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心理问题

相关日志

分享 希拉里的心理问题(转)
热度 4 gordon 2016-3-31 19:44
注:其实奥巴马的家庭教育才更优秀。 希拉里的父亲总是要求妻子和孩子们进行自我批评,而他自己从来不这样做 。希拉里为什么会嫁给克林顿,因为克林顿弱。   美国大选的民主党初选终于结束了时日旷久的持久战,堪称政坛新兵的奥巴马击败了有雄厚政治资本的希拉里。   希拉里为什么会败给奥巴马?   对此,我曾于4月下旬写了一篇文章《希拉里:致命距离感》,预言了希拉里的失败,因为,我认为, 希拉里给人太“假”的感觉,这令选民始终会对她有明显的距离感,而奥巴马相反却是一个很“真”的人 ,这种感觉上的差距最终会成为希拉里与白宫的致命距离。   甚至,我还可以预言,希拉里永远不会成为美国总统,除非她的党内竞争对手和共和党竞争对手全是戈尔、克里这种和她一样很“假”的人。   在现代选举政治中,这种“假”是很要命的东西,明显给选民距离感的候选人,不管他们多么有政治资本,多么长袖善舞,多么会玩权力手腕,他们很难过选民这一关。   现在,我的预言应验了。那么,我这种预言是凑巧应验吗?希拉里的“假”和奥巴马的“真”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吗?这背后有没有更深刻的道理?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   在探讨开始前,先讲一个摩门教的神话故事吧。   上帝要撒旦和耶稣交一份养育婴儿的计划书。撒旦的计划很简单:上帝只须派懂得赏罚的天使去管束每一个人,一切就好办了。   耶稣的计划截然不同:使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走自己的道路。但是,且让我与人类共生死,做人类的榜样,启发他们如何享受生命,并让他们知道上帝对人类是关爱的。   自然,上帝接纳了耶稣的富有创造力的计划,而撒旦对此很不满。   我不是什么信徒,但觉得这是一个好故事,可以说明很多道理,譬如,希拉里为什么“假”,而奥巴马又为什么“真”。   最简单的答案是, 希拉里的父亲培育女儿的计划类似于撒旦,而奥巴马的妈妈养育儿子的方式类似于耶稣 。 希拉里的父亲是个权力狂    希拉里的父亲叫休·罗德姆,美国著名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在他的著作《希拉里传》中称,他是一个“脾气暴躁、郁郁不得志的男人, 总是毫不留情地对孩子们冷 嘲热讽、蓄意贬低他们,还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二战期间,休作为海军军士长负责训练士兵,而他显然在自己家里也复制了军营式的管理模式,“坐在客厅里的 长沙发椅上厉声发号施令, 诋毁和贬低孩子的进步,这让孩子们备感挫折,而他则将其称之为‘挫折教育’ 。”   撒旦的计划书的核心是“赏罚”,但和很多苛刻的父母一样,休更喜欢行使惩罚而很少给予奖励,而且 他尽管总要求妻子和孩子们进行自我批评,但他从来不会这么做 。伯恩斯坦在《希拉里传》中描绘了一些可怕的细节:    他要求在家中享有绝对权威,稍有抵抗,他就会暴跳如雷。 如果希拉里或她的弟弟们不小心忘记拧上牙膏管的盖子,他会毫不客气地把牙膏盖子从浴室的窗口扔出 去,然后命令孩子到前院的冬青树丛中把它捡回来 ,即使是外面下着大雪也绝不手软。不管冬天的芝加哥夜晚气温有多低,他都坚持晚上睡觉时要把暖气关掉,第二 天早上才能打开。吃饭时,他会粗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容许别人发表异议,也绝少承认自己可能错了。   对此,数十年后,希拉里在自传《亲历历史》中温情脉脉地写道:“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对我们的爱,他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人。”    但如果让心理学家弗洛姆做一个归类,休毫无疑问会被弗洛姆归为“权力型人格”, 这样的男人追求对周围的人有绝对的控制权,并会极力打压别人的独立人格, 而被打压得最厉害的莫过于他的妻子和孩子 ,而休就是这样一个男人。伯恩斯坦在《希拉里传》中称,希拉里的妈妈多萝西“在丈夫面前委曲求全,就像是侍女一 样”。    休似乎并不希望女儿像妻子一样软弱,相反他给女儿树立了很高的目标并鞭策女儿不断进取 。当希拉里拿着除了一个B,其余各科成绩都 是A的成绩单回家时,休会说,试题太简单了,并斥责她为什么没有拿到全A。尽管获得父亲的夸奖和认可很难,但希拉里和所有的女儿们一样付出艰巨的努力,以 博取父亲的欢心。所以她为了全校第一名而拼命学习,明明没有运动细胞却投父亲所好而成为一名女垒运动员,这一切都是为了博取父亲的欢心。   当看到女儿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努力并卓有成效时,苛刻的休会给予女儿父爱和信任,但若发现女儿稍有松懈,就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失望,并立刻收回父爱和信任以示惩戒。    这种撒旦式的养育孩子的方式收到了双重效果。一方面,希拉里会一直不停歇地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她也丢失了自我 。 —————————————— 【她不是为了自己梦想而奔跑】   休·罗德姆同样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女儿也拥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不自觉地把女儿变成了一个木偶。希拉里为了全校第一拼命学习,明明没有运动神经,却硬要成为女垒运动员,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博得父亲的欢心。   休·罗德姆每次看到女儿和自己年轻时一样潜心学习、热衷运动,都会欣喜若狂,也会给女儿更多的父爱和信任作为奖励;倘若发现女儿稍有松懈,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失望之情,并立刻收回父爱和信任以示惩罚。   对希拉里来说,赢得父亲的爱和信任是最辛苦的事情,父亲的眼中没有自己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从襁褓时起,希拉里就一直接受着这种教育。   正如世界上所有的父亲一样,休·罗德姆同样教育女儿凡事要做到最好, 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使希拉里受益匪浅。希拉里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正来源于此,即养成不断努力,超越极限的习惯。    但是,休·罗德姆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父亲的影响力太强,以致希拉里在人生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我 。    于是,女儿失去了自我,成为父亲的一部分。父亲希望看到女儿在运动和学习上都能够成为第一名, 女儿为了父亲的梦想而奔跑,然而每天跑到脚底浸血也无法实 现父亲的梦想。运动也好,学习也罢,在第一名位置上的永远是其他孩子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父亲的梦想而奔跑,而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奔跑。   ——摘自《做女人要像希拉里》 ———————————————————— 苛刻父亲令希拉里惧怕失败   希拉里的卓越自不必说,她不仅帮助丈夫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而且她自己也一直站在成功的巅峰,并在克林顿2000年退任后直接走上政治舞台,先是连任参议员,接着在这次大选中叱咤风云,和奥巴马联袂演出了美国民主党初选历史上罕见的一幕激情戏。   同时, 希拉里也显示出对失败的低承受能力 。数月前,就有民主党大佬纷纷站出来劝希拉里为民主党大局着想,早点退出竞选,并转而支持奥巴马,但希拉里却一直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并数次危情中反戈一击,虽然没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但肯定会把奥巴马阵营多次惊出冷汗。   不仅如此, 当竞选资金匮乏时,希拉里还从私人腰包里拿出巨资 ,有明确数据可查的有一千多万美元,但有分析人士称,希拉里阵营后来宣称获得的一千多万美元的捐款中有大水分,并非是选民所捐,而更可能是希拉里个人的贡献。   最不可思议的是,6月4日,奥巴马已明确获得了足够的选举人票,成为事实意义上的民主党候选人,但希拉里却迟迟不肯公开宣布结束竞选,就好像她仍然有战斗空间。   有媒体猜测称,她不宣布结束竞选,是要挟奥巴马阵营让步,要么希望奥巴马接受希拉里为副总统候选人,要么希望奥巴马为4000万美元的亏空买单。    这些猜测不无道理,但 主要原因可能是希拉里不能承受失败。这是父亲的苛刻训练的结果,先是童年时不能接受失败,因为现实的父亲不能接受,而后是成年后不 能接受失败,因为“内在的父亲”不能接受 。或者说,失败先是割裂开她与父亲的关系,令父亲和她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而后是割裂她的“内在的小女孩”和“内在 的父亲”的关系,令她的内心出现痛苦的对立。   不过,不能承受失败一般还不是撒旦式苛刻教育的最大败笔,休对女儿的最大伤害是,他的专制令女儿丢失了自我。    这是撒旦式养育孩子的计划书的通病。 无论孩子们看上去多么优秀,但他们的内心普遍是空的,他们不能向内寻找力量,他们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不信任自己的判 断,而总是向外面寻找答案,别人的评判对他们有极大的影响 ,因为别人的评价就是他们空空如也的自我的养料。所以,他们先是在家中极其渴求父母的好的评语, 到了学校和社会后也一样会寻求老师和他人的赞誉。   希拉里正是如此,伯恩斯坦在《希拉里传》中写道:“小学时,希拉里就是老师的宠儿,因 为她总是愿意取悦老师,而且学习勤奋,思维敏捷。”有创造力的孩子学习勤奋是因为学习是快乐的,知识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而希拉里这样的人学习勤奋是为了 竞争,是为了取悦老师和他人 ,以及内心里那个“专制的内在父亲”。 失控的克林顿是自控的希拉里的绝配   希拉里与克林顿的结合也非常有趣。希拉里是“最训练有素、最严格自律又最有控制欲的人”,而克林顿则恰恰相反,骨子里是一个最缺乏纪律且又渴望被一个强大女人控制的“小男孩”。尽管希拉里一早就知道,克林顿有到处留情的毛病,但她仍无法自制地爱上了他。   这是为什么?希拉里的一个密友发现了答案,她说,克林顿是希拉里“井然有序的理智世界中的不可控因素”。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自控的克林顿是严格自律的希拉里的绝配,希拉里僵硬的理智世界中需要克林顿提供丰富的感性刺激。 克林顿可以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浪 子,而这也是希拉里的渴望 。和所有的被父母严格控制的孩子一样,希拉里也渴望与父亲对着干,那样才意味着她不是父亲意志的产物,而是她的自由意志的结果。 但是, 她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她就爱上了克林顿这样的男人,这是她将自己的“理想自我”投射到克林顿身上的结果。   克林顿对希拉里也非 常依恋。实际上, 和婆婆弗吉尼亚很像的希拉里有意无意地扮演了克林顿的妈妈的角色 。与克林顿夫妇共事多年的戴维·格根称:“在日常生活中,我看到的那个比 尔·克林顿每天都需要妻子情感上的支持。他依赖她,时时谈起她,无论做什么都把她当做是永远可以让他依靠的、坚不可摧的直布罗陀岩石……当他们取得平衡的 时候,可以互为补充。他们的伙伴关系为他的领导才能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她是锚,他则是帆;她是现实主义者,他则是梦想家;她是战略家,他则是战术家。”    可以说, 克林顿依赖希拉里,而希拉里也几乎控制着克林顿的一切 ,唯独一个领域除外——女人。但惹恼希拉里的并不是克林顿不断出轨的冲动,对此希拉里刚开 始和克林顿交往就做好了准备,令她懊恼的是她根本无法预料克林顿会惹出什么样的麻烦。但是,克林顿的这档子事或许是克林顿夫妇潜意识上的“双重奏”,如果 克林顿在仍旧保持他的才华的同时变得自控起来,希拉里可能就会丧失感觉,因为太自控的她需要一个太不自控的人来平衡。或者说, 她的如湖水般平静的内心世界 里需要克林顿不断地进行搅动 ,既然克林顿的大多数领域都处在她控制范围之下,那么克林顿能搅动她的就只剩下了女人这一个领域。   我看到过 大量类似的例子。一 些丈夫要求妻子听话,他们用苛刻甚至残暴的手段压制妻子的自我,但当妻子真变成了一个没有独立意志的木偶,他们会无情地抛弃妻子,而另 找一个女人继续去玩控制游戏 。同样的,一些女人找了一个大有问题的老公,例如酗酒、乱交或暴力,她们整日以泪洗面,希望丈夫改变,但丈夫真变好了,她们会 莫名其妙地结束这个关系,然后再找一个有问题的男人。   所以,我常对一些抱着改造梦想的人说,你渴望改变配偶,但这个游戏最好永远不要停止,否则,你们的关系就要停止了。 没有人限制奥巴马的人生轨迹   套用弗洛伊德的话,主导希拉里的是“超我”,主导克林顿的是“本我”。然而, “超我”太强都意味着一点:一个人离自己的内心太远 。如果一个人离自己的内心太远,那么我们和他交往时,就会感觉到很难碰触到他的内心,于是总是觉得和他有距离感。   相反,“本我”太强的人,也许你会讨厌他、反感他,但和他在一起时,你很容易被他感染,被他挑动起很强的情绪。   这也正是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写照。克林顿可以感染接近他的每一个人,据说能在两个小时内让任何一个人对他产生强烈的好感,而希拉里尽管可以赢得别人的尊敬,并使用权力手腕与对方建立利益联盟,但她比较难感染别人,和她长期共事的人最后很容易怀疑她是否真心对待自己。   这种差异也展现在希拉里的竞选班子中,她的竞选班子从一开始到现在不断传出不和的传闻,而她的助手辞职也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但最要命的,或许还是选民的感觉,如果选民感觉无论如何都难以和她亲近,那么就很难被感染了 。   相比之下,奥巴马似乎有魔力一般的魅力,令无数支持者为他的一举一动而如痴如狂。那么,奥巴马又是如何长大的?   据报道,奥巴马一直处于和父亲的分离状态,他刚两岁时,父亲便去哈佛读书,而后直到父亲去世他只见过父亲一面,所以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安。    和希拉里的父亲休类似的一点是,安对儿子的期望也很高,她带着儿子在印度尼西亚生活的时候,凌晨4时就会把儿子从床上赶下来,在他上学前给他上一些额外 的课程,譬如马丁·路德·金的讲稿。但不同的是, 安是一个胸襟宽广的女性,她有固执而刚烈的一面,但并没有像休那样惟我独尊的偏执心态,相反能接纳一切事 物的多样性 ,奥巴马回忆说,妈妈的人生哲理是:“不要被恐惧或狭隘的定义所束缚,不要在自己周围筑起围墙,尽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亲情和美的事物。”可 以证明她的宽广胸襟的最典型例子,是她与奥巴马父亲老贝拉克·奥巴马的结合,那时白人女子嫁给黑人男性还需要相当大的勇气。   安的第二任丈夫则是白人,而她和第二任丈夫生下的女儿玛雅回忆说,妈妈给她的玩偶中“有黑人小姑娘,有因纽特人,有穿木屐的荷兰男孩,看起来就像个小联合国”。   并且,从少年起,奥巴马就不得不独自生活。他仅有十来岁的时候,妈妈要回印度尼西亚工作, 而奥巴马厌倦了四处奔波的生活,想独自留在夏威夷,妈妈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样一来,他的生活就必须自己为自己做主 ,这会让他吃一些苦头,但也会迫使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   看起来, 安的抚育儿子的计划书颇像耶稣,给儿子的爱或许不够多,但她给了儿子自由 ,并最终令儿子有了一个强大而真实的自我。   韩国作家李智诚在他的著作《像希拉里一样做女人》中写出了希拉里的人生悖论:“运动也好,学习也罢,在第一名位置上的永远是其他孩子,因为他们不是为了父亲的梦想而奔跑,而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奔跑。”   李智诚认为,希拉里20岁以后决意从心理上与父亲决裂,而坚决地做“走自己的人生”,并最终拿下了很多个第一。   但是,这种决裂不会是彻底的,专制父亲的影响会贯穿希拉里的一生,而政治领域,或许最适合她的角色就是第二,这是“超我”太强的人在选举政治中的宿命。
4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负负得正,是数学问题还是经济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热度 29 勤劳工作的猪 2015-7-7 11:14
某哥们朋友一HR转弯找到我,要挖我一个朋友走,朋友是一付姓会计。我问为什么啊,业务能力并不突出啊?该HR神神秘秘告诉我,老板近年不顺,拜过大仙,大仙问公司可有一付姓会计,老板说近年有一远方亲戚投奔他谋生,姓付。大仙说你命有此劫,如破需再找一付姓会计来对冲,曰:付付得挣。
21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王垠的心理问题
热度 3 gordon 2014-8-13 08:41
http://www.yinwang.org/blog-cn/2014/08/11/genius/ 在王垠 的这篇 《天才是什么》中, 他说对了一些东西,对一些问题还不够清晰。 与众不同不是错,很多人不敢大声说自己很努力,实际上是一种 “自我妨碍” 他害怕别人的思路妨碍他,这也是对的。不过,你现在已经不在理论界了,进入工业界了,再说这个就很可笑了。 就像在河里划船,然后上了岸,座在小板凳上用桨划船一样,别人会认为你是神经病。 亲,我知道你真的有病。 ××××××××××××××××××××××××××××××××××××××××××××××××××××××××××××××××× 自己另起炉灶在知识的传承上并不有利,个人能力有限,在整个学术体系中,命名还是需要一定规范的,不能说,谁来都搞一套概念和命名。 至于说他爱追根溯源,从问题的根基上演化出独立的解决方案 这个没什么,谁不是呢? 天才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在每一步都会冒出多种不同的方式。做出这些选择和判断的时间,使得天才的速度不如那些按部就班的人。 注:这个也很晕,他还是偏理论,他又不愿意干教师。信息的丰富,作为教师是很好的,作为研究来说,争第一才是最重要的(发现权)。 这并不是说按部就班的人一无是处,恰恰相反,他们也很有用。他们属于那种勤勤恳恳,做一件事乐此不疲的人。他们值得我们的尊敬。在使用天才把初步的模型制 造出来之后,这种人可以迅速的填补好细枝末节。如果你让天才来干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不但会让他无聊得发疯,而且是大大的浪费了他的潜力 。最后捡了芝麻丢 了西瓜。 注:这个只能说他没有干过真正有价值的工作。 ××××××××××××××××××××××××××××××××××××××××××××××××××××××××××××××××× 这个世界上缺乏天才,然而更缺乏的是懂得如何使用天才,懂得如何把他和熟练工组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优势的人。天才和熟练工并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天才的痛苦 做天才很幸运吗?其实不是的。由于人们不理解天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们,很多天才最后的命运都是发疯或者自杀,想想 Nash 和梵高吧。王垠貌似已经有这种苗头,所以他希望让自己变得白痴一点。 注:他已经在他的思维怪圈里跳不出来了。 ××××××××××××××××××××××××××××××××××××××××××××××××××××××××××××××××× 总结: 回到王垠的心理问题, 他碰到了现实的困难,遇见了问题,没有答案。 心理退化到婴儿状态 婴儿呢,当的愿望满足的时候,就是自信满满,全能的状态。 当愿望不满足的时候,这个俺就不说了,麦当劳的全能神,山东招远麦当劳血案。 他还是先克服点现实的问题,再说吧。 是回到理论界,干老师。还是在工业界做产品。 注: 他遇到的问题,我以前都碰见过。扎扎实实干点活儿吧,兄弟 ,浮漂、毛躁。 根本的原因是上学上时间太长了,手脑脱离。 最好的一个解决方案:在富士康流水线上干3个月,立刻就好了。 做研究,不愿意争“发现权” ;当老师,不愿意干;在工业界,又想搞理论,跟工业界的人说,自己发明了一套理论,多牛逼。 我打羽毛球,打赢了象棋冠军‘;下象棋,下赢了羽毛球冠军,呵呵 ××××××××××××××××××××××××××××××××××××××××××××××××××××××××××××××××× 感谢爸爸妈妈,感谢你们的钱。主要是感谢你们的钱,父母呢?老天爷,能换一个吗?
282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浅谈散尽家财的流浪狗救助者的心理问题(转)
热度 4 gordon 2014-6-25 01:54
很多人说那些倾家荡产救狗完全不顾家人感受的是心理疾病,的确没错,可究竟是啥病呢? 讨论这个问题前,要科普下防御机制的概念。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通俗讲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外界的压力、问题、挫折、伤害以及各种生活事件时,自然而然使用的处理模式。 防御机制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简单说,越是生下来就会的防御机制越低级,越是成年后才能慢慢发展出来的防御机制越高级。低级的防御机制比如否认(掩耳盗铃,或是抱着尸体大喊“他没死!他真的没死!”)、见诸行动(比如摔东西、躯体攻击,这类婴儿就会的防御机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中级的防御机制比如 合理化(阿Q最擅长 )、压抑(把不满压在心底,这类防御机制一般到了两三岁才开始逐步使用),高级的防御机制比如升华(化悲痛为力量、艺术创作)、幽默等等。 注: 升华是很常见的一种洗脑手段。 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只使用一种防御机制,在不同状态下也会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但是总体说,如果一个人的防御机制大多属于中高级防御机制,并且防御机制很多元化,那么一般来说他的人格发展水平不会太差;反之如果一个人大量使用单一的低级防御机制,那这个人很可能属于“病的不轻”的类型,我们在咨询室里碰到都会警惕、评估会不会是人格障碍、有没有重创伤、会不会是精神分裂早期等等严重状态。 回到倾家荡产救狗者的话题,这类人过度使用了“假性利他”、“隔离”和“否认”等防御机制 ,其中隔离、否认都是非常低级、原始的防御机制,这三者搅在一起,我们可以勾勒出这类人的心底有一种很原始的自恋与分裂: 他们在救助动物的世界中扮演着上帝角色并陶醉于此,同时隔离并否认(无视)了亲人的痛苦,逃避着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不良 。这种公益表面上可以扣上诸多高尚、博爱的帽子,而 实质上则是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 自恋的人总是有着一种全能感,但是这群倾家荡产救助流浪狗的人又有着不太一样的表现形式: 他们一方面是无所不能的婴儿 (对亲人肯定自己的要求), 一方面又在试图扮演无所不能的父母 (过度透支经济与时间救助流浪狗)——如果深究, 这两种无所不能感总体来说是同源的,一种超早期的不良抚养带来的原始的、极不健康的自恋与分裂。 如果我们抛开精神分析对早年经历的挖掘与因果律的讨论(要不一些极端科学主义者的板砖可能让我们的讨论偏离主题),而聚焦在这类人的现实生活中,那么我们会发现,这类人往往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社会支持不真的好,自我价值感不真的高——即便有时他们会包装一个博爱的高格调外壳出来—— 他们无法从真实的生活(我们的金钱是有限的,我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与真实的人际中得到足够的支持与自尊(自我价值感),又无法面对这一状况,这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失落、自我怀疑与自我否认,导致他们的自恋产生了破碎,进而逃避了真实的世界与人际,转向另一个与独立的世界中寻找支持与自尊。 如果仔细研究, 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人所处的境遇和倾家荡产的重度网游成瘾者非常相似 :这类网游重度成瘾者也是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支持(游戏中的支持VS被救助动物同类人的亲密与支持)与自尊(游戏中的成就VS被救助动物带来的成就感),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就是货币与时间, 为了支撑自己在虚拟世界中这个状态,他们进一步掏空自己现实世界中的养分——无论是金钱还是关系——这导致其现实世界状况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恶化面前,他们无力应对,于是进一步逃到虚拟世界中,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里我一定要强调的是,虚拟世界里的支持——无论是网游里网友的关怀还是被救助流浪狗的依恋等等——都是温暖而美好的,没有任何值得指责的地方,网游中的成就与救助动物带来的自我价值感同样无可指摘。 值得质疑、觉察与解决的,并不是这类人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支持与自尊,而是这类人无法在真实人际中得到充足的这种亲密、温暖、支持、自我价值感,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其实邪教、传销等也有类似的性质,不过由于其洗脑属性,这个还是可以单列单谈的。) 回到我们讨论的问题,这类人的心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的答案是, 他们对于亲人痛苦的隔离也好,对自己生活的分裂也罢,这些都是他们人格发展水平不良的证据 ,但是归根到底,促使他们一步步深陷的,是其自身的自恋以及无法(无法=无能力+无环境)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支持与价值以支撑其自恋。 这里多说一句,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有一种病态的悲剧情节与偏执分裂,这种精神内部本身就有一种病态的人格愿望纠缠着 :一件好事情,如果要考虑哪怕一点点点自身就成了不够好的事情甚至坏事情,有时不但不能考虑自身,而且要让自身尽可能地凄惨。这点古代可以看看关云长刮骨疗毒愣挺着不用麻药(对了,关羽最后败走麦城也是因为伊忒自恋了),近代可以看看新闻联播: 一个干部只有把妻子儿女抛在家里才是好干部,一个工程师只有把自己逼成癌症才是好工程师 ,一个医生只有把女儿病死在家中才是好医生,一个流浪狗救助者只有把自己家财散尽才是好救助者……那些家庭事业两不误的干部,那些为祖国健康工作六十年的工程师,那些全家健康德艺双馨的好大夫,那些家庭其乐融融同进同退的流浪狗救助者,这些人的故事太普通了,太不符合我们幻想的活菩萨的样子了,我们这个自恋到自虐的国度怎么会大力宣扬呢(btw.这几年似乎好点)? 注:这是病,得治。 谁让你被电视骗了,中国的教育也是往脑子里灌大粪。 那么,面对这个状态,面对一个家财散尽的流浪狗救助者,我们说着啊这是病得治,那么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真能帮到他吗? 我的答案是这真没准:如果一个人的状态是“我也不想这样,可是看到了流浪狗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那他可以到心理咨询室里来,我们可以一起探索并解决。但如果一个人的状态是“就应该这样,我才是博爱的,你们应该支持我”并且偏执地这么认为一点也不想改变,至少我觉得我帮不了他什么,他也不需要我去帮他(某种意义上说,控制他),他自己挺自洽的——而如果他的亲人来求助,我也只能帮着他的亲人一起来面对这个局面,能改变改变不能改变接纳不能接纳容忍不能容忍离开处理这些过程中的心理波动坦然面对未来,如果一定要我“点醒”那个散尽家财的人让他停止这种行为,我也只能耸耸肩说: 抱歉啊,或许他是上帝,但我真的不是。 注:基层的警察都在骂电视,累了一天了,电视树的典型都是非人的典型,操。呵呵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I2MTY3MzQ4/v.swf
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1:33 , Processed in 0.04402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