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演员

相关日志

分享 两大敏感词一肩挑——一名前途无量的特型演员
热度 48 路人癸 2013-5-3 21:10
两大敏感词一肩挑——一名前途无量的特型演员
丁嘉元, 上海电影制片厂 二级演员。1944年出生,江苏苏州人,1967年毕业于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 上图 很像那谁吧?然后这还不是最牛叉的,再开这张 卧槽这不分明又是那谁吗? 两大敏感词一个人都能演,这哥们不火没天理啊!!!! 【经过康老和小淘等坛友的提醒,第二章照片应该是上海演员金鑫,不是一个人…… 百度百科在此 丁嘉元http://baike.baidu.com/view/205563.htm 金鑫http://baike.baidu.com/view/102598.htm 被坑了……】
5590 次阅读|26 个评论
分享 西游降魔篇
热度 34 鼎革 2013-3-6 11:11
周星驰是个好演员,不是个好导演。 这么多年了,脑子里还是那些笑点,一点长进都没有。 各行各业都在拼命创新的年代,还在吃十几年前的老本,也是罕见。 西游降魔篇中的演员,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表演的痕迹都太重。 如果几个演员不合格,可能是演员的错。 如果大多如此,那只能是导演的错。
18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像芭蕾舞演员一样努力
热度 5 gordon 2012-11-7 11:06
我以前比较蠢,总以为凡事都得从易到难,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其实本质是自己身子骨不行,顶不住。 问题是时间约束使得你不可能从兴趣,从易到难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现在就要顶硬上,就是直接当头炮,顶硬上,不然你的付出,倒是提高素质了,但是对提高收入没有直接的作用。 这是我一直的误区 当然你运气好,碰到好老师了另说 注:我陷入误区的本质是体能跟不上,从生理到心理都逆反这种方式,又没人给我开导, 我产生了动摇,以为这种方法有问题,然后是自己晃晃悠悠,干什么都不干净利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入有一个过程。 以后自己注意在体能、心理调试、营养方面加以改进。 越过门槛后,注意总结,融汇贯通,和别人进行分享,给别人讲是融汇贯通的一个办法。
3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两部《战争与和平》的PK (多图慎入)
热度 44 爱菊轩 2012-1-11 01:22
平沙JJ那天的日志里提到各种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想起我曾经写过这么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版本之争的日志,特地转来应和一番。 2009年05月11日 in 影视 (提示:我的版本非高清,截图质量有限,点击图片可放大) 赫本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但美国版《战争与和平》中的她在苏联版《战争与和平》中的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Людмила Савельева)面前绝对黯然失色。 Война и мир,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 美国人拍不出《战争与和平》,好莱坞尽管有《飘》的辉煌在前,又有当红影星奥黛丽.赫本和亨利.方达的加盟,但仍然不出意料地令人失望。 《战争与和平》这篇人类历史上最壮阔的史诗之作,在好莱坞机器的运作下,堕落成了“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纠葛”、“一部伟大的罗曼史”。 浅薄的美国电影文化就是这么令人尴尬。 托翁的助手,俄罗斯文学评论家斯特拉霍夫评价《战争与和平》:“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 与私人生活一切的可能领域,历史,战争,人间的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世的啼哭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最后感情迸发,人所能感受到 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应有尽有。” 这些东西,在美国人眼里就只剩了“罗曼史”三个字,而且是美国人心目中标准的好莱坞式“罗曼史”。 于是,一部没有灵魂的作品就这么诞生了。 如果说这是一场PK,美国人一开始就输透了,输给了自己,输给商业化的浅薄娱乐审美观。 至少我是这么评判输赢的。 妈妈一直说喜欢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可惜本人多年不得一见,也没抱太大希望,毕竟读小说读出的东西很难在电影里得到重现。 但是现在看来,苏联人不打算拿自己民族最伟大的文学经典去滥赌。我只能再感叹一次:托尔斯泰的作品,只有俄罗斯人能拍出原有的、应有的味道。 功勋演员出身的苏联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Сергей Фёдорович Бондарчук)耗时五年,耗费一亿美元于1968年完成这部宏篇巨制,忠实地体现了托尔斯泰原著的厚重底蕴。 这部影片毫无悬念地获得了莫斯科电影节金奖、第26届金球奖最佳外国片和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邦达尔丘克亲自扮演了看上去总是心不在焉的彼埃尔。而美国那边,五十岁的亨利.方达演出这个原本年轻强壮的角色,又随时随地要向英俊潇洒的罗曼蒂克偶像方向靠拢,实在是力不从心。 维切斯拉夫·吉洪诺夫(Вячеслав Тихонов)扮演了严肃的安德烈公爵。我真正认识吉洪诺夫是在《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这位被誉为“永远的英雄”的功勋演员在这部影片中尽情地散发他中年的魅力。而好莱坞版本中既不英俊又不倜傥的梅尔.弗瑞演出安德烈一角真是没有说服力,不得不怀疑他获得这个角色不过因为他当时是赫本的丈夫而已。 说到女主角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我要说她简直就是为娜塔莎这个角色生的。除了眼睛是蔚蓝色而不是黑色之外,她就是从书里走来的娜塔莎。二十七岁的赫本被导演禁锢在成熟世故的所谓优雅形象上,完全不符合原著中十三岁到二十一岁充满纯真活力而且略带野性的娜塔莎的青春形象。 第一次出场的娜塔莎才十三岁,在她的命名日宴会上。 舞蹈演员出身的萨维里耶娃推开沉重的宴会厅大门,她的亮相是一张写着羞涩与狂喜的纯真的圆脸,一袭鹅黄色纱裙下纤细却充满活力的身体。她迈着小女孩特有的轻盈脚步飞进来,披着细碎的卷发如精灵一般在人丛中奔跑。她回眸间灿烂笑容定格,瞬时点亮了整个银幕。 四年后,娜塔莎在她的第一次社交舞会上。虽然已经作成年女性装扮,一头棕发高高盘起,但眼睛里依然流露着小女孩在盛大场面前的惊喜和惶恐,甚至会为没有舞伴请她跳舞而含满眼泪。 忐忑不安中终于盼到了安德烈的求婚 订婚后的娜塔莎参加家族的秋狩。俄罗斯广袤的灰金色秋天的原野上骏马飞驰猎犬急奔,被追逐的狼矫健地冲破重重围阻。如果不是马蹄阵阵号角声声传来,简直就是一幅重彩的油画。 狩猎结束后在农庄小憩,伴着俄罗斯六弦琴的音乐,在农夫农妇们充满欣赏的眼光中,身着黑色猎装长裙的娜塔莎挥舞白色手帕跳起了热烈欢快的俄罗斯民间舞蹈。这个在贵族家庭成长并接受法式教育俄罗斯姑娘,血液里天然渗透了俄罗斯的一切。 又是一幅生动的油画,而且是列宾的油画,十足的俄罗斯味道。 有时候,觉得这部电影就是一幅幅油画串起来的:盛大奢华的舞会、喧闹放纵的军官俱乐部豪聚、雪野上风驰电掣飞奔的雪橇、壮美的田园森林、雄伟的城市、迷乱的梦境、被亚历山大皇帝称为“照亮灵魂”的莫斯科大火、严酷的风雪中被库图佐夫元帅拖垮的法军大溃败…….. 这一部《战争与和平》在战争场面上的投入更是惊人,博罗季诺会战( Бородинская битва) 占 用一个小时的片时,动用了十二万军队充当群众演员。这一战,是独眼的库图佐夫元帅与小个子拿破仑皇帝最后的冷酷对峙,事后估计两军共有七万人伤亡,堪称人 类历史中最血腥的战斗的一天。影片重现了混乱的战场和惨烈的战事:双方的炮兵不顾一切地向战场上倾泻炮弹,步兵们排着队形在鼓声的伴奏下冲进伸手不见五指 的浓烟中。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子弹密集如蝗地飞来,成批的人倒下,以至于后面的人要艰难地踩过成堆的尸体才能前行。 在书里,托翁让读者通过彼埃尔的眼睛去看这一切。而,有了这部电影,我们果然真真切切看到了这一切。 重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不必再去想象。 这场战争中,我们的不幸的安德烈幸运地和娜塔莎重聚了。 战争后恢复和平的日子里,彼埃尔和娜塔莎也重新聚首。 附:我截了二百二十一张图作了相册,不过需要安装skydrive才能观看 https://skydrive.live.com/redir.aspx?cid=016ae969d7f06c76resid=16AE969D7F06C76!3758parid=16AE969D7F06C76!1905authkey=!AAAocFoPMiNHXuc
个人分类: 絮絮影话|231 次阅读|59 个评论
分享 替想潜规则的中国女演员支个招
热度 18 愚者乐言 2012-1-4 13:51
全世界的女演员们往往要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要么在男人电影里做个纯粹或者不太纯粹的花瓶,要么投身文艺片试图拿个影展奖项,那就算修成正果了,说白了基本上就这么两条道路可走。弗洛伊德说过,所谓艺术活动,本质上不过是性欲受压抑后的升华与释放。关于文艺片,我在《经典文艺电影的性体验》里也已经说过了,本质上是一个讲述人类自身性体验的活动,而性是人类最私密的行为。所以女演员们想潜规则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要想表现的真实,你必须需要一个对自身身体行为相当熟悉的人。导演对熟悉的女演员镜头表现起来也才能更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所以世界影坛中著名导演和名演员形成近似一对一的固定搭配在影史上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就是“潜规则”的潜规则。 但想潜的要注意,潜规则也是有风险的。我在《经典文艺电影的性体验》里已经分析过了,同样是表现性话题,有人注重个体生命的性体验,有人想表达的不过是对社会的批判。 有人可能要说了,性不就是被社会压抑的吗?但现在的研究告诉我们:文明的本质就是普遍的性压抑。性压抑在整个人类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我们人类拥有动物中最长的发情期,青春期性成熟后,人可以全年全天 24 小时内随时进入发情状态,这要是全部满足了那还得了啊? 一旦遇到那种意在社会批判的导演,就只能哀叹自己的明珠投暗了。因为你要知道,这是在中国而不是在有批判社会传统的欧洲,与政治挂钩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中国那些搞社会批判的导演多半最后不伦不类的搞成了莫名其妙的“文化批判”。仅有的如张艺谋这样的聪明人玩的是民俗展示。并且这类导演往往气象宏大,动不动就宣称搞出个经典之作,很是能唬人(我们知道作品想成为经典哪有这么容易)。一句话,这是中国文艺青年中存在的一种典型症状。能被唬住的说明自身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凡人。对此类导演来说,要保证片子的成功,他需要发掘的是女演员的缺憾和神经之处(总之就是非正常人),而不是女演员自身的性魅力。可见,潜规则也是要考验眼光的,成功者必有其过人之处。 所以我给女演员们提个建议:要潜规则,还是要找张艺谋,徐克,李安这类性格的。他们有什么特点呢?表面一眼看去内向腼腆,不善言辞,内心实则波澜起伏,一句话概括,就是“外闷内骚”,情感表达上属于深沉细腻的类型,现实中一般与女人交往起来比较木讷难获芳心。可正是由于这种两性交往上的压抑,反而使他们更能审视和欣赏女性自身的美。相比之下,那种言谈之间颇讨女人欢心的梦想家们不是成了追逐下一个目标的花花公子,就是忙于更伟大的目标。女人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道点心,唾手可得的东西谁会更多的在意?所以潜规则的第一点就是找准类型,别相信自己的女性直觉,那样找到的多半是个南 郭 先生。常有八民惊呼,中国导演们一个个长的歪瓜裂枣,怎么有女人有勇气去潜?废话,女人不对自己狠一点,怎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就是人家强于你的地方。(题外话,一个非常有趣的现实是那些著名的文艺青年,包括作家,导演,无分男女,没几个长的特别顺眼的,五官端正就已经可以算是美人了。) 文艺片里没有不来上一段情欲戏的,情欲戏的成功关键在于制造出来的那种感觉氛围。有种常见的套路是,为了给淫妇作人性化的合理描写,总是先描写女人如何清纯无知,结果受尽欺负折磨;醒悟过来的女人于是变身淫妇,开始华丽丽的复仇,要多狠毒有多狠毒,要多淫荡有多淫荡。拜托,这种非常戏剧化的表现,你用在肥皂剧里骗骗那些家庭妇女还有无知小女孩的同情也就罢了,老这么下去演技与你就彻底绝缘了。谁不是从年少无知过来的?你会相信,这些淫妇有胆子杀夫,却没胆反抗社会。或者,必须杀夫才是他们反抗社会的唯一方式?我勒个去! 没人愿意把女人表现成虎狼,也没人爱看,可能只有那些女权主义的女性导演爱这么干,把女性的狠毒塑造成强悍的女斗士。如果你执意走上这条不归路,我先在心里为你默哀。世界上的女性导演也已经不少了,有几个成了大导演?所谓“ X 爷”之类的叫法作为偶尔的戏称尚可,当真的话你的演技事业也就到头了。真正的女权主义恨不得连容貌都否定,说实话这样随便找个路边女人来演不也是差不多的效果吗?所以潜规则的第二点就是:千万别把女权主义当真。女权主义本质上是行为艺术。曾经以清纯出名的霍思燕一夜之间动辄以性感露胸形象展诸于世,不少人大呼接受不了,但精明的霍思燕本人可是经过了精心的算计。 潜规则的第三点是:性感的表现也大有讲究。我们追求的是性感,您千万别演绎成了风骚淫妇,别把自己整的一副熟透了的感觉。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性感的天真,或者说叫天真的性感。大导演们为什么都爱用三级片出身的舒淇,原因无他。舒淇最能表现出那种天真的性感。周迅的受捧也是出自差不多的原理,但外型上周迅的女孩身材不知道起到了多大的效果,当然这带来的代价就是周迅要比其他人更早的面对转型。天真不等于弱智,更多的时候带有点仗着青春百无禁忌的感觉。比方《精武风云》里她对甄子丹饰演的陈真那句:上海滩那么大,你拯救的过来吗?西方电影里的“洛丽塔情结”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有人可能过于计较舒淇的三级艳星出身,说起来西方电影邪恶多了,《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能是世界银幕上最成功的萝莉控电影。当你在为杀手里昂流泪的时候,我听到了《洛丽塔》邪恶的笑声 潜规则的第四点是:放荡之后,还得端庄。张曼玉真正被评价“会演戏了 ” ,还来自她在王家卫电影中扮演的苏丽珍形象。那是一个端庄贤淑因而也压抑的典型良家妇女形象,虽然给人的第一观感可能不如那个风情老板娘金镶玉强烈。还有那部封神之作《甜蜜蜜》,李翘平凡的给人的第一印象甚至是有些讨厌。这也更符合现实,尘世中人总是或多或少带有点让人讨厌的特质。 把良家形象和性感形象能很好的结合同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那么你就可以封神了。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张曼玉,西方则是伊萨贝尔阿佳妮。 有人可能觉得我大谈“潜规则”是诲淫诲盗,俺真是冤枉透顶。全世界都同处一个困境,自从女权主义泛滥以来,好莱坞被逼的已经只能发掘童星了。只有在少女身上才能找到一点青春的感觉,这方面可以参见《美国丽人》里莱斯特拯救自己的中年危机的过程。那些愚蠢的女性导演虽然也大拍情欲戏,却每每把性感理解为沧桑和狠毒,看这种兼具怨妇和泼妇气质的电影实在让人味同嚼蜡,无聊透顶! 说白了,性感就是年轻女人的孩子气,青春活力的无限魅惑。谁会爱看大妈和假小子?西方的女人一成年就跟大妈似地,非常同情西方的男人,洛丽塔情结也是被逼出来的啊。环顾全球,东方女性是个亮点,娇小的身材能更长久的保留少女特质。事实上西方人确实存在一种深刻的“中国娃娃”情结,那个满脸雀斑的戴文青许长的跟什么似地,照样得到西方人的追捧。如此天生富矿,不能得以善加利用,我替各位中国女演员感到可惜啊! 勇敢的少女们,快去创造奇迹吧!
158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再贴几张当年的台湾女演员,看看当时的审美标准
热度 46 青袂 2011-12-12 17:57
再贴几张当年的台湾女演员,看看当时的审美标准
俞小凡 邱于庭 萧蔷 张玉嬿 龚慈恩(金庸武侠电视中最好的程灵素) 涂善妮 请忽略过度的灯光,但我觉得鹅蛋脸到底就是比锥子脸好看
2649 次阅读|45 个评论
分享 俺也当过群众演员~~~《燕归来》
热度 55 山菊 2011-11-19 14:30
俺也当过群众演员~~~《燕归来》
昨天因为听关牧村的歌,其中一首叫《雁南飞》~~~听着就想起在大学里当过一回路人甲的那部电影来。于是上网搜! 赫,一搜就得! http://www.tudou.com/v/ohu7CEeLVs0/v.swf 俺出现在22:18,跟在女主角后面走向海报栏。可惜只得个背影~~~当时还记了日记的,熬夜打出来: 1980年6月13日,星期五,阴 ‘古生物班的,快起来,快点!’ 我在朦胧中,听到小常急急地推门进来,大声叫着。 我们昨天出去实习,很累。今天便不约而同地睡起懒觉来。大家对小常的冒失劲颇有点不满。 ‘什么事啊,你这样大惊小怪的?’有人问。 ‘上影厂的要来拍电影,我们的文艺部长找不到人,正要来我们宿舍抓哪~~~要我们去配合一下’ ‘什么电影,谁演的?’ ‘《燕归来》,高英和达式常主演。’ 于是,我们议论着起来了。 七点半时,摄制组的同志来到~~~过来两个三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要我们(18个女生,20几个男生)排好队,给我们讲起来。 ‘谢谢大家抽出时间来帮助我们!这个片子叫《燕归来》,写一个青年57年被打成右派,以及以后几十年的遭遇。今天拍的是女主人公在报栏前看关于开辩论会的海报。你们就是她的‘同学’,也在看,在议论。’ 然后她们叫大家换上夏装(昨天下过雨)。我穿上一条连衣裙,足足拍了一上午,后两节课都没上成。 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镜头。说来真令人可气,可笑~~~很多时间都是由于围观而不能工作。堂堂大学生,一点点文明气质都没有。工作人员和学生会的几个干部,喊破了嗓子也无济于事。 记得上映时我们全班出动去电影院,镜头一恍而过,谁也没看清谁:) 学生会到是送了一张剧照,可惜俺得影集丢了~~~(想起来就心疼哦) 电影里不好找,看个截屏吧: 左边,有俩小辫的那个:) 再传一张刚入学那年的吧~~~5月20是校庆日: 日记手稿
个人分类: 记忆碎片|1767 次阅读|5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23 11:29 , Processed in 0.02877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