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修正主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拍砖“汉化”模式
热度 32 草蜢 2013-12-7 08:13
欧立德(Mark C. Elliott)是个大反派。哈佛大学的反动权威,美国“新清史”的领军人物。 “新清史”是美国东亚学派中的修正主义大毒草。 草蜢不怕大毒草。 只要自身硬,不怕毒草侵 将佛法带入中原的佛教大师鸠摩罗什曾经大战N美女,仍然自称自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白莲花, 他是蚂蚱的榜样! 老实说, 俺第一次接触美国“新清史”学派的论点时,是有相当抵触感的。 ” 作为一个学派的“新清史”199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当然它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按照定宜庄、胡鸿保的说法,“新清史”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张将清史纳入世界历史的范畴来研究,特别是主张将其作为一个帝国与世界同时代的其他帝国进行比较;二是强调清朝统治与历代王朝的区别,认为满洲的族群认同和清朝对各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对于清朝的成功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强调在研究中使用满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145-146页)其实准确地说,上述三点之中,第一点算是视角,第三点只是工具,第二点才是要害所在。 所谓“强调清朝统治与历代王朝的区别”,指的是强调清朝与汉族王朝(主要是明朝)的区别。大部分认同“新清史”的学者认为,清朝与此前的汉族王朝有着重大的不同,例如它是一个以 满族为中心 、涵盖 汉族中国 与新疆、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的 大帝国 ;清朝皇帝的角色具有多维的性质,除了作为中原王朝的皇帝之外,同时还是边疆各族的可汗、藏传佛教的活佛;满族在清朝历史中并没有完全汉化,相反, 满族特质的保留 恰恰是清朝统治十分成功的根本原因等等。一句话, “清朝”并不等于“中国” 。 “新清史”所针对的,是过去中国史学界盛行的“汉化”模式。这种理论模式认为,中国历史上汉族是先进民族,其他游牧民族是落后民族;凡落后民族在武力上征服先进民族,必被先进民族从文化上征服,此之谓“汉化”;游牧民族在中原的统治是否成功,取决于其汉化程度的深浅,而清朝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时间的统治,就在于满族的彻底汉化。标志着“新清史”走上前台的事件,就是美国历史学家罗友枝((Evelyn Sakakida Rawski)批评汉化模式的演讲《再观清代——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被批评的何炳棣随后以《捍卫汉化》为题提出反批评,表明围绕“汉化”概念及其理论的争论对于“新清史”的意义。 汉化模式的特点,在于强调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认为文化的传播与接受、而不是军事征服和政治管制,乃是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和解和维护大一统国家的根本。对于面临诸多民族问题的中国来说,这不失为一个颇具解释力又较少破坏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它也同时蕴含着明显的民族沙文主义风险——对于汉化模式正反两方面的这种评价,是仅就其政治意义而言,并不涉及其学术价值。 问题在于,历史问题永远会牵涉到现实的政治,中国尤甚;而历史越近,与政治的关系也就越紧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疆域和民族构成大致上继承于清朝,这是常识,所以像清史这种与族群关系、国家疆域、边疆治理,乃至现政权合法性都息息相关的史学领域,就更容易受到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 “新清史”的聚焦点恰恰在于认同、族群和边疆 ,无怪乎会在中国大陆引发争论甚至是敌意。 。。。 杨念群曾批评“新清史”,说它“对清朝吸收融合汉族文化的史实,以及作为多民族代表的象征统合意义视而不见,显然缺欠说服力”(《我看“大一统”历史观》,《读书2009年第4期》),针对这个批评,欧立德反问道:“既然‘华夷之辨’在清廷和民间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重新讨论满汉在政治、社会方面的对立为什么为‘显然缺欠说服力’?在清代不能公开提及这一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为什么还要对此予以避讳呢? ”(13页)在这次碰撞中,我们看到国内学者与“新清史”诸人的区别所在:国内学者多强调清代所发生的民族融合、政治整合和文化交流,“新清史”则更注重清代所发生的 武力征服、强调民族特性与文化隔绝 。 “ 关于“新清史”之争,请看俺的转帖 《“新清史”之争:超越政治,可能吗?》 但随着俺对俺大清史料的接触,俺不得不说,俺现在觉得欧立德同志越来越有说服力了。 欧立德还有个牛B的地方,这家伙会说,会读满洲文。 据说2010年8月清史所开了一次清史研究大会,欧立德发言时用满语说了几句开场白,在场的没有多少人能听懂。据说有人感觉到了压力,老外能说满文,我们却不会,所以决定要办满文文献中心! 《欧立德谈满文与满族认同》
1850 次阅读|3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05:25 , Processed in 0.02008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