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6-27 14:41 |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辟谷
|
本帖最后由 万里风中虎 于 2011-5-29 00:04 编辑 ) P! R; Y2 x& e$ `
8 E, u5 E* I- X
大概是从两年前,我极力反对以财政信贷双扩张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制造业危机。
1 {5 ]" H, Q s$ A. O, Q# X# Q7 @% E2 s+ s$ p) s
我以三国演义中孔明如何给人治病为例,说明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结构失调制度失灵的国家,必须循序渐进地解决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而不是饮鸩止渴地滥用猛药。) M) a7 f s7 L5 F, P( C3 M
$ S5 Y8 @& m' G( m3 G
以现今中国官办经济(或兄弟竞争/地区竞争)倒逼中央,中央以通货膨胀和削藩来应付一切的体制下,十几万亿的财政信贷资金和过低的利率最终会形成低效率的基建投资,高昂的房地产价格,V形反转的股市,无心生产的制造商,疲软的外贸和癫狂的投机客。$ a. \+ a' F" l I5 X
; w, v8 A: k$ @# s$ U$ [
民众在一场以拯救人民为名的, 轰轰烈烈的救市以后,丢了工作,少了储蓄,赔了股票,套住了房产,最后连大蒜都买不起了。
# W) m5 U( j% H, c# r8 ]7 o
$ z9 }4 h; i$ k而那些本该政府来管理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失业保险,环境污染等等至关重要的,可以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帮助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部门,却一如既往地嗷嗷待哺,有效供给不足,有效投资不足。" i: w# ]* w5 k& P; J2 I: h
5 Q' H1 {7 j, v! J' E' }6 c短暂的经济繁荣是政客们的金色降落伞,却把民众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
' C$ d9 [/ N6 ?% E8 t' T0 m$ R2 |' A- C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危机呢?
. n! x2 g8 h9 S0 l
/ T6 H# U) K a9 e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史,总结一下我们的成功经验,以及我们是如何陷入到现在的危机中的。
+ Z0 q# e& }: [+ n1 _, E) u: F. h1979年后中国的崛起得益于三项制度创新:% \8 d; G8 V/ c& Y) ^/ I6 h
! P. z$ d) ]% G+ e
其一,给民众以自由。* `4 u/ y; B$ [6 b7 W& d8 r
: f% v" j Z8 k! r
其中包括家庭联产承包制,国企产权改革(包括股市的产权流动),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移民和弹性的工资制度),对外的自由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进出口许可制度,出口退税补贴和对美元固定汇率制度等)以及允许对外商本地投资的优惠(FDI)等等。
4 J8 X# M( `: y0 F9 G# z, k% C
6 R! \; n- V+ K. {4 h5 I这些制度创新的结果是繁荣的出口导向型外贸和旺盛的私人投资,这种经济景气一直到2005年为顶端,可以说达到了“齐冠带衣履天下”的地步。/ Y0 b5 ?( [8 K. B* e8 X) u
1 V' d$ n# r- d' o6 u2006年下半年(所谓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开始滑坡,出口开始停滞。消费和私人投资随之衰退。中国的经济危机在2006年底就已经开始了,到2007年已经非常严重了,只是大家被资产泡沫所迷惑,以为还在增长。所以, 大家在2007年底看到了股市和楼市的大崩盘。% n7 ~( u# f$ f3 L( A; b
6 F8 t$ L s. ` k; j& r而此时,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没有全面爆发。6 e u; b% d3 ^ ?& [5 n' b
' y/ q: _+ `# T5 j( N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危机更早,而且必然持续更长呢?简单地说,就是制度创新枯竭了。更简单的回答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复辟。而束缚我们经济发展的官僚体制,买办资本和权贵资本相互勾结,在勒杀我们的制度创新。
: O8 O" d5 H+ q% M* F7 g: Y
, X# O$ r' P) `) X. i7 w v$ H! r+ |其二,增量式改革。
4 x% Q) A2 f; E7 L9 _9 e* ^% F; z" }4 A4 n- p
中国的成功得益于增量式改革。
+ q8 m# o# i8 v: W% Z8 a- n; L- E. [
前车之鉴,在我们的北方邻国所发生的休克疗法,把中国的利益集团吓着了。为了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我们的改革是在不触动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新增经济为目标的改革。9 h, [7 t! g! _* ~. [
! L: v1 @2 L# h我们的改革不是以彻底改造封建官僚体制,权贵社会等级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平民民主权利为基础,立法司法行政和一党独裁相分离的法制国家为根本目的变法,而是以局部改革吏制,打击贪污腐化,鼓励地区竞争,消除党内山头,消除地方诸候巩固王权的新权威主义。
. _ u- M! f6 _: \9 m q7 c/ }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候而少其力。
9 l2 Z2 i. Q( `2 y6 p' @8 c+ j' |, n- d* p$ k- m, s3 Z
也正是这种不彻底地改革,维护了中国政局的稳定,我们的经济才在官僚们的允许下得到了发展。中国的改革是不彻底的改革,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改革。所以,越改革就越需要改革,越需要改革就越需要政府的权威,永远没有尽头。3 I5 H# j3 Q/ @! T8 K& x
1 {3 X0 U$ d1 E4 P
可是,你不触动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并不意味着利益集团不触动你的核心利益。也正是这种不彻底地改革,固化了利益集团的边界,使得我国的经济制度日益僵化。终于在2006年,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动力最终枯竭了。2 d, R: B; C7 r+ M; T
2 Z& S# o4 a# Z
现在的中国就类似于战国时的齐宣王后期,文治武功的力量都用尽了,积累了大量财富,却无力限制权贵彻底改革制度,那就只能等着万国联手来伐,分享盛宴。
2 K& t1 |+ U4 b8 @0 v) y" z
# y* i3 @% D( A- P, ~: T其三,有效的宏观调控。8 ^% b% w1 Z& Y1 N, t( s
; A# X& T9 X( L/ o. P1 j6 N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使得我国的经济始终是官办的范围内的鸟笼经济,飞不出政府的手掌心。这就带来了政治周期的大幅波动,而这种波动又带来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 A/ M) k6 e: X& @) Q2 ~3 w7 W' ?6 q6 r; {' Y# e3 N. Z- {
在2005年以前,有效的宏观调控对于抑制通货膨胀,解决就业问题,加大出口和促进消费和投资是有一定贡献的。
* z4 O" V7 @9 W/ U/ I; [0 d8 w a. _) Y0 U. B% z# |& f
但是,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导致了财政信贷扩张和紧缩的交替出现,和对地方诸候经济的激励和打击交替出现。这就要求中央有权威,掌握大量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 [( [9 n, k" U6 b2 o2 {6 U" c! W/ ~0 O1 ^/ u
以削藩为目的的分税制就这样出台,杯酒释兵权。( u1 e" w: L. H; ~
! t; M6 ~! Q: }- n4 @2 V而弱化的地方"吃饭财政"根本无力实行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为本地居民带来充足的公共产品。
: \& }8 D. k" n, k1 t* s
+ k& V& U9 }& U' [. W地方干部要出彩,要得到提拔,就要变"吃饭财政"为"建设财政",为后面的"土地财政"(刮地皮炒房产)打下伏笔, 也是现在房地产紧缩政策的基本背景。! _; i6 J' J" Y4 q" K$ _, B+ F
0 e1 |/ y, ]3 t
所以,宏观调控是伴随党内派系崛起和衰落的节奏进行的。很多地方诸候进京前都是地方保护主义者, 进京以后,摇身一变就成了国家民族主义者。- f/ X R0 K/ W& `7 N
4 V1 ?% C2 s& F k r
正是这种地区竞争中的胜利者,不管是用何手段(非法金融,走私,反黑还是出卖国家利益)换取的地方经济繁荣,都成为进入政治局的晋升之资,是党内党,派内派崛起的前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地方干部无不效仿之。成王败寇的短期行为,最终使宏观调控成为政治周期的工具。( e5 I6 b/ {& U; F4 F- b# ^5 W
9 j( [- d0 g c- s/ L8 D/ g7 O8 F: n从以上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国内制度危机,而不是单纯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我国从上到下都需要深刻和全面地反思,从全局上改变现在不利的态势。要解决这些问题,决不是再发十几万亿的货币就可以的。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只是权宜之计。而对于还有政治生命的领导人,或者说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子子孙孙都安全富裕幸福的普通中国人,一切都还是刚刚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
% H+ J. r5 V7 C( f+ J/ } h# S: |# r& z5 |8 G3 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