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新加坡的文化改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8-17 13:24 编辑

叶鹏飞:新加坡成功的底层逻辑


在华校还没有完全谢幕的个人求学时代,长辈对受英文教育的“读红毛册”华人,总有一股不以为然的情绪,不是蔑称他们“呷甘丹”(马铃薯的马来语,不吃华人米饭之谓),就是嘲笑他们“红毛直”,觉得他们说话行事直来直往,缺乏华人传统文化“为尊者讳”的委婉细致,彬彬有礼。

在如今华文教育退场,大部分国人都是双语制度产物的时代,于建国60周年国庆之际回看,“红毛直”或许并非缺点,恐怕还更贴近现代文明的道德标准,甚至还可能隐藏着新加坡建国成功的底层逻辑。

印象中,“读红毛册”的华人相对较少讲情面,最常听到的口头禅就是“law by law”(照章行事),黑白分明,没有拐弯抹角的余地。对于习惯“情先于理、理先于法”“见面三分情”的传统华人,这简直就是野蛮人行径。而且,不少“读红毛册”的同时也“呷皇教”,取英文教名,相信“天父”,坐实了“无父无君”的非我族类指控。当然,这不等于“呷皇教”的就不受华文教育——在华语之外,本地有一些教会还用方言布道。

应当说,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在名著《乡土中国》里所描绘的“熟人社会”——人际信任建立在彼此熟悉程度之上,社会秩序靠人情的“给予”“亏欠”等交易方式维系——同样能套用在南洋华人社会,早期的新加坡概莫能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熟人社会的规范和默契,便逐渐让位给law by law的红毛直。文绉绉地说,法治取代人情,成为各族新加坡人共同服膺的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新加坡已非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那样的“华人社会”,虽然华族占人口多数,但在精神上已经“呷甘丹”了。

经常语出惊人的已故台湾作家李敖,曾笑话新加坡人“笨”。借用中国文豪鲁迅的寓言散文诗《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或许会更容易理解李敖这一说法背后的逻辑。聪明人的圆滑,是在熟人社会生存且吃香的技能,是孔子一再告诫的乡愿。新加坡人不够聪明或者“笨”,是因为在法治环境里,是非对错都有公开透明的客观标准,不必根据人际关系亲疏而差别对待。所以,聪明人不容易占太多便宜,直来直往的傻子能够笨笨而坦然地生活,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社会,自然也容不下欺负奴才的主人。

到台湾旅行的新加坡人总会对台湾社会浓郁的人情味赞誉有加,虽然在这方面不如台湾,讲究法治的新加坡也并非六亲不认,冷酷无情,而更多是体现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客观精神。只要不涉及利益交换,特别是公共利益,本地华人社会基本的人情世故传统还是被尊重的,可一旦牵扯利害关系,新加坡人不分种族,都会本能地law by law,避免瓜田李下的质疑。这与华人社会“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人生智慧,无疑南辕北辙。

据称美国总统肯尼迪曾感叹:“成功有一百个父亲,失败则是孤儿”,新加坡的成功,当然包含各种偶然因素,包括对权力有着高度清醒分寸感的建国元勋,从政生涯始终高度自律,坚持法治精神。但《圣经·马太福音》也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成功的概率又非常小,国家成功的例子犹然。无论从各种经济、社会数据,以及移民流向,世界上成功富裕的国家寥寥无几,且都具备高度相似的特点:拒绝特权的法治。

换言之,新加坡赖以成功的窄门小路,就是坚持法治精神,且经过60年的软硬兼施,已经逐渐内化为国民特质。《圣经·马太福音》这段话所暗示的意义,在于人生失败的绝大概率,来自于任性放纵,为所欲为,所以必然引到灭亡;能克己复礼,才能找着致胜门路,引到永生。但胜利的诀窍尽管并不神秘,要抗拒欲望的诱惑身体力行,才是挑战所在。建国元勋持之以恒的法治精神,让新加坡人成为少数极幸运“找着的人”。

然而,找着门路这复杂曲折的过程,并非像今人想象的一帆风顺。虽然英国殖民者长期经营,奠定法治基础,但不是所有英殖民地在独立后,都能顺利继承衣钵。法治精神的培养和灌输,对新加坡占多数的华人社会,犹如一场脱胎换骨的心灵和文化革命,期间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惨痛代价,相信足以构成新加坡华社自身的伤痕文学。今日享受法治红利的非亲历者,或许很难体会当年在文化意识上蜕皮的煎熬挣扎。

由是观之,华社伴随各族同胞内化法治精神,或是解释新加坡成功的底层逻辑。台湾社会民主氛围更强,但法治精神较弱,所以台湾社会比新加坡有活力,但政治却相对不稳定。两相对比,或许更能看清其中要害。

至于法治精神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这恐怕需要一本书的篇幅来深入探讨了。

(作者是《联合早报》言论主任)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 ... 79?ref=home-opinion

==============

新加坡只是“华人组成的国家”,已经谈不上“华人国家”了,在文化和认同上,已经与中国的关系不大了。在某种意义上,新加坡或许是20-30年代全盘细化的理想结果:中学为表,西学为里。

也与20-30年代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一样:接受好的方面,忽略坏的方面。现在看看蔡元培、严复等对西学的理解,充满理想主义滤镜,与西方的现实并不符合,即使是当年的西方。

这也是西方人喜欢新加坡的原因:在这里,既找得到西方文明中正面的东西,又有“异族臣服西方”的优越感。

但我一直记得吉隆坡一个Grab(相当于欧美的Uber或者中国的滴滴打车)女司机对新加坡华人的话:狗眼看人低。

新加坡人确实有这个感觉:西人之下、华人之上,更在东南亚的蛮人之上。

华人感觉在东南亚土著之上,这是东南亚人排华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情节可能早就存在,但在二战后民族解放、民族平等的情节下,容易走极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分道扬镳,就是马来人拒绝接受华人少数的统治造成的,哪怕是选举上台、只在任期内的统治。印尼也是穆斯林国家,印尼穆斯林拒绝华人的政治领导,索性从法律上规定只有穆斯林能当总统,雅加达的华人市长日子很不好过。

Meritocracy是个敏感的话题。一味反对容易掉入族群政治的陷阱,一味追捧则可能多数人利益被少数人带偏。怎么办?西方的办法是分治,各人过各人的。在现实中,族群早就杂居,于是造成各种悲剧。

中国和美国都是某种形式的“民族熔炉”,但也有各自的问题。

这事真不好办。

呃,讲新加坡怎么扯到“民族熔炉”了?咳,新加坡不自诩“小民族熔炉”嘛,在这里,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在理论上平等,在实际上,好像华人和印度人比马来人“更平等”,否则也不会有新马分治了。

这与中国有关吗?有关。在任何国际冲突中,别指望新加坡站队中国,因为新加坡只是“华人组成的国家”,不是“华人国家”。这倒未必意味着新加坡必然站队西方。冷静、不感情冲动、law by law(其实这是奇怪的表述,英美好像没有这样的说法)或许意味着新加坡将根据自己的利益站队。说起来,这好像也没错。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39 收起 理由
喜欢就捧捧场 + 12
常挨揍 + 15
landlord + 12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25 19:5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筑基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44 | 只看该作者
    很早以前,公司里有个台湾同事,说起新加坡,满脸不屑,那是个国家吗?明明是个公司。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昨天 0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7-13 03:21
  • 签到天数: 3 天

    [LV.2]筑基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25-8-17 20:13 编辑
    据称美国总统肯尼迪曾感叹:“成功有一百个父亲,失败则是孤儿”,新加坡的成功,当然包含各种偶然因素,包括对权力有着高度清醒分寸感的建国元勋,从政生涯始终高度自律,坚持法治精神。


    叶主任在这里应该是自由发挥了肯尼迪这句“Success has many fathers, but failure is an orphan.”。原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争功诿过”。具体场景是猪湾事件搞砸了,人人甩锅,总统大人刚上岗就被摆了一道,憋了一肚子火,才说了这句话。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昨天 0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3 天前
  • 签到天数: 2140 天

    [LV.Master]无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21:17 | 只看该作者
    民族熔炉肯定谈不上。
    华人到东南亚,就在俩穆斯林国家基本保持了民族独立性,其他的佛教国家都融入当地了,哦,还有菲律宾这个半吊子基督教。
    大马则是翘楚,当年西马华人已经超过穆斯林,西马只好拉上东马沙巴沙捞月这些才把新加坡赶出去。
    就这样,大马的华校仍是最好的,也是最早采用简体字的境外华人群体(不知道跟马共有没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45 | 只看该作者
    常挨揍 发表于 2025-8-18 07:17
    民族熔炉肯定谈不上。
    华人到东南亚,就在俩穆斯林国家基本保持了民族独立性,其他的佛教国家都融入当地了 ...

    大马正是因为“穆斯林优先”才和新加坡的“民族熔炉”分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040 天

    [LV.Master]无

    6#
    发表于 昨天 22:28 | 只看该作者
    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大饭店当小秘书时的两位新加坡同事来了。一男,一女,两个都傲气凌人的。

    两个都是在看到听到我跟白人英语对话后,突然开始对我另眼相待。

    那时年纪小,只知道按照学校里口语听力训练的套路,在脑子里给这两位的口音归类为东南亚口音,口语发音接近澳大利亚但会在句末加一个"拉"。那时不知道的,是这样的文化和历史的背景,才造就了这样的为人处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5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就捧捧场 发表于 2025-8-18 08:28
    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大饭店当小秘书时的两位新加坡同事来了。一男,一女,两个都傲气凌人的。

    两个都是在看到 ...

    小五因为能和白人讲英语,瞬间“提拔”到和他们一样的高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040 天

    [LV.Master]无

    8#
    发表于 昨天 23:05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5-8-18 09:52
    小五因为能和白人讲英语,瞬间“提拔”到和他们一样的高度了

    借着休假八卦一下,男的娶了中国大陆的老婆,女的嫁了匈牙利外交官。

    两个人彼此还看不惯对方。

    两个人都试图让我转职去他们的部门工作,只不过男的一副我看得上你是你的福分,女的则诚恳很多,跟我慢慢聊了很久,仔细探讨了一番我的发展潜力和方向,以及她可以给我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说老实话,我那时差点儿就动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15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就捧捧场 发表于 2025-8-18 09:05
    借着休假八卦一下,男的娶了中国大陆的老婆,女的嫁了匈牙利外交官。

    两个人彼此还看不惯对方。

    哈哈,幸亏小五没有中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19 06:19 , Processed in 0.04450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