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raceusa 于 2011-5-27 03:09 编辑
3 b' f+ N l# G) E* N# |- }* S# K/ \1 Q4 g
4 ?- n! d" X: n' }5 V
* H9 t6 I7 f) [5 n1 ~) b. B: Y1 r8 C6 o$ ]2 a3 D& b8 Z1 {# m
0 a. t$ ?. }9 k2 M9 q" Q ]/ I
在书架上看到它,没有片刻犹豫就拿下了。
4 Q) q3 N* f/ J6 h; Z/ a& N' o V0 L5 u0 W
完全是被书名和封面吸引。此前,不晓得北岛和李陀主编了这样一本书。 1 y5 D, Z) Z3 A! i
( _' ]- f: b$ b, o. m7 }三十个作者分别写下他们经历的看到的感受的七十年代。虽然一些读者抨击此书像是贵族诉苦,但在我看来不乏真实坦诚之作。
7 P2 A- y$ Z$ V5 L2 `0 l0 v! T( D$ d, Z1 `0 q0 S1 B% o2 i
开篇是徐冰的《愚昧做为一种养料》。徐冰在美术界大概是名人。因为他不是陈丹青那样的专业画家兼业余作家,所以我对他没有半点了解。全书读下来后,方体会编辑为何将此篇放在书首:是最棒的。客观、公允、坦诚。以他当时的年龄以及所处的环境能有那样从容、积极的人生态度,很是让人叹服。他对当年生活以及时代的反思足见其心境格局之宽阔。文中还夹有两张他的生活照,是在插队的乡下拍的。不少女性读者看了这本书都认为另一位作者张郎郎是最帅的,我和她们看法不同。我对浓眉大眼者从不来电,徐冰这样,才是我的茶。
6 }+ M$ [0 I9 i" ~陈丹青写的是《幸亏年轻》,篇幅很长,写得很细。是他的调调。什么调调呢?就是骨子里透着那分清高。也许,我也有其尖酸刻薄的一面,所以他的某些描述会让我觉得特别痛快,比如,他形容周润发的笑“粗野而又妩媚”。NND, 怎么这么准确! : R7 _9 K1 Y+ `+ e8 q
& m! ]2 \9 u8 H; w" q6 c邓刚的一篇叫《我曾是山狼海贼》。如果以酒喻文章,他这篇似二锅头。浓烈、赤诚、淳厚。我不胜酒量,但我愿意喝下去醉倒。
- K: i) P+ [5 a9 m! `8 g9 v7 D' b. X
阎连科是另一种。深沉而又敏感的笔触。乡村少年的七十年代与“沙龙派”相比,好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他的经历不是让我共鸣,而是让我认识、思考。当然也不乏同感,比如他说:命运与人生原是多么需要偶然和幸运。 6 ]2 |* m9 o4 Y0 w
- x' R- k! j! \) x# _
阿城写了一篇《听敌台》,轻松甚至有点诙谐,是他一贯的风格。喜欢。
: ~" V8 d! I! V' X, Z
; d6 T5 J2 B: z) E" _全书最令人反感的是唐晓渡的《1976:初恋败絮》。30多年后他写出如此格调的文章,不但没有为他当年脆弱的自尊赢回一点同情,相反,他表现出来幼稚而又世故的一面让我深信当年老师没让女儿嫁给他是个英明之举。
" a) ?, G M9 Y) W+ _; y% C* j5 ~# F4 w% \2 y5 j( S5 X
以书中作者的眼光看,我在70年代的时候不过小毛孩一个,自然不会有他们那样阅历和体验。不过,有一件事,我是干过的:看禁书、看手抄本。另外,爸爸有几本画册,藏在床下的纸盒箱里,也被我偷偷翻出来看过。记忆尤其深刻的是翻开一页,乍一看,是荒芜的沙漠,苍凉寂寥,画面的主体是一个弧线优美舒缓的山丘;再细看,山丘居然是女模特的臀部,她全裸,俯卧,光线的关系,身体的其它部位都在阴影中…… 视觉上的冲击感我现在都还记得,让我意识到女人的身体可以如此曼妙、感性、美丽。 9 n3 k# @ d6 b; G) H
: k, b; W9 p& [% X2 E; a7 J* F& N( Z& D
每个过来人都有自己的七十年代。 虽然回忆本身是个主观行为,而且具有局限性,但每个人都把自己经历的记下来,星星点点凑在一起,也能还原一部分历史吧。
3 `+ D$ Q1 J9 U$ m8 c$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