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月1日忆安徽兄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3:5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逸云三洲 于 2014-4-4 00:50 编辑 - _$ [7 Z8 C7 W6 q
7 o8 R( U- O4 z/ n% X
安不是安徽人,也不曾在安徽住,哪儿来的安徽兄弟?说起来,这都是因为阎大兄弟被安徽的缘故。
4 s' {. @) c! ]# ?# G4 _% @8 B谁是阎大兄弟呢?喏,阎长官锡山是也。4 B. m6 @2 Y: _- R4 x( t
好了,节省资源,没听明白的同学们望那里看吧: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29039-1-1.html
8 L* t$ Y* }6 N
  S; g. N  z: B对那封信就不再多说了,实在是个非常拙劣的假东西。不过既然阎长官被造假者差遣,到安徽前线指挥过一回,安也就搭顺风车,对那时那一带的兵事多看了两眼,结果发现被安徽的兄弟们莫老老,当然,他们是真的去安徽的外省官兵,之所以说被安徽,帐是要算在日军头上的,是他们把战火强加给中国人,从而迫使这些外省籍官兵在安徽作战。
0 {/ O' J( ^3 i% Z% N7 b1 D0 w
; C: a" w( U+ X1 L$ N1 G2 l不过眼下大热的,倒不是安徽兄弟们,是谁呢?不是哥们是姐们,而且是真的安徽人:最美的抗日女兵成本华。
7 k, L2 Y% W7 t! B说到这里,安应该坦言一句,网上网下,这最美,实在是多了一点哈,多了就多了,也不是了不得的事情,只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听最美,美言美语往往蜂拥而至,就怕揭盖头时,难如大家意了呢。
* b9 J- s' q% G2 F# f& I. b0 E1 F% a0 R+ Z8 `: A5 V
说来惭愧,对成本华的故事,安是才注意到的,而从网上的痕迹看,已经热传了很多年了?而且版本有好几个,视频听说也有两个版本?视频本似乎比较近,听说中央电视台12年和13年播过两个不太一样的记录片,就试图去找来看一看,结果找是找到了,可惜其中一个不断地缓冲;另一个则是看了几分钟就彻底卡壳。没耐心搞了,以后再说吧。好在看了文字评论,对两者的不同处,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看来,和文字故事的不同版本,还是有所对应的。
  S, l6 f+ l0 l9 X  T; ~0 {2 D0 `0 ]9 y8 H5 T
文字故事的延续时间长得多,版本也更多一些。个人意见,这个时间比较近的版本比较靠谱一些,http://ah.sina.com.cn/news/g/2013-03-29/075445072.html. c0 D1 r/ p, s+ }
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问,但找证据下结论,比较中规中矩。
' s/ O7 d$ Z% _8 e; l9 y说没有解决所有疑问,一是日军士兵东齐明1940年在回忆和县占领的文章当中提到目睹战死之女战士遗体。女战士的特征确实与成本华还算比较对得上,但成本华无疑不是战死的。, ~0 f8 [( R5 D
3 ?+ O$ R  C1 [# S
这件事要解释得通,基本上只有一个可能,即成本华从被俘到被拍照再到被处死,是一比较短的过程。东齐明是参战部队的士兵,但不是直接处置成本华的人员,他所看到的,已经是死了的成本华了,他按自己的想象解释为战死,或者也知道杀俘,但有人不愿意在文章里这么说,这也是可能的。
. \7 H1 {6 \+ b' b
8 N/ |% L/ e  J$ W" w( J9 c5 H5 b但是这样一来,就和其他版本中成本华经历被俘、关押、处死这样一个长过程的说法有冲突了。而且长过程的证据来源若被否定,则相关故事中的若干细节描写,也就接着失去支持了。但是据说长过程的故事,也是由日军士兵向人提供的。, k$ U! ?5 I  ?3 B* y

( j0 g( M/ `" \3 |8 s9 x那么谁是谁非呢?作为听故事的,我们能问的,首先是证人提供证词这件事要真实存在,东齐明写了文章,文章存放在哪里,其中相关的描述如何都已经交代清楚了;除非有人蓄意说谎,否则应作为真实存在(若有人乱讲,有处可问责,不要是无头案就好)。对于长过程的证明过程,据说也是有人有名有姓的,但相对好象混沌一些,或许也有信啊录音啊来证实的,只能先假定是这样了。8 q9 P. O) \) _' j) v+ x7 R0 J

' L, f1 n# u; Z' s然后就是证人的身份。东齐明作为参战部队士兵的身份应该没啥问题,因为是日军官方认可的;另两个人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有亲身证人的资格呢?不知道了。# ?+ _+ a$ X1 c1 j' g, i2 u

: b7 G- G, U2 d8 S再有就是提供证言的时间了,东齐明的文章写于40年,这当然增加了可信度。当然时间因素不是绝对的,不能说半个世纪以后的话,就一定有啥因素使之不真。总之只是个相对比较而已。
  a* T1 C2 b0 b' s8 U: R9 F: m2 ~1 I1 G- p/ a: M2 x
除了这个牺牲过程,就是成本华认祖归宗问题。其实现在华山一条路,都归到许仁珍丈夫家,因为只有这一家出来认亲。你不走这条道行吗?要我说也行,但就只好爬悬崖,悬崖也是路呀,解放军证明了的。照片上的成本华不是许仁珍家的成本华为啥不可以?总有同名同姓的嘛;或者,根本就是冒名顶替,照片上的人并不叫成本华。
6 z2 i/ a( k! w& B. a' r* ~* L0 e$ i* ]
哎,这不是出奇兵哈,完全是可能的。战争年代这样干的人多了,和平时期也有干呢,英部长的儿子,在英国打工,不就是冒同学名的嘛
5 k* e( b( J7 Z% |; ?3 y/ V" F+ Z5 A( J; U
假如有个知识女青年,参军在司令部当个文书,或政治部当个干事,被俘以后不想说自己的真名和职务,想起来,嗯,炊事班有个女战士叫成本华,所以就说了,我叫成本华,就在部队做做饭……当然日本不全信,他们有其他证据嘛,于是就说,抓了成本华,是个女童军……/ O; i' D* T( H. j. X! A: |" X' s
1 I( D9 c) Z# B4 O
合不合逻辑啊?合;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天晓得
: y$ f1 E5 h; P, g) I" B$ p
1 C1 x  W/ ^5 b+ }$ o* D* t8 R" z当然认亲认到许仁珍家,还是比较说得通的,所以大家都照这个线索写,绝对没问题。只不过有些版本里,认一半扔一半,问题就来了,都告诉女战士是和县本地人,人称三姑娘,兄弟叫啥啥啥,丈夫叫啥啥啥;然后一转又说了,上小学中学怎样怎样啦,入女童子军第几第几团啊,丈夫打鬼子牺牲啦为夫报仇上战场呀  R; _/ H& {6 u5 y5 W
' j7 q+ c4 ^9 N  `' ?4 x
哪跟哪?如果是三姑娘,人家家里都说了,三姑娘没文化,丈夫因为鸦片丢了命,新跟了部队上的炊事员,还给领导当老妈子8 u2 v; [) A0 X" A9 |& z
这些事实都是打包来的,不能好看的部分就要,不好看的部分就换
% Y6 v" M( S! P6 {9 H; v: T, O' O
8 i. n1 A) B2 ]  W) y你要是觉着三姑娘的身世跟照片气质对不上,没问题,就承认还没给女战士找到家,当然,很多身世故事不好讲了,因为没根据啊;实在要讲,加几个字吧:“我想象”/ ~, [4 D! r/ K' Y: t) m
" v) e  f& S% W. m
其实不找,这女兵也是英雄,光是日本人当年的这些文字图片,就足以证明了。给她找家,过了这么长时间,肯定很困难,现在看来,是许仁珍家的三姑娘的概率,其实是很大的,就算不是也没有啥关系,找到找不到,都是无关紧要的。有人要故事,也不用编,找的过程,真实地写出来,就是好故事了。
5 Q  y7 }  R2 s# m8 f4 _) L
3 ^: p1 F4 E+ R! u. R! P" }- _当然有人嫌三姑娘的故事不亮,这没道理,英雄不论出身,张飞卖过猪肉就当不得将军吗?有人又怕如果不能证明她带兵打了一家伙,就难以称得上英雄;这也没有道理,部队里的非战斗人员很多,炊事员让敌人抓去了也都是战俘,谁说只有骑兵排长步兵连长才有资格当英雄?她就是一枪没放,在被俘的情况下,面对死亡从容不屈,不算英雄算啥?
% m* N* \3 k3 a/ o) @3 D2 S* N
8 A; ^8 r2 N$ U- g7 |0 C讲多了,还都是女兵的事,这四月一日都过去了,还没讲安徽兄弟呢,先停一下吧。扛不扛铁牛兄弟,看情况吧
: A  h: ]. G. u: a4 w* h6 a3 y; h. Q1 O" D! l
( Z! A6 n/ S8 A) v4 }4 u4 p- _
( h2 F$ h) i( L( a, O) J5 c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26 学识 +2 收起 理由
韦红雪 + 8
MacArthur + 8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西楼客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燕庐敕 + 6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7-7 20:03
  • 签到天数: 525 天

    [LV.9]渡劫

    沙发
    发表于 2014-4-3 10:16:26 | 只看该作者
    别扛铁牛啊,当年看了就发现有些对不上,逸云把它搞清楚,也算是对英雄的告慰,清明快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00:4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逸云三洲 于 2014-4-4 00:47 编辑
    ; e! z; u! w/ Z# h) w$ R
    西楼客 发表于 2014-4-3 10:16
    " C3 D4 f2 O, ~7 _% g别扛铁牛啊,当年看了就发现有些对不上,逸云把它搞清楚,也算是对英雄的告慰,清明快到了 ...
    2 Q) B5 j/ u, M# }
    & F' f6 F$ b1 `/ l  T$ z( v
    不是啥事都搞得清啊,马航飞机能不能找到就难讲。陈年八古的事更不好说啦。说实话,比之前好多说法,青年报的哪个版本很不错啦(估计和央视新一版本的记录片差不多,不过我没看过,只看了一些介绍,所以不敢绝对说哈)
      c8 T; R6 Y, `( W- E4 n9 [5 q2 i$ l, ]4 Q; z% H
    那个文章虽然没有明说,但看起来已在对过往的种种说法进行梳理,能直接采信的便用,需要进一步证明就进一步去证明。证明不了的或证据是否定的当然就舍弃了。
    8 M5 a' r  {. F- G+ Y
    " q2 M" v9 q0 c* \比如其在确定被俘日期后,花了很大力气去寻找当日有否战斗。也许就是因为以前有“激战-被俘-受审、被关押、被性侵-被处决”故事的存在,从而去做考证的努力。/ |9 c# I4 o4 h4 T: T; h

    . [: ^. W) A  _6 p3 G% [于是就找到东齐明的文章,说明当日还是有所战斗,虽然谈不上激烈。但新问题马上带出来,即东齐明看到的女战士若就是成本华,那上面那个“长过程”就有问题了。青年报方面相信就是成本华,我认为能说通,理由前面已经讲了。当然能说通不等于只能是成本华,不是成本华也可以说通,我说过的,不认为“战死”这个说法是主要的障碍,主要的问题是“袖章”,我看照片几次,看不到袖章,拍照时没有,遗体上似乎就不应该有。6 Z! k* |. S# l3 R# s' s
    0 L7 }* X) O+ Z1 P
    如果不是东齐明在文章里把腰带误记成袖章的话,有可能就不止是一个女战士了,而是两个,一战死一被俘。东齐明的文章只证明有战斗,但不与“长过程”冲突。那“长过程”是否存在,就要看其自身的证据情况。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很明显,青年报文章没用“长过程”,是考究之后觉得用不了还是什么原因,我不清楚。. p9 k; X1 g! |4 t% K0 V/ s- W
    + `! a: J! c% Q( l

    % e/ N# O5 g: a4 v% e+ Z9 I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0 收起 理由
    西楼客 + 4 涨姿势
    MacArthur + 6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3:14:10 | 只看该作者
    找成本华,找的都不外乎这么几件事:$ B- P0 e- K! ]: M- G2 _* }1 S. m
    1,        是谁家的孩子?
    2 a8 ]. q6 U, q, Q2,        是哪个部队的战士?
    2 v2 A2 I2 k' b/ d, U) Z2 i3,        被俘前后的情形
    / i1 R: l0 Q3 C9 I: j( R3 i0 J
    . F5 L' Z+ G% _$ d- ^" O很自然的,大家都先去找当日的战斗记录,结果是遍寻无痕。找部队,也一样让大家一头雾水。还好,在找家的方面有了进展,有人出来认亲戚,于是比较公认是许仁珍家的。然后再进一步跟着这个线索,推算她是当地自卫军的成员。至于战斗,现在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讲,当日在和城并没有发生成规模的战斗,但以东齐明的文章去推算,零星人员的抵抗总是存在的。
    6 J' a1 h4 u* l5 v
      l& A) \8 m% H- K8 f这个过程,我以为还是顺理成章,基本站得住。但也不是板上钉钉、不可以二说的。比较一致的疑问,大家都觉着照片上的人跟 “老妈子”比较对不上了。当然我并不是说有人乱认,老人家了,搞错实在不算问题。而且人不可貌相,山东韩主席,就是白面书生的样子嘛,连李长官也大吃一惊。! J% R) L: E9 P0 m# ~8 s0 k' ]% y

    % L6 [2 q& p- V" A不过疑问也不止于此,“成本华”这个名字,首先是日本人说的吧,那日本人又是如何知道的?一是通过审讯,女战士自己说的;或者,有人指证(有证据表明,那段时间里和县自卫团有重要干部带人投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日本人也应该同时知道了她属于哪个部队,所以日本人应该讲自卫团的成本华才比较合理,不会搞成女童军成本华。
    % I7 a9 g/ r! G& s5 Z9 o5 \4 z% }
    许仁珍家的成本华不太可能是女童子军,这还是有共识的。所以她不会自报家门女童军,认识她的人也不会这么说。所以说,照片女兵有可能不是许仁珍家的成本华。
    : x+ k% p9 Q) I- P( m- Z/ V: p( Z! p( C6 J- o# T$ i- P) }
    我前面就说过冒名的可能。也完全还有其他可能的,即照片女兵根本不认识许仁珍家的成本华,不是冒名顶替。有人问了,同名同姓那么巧?( C. ~# e5 t' u7 `0 ]
    * j' `. V' Z, g: H- U2 ~
    其实,我都不认为是真名。想一想,在那样的大局面下,一个投军抗战的青年学生,取一个“成本华”的化名,可不可能呢?太可能啦。别忘了“华国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7 n. n  C: g" N7 [6 \# T

    5 {0 t* X% @3 _0 u) ^甚至连化名都可能不是……想象一下,当日军逼问女战士名字的时候,满怀失城之痛的她,可能这样想着:
    : }( L' j- V# G0 {% K8 z这和城是中国人的,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不管今天你有没有实际控制它,总有一天,它是要回到中国人手的3 p, _8 l2 a8 C4 Q' W/ c( b
    % ^/ I+ o" X' |5 ^5 h
    于是,她说道:& x' v! Y9 y7 T8 X) x
    城本华……
    1 K3 y( o( r' n) o( C1 Q( {
    % m/ R& B1 o. C" n当然是在讲故事,目的是说明一种可能。而女兵不是自卫军的可能,也一样是合理存在的。前面说了当日和城没有成规模的战斗,女兵既有可能是未及撤退的自卫军人员,也有可能是其他非驻守部队人员进城来办事的,结果正好碰上敌人进城,遭遇战中被俘;这种事情其实是屡见不鲜的,和县本地就有这样的例子,自卫团的一个重要干部,只带一个勤务兵,从县城去下面一个镇子看看,结果日军已经在街上了,于是被俘遇害。1 B8 O6 m4 j( p

    % d' b$ t$ L0 d那么,那些部队可能有人在和城里呢?7 `- O" d3 g3 Q7 k4 H9 ~- u2 k9 R( E. R

    , f; O% \' ]8 Y; i1 y6 t' T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13 02:29 , Processed in 0.0409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