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阅读城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图像再现:城市公共文本的个人化与简化——关于抄绘城市的可能性 ...
热度 2 顽石 2013-1-12 07:53
图像再现:城市公共文本的个人化与简化 ——关于抄绘城市的可能性 一个很久之前的设计任务书了。。。 暂且不要去管这个城市 , 让我们去更远的地方。 ——《马可波罗游记》,转引自勒克莱齐奥, 2011 年 8 月 17 日下午,上海书展 1 为何要抄绘城市? 2 如何选择抄绘的城市? 3 如何抄绘选择的城市? 4 工作进度安排 1 为何要抄绘城市? 城市规划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可以被粗略地分为两个部分:客观性的和主观性的。前者包括城市的起源、运作、衰败的客观事实的描述与解释,例如城市建设史、城市地理学这些课程,有大量的信息讲授;后者包括对于城市的美学、伦理学式的价值判断,这是借助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等课程,在一种虚拟实践的过程中,更多地让同学们去自我发掘。 其实前者的客观化,与其说是一种事实,不如说是一种愿望。知识必须通过和主体结合才具有“意义”,主体对于不同理论流派具有不同的倾向性,这一倾向性既是情感上的,也是认知上的,基于知识本身和主体的契合程度。(例如有人愤青,看城市社会自然偏向卡尔·马克思的冲突范式,有人安稳,则可能更喜欢马克思·韦伯式的功能范式。) 所以主观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和至关重要的。 那如何实现主观化的体验和认知呢? 一种可能的方法论是,先分立,再融合。并且重复这一过程。 所谓分立,在于区分主观与客观,作为理论概念建构在头脑中,以期基于此对于外部世界与自我进行分类。只有分类,才能更好地区分不同对象,进而把握不同对象的特质。先去进行客观地和主观地双重分离认知。 但其实所谓分类大多荒谬,但是是一种“必需的荒谬”。也就是说,分类是一种认知的方法,被分类的对象们其实不一定能够被真正严格区分。分类是为了把握认识对象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让分类成为可能,也让对象在对象们整体中的结构性作用得以展现。分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这其实是一种“假装客观”和“假装主观”的认知方式。 所以第二步要打破分类,将主客观的认知一体化。也就是说,将之间假装客观和主观的方式彼此交汇,让客观对象被主观化。 这一过程的方法在于“个人化”,关键在于“判断”,其结果是让客观对象具有“意义”。 “个人化”的意思是将对象们以个体为核心,或者假设一个核心,建立一个接受与认同程度的排序体系,哪些是你所接受、认同、喜欢的?其标准是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标准。 “判断”的意思是对于对象的取舍。取舍之间最大的难题是选择的不确定性。你不知道选择的后果,但你又必须去承担它。 “意义”的意思在于,让对象对你产生功能与作用。对象不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以一种内在的方式,参与你的自我建构,是你的身心的一部分。 抄绘城市就是这样的一种将城市作为客观对象,然后“客观对象主观化”的尝试。在分类与融合之间,在“个人化”、“判断”、“意义”之间,进入、体会、认识、描述乃至解释城市,同时理解自我。 2 如何选择被抄绘的城市? 如果,你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而你的体力与财力让你只能再去一个城市, 那么,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 如果,你有兴趣、资金、人才与时间能够兴办一所大学,让青年们有一个挥霍青春的地方, 那么,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 如果,你预先能够知道,某次邂逅会遇上此生最重要的爱人,你可以选择邂逅的地点, 那么,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 如果,你在某个晚上突然厌倦了当下的生活,只想背着行李马上离开, 那么,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 当然,以后答案都可以选择去农村而非城市。但是我们的课程逼迫我们必须选择一个城市来抄绘。那么,你会选择抄绘哪个城市? 你可以用直觉、梦境、偶遇等种种非理性的方式来选择,非理性一直是很好的方法,它自由而充满创意,特别是女性往往擅长于此。但是其问题是,你往往无法说服别人。文学可以自 high ,而城市规划必须说服外部对象。 如何建构理性的选择过程? 我们依然回到最初的框架,在客观性的和主观性的分类方式之下,其实有无数的可能性: ( 1 )主观性的理由(基于个体成长经历和文化体验所选择的城市): A 生活过的城市 B 旅游过的城市 C 他人提到的城市 D 书中读到的城市 E 文体偶像(著名人物)的城市 F 美梦(出生、死亡、爱情和生活)的城市 G 噩梦(出生、死亡、爱情和生活)的城市 H 专业教育中作为典范的城市 I 儿时憧憬的城市 J 著名事件的城市 …… ( 2 )客观性的理由: A 生态的城市:(美国)伯克利、(德国)埃尔兰根、(上海)东滩、(河北)曹妃甸 B 历史的城市:(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云南)丽江、(山西)平遥 C 设计创意的城市:(意大利)米兰、(美国)纽约 D 宗教的城市:(沙特阿拉伯)麦加、(以色列、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E 规划的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巴西)巴西利亚 F 城市设计的城市:(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 G 建筑的城市:(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芝加哥 H 宜居的城市:(加拿大)温哥华、(澳大利亚)墨尔本 I 城市更新的城市:(法国)巴黎、(意大利)博洛尼亚 J BRT 的城市:(巴西)库里蒂巴 K 工业的城市:(德国)里尔、(美国)底特律 此外,还有 “ 文学之都 ” 、 “ 电影之都 ” 、 “ 音乐之都 ” 、 “ 设计之都 ” 、 “ 媒体艺术之都 ” 、 “ 民间艺术之都 ” 和 “ 烹饪美食之都 ” …… 其实也就是结合你自己的特征与爱好,然后寻找对应的城市,或者去了解你想象中的城市,去看看它们是否符合你的想象? 愿你们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梦想之城。 3 如何抄绘所选择的城市? 抄绘城市是一种高度疯狂的行为。城市这一尺度,远远超过了个人理解与掌握的极限,试图以神的视角鸟瞰、理解与掌握这个城市,无疑是一种羁越的行为,对于身体的天分、头脑的容量和认识世界的能力,皆是如此。 一如城市规划这一人类行为本身。 在学习建筑学之初,我们就抄绘了好像是彭一刚老师的建筑设计方案,那是一个对于双重转化过程的初次体验,因为建筑与图纸之间的、彭的图纸和我们的图纸之间的转化,我们笔下的线条,似乎有了神奇的力量,让书写与绘制过程,仿佛联系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一样。 图纸的绘制,和地图的绘制一样,是以一种图例的方式,将被绘制的对象,根据地图观赏者的需求,进行简化和缩小的绘制方式。 和抄绘城市的主题结合的话,这里有三个要素: ( 1 ) 地图观赏者的需求——观赏者有什么样的需求? ( 2 ) 图例——图例如何体现城市的主要要素?图例如何满足观赏者的需求? ( 3 ) 简化——构成城市的元素有哪些?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哪些是重要的? 让我们以( 3 )、( 1 )、( 2 )的方式进行阐述。 ( 3 )简化 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 然后,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描述城市; 然后,在每个学科内部还有不同流派,其视角也有差异; 然后,不同流派中另有不同学者,其法各异; 然后,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思想时期, 然后,同一时期有不同文本…… 好吧,我只是想说,似乎每个人都声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 所以,每一个与城市设计相关的文本,都展示或者隐含了一套自己描述城市的方法。 这一套方法从词汇的视角去阐释的话,包括: A 名词 有哪些东西在城市中存在,而且被作者从无数对象中找出来,进行特别的定义和描述?这些名词和其他人的名词是否存在借用关系?作者为何选择这些对象单列出来?为何用这些词汇去描述它们? B 动词 这些名词如何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城市的各个方面(空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整体?这一过程中的变化是什么? C 形容词 / 副词 这些名词是如何被形容的?名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呢?那些动词的过程呢? 作为结果的城市,被怎样形容? 这一不同词汇产生,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就是简化。 基于此,整体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城市景象,从一种公共性的对象,被不同的作者以不同的方法肢解,重新组合,成为个人化的简化的对象。 ( 1 )地图观赏者的需求 城市被简化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是基于城市规划的专业视角来简化的,更直接地说,我们的目的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一个城市,更进一步地说地话,要说明,什么是一个好的城市。 什么是一个好的城市? 这在根本上是一套价值观的问题! 评判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A 美学价值——美的城市 B 认同与归属价值——识别与认同的城市 C 经济价值——资本与土地利用有效率的城市 D 公共生活价值——营造优质公共生活的城市 E 基本生活价值——衣食住行便利的城市 F…… 西特的城市设计,重视的是美学价值;凯文林奇的五意象,注重认同价值;阿隆索的竞租曲线,强调经济价值;杨盖尔的交往理论,凸显公共生活的价值;而基本生活,衣食住行,那更是最基础的价值观。 什么样的城市,是一个好的城市,这一大的标准建立之后,就是分解为不同小标准的过程: 什么样的城市有美学价值?——轴线、对称、均衡、细部 什么样的城市有认同与归属价值?——区域、边缘、通道、节点、地标 什么样的城市有经济价值?——商业、工业、住宅、农业各自的分布 什么样的城市有公共生活价值?——多样性、小尺度、灰空间、人性化 什么样的城市有基本生活价值?——居住、游憩、购物、医疗、教育 ( 2 ) 图例 那剩下的就很简单,图例将 1 和 3 联系起来,对应着现实城市与抽象的价值观,用城市的要素体现价值观,将价值观落实到城市实体空间之上。 图例当然要具有自身的“象征性”、“易明性”、“简单性”等特征,以简化的和个人化的方式,将“市民”的城市,转化为“作者”的城市。 怎样抄绘城市,其实可以被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化的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这是抄绘城市的工具,一方面是客观化的城市物质对象与物质之上的其他附着物,这是抄绘城市的对象。寻找图例与绘制图例的过程,就是两者的融合。 然后,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循环往复。
个人分类: 装X|672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6 20:40 , Processed in 0.02380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