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l5 S/ u4 O从这个角度说,要评价一款面膜是不是有效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x# Q. }" h7 o- O1:功能性物质的作用 & l5 v7 i! H" e& w" o" s+ G/ r补水,抗皱,美白这些物质的作用是需要肯定的。毕竟,作为精细化学工业中的一大类原料,它们的效果是需要加以实验验证,而不是心口胡说的。作为化学品原料生产商,其实要求是非常高的,接近于药物的生产和技术要求。这也是全球化学品原料的生产只集中在那么几个大的跨国集团的原因。但是,一个化妆品的配方师不见得会完全了解手上的这些功能性成分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同样是一种物质,如玻尿酸,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可能性能差异会很大。尤其是当一些小厂的产品刚出来时问题往往会很突出。而一些化妆品的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用一些国内小厂的原料。这个时候,作为成品的化妆品的性能就要打折扣。 % `/ b( H3 P2 I7 }% q7 X" t6 n2 ^
因此,建议在没经过实践验证(也就是找到足够多的人做实验)的时候,尽可能不要选择没什么名气的生产企业的产品。因为这种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不会很严格。比如,国内前三甲的化妆品公司,如果要将某一个美白成分从杜邦的产品换成另外一家,需要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测评估。如果是国内小厂供应的原材料,还需要各项细胞实验检测。直到安全评估过关,性能测试符合标准,才有可能进入采购序列。这个时候,配方师拿到手上的各种原料,其标称的作用于实际的作用偏差很小,配方师在进行配方设计时就很简单,不要考虑过多额外的因素。只需要保证配方的稳定和肤感质感等指标即可。功能性,这个问题是由原料供应商保证的。 " j2 ]& Z( f {% X1 |* N& s F: X% l/ h/ z5 S- x8 G
2:载体的选择 4 Y' C) k; k& a2 s功能性物质是面膜产品的配方的核心。如何有效发挥这些物质的作用,那就是载体的能力了。好的载体,应该是尽可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同时有效缓释功能性物质,同时还要保证使用时感觉舒服。很多功能性物质都是油溶性的,也就是不溶于水的。原则上,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款最简单的配方,即用豆油混合功能性物质(如美白成分)直接涂在脸上。问题是,这样的产品会有人使用吗?直接在脸上涂油,那种油腻腻的感觉有几个人能够接受?如何清洗?沾到衣服上怎么办?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一般还是选择油水混合结构,将功能性成分溶在其中。但是,这个配方结构中试没有载体的。功能性成分还是溶解在油水混合物中。如果将这样的东西涂在脸上,那和普通的护肤品就没什么区别了。% y7 T, _! X H, u; A4 y1 Y
这里就看出了面膜产品区别于普通护肤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由于载体的存在,面膜的有效成分可以比例较高,然后与皮肤长时间大剂量接触。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面膜的作用效果要远远超过普通的护肤品。同样是补水,用补水的乳液和用补水面膜效果差得很多,原因就在于此。这就带来一个风险,由于长时间与载体接触,而且功能性物质的浓度较高,对皮肤带来的刺激性会较大。所以,使用面膜的人群的皮肤过敏比例较普通护肤品要高。因此,尽可能的温和的载体就显得重要起来。 6 @$ S3 T8 n( y6 Y# v d o 4 N; Z- ?2 y" a5 L: ~! I e+ b面膜一般可以设计成无纺布为载体,将功能性物质溶解在油水混合物中,将混合物与无纺布混合的方式。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最多一类像湿巾一样的面膜。优点是使用简单,不需要清洗。缺点是这类产品为了加强渗透效果,往往在配方中要使用醇类,增加了对皮肤的刺激性。2 \# o& c8 i1 K/ A) ^
3 @; R) Q; u5 j: ~* h9 _. \还可以设计成以某些无机矿物质为载体,如一些泥土,粘土等,将溶解了功能性物质的油水混合物与粘土混合,形成类似塑胶炸药结构的面膜产品。这类产品的优点是封闭性强,利于功能性物质渗透。缺点是清洗很麻烦。而且粘土了物质要求杀菌消毒,有时候不一定能弄得很干净。这个时候也会出现过敏现象。 ' O/ a; u8 c4 v# N 0 o+ s. P' y! B) Z" u还有一类面膜产品看起来像膏霜,使用时直接涂在脸上,过后简单清洗即可。这类产品的载体其实就面膜配方本身。在配方设计中有意将油相比重和分子量增加,形成很厚重的状态,也可以起到载体的效果。+ n4 c i# u"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