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5-4-8 22:33 编辑 1 [' v- O T0 ?" v* G
- R& B0 x! W0 {1 {$ o+ D" a在戈尔巴乔夫主政苏联的80年代,美苏之间达成了一系列核裁军协议,其中中导协议(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简称INF)具有特殊意义。从7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开始部署可以机动发射而且具有很高精度的SS-20为代表的新一代中程弹道导弹。到1979年,苏联已经选定14个SS-20发射场,至少1个发射场已经进入实战状态。到1986年,华约共有279枚SS-20已经部署,可发射837枚核弹头(每枚SS-20可以运载3枚弹头)。作为回应,北约从1983年开始在西德部署108枚新一代“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另有126(一说262)枚留在美国国内作为备用;并在西德(96枚)、荷兰(48枚)、意大利西西里(112枚)和比利时(48枚)部署陆基“狮鹫”巡航导弹(实际上就是“战斧”的陆基核弹头型)。一时间,中欧上空核阴云密布。& Q9 x2 `( g' |2 O2 l- D% ~3 y
, k" l# u; j) a, n/ |( J6 A5 p
2 R, [, _' o( q z$ g7 ^
苏联从70年代中期开始部署公路机动发射的SS-20中程弹道导弹,对西欧形成巨大威胁7 O8 H4 Q' w5 U" r$ b0 p# {
/ z( i$ l g$ n) C( k. E/ F 7 k6 n$ G# D4 ^2 Y7 B8 {$ ]
作为反制,美国也研制了“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1 d% D7 v6 p" Q
% a# B) A# p) |+ {' l v! H! v' @ 5 s: ~6 n3 e) c* ^
精确而且具有机动发射能力的新一代中程导弹极大地降低了核战争的门槛,最终迫使美苏签署中导协议,禁止中程导弹
: o% p2 _6 B4 N+ o
' \ {1 E( _5 A. Y9 C从50年代开始,欧洲的核阴云就没有散开过,不停地在大规模核报复和灵活反应、逐步升级之间倒腾。但7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的一轮核升级格外危险,这是因为新一代核导弹不仅可以机动发射,具有前所未有的生存力,还具有打击的突然性和精度。中程弹道导弹的弹道低伸,飞行时间短,事实上没有有意义的预警时间。巡航导弹贴地飞行,难以发现,实际上是最早的远程隐身打击力量手段,也具有很高的突然袭击能力,基本上没有反应的时间。更有甚者,新一代中程弹道导弹具有比传统核武器高得多的精度,SS-20号称是苏联第一种精确的弹道导弹;“潘兴II”采用末端雷达地形匹配技术后,号称可以达到50米圆概率误差的精度;巡航导弹更是可以达到米级精度。这些新型核导弹适合用于突发地精确打击重要军事目标,而不再是姗姗来迟地对人口和经济中心的泛泛打击。在理论上,这可以精确约束打击范围和控制打击烈度,避免对平民的无谓杀伤,把对手打痛但不至于到痛下同归于尽决心的地步,在达到战术目的的同时而不至于迫使对手无限升级到全面互相摧毁。这种新型核打击模式使得核打击的门槛大大降低,破坏了核时代超级大国之间避战的惯例,极大地提高了大战的风险。; n# @$ M, F7 ~6 e
( H t, E% b) [1 V: X+ \为了降低新的世界大战的风险,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签订了一系列核裁军协议,其中INF规定,美苏停止研发和部署所有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已经部署的必需全部拆除。苏联曾提出,由于INF的重点在欧洲,苏联不必拆除全部中程弹道导弹,而是部分撤到乌拉尔以东。美国坚决否决了这个提议,理由有两个:1)中程弹道导弹是机动的,无法核实是不是又从乌拉尔以东回到了欧洲;2)美国心里想的是彻底消除苏联的中程弹道导弹威胁,根本不愿意留这样一个尾巴。最后的INF如美国提议,双方彻底禁止中程弹道导弹,包括陆基巡航导弹,但海基和空射巡航导弹不在此列。应该说,INF对欧洲安全有无可置疑的积极意义,但在战略层面上,苏联被美国摆了一道:苏联在80年代没有成熟的巡航导弹,美国放弃了陆基巡航导弹,但保留了强势的海基(包括舰载和潜射)与空射巡航导弹力量,并切常规弹头化,在历次战争中大举使用,成为一种非常成功的准战略武器。苏联在理论上也可以研发自己的海基和空射巡航导弹,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到现在都没有形成类似于美国“战斧”那样的成熟的巡航导弹力量。所以美国通过INF在巡航导弹方面对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形成单方面的优势,难怪俄罗斯近年开始不动声色地研制陆基巡航导弹,以图平衡后冷战时代欧洲常规军力的不平衡。美国当然抗议,但俄罗斯一方面否认,另一方面冷冷地回了一句:美国可以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俄罗斯自然也可以单方面退出INF有关巡航导弹的规定。不过美俄至今依然没有重启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发。值得提一句的是,苏联的SS-20属于战略火箭军,但美国的“潘兴II”和陆基巡航导弹属于陆军炮兵,谁说美国没有二炮呢?/ Z& p0 c9 Z" x. F) q- _3 P9 S
* v- m6 t! }4 y$ l5 [. a0 b
![]()
! A0 G: @6 ]8 F2 m: \作为中导协议的一部分,美国也被禁止研制和部署中程陆攻巡航导弹; ]4 }) `2 Q1 Q {
" W3 O2 n, b6 a5 u( y( J
时间快进到21世纪,冷战已经成为过去,但美国一强独大的局面正在受到迅速崛起的中国的挑战。中国寻求和平崛起,但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战略思想的基点是基于对手(包括潜在对手)的能力而非动机,因此任何具有威胁美国全球干预能力的国家都是潜在敌人。中国不是INF的签约国,不受INF限制。中国的常规军力与核军力还不能与美国相比,但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中短程常规弹头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这对美国在亚太的前沿部署造成极大的困扰,尤其是美军作战体系高度依赖的前沿空军基地和预警指挥通信设施,对美国盟国更是巨大的压力。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甚至可能改变航母时代的海战格局,迫使美国航母战斗群远离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火力圈活动。最要命的是,尽管美国反导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导弹与反导弹永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而在这样的游戏中,进攻的导弹常常占上风,貌似严密的防空导弹网不仅不可能避免漏洞,而且成本高昂。这与空袭和防空相似,尽管防空导弹高度发达,空袭依然是主动和占上风的一方。或者用足球做比喻,最优秀的守门员也不可能赢得球赛。在这样的思维推动下,美国有些人对INF开始有了新的想法。4 O" ~& o. s; i& U8 o& M7 N2 I
4 h4 k h. M- z) e# p9 T( \
/ n+ Q% k' U! _
中国不受中导协议制约,中国的常规弹头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对美军习以为常的优势形成极大困扰
& _. r* g5 S) A% Q& ?2 y) }, |# A/ i7 ~2 q/ g7 \2 P: w
' s8 n: W* Q: B E- A0 C1 b; V [
THAAD等反导系统具有反导能力,但离疏而不漏的反导屏障还差得远
/ ?. M: D) _6 d- S& j! k9 C! n* p& c6 e |0 H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如果美国重启研发常规弹头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并部署到前沿基地,甚至亚太盟国,就可以有效地反制中国导弹的威胁。美国尽管拥有海基和空射巡航导弹,陆基巡航导弹依然有固有的优势。舰载巡航导弹需要大型战舰和专用发射系统,比如“宙斯盾”战舰的垂发系统和“衣阿华”级战列舰上的专用箱式发射装置。具有潜射能力的“洛杉矶”级甚至“弗吉尼亚”级的载弹量有限,要到刚开始的最新标准Block IV批量建造完成后的Block V才能装备VPN,才能增加巡航导弹的载弹量。空射巡航导弹只有重轰炸机才能携带和发射,比如B-52。问题是这些战略资源在不太平的当前世界高度紧缺,而美国正在经历的军费缩减和军力萎缩使得这种紧缺加剧。另一方面,陆基巡航导弹只需要重型卡车为基础的机动发射系统,研发、部署成本大大降低,对导弹的尺寸和重量也不敏感,升级余地大大增加,机动发射也使得生存力大大增加。“战斧”上陆几乎没有技术风险,重启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发要费事一些,但也在美国的技术和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在战术使用上,以常规弹头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反制常规弹头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属于对等反击,不易失控成为核升级。机动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也不易在第一波打击中被摧毁,这一点与固定的机场和预警指挥控制设施很不相同,大大增加美国和盟国作战体系的作战弹性。$ a- b3 ~; z) E! H P. b+ Y
6 s8 Y- m/ p6 a# L * b/ h8 d; P# V8 ]
陆基巡航导弹被禁,但海基巡航导弹依然是美国的强项,这是从“伯克”级驱逐舰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
) X0 W: V, j8 y9 U- U$ {
A( Z4 h9 W; V( X/ Q5 |& c+ x![]()
' F/ B8 g2 u0 j% L6 Y2 I7 _潜射“战斧”巡航导弹更是具有发射隐蔽、突然的优点
A: ?$ c' Q$ @% a
6 z& N8 }+ V2 {8 s) Z5 }* O, C![]()
* o+ A/ l# j! ^) C1 n: WB-52也具有空中发射巡航导弹的能力* i" ~; ~+ \8 _
9 L3 c0 d( I$ v. g( m. B$ \/ z8 S 6 y, s b( f7 w7 J! M
但被禁止的陆基巡航导弹和中程弹道导弹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8 A& e8 s: q0 n T4 r; n6 B+ j- \: P1 U
7 r# s' k4 m5 \2 ]& J* K
在战略层面上,美国在亚太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将大大加强远程打击力量,既做到向亚太轴心倾斜,又缓解常规军力向亚太的进一步转移,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在政治层面上,中国不是INF的签约国,对美国遵守还是违反INF没有发言权,除了针锋相对搞军备竞赛,对美国重启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研发和部署缺乏反制手段。另一方面,美国的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将部署到亚太盟国的基地,中国必然反对。如果运作得当,美国可以把军备竞赛升级的罪责怪到中国头上,挑动邻国反对中国,甚至迫使中国加入INF或者某种军备控制机制,限制中国的导弹数量和部署。; a7 j! d, S+ U- _
8 w7 p x: u- x% r6 ]8 E5 z
不过重启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研发和前沿部署有一系列问题,首先就是违反INF的问题。7 N2 @4 R# e& v7 U z0 S2 I
# M) D% r; [" x0 O7 w+ u! x$ J! S+ {只要符合美国的需要,美国对于践踏签订的国际军控条约没有心理负担,小布什撕毁反导条约就是一个例子。但主动撕毁INF不符合美国利益。
5 a% Z Q# c8 W$ \: G* j4 B- ?! ` Y9 b; g0 P
冷战之后,俄罗斯军力急剧萎缩,防御态势更是急剧恶化,北约的出发线已经前出到离莫斯科不到500公里的地方,欧洲军事力量对比与冷战高峰时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倚重核军力是俄罗斯最经济、有效的选择。与常规军力相比,核军力好像是无穷大,把核军力这个无穷大放进军力对比计算后,常规军力的强弱突然就失去了意义。尽管核军力有“中看不中用”的问题,但这只是对低烈度冲突而言的。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没有人会对有核国家对使用大杀器缩手缩脚而心存幻想。因此,即使不考虑在欧洲重开核竞争引发的道义和公关危机的话,单纯从军事上说,给俄罗斯打开战术核武装化的大门也不符合西方利益。
8 V0 d$ q5 b: E* `3 W6 L! G# Q
另一方面,在乌克兰危机之前,美欧与俄罗斯在欧洲发生军事冲突只是理论上的遥远可能性;但在乌克兰危机之后,冲突突然变得不那么遥远。俄罗斯已经在不动声色地研发很可能违反INF的陆基巡航导弹,如果废除INF,俄罗斯很可能利用机动发射技术的优势,重启机动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发,这将极大地增加欧洲反导的负担。美欧正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陆基宙斯盾”,还在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和更远的北海部署海上反导力量,但在全面冲突的情况下,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反导基地顶多只是绊马索,可能在第一时间就被俄罗斯的机动发射的短程弹道导弹端掉,海上反导(尤其是波罗的海里的)的生存力也可疑。这和现代空中战争中首先打掉对方的防空体系是一个意思。这样考虑的话,美国还不如也针锋相对,启动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研发,以毒攻毒。9 j- e2 P( g! S# M& M
0 L- O* Z# N# v在老布什时代,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就提议过,取消INF,美国不愿意,而俄罗斯不愿或者不敢愿意承担毁约的罪责,于是提议把INF扩大,把中国和其他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也包括进来。问题是中国没有理由加入INF,其他国家也是一样。
( o1 E: ]- m" o2 Y! E1 e0 s( |! N5 R4 {1 I9 G
但突破INF限制的诱惑太大。美国有名的右翼刊物《国家利益》刊载埃文•蒙哥马利的文章,提出部分废除INF,在欧洲依然禁止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其实就是东亚)取消限制,不仅容许美国在亚太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也鼓励俄罗斯仿效。类似的废除INF的提议还有很多,兰德公司也有专门研究报告,分析废除INF及对东亚战略平衡的利弊。蒙哥马利供职与“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简称CSBA),这被认为是五角大楼的御用智库,是一个前五角大楼高官云集的地方,甚至是“二进宫”的大本营,前海军部副部长、现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下野”期间,就在CSBA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无人机作用的文章,对当前美国无人机研发政策具有指导性的影响。1 h# q' J% b. L- W; ^
. ~: g: r9 o" u
美国的算计很阴险。鼓动俄罗斯的理由是:中国的中程弹道导弹对俄罗斯也是威胁,而俄罗斯受到INF的约束,没有有效的反制。中国一旦解决了台湾问题,接下去就可能转向其他边境方向。中俄边境划界已经解决,但中国有不少人对于在清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丧失的西伯利亚大片土地耿耿于怀,一旦条件成熟,力量就绪,“收回失土”就是一个很可能的前景。西方是这么推断的,俄罗斯也有不少人是这么担忧的。更重要的是,这可以有效地在中俄之间打入深深的楔子,阻止中俄的战略合作。在最极端情况下,这可以刺激中国同时卷入与美俄两家的军备竞赛,拖垮中国。
! `2 e+ B, V0 {2 w- p9 n0 O; |, j+ k8 c7 o+ J- l' @
俄罗斯正在秘密研制涉嫌违反INF的陆基巡航导弹,同时正在研制的RS-26弹道导弹的公布射程超过5500公里,所以在理论上不违反INF,但这可能是采用扁平甚至可变弹道的全新一代弹道导弹,实际射程会有所下降,事实上作为INF使用。俄罗斯不可能那么天真,部分导弹秘密指向中国,这将一点也不奇怪,但俄罗斯是否愿意按着美国的曲调跳舞,这是很大的疑问。5 _% \2 H% J9 ~, b5 g- ?4 z5 R
$ X: @2 ^5 n5 U' l# V: x( Z* x
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与西方有重新步入冷战的趋势。在政治上,俄罗斯被“赶出”G8,而且在中东、欧洲和其他世界事务上,俄罗斯不再被承认具有超级大国的谋划人和仲裁人的地位;在经济上,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绞索在越收越紧,一旦欧洲天然气来源落实,俄罗斯与欧洲最重要的经济纽带也可能被割断;在军事上,俄军的一线装备主体依然是苏联解体时遗留下来的,更新换代姗姗来迟,而北约一再东扩后,俄罗斯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地步。在历史上,俄罗斯一直在西方情节和东方情节之间摇摆,但从内心里,东方只是用来攫取的,西方才是精神家园。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知识界和民间对与“重返欧洲”具有很大的期望。但对西方来说,几十年冷战使得俄罗斯成为根深蒂固的“他们”,现在的排挤并不偶然,也不突然,甚至可以说是自然的条件反射。将俄罗斯民族真正的精神家园基辅从俄罗斯文化的血肉里硬性割走,并用经济制裁和军事紧逼围堵,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俄罗斯上下放弃幻想。与中国的天然气协议及其他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审时度势之后的清醒算计,并在西方的权利挤压下排除了俄罗斯民间一直存在的阻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的战略取向是与中国抱团取暖,共同抵抗西方压力,俄罗斯没有动力在INF问题上开罪于中国。如果美国提出,俄罗斯最可能的立场是要么彻底取消INF,要么原封不动,只在亚太开禁不符合俄罗斯利益。当然,在欧洲也取消INF会大幅度改变欧洲的军事力量对比,必然会受到欧洲的强力反弹,美国无法同意这样的修改。& p. f% v: c9 ~2 H
/ H0 A7 _ H6 u/ ^8 ^& N
除了INF条约,美国在亚太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还有基地问题。最适合的基地无疑是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关岛,澳大利亚北方处在5500公里射程的极限,在理论上也可以作为基地。韩国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在于北方,韩国最大的安全保证是中国约束北方,而不是驻韩美军。在韩国部署针对中国的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不符合韩国利益。日本和澳大利亚反核运动一直高涨,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具有明显的核潜力,美国口头承诺未必能平息反核运动,当年在西欧部署“潘兴II”和“狮鹫”也遇到类似的问题。菲律宾是一个异数。菲律宾与中国有南海争端,但在常规军力上与中国相差太远,传统上是美国的保护国。但菲律宾也有把美国基地赶出去的历史,引来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远远超过南海争端的需要,反而引来核报复的潜在危险,也未必符合菲律宾的利益。另一方面,菲律宾复杂的国内安全形势和脆弱的海岸守备也未必适合部署这样的高价值武器系统。) @ }) s4 e" Z9 C+ ]( _
$ R, ]6 V8 f# h9 c8 w& B3 `4 r" C在日本、菲律宾部署还有一个技术问题。机动发射系统对部属地区有一定的要求。机动发射系统需要有安全、隐蔽而又便于机动出击的待命基地,也就是说,应该远离人烟,但有通达的公路网便于机动,最好还有预先勘查好的发射阵地。这样在平时或者准战时不引起敌人注意、招来抢先打击或者特种部队攻击,在战时则便于迅速展开,准备发射。日本、菲律宾这些岛国国土狭小多山,人口密集。部署少量机动发射系统形不成有效威慑和实际战斗力,部署大量机动发射系统则难以避开人烟密集地区,在和平时刻难以隐藏足够的待命基地,在战时则机动不开,也容易招来对人烟密集地区的报复打击甚至先发制人的打击。在关岛部署没有外交问题,但也有岛上土地狭小的问题,在这样狭小的地方大量部署高价值而又无法大幅度机动的目标,在军事上很不妥当。
& s- b; \; O, V T$ M/ c$ @5 a" q8 Z5 F" M! d+ y x
另外一个问题是威慑的有效性问题。常规弹头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最大特点就是降低了使用门槛,成为非核冲突时也能使用的准战略武器。但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是核常两用的,在导弹落地之前无法确认弹头性质,在核国家之间使用时,必须考虑核升级问题。尤其是美国战略思想界越来越纠结的台湾问题,美国是否愿意为了台湾而冒核风险,这个老问题在亚太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后更加尖锐。这使得战争决策高度复杂化,甚至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争端升级到武装冲突时,双方都担心,如果不抢先使用,就会被对方首先除掉,反而成为冲突升级的导火线,而起不到抑制冲突升级的作用。美苏核军备竞赛就是掉入这样的困境,反而使得全面核冲突的可能性提高,最终只有通过军控协议、双方裁减核军备来降低冲突危险。问题是美国重启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目的是在降低使用门槛的同时拥有对等还击能力,而不是引火上身、开辟引向全面核冲突的快车道。与其如此,还不如大力加强海基和空射巡航导弹,这是已知的常规弹头导弹,而且空中机动的轰炸机和海底巡弋的核潜艇比陆基导弹的机动性和隐蔽性更高,生存力更高,反而不必抢先发射,降低无控升级的危险。 @; Y: Q+ E4 W3 M+ G
. z' Z' o8 x* P最重要的是,在亚太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明确意味着美国与中国进入全面敌对状态,美国并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中国对于美国确实非我族类,但全面敌对则是另外一回事,这不光是在军事上做姿态的事情,需要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全面对抗来配合,这其实是凯南的冷战理论的核心,也是冷战期间美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如今美中在经济上高度交织,在政治上也互有所用,甚至在文化上,美国文化的核心力量好莱坞也放下身段,高度重视“中国元素”。这一切都可以归根到底为美中已经形成事实上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美中都不乏信奉“美中必有一战”的人,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脱离经济政治文化现实的单纯军事对抗是没有生命力的。& h, d, P* v+ }, w3 p1 F5 v# e
0 g8 v$ {- x: A8 Q1 L- }3 l, C
中国是不会因为美国的小动作而改变保卫国家统一和民族崛起的决心得。对于美国的挑衅,中国可以增加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部署来反制。中国东部沿海宽广的土地没有部署上的困难,已经初步试验成功的助推-滑翔技术可以帮助现有大量部署的机动发射短程弹道导弹极大地增加射程,事实上具有中程导弹的潜力。中国也在研发和部署自己的海基和空射巡航导弹,进一步增加反制力量和体系作战能力。8 d, D1 s+ c1 e a2 h7 q
! D h7 b( r6 q! p! B4 R' T& e& A
然而,尽管有种种不利因素,美国重启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研发和在亚太部署的可能性不能轻易忽视,有关动向值得密切注意。; w6 y( t1 ?) @4 M*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