是他从梁上跳下对这惊愕不已的孩子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然后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打开门扬长而去。   这次没有偷到东西,洪秀全却想:“此人年龄和我相仿,如此愚钝还读书求功名,我为何不去试试?”从此才开始读书考科举。 模仿一篇,原文: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193-47178.html
118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5 16:51 , Processed in 0.02661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