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 基于实践论的AI时代翻译之哲学反思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 o# m) s$ h0 L: e
    人工智能(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深度重塑世界,翻译领域,作为人类跨语言沟通的古老桥梁,亦身处这场变革的核心前沿。面对机器翻译(MT)在速度和覆盖面上的飞速进步——从日常交流到专业文档的初步处理,其效率令人瞩目,甚至催生了机器翻译后编辑(MTPE)这一新兴业态——我们不禁要提出更根本性的追问,以传递精深思想、承载文化重量为己任的哲学与学术翻译,其独特意义是否会被技术的光芒所遮蔽甚至消解?翻译,这一需要沉浸式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独特智力活动,其思维深度相较于原创性写作,应如何定位?在新技术语境下,翻译实践的挑战与价值又将发生怎样深刻的演变?; k1 U2 H+ m' ^
    3 [& J% t; k+ f$ e
    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不仅可以回望严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想,汲取其对忠实、通顺、雅致的追求精神,更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经典文献——毛泽东的《实践论》。从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的视角出发,为AI时代的翻译提供一个更为丰满、更具动态发展观的哲学论述。因为未来的翻译可能早已超越传统的人际范畴,广泛延伸至人与智能体、不同类型智能体之间,乃至人与各类智能机器的复杂互动。这本质上标志着人机交互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人类运用新工具、新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革命性跃升。其意义之深远,或许不亚于印刷术或互联网的诞生,堪称塑造未来信息流通和社会协作方式的新的文明演进节点。我们必须在这种宏大历史背景和哲学高度下,重新审视翻译的实践本质与未来走向。
    4 m1 f9 n/ A: q( A( V3 N; i, w6 j- n' U3 y% u1 `7 x
    实践出真知,翻译作为认识世界的能动过程与理性升华2 w: A* u* s8 N! I1 [0 t2 u
    《实践论》的核心观点在于揭示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认识的发展必须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并且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获得修正和深化,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需要。
    9 b' i2 L, f' }4 m& ], @
    2 U; k& e) k/ f) y" o7 p传统的人工翻译,其实践性的深度,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极其复杂和能动的认识实践活动。译者面对原文,首先启动的是感性认识过程。这不仅包括阅读字句、识别基本语法结构,更涵盖了对文本风格的初步感受、关键术语的标记、潜在歧义的注意、作者语气(如庄重、戏谑、批判)的初步捕捉等。这构成了对翻译对象“现象”、“各个方面”、“外部联系”的初步把握,是形成更深刻理解的基础。# n% @/ V& B" h+ s. z1 ]* x7 {

    5 u4 E$ `9 Q3 b$ n' M7 z/ C然而,感性认识本身是零散的、表面的。要真正“吃透”原文,尤其是哲学、学术这类思想含量高、逻辑性强的文本,译者必须投入艰苦卓绝的智力劳动,实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包括,深入研究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整个思想体系;仔细辨析核心概念在特定语境下的精确内涵,甚至追溯其词源演变;反复比较不同学者对关键段落的解读;面对文化负载极重、目标语言中难以找到完美对应物的概念或表达时(如古希腊哲学的“Logos”、“Eudaimonia”,中国哲学的“道”、“仁”),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审慎的术语选择;严密追踪文本的论证逻辑,揭示其内在联系和深层意蕴。这个过程充满了对细节的苛求、对模糊性的挑战、对知识边界的拓展,是智力上的“攻坚战”,最终形成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系统性认识。4 j( J/ @: S8 [: y" [
    , x& z: W4 f8 i$ o, v
    译者将这种得来不易的理性认识,通过目标语言“物化”为译文。但这并非认识过程的终结。译文的质量、其所承载的认识是否准确、有效,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这里的“实践”场域非常广阔,包括,读者的阅读理解反应(是否清晰?是否引发思考?是否存在误解?)、学术界的同行评议、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反馈、后续研究的引用与辩驳等。这些来自接收端的反馈,如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会反作用于译者,促使其发现译文的不足,反思自身理解的偏差,进而深化认识、修订译文(可能表现为再版时的修订、发表勘误、撰写译者注进行补充说明等)。这清晰地展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轨迹。9 Q1 l6 B. n- n  x
    1 W/ t5 g+ [& @& \5 l
    更进一步看,这种翻译实践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完成一次成功的语言转换。它承载着打破语言壁垒、传递异质思想、激发跨文化对话的使命。通过精确有效地传递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学术观点,翻译实践直接作用于目标读者的认识结构,可能引发新的思考、挑战既有观念,从而参与到更广阔的“改造世界”——特别是改造人们思想观念、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大进程之中。一部经典译著,往往能开启一个思想流派在异域的传播,影响几代学人,其“改造世界”的力量不容小觑。
    , M. o- O. j5 ?9 I" U* |9 B. U$ ]* U; Z
    AI时代的“实践论”,人机协作中的认知辩证新形态
    * i, M  K$ `' |! w1 H( f3 u5 B' ZAI的深度介入,并未废除《实践论》所揭示的认识规律,而是极大地改变了翻译实践的具体形态和要素构成,使得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动态的新特点。
    9 g: ~( E  V4 Z" b8 Y3 ~5 S; [
    / Y  f/ X) U' c# }- B+ w% e其中一个关键变化在于,AI的输出成为了海量且性质特殊的“感性材料”。AI翻译工具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海量的译文初稿。我们可以将这些机器生成的文本视为一种极其丰富、但性质特殊的感性材料。其“丰富”体现在覆盖面广、效率高,能迅速提供翻译实践的起点和参照系。其“特殊”则在于,这种材料往往是算法基于大规模数据统计模式生成的,它可能捕捉到语言的表层规律和常用搭配,显得流畅自然,但深究之下,常常暴露出对语境理解的缺乏、对文化内涵的忽略、对微妙情感和逻辑层次的钝感,甚至可能潜藏训练数据中固有的偏见。它如同未经加工的矿石,蕴含价值,但需要精炼提纯;又如一幅分辨率很高但可能失焦的图像,细节丰富却可能偏离了主旨。它为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素材,但也对译者的“洞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 R3 e! B$ S) t" Y/ z

      M" {% w8 Z4 z  Q2 `  ^在这种人机协作的新范式下,人类译者的核心价值,便体现在主导从AI提供的感性材料到高质量理性认识成果的关键飞跃,并运用能动的实践来检验、修正和发展这一认识上。面对AI输出,译者的首要任务不再是“从零创造”,而是进行更为严苛和精密的批判性审视。这需要调动全部的理性认识储备(包括深厚的学科知识、跨文化沟通经验、对源语和目标语的精湛把握、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去甄别AI译文中那些“看似正确实则谬误”的陷阱。例如,AI可能因无法理解多义词在特定哲学语境下的精确取舍而造成概念混淆;可能因缺乏对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感知而译得平淡甚至相反;可能为追求语句流畅而“磨平”原文中刻意设置的矛盾或张力,从而损害论证的力度;也可能无意识地复制训练数据中的性别、种族等偏见。这种批判,要求译者具备比以往更高的“火眼金睛”和知识深度。在此基础上,人类译者需要运用其“理性之光”,发挥强大的“穿透力”,去把握AI难以触及的“本质”与“规律”。AI的运作机制决定了它更擅长处理模式化、显性化的信息,而对于需要深度推理、移情理解、把握意图的深层内涵则力有不逮。人类译者则需穿透AI译文可能存在的表面化、同质化倾向,牢牢抓住原文的核心概念(及其在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位置)、论证的精髓(而非仅仅是字面逻辑)、独特的风格韵味(包括节奏、语气、文采)以及深层的文化底蕴。这需要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弦外之音”的敏锐捕捉力,去理解作者为何这样说,而不只是说了什么。最终,基于这种批判性分析和对本质的把握,译者对AI译文的后续处理,绝非简单的“编辑”或“润色”,而是一种高度能动的“再实践”过程,充满了基于深度理解的创造性转化。这可能涉及对关键术语进行重新翻译和统一,调整句式结构以更贴切地反映原文的逻辑层次或强调重点,补充必要的译者注来解释文化背景或澄清模糊之处,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完全重写某些段落乃至章节,以确保思想传递的准确性和文本的可读性。这是将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应用于改造(翻译)对象的生动体现,最终产出的高质量译文,是人类智慧主导下,融合了AI效率与人类深度,并经过实践反复打磨的结晶。3 P& l5 O! V4 e
    6 c0 x$ ~3 H; C
    与此同时,人机交互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认识实践形式。在与AI翻译工具的持续互动中,人类译者不仅在翻译文本,也在不断认识AI本身。通过观察AI在处理不同类型文本时的表现、分析其出错的模式、探索更有效的指令(prompt)方式,译者积累了关于AI能力边界、工作特性的新知识。这是“实践出真知”在一个全新领域(人机智能交互)的体现。而基于这种对AI的更深刻认识,译者能够反过来更有效地利用AI、规避其陷阱、优化协作流程,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这种新型实践,正在重塑译者的技能构成(增加了技术素养、评估能力、指导能力等要求)和认知模式。
    : \; O$ w- A* H6 p$ H+ F  P
    . @7 f$ n. z# c8 I2 j改造世界的新工具,翻译的未来价值、挑战与方向
    $ T& `' \- s0 W) h8 }1 w《实践论》明确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达到思想和存在的统一”,即通过认识世界来有效地改造世界。翻译,作为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传递信息与思想的根本途径,本身就内在地具有改造认知、促进交流、影响社会文化形态、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G* v) X5 D4 ?# z

    - T, Y/ ~# o+ X# {+ ?: R一个显著的趋势是,AI赋能极大地放大了翻译作为“改造世界”工具的潜力与影响力。AI技术的融入,使得翻译的效率和规模发生了指数级的增长。知识、思想、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正如石器时代工具的革新让人类得以更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AI翻译工具也极大地延伸了人类跨越语言鸿沟、整合全球信息资源、协调跨国跨文化复杂协作的能力。无论是加速全球科研合作的进程,促进多元文化间的理解与互鉴,还是提升国际治理和商业活动的效率,翻译(在AI的加持下)都扮演着日益重要的基础性角色。翻译已经事实上做的事情是“人机交互模式延伸,人类改造世界方式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正在成为新时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组件。
    ' S6 C- k: b! e# P; q1 q
    / Y' q5 j% T6 d然而,工具的力量是双刃剑,严峻的挑战在于如何确保这种“改造”的质量、伦理与方向。AI翻译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效率的提升可能伴随着思想深度的“浅层化”——快速产出的译文可能牺牲了对原文复杂性的耐心探究;规模的扩大可能导致文化表达的“同质化”——算法可能倾向于采用最常见、最“安全”的表达,从而磨损语言和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自动化处理还可能无意中放大和传播错误信息或固有偏见。因此,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确保这种被AI极大增强的“改造力量”,其结果是高质量的、负责任的、符合人类长远利益和共同价值的?
    * ?/ f; c+ {$ }, ^) i% a5 Z- i6 h$ B+ E# F% N' s" U! a  s
    这更加凸显了人类译者(或肩负最终审校责任的专家)的理性认识、批判精神、人文素养和价值判断在整个翻译生态链中的核心与引领作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AI提供的“可用”译文,而必须通过能动的实践,建立起有效的人机协作规范、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和健全的伦理审查机制。我们需要培养能够驾驭AI、同时坚守专业标准和人文精神的新型翻译人才。我们需要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找到技术赋能与质量保障、效率提升与深度维持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3 X9 o6 K# W- S$ W: M2 ?+ }! v0 I7 k' d3 c7 |
    结语,实践的深化、理性的光芒与未来的航向$ U! x  z, k5 e5 s7 J3 B
    " q1 ]1 s- e2 u. Q: n
    综合以上,从《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发展观来看,AI时代的翻译非但没有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反而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动态、也更需要人类智慧深度参与的实践与认识发展新阶段。AI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和海量的感性材料,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关键飞跃,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发现规律,并最终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无论是改造具体的译文文本,还是影响更广阔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任务,最终仍需由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强大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觉人文关怀的人来主导完成。
    3 J" b9 M7 \2 s4 \: n* q' f4 y
    ( X7 N) T' n) d3 Y" E, I8 J翻译,作为一种连接不同认知主体(人、AI、机器)、传递复杂思想、促进深度理解的基础性实践活动,正日益成为构建未来智能社会信息流通网络、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环节。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积极拥抱和利用技术力量的同时,始终坚守认识的深度、实践的严谨和价值的正确导向。这既是对翻译实践本身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也是对人类在智能时代如何运用自身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永恒哲学命题的深刻考验。归根结底,人类的智慧、实践的勇气与伦理的坚守,依然是驾驭技术洪流、塑造理想未来的那座最可靠的灯塔。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0 收起 理由
    indy + 10 谢谢分享
    mezh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4-16 20:03 , Processed in 0.03473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