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84|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普知识] IPCC这六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14:06: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9月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一工作组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草案最终稿。报告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气候变暖仍然在持续,气候的变化程度要比原来了解的更不乐观。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给出了人类活动有很高信度(大于九成把握)是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的结论,新的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极有可能(超过九成五把握)是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 E) o1 E: K# X. K2 D
    5 u8 n1 ~+ P' {$ N* H- Z% |2007年IPCC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与此同时,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生效,关于温室气体进一步减排的国际谈判开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由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直接关系到各个国家的能源政策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媒体高度重视。虽然IPCC给出的结论核心部分在科学界内部没有争议,但是反对IPCC的声音很快就在媒体上占据了很大的位置,各种阴谋论也随之而来。公共媒体上纷杂的声音至少给普通人一个相关问题在科学界仍然很有争议的感觉。$ H. A8 X% k) c

    3 D' y4 z2 H: W) k+ Q& CIPCC给出的评估报告实际上是一份科学文献综述,覆盖很广泛的领域,很多领域人类刚刚开始研究。这些领域往往有缺乏足够数据、研究方法仍然在发展等问题,使得评估报告的一些细节在科学界内被质疑。这属于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没有任何一条质疑能够动摇IPCC最终给出的综合结论。不过这些科学界内的正常讨论被一些媒体拿出来放到公众面前,加深了民众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结论未定的印象。这些争论与一些人想象的其实很不同。比如对于北极海冰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第四次评估报告过于乐观,实际情况要更加糟糕,北极会更早出现无冰之夏;比如第四次评估报告忽略了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融化的影响,考虑了这些影响以后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变得更加迫切。这些质疑内容也都被纳入了新的评估报告中,所以才有了气候变化比原来预料的更加严重的新结论。真正有价值的疑问出现在对第二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喜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的一个错误引用上,IPCC意识到问题以后立刻纠正了错误,同时对所引用的文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选用标准。
    ; S, H! t' R% t* V( h! b
    $ a$ B  k- `, }% H5 \: Z对IPCC报告最不利的事件发生在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大会之前几周,一个重要气候变化研究组的大批电子邮件泄露,一些文字被反对方断章取义,指责全球变暖本身就是编造的。虽然后来经过严格的检验,这些泄露的电子邮件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研究者伪造数据的证据,也没有发现任何的行为不端,反对方的指责完全是故意误导,但是却给随后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造成了足够的干扰。而且这个事件的调查和澄清并没有被广泛传播,以至于今天还成为反对者的话题。6 J, l# ~# u3 }  k& [2 N! M
    # M$ K( I( B6 L4 O, L( [
    这些邮件中让反对者利用的最关键的一句是关于短期内气候变暖减缓的讨论。从1998年开始,持续了多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趋势的确减慢了。尽管刚刚过去的三个年代每一个都创造了人类有气候纪录以来的平均气温最高的纪录,但是一种声音忽然响了起来,就是全球变暖即将要到顶点,甚至有了小冰期即将到来的预言。在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中观测到一个速度减慢,既有可变化即将到达高点的可能,也可能仅是一个短暂的缓冲,究竟如何发展应该根据观测到的各种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来推测,需要数据支撑。但是反对方仅仅随便在气温变化图上画了一个曲线,就给出了一个气温即将下降的暗示。这个做法本身并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却在媒体造成了足够的混乱。在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公开前的政府审核中,就有政府代表提出了这个问题,最终的报告中也加入了对于短期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解释。事实是气候本身的年计变化非常大,从1998年到2012年,平均气温升高是每十年0.05摄氏度,低于1951年以来的每十年0.12摄氏度的升温幅度。但是如果分别从1995,1996,1997年来数十五年,每十年的升温趋势就分别是0.13, 0.14和0.07摄氏度,由此可见年计的气候变化对这个趋势的影响。而且研究者已经知道1998年是厄尔尼诺现象非常强大的高温年,选其作为起点很不合适。
    2 t! _% I# [' }5 S
      p( S# u; V6 ?" P' E- m8 @# f过去的几年里,反方一个很不合理的推测都能在媒体里面掀起波澜,而正方的解释往往传播不远。这个现象并不令人奇怪。虽然关于IPCC的阴谋论在媒体上时有所闻,被扣上了种种奇怪的帽子,但是都缺乏证据支持,而反方的金主却已经被揭露出来。就在IPCC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时候,一个叫做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的组织就出价每人一万美元外加路费来号召科学家进行对这个报告的批判。英国卫报曾经披露,2002到2010年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附近的两个基金会出资超过1亿美元资助位于世界各地的人士进行反对IPCC的相关宣传;2012年媒体披露出位于芝加哥的The Heartland Institute有在学校推广气候变化仍有科学争议这一观点的计划。 这些可能只是保守派反IPCC行为的冰山一角。" ~' @6 j6 S# ?/ e
    ' x/ L- T- {; \) ^) U3 o1 T
    更早的时候,由一些能源和汽车大公司资助的全球气候联盟早在1989年成立之初就在资助反对IPCC的研究和宣传,但是在相关科学研究越来越清晰之后,各个大公司意识到结论已经不可能改变,纷纷退出这个联盟,在公众面前改变了自己在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立场,导致这个联盟在2002年解散。不过按照一些披露的信息,个别的大公司仍然在暗地里支持反对方的活动。* x% t, `2 R+ r; Q

    . K% p9 O8 k" w4 @6 a) V, e5 g0 g9 Q: q第五次评估报告同样遭到了反对方的攻击。虽然攻击的内容基本上都有科学解释,很多都是故意误导,但是媒体信息的混乱仍然给人造成这个问题有争议的感觉。争吵仍然在继续,但是留给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如果短期内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仍然无法达成协议并实施,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很可能会比19世纪末高出1.5摄氏度以上,甚至有高出2摄氏度的可能,而21世纪以后温升仍然会持续,温升对地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我们很可能会给子孙留下一个不大一样的地球。; b' U$ X6 }3 a5 b6 p! a
    ' |9 J" Q2 p: w8 \7 p+ W5 u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36 收起 理由
    老兵帅客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九九 + 4 谢谢分享
    洗心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雪个 + 10 谢谢分享
    河蚌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7 20:4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方解石 于 2013-11-17 20:49 编辑 * C& l! ?0 x+ s* L  S4 [. C2 x9 [, q
    * `5 D* A# B$ L, g$ d1 A
    从海洋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对全球变暖的观点持谨慎态度。
    8 `% z" U$ ~' z4 C! e5 }9 q. V- D  M  U' N  t' R0 a
    北极好像是去年冰盖面积非常大,多年未有过。我们边上的胶州湾也未发现有明确升温的记录。不过国内的记录时间比较短,不足以说明什么。
    3 L9 K1 g0 ?+ O) Q; l( r* _7 ]6 O1 B* e5 D2 p4 K4 K+ f$ ^  e; Q5 n
    我只不过是持谨慎态度而已,仅仅是谨慎,我希望能看到这个领域更多的、更长尺度的科学研究结果。# R, ~1 _$ p" w% k" o7 O' v

    4 W( `* f  d% U& V仅限于此。我们国家除了气象站之外,科研项目总是短时间尺度的。让人难以把握概况。当然我也支持减排,但是我也支持更深度地去理解人、地球和宇宙环境之间的关系。' V% N2 F) [" f5 M: a; W% Z: p

    " Y2 _' x6 y' E# T$ x2 p8 s+ f9 e, J2 T% j& X!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20:5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橡树村 于 2013-11-17 21:47 编辑 * ^0 p  a9 B. Q9 `) F
    方解石 发表于 2013-11-17 20:48
    . v5 {  j' x. k, `& [8 E从海洋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对全球变暖的观点持谨慎态度。
    - E' H! v. I7 H, I+ O% X& j! x; W. V0 A. @+ X- j# J6 w
    北极好像是去年冰盖面积非常大,多年未有过。我们 ...
    6 l' V6 o3 A. H  I
    8 d9 M# o, M# M
    这些数据都能查到的,特别是北极冰面数据,公开的资料。你既然在这个领域,动手查一下不难。
    , t9 S0 _; u+ N& Q$ {
    0 }8 N! b$ M% [# d对一些热门话题持有观点却只表达疑惑而根本不去查看相关资料不是个严谨做法。
    8 m( A. X; S% q. T4 \) g9 ]. P' b# _' m2 Q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21:0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橡树村 于 2013-11-17 21:28 编辑
    2 W+ K( E" z! a7 e6 q
    方解石 发表于 2013-11-17 20:48
    $ g( }& M* k; L1 w9 W5 h从海洋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对全球变暖的观点持谨慎态度。2 e) v4 o7 [* }3 g/ n

    6 J, D% O* |9 ]6 U7 O北极好像是去年冰盖面积非常大,多年未有过。我们 ...

    - |2 x6 d  F3 E4 [5 L
    : k9 j, p" i% \& E) }3 y  u, H这是2012年全年平均与1951-1980年30年平均的比较。海洋数据使用的数据库是NCDC/ER_v3b,地表数据使用的数据库是GISS。从这个数据看,中国的海洋地区有0.2-0.5摄氏度的平均温升。这是目前气候研究使用比较广泛的数据,具体如何得到的我就不清楚了。
    1 h) b, z* y( k- a% H7 K  u' e/ H/ d: z
    5 w& j- m% T9 X8 u% g: |
    + a! Z) c0 D! I( T# {
    5 l- a; M! B4 g& W: J+ `如果与2001-2012年的平均数据比较的话,是这样的:/ m6 _' ]1 g* V0 h# t3 D' A: C

    0 E' ?4 ?! N. n8 ] & t; y1 q# v5 u/ \  F: P: l
      H# u) Q( N0 s3 F: r4 ^$ v, a
    与1981-2012年平均比较:
    2 w% r- t- b# ^- k) J' Z
    ! F( x5 ~( y; B$ q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11-17 21:08:28 | 只看该作者
    人类一百多年的不完全观察,研究气候这么长跨度的宏观问题,靠谱吗?呵呵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21:16:45 | 只看该作者
    方解石 发表于 2013-11-17 20:48
    3 g- V# p! C1 ?* b从海洋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对全球变暖的观点持谨慎态度。4 W) ?5 W6 |5 f, l3 G9 L
    ( n! D9 ~, D8 {( P9 z" ?* r
    北极好像是去年冰盖面积非常大,多年未有过。我们 ...
      e8 }5 f9 l: B+ g6 G! ?
    北极海冰数据。来自AR5WG1报告的第四章。$ m( F6 s4 f7 y. [1 \
    # G% s( P2 g  p2 _

    ; a9 _: s1 B/ a3 l" 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21:18:43 | 只看该作者
    金陵集庆道 发表于 2013-11-17 21:08 + B% m; s' v6 D  J$ ~
    人类一百多年的不完全观察,研究气候这么长跨度的宏观问题,靠谱吗?呵呵 ...
    3 W8 b. A6 K$ X% o
    是否靠谱要看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所使用的数据来源,和时间跨度没什么关系。
    7 ?, e5 ~' B6 X& b3 |6 M$ l, r; H  n5 S! }" u, \8 Y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11-17 21:21:28 | 只看该作者
    橡树村 发表于 2013-11-17 21:18 & E  n1 A2 B# A% D& K8 i% [- {
    是否靠谱要看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所使用的数据来源,和时间跨度没什么关系。7 a: v: X, Z/ f9 F+ F# o

    8 h3 m( s( N6 l/ U# W% o$ ?4 H ...
    * J4 ^- u$ |1 L8 i: P, e
    呵呵,气候专业毕业的?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6-3-29 00:17
  • 签到天数: 14 天

    [LV.3]辟谷

    9#
    发表于 2013-11-17 22:18:52 | 只看该作者
    谢村长,Mark一下,供参考。
    ( Z4 p$ u: u# z2 R1 @自私的说一句:我还是希望温度略微的升高一点点儿的,小冰期啥的就别发生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22:24:02 | 只看该作者
    Erastus 发表于 2013-11-17 22:18
    # f* V  Q7 D& N% \谢村长,Mark一下,供参考。4 y7 i: e- [9 D- ?9 U( n
    自私的说一句:我还是希望温度略微的升高一点点儿的,小冰期啥的就别发生了!{ ...

    . o+ O; R0 M) J7 y适度温升其实整体上是有好处的,不过幅度大了就不好玩了。' {8 w) U1 y2 W8 I; {; C* R) o

    8 ?# m7 v) t( f. x7 A5 k# I! R- _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6-3-29 00:17
  • 签到天数: 14 天

    [LV.3]辟谷

    11#
    发表于 2013-11-17 22:32:10 | 只看该作者
    嗯!
    3 x  x8 a6 t. \" D9 u0 A' f本来就是多事之秋,来个小冰期就麻烦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11-17 22:59:14 | 只看该作者
    橡树村 发表于 2013-11-17 22:24 : H2 _6 C4 M% s, ^
    适度温升其实整体上是有好处的,不过幅度大了就不好玩了。

    ; [8 E2 ?7 D' I3 E0 Q8 @' B7 ^求科普:适度温升在整体上是有好处的。0 e! `; Z# F% e# m! d
    ) v3 `( l% ~# a7 a
    现在不都是担心温度太高吗?为什么适度温升是有好处的?我想这个温升最终也应该是有限度的吧。这么说来是不是有个“最适宜”的温度?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23:03:18 | 只看该作者
    南京老萝卜 发表于 2013-11-17 22:59 % I0 t; @* f, q/ E
    求科普:适度温升在整体上是有好处的。
    6 Q1 S1 I2 ~3 f) p- e4 S: `" x$ C1 Q6 z
    现在不都是担心温度太高吗?为什么适度温升是有好处的?我想这个 ...

    : Z: u2 I! j: O目前的温升幅度或者略低一点的幅度还算是好的,适应成本比较低,益处略多,特别是对中国好处对于坏处。
    ( Q  A1 ^% g/ f, v4 {* B7 q! t: Q' u$ r. s
    不过进一步温升就不好玩了,气候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加带来的副作用最近几年已经体现出来了。; N4 u6 ^1 P4 `4 ~

    $ O  W" W* Z* _) d) o一般认为与19世纪末期相比,1.5-2摄氏度的温升人类是可以从容应对的。超出这个幅度应对成本就太高了。8 j* \" H1 ~5 ~! ~6 T2 R+ O0 L

    ( [' i  ]; L+ I8 D! ~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11-17 23:40:37 | 只看该作者
    Erastus 发表于 2013-11-17 22:18
    4 H7 Y5 j' h1 ]$ d* q0 F- F' `0 M谢村长,Mark一下,供参考。) L3 s; j# b6 D0 Y1 N8 D
    自私的说一句:我还是希望温度略微的升高一点点儿的,小冰期啥的就别发生了!{ ...
    ( Y; j& B; V9 |( P& p- e9 z
    这个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人类文明因为第四季冰川而诞生,未必不会因为第五季冰川而毁灭。有谁规定人类这个物种会永续下去?呵呵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6-3-29 00:17
  • 签到天数: 14 天

    [LV.3]辟谷

    15#
    发表于 2013-11-17 23:4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rastus 于 2013-11-17 23:50 编辑
    " @' h( R+ L, ?+ j5 E2 E- h% k8 T; ^/ `, x2 z
    太远大,仰止了!+ P) A' z3 q* p; j; A. r4 j
    额就是为了点小钱钱啊,人类,人类是什么玩意儿?0 h  K  |( D$ [8 \4 P3 v# e( q
    * M5 V8 S/ j( G0 J1 B+ T8 W! S
    PS: 抱歉了,村长,点错了回复!
    9 }6 `3 e0 c" w3 ?1 M; u' ^2 v) _4 S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6-3-29 00:17
  • 签到天数: 14 天

    [LV.3]辟谷

    16#
    发表于 2013-11-17 23:51:21 | 只看该作者
    金陵集庆道 发表于 2013-11-17 23:40 ! k( f, C# @2 \9 k2 _
    这个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人类文明因为第四季冰川而诞生,未必不会因为第五季冰川而毁灭。有谁规定人类 ...

    . l$ H8 c: Y  @0 }太远大,仰止了!
    + s- ^# l5 J/ E& J0 g& J6 \4 t额就是为了点小钱钱啊,人类,人类是什么玩意儿?

    点评

    现在谈气候,就是在谈生意。呵呵,谁会在意南太的小岛?  发表于 2013-11-17 23:53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11-18 00:04:34 | 只看该作者
    橡树村 发表于 2013-11-17 20:57 9 I9 U8 j. O3 _" A- S4 O
    这些数据都能查到的,特别是北极冰面数据,公开的资料。你既然在这个领域,动手查一下不难。
    # L0 }* I/ S4 `! ]7 l" ]1 {4 h& g* P, a
    对一些热门 ...
    2 b6 U+ l# A8 [  x( }& r; U3 L
    ; O4 W; d0 E4 T0 X3 X  C1 ~1 n
    北冰洋冰覆盖的数据是上次听一个报告听到的,是今年2013年的极地年会,在合肥中科大举办的。但是具体是谁讲的却记不清了,这个图也没有出现在会议论文的那些摘要里面,材料太新了,估计现在很难找。他引的是2012-2013年冬季的图,我的印象非常清楚,但是对具体是谁的ppt我却不敢确定了,因为他ppt我没有。; d9 n& W4 r6 Z/ @

    ' w' r: s/ f6 v3 y% h- Y/ i我不算是在这个领域。。。只不过是因为我的研究领域,长江口区域,表温和底温的变化幅度经常不一致,而一般说海洋温度大部分指的是表层温度。当然,和大气互相作用的主要是表层海水。胶州湾的数据是胶州湾生态站20年做的,其波动有点象一个正余弦函数形式的波动,并无明显上升。因此给我的感觉是这个问题可能更复杂。具体图应该在我一个师姐的博士论文里面有。但是那个师姐我并不熟悉,属于我老板因为人情招收的学生,我试着明天去数据库里搜下她博士论文看看。
    , E* c3 b8 p$ u: h) ?; v8 q8 k6 s0 k; d2 {& v1 ~/ M
    我就是觉得现在的时间尺度还是有点短,而且一些研究陆地生态学的提出中小时间尺度的波动,什么七十年之类的,降水和温度都提出了这种短尺度的波动,所以我觉得这种30年,甚至100年的升高降低,可能还是有点短。我持谨慎态度。
    $ C2 Z! k3 n0 k6 C5 o: O+ p# G- Z  V/ `0 f4 o# |4 j" Q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0:15:17 | 只看该作者
    方解石 发表于 2013-11-18 00:04
    3 [$ V0 j4 T8 A; }, D$ N北冰洋冰覆盖的数据是上次听一个报告听到的,是今年2013年的极地年会,在合肥中科大举办的。但是具体是谁 ...
    7 }/ D8 Z$ v9 ^- I  ]* M+ l' k
    12-13年冬季北极海冰是最近几年最大早就是公开的消息,也有相应的解释,能查到,而且能够归因到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本来指的就不是全球所有地区在任何时候都在变暖,而是指的因为平均温度升高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局部地区得极寒气候。
    , d6 y' x) k/ @# ]% j
    0 j% H& B! {+ ^) q  |报告里面有关于海洋的专门一章,里面考察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的角度不少,可以看看。比如不同深度的海水内能变化,酸化问题,海平面变化问题。多个角度之间的内容是自洽的。我记得是第三章。0 N+ G  U& r0 W3 l8 r% S

    ) V" w8 Z! o5 e; J% n陆冰海冰的内容是在第四章。, t# H# `- R  [; \0 F

    . k& i& b* d5 C: r4 B# m- E3 h' e* N8 m$ W! W# q1 d

    0 O9 x4 M/ A: q% e, s2 l) a
    0 j* B2 E3 `7 s0 t
    % Q: Y' g! j9 C- p

    点评

    那我去读读~~~长江口的表底变化不一致大体上是由洋流变化造成的,可能不能用基于均匀海水的内能变化梯度来推导。  发表于 2013-11-18 00:43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1-16 01:26
  • 签到天数: 781 天

    [LV.10]大乘

    19#
    发表于 2013-11-18 12:52:00 | 只看该作者
    正好橡树村又发了很强理论性的帖子,我也借这个帖子请教一下:( p; F% q9 G$ H
    1.目前地球就是在一个冰川期结束的过程,过去的几万年地球就是不断的在变暖,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人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呢?
    / M9 z: U% `# j2.IPCC明显混淆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比例,人类活动因素确实在过去100年里突飞猛进百倍千倍的增长,但由于这个基数非常小,即便增加了万倍也不能喝自然因素相提并论。通俗的说,一个小小的台风就可能蕴含了极大的能量。(假定一个成熟的台风在半径为60公里的范围内风速平均为40米/秒,维持这样的大风所需的能量约1.5×1012 瓦特,相当于全球发电总量的一半)' v/ |: u! O9 \3 v
    3.利益集团因素:诸多证据表明,IPCC越来越多的收到利益集团的控制,(这个也很好理解,没有免费的午餐,IPCC也是要吃饭的)比如说碳税的依据。但希望大家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这些。我自己就是不全信,但很喜欢读取其中的观点,毕竟IPCC里面还是有很多纯做科学工作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2-1 00:01
  • 签到天数: 2488 天

    [LV.Master]无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3:2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橡树村 于 2013-11-18 13:56 编辑 ! C9 {2 H( q, l3 A) J( g; |" G* `9 K% O
    这是马甲 发表于 2013-11-18 12:52 ' e6 T0 Q% W/ X) W9 R; e
    正好橡树村又发了很强理论性的帖子,我也借这个帖子请教一下:
    5 R: p. F/ C, I8 ~1.目前地球就是在一个冰川期结束的过程,过 ...
    * m- D- |: V+ b/ U
    . l9 l1 n. ~9 D: }, A+ J
    地球不是在过去几万年以来一直变暖。现在的这个间冰期开始于一万多年前,早已经过了最热期,从大约三四千年前开始,地球处在这个间冰期里面的一个相对寒冷的阶段,当然这个过程中仍然有波动,有所谓的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一般认为到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人类活动的影响虽然已经能够对气候产生一些影响,但是程度不够,自然影响仍然是主要因素。人类活动能够对全球平均气温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影响要等到二十世纪后半期,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甚至最后的二三十年。0 j" {- }0 E" x3 j3 s, J

    & A- k, u% l- ^7 ?. q0 y第二点,温室效应的相关物理模型很清楚,有兴趣可以去看相关推导,影响幅度是超出了你的想象的。你这里的错误理解在于认为是人类活动释放的能量导致的全球变暖。这是不对的。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的增强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大气内的温度分布发生变化,使得热量更多向地球表面分布,从而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这个物理模型非常清晰。
    ! z( G% M3 b7 b' k  x; A" f1 V6 P% J6 K- I% N5 i

    2 q- g' T6 h3 O! }& D第三点,科学有其自身的判断标准,对于客观研究,判断其是否可信看的是其使用的论据和推理过程。对科学研究的批判也需要使用科学的标准,即使你知道对方屁股有问题你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反驳对方,否则这个反驳没有科学意义。而且,IPCC是联合国机构,世界绝大多数主权政府参与,报告也需要相关各国政府审批。把IPCC想象成一个可以被收买的机构,有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机构,只能是对IPCC完全没有了解。IPCC作为一个机构并不进行科研工作,出的这个报告也只是个科学文献综述。即使你对这个机构进行科学综述的能力有怀疑,那么大量的科学文献在那里摆着呢。要说世界大多数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都被收买,那你可能真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干这行,又有多少人盼着自己发现些与主流研究结论相反的结论而成名呢。( M7 W& C2 y* }9 \# j

    & q6 I* @( z& P' i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4-16 23:28 , Processed in 0.07464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