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潮起潮落 于 2013-6-10 11:32 编辑 / c0 M- u7 ?1 [! {3 H
6 L# h) {9 j* Z- z0 q 2 N, J5 C& y$ N6 S ]
冷战时期,尤其是1980年代,美苏核潜艇水下对抗相当激烈。
, G- ?' ~/ r7 k$ i" F; E8 F5 y% Y5 @+ a6 q* B% v9 f+ N( i
2 n- m; b+ ]- ~+ ?不是冤家不聚头——聊聊潜艇撞击事故(水下撞击事故) & O" E% h- F5 h: J
4 Q- [" h7 U. T+ x5 c) H
4 w* z; q9 E% G4 b* F相对水面航行、潜望深度航行撞击事故,总体讲,潜艇水下撞击事故比较少。如前所说,在水下航行的潜艇,水面舰船想撞也撞不上了。毕竟世界上潜艇数量数得过来,即使敞开了撒到茫茫大海去,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想撞到一起都不容易。此外,由于各国潜艇活动海域关系,又大大地划出去一块,减少了很多水下碰撞事故。比如法国、英国的核潜艇不会去太平洋、黑海、波罗的海活动,因此与其它国家潜艇在这些海域撞击的概率为零,亚洲国家的潜艇也不会跑大西洋溜达去。
& A1 j& |: N/ S8 K' N! G
* v5 q; J3 a, X! E3 |. Y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少不等于没有。大致归纳一下潜艇的水下撞击,应该有如下几种情况:意外碰撞、故意撞击与水下触礁。4 ]- D0 Q6 p, Z* |3 P! T
6 t/ H" P0 _. v5 W* P5 {( ^6 N
9 ~ v) [% F/ X" r$ x" S1、意外撞击
8 M" N! {4 K7 C5 {- M2 Z& n0 d- r$ w8 O/ c9 @
意外碰撞好理解,潜艇在水下就是个瞎子,全靠被动声呐侦测。若对方噪音小,或海洋背景噪音太大,淹没了对方潜艇噪音,或战场环境很危急,两艘倒霉的潜艇恰好航线、深度交集,相撞将难以避免。最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2月,英国前卫号与法国凯旋号水下相撞事故。
& V( V3 L* {6 W: M5 n8 q- L8 s4 v; o! O' m2 S; J5 ]) h
有一点一定要搞清楚:这两艘艇都是弹道导弹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乃国之利器,出海时一向溜边儿躲着走,不会去主动追踪其它潜艇的,追踪不明潜艇是攻击型核潜艇的活儿,SSBN不会去干狗捉耗子的事儿。$ h7 j7 _, y5 y E, x4 M4 \9 h
( D2 U( Z2 o; G# K% L3 h
出事后,英国《卫报》曾就此调侃:“好消息是,此事证明英国核潜艇确实难以探测;坏消息是前卫号太难以探测了,以至在大西洋和法国核潜艇撞上了”。 卫报报道' k6 c$ r6 w P: j
9 Q; s. q9 e: L3 m. \* Z* _9 ~
' y2 [' o& O9 B! a' P![]()
& s) X. l$ j; c# h6 F$ ~+ w# J' G% P法国报纸关于这次撞击事故的报道,我怀疑报纸照片是资料照片。9 S5 K I! k* L0 R
; g0 O: p9 R, b0 A( }+ h" k法国人比较搞笑,撞完了都不知自己撞了啥,法国国防部说“貌似撞了一坨水下不明物体”。直到英国人跟法国通报,他们才知道咋回事儿。据说法国潜艇撞得比较惨,艇首的声呐导流罩都撞烂了,花了一大笔维修费。英国前卫级的造型,威猛有杀气,看上去比法国凯旋级坚固结实。6 h* c# K+ ]/ c8 x, w4 C
5 b" X. P& l$ m6 M! f( \
这次撞击就属于典型的意外撞击,报道称它们的水下航速都比较低。换言之,都处于低噪音航行状态。为避免暴露,SSBN游弋基本都是这个状态。法国人一向特立独行,不肯告知自己的活动海域,结果两国核潜艇活动区域叠合了,发生碰撞是早晚的事——当然话说回来了,与老谋深算、阴险毒辣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打交道,留点心眼儿本身也没错。英国佬给法国人使狠招儿也不是一回两回了,用太祖的话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啊!& J: X: ]1 o) Y, v, [
- F, T, }8 i9 p- e {' N
题外:个人感觉英语国家相互间合作相当好,一旦有战事,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统是同仇敌忾、共同对敌。举凡一战二战朝鲜越南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莫不如此。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真是不假。就美英的核潜艇来说,他们协作配合一直不错,美英核潜艇经常在北冰洋海域展开联合行动,最著名的例子是俄库尔斯克沉没事故。当年俄海军搞军演时,美国、英国都派了核潜艇在军演海域执行情报搜集活动。此外,两国还经常在北极搞联合反潜演习。4 q9 l+ F8 `: V2 @* V9 p
, ~. b1 p2 Z8 q
% x8 A1 _" X8 c" } ; f4 i9 k. J' j* a' S4 X7 j
狼群战术对潜艇的战术配合与安全航行要求很高,遭遇反击四散逃命时意外相撞当是大概率事件。
( P" M6 q( Q. W2 x% l6 K, D* I$ h, F ?
说完最新的潜艇水下意外碰撞,再往前倒到带:个人估计,二战时德国潜艇保不齐会发生水下碰撞。须知,狼群战术对潜艇的战术配合与安全航行要求很高,加之盟军反潜战相当凶悍(最著名的要算“黑色五月”了,1943年5月,盟军在一个月之内,击沉德国潜艇41艘,击伤37艘),U艇在夜间袭击船队时一般采用水面追击与攻击方式,但遭遇护航舰反击时,是要潜到水下躲避攻击的。四散逃命难免会手忙脚乱,U艇全副精力左突右冲地都用来躲深水炸弹了,因此意外相撞的可能性相当大——德国潜艇数量实在太多,若一艘一艘地查对,工程太浩大,我只好偷懒瞎猜了,欢迎熟悉二战潜艇战的高手提供真相。
2 q6 s$ B/ q; M7 l) S3 v- N0 }% d+ b
下面咱就按真发生了水下相撞往下说。6 c5 t" h4 l5 `& z( f, x
" X" B c' L# q, B3 h% h
那时潜艇水下航速都不大,加之电得省着用(满电全速开,顶天了跑不到一个小时),轻易不敢开全速,自然撞击力道也不大(当然,艇体也单薄,抗沉性不好)。有没有过水下相撞不好说,赶上寸劲儿肯定也能撞沉(418艇是现成的例子);即使撞伤了浮起,也肯定被盟军击沉;若不浮起,只好掉到极限深度以下,被大海压个粉身碎骨,结果还是一样。死人不会说话,德国艇员怕是没机会说出真相了。
5 v+ [7 W6 A8 Y. {, ~4 G! G2 Z6 H4 t0 R, Q# U
* w5 d) g* ?$ q4 g# T8 e
2、水下撞上障碍物 % g1 {9 @( O& [" f* I: T r
" T$ c. h- _; D: {8 l+ }. U' w1 U# ~$ Q: v+ r
说完意外撞击,再说水下撞上障碍物。
& j* `+ e% W z, j; E/ S) P1 X" ~$ y- Z/ O8 s4 R
撞了沉船、触礁都属于这类。触了历次战争中遗存的水雷不在此例,纯属活该倒霉了。二战后,有些国家的舰船、潜艇因不明原因失事,战时布设的水雷是重点怀疑对象。) D" ^0 p! T+ e
6 ? i, E; f3 P3 i
每年世界上发生的船难不少,许多船难会导致沉船,因此国际海事组织、航运组织会发航海通告,报知沉船位置等通报。此外,还有历次大海战被打沉的舰船也长眠水下(所谓铁底海域)。在演习中投放、但因种种原因未爆炸的弹药(鱼雷水雷航弹之类)也存在这个问题。
4 L$ l+ J2 D& q9 X0 \2 s5 R5 L! N/ Q/ \# d1 Q& t& D8 b
; \8 n0 [5 Z2 s5 V# I![]()
0 @* w6 J; z* L7 |) K- h1 P9 X: u一艘正在作业的海洋科考调查船 $ } B/ N* T4 B5 w
) y( |1 }1 Z8 l) I. c3 s) k9 h
大海茫茫,海流洋流不定,沉船会被海流裹挟下挪动位置,因此不是所有沉船的位移都会被发现并被探知的。在自家近海、航道附近,尚可通过探测(印象叫扫海)等手段及时发现沉船变动情况。但若是在别国海域,有的国家由于没钱没技术等因素,没有能力探测这些水下的妨碍航行的危险物,潜艇若是在这些国家周边海域活动就有点悬了。! H9 V! G! X8 [# c0 d f0 y+ t
k" M, k5 d- t8 k
此外,在敏感海域,出于军事保密需要,很多自己知道的水下障碍物是不会对外报知的,比如布设的水下监听基阵这类高度敏感设施。上个实例:2005年,俄AS-28号深潜救生艇在堪察加维护这类设施时,就被电缆之类的缠住,差点没能回来。由于距“库尔斯克”号潜艇失事事件没几年,俄政府担心再次救援失败民意对己不利。万般无奈,只好请来美国、英国联手救援,但水下监听基阵的位置无疑是暴露了。在苏联时代,碰到这种情况,请对手来救援想都不要想。这些艇员注定是要被牺牲的,跟“库尔斯克”号一样。
5 F; z- T# P& Y, ^, g9 f' c& u0 ^, u
% a& p( U) P0 t, {) I2 x! d! T8 ~, P. |2 w' X6 N% \9 _9 o
![]()
' l Y8 O- ]) O7 r7 ?7 a5 {. K8 O" Z由于海洋地质情况复杂,地质运动会导致海底地貌发生改变或隆起,若是没有察觉或忽略,潜艇很可能就撞上去了。2005年1月。美国“旧金山”号就在水下航行时撞了海底山,艇首被撞了个稀烂,艇上出现严重人员死伤(1死23伤)。撞成这种程度,看来该艇当时航速相当大。* H8 ]. m) W; a, Y8 E
0 D* u" Y1 q5 D6 F5 c2 w2001年2月10日,美国 “格林维尔”号核潜艇在进行紧急浮起演练时,把日本渔业实习船“爱媛丸”号(500吨)撞沉事故,则属于不太偏门的潜艇撞击事故类型。可见,在某些情况下声呐可能探测不到目标,或声呐兵有疏漏,导致撞击事故发生。
0 y5 D& @$ A; }" \! g- E2 C# p0 ^- r5 a9 a6 x5 v [
也不是所有发生类似撞击的潜艇都能走运,1988年10月,在秘鲁近海,秘鲁一艘潜艇与日本渔船相撞后就沉没了。还好失事水域水浅,有21人从水下脱险,但有29名艇员遇难。7 i' x. P$ U% K5 y+ }2 R
/ \- |% q7 I) \% I9 M J. \5 U+ B2 ?; F
码了半天字,发现前边写复杂了。其实在自家门口熟门熟路的海区,潜艇触礁搁浅的事儿就很多。比如2010年10月英国“机敏”号核潜艇在苏格兰搁浅。随便翻翻旧账,美国潜艇这类糗事儿也不少:1986年3月,“格瑞恩”号SSBN在爱尔兰海域搁浅;一个月后,1986年4月,“亚特兰大”号在直布罗陀海峡搁浅;一年后,1987年4月,“丹尼尔•布恩”号核潜艇在在纽波特纽斯搁浅,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故不少。水面航行或熟悉海域航行尚且如此,在不明水域发生水下碰撞,更是想躲躲不掉。+ Y8 D) z. Y3 w) H3 Y. g0 o
' }9 g- h# u: Z8 k t9 G( G, W
潜艇服役期在20-30年左右(日本海自的潜艇是16年),碰撞剐蹭很难避免,只不过轻重有别罢了。打个比方吧:一辆车开上20-30年,谁敢保证该车不发生碰撞剐蹭?你不撞别人,备不住别人撞你;路上井盖没了,土方车遗撒的碎石烂瓦;人、动物突然蹿上马路……,这些糟心事儿开车都可能碰上,遇上了算你倒霉,所以有些事不是赔上小心就能避免的。
) |3 i/ [7 M) z0 M p5 K, r8 p: R
; S" V# K/ z- f& A
3、水下故意撞击——“疯狂的伊万” 8 e+ {/ Z- P$ L+ R' d
' x A1 _2 L8 y- L/ H
, j% \" ~! f, h/ y# } 7 N4 o. o1 d# d( Z3 I
感人的照片:向老兵致敬。俄罗斯是个尚武民族。) {' Y, x% a/ F g7 ]( l+ c6 @
+ f6 @$ O& a; O/ X0 I
4 Z. ^! f) R7 Q疯狂的伊万大概算是另类撞击了。俄国人性格坚硬,爱以硬对硬。动作粗糙、刚猛、毫不在乎、猛冲猛打是俄国人的特点,根子上与他们的民族特质、文化有关。网上有人称俄国人是战斗民族,真是一嘴中的:)
, ?; G! a! b1 Q0 H) X
A6 s2 F+ q% p$ X公开出来的水下故意撞击发生过几起,都与苏联/俄罗斯潜艇有关。苏式核潜艇为双壳小分舱结构,预备浮力大,抗沉性好。加之坨大,因此在水下对撞时,对手可能会艇毁人亡,因此心理优势在老大哥一边。其实老大哥在撞击时还是粗中有细的,从未发生过苏联人用排水量小、结构单薄的常规艇去水下对撞的事儿。列宁说过“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有看过《列宁在1918》这部老电影的吧?呵呵)。2 b Q y( u2 _) g
3 m) s& h! t; \0 G
* [& N6 Z' O7 V" {, B9 w& ]9 m6 F![]()
- R# F7 _+ I+ Z& |, q一架日本百式司偵撞击B-29,马里亚纳群岛,1945年。日本武士道讲究个“七生报国,一死心坚”。
0 C- t. F# n+ w8 }$ |2 m! K# _; [6 F
+ L4 D0 L! ~ G+ x0 f说到故意撞击,二战时的日军也很猛。但撞击与撞击不一样,日本人是抱定决死之心干这事儿的,叫“七生报国,一死心坚”,于是找死成了第一要务,活着回来都不好意思。苏联军人不一样,讲究战术、技术,用较小的损失,消灭敌人或制敌于死地是第一位的。这里引用一下camper兄的撞击是俄军标准战术动作,可见苏军/俄军的刚猛的撞击行为绝非艇长头脑发热、意气用事,撞击已经写入苏军/俄军的战术条令里了。苏/俄陆海空、防空军都有过撞击的例子。2 h% c$ [3 M8 e! d
: q% ?/ ^1 }! h
最著名的水下撞击例子是1992年2月11日,北方舰队的塞拉级K-276号核潜艇撞击美国“巴顿. 鲁日”号。
8 X/ D8 s7 R# P+ U: I
% s: }0 C/ T+ }8 B0 P6 Y每种潜艇都有特定的音响特征,这种特征又被称为“音纹”,而收集“音纹”就需要抵近跟踪收集,然后据此建立音响样本数据库。不论是平时还是战时,这种数据库都是极具价值的资料。这种情报收集工作具有很大风险,尤其是跑到人家领海,一旦被对方发现,遭受攻击的风险很大。冷战时期,美国潜艇经常跑到苏联海军基地附近进行情报搜集工作,目的是获取对方的“音纹”、了解对方的反潜侦测系统以及反潜战术,苏联亦然。冷战结束后,这种情况仍然延续下来。这艘美国潜艇是在执行类似的间谍任务。+ i4 X4 d/ r! U& b: Q! r9 f
, q2 K! F* Y$ t7 t6 k/ m, O* P; z
“巴顿. 鲁日”号跟在刚出港的K-276号后边,以与被追踪者保持着相同的航速。塞拉级是苏联第三代SSN,声呐系统比较先进,且其航行噪音较低,所以这艘美国核潜艇被K-276号发现。这艘俄潜艇掉头向“巴顿. 鲁日”号冲了过来,两艇发生了水下相撞,K-276号舰桥前端被撞烂,美国潜艇耐压艇体遭受重重撞击。
" c$ w6 \) p' i# |" G0 Y. q D* a& I# w8 Z o9 Z* d0 C
; h8 x! @+ D- ^; _0 `5 s3 k
1 p8 Q7 b# S3 O. I, @
K-276舰桥被撞瘪,但撞在这个位置并不致命。. J& w; H; K6 N- M& W' a
) d; I7 E# j( t8 V; I* I$ ?( ? r$ i1 W- p, ^2 q$ n7 u6 J% @
# [- J! ?+ O: J% N9 k3 c" P8 ^
撞击示意图。美国潜艇“巴顿.鲁日”号已经侵入苏联领海。) Q- p* S! L0 ^8 ]+ p% g
2 ~# y' l) x) M' n- M8 }/ i! @
% B$ o7 G9 D1 `指挥台围壳是非耐压艇体,撞在这个位置并不致命,但耐压艇体遭受如此撞击是非常致命的,“巴顿.鲁日”号被撞得实在太狠了,三年后不得不退役。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K-276号修复后虽历经了苏联解体带给它的种种磨难,仍然服役了很长时间。今年吧,俄海军准备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估计还能服役很长时间。' A% F/ F w" v
* W! R. C! {0 A1 ~' d6 N
被撞伤的美国核潜艇从水下逃离事发海域,美国艇长的操艇水平、应急处理能力、艇员的损管技能堪称精湛,这个得赞。洛杉矶级的安全性设计也相当赞。( q& C" Z# R, ~) w, G9 |& {, s" K
" W7 Y l3 }# ?9 p- E L
- L2 Y3 _9 }$ R. Z! T4 p
0 G; @, G* u! n: A3 l% H
Tautog号的餐厅,摄于1970年,撞击后的一片狼藉可以想见。 a/ ^* \0 J8 p2 n2 p0 u! [
0 J, |4 {6 W2 _, X! {# X
在好勇斗狠的水下对抗中,还曾发生过苏联核潜艇把美国“隆头鱼”号(Tautog,有更地道的译法么?)核潜艇指挥台围壳撞毁的事儿。这事发生在1970年6月20日。# r/ u8 b/ D) n! b$ \1 g3 S
; x& e8 V1 W0 d$ b曾在“隆头鱼”号退役艇员开的网站看过。据介绍,苏联K-108号潜艇(E-2级)凶猛的撞击,把“隆头鱼”号的休更人员从铺位上撞飞,罐头、餐具则四下纷飞。美国潜艇上伤了不少人,潜艇也受损严重。
$ e, y& k! t( m: V6 e% W" k' R/ H% c; `' q4 w+ v( J
在水下撞击中,苏联也并不是总占便宜。1986年10月,苏联K-219号(Y级)发现被美国潜艇跟踪,跟踪它的是“奥古斯塔”号核潜艇,于是掉头撞了过去。两艇碰撞后,K-219号发射管里的导弹(液体燃料)燃料泄漏并发生爆炸,该艇立即紧急浮起。次日,由于拖带失败,莫斯科下令弃艇,艇员被拖船救起后该艇自沉。在115名生还者中,有3人伤重不治、11人终生残废。: G, V7 J. q: h% F4 C; C
9 j+ d; {6 F. F% h0 G1 ?. b8 |1 _
后来美国出版了一本关于K-219潜艇事故的书《敌对海域》,由美海军退役军官与该艇军官合著,序言中有一段乌龙文字:“K-219潜艇惨剧发生在冷战将要结束时,那时发生的许多事至今还是谜团,美国海军不肯透露美国潜艇在某些行动中的详情”。
8 Y9 P- T; o8 A. _( b
. `1 U( `2 Y, T4 e
0 N3 @* o! u& U8 ]9 }1 Z$ R. J![]()
. U& q r% J C3 h5 c$ ~80年代,苏联K-279号(D-1级)曾与一艘美国核潜艇发生碰撞,艇首撞瘪了一大块,看来撞击速度不是很大。还是与美国“奥古斯塔”号核潜艇相撞。
9 H# g, w/ E# F( R6 T" e- V
# x, @; \& ? l% ~' `在其前后脚,有艘英国核潜艇(忘了哪艘了,懒得查了)在北冰洋海域追踪苏联核潜艇时,也曾被大块头伊万撞伤。返航时特意选择夜间进港,艇首还用苫布遮盖,对外宣称撞上浮冰了。那时英国SSN个头小,一旦与苏联核潜艇碰撞,吃亏的肯定是英国人。5 r- d) u B4 H
a9 E9 O. m# p' K* ^, E
除了艇与艇撞击外,1983年,还发生过水下的苏联核潜艇(K-324号)螺旋桨绞上美国拖曳线列阵声呐的事儿。美国正在试验最新型拖线阵声呐,一看这宝贝跟苏联潜艇纠缠不清,自是着急,一旦落苏联人手里,那可是重大技术泄密。于是派军舰把K-324号围了起来,叫苏联潜艇把拖线阵声呐交出来。苏联人也急的不行,螺旋桨被缠住了,潜艇在水上趴了窝,想跑也跑不了,于是急招本国舰船解围。双方对峙了几天,后来潜艇被拖船拖到古巴,那段线列阵声呐到底成了苏联的礼品,实在很值。) M& n) ]7 v( t4 S9 [& A
( s/ e& C7 y& S4 M
/ y4 S; G8 i% p/ C1 V0 L6 a
9 \0 p# C& f; O
0 \$ \) q0 A; b- W
5 l" _) k- u6 D+ u. D/ p
6 Y, y% G, c K% e! E- {3 ~ I'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