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英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英国

相关日志

分享 别什么事都先捡到自己的兜里
热度 30 沉宝 2019-10-26 01:23
英国有人偷渡,一下子死了39个,很不幸的事情。于是,有人自动脑补成这39位都是中国人,趁机踩一脚。最近,英国媒体报道了这个 对女孩及其家人表示哀悼! 原文链接在 这里
1248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ZT]要想理解英国,阅读间谍小说
热度 15 Dracula 2017-9-8 00:02
To understand Britain, read its spy novels The nature of the establishment, the agonies of decline, the complicated tug of patriotism: spy novels explore what makes Britain British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britain/21728650-nature-establishment-agonies-decline-complicated-tug-patriotism-spy FEW countries have dominated any industry as Britain has dominated the industry of producing fictional spies. Britain invented the spy novel with Rudyard Kipling’s dissection of the Great Game in “Kim” and John Buchan’s adventure stories. It consolidated its lead with Somerset Maugham’s Ashenden stories and Graham Greene’s invention of “Greeneland”. It then produced the world’s two most famous spooks: James Bond, the dashing womaniser, and George Smiley, the cerebral cuckold, who reappears this week in a new book (see page 75). What accounts for this success? One reason is the revolving door between the secret establishment and the literary establishment. Some of the lions of British literature worked as spies. Maugham was sent to Switzerland to spy for Britain under cover of pursuing his career as a writer. Greene worked for the intelligence services. Both Ian Fleming, the creator of Bond, and John le Carré, the creator of Smiley, earned their living as spies. Dame Stella Rimington, head of MI5 in 1992-96, has taken to writing spy novels in retirement. It is as if the secret services are not so much arms of the state as creative-writing schools. Another reason is that British reality has often been stranger than fiction. The story of the “Cambridge spies”—Kim Philby, Anthony Blunt, Guy Burgess and the rest—is as far-fetched as it gets. One Soviet mole at the top of MI6 (Philby, who also worked for The Economist in Beirut); another even looking after the queen’s pictures (Blunt); a cover-up; a dash to the safety of the Soviet Union; larger-than-life characters such as the compulsively promiscuous and permanently sozzled Burgess. There is also a more profound reason for Britain’s success. The spy novel is the quintessential British fictional form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Western is quintessentially American. Britain’s best spy novelists are so good precisely because they use the genre to explore what it is that makes Britain British: the obsession with secrecy, the nature of the establishment, the agonies of imperial decline and the complicated tug of patriotism. Britain is honeycombed with secretive institutions, particularly public schools and Oxbridge colleges, which have their own private languages. At Eton, for example, where Fleming was educated and Mr le Carré taught for a while, boys dress in tailcoats and call their teachers “beaks” and their terms “halves”. Walter Bagehot argued (approvingly) that Britain weaves duplicity into its statecraft. The constitution rests on a distinction between an “efficient” branch which governs behind the scenes, and a “dignified” branch which puts on a show for the people. The British habitually wear masks to conceal their true selves. They put on different costumes for different roles in Bagehot’s theatre of state, and keep stiff upper lips to conceal their emotions. Mr le Carré (whose real name is David Cornwell) learned to put on a brave face at school because he was so embarrassed by his father, who was a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trickster. Greene learned the spymaster’s art when, as a pupil at Berkhamsted School, he acted as an informer for his father, the headmaster. The British establishment is not only a perfect machine for producing secrets and lies. It also produces the mavericks and misfits who thrive in the secret world. Establishment types seem to come in two varieties: smooth conformists who do everything by the rules, and mavericks who break every rule but are nevertheless tolerated because they are members of the club. The first type is sent into the Foreign Office and the second into MI6. The best spy novels are like distorting mirrors in fairgrounds: by exaggerating this or that feature of Establishment Man, they allow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ideal form. The other great theme in British spy novels is geopolitical decline. How can people who were “trained to Empire, trained to rule the waves”, as one of Mr le Carré’s characters puts it, bear to live in a world in which the waves are ruled by other powers and statecraft is reduced to providing fuel for the welfare state? Fleming’s novels are full of laments about Britain’s “crumbling empire” and its dependency-producing state. “You have not only lost a great empire,” Tiger Tanaka, a Japanese spy, tells Bond, “you have seemed almost anxious to throw it away with both hands.” Mr le Carré once described Britain as a country where “failed socialism is being replaced by failed capitalism”. The Circus, as he called the secret service’s headquarters, is a physical manifestation of decline: cramped, shoddy, reeking of rising damp, just one hasty repair away from collapse. Nobody does it better Why remain loyal to a country that has made such a mess of things and to an establishment soaked in hypocrisy? Mr le Carré’s traitors (like the Cambridge spies who inspired them) betray their country not for money but because they have transferred their patriotism to the Soviet Union. But what makes Britain’s best spy novels so good is that they toy with disillusionment only to reject it. For all its faults, they say, Britain is the best of a bad lot. Bond is so besotted with his country that he boasts that “British food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For all his professed Europeanness in the new novel, Smiley is the model of a British gentleman. And spying provides Britain with a way of reclaiming its greatness, by excelling in the most sophisticated form of foreign policy. The Americans have the money and the bluster, but the British have the brains to spend it wisely and restrain the Americans from going over the top. Felix Leiter, Bond’s opposite number in the CIA, admits that Bond is playing “in a bigger league” than he is. Smiley is more subtle than his “cousins” in America. The secret at the heart of the British spy novel is that Britain is much better than it seems. The writers agonise over decline and hypocrisy, only to conclude that the British are cleverer and more civilised than anybody else. A comforting illusion wrapped in a tale of disillusionment: you can’t get more British than that.
2357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科学的最大特征就是不承认数学
热度 3 gordon 2017-6-19 07:58
英法德,它们三家各有特点 法国是 连续 性 假设 ;德国 普朗克以后就转量子理论了。 英国根本就不承认 欧拉假设 这才是最屌的,最后你的理论,不还是变来变去嘛 **************************************************************************** 中国人 科学思维的一大盲区,就是对 物理推崇太高 老是 想着用物理对其它学科进行解构,而没有想过 利用逻辑的、数学的、心理学的知识 对物理概念进行澄清 **************************************************************************** 物理不是科学的全部,也不是世界的全部 它是很有用的,但不是全部 **************************************************************************** 19世纪中固体方面的力学的发展,除 材料力学更趋完善并逐渐发展为杆件系统的 结构力学外,主要是数学弹性力学的建立。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与当时土木建筑技术、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密切相关,而 弹性力学在当时很少有直接的应用背景 ,主要是为探索自然规律而作的基础研究。 1807年T.杨提出弹性模量的概念,指出剪切和伸缩一样,也是一种弹性变形。虽然杨氏模量的形式与现代定义不一样,杨也并不清楚剪切和伸缩应有不同的模量,但杨的工作成为弹性理论建立的前奏。C.-L.-M.-H.纳维在1827年发表了他1821年的研究结果《关于弹性平衡和运动规律的研究报告》,此报告从分子结构理论(1763年博斯科维奇模型假定物质是由以中心力相互作用的许多离散分子组成的)出发,建立了各向同性弹性固体方程,其中只有一个弹性常量。A.-L.柯西在1823年将离散分子模型改为连续统模型(A.C.克莱罗于1713年最先提出连续统模型),对应力和应变的理论作了详细探讨,建立了各向同性弹性材料平衡和运动的基本方程,其中有两个弹性常量。1829年S.-D.泊松发表的弹性力学方程,又回到了给出一个弹性常量方程的离散粒子模型,但它指出纵向拉伸引起横向收缩,两者应变比是一个常数,等于四分之一。各向同性弹性固体的弹性常量是一个还是两个,或者在一般弹性体中是15个还是21个,曾引起激烈的争论,促进弹性理论的发展。最后G.格林从弹性势,G. 拉梅从两个常量的物理意义给出了正确结论:弹性常量应是两个,不是一个(一般弹性材料是21个)。 弹性振动理论在18世纪弦、杆等振动研究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瑞利的《声学理论《两卷(1877~1878)总结了当时这方面的成果。在弹性动力学和振动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弹性波理论指出, 不仅有纵向波和横向波的存在 (如泊松在1829年所指出的那样),还有表面波的存在(瑞利,A.E.H.乐甫,H.兰姆等),这对于解释地震等地球物理现象具有理论意义。有意思的是弹性波最早的成果不是力学上的研究所得,而是1821年A.-J. 菲涅耳在光学研究中提出的 ,他指出弹性介质中存在横向波,那时认为光是在一种弹性介质(以太)中传播的。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建立后A.J.C.B .de圣维南着手方程求解,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原则结果,如指出局部的平衡力系对大范围内的弹性效应是可以忽略的。在19世纪,陆续得到一些具体情况中的解,这些成果总结于乐甫所著的《数学弹性理论》两卷(1892~1893)中。到20世纪上半叶则出现更多的来自工程技术的问题解答。 在19世纪,在建筑、机械中大量出现的固体力学强度和刚度问题,还不得不依靠 材料力学和 结构力学进行计算。包括物理学家J.C.麦克斯韦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曾先后研究过 结构力学中的实用解法,如图解方法。此外,由于结构中出现失稳现象的杆大多不属于欧拉所考虑过的细长杆,许多学者如Φ.C.亚辛斯基,W.J.M.兰金等,在实验基础上给出一些半经验公式。有关材料塑性、屈服的规律研究结果也开始出现,如1886年发表了包辛格效应(在J.包辛格以前,1858和1859年维德曼已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效应),1864年发表了特雷斯卡塑性流动和剪应力屈服理论。 注: 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毛细现象 **************************************************************************** “无论从风格还是内容上看,1850年的物理学理都同1800年盛行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850年时,物理学的学科范围以及学科内容的协调性都极为美妙,物理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已经打到了概念准确、逻辑统一的新阶段。” 牛顿提出的以太概念,及其在解释 引力 、电子的 引力 和 斥力 中的应用。 关于热电磁的研究,在19世纪由定性转向定量。 ——1. 拉普拉斯的物理学 粒子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力理论 (拉普拉斯以为他的短程力理论会像牛顿的万有 引力 解释天体运动一样,完美地解释光的折射、固体附着力、 毛细 管的作用和化学反应~~) 不可称量流体(以太)理论 “拉普拉斯学派强调统一性,使力学和热学、光学、电学等现象互相沟通” **************************************************************************** 我觉得当年,他们根本就是瞎凑,哈哈哈
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科学(转)
gordon 2017-6-18 14:48
3 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巡礼 维多利亚时代科学群星璀璨,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包括当时尚未独立出去的爱尔兰)都有杰出的科学家和重要的成果 。下面就以莱特曼(Bernard Lightman)主编的四卷本《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辞典》为基础,分门别类地列出若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及其成果,对那个时代的科学作一次充满敬意的巡礼,同时也顺带指出一些当时英国科学家著作被引介到晚清中国的情况 。 3.1 数学 英国是微积分的发源地之一。整个18世纪,英国人都沉浸在牛顿光环带来的荣耀之中,而对欧洲大陆的数学进展表现出一种充耳不闻的倨傲态度;与此同时,数学中的伟大创造已经由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的众多天才们完成了。1815年,几位年轻的英国数学家在剑桥成立了一个名为“分析学会”的小团体,表面是推广在欧陆流行的更为简洁的微积分符号系统,实质是向固步自封的传统提出挑战,呼吁人们正视欧陆特别是德、法数学家在分析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团体的中坚分子是数学家皮考克(George Peacock, 1791-1858)、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1791-1871),以及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John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1792-1871)。在他们的影响下,英国数学家开始认真研究大陆前辈与同行们的工作,在若干分支领域重新返回世界前列。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在逻辑演算与数学基础方面,除了皮考克外,另一位值得提到的人物是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 1806-1871),他在分析、代数、三角学、四色问题、逻辑代数、数学史等方面均有建树,形式逻辑中有名的德·摩根律也是由他明确提出来的。德·摩根的两本代数学著作在清末被译成中文,那就是由李善兰(1811-1882)与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合译、上海墨海书馆于1859年出版的《代数学》,以及赵元益与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合译、江南制造局1879年出版的《数学理》,作者的名字则被译作“棣么甘”或“埭么甘”。 在数理逻辑方面值得称道的角色还有不少,首屈一指的或许是布尔(George Boole,1815-1864),一种二元符号运算系统的创始人,以他命名的布尔代数是逻辑运算的重要工具,后来成为设计现代计算机基本电路元件的基础。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1832-1898),其专擅是矩阵代数与数理逻辑,又以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为笔名撰写了两本畅销的儿童读物《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书中隐含了许多数理逻辑与符号代数的知识。还有维恩(John Venn, 1834-1923),他在给剑桥大学的学生们上逻辑课时,发展出一套以若干交叠圆来表达复杂逻辑命题或相应代数陈述的图示方法,被后人称为维恩图或文氏图(Venn Diagram);维恩的工作与布尔、道奇森均有密切关系,在概率论和集合论上也有不少创见。 维多利亚数学家在分析与代数方面的进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表达形式的“改宗”,不过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在数学研究中的影响更为醒目,许多成就具有明显的物理学背景和应用性质。如曾担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的巴贝奇,除了不遗余力地推广欧陆的微积分成就外,还从事金融数学和科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著有《论机械和制造业的经济》、《各种人寿保险机构的比较观点》等;然而真正令他青史留名的却是那个在生前屡遭挫折的分析机的设计和制作――可以说,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结构几乎就是巴贝奇分析机的翻版,只不过主要元件由传动齿轮换成集成电路而已。 维多利亚数学家在分析与代数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很多, 下面只列出一些重要的人物及其工作。首先是每个理工科大学生都知道的格林(George Green, 1793-1841),他成功地将数学分析应用于电磁学,提出位势函数概念,发展出格林积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在平面的推广)。还有发明了四元数的爱尔兰数学家哈密尔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 1805-1865),当时这一成果如日中天,被时人视为数学物理中最强大的工具,哈密尔顿也被认为是牛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数学家;此外,他也用数学方法研究天文学和光学,这一点也很像两个世纪前的先贤牛顿。格里高利(Duncan Farquharson Gregory, 1813-1844),研究无穷级数和符号代数,创用符号分离法。还有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数学双子座的西尔维斯特(James Joseph Sylvester, 1814-1897)与 凯莱 (Arthur Cayley, 1821-1895):前者致力于行列式理论、代数型理论、不变量理论、丢番图分析等;后者的研究领域涵盖代数型理论、不变量理论、矩阵论、椭圆函数、几何学的统一理论等,被认为是哈代之前英国最“纯粹”的数学家。此外还有赫斯特(Thomas Archer Hirst, 1830-1892),专擅射影几何、数学物理;克利福德(William Kingdon Cliffod,1845-1879),在非欧几何、射影几何方面多有建树,提出克利福德-克莱因空间,发展八元数(又称复四元数),创立克利福德代数;以及亥维赛(Oliver Heaviside,1850-1925),致力于无线电波传播的理论问题,从而引入向量分析这一强大的数学工具。 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绝对是维多利亚数学家中的一个异数,他早年从事纯数学研究,后来留学海德堡、柏林,成为英国一流的德国哲学、法律和文学专家。受到生物学家高尔顿(Francis Galton, 1822-1911)和韦尔登(Walter Frank Raphael Weldon, 1860-1906)的影响,从1890年代开始皮尔逊将定量方法引入到生物学领域,创建了伦敦生物统计学派,他也成为现代数理统计学的先驱。皮尔逊在数理统计方面的贡献很多,如导出一般化的曲线(非正态)分布,提出χ2分布检验方法,发展相关和回归理论,奠定大样本理论的基础等。皮尔逊又是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精力充沛的社会活动家,他同情社会主义、支持妇女解放和教育改革。爱因斯坦早年与其“奥林匹亚学院”同伴们选择阅读的第一本哲学书就是皮尔逊的《科学的规范》。 3.2 天文学 维多利亚时代天文学家的主要成就在于观测和发现新的天体或天文现象,不过有两个人的工作更接近数学家,其中之一是以海王星发现者著称的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1819-1892) ,他还计算了月球轨道,预言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查理斯·达尔文的次子乔治·达尔文(George Howard Darwin, 1845-1912),他致力于天体演化和地质问题的动力学分析,对地-月系统的演化有深湛的研究。 约翰·赫歇耳可以说是维多利亚天文学家的翘楚,他出身于一个来自德国汉诺威的天文世家,父亲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William, 1738-1822)、姑姑卡洛琳(Caroline Lucrezia, 1750-1848)、儿子亚历山大(Alexander Steward,1836-1907)也都是知名天文学家。他本人致力于南半球星空的观测,发现了众多的双星、恒星、星云、星团等。赫歇耳1847年发表的The Outlines of Astronomy是一本广受欢迎的天文学普及读物,1859年由李善兰、伟烈亚力译成中文,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对于中国人了解西方天文学的历史及新进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书名译得颇为浪漫——《谈天》,作者名则被译作“侯矢勒”。此外,赫氏为《大英百科全书》第8卷所写的“气象”条目也被译成中文,这就是墨海书馆1877年出版的《测候丛谈》。 其他一些著名的天文学家及其成就有:威廉·拉塞尔(William Lassell,1799-1880),发现太阳系行星的众多卫星,如海卫一、土卫七、天卫一和天卫二等;艾里(George Biddell Airy,1801-1892),测量行星轨道,测量地球平均密度,研究二体问题,制定本初子午线及国际标准时;卡林顿(Richard Christopher Carrington,1826-1875),发现太阳闪焰和太阳自转并从事黑子观测,提出太阳黑子出现之纬度呈周期性变化的史波勒定律;普森(Norman Robert Pogson,1829-1891):研究彗星轨道,发现众多小行星及变星,提出星等尺度的“普森比例”;蒙德(Edward Walter Maunder, 1851-1928),发现太阳黑子变化的极小周期。 3.3 物理学与化学 现代原子论的创立者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电磁学理论的开创者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以及恩格斯提到的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89)等,都是公众耳熟能详的人物,此处略过。下面让我们检视其他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惠威尔(William Whewell,1794-1866)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力学、数学、地质学、经济学、科学哲学、神学,他也是高产的科学作家、科学组织者和众多新词汇的创造者或提倡者,如“科学家”、“物理学家”、“归纳科学”、“假设-演绎”等,在晚清中国也有很高的知名度。1859年,李善兰与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合作将惠威尔的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1819初版)译成中文,以《重学》为名出版,作者名则被译作“胡威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介绍包括牛顿工作在内的西方近代力学知识的著作。 斯托克斯 (George Gabriel Stokes, 1819-1903),大概是麦克斯韦以外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数学物理学家,担任卢卡斯教授长达50年,他的贡献包括流体动力学、弹性力学和光学,由他导出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粘性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关于阻力的斯托克斯公式指明了阻力与流速和粘滞系数的关系,微积分中著名的线积分和面积分转换的方法也归功于他。 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可以说是法拉第的继承人,在当时的英国科学界拥有很高的地位,他又极善演讲,因此被公众视为自然科学的代言人。他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研究胶体散射现象,提出丁铎尔效应,进而解释天为什么是蓝色的这样的问题 。丁铎尔在光学、声学、热力学、电磁学和地质学方面也都有所贡献,他的多种著作在清末被译成中文,如《声学》(1874)、《光学》(1876)、《电学纲目》(1881)等(江南制造局亦曾翻译其《热学》一书,但未出版)。在晚清涉及西学的报刊及教科书中,他的名字也屡屡出现,译法则还有“丁达”、“定大”、“定得”、“定得尔”、“田大里”、“田大理”等多种。 威廉·汤姆生,即开尔文勋爵(William Thomson, Lord Kelvin, 1824-1907),他大概是最后一位堪称全能的物理学家,1890-1895年间担任皇家学会会长。汤姆生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学的数学分析、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流体力学、地球物理、地质学、气象学,又是多种技术的创新者和发明家,在无线电通讯出现之前轰动一时的大西洋海底电缆敷设工程也是由他领导的。除了热力学中普遍采用的开尔文温标外,与其名字有关的科学术语还有开尔文循环定理、开尔文方程、开尔文公式、空间结构的开尔文问题(北京水立方游泳馆的设计与之有关)、开尔文波(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开尔文-亥姆赫兹不稳定性、开尔文-亥姆赫兹发光度、开尔文-焦耳效应、开尔文-斯托克斯定理、开尔文电桥、开尔文滴水管、开尔文测试、开尔文探针、开尔文电报机等。 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 1832-1919),发现第81号元素铊,发明阴极射线管(克鲁克斯管),由此导致人类开始对微观物理世界的探索,又研究空气中固氮问题、稀土元素以及辐射效应等。克氏对矿物学亦有研究,所著A Practical Treatise on Metallurgy详论金、银、铜、锡、镍、锑、铋、汞等重要金属的矿藏、冶炼、提纯及其性质,徐寿(1818-1884)、傅兰雅据此翻译的柯鲁克《宝藏兴焉》即以此书为母本,1884年由江南制造局刊行。 还有,斯博德斯武得(William Spottiswoode, 1825-1883),与其老师丁铎尔一样,斯氏也热衷于向公众讲解科学原理,他的主要兴趣是实验物理,对代数判别式理论也有所贡献,曾于1878-1883年间担任皇家学会会长。斯特拉特,即瑞利勋爵(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 1842-1919),研究兴趣包括声学、光学、电学、电磁学、水力学,与拉姆塞一道发现元素氩,与他名字有关的科学术语有瑞利波、瑞利散射、瑞利准则、 瑞利-金斯辐射定律与瑞利分布 ——对后者的质疑导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菲兹杰拉德(George Francis FitzGerald, 1851-1901),最早提出尺收缩效应(洛仑兹变换的一种形式)。约瑟夫·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研究阴极射线,提出“葡萄干布丁”式的原子模型,发明磁分离器(质谱仪的前身),他是一位跨世纪的人物,但是其最重要的科学贡献即发现电子是在1897年实现的。 谛拿尔娄(Warren de la Rue, 1815-1889)是出生于法国的著名化学家,研究气体放电,发明了氯化银电池和铂金丝电灯泡,精于天文摄影,连续数年在邱园天文台拍摄太阳表面照片,曾为约翰·赫歇尔拍摄日、月食等天象,被称为天体摄影学的创始人。杜瓦(James Dewar, 1842-1923),化学家兼物理学家,研究原子与分子的光谱,储存液态气体的杜瓦瓶(后来成为日用保温瓶)的发明者。还有拉姆塞(William Ramsay, 1852-1916),他是多种惰性元素的发现者,包括氩 、氖、氙、氡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洛克耶(Joseph Norman Lockyer,1836-1920),1868年他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一条特别的黄线,推测是一种未知的“太阳元素”,因此借用希腊文“太阳”(helios)将其命名为氦(helium),这是第一个在地球以外发现的元素 ;20多年后,拉姆塞与克鲁克斯证明在一个铀矿中发现的神秘气体就是氦。清廷驻英公使郭嵩焘(1818-1891)在日记中提到的“罗尔门路喀尔”就是他,称其“以光学测天星,制一镜窥火而辨其光气,如着盐即知火中有盐质,着五金之属即知火中有金质。因是以窥星,知某星铁产若干,铜产若干,铅产若干,皆能辨其光气而测之。” 罗斯科(Henry Enfield Roscoe, 1833-1915)是光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在海德堡大学工作,与德国导师本生(Robert Bunsen,1811-1899)长期合作研究氯、氢在光炽作用下发生反应的情况,发现反应的程度与光的波长有关;他首先析离出金属钒,也是多种化学教科书与普及读物的作者;他为麦克米伦公司撰写的化学教本Lessons in Elementary Chemistry (1866)、Science Primers,Chemistry(1872)在英国销量很大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清末也有数种中译本,如《格致启蒙· 化学》(1880)、《化学启蒙》(1886)等。 阿贝尔(Frederick Augustus Abel, 1827-1902)是军事化学方面的专家,精于制作各种爆炸材料(火药棉、黑火药、无烟火药等),引进“阿贝尔热测试”(Abel heat test)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概念。他与弟子蒲陆山(Charles Loudon Bloxam, 1831-1887)合著的《化学手册》(Handbook in Chemistry,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Technical,1854)在当时颇有影响;后由蒲陆山修订并独自署名出版的《化学》(Chemistry, Inorganic and Organic with Experiments, with a Comparison of Equivalent and Molecular Formulae, 1867)更受欢迎,共发行了11版。1875年傅兰雅、徐寿将以上两书译成中文出版,此即《化学鉴原续编》和《化学鉴原补编》。1869年蒲陆山还出版了《实验室教学或实用化学训练的改进》(Laboratory Teaching or Progressive Exercises in Practical Chemistry)。 瑙挨德(H. M. Noad,1815-1877)是电化学家,所著教科书(The Students’Textbook of Electricity,1867)被傅兰雅和徐建寅(1845-1901)译成中文,此即1879年江南制造局出版的《电学》。包曼(J. E. Bowman, 1819-1854)的兴趣是化学工程,其《实用化学入门》也被傅、徐二人选中翻译,此即1871年出版的《化学分原》。 3.4 生物学与医学 维多利亚时代生物科学的焦点自然是达尔文,关于这位科学巨擘的事迹不必赘言,这里只提两位与他的学说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物,第一位是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他 在马来亚半岛考察时发展出生物演化的思想 ,与达尔文学说的形成几乎同时,两人的成果刊登在同一期的林奈学会会刊上;此外,他还可以称得上是动物地理学的倡导者。第二位是被人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他是达尔文学说不遗余力的宣传者和坚定的捍卫者,自己则是无脊椎动物和古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还曾于1871-1880年间担任皇家学会秘书,1883-1885年间出任会长;除了广为流播的《天演论》外,赫胥黎的另一本通俗科学读物Introduction to Science也被译成中文,这就是艾约瑟等人所译之《格致总学启蒙》,在总税务司署刻印《西学启蒙》(1886)16种内。 以下出场的人物也都与达尔文有关。第一位是亨斯洛(John Stevens Henslow, 1796-1861),著名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在剑桥大学的老师,正是由于他的介绍后者才有机会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考察。第二位是钱伯斯(Robert Chambers, 1802-1871),他是一位神秘人物,可以说是达尔文的思想先驱,曾匿名发表《自然创造史上的遗迹》(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 1844),书中激烈批评神创论,提出了自然演化的思想。第三位是达尔文的敌人、比较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欧文(Richard Owen, 1804-1892),他曾长期供职大英博物馆古生物部,促成了英国自然史博物馆的建立,是达尔文学说在科学界的主要批评者。第四位则是达尔文的坚定盟友约瑟夫·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 1817-1911),曾到南极、印度次大陆、新西兰、北非、北美等地考察,研究过美洲及亚洲植物的关系,证明演化论对植物学的实用价值,亦曾多年担任王家园林邱园(Kew Gardens)主任,所著《植物志》是对植物分类学的全面研究,其他著作包括《南极洲植物志》,《新西兰植物志》,《塔斯马尼亚植物志》,《印度植物志》,《邱园引得》等;胡克对中国植物极有兴趣,郭嵩焘在日记中称其为 “虎喀”,又言其“工花草学问,洋言曰波丹尼(botany)”( ,173),传教士艾约瑟等人编译的《西学启蒙》丛书中的《植物学启蒙》(1886),就以胡克的著作为底本。第五位是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一位兴趣广泛的博学之士,研究领域涵盖体质人类学、生物统计学、心理测量学、气象学、地理学,非洲内陆探险家,更以优生学和指纹学的开创者而留名史册,“优生学”(eugenics)这个词就出自于他。最后是达尔文的三儿子、弗朗西斯·达尔文(Francis Darwin, 1848-1925),他是一位优秀的植物生理学家。 维多利亚时代的其他一些著名生物学家或医学家还有:布朗(Robert Brown,1773-1858),主要从事澳洲植物考察,1827年观察到 悬浮在水中花粉的无规则运动 ;威廉·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1785-1865),植物学家,园艺学家,曾任邱园主任,约瑟夫·胡克之父;曼特尔(Gideon Algernon Mantell,1790-1852),恐龙化石的发现者;林德利(John Lindley, 1799-1865),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和园艺学家,他的《植物学》(Elements of Botany,1841)由李善兰、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等人合译,1859年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是为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书;李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 外科消毒法的发明者 ,挽救了无数战争中伤员的性命,亦曾担任皇家学会会长(1895-1900);汉斯(Henry Fletcher Hance, 1827-1886),中国植物分类学的权威,胡克父子在中国的主要联系人;谢灵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1857-1952),研究生理学、病理学和细菌学,提出神经反射学说;贝特森(William Bateson,1861-1926),胚胎学家,孟德尔学说的坚定支持者,遗传学(genetics)一词就是由他创造的。 3.5 地质学与地理学 由于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刺激,海上探险和域外考察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时尚,探险归来(或壮志未酬)的英雄如同做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相关的地质学和地理学(包括水文、洋流、气象等)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屈一指的地质学家当然是赖尔(Charles Lyell, 1797-1875),他提出的地球演化史(渐变论)对达尔文学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著有《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 Being an Attempt to Explain the Former Changes of the Earth’s Surface by Reference to Causes Now in Operation,1830-1833)、《人类古代的地质学证据》(The Geological Evidences of Antiquity of Man, 1863)等,前者是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环球考察时经常阅读的书籍。清末华蘅芳与传教士玛高温(Daniel Jermore MacGown, 1815-1893)曾合译过一本《地学浅释》,原本是赖尔的另一本较为通俗的读物Elements of Geology,该书初版于1838年,玛、华所用母本是1865年的第6版,故此其中提到了达尔文的生物演化学说;这一中译本于1871年由江南制造局刊行,作者名字则被译作“雷侠儿”。 著名的地质学家还有塞吉威克(Adam Sedgwick, 1785-1873),他也是达尔文的老师,不过对自己学生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抱着怀疑态度;麦肯尼·胡斯(Thomas McKenny Hughes, 1832-1917)则是塞吉威克的学术传人,精于岩石、矿物鉴定;盖基(Archibald Geikie, 1835-1924)是河流侵蚀理论的提倡者,所著《野外地质学纲要》(1876)、《地质学教程》(1882)、《地质学奠基者》(1897)使其在西方地质学界享有盛誉,他为麦克米伦公司撰写的普及读物也被译成中文,是为《地学启蒙》。 地理学家威廉姆·胡斯(William Hughes,1818-1876)著有制图学著作Manual of Mathematical Geography (1852),金楷理(Carl Traugott Kreyer,1839-1914)、王德均将其译成中文,1875年由江南制造局刊印出版,中文作《绘地法原》,此乃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西方投影制图术的专著。 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中,名声最响的是在非洲内陆探险的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和伯顿(Richard Francis Burton,1821-1890):前者“发现”了维多利瀑布、马拉维湖等,寻找尼罗河源赍志而殁;后者“发现”了坦噶尼喀湖等。后来的斯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 1841-1904)沿着列文斯通的足迹深入非洲腹地,最终揭示了列文斯通“失踪”的真相。此外,还有从事北极探险的富兰克林(John Franklin, 1786-1847),以及从事南极探险的斯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 1868-1912)和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 1874-1922)等。他们的工作丰富了西方人对地球表面的认识,是大航海时代以来地理学的又一次飞跃。 维多利亚时代、特别是她的鼎盛时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经济持续增长,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社会相对稳定与繁荣。在英国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经验主义与清教传统依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等人提倡的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日渐深入人心,又与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鼓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磨砺激荡,追求财富与成功、推崇聪明与才智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从事科学研究也成了无比光荣的人生选择,甚至“科学家”(scientist)这个词也诞生于这个时代。就维多利亚科学而言,如同其社会、政治与文化一样,主要特征是全面、持续的繁荣与累积性的进步,以及不断完善的制度为其领跑地位提供的保障。下面就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这里首先要提一下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位考试制度(Mathematical Tripos)。这一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考试,初衷是改变传统人文教育中以 拉丁语辩论为优胜依据的做法 ,而代之以书面形式的数学答卷作为衡量学生智力的重要标准。1847年,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出任剑桥大学校长,他极力主张加强数学与自然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比重。在他主持通过的大学改革方案中,提出将电、磁、热等内容增加到Tripos考试的范围。皮尔逊(他自己参加了1879年的考试并获得第三名)认为:“昔日的Tripos是一种优秀的考试制度,理由之一是它不局限于特殊的知识,而是提供一个包括许多数学科学分支基本原理在内的一般图像,理由之二是它迫使教学者强调‘问题’在数学中的意义”。另一位当代的研究者通过对Tripos试题的分析,发现维多利亚时代剑桥大学的数学教育非常重视代数与分析技巧的运用,强调数学与天文学、物理学的联系,因此对19世纪后半叶数学物理在英国的兴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Tripos考试的特点是难度大、题目多、时间长。以1854年为例,试卷多达16张纸,共211道题,要连续考8天,总计44.5小时。每年的考试也成为那些古老学院暗中较力的战场,在评议厅举行的发榜仪式更成为当地的一件盛典。成绩最好的那些考生被称为Wranglers,头名则是Senior Wrangler。优胜者的名单会出现在《泰晤士报》上,那些荣登榜首的数学天才一夜之间就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Wrangler称号也意味着很多机会,至少被学院接受为研究员(fellow),日后多数人成为数学或物理学教授,也有些人当了法官、律师、牧师或医生。Senior Wrangler也成为“学术至尊”(Academic Supremacy)的同义词,如同中国今天的“院士”一样。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剑桥数学状元包括约翰·赫歇尔(1813)、艾里(1823)、斯托克斯(1841)、凯莱(1842)、亚当斯(1843)、瑞利勋爵(1865);获得第二名的则有皮考克(1813)、惠威尔(1816)、开尔文勋爵(1845)、麦克斯韦(1854)、乔治·达尔文(1868)和约瑟夫·汤姆生(1880)等。 成立于1660年的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是最早出现的科学组织之一,也为后来一些类似的机构提供了示范,然而它更像一个汇聚社会精英的象牙塔。到了19世纪初叶,由于会员年龄的老化与贵族成员的增多, 这一老资格的科学组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30年代遭致巴贝奇等科学新锐的严厉批评。 与之相比,成立于1799年的王家研究院 (Royal Institution)的活动则更贴近普通民众。特别是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在法拉第、丁铎尔、杜瓦和瑞利勋爵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时候 ,王家研究院举办的科学讲座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由法拉第创出名牌的“圣诞演讲”成为年终的一个重大社会新闻,法拉第和丁铎尔师徒两人分别主持了19次和12次圣诞演讲,当时的报刊杂志也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一机构的活动与种种新发明。 1856年法拉第在王家研究院作 有关力学 的演讲(《伦敦新闻画报》) 前排正中坐着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夫君阿尔伯特亲王和两个小王子 1869年丁铎尔在王家研究院作有关电学的演讲(《伦敦新闻画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和思想界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为了反击宗教势力对自然选择理论的中伤、维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一批志同道合的科学家认为应该对皇家学会加以改造, 他们组成了一个叫做X俱乐部的非正式团体 ,从1864年11月到1893年3月,除了夏季的三个月以外,每月聚会一次,地点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家餐厅,时间通常在皇家学会会议开始前2小时。 赫胥黎是X俱乐部的灵魂人物 ,其他重要成员包括生物学家约瑟夫•胡克、物理学家丁铎尔、斯博德斯武得、哲学家斯宾塞、数学家赫斯特、化学家弗兰克兰德(Edward Frankland, 1825-1899)、外科医生兼动物学家巴斯克(George Busk, 1807-1886)、银行家、慈善家兼博物学者卢伯克(John Lubbock, 1834-1913),后者是老达尔文的忘年交和在Down House的邻居,也是X俱乐部的重要资助者。19世纪70-80年代是X俱乐部最活跃的时期,从1873至1885年,胡克、赫胥黎、斯博德斯武得相继担任皇家学会主席,对于这一科学组织摆脱贵族与宗教势力的影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大约与此同时,《自然》杂志开始艰辛的创业过程,它的创始人和首任主编就是那个在太阳光谱中发现氦元素的天文学家洛克耶。X俱乐部的成员多是这一刊物的早期作者,他们提倡自由主义精神,反对宗教权威,鼓吹科学进步论,同时也 积极地介入社会与公众生活 。 除此之外,各种专业的学会在维多利亚时代也十分活跃。特别是随着海外扩张与殖民政策的实施,人类学、考古学、博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水文学、海洋学等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皇家地理学会、皇家地质学会、皇家园艺学会、林奈学会等专业学会的活动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成立于1831年的英国科学促进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现改名为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其初衷是对抗皇家学会的贵族气和官僚气,后来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跨行业科学组织,并与科学界的精英们维系着良好的关系。科学促进会的一大特征是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年会,目的是扩大科学在公众中的影响。 以其名义组织的最成功活动 包括赫胥黎与牛津主教威伯福斯的辩论(1860,牛津)、丁铎尔关于生命可能来自无生命物质的演讲(1874,贝尔法斯特)等。 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也出现在维多利亚时代。1861年阿尔伯特亲王去世后,亨利·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1731-1810)的后人、德文郡的威廉公爵成为继任,他于1871年捐资创建了一座现代物理实验室,以纪念自己的科学家先辈,麦克斯韦则被聘为 首任卡文迪什教授 。在麦克斯韦之后继承这一教席的是瑞利勋爵、约瑟夫·汤姆生,直到后来的卢瑟福与劳伦斯·布拉格。140年来,这一实验室对近代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于与科学关系密切的工程和技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更是明显它们与专利法、公司法等社会制度的关系尤为密切,限于篇幅本文就从略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国力傲视群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政治开明,科学群星辉耀,技术创新迭出。何况维多利亚英国还出现了绝世无双的达尔文,又有足以继承牛顿交椅而开启爱因斯坦圣殿的麦克斯韦。这两位都是超一流人物,超一流是世不二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角色。借用天文学家普森对可视星亮度的分级标尺,将肉眼能看见的最暗星定义为6等,最亮的星是1等,1等星与2等星之间的亮度比是2.5,而6等星的亮度仅相当于1等星的1%。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制定的智力分野更为鲜明,他认为一流物理学家的贡献比二流多10倍
3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的材料试验所 —— 当时 已经有了公报和 材料力学的 国际会议 ...
gordon 2017-6-3 06:32
摘自《材料力学史-铁木辛柯》 英国方面,私人企业也成立了试验所。最早的成绩优良的例子之一是 David Kirkaldy 的试验所。它是1865年在伦敦的南瓦克 开办起来的。 “罗伯特纳庇尔公司 接受了一批制造高压锅炉和船用机械的订货任务,这些机具最重要的是 质量轻而强度高 ,经建议锅炉采用匀制金属,而船用机械采用精炼钢来代替平时所用的熟铁。 由于这些材料那时还刚开始采用 ,因此在使用以前,必须谨慎地确定它们的有关功效;为此目的,建造了下面将要讲到的机具。那时只打算每次试验少数试件,但这种研究证实了不独对科学研究本身极为重要,而且也似乎能得出重要的实用效果。因此,在纳皮尔公司许可之下, 我一有空闲,便将实验范围大加扩充,远远超过了原先的计划 。实验从1858年4月13日开始,直到1861年9月18日才结束......” 克尔卡台著“各种熟铁和钢的抗拉强度及其他性质的实验研究结果” 1862年 格拉斯哥 ************************************************************************ 在欧洲大陆上 ,材料试验所发展成为国营事业。其中德国达到了最高水平。它们是由工程学院经管的,不独用作工业试验而且也供教师们作研究工作和教学之用。这些的措施对工程教育和工业都很有利。 第一所这样的试验所是1871年在 慕尼黑工业学院 建立起来的。它的第一届主任是约翰包兴格,他是该学院的力学教授。 包兴格将他的结果在公报上发表, 该公报每年发行一次 ,为许多从事这类工作的工程师们的重要读物。 在慕尼黑工业学院的这个先创工作之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开始了建筑材料的实验研究。 ************************************************************************ 包兴格为了测量较小的弹性形变,发明了一架镜式伸长仪,它能测出单位伸长量精确到1*10 (-6)次方。 利用这架精密的仪器,他查测了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质,其精确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研究者所得出的。 注: 卡尔迪许 扭称实验 测 万有引力 类似。 ************************************************************************ 还开了材料力学的国际会议,建立国际材料试验协会。 1884 慕尼黑,1886 德累斯顿 召开第二次会议 ************************************************************************ 共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应力作用在身管上。它们是梁应力、径向应力、圆周应力、纵向应力和扭转应力。 梁应力是身管自身的重量和长度作用在身管上而引起的一种挠曲应力。因此,身管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刚度以防止自重引起的弯曲。发射时,发射药气体在膛内向身管壁施加一个向外的径向应力。发射药气体还产生一个圆周应力,圆周应力沿切向作用在炮膛圆周的任何一点上。当弹丸在膛内运动时,它还产生另外两种应力:其一是纵向应力,其二是扭转应力。纵向应力是由弹带在膛内的向前运动和弹带前后的压力差引起的。纵向应力的作用是纵向拉长身管,但是这种应力的作用范围很小,只限于局部且随弹丸向前移动。与弹丸的膛内运动有关的第二种应力是扭转应力。扭转应力是由于弹丸在膛内运动时扭转而引起的。扭转应力产生扭转作用,其方向与膛线缠度方向相反。 ************************************************************************ 内层已经超过弹性形变了,但是外层没有超过弹性形变。 等于预加应力 了 嘛 首先选择一根内径略小于所需要的口径的钢管,然后从里面对钢管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使其内膛扩大。在这个过程中钢管内层金属被伸展超过其弹性极限。这意味着内层金属已伸展到在膛内压力一旦消失后不能恢复其原状的程度。在施加内压过程中钢管外层也会伸展,但内压的大小被控制在不使钢管外层金属伸展超过其弹性极限的范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管壁应力分布不均;邻近压力源的金属层所受应力最大,到钢管外层应力显著减小。在弹性极限内应变(或者说尺寸变化)与施加的压力成正比,因此钢管外层的伸展小于内层。由于外层金属扩展是在弹性极限内,因此外层金属力图恢复原状,而同时被永久性伸展的内层则极力阻止其这样做。结果使内层金属处于外层金属的压缩之下,非常象外层金属被收缩在内层上一样。下一步是对已应变的内层金属进行低温热处理,使内层金属的弹性极限至少提高到与在自紧工艺的第一阶段所施加的压力一样大。最后是再次施加内压以试验身管弹性。但是这次施加内压时必须非常小心,必须保证内层金属的扩展不超过其新的弹性极限。 注:跟铸 “钢坯” 一样, 内芯 本来就要钻掉的 。 ************************************************************************ 成本与减重 采用自紧工艺的第一个好处是,在最大发射压力一定时,可以选用一种价格比较 便宜的低牌号钢材做身管 。 另一个好处是,在钢材牌号一定时,可减薄身管壁厚,从而可减少炮重并降低成本。 注: 克虏伯 青铜炮 就是这么做的。 ************************************************************************ 参考阅读: -铁木辛柯《材料力学史》 钱伟长 《弹性力学》 ************************************************************************ 其实办法很简单,日本买有克虏伯炮, 把克虏伯的材料切下一快,做拉伸试验,得出的数据 。 这不就是压力一定,找 “低牌号的材料” 呗。 日本,本身就是准备采用克虏伯炮呢 注: 关键是有 公报可以查 , 这就是个 “查表”。 ( 找 一个干 铁路、造船、机械的工程师 问一问 就行了。)
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那个年代,主要是英国 作祟
热度 1 gordon 2017-6-3 04:49
金本位的年代,物价一直下跌, 粮食价格也下跌 ,除了英国以外,其它国家都包括农业,包括美国、法国、德国。 即使 欧洲还有一半人都是农民 。 注: 信用货币,通货膨胀 成常态的人。对金本位 条件下的通货紧缩 了解不深。 ***************************************************************************** 为什么跟地主矛盾那么深? 通货紧缩,地主得益啊; 劳动、粮食不值钱。 ***************************************************************************** 英国已经没有农业了 。 罪魁祸首就是英国。 英国没有农民,那个时代的工业是劳动密集型的, 电对小生产,对农业来说,真是太牛了。 蒸汽机,反正不是啥好鸟。资本形成理论。 ***************************************************************************** 电气化主要就是 西门子和 爱迪生 *****************************************************************************   一   爱迪生之所以在电机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方面与日益增长的对公用电站的需求有密切联系,而另一方面与设法解决能使运输技术得到进步的电力牵引问题有密切联系。大概在爱迪生开始进行电力牵引研究工作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就企求把电能用于传动和牵引。早在1834年—1838年期间,俄国学者院士保·谢·雅科比就创制出电力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根据电磁铁的吸引和排斥原理而工作的,电磁铁的绕组是由大的原电池组供电的。雅科比在彼得堡涅瓦河上所进行的小型轮船的电力驱动试验,是人所共知的。还有许多通过电动机传动,使陆地上的车辆和水上小船行驶的尝试,都在40—60年代期间进行过。   所有这些尝试,以及雅科比的有趣试验,都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哪怕是令人感到有成功的希望也好。这是因为靠磁吸力和磁排斥原理工作的电动机功率小,更主要的是伽伐尼电池组所产生的电能价格昂贵和这些发电装置难以操作。 电动机在当时是很少被用来进行传动的 。在格拉姆发电机出现之前使用电动机传动的人寥寥无几。印刷业生产可以作为一种例子,当时已用生产率高几十倍的机器传动印刷机来代替了手工印刷机。   这样的印刷机在任何印刷所里 也不能做到全天满负荷工作 。通常,印刷机都是由蒸汽发动机来带动,要用几个小时去点炉火和发动机器,因此就需要有专门的操作人员。这样,操作蒸汽发动机的传动装置,要占许多时间,而一天中传动装置才使用几个小时。在这样的条件下,最好是安装使用伽伐尼电池组电流的电动机:当需要的时候, 电动机可以随时发动,不要时可随时停止 。但这种电动机功率比较小,是很不利于生产的。   随着自激直流电机的出现(由于这种电机具有可逆性,故既可作发电机用,又可作电动机用),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采用电力传动,特别是用在牵引方面的电力传动。80年代初,西欧和美国在陆运中开始利用电力牵引。如1874年旧金山的斯捷凡·菲尔德提出了关于采用固定直流发电机来给电动车辆供电的专利申请。这种车所用电流,是通过第三条钢轨或单独的绝缘线供电。但菲尔德没有使自己的专利特许证生效。而电车也并没有制造出来。1879年西门子—哈尔斯克公司在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建筑一条长度为1000英尺(0.3公里)的短距离的实验线路。线路由第三条钢轨供电,而线路的另两条钢轨起回路作用。电气列车是由五节车厢组成,每节坐6名乘客,电动机功率为3马力。约10万名博览会的参观者,在这条铁路上进行试乘。   1880年,这一电气化铁路又在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和杜塞尔多夫博览会上展出。这时,费·阿·皮罗茨基在俄国也正进行电力牵引的试验,但他获得的成果比较小。尽管在建设电气化运输方面缺乏实际经验,但西门子还是在1880年开始设计和建设一条从柏林的安哈特车站到利希特菲尔德校场(沿着天桥)的电气化铁路。铁路于1881年5月投入运行。这样,在爱迪生开始研究电力牵引之前,欧洲在这方面采取了重要的实际步骤。而爱迪生在传动装置和牵引方面的试验,是无足轻重的。他只是在设计馈电刷时,才遇到电动机。接着爱迪生研究 用电动机带动缝纫机 ,这种电动机的电枢安装在二极场中的两个极端间。   爱迪生对电力牵引的研究是由下面一件事引起的。1878年,爱迪生参加了派到怀俄明州去进行观察的天文考察队。爱迪生想在天文观察中使用他所发明的“测微温湿计”(印刷量温湿度微小变化的仪器)。观察地点在美国的大西部,在离铁路干线200英里的谷类作物种植地区。爱迪生看到,庄稼人用兽力车把粮食运到铁路边,再转装到火车上。这样不仅运费高,而且劳动也很复杂,需要有大量的畜力运输,需要更换马匹和马匹休息的中间站,需要饲料仓库和大批的服务人员。   爱迪生产生了一种想法,并对这一想法做了深入研究。这个想法是: 修建一条通到铁路干线的电气化货运电车道 。爱迪生认为,这样的货运电车可以不用电车司机,而由沿线各站自动操纵。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费用将缩小到最低限度。为了着手实现这一预计颇有经济效益的想法,应当进行试验。1880年,爱迪生在门罗园建筑了长达0.35英里的电气化线路实验地段,小型钢轨固定铺在间隔约一米的枕木上,线路路基是在硬土地上,没有铺碴。线路的起点在工厂附近,并沿着马路一直往北。   由安装在工厂里的爱迪生Z型(100伏特×75安培)电机作为发电机负责供电,发电机的两极通过地下绝缘导线与两条钢轨连在一起。一条钢轨是用作直通机车头的直输线,另一条钢轨就是回线。没有采取任何专门措施使钢轨与地绝缘,条件虽不完善,但漏电不多。机车是一个四轮车,车上面安装的也是同样的Z型电机,用来作为发动机。该电机被平放着(这种型号的电机外形尺寸很高)。电枢轴上装有一个摩擦传动轮,而该摩擦传动轮的旋转,就把力传给了另一个传动轮,而这个轮的旋转,就带动了车子的轮轴。此外,还装有第三个轮,这个轮通过杠杆与第一个传动轮或第二个传动轮发生摩擦接触。车的轮子是木制的,轮毂装有金属衬套,轮外缘装有厚实的金属轮圈。轮毂用三根金属辐条与轮圈连起来。整流电刷紧靠着轮毂。所有四个轮子都是这样装置的:电流从带有正电的钢轨进入车轮,经过电刷再传给电动机,而从电动机那里经过其他两个馈电刷和车轮再传往另一条作为电流回线的钢轨。   二   到1880年5月铁路建成了,5月13日下午4点通车。机车上的所有座位都被爱迪生及其助手占了。机车开动了,并平安地走完了全程,但终点停车时震撞了一下,造成了一些损坏。爱迪生认为,他所设计的摩擦装置不合理,不完全可靠,所以就改用了电动机通过皮带传动带动轮轴的办法来代替摩擦装置。此外,爱迪生决定使用与电枢串联在一起的电阻,以便起动平稳。机车上装有探照灯和信号钟,以便使路线试验可以在黄昏和夜间进行。当时决定把线路延长到1英里,修路所需要的材料都是靠电气列车运输。许多关心电气化运输的人参观了门罗园,并在电气化铁路上试乘了车。这样的乘客有几千人,机车在白天几乎是连续工作。   在新的延长了的线路上,有几处急转弯和不平坦的地段,这对于积累更多的试验资料来说是必要的。在路线的某些地方,车速达到每小时42英里。试验中曾发生几起列车出轨事件,但列车没有损坏。进行试验的列车由机车和三节车厢组成:无盖货运平板车,有棚和板凳的无盖客车和有盖客车。为了解这些研究工作,美国卓越的铁路业活动家亨利·维拉德和许多外国人,其中包括瑞士工程师比德曼和丘里都参观了门罗园。1880年一年中,美国各报上出现了有关爱迪生试验的报道,对试验作了通俗介绍的文章刊登在1880年6月6日的《科学的美国》杂志上。根据1880年7月22日的申请,爱迪生领到了第265778号专利特许证,在该证上面记述了由电动机的电枢轴到各轮轴都经过改进的传动系统。专利特许证中还指出了有两个带有杠杆系统的钢轨夹钳,它们交替地一会抓紧在这一条钢轨,一会又抓紧在另一条钢轨上把机车拉紧,这就使转弯运行情况有了好转,特别是急转弯运行情况有了好转。   爱迪生在递交这份专利申请的同时,又递交了另外一份专利申请,因此他又获得了第248430号专利特许证。这项发明关系到列车电气制动的方法。发明的基本内容如下:每一根轴上都装有一个又重又大的铁圆盘,这个圆盘位于功率强大的电磁体两极之间。如果电磁体被激励起来,电磁体就能阻止圆盘的旋转,这样就能使列车的速度变慢。客车上装有机械制动闸。爱迪生根据所获得的经验,提出通过滑接电线间为电动机供电。其他研究电力牵引的电工技师,其中包括约翰·芬尼,查理·范杰波列和弗兰克·斯普拉格,都先后在不同时期说出了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占了上风,1888年在里士满城第一辆有滑接电线系统的电车投入运行。   三   门罗园的试验性的电气化铁路,在1880年—年中和1881年的部分时间里运行了。铁路公司对此很感兴趣。美国卓越的铁路业活动家维拉德,在1881年9月14日与爱迪生签订了下列协定:爱迪生在门罗园要建筑一条2.5英里长的电气化铁路,并应为该路建造三种类型的车厢和两台机车,即一个客运机车,另一个是货运机车(电动机车用现代的名称来说,也就是电力机车);应保证列车运行有一定的速度,特别是规定电力牵引客车的时速为60英里。维拉德尔还提出了一个经济性的补充条件:用电气化铁路进行运输的费用,要比当时用蒸汽牵引进行货运的运价低。如果在试验爱迪生根据这项协定而制出的设备时,获得良好结果的话,那么维拉德就打算开始把在国家一些产粮区的最少有50英里长的铁路区段电气化的工程交由爱迪生承办。   在门罗园建筑新的电气化路线的工程,是在1881年秋开始的,而于1882年建成备用。这条路修建得比1880年的第一个试验区段更加完善。线路几乎是笔直的,没有转弯处,道碴铺得像铁路通常铺的那样厚。钢轨与枕木之间的绝缘性能是可靠的,是用沿着线路敷设的专门地下电缆来供电。预先制造了机车,这是为了能在铁路建筑中运送材料。货运电力机车能牵引六到八节平板车或车厢。与1880年最初设计的机车不同,因为那实际上只是一个能使用的模型。新的机车有一个司机室,前面有格条护板和照明探照灯,也就是说 采用了蒸汽机车上的某些东西 ,因为电力机车和蒸汽机车的使用情况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控制器安装在驾驶室内司机的座位下面。电动机与轮轴间是皮带传动。客运电力机车的自重五吨,货运电车机车的自重十吨。   试验进行得很顺利,但由于某些原因,维拉德放弃了供正常使用的50英里线路设备的订货。爱迪生的试验工作进行得很成功,遂于1882年6月19日,接受了在瑞士建筑电气化铁路的工程。爱迪生研究制造铁路电力牵引系统期间,他的助手是弗兰克·贾利延·斯普拉格。该人于1881年—1882年间在欧洲参加了电工技术展览会,而爱迪生在伦敦的代表约翰逊帮助他进到门罗园工作。斯普拉格在爱迪生那里主要是研究运输电气化问题,特别是研究发电机的传动和牵引装置。斯普拉格在爱迪生那里工作了两年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他决定离开门罗园,独立去完成把电用于传动和牵引方面的发明。他制造出了一台非常好的直流电动机,这种电动机由爱迪生公司接受进行生产。电动车辆和电车上的两台发动机并联系统,就是他发明的。   根据斯普拉德的设计,在里士满制造了美国第一辆电车,并使市里的桥架铁路都使用了电力牵引。电车和电气化铁路的巨大发展,是在19世纪80年代后五年开始的,特别是90年代开始的。许多商行,其中包括埃克梅耶尔和岳克尔谢工厂、威斯汀豪斯工厂、汤姆生—胡斯顿工厂及其他工厂,都开始生产电气牵引装置设备。在欧洲,柏林的西门子—哈尔斯克商行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积极。从1892年起,爱迪生公司就与其他许多工业行会合并,变成了现在仍享有世界声誉的“通用电器公司”康采恩。后来电力牵引技术的发展,与爱迪生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由各种工业行会,特别是“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工作的大规模展开促成的。其他许多比较小型的工业组织,以及市政局,也都开始发展市内电力运输建筑工程。但是,爱迪生还是有着巨大功绩的。他由于处在运输电气化的发源地,成为把制造电力牵引的设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人。他也是十分了解电力牵引的实质、可能性和优点并指出它发展方向的人。   四   托·阿·爱迪生多年来对各种类型的蓄电池的研究工作,也属于他的运输电气化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力牵引,可以通过把别处的供电设备的电力例如把沿线上某个地方发电装置的电力接到机车上的办法来实现, 但也可以用自身所装有的电源的电力 ,包括放在电动机车本身内或车厢内的有相应蓄电量的蓄电池组实现牵引。爱迪生认为蓄电池车(即电动车)具有重大意义。19世纪90年代,当出现汽车时就产生一个问题:是发展汽油发动机的汽车还是发展电动车,两者那一种才合算。当时,汽油发动机的发展刚刚开始,所以提出这种问题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是汽车的汽油发动机,还是有蓄电池组的电动机,都各有自己的拥护者和反对者。在上一世纪末,蓄电技术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取得某些成就并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蓄积电能的基本原理早在1801年—1803年为里特的试验所证实,但这一发明长期没有得到应用。1854年,德国军医威廉·伊奥泽夫·津斯捷坚观察到了一种与电池所常见的电极极化不同的极化现象。这种现象是:在电流通过浸入在稀硫酸中的铅电极时,正电极就覆盖上了二氧化铅(PbO2),然而负极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把这种电池进行短时间闭合,使别的电流不再经过这一电池,那么这一电池就产生出比通常那种极化电流强度更大的电流。而这一电流在二氧化物未耗尽前,总是不断地出现。津斯捷坚从这些观察中没有做出任何具体结论。5年以后,即在1859年,法国工程师加斯通·普兰捷没有受津斯捷坚的影响,观察了电流极化的这种特殊形式,制造出了一种铅蓄电池。这就为蓄电池技术奠定了基础。   普兰捷蓄电池是预先多次充电和放电,以便使蓄电池中的铅板表面能有更多的细孔来改进蓄电池的作用和增加蓄电池的蓄电量。1882年,卡米尔·福尔改进了普兰捷蓄电池,专门把负极板涂上一层铅丹,这就加速了负极板的定形和铅蓄电池的性能改进。蓄电池的应用范围已开始扩大,所以许多人专门研究改进蓄电池,俄国专家们作出了巨大贡献。1881年,季·亚·拉钦诺夫教授提出了通过加热碱里的铅提取覆盖在蓄电池极板上的活性物质的方法。试验结果,提出了与金属铅混合在一起并固着在蓄电池铅板上的粉状二氧化铅。1881年到1883年,在耶·帕·特韦里季诺夫的指导下,喀琅施塔得布雷军官学校曾制造出了一种新奇的铅蓄电池,这种蓄电池在国外引起许多人仿制。就在这时,巴·尼·别那尔多斯制造出了适用于需要产生剧烈冲击电流的电焊工作的专门蓄电池组。巴·尼·亚布罗齐柯夫提出了某些关于改变蓄电池结构的合理化建议。   在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所颁发的铅蓄电池的专利特许证的数量,在各国都是很大的。在这些年,直流电的拥护者和交流电的拥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直流电已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已有了把直流电用于照明的经验,直流发电机在变为发动机使用时性能也很好。但 远距离输送直流电实际上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因为不能用变压的方法提高直流电压,而对于远距离输送电能来说,输送高压电流是适宜的,而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所以,研制出了高压直流发电机,它能发出适用于电力输送的电流,同时,也可以把几台发电机串联起来获得高压直流电。用这种方法,可以把高压直流电作远距离电能输送。   存在的问题上, 在线路另一端的用户在用电时却十分复杂 ,因为直流电不能变压,降低电压是不可能的。 蓄电技术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远距离输往消费地区的高压直流电为大型蓄电池组充电 。这些蓄电站要根据用户数量及其对电能的需求量来按地域布局,而用户就从蓄电站那里获得所需电压的电流。由于蓄电站能够扩大由中心发电站所生产的直流电的供电地区,这就巩固了直流电拥护者的阵脚。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前5年,各方面对蓄电池的需求一时猛增。  五   1885年,单相交流电技术获得了重大成果,制造出了工业用单相交流电变压器,并发明了单相变压器并联法。这就能用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进行远距离输电,方法特别简单。交流电拥护者又占了上风。在80年代后5年,利用蓄电站来输送直流电的建设规模缩小了,交流电的输送却发展得很快。因此,爱迪生对蓄电技术问题的研究,是在蓄电池在供电中的作用已经缩小到几乎等于零的时候开始的。爱迪生对这一问题感兴趣,不是为了解决电能的生产和分配问题,而是 为了解决运输问题,是为了解决使交通工具电气化而采用蓄电池的合理性问题 。   1896年夏季,在纽约召开了一年一度的爱迪生各个公司的负责人例会。这些公司总裁,以及总工程师和电站的商业部门经理参加了会议。在有一次会议上,为给安装在电动车上的蓄电池组充电事而展开了大辩论。爱迪生所热心拥护的直流电能,已被爱迪生公司和其他公司的许多电站大量地生产出来了,但在90年代,三相电流已开始显露优势,因此直流电站很快就要处于不利的地位。 需寻找到直流电的新用户,这个用户就是电动车 。如果电动车的数量显著增长,那么蓄电池充电站的作用就具有极重要的商业性。一些会议参加者认为,蓄电池汽车是克服直流电站存在危机的手段,并预言街道上很快就会出现成千上万辆蓄电池车。   这些预言没有现实根据,只是反映了这些预言者一厢情愿的心理。他们认为汽油汽车的前途是昙花一现和令人怀疑的,所以大多数人赞成注重组织蓄电池充电业。在适当发展这一事业的条件下,不一定要把直流发电站改建成三相电流发电站,因为它们将有一个最大的电能新用户,即蓄电池的用户。亨利·福特在1896年8月11日会议上,第一次与爱迪生会晤,福特当时是“底特律爱迪生公司”的总工程师。有人告诉爱迪生说,会议参加者中有一个叫福特的年轻工程师,他是一个设计爱好者,制造了一台 用磁电机点火的汽油汽车 ; 在此之前,汽车中还没有这种点火方法 。福特在其对爱迪生的回忆录中说,爱迪生详细向他询问了汽车装置零件,然后对他说:“年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这一事业就靠您来完成。干吧!电动车只能在电站附近开动。蓄电池是铅制的,也太重了。蒸汽汽车也发展不起来,因为它需要锅炉和火。您的汽车, 有自己特有的独立的离合装置 ,既不需要火,也不需要蒸汽,又不冒烟。这事全靠您来完成,您就研究它吧!”   爱迪生的这些话表明,他高度评价了机械化运输工具的意义,并预见到在不远的将来,千百万人将会利用自动推进的车辆。什么东西将成为这些车辆的发动机呢?是烧轻质燃料首先是汽油燃料的内燃机,还是电动机呢?爱迪生有自己评价运输工具的标准:运输工具的速度愈快愈好。未来将有什么样子的机动化车辆呢?   在1896年,对纽约商业区各条街道上的汽车作了调查,其中百分之九十是电动车。这种电动车很清洁重量很轻,行驶起来比汽油汽车和当时为货物运输制造的蒸汽汽车平稳。当时已开始大规模地生产装有铅蓄电池和小型电动机的电动车,例如美国就生产出了“斯图德别克”和“哥伦比亚”等型的电动车。为了使自动车辆不是沿着制造汽油汽车,而是沿着制造电动汽车的道路进一步发展,必须消除蓄电池的缺点:减轻它的质量,增加它的重量单位的蓄电量,不用极为讨厌的铅材料作极板,不向蓄电池容器里注入硫酸。   爱迪生给自己提出的正是这种任务。这种想法,在他处于19、20世纪交接时期的研究工作中占着优势。他是电动汽车制造业的最坚决的拥护者,但他认为根据新的原理制造出新的蓄电池系统,才是这方面成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否则在以电为基础的自动车辆发展中取得这一进步是不可能的。爱迪生有从不同方面来彻底解决错综复杂的技术问题的经验,他能制定出大规模的实施计划去攻克难关,夺取胜利。他在白炽灯和电照明系统上获得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这一情况下,爱迪生无疑是指望结构完善的蓄电池也能在自动运输工具方面得到同样的成功。   六   铅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重量过重,外形太大,极板必然受到腐蚀。根据爱迪生实验室的一名助手、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的阿·肯内利的实践证明,每一英镑重的铅蓄电池,一小时只有四至六瓦的能量。因此,有一马力牵引的电动汽车,就需要重量为124.5~186.5英镑的蓄电池。铅板从一开始使用就受腐蚀,而且腐蚀得越来越快,不太适用于需要经常搬动的设备。爱迪生很早以前就研究过铅蓄电池,而且总觉得铅蓄电池不完善。根据许多与他同时代的证明,1900年“除了蓄电池之外,爱迪生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爱迪生研究蓄电池,是以下列前提为出发点的。他认为与电动机相比,用汽油发动机是很不经济的。他认为用铅蓄电池也不经济。他认为,“铅—硫酸”这一结合是某种误会:令人不解的是,在技术上怎么可以允许一种物质同另一种要不断破坏它的物质化合在一起,因而缩短了设备使用期限,降低了设备使用效率呢。爱迪生由此产生改进铅蓄电池的设想。首先应当不用硫酸,以消除硫酸对金属的腐蚀作用。   虽然爱迪生认为自己基本上已是化学专家,有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但在这方面他为了完成新任务,却毅然增加了试验室里的专家编制。当时电工技术工作,是由阿·肯内利同助手和实验员们致力研究的。爱迪生便吸收约翰·艾尔斯沃思来深入研究化学技术问题,有十几名化学专家归约翰·艾尔斯沃思管理。爱迪生给这一研究工作拨了巨款。应当指出的是,当时对于在伽伐尼电池和蓄电池中所发生的现象和反应概念知道得很有限,这就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来弄清楚以前不知道的效应。在那些年里研究减轻蓄电池重量的还有瑞典工程师杨格尔。他于1901年制造了碱性蓄电池,但试验结果证明,这种蓄电池也不适用。   改进这种蓄电池,并使之达到实地运用的是爱迪生。爱迪生详细研究了碱性溶液这种电解物,结果证明含有杂质的碎铁最适合于作负极。选择作正极的材料更加复杂,必须一点一滴地摸索着进行。正极是用细孔中充满各种物质的炭精棒制成的,用铜、钴、镉、镁作了试验,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最后用氧化物的镍即氧化高镍来试验,证明最合适,于是制造出由氢氧化钾溶液作电解质的铁镍蓄电池。这种蓄电池简称叫“NiFe”(镍铁)。为进行大规模试验,曾制造了大量各种式样的铁镍蓄电池。   但试验表明,这种蓄电池的电量很小;只是偶尔才能达到0.3安培/小时。需要继续改进和加强蓄电池主要特性的研究。所用材料的纯度影响着蓄电池的蓄电量,当炼出了供试验用的优质加拿大镍后,蓄电池的蓄电量就增加了两倍多,蓄电量达到1安培/小时。鉴于用于电极的金属的纯度具有巨大意义,爱迪生就在西奥伦治建筑了提炼铁和镍的小工厂。工厂附设了试验室,研究这些在化学成分上很纯的金属的性质和作用,当时这还是一个未经充分研究的领域。   1903年前,爱迪生在制造碱性铁镍蓄电池过程中,获得了巨大成就,所以,可以开始实际试用碱性铁镍蓄电池了。碱性蓄电池组安装在用链条带动轮轴的电动机的电动车上。电动车经受了各种试验,详细记录了与该车行驶和蓄电池作用有关的情况。实验室里安装了试验蓄电池的专门装置,这种装置能模仿蓄电池在使用时可能受到的那种颠簸。试验取得了成功。爱迪生决定把这一发明转入工业生产,建立了“爱迪生蓄电池公司”和拥有450多名工人的碱性蓄电池工厂。爱迪生开始为新蓄电池作广告宣传,并在同报社记者的谈话中,说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这一事业的想法。报纸报道了爱迪生在电工技术方面所进行的新变革:好像电的新阶段即“蓄积电能”的阶段已经到来,电能已能方便地满足水陆运输、陆海军技术装备、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要。   根据阿·肯内利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上所作的报告,一英镑重的爱迪生蓄电池,就具有1千瓦特/小时的电能,也就是说比当时的铅蓄电池多出1.3倍的电能。发出一马力电能的蓄电池的重量是53.3英镑,也就是说碱性蓄电池比铅蓄电池几乎轻2/3。每一个蓄电池的平均电动势为1.25伏特。在蓄电技术上,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爱迪生制造了许多设备用来更广泛地试验碱性蓄电池。在1903年,制造了又大又重的橡皮轮胎的蓄电池车,这辆蓄电池车后来在波士顿试行了245英里。该车不用重新充电,曾行驶50~60英里。在245英里这段距离里,曾在六个地方进行了重新充电,充电费用7.5美元。行驶完这段距离后,所有的蓄电池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1904年,为参加圣路易斯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建筑了30艘装有爱迪生蓄电池的游艇。这些游艇沿湖游玩,展示了蓄电池电力牵引的良好性能。爱迪生深入研究了电动车用的标准型碱性蓄电池,它的电动势是1.33伏特,可蓄电能210瓦特/小时,蓄电池重1英镑可发电能11.8瓦特/小时。碱性蓄电池样品送交到包括约·阿·弗莱明、霍斯皮塔利耶和彼·然在内的欧洲专家那里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性能良好。乌·希伯德在英国试验了爱迪生的碱性蓄电池,并在1903年11月向电气工程师学会报告了所得到的结果。他乘坐装有38个爱迪生蓄电池的电动车走了500英里,所有的蓄电池一路上都没有发生故障。   七   但是,用户们很快发现碱性蓄电池的某些缺点而开始要求退换。蓄电池容器易漏,蓄电池性能不是那么稳定,蓄电池的正(镍)极的接触点不牢固。因此,必须重新研究改进蓄电池工艺,研究改进那些使蓄电池产生缺点的材料。虽然暂时停止生产蓄电池难免要受到很大损失,但也绝不能把蓄电池投放市场。爱迪生对自己的原则信守不渝,停止生产蓄电池,甚至按售价收回所有有毛病的蓄电池。应当指出,当时即使是有毛病的蓄电池,也比铅蓄电池适用和经济。爱迪生懂得这一点,并深信,经过改进蓄电池结构之后,对蓄电池的需求量会大大增长。对蓄电池的研究工作由几个小组分工进行:一个小组研究改进蓄电池容器的焊接;另一个小组研究电极用铁的精炼;爱迪生本人参加的第三小组,研究镍和镍的添加剂。爱迪生在1905年以前已进行了一万多次试验,并弄清了许多东西。但疾病使他在一段时间里放下了工作。   爱迪生在1905年—1908年期间获得了许多与改进碱性蓄电池有关的专利特许证。但总的来说, 这一时期在发展蓄电池的生产上是不大顺利的 。1907年六汽缸汽油发动机的英国罗尔斯—劳埃斯牌汽车 经受住了行程一万英里的考验 。在伏特罗德的福特工厂,制造出来了汽车用的“N”型四汽缸发动机。这种汽车的价格为六百美元,燃料消耗量为行程20英里一加仑(1公里合0.14升)。虽然汽油汽车已开始跃居第一位,而且用户对汽油汽车要比对电动车更感兴趣,但爱迪生没有停止对蓄电池的研究。他在改进着整个蓄电池的结构,使蓄电池制造过程的某些阶段机械化,改变电解成分,往氢氧化钾里添加少量氢氧化锂。   爱迪生只是在1909年才作出结论说:新型碱性蓄电池彻底完成了。他在1910年建立了一座大工厂,这座大工厂第一年就卖出了100万美元的产品。“爱迪生蓄电池公司”的活动又恢复了,在1911年至1914年期间,有大量无烟无噪声的电瓶车和电动车投入使用。在西奥伦治行驶的是电瓶电车。电动车在汽车运输中,终究还是没有达到爱迪生所期望的那种地位。 冬天,碱性蓄电池工作就比较糟糕了 ,因为电解物质变得很稠,与汽油汽车比就相形见绌了。但碱性蓄电池非常适用于电站、列车的信号装置和照明等方面。   爱迪生尽力设法为碱性蓄电池寻找新的使用范围,采矿工业成了碱性蓄电池的最大用户。因为碱性蓄电池要比铅蓄电池轻,它可以作为采矿技师们和进行技术监督人员们的手提灯来用,特别重要的是可以用于采矿工作照明。爱迪生设计出了一个有低压电灯泡的固定在矿工帽子上的小照明灯。 电灯是靠挂在腰带上的碱性蓄电池供电 。这种灯使用起来方便,这就有可能放弃代维的带白热纱罩的明火灯,从而改进了矿井的照明,有助于减少工伤事故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爱迪生设计可以戴在头上的矿灯,在地下开采区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爱迪生在1911年制造了经过三次更改的新型碱性蓄电池(“A”型),并展示了他制造的蓄电池公共汽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碱性蓄电池在各国被用于无线电装置、小型船舶和潜艇中的动力装备中。爱迪生想到制造出高质量的碱性蓄电池,以电动车取代汽油发动机汽车的希望落空了。但最后几十年的研究工作表明,随着燃料成分(新型的电化学电源)的发展,机械化车辆的这种根本性的改变并不是不能够实现的。
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的秘密(二) ——— 英国工人阶级现状
热度 1 gordon 2017-5-25 17:53
1840年鸦片战争,不是东印度公司,而是苏格兰的自由主义,自由贸易 结果呢,英国的纺织品把中国的小农经济冲垮了,爆发了太平天国 *********************************************************************** 甲午战争,是一个类似的事情,这次冲垮的官办钢铁工业 实际上,当时的军火钢铁工业都是官办的 但是,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 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在这个事件里边,出来了两个人,一个是贝塞麦的炼钢,一个是阿姆斯特朗的火炮 *********************************************************************** 阿姆斯特朗在克里米亚战争前是 纽卡斯尔的水力机械制造商,他后来从事军械制造带有偶然性,就像贝斯麦偶然发明他的炼钢法一样。 有一天,阿姆斯特朗在伦敦的一家俱乐部读报,看到英军如何克服极大的困难,将两门笨重的野战炮运到射击阵地投入战斗,从而在因克尔曼战役中获胜。据说阿姆斯特朗当时说,“将 军械制造提高到机械制造的现有水平的时候已经到了。” 注:跟现在的高科技一样,因为民用机械制造的技术,比政府的军用技术高。 正如恩格斯所说,先纺织,后机械,后军械。(一个技术初创阶段,民间的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 于是他很快就画出后膛炮的设计草图,并着手制造样炮。1857年经过射击试验证明,这种炮比滑膛的前膛炮准确得多。 虽然在1885年以前法国禁止私人制造大炮出口,在英国则完全自由。 阿姆斯特朗可以将产品出售给任何有钱买的人,他的对手惠特沃思也是如此。(因为当时后膛炮有问题,英国政府不要。意大利买了一批) 日本人还买不起。(太穷了) *********************************************************************** 克虏伯已在伦敦的一次展览会(1851年)上将他的后膛钢炮设计公诸于世,以便与两家英国枪炮商竞争,他的大炮受到各方面的赞赏。 1855年克虏伯将他的第一批大炮出售给爱机。1858年普鲁士陆军部又向他订购了300门后膛钢炮。但是, 他的生意真正开始兴隆起来是在1863年以后,当时俄国人向他订购大批的大炮。 *********************************************************************** 阿姆斯特朗和惠特沃斯则因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向美国人出售大炮而发财。 日本人的阿姆斯特朗炮,就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的废弃军火。(没钱嘛) *********************************************************************** 就这样,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全球化的工业化军械企业。 *********************************************************************** 穿越无望 在当年,这都是最先进的私人的企业,就像现在的google 不用穿越,现在就跟当年一样,不用你打败google , 你能跟google的技术水平 看齐就不错了。 *********************************************************************** 美国的做法是对的 南北战争的时候,美国就开始保护本国工业了 它也不是全部用 进口的东西 国产的虽然性能差一点,毕竟是线膛武器啊 *********************************************************************** 说实话,中国政府能走到现在这一步,真是尽力了。 *********************************************************************** 日本在甲午战争时期,并非 落后的封建军国资本主义 在甲午时期,日本很洋的,像大山岩,都是说法语的 日本的民族自尊心起来,向往 汉服,这都到 日俄战争后了。 战胜了白种人,当然以为自己很牛逼啊, 汉服,汉字就流行起来了,还想侵略中国
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民国的年代(三)———— 英国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gordon 2017-5-23 15:06
其实英国跟中国,一球样 伦敦和北京不差多少。 ************************************************************************* 北京胡同都是土路,垃圾一层一层压在路上,快跟房门一般高 1949年北京城全民动手,清出去垃圾数十万吨 ************************************************************************* 英国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很简单,凯恩斯主义 产业升级嘛,不搞纺织了 ************************************************************************* 1884年,格莱斯顿,扩大了选举权。 以前,英国议会都是有产者和纳税人的,遇到经济萧条,就会要求相应减少政府支出。 扩大选举权以后,就没办法了,无法长期抗拒来自失业选民的压力。 何况这些选民还获得了急于获得政府合同的企业家的支持。 ************************************************************************* 就跟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样
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劳动
gordon 2017-5-22 16:12
儿童劳动并非工业革命时期才有,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童工劳动却是始自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中“机器扩大了对儿童劳动的需求” (P479),使童工劳动的范围和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P28),并使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童破天荒第一次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   英国工业革命(1760~1830)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技术方式发生了全面的变革。1733年,英国兰开夏郡的技术工人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打破了纺织工业中纺和织的平衡。以此为契机,英国展开了一场全面的技术革新活动,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等先后被发明出来并投入使用。1784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应用于工业生产,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需的动力问题。蒸汽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使童工劳动成为可能。   英国工业革命中使用童工劳动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现代工业一兴起,工厂就雇用小孩子;最初由于机器小(以后变大了),在机器上工作的几乎完全是小孩,而且他们主要是从孤儿院里领来的,厂主把他们当做‘学徒’成群地长期雇用。” (P435 )特别是在早期的一些工业部门中,几乎全是童工劳动。如纺织业,“兰开夏的最初一批工厂满是儿童。罗伯特·皮尔爵士的工厂里同时有1000名以上的儿童。” (P334)1789年,阿克莱特开办的3个纺纱厂中有工人1150名,其中的2/3是童工 (P80)。据统计,1788年时,英国有纱厂142 家,童工25000人,而男工却只有26000人。1835年时,英国棉纺织业中13岁以下的童工有28771人,占到该行业中工人总数的13%左右, 如果把13岁到18岁之间的少年工人也算在内的话,其比例将达到22% (P4110)。纺纱厂、织布厂的建立,使成年工人的工作越来越显得多余,因为 在这类工厂中,“主要就是接断头,而其余的一切都由机器去做了;做这种工作并不需要什么力气,但手指却必须高度地灵活 。 ” (P456)正因为如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展开,童工劳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1839年,在大不列颠的41.956万个工厂工人中有19.2887万人是在18岁以下的 。1850年至1862年间,英国纺织业中14岁以下的童工,1850年是9956人,1856年是11228人,1862年是13178人。“可见,同1856年比较起来,1862年虽然织机数有很大的增加,但是雇用的工人总数减少了,而被剥削的童工总数却增加了。” (P456) 注:日本的电子工业也是如此,大多都是从纺织业过来的。(印刷板,手指比较灵活) 中国的电子业是引进的,所以没有这个发展过程 ,只有小作坊还有这个。 *************************************************************************   矿业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使用童工较多的另一个部门。该行业“出现了招收年仅4岁的儿童到煤矿做工的情况,而最普遍的招工年龄是8 至9岁。”“在矿里做工的很大一部分工人年龄在13岁以下。” (P141)煤矿业中的童工,年龄较小的充当“看门工”,年龄大一点的则是从矿坑里往外拉煤。关于煤矿业中童工的数量,1840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矿山和工厂童工状况委员会。根据该委员会1841年进行的调查,该年度除爱尔兰以外的英国矿业中,20岁以下的青工与童工达到51485 人,占矿工总数的1/4左右。除纺织业与矿业部门外,其他行业中也大量使用童工,如火柴厂、制造厂、化学工业、印花等行业。由此可见,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使用童工劳动已非常普遍。    二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简化了劳动工序,节省了人的体力,使儿童劳动成为可能。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劳动主要靠体力和熟练的技术来完成。 应用机器后,对劳动者的体力和熟练技术要求不再那么严格 ,特别是在纺织业部门中,无论是纺或者是织,主要是接断头。 做这种工作并不需要什么力气,但却要求手指灵活。因此,女人与小孩子做这种工作较之成年男子更合适 。正如有人所说,“要把成年人训练成熟练有用的工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使用水力纺纱机的纺纱工厂中工作的只有女人和女孩子,在用螺机的纺纱工厂里只有一个成年男纺工(在使用自动纺机时,他就是多余的了)和几个接断头的助手,后者多半是女人或小孩子。” (P427)由此可见, “就机器使肌肉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没有肌肉力或体力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P516)   第二,童工价廉且易于管理 (P390)。一般说来, 童工到工厂做工多数都是以学徒身份去的。工厂主只给童工吃住就可以了。至于那些不住在工厂里的童工,就给他们很少的工资。1803年,在花布印染厂里,一个成年工人每星期赚得25先令,而一个童工才拿到3先令6便士至7先令,仅仅是成年工人工资的1/3左右。 在利兹地区的丝织业工厂里,一般工人每天工资约为1先令,童工的最低工资每天仅有1便士。而当时面包的价格每磅要1.5便士,房租每天要1.5便士,所以,童工的工资连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也是不可能的。由于童工的工资低,雇用“3个每周工资为6至8先令的13岁女孩,排挤了一个每周工资为18至 48先令的成年男子。” (P59)而3 个童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却远远超过了一个成年男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工厂主愿意雇用童工。同时,由于儿童体力纤弱,性格温驯,宜于工厂主发号施令,并且可以毫无困难地使童工处在一种为成年人所不愿轻易屈从的、被动服从的状态 (P578)。   第三,英国工业革命中广泛使用童工与劳动力缺乏有关。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工厂都是建立在人烟稀少且有河流的地区,以便利用水力推动机器。这些远离城市的地方,突然需要数以千计的人,很难一下子找到,这在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的地方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家庭劳动或小作坊工作的工人来说,工厂的纪律是难以忍受的。在他们看来,进入工厂好比进入兵营或监狱。如,1784年,戴维·戴尔先生在苏格兰拉纳克郡克莱德河的瀑布附近建立了一座棉纺厂,但当时长期务农的农民却不愿意每天从早到晚在棉纺厂中工作。因此,第一代工厂主时常感到劳动力缺乏。在纺织业中,工厂主找到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大批地雇用妇女和儿童。如,1771年建成的水力棉纺厂,在雇用的600名工人中几乎全是儿童 (P26)。   一般认为,工厂主雇用的大批童工主要来自教区和贫苦的工人家庭 (P87)。负责教育贫穷儿童的教区,为了减轻负担, 就把儿童当作商品卖给工厂主。许多教区在处理儿童以前,已散布了许多精心编造过的谎言,使教区中贫穷儿童的头脑里充满了各种荒唐可笑的错觉。贫民习艺所郑重其事地向孩子们宣布说:在他们到棉纺厂后会被改造成绅士淑女,吃的是烤牛肉和葡萄干布丁……1799年8月, 圣潘克拉斯教区把80多名男女儿童转手卖给洛德哈姆棉纺厂主、诺丁汉圣玛丽教区伯特公司的棉纺商、袜商及花边商。有的教区为了把交易做得更好,就规定买主每购买20个健全的儿童,必须购买一个白痴!1814年到1815年间,巴克巴罗工厂中的童工全是伦敦来的教区徒工,年龄在7岁至11 岁之间,个别的来自利物浦,同时期内,曼彻斯特教会执事在报纸上刊登了这样的广告:“拟出让200名左右的男女童工给高贵的厂主、 纺织师傅及其他人士当学徒” (P377)。   童工的另一个来源是贫穷的工人的孩子。当时,一般的工人是不愿把孩子送进工厂做工的,然而,工人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工厂做工。如,当有人劝约克郡的勒特·夏普把儿子从工厂领回时,他说,“我是个穷人,家里人多,6 个子女全靠我一人养活……他非去不可”。在工业区,时常看到父母不分冬夏在清晨6 点就把自己七八岁的孩子送进工厂做工。儿童们一星期所挣的几个先令,再加上父母挣的15到20先令,也会凑成一笔可观的收入,虽过不上好日子,总还可以维持生活。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至少还有2000多名儿童因被自己的父母出卖而做工。马克思在谈到父母强迫子女外出做工时指出,“不是父母权力的滥用造成了资本对未成熟劳动力的直接或间接的剥削,相反,正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通过消灭与父母权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造成了父母权力的滥用。” (P536)    三   纺织业、煤矿业等是英国早期工业化的一些主要部门。因此,童工劳动一方面直接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革命得以完成,实有赖于儿童的劳动……” (P459)。关于童工对社会的贡献,就连资产阶级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和兰开夏的30万女童工的劳动的1/8相比,每天只要扣去她们两个小时的劳动时间,那些财富、那些资本、那些资源、英国的权力以至英国的荣誉就会全部化为乌有!” 要知道这才仅仅是童工的一部分。即使英国议会在纺织业、矿业等行业中调查到的那些事实也并非这些行业童工的全部 (P229)。由此我们认为,童工劳动加速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对英国的工业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童工为英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是以自身遭受着灾难性的折磨为代价的。劳动时间长、工资收入低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纺织业中,十二三岁以下的童工每天劳动十三四个小时以上, 而工资却很低。 如,1833年时,沃斯利煤矿把成年人的工资分成8份,8岁的童工拿1/8,11岁的童工拿2/8,13岁的童工拿3/8,15岁的童工也才拿到4/8,20岁以上的人才拿到成年人的工资。童工还要受到体罚的威胁。如,1833年时,工厂主罗伯特·布柯林在回忆自己当童工时受处罚的情形说:监工们把我们三四个童工的手绑起来,脱掉衬衫,赤着脚,呆在机器一旁,有时,监工用皮带或棍子来抽打我们,叫我们站在箕斗中以防躲避皮鞭。童工的工作环境也是相当差的。许多地方常年见不到阳光,空气也不畅通,致使许多童工留下了后遗症。此外,工厂、矿山中的童工还时常受到工伤事故的威胁。如,1843年时,海明斯利铁钉铁环制造厂发生事故时,“一个小男童因一堆铁环掉到头上当场死亡,另一个男童工断了两条大腿和一只手臂。另外3 个男童工也受了伤”,“在童工和青工当中,事故频繁发生,9岁以上18岁以下的工人中,发生事故的多达60 至70人” (P170)。 ************************************************************************   在工业化之初,童工进入工厂工作,没有现成的法律可循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特别是童工所受的各种苦难为世人所了解时,童工问题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呼吁社会通过立法来禁止童工劳动,保护儿童。1796年,珀西瓦尔博士在调查工厂卫生状况时起草了一篇宣言,在该宣言中,他指出在工厂中工作的童工最易受热病的传染,这种病“破坏了新生一代的持久活力”,对儿童未来加入社会是不利的,而且“儿童参加劳动一般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得不到道德及宗教的教诲”。因此,珀西瓦尔博士指出,“应请求议会帮助制订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管理工厂” (P10)。其后,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为保护童工而呐喊。欧文指出,使用童工长时间的劳动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做法。“儿童几乎是从孩提时代被允许在我们的工厂中受雇,而一切工厂的环境又是或多或少地有害健康的。”他们长年累月地被禁锢在厂房中,“他们的智力和体力都被束缚和麻痹了,得不到正常和自然的发展,同时,周围的一切又使他们的道德品质堕落并危害他人。儿童如果没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习惯,就不能成为国家真正有用的臣民”。因此,“雇用童工劳动这种有害的制度如果不用一种较好的制度来代替,流毒就会蔓延,并且一代一代地愈来愈严重” (P141)。   在同时代人中,对童工劳动关注最密切、并对其进行深刻批判的是恩格斯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等著作中,都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童工带来的危害进行了揭露,并强调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得到保护,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把社会意识变为社会力量才行 (P217)。   随着童工危害逐渐为世人所了解,英国出现了一个旨在保护儿童的立法运动。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 (P135)。这些法令虽然没有从根本上禁绝童工劳动,但在保护儿童方面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870年,英国的衰落
热度 1 gordon 2017-4-25 09:14
我们谈到 普法战争,谈到甲午战争的时候,总是疏忽了一点,英国的衰落。 相信自由贸易的英国的衰落 世界早已不是理想中的世界,早已不是 想象中的世界了, 后来者,都精力旺盛,咄咄逼人 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温良恭俭让 ******************************************************************** 旧海军留下一句话,学英国,不如学日本 不列颠和平和儒家思想,随风而去 也怪不得凯恩斯,痛骂斯密、萨伊 ******************************************************************** 不过有一点,凯恩斯可不是穷小子,他是从温和状态下 成长起来的 生活很平顺,所以才能成为学者 一些搏杀的强者,因为生活坎坷,永远不能成为学者了
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只能减少人口 或者发展纺织业
热度 2 gordon 2017-4-21 17:58
英国通行标准在1905年颁布,1909年做一次修订并一直沿用到1922年。 邮传部1911年标准,是1909年英国的标准。 1911年标准颁布没多久,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实际上,中国铁路轨制标准化在1905年,已经在商部的主持下开始了。 不是1922年改标不改标的问题,而是你有能力吗?有钱吗?汉阳钢铁厂这样的工厂,还能再建一个吗? ************************************************************************ 盛宣怀也搞不了,有保路运动 重化学工业 对民生 影响很大 小农问题,发展不了机织布,因为有家用土布 ************************************************************************ 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历史给出了答案 经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然经济渐渐解体, 农村凋敝,城市化,农民变成纺织工人 运气不好,一战到二战之间,经济不利于 初等品部门。 不像一战前那几年,纺织品 非常幸福 ************************************************************************ 日本 运气算是不错的 , 一战前的三、四十年 ,纺织品还行 ( 从1870年开始 ) 大炮还是黄油,可能欧洲列强都去干 钢铁了 ************************************************************************ 可以这么看,清政府以 "自然经济+ 钢铁业" 为主 民国以 “市场经济 + 纺织业” 为主,更深入的融入 世界市场。 外交部是第一现代化部门 各国事务总理衙门干的是不错的, 《筹办 夷务 始末》,为啥有这本书出现呢? 清政府的人肯定要为自己辩解嘛 最后发现,清政府还挺现代的,吃惊 ************************************************************************ 相信科学,科学能拯救你 ************************************************************************ 1870年,中国和日本同时发展,中国没办法发展纺织,反而是发展了 钢铁工业 一战后,中国开始发展纺织了,世界市场不好 50年代以后,工业品市场好了,我们又闭关锁国了。 幸好,互联网革命这一波我们抓住了 好不顺啊,中国是真不顺。(从1840年,1870年以来, 还就 “改开” 这一段时间是最顺的 ) ************************************************************* 日本除了二战时期那一段不顺外,其它时候还是比较顺的 杜邦发明了尼龙,挤占了日本的丝绸, 开打 日本竞争力不强的重化学工业
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同情英国,同情美国
gordon 2017-3-26 10:14
同情英国,同情美国 呵呵 它 同情过你吗? ***************************************************************************** 90年代的军事压力,造成了中国社会失衡, 南斯拉夫炸馆,这事还没有跟它算呢 ***************************************************************************** 希拉里跑了,让奥巴马 扛 雷, 奥巴马侯赛因,这个傻货
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对传统的否定(至少在开始时)是无意识的
gordon 2017-3-25 12:27
平心而论,我们不必要把英国人吹捧得太高,因为从主观上说,他们确实不想否定传统,更不想摧毁传统。 英国对人类传统的全面否定确实(至少在开始时)是无意识的,而当它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切都已经发生了—— 旧社会已一去不复返,它只有面对新的现实,把这新的现实当成是自己的传统。 ———— 钱乘旦 《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科学和其它地方,不太一样
gordon 2017-3-15 11:42
英国的科学和其它地方,不太一样。英国本身工商业很发达,大多数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 包括它的制度学说,都是对历史的追述。 **************************************************************** 英国的民主,根本就不来自理论,而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对传统的重新解释。 跟普通国家没有啥差别 中国也是一样,认为古代就好。 **************************************************************** 英国的科学,也不是对未来的探索,而是英国工商业很发达, 仅仅是对已存在的事物进行解释。 **************************************************************** 欧陆的看法,完全就是扯淡。 学英国嘛,就是扯淡。 飞鸟和鱼,鱼想学鸟飞,太扯淡了 **************************************************************** 现代科学的意思是 做实验,验证假设,对未来的洞察 这个跟英国,实际上是不搭界的 **************************************************************** 后世,欧陆国家搞科学,都是想致富 这个跟英国也完全是没啥关系。 **************************************************************** 真正的原因在于,英国的人口本来就少,引进了荷兰的风车以后,自动化 英国养羊就是没人嘛,节省劳动力 大片地,怎么种,养羊呗 **************************************************************** 英国的商贸 就很发达,因为它要用羊毛交换粮食 用资本密集型来交换 劳动密集型产品 像 劳动密集型产品,它是禁止出口的,要加税 。
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的那一年,英国正好跨出马尔萨斯陷阱 ... ...
gordon 2017-3-5 13:34
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的那一年,英国正好跨出马尔萨斯陷阱 其实,把马克思的理论 改一改,就可以用 ******************************************************************* 马尔萨斯的说法是 “节欲” 马克思的说法是技术进步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 如果没有脱掉 “马尔萨斯陷阱”,技术进步也解决不了 “社会问题” 。那是个数学问题 。 ******************************************************************* 老马这个人呢,是个律师。 正经律师,它只所以会换个学校拿博士学位,是因为德国的律师,考证考过就行。 (就是司法考试,考过就行了) 拿那个博士学位呢,是一个 给自己 装门面的东西。 就是你的律师事务所,挂一个博士学位,看起来比较吊。 其实,你通过司法考试,有执业资格就行。 博士学位不是强制的 ******************************************************************* 他生活在那个年代,理论不一定对,但他描述的现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巨婴“卢梭” ——— 卢梭被打落神坛
gordon 2017-3-3 15:04
窥探与暴露狂 他本来是一个反抗的暴露狂,然后遇见 英国的小报,这可扯成蛋了 英国的小报,使人变得保守。 “公众”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包容好学而有美德的群体, 还有一层是 缺乏知识,不关心公益,只喜欢猎奇,雾里看花,心怀恶意 这种人。 所以要分类管理嘛 公众是多样的,最后还是只能变成小众 *********************************************************************** 本来应该会成为他的一个契机,他会变得保守,当然这也是对他人生的否定。他接受不了,没有接受。 *********************************************************************** 他受 “人啊,认识你自己” ,这种哲学思想的束缚 我就不是这样,我提出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身份交换,我高中时也写过以这个为题材的小说。开头是变成女生的男主角在学校的厕所里自慰,不是喜剧性地、羞答答、像想象中的青春期少女那样自慰,而是色 情、严肃、冷静地,甚至是为了对于他眼中的庸俗生活作出反抗般地自慰,在异性的身体上试验所谓堕落的含义。 ​​​​ 加缪:“人理解世界,是要将世界简化为人类,然后盖上他的印章。” ​​​​ *********************************************************************** 法国大革命,后面的所有人都是以 卢梭为拥簇 (鲜花盔甲的主人) 一群 “巨婴” *********************************************************************** 这体现了 自然规律和人之间的矛盾 ,例如组织性,禁欲,工蜂 文明的标志就是对非文明的反感和排斥。 所谓文明是痛苦地压抑着享乐冲动的群体,对他者的随意享乐当然是恨之入骨 。
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讲点洛克(转)
gordon 2017-2-28 21:59
与许多国内才俊的想像不同,美国宪法并没有赋予公民很多“权利”。增加修正案之前,可能只有人身保护令的保证条款和刑事案的陪审团保证条款算是法定公民权 利。而这两项保证并不是理论家的创造,在1689年通过的英国权利法案中已经以成文法的方式确立下来,在此之前的普通法法院中已经实践了好几百年。 1689 年,也是洛克匿名发表《政府论》的那年,其中讲的权利 不是他空想出来的东西 ,是几百年普通法实践的理论结果,或者简单地说, 是理论解释世界 。理论要解释世 界,就要自圆其说,有前设、推论,逻辑要自恰。他讲自然权利,那是个理论前设,没有这个前设,就难以解释一些具体的法定权利。比如说,为什么要有人身保护 令?洛克假定人有自然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这样来解释人身保护令的法理。但人身保护令这种东西已经在普通法实践中存在了几百年。离开司法实践中的人身保护 令和权利法案的立法,自然权利就是一个画饼。你知道自然权利这种知识,这是好事,比300年前的于成龙有进步,但也要知道只知道自然权利是远远不够的,因 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跳过司法技术和实践去行使自然权利。 一些国内才俊想像出来的权利,在美国宪法中都不存在。比如说受教育权,美国宪法中 根本就没有这种权利。即便美国宪法中有限的法定权利也都有各自的边界,不像许多国内才俊想像的那样丰满和天马行空。比如说平等的权利,它在法律上主要是第 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有很具体的适用范围和角度,连国内才俊经常挂在嘴上的“平等机会”都不讲。了解一点政治哲学,讲讲政治权利不是坏事,但你能行 使的法定权利不像你看了点政治哲学入门文章后想像的那么多。当然, 在一点法定权利都没有保障的地方,可能会觉得其他地方的人有很多权利 ,就像刚改革开放时 候,国内许多人觉得美帝日本家家是富翁。现在很少再有人这么想了,因为见识多了。在权利问题上,也要长这么点见识。
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法国革命是一个如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问题
热度 1 gordon 2017-2-22 22:02
英国革命是个贫困问题,而法国革命是一个如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问题 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太阳王可以集中全国之力。 但是大航海时代以后,英国可以借助全球的力量,集中全国之力也不行了 有人说了, 全球贸易,全球革命嘛 没错 但问题是,人家掌握海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个没办法解决。 ****************************************************************** 所以说,法国革命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更具一般性 不是说经济不重要,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也很重要。 “没有了神仙,皇帝” ,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处
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不讲一般性 —— 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中的特殊性
gordon 2017-2-22 17:55
19世纪法国社会主要问题是由大革命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即旧制度与“现代”社会或“公民”社会(即没有国王与神的社会)间的冲突。这与英国主要是贫困问题情况不同。在解释为何说国王与神,我说这也是一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 法国工人暴动所反映出来的更多是体制,而不是经济发展问题。而英国则主要是贫困问题。因此,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界,法国社会主角是历史学家(如基佐、梯也尔、托克维尔等),而英国则是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 **************************************************** 特殊性这种东西啊,可不是你在国外走马观花看看,喝喝星巴克,就能明白的 法国的历史学传统已经百年了,但是到了1980年的时候,这个传统还是脆弱的 **************************************************** 法国革命中的历史学,等同于英国革命的经济学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向法国人解释说明法国的纷争,法国人由此可以接受这些纷争,并以政治的、文明的论辩模式, 而不是暴力的内战模式生活于这些纷争之中。 历史学通过自我反思这种迂回的调节方式,消化和整合革命事件,并据之来重新整饬民族过去的历史。法国社会通过历史学 来反观自身,通过历史学来理解自身,思考自身。由此来看,的确是历史学构建起民族认同。 **************************************************** 其实老马很敏锐啊,以前他是受 大陆学派,法德文化影响,就是哲学和历史 后来,突然发现了 经济学。 很强悍,只是个人能力有限;哎 我是看现代人的书 我看到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的时候,2012年出的书。 **************************************************** 中国其实是因为贫困和愚昧的问题 它以为是因为没有发动革命的问题(科学不昌明,这是个愚昧问题) 呵呵 一个经济问题,一个科学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在搞愚民政策,但它也不敢公开的反科学。 毕竟,传统在制约它呢 公开的反科学,愚民,它还没有那么大胆。 **************************************************** 中国应该通过反对政府愚民法案,来限制政府的权力。 “反对政府愚弄人民法案”,呵呵 **************************************************** 小德意志方案也不行,拿破仑还拿政治正确 来进攻意大利呢 ( 抢劫还挂个 “替天行道”的理由 ,其实是因为法国内战弄的很贫穷,去抢劫意大利) 只是说不用那么着急, 彼欲急,我欲缓 。 北洋的问题在于财政,哎 **************************************************** 这帮流氓,真流氓,哈哈哈
97 次阅读|0 个评论
123456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8 03:14 , Processed in 0.056968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