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苏联军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二战中美国对苏联的援助(转)
gordon 2017-1-15 02:38
按照《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苏联食品工业最重要的几种产品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的1940年产量如下: 肉类154.4万吨(牛肉和小牛肉85万吨,羊肉16.87万吨,猪肉37.3万吨,禽肉5.2万吨,其他肉类10万吨) 动物油25.2万吨 植物油79.8万吨 人造黄油12.1万吨 纯奶制品130万吨 罐头11.13亿标准听(44.5万吨) 砂糖216.5万吨 干果2.34万吨 糖果点心79万吨 葡萄酒2000万升 啤酒1.2亿升 盐440万吨 面粉2900万吨 到 1941年11月,苏联有38%的粮食产区、84%的甜菜糖产区、38%的牛和60%的存栏猪落入德军手中。与此同时,总数达616.2万吨的苏联国家储 备粮(谷物、面粉、大麦等)当中的大部分也被德军缴获、或在苏方撤退时被烧毁。1942年德军占领区又有所扩大,不仅占领了粮仓乌克兰,而且夺取库班地 区,使得 苏联的粮食征购任务更难完成了 。1942年苏联全年粮食征购量只有1940年的34%。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盟国根据第一期对苏援助议定书提 供的每月20万吨小麦、以及奶粉、罐头、冷冻肉等食品,极大程度地缓解了苏联军队的食品供应问题——在苏联, 租借法案援助食品(除婴儿奶粉外)是优先供给 军队的 。二战中的苏军士兵把美国援助的食物称作“第二战场”,管脱水鸡蛋粉叫“罗斯福鸡蛋”。 到1944年,虽然苏联食品生产总量有所增长,但随 着战线向西移动, 经过遭到战争破坏的地区时,向前线输送补给品成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这一因素 比军需品生产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红军推进的速度 。唯一带来好 处的是1944年较好的气候令乌克兰的农产品获得了大丰收,那年苏联国家粮食收购量比1943年超出11亿普特。这对改善苏联城市居民的供应起了很大作 用,1942年和1943年普遍存在于苏联居民中的饥饿状态消失了。而 苏军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依赖美国和加拿大提供的援助食品,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食品 运到苏联时已经包装为便于运输和储存的形式 ,而苏联国内的粮食生产缺乏储存和包装的工具,不能避免军事运输和分配时遭到的损失。 美国、英国和加拿 大运往苏联的军需制成品——面粉、饼干、速食谷物、罐头肉、炼乳、奶粉、脱水鸡蛋粉、脱水蔬菜、冷冻猪肉、军靴、袜子、雨衣、军衣等等——极大程度地节约 了苏联的战时人力。比如说,按照《苏联国民经济年鉴》的数据,1940年苏联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每生产1公担(100公斤)净增重量的生猪需要花费 41.6人/工作日的劳动消耗量。 按65%的最高净出肉率计算,再加上生产损耗,每生产1吨猪肉罐头约需要1.7吨生猪 。这样换算的话,苏联每从美国接收 1吨罐头猪肉,就可以从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中直接节约出707人/日的工作量。再加上从屠宰场、运输系统、马口铁厂、罐头厂等相关部门中节约的人力资源, 每1吨根据租借法案援助的美国猪肉罐头可以为苏联解放出大约950至1100人/日的人力资源(由于当时美国的机械化农业和工业部门生产效率远高于苏联, 所以 这个换算比率不适用于美国本身 )。换句话说,苏联每接收到1吨美国猪肉罐头,就当于可以每年从国内生产岗位上抽调出两到三人成为士兵。 1941-1945年美国光是提供给苏联的肉类罐头就多达78.3万吨,相当于为苏联节约了将近7000万人/日的劳动生产时间。 注:生产者自己还得吃。商品化率不高,很头大。(中国早年的农业也是这问题,征购都没办法,不是现代国家) 苏联国家安全部 门在1963年窃听并录下的朱可夫元帅的一次私下谈话当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现在大家都说盟国从来没有帮助过我们……但是要知道,不能否认美国人为我们迅 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资。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 国人真诚地给我们提供了火药和炸药,他们还给我们迅速生产并提供了多少钢材啊。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材,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而现在情况当然 不同了。我们自己这些物资已经很充足了。” 朱可夫元帅在1965年到1966年同作家K. M. 西蒙诺夫的几次谈话中再次提到了租借法案,他指出:“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谈论我们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能隐瞒从盟国一方获得援助这一因素。当然,首先 要提到的是从美国人那里获得的援助,因为在这方面英国人对我们的帮助很有限。在分析战争的各个方面时,不能不考虑这一点。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 处于很艰难的境地,我们就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的弹药。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人提供的。”朱可夫还强调指出,“当我们开始参战的时候,与德国人相比,我们在工业方面还 是很落后的。” ************************************************************************************* 解放战争有两个因素:一是汽车,一是火药 (朝鲜水电站)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决定性因素 ************************************************************************************* 美国战后物资 对解放战争的影响非常剧烈 日俄战争,日军编组的火炮射击法也是很厉害。集中使用 自动自发 + 集中使用 + 弹药量 ************************************************************************************* 俄军指挥官严重缺乏如他们日本同行一样的主动积极精神,以至于横向的组织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技术上来说, 相对于他们的亚洲对手 ,当时的俄国炮兵连已经每连配备有一具野战电话,而炮兵旅的指挥官也可同时对最多六个炮连下达命令,但是有电话可以下命令的俄军,还是无法在战术上达到没有电话的日军所可达到的层级。 面对这种窘境,俄军的解决之道是干脆把每个炮连中的火炮数目大幅增加,到了战争快结束时,俄军的炮连中甚至有30到60门火炮——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俄军无法让这一大堆火炮同时射击。   在双方优势消长之下,日军指挥官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都可以享受到火力上的优势。 注:其实 “国军” 的条令也是照 “日军条令” 抄的,执行的差别。 ************************************************************************************* 铁路对苏联战时军运非常关键。苏联蒸汽机车产量1940-1945年依次为914台、708台、9台、43台、32台、8台;内燃机车1941年生产5 台,1942年1台,之后停产。美英在二战期间援助苏联1900台蒸汽机车和66台内燃机车,及大量车皮和铁轨。1945年斯大林参加波茨坦会议的专列都 是由美援的Alco DA20-27内燃机车牵引 记不记得,国内战争中的装甲列车 还有朝鲜战争中的铁道兵
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尾高龟藏之谜 —— 日军作战效率超苏军(转)
热度 2 gordon 2016-5-1 08:27
据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资料,所形成的印象是:日军不仅在装备强于我军,而且他们还有一种非常顽固的“武士道精神”,所以与其作战相当困难,是不是这样? 姚: 我感到,现在年轻的一代理解历史,在许多方面都是受到的是解放后的电影、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在那里面,特别喜欢描述日本军人怎么善于肉搏战,怎 么善于拼刺刀,似乎把日本人写得越厉害,就越可以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这样写,固然艺术感染力会比较强,而以我个人的体会,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顽固确实 不假,但从军事斗争角度看,这还不真正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军非常善于“高效作战”。 “高效作战”,就是指在同样的火器发射水平下,给敌军所造成的杀伤量更大。先用另外一个例子,拿它来做比较,可能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一点。从 1945 年秋到 1946 年春,我在东北民主联军(即四野前身)总部警卫团工作时,曾与苏联军队配合作战,执行剿匪任务。那时我就亲身体会到, 苏军的火力非常之强大,他们的一个加强营,竟然可以装备 10 门山炮和野炮 , 3 至 5 挺重机枪,每个连装备 3 到 6 门迫击炮,每个班不仅有轻机枪,还配备了 2 支自动步枪,也就是我说常说的“转盘枪”。我粗略地估计一下,苏军的一个普通步兵营,在单位时间可以发射的火力,起码是当时我军一个步兵营的 10 倍以上。但是,如果以其发射同等火力给敌军所造成的伤亡看,苏军就远远达不到我军的 10 倍,所以说那时的苏军“作战能力”强而“作战效率”不高。而日军就不一样,其实日军装备是远不如苏军的,比如,他们就几乎没有什么自动步枪,也没有连属重机枪,所以 日军的火器发射速度是不高的 。但据我粗略的估计,如果苏军每发射出 100 发子弹可能会杀伤 5 名敌军的话,那么,日军的 100 发子弹就可能杀伤 10 名甚至 20 名 敌军,也就是说,当年日军的作战效率大约是苏军的一倍以上。其实,日军之所以“作战效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士兵个人训练好,射击准确;也有刚才说 的,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使其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顽强,可以给对手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其实,在内战时期, 我们红军的顽强作战意志,就给国民党部 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其怯战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日军的战场协同配合是非常好的。 1938 年 秋,我们在安庆到合肥的公路上进行过一次伏击战,袭击日军的一个车队,本来打得还是比较顺的,但日军的救援部队非常迅速地赶到,迫使我们不得不提前结束战 斗。就协同作战这一点看,国民党军队就差得很远。最后,我们还要十分注意一点: 一支部队,一旦他能有比较高的作战效率,那么对后勤补给的依赖也要降低 。你 在阅读战例时不难发现,日军的后勤部队其实有时是比较落后的,在中国山区甚至还经常使用骡马大车,但是,我们几乎很少遇到日军后勤补给出现重大问题的情 况,这就是因为他的高效率作战,降低了对后期依赖的原因,尤其是与装备差的对手作战,就更是如此。我军从来就有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好传统。就我个人的 经历而言,无论是三年游击战争高敬亭总结“四打四不打”,还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总结的“三点一面”、“四组一队”、“三三制”等,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因此,经过不断地摸索,我们还是逐渐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对付日军的“高效作战”。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可能有那么几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要寻机与日军的 小部队作战 。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最大弱点,就是他的兵力严重不足。在最初进行了一些大规模战役后,便转入常规性占领,这时,他的兵力就开始分散,往往是靠 一个中队甚至靠一个小队,去占领一座县城,这就为我军寻机与其小部队作战提供了方便。从另一个角度看,日军武器配备的特点,也与其它军队也类似, 越是小规 模的部队,其火器配备就相对不那么完备 。像一个大队(大约相当于我们一个营),一般会配备有“九二”式步兵炮,而中队(连)配备的,最多也就是六零迫击炮 了,到了小队(排)一级,一般就没有迫击炮而只有掷弹筒了,火力就差了很多。 1938 年到 1939 年 间, 我所参加的对日军作战中,多是与日军中队以下的作战单位作战,所以很少遇到过日军大口径炮对我军形成的强大火力压制的情况 。要知道,日军作战效率高的 一个重要表现,还不只是他的步兵枪法准,其火炮的射击精度也相当高, 一般完成一次试射修正诸元后,第二发就大致可以击中目标,这对我们的机枪火力点的威胁 非常大,所以要尽可能与日军小的作战单位作战,以避免其强大的炮兵对我形成过大的火力优势 。其实,这种经验不仅在我们新四军, 1938 年以后,八路军作战也开始注意缩小作战规模 ,据二野战史记载, 1939 年 1 到 3 月间,一二九师作战 100 余次,毙伤敌军 3000 余,每次也不过是 30 余人。即便是百团大战那样的战役,其实每次作战的对象,单位也并不大,与日军一个大队的战斗就不很多。 日军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装备上,甚至主要不是在装 备上,而主要在其作战效率上,这一点还体现在其火炮射击也极其准确。比如说,日本人爱用的那个掷弹筒,说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手榴弹的简易发射器,不需要做 什么射击诸元设定的,但日本兵就是能打得很准,这一点让你不能不佩服。日本人好象天生地善于“精细手艺活”,解放战争时期,给我做阑尾手术的齐齐哈尔铁路 医院的一名医生,就是一个日本人,你看过我那个刀口,只有一厘米多一点,这在现在看都不容易,要知道那可是 40 年代做的手术啊。比起日本人,国民党军队,哪怕是精锐部队,其作战效率就差得太远了。 1947 年, 我带部队打国民党“王牌军”新一军的阻击,按理说新一军善攻,火器又好,而我军是一个团对敌军两个团,应该是处于“下风”,但最后还是我胜敌败。通过这次 作战,我深深体会到, 要讲新一军的技术训练,确实要比一般国民党部队强得多,射击准确性和技战术动作,都大大好于其它“非王牌军”,但是比起日军,新一军 还是差得很远 。我们独二师四团,除排以上干部是新四军二师带来的外,战士多数是东北籍新兵,当时的单兵战术训练还不是太好,尤其是不大善于隐蔽,而我从望 远镜中观察,新一军尽管火力很密集,但对我军单兵的步、机枪的威胁并不很大,甚至连比较暴露的重要火力点都射偏了。当时就使我联想到,抗战初期我们的一个 老红军连队与日军作战时, 别看日军火力听上去不很密集,但我们那些身经百战动作灵敏的老红军战士,只要是稍不注意,就会被对方击中 。这样一比,我感到新一 军基本上还是属于那种“作战效率”不算太高的部队,所以与我军作战还是难占上风。 第二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寻机与日军孤立无援的 部队作战。一般人都知道对敌人要实行分割围歼的常识,我们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一般都可以比较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对他的主力部队,也不难做到。但是 对日军就很难。前面已说过,日军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而且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很好,不管是步炮配合,还是小范围的组、班(曹)、小队的内部配合,都是 训练有素的,我参加过的与日军作战,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对方部队一旦遇袭击,都能迅速展开,并以最快的动作,形成单兵之间的交叉火力掩护,和步炮之间的 相互掩护。而一旦日军形成了战场配合,就基本上没有了射击死角,再要穿插分割他,难度就非常大了,有时侯甚至是做不到的。所以,对日军作战,须要以极大的 突然性对其发起袭击,进而做快速分割,以避其形成战场协同。抗战初期我带的那个连,之所以可以在第一战就抓住一个日本兵(当时是非常困难的),我想有三个 原因:一是日军早期作战比较顺利,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支以老红军为骨干的战斗力很强的主力部队(特务营是红二十八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有点麻痹大意;二就 是因为我军发起袭击非常突然,战场穿插又极其迅速;三是那个日军小队,毕竟是一个押车护卫部队,战斗力相对要差一点,所以会很快被分割为一个个的孤立单 兵,最后终于被我们的战士抓住了一个俘虏。 第三个办法:在初期的作战中,尽可能与其战斗力不强的部队作战,例如辎重部队(即后勤部队),在与这类敌军作战中,锻炼和提高战斗力,积累作战经验,再与战斗力强的部队作战,把握就大得多了。我们四支队自 1938 年开始对日军作战后,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指导原则进行的,这可能也算是高敬亭同志的聪明过人之处之以吧。实际上,八路军第一次对日军作战(即平型关大捷),就是与日军第 5 师团 21 旅团的一支辎重联队作战,这也算是当时指挥员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吧。 注:日俄战争时期,苏军和日军就是这个特点。到二战还是这个特点。 怪不得中国人,瞧不起俄罗斯了。 那反而说明苏联军队是比较正规的
32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尼玛有没有这么二的,俺伙呆了
热度 81 李根 2013-10-11 22:31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近期,一些俄罗斯军迷重演了当年的这一事件。 俄国军迷,扮成解放军手持红宝书,跟苏军群殴,树枝木棍都上了……
1271 次阅读|1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6 06:27 , Processed in 0.02228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