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11-21 17:28 编辑 . r* U2 G0 s- z9 b% o* P- x& R" ~5 L
) d9 {+ p3 r n( ?095和096是传说中的中国下一代核动力攻击潜艇和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095、096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性能如何,设计、建造、服役情况如何,这些都是保密的,瞎打听那是白送50万的。事实上,095、096是否存在都不知道。这正好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为中国肯定是需要下一代核动力攻击潜艇和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
) s+ m4 d! u |! y( j# g) t$ _5 C2 A- S7 U# }. T/ D
9 v3 A8 j& D! d8 v
# y% W6 F7 B# v- H" I8 W
& r& n& i- z9 y/ i6 U4 H5 X093和094代表中国当前的最先进水平6 _/ n. ?4 D4 V: p3 D! }& f; d: Y
: U, J3 w% @3 j! O* b2 {核动力攻击潜艇和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合称核潜艇。在中国海军大发展的现在,这是显眼的短板。中国的核潜艇从091、092、093、094走到现在,发展是肯定的,但差距也是确实的。这与国力和技术水平有关。造高水平的核潜艇不光要有技术,还要有钱,中国曾经两者都缺。今天的中国与091、092的时代完全不同了,也比093、094的时代有了巨大的提升,095、096该有更高的期望了。- P1 v' z X5 Z D
- E5 [, Q( H% g! l3 k
传统上,核动力攻击潜艇和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是分别设计、分别建造的。前者强调速度和机动性,以鱼雷为主要武器,后来加上从鱼雷管发射的反舰导弹,以反潜和反舰为主要任务;后者强调安静和艇内容积,以潜射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以核打击为主要任务。由于核潜艇的隐蔽性和不易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中被摧毁,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通常用作核反击,而不用作第一波打击。/ i9 y" R: g3 x2 H
, X9 P8 e; N* \潜射弹道导弹要达到洲际射程,必然要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也需要一定的长度,需要大直径艇体。大直径的厚板要精确弯制不容易,但艇体的分段之间必须精确对接,艇体直径和长度越大,分段越多,难度越大,否则强度、水动力、水声性能都要受损。11-12米直径的艇体如果圆度偏差1英寸(2.54厘米),就可丧失30%的耐压能力。美国核潜艇用大直径单层壳,还真是技术和财力过硬的标志,别人玩不了,苏联是靠双层壳甚至多艇体来比拼的,英国、法国的单层壳的直径都要小、艇体要短。2 w! F/ @$ }9 \ }. l7 {
# P# r) Q; M c. K0 u- i大直径艇体的阻力大、吨位高,动力要求也高。好在大直径艇体也容许相对高大的反应堆,有助于使用噪声较低的自然循环冷却方式,所以大直径也不是没有优点的。大直径艇体还能容纳大型艇艏声纳。声纳和雷达一样,尺寸为王,换能阵大一号,比什么数字技术都管用。澳大利亚“科林斯”级在建造中增大了艇艏声纳直径,就是为了更好的声纳性能,但用力过猛,与艇体的衔接过渡不好,造成额外噪声,服役后才发现问题,后来在改装中增加整流罩解决。0 _ v& t" @1 Z4 [
, p8 W# z2 ~5 C# H
1 y4 a, M" k0 A2 i, ^+ p8 n! `: ]
与“俄亥俄”级相比,“弗吉尼亚”级和“洛杉矶”级都明显纤细,“海狼”级就要粗得多,3号艇(SSN23)还加长了- t1 C9 K/ ^ }
5 p# M7 n9 z5 R) }) t, r" g一般攻击潜艇使用较小的直径,降低造价,也有利于高速性,这样吨位也比同时代的弹道导弹潜艇低,动力要求也低。比如说,“俄亥俄”级的直径为13米,“洛杉矶”级和“弗吉尼亚”级就是10米。但攻击潜艇也有增大的趋势,“海狼”级就是12米。这是速度和静音都全面超过”洛杉矶”级的下一代,反应堆功率更大,但静音要求也更高,可能增加自然循环条件下的功率输出,反应堆的高度必须增加所致,同时艇艏声纳的面积也增加了超过40%,探测能力大大提高。
0 V$ v, g4 J# g' s9 Z0 n9 i
( V F! Z% x$ T“弗吉尼亚”级的成本降低了,但速度要求也大大降低了。“海狼”级的最高速度是保密的,传说能达到35节。“弗吉尼亚”级只说是25节以上,据报道实际可达28节。问题是“弗吉尼亚”级后来加长了一段,速度有所降低,但美国海军拒绝公布到底是多少。- f! M8 P2 {, x& {/ U, J- k6 D
# l, d' C. ^$ ^% \( S9 p- n- ?7 H8 n
7 V, i& i& Z- c: W前4艘“俄亥俄”级改装为巡航导弹潜艇3 v+ ]0 P# Y! s. p1 \5 e
" n! P* c J! B/ s: [
( A) G' v; w( T+ Z% L3 z大筒可以灵活发射“战斧”(“26”)、研发中的高超弹(“27”),高超弹将采用“通用高超滑翔体”弹头(“28”),助推器(“29”)的直径也是为大筒最优化的,可以一筒三发. @0 V6 x$ q- C
% Y# w1 {7 ]3 a$ V+ q“俄亥俄”级建造了18艘,但因为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美国只能保留14艘,最早的4艘就改装为巡航导弹潜艇了,原来发射“三叉戟D5”的大直径导弹发射筒的空间太大,就在这个空间里面塞进7个小直径发射筒,用于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每艘改装后的“俄亥俄”级可携带超过150枚“战斧”巡航导弹,这是很强大的打击力。由于潜艇神出鬼没,导弹可以隐蔽发射,比用轰炸机在空中发射还要隐蔽。
4 ^" O b' V/ W
; H' V; q, O/ I' X5 i这个设计后来演变为多用途大筒,大筒内可以装多个小筒,用于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或者其他导弹,也可灵活插入其他直径的发射筒,用于发射其他导弹或者无人机,更可以把整个大筒内部完整低空间利用起来,作为特种部队部署舱、潜航器发射和回收舱和其他特殊任务等。 k* ^) ^, o* R7 h/ y
: U$ h% K1 e' c! }6 c- q& t6 c
但这4艘“俄亥俄”级的舰龄已长。潜艇核反应堆基本没法延寿,美国海军又没有多余的弹道导弹潜艇可供改装,只有动“弗吉尼亚”级的脑筋。" M3 R" s9 T6 |0 ~9 q X
$ j2 C5 U/ Q* i6 ]% o2 S
( s3 {2 ?, ]: c4 ]: i/ ?+ q艇艏与围壳之间的2+2+4+4开口就是“战斧”专用垂发管# E% U* k- F" q' E
S8 E! Y1 Q8 \; R& A5 a
! e2 q8 t; M3 Y' X- n由于反应堆舱后牵涉到太多的推进机械,VPM在堆舱前插入
9 i3 g. k) x3 h
3 i5 F7 G/ a; J' d2 t
0 `# b' ^! \9 F! u/ {, Z: \8 [艏段的垂发管改成大筒,不过是6管大筒,而不是VPM的7管,声纳阵也加大了2 A: m7 F1 y' E1 b R& E( y
; @+ x8 x% ~4 `, z: l* o
8 t) M/ N# N- W J- H& y4 G' X
VPM也在艇背上拱起一段驼背,但美国海军赌咒发誓不影响速度和噪声4 W2 t8 `" K. u, z1 H5 l* b
3 B. h9 a/ R% I7 H' u) i* T$ N+ r“弗吉尼亚”级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战斧”巡航导弹的发射问题,基本型就有12个垂发筒,但远远还不够。潜艇在海上打完“战斧”巡航导弹后,还没法在海上补充,必须回基地补充,这就严重影响战斗持续力了。美国海军最后决定为“弗吉尼亚”级Block V增加一截25米长的艇体,带有4个大筒,最多可增加28枚“战斧”巡航导弹。增加的艇段称为“弗吉尼亚”级载荷模块(VPM)。7 Y7 Z0 K7 Y, D9 g1 \0 j. k! e8 I, w
" A5 I8 w) B" v L+ M! y. ^! g单纯为了发射“战斧”导弹的话,“弗吉尼亚”级的10米直径够用了。但考虑到大筒的其他用处,尤其是发射较长的高超弹的能力,VPM的高度还是增加了。另外,VPM在艇中段反而尴尬。这里是艇体主体单层壳的连续圆柱段,但大筒必须穿透安装,肯定要突出与单层壳一点,然后外面再用耸起的整流罩蒙住,整流罩上还要开口和加筒盖,使得大筒实际上有双层盖。这样,Block V不仅明显加长了一段,还有显眼的驼背。驼背与单层壳之间是淹没区,实际上相当于双层壳。美国海军声称速度和静音没有受到影响,但除非美国海军能改写基本物理,在同样的基本设计下,插入VPM还要不影响速度和静音是不可能的,认为速度和静音依然足够好是另一回事。
* a& ^* x( x" n9 o2 G& @
' N- [% E( A/ b8 z4 H: E4 R; A
1 {6 ^! I4 q9 I4 r d9 |
“弗吉尼亚”级艏段的垂发管在耐压壳之前,这段蒙皮不是耐压壳
8 Y- m7 w$ @% n1 j" C
+ Q7 G5 b# ^/ ^ x
5 C7 S% \" V$ Y可以清楚地看到,蒙皮下管口与管口之间是贯通的,每个垂发管除了外盖,还有半球形内盖,这才是承受海水压力的管口密封盖
: t0 c7 H7 x8 J; F' j- O _/ f3 X6 _% l0 X2 O5 ^' O7 e
& G9 |8 U" y r3 i% g/ c9 v6 X“俄亥俄”级的发射管也是这样的结构,可以看到管口之间是贯通的,也有相似的外盖和内盖结构
6 j' w; J2 f, K; Z9 _9 o1 r4 z3 b
不过“弗吉尼亚”级艏段的垂发管并不突出于艇体表面,这是因为这一段已经在耐压壳体之前,艏锥本来就是淹没区,这是美国单层壳核潜艇的典型设计。+ o3 t: u8 j3 w9 i+ V f
6 ?; i; V/ E' T0 M" e0 l中国由于潜艇技术差距,094具有明显的驼背。这是导弹发射筒大大长于艇体直径的缘故。据维基报道,“巨浪2”的长度是13米,“巨浪3”略长,但与13.76米的“三叉戟D5”相差不远。“俄亥俄”级的静音达到极高水平,部分原因在于艇体直径达到13米,差不多可以直接容纳“三叉戟D5”。但潜艇艇体直径少一米都是很显著的成本降低,在同样长径比时,增加艇体直径使得吨位成立方关系增加,而同样的速度要求下,推进功率与速度成2/3次方关系增加,所以“俄亥俄”级没有追求绝对没有驼背的理想直径,而是容许驼背最小,好比削顶的水滴形,最大限度地接近圆形。8 w. w! u. x7 x! r3 s
+ v8 K1 u9 d( y; ~! j同时,如上所述,垂发管的穿透安装决定了总是有一点驼背结构。只要足够小,足够流线,驼背是可以接受的。“哥伦比亚”级也有驼背,只是更加拉长、流线了,吨位因此增加,导弹数量其实反而减少了。) ~9 L- j7 X- ~) e; w% t. V: O# ^
/ ^# Z9 V/ t* g+ s1 l) c$ y: C2 q
! U; c; z1 U/ G2 f; c" o! q; U
艇体增大直径和驼背之间,需要折衷,既要避免成本失控,又要避免性能不达标! y8 q- t5 L7 {. Z; ~
& L6 a3 m2 X: E# R
- Q9 i; u- }4 H- u
看似没有驼背的“俄亥俄”级其实也有驼背,只是比较低矮、流线。“俄亥俄”级是单层壳,但驼背部份实际上相当于部份双层壳,整流罩是不耐压的8 } N6 c% \* J, G G5 O8 N
- ~, ~2 h# m7 `6 O0 ~
0 N+ w& p* o0 q8 z! ]- T: V' d“哥伦比亚”级也有,只是进一步加长、流线了,排水量也相应增加,导弹的数量反而减少了
- m6 n( w& u, I: d
# B# [ F: a( Q5 {% o1 l+ O
5 n% m8 L/ L0 }" U) z& C- O相比之下,094的驼背就要突兀得多,没办法,为了控制吨位,艇体直径小,长度短,导弹的长度缩不下来,只能这样
8 x/ s t/ G' s0 R0 s
9 M a1 j& G5 b6 P" |1 n8 |6 Q2 ~. p这可算最优的艇体截面了。考虑到“巨浪3”的长度与“三叉戟D5”相似,在理想情况下,096的艇体也应该从094的12.5米增加到13米,采用平顶水滴形截面,极大地提高中国海基核打击力量的隐蔽性。当然,这也意味着吨位也要从094的11000吨大大增加。
. ~& V) P, i3 W( I* E$ Y' Q9 y: ^5 ~5 {1 v
不过“俄亥俄”级可携带24枚“三叉戟D5”导弹,现在看来未必需要那么多。不管是从实战还是军控出发,核武器有一个最优数量,并非多多益善。核潜艇在部署上有一个最优分布,携带导弹过于集中并不利于核反击能力的可靠和稳定。所以新一代弹道导弹潜艇降低到16枚足够。替换“俄亥俄”级的“哥伦比亚”级就是16枚。这可以缩短一点艇长,降低一点吨位和动力要求,比如15000-16000吨。“哥伦比亚”级实际上排水量还增加到了21000吨,但这是驼背拉长、过渡更加平缓的关系,进一步改善静音,代价是吨位和动力。中国或许不需要这么极端。
/ F/ a, M% Q: z- l/ ]8 q1 g& R9 Q# g+ M$ [# [& r+ S
15000-16000吨就与新一代攻击潜艇的最大吨位接近了。“亚森”级接近14000吨,”海狼”级”卡特”号达到12000吨,加长的“弗吉尼亚”级Block V也超过10000吨了。在设计上就使得弹道导弹发射与攻击潜艇的大筒发射统一起来,同一基本设计就可覆盖弹道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用大大增加的批量降低分别设计和建造的成本,也通过统一的艇员训练和维修体系降低运作成本。
) _2 C: i0 P. I0 Y1 O) G$ ~% U
8 x) W7 m" M4 f2 ~6 y
7 B; A6 U0 [. k2 d& H) \6 e! T新一代核动力攻击潜艇的排水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俄罗斯的“亚森”级已经达到14000吨了" i9 a% x z" \
' e: Q$ S/ U: s. L# p0 u作为攻击潜艇,假定每筒7枚,16个大筒最多可以携带112枚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这是很强大的攻击能力。大筒还适合携带高超弹,或者特种部队投放模块,进一步赋予攻击潜艇准战略打击和多用途作战能力。由于设计时就是大筒,艏段不需要像“改进洛杉矶”级和“弗吉尼亚”级那样另外布置垂发管(带VPM的Block V依然保留),这也是有利于缩短长度的。另外,鱼雷管专职发射鱼雷,鱼雷舱里也以携带鱼雷为主,反舰导弹、水雷都可考虑通过大筒发射,储存、发射一体,提高空间利用率。; R; W% C8 j( N. F
0 h/ M$ u+ u9 b* c) z2 I7 z
攻击潜艇的速度要求较高,弹道导弹潜艇的安静要求较高,两者在动力上需要适当兼顾。传统核潜艇动力是压水堆,因为艇内高度限制,需要强制循环冷却。自然循环冷却的噪声低得多,也因为不依靠循环泵而安全得多,但同样高度下出力较小。传统核潜艇也是直接机械驱动的,反应堆、汽轮机的位置受到主轴限制,通常都是单堆单桨。/ o- f* E' n. o1 z- L) X4 J+ p
+ Z1 z1 K6 ]2 F3 C; k* d; p: ~8 \
中国在电推进方面相当先进,如电传动、无轴泵推。核潜艇推进电动化可以解决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说,单大堆可以改成双小堆,小堆就容易实现自然循环了。至少可以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相结合的双循环。在低功率输出时,循环泵怠速运转,只有最低噪音。大出力时,循环泵才转入高速运转,噪声代价响应增加。双小堆容许在单自然循环加单堆怠速、双自然循环、单自然循环加单强制循环、双强制循环之间灵活组合,在速度和噪声之间达到最优。
( a( R8 r! l4 [, I
% B* [: N1 B; i7 @; ]: K电推双小堆的位置也很灵活,堆舱未必需要接近艇尾,直接与主轴和螺旋桨相连接。双小堆也在本质上提高动力可靠性。只要水密隔舱依然完好,还提高抗战损性。
0 x/ A; e! s& k- @& J
; L% i. B6 ]- S) e, |双小堆的堆功率可以弹道导弹潜艇的中速为基准,攻击潜艇用额外的电池组加力。大筒一般来说长度要求比弹道导弹短,保留少数全长大筒,其余缩短一点,底舱正好用于电池组。电池加力与电推进是完美配合。
: [7 P# L# ?7 N6 z# X# }$ o4 a* K' W
攻击潜艇的速度要求高,但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全速。电池作为加速动力间隙性地冲刺,在其余时间由核动力充电,依然保持无限潜航能力。在极端情况下,还可以停堆(实际上是怠速),用特别安静的电池动力进行特殊机动动作。
+ a* @$ s3 B5 T$ G9 Y/ Z5 S$ u( c
* F' |4 a( W. i% M7 k5 z0 ~这样,12艘弹道导弹潜艇加24艘甚至更多的攻击潜艇,就是很大的批量,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了。混合部署的话,即使对方有能力监视出港潜艇,也根本无法辨别这是弹道导弹潜艇还是攻击潜艇,极大地增加了对方的反潜负担。7 o6 P ^: U. t, O; D' }# g
& i5 T# z3 S8 v6 b
但哪怕“只是”攻击潜艇出动,每艘的准战略打击能力也是很可观的。比如说,澳大利亚想要到台海插一杠子,中国就可以派一艘到塔斯马尼亚海去提醒一下。日本要不消停,走一趟就更近了。# r/ ` \) l0 D. X$ ]
' G, c9 k/ d4 y都说美国海军对中国海岸的远程封锁是很难对付的招数,没错,但中国海军要是对美国海岸也远程封锁呢?核潜艇不能搞截停检查,但要重创到失去航行能力直至击沉还是很做得到的。不用憋死美国,那还是很费事的,憋得美国难受就够了,美国就没有力量参合太平洋这边的事了。核潜艇也可用于反击美国海军的远程封锁。封锁线不可能处处都由航母编队严密设防,落单的舰船哪怕是“伯克”级,也受不了核潜艇的偷袭,零打碎敲弄掉几艘,封锁线还能封锁吗?) x' [# \1 k( ^ J3 H+ U
* _, h! F+ l7 \4 ~( V3 C( N% S3 h
“合体”的新一代核潜艇将补上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最大短板。8 @0 X! e+ j+ v5 N0 v" X! l
+ d3 m/ v; R0 W" p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