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9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月1日忆安徽兄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3:5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逸云三洲 于 2014-4-4 00:50 编辑
3 k& m0 R& Q9 W! t$ `$ {. C( d2 e, n' l2 @
安不是安徽人,也不曾在安徽住,哪儿来的安徽兄弟?说起来,这都是因为阎大兄弟被安徽的缘故。7 R! @+ \; m+ a2 e$ e4 F" p/ V& s
谁是阎大兄弟呢?喏,阎长官锡山是也。
. r; S. C7 t- q3 ~7 F. A好了,节省资源,没听明白的同学们望那里看吧: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29039-1-1.html
, j5 g/ W" U- ]1 G
9 Q. s1 ]$ h) }1 D5 A# L对那封信就不再多说了,实在是个非常拙劣的假东西。不过既然阎长官被造假者差遣,到安徽前线指挥过一回,安也就搭顺风车,对那时那一带的兵事多看了两眼,结果发现被安徽的兄弟们莫老老,当然,他们是真的去安徽的外省官兵,之所以说被安徽,帐是要算在日军头上的,是他们把战火强加给中国人,从而迫使这些外省籍官兵在安徽作战。% C( N2 F6 Y4 s$ m1 z
, w7 I1 k6 q2 o: d0 A
不过眼下大热的,倒不是安徽兄弟们,是谁呢?不是哥们是姐们,而且是真的安徽人:最美的抗日女兵成本华。
4 k2 C6 t+ ]' ]/ s* X( u说到这里,安应该坦言一句,网上网下,这最美,实在是多了一点哈,多了就多了,也不是了不得的事情,只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听最美,美言美语往往蜂拥而至,就怕揭盖头时,难如大家意了呢。  m; c9 J4 `8 y" B, }# E6 {
9 W( l. z* [9 R) q4 v2 S/ b$ Y3 w1 i% r
说来惭愧,对成本华的故事,安是才注意到的,而从网上的痕迹看,已经热传了很多年了?而且版本有好几个,视频听说也有两个版本?视频本似乎比较近,听说中央电视台12年和13年播过两个不太一样的记录片,就试图去找来看一看,结果找是找到了,可惜其中一个不断地缓冲;另一个则是看了几分钟就彻底卡壳。没耐心搞了,以后再说吧。好在看了文字评论,对两者的不同处,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看来,和文字故事的不同版本,还是有所对应的。/ o8 x) J9 P! X5 h: t, H- R

3 F9 }" j2 N' ?) O文字故事的延续时间长得多,版本也更多一些。个人意见,这个时间比较近的版本比较靠谱一些,http://ah.sina.com.cn/news/g/2013-03-29/075445072.html
! v3 C* D1 G% _$ Q0 o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问,但找证据下结论,比较中规中矩。/ W. V3 g' ~* h/ `6 ?& |: l' s% u9 {8 m
说没有解决所有疑问,一是日军士兵东齐明1940年在回忆和县占领的文章当中提到目睹战死之女战士遗体。女战士的特征确实与成本华还算比较对得上,但成本华无疑不是战死的。" h* y: f& E7 _- Q

- Q; o) T$ J- m1 x+ ~这件事要解释得通,基本上只有一个可能,即成本华从被俘到被拍照再到被处死,是一比较短的过程。东齐明是参战部队的士兵,但不是直接处置成本华的人员,他所看到的,已经是死了的成本华了,他按自己的想象解释为战死,或者也知道杀俘,但有人不愿意在文章里这么说,这也是可能的。
9 ?: N9 I4 s$ ]2 |3 B& B  N1 T) @
# m! S, ^% e3 Q5 D6 M但是这样一来,就和其他版本中成本华经历被俘、关押、处死这样一个长过程的说法有冲突了。而且长过程的证据来源若被否定,则相关故事中的若干细节描写,也就接着失去支持了。但是据说长过程的故事,也是由日军士兵向人提供的。
4 d& N6 g( c0 x) Z& \7 ^
2 b! H* m9 v/ H那么谁是谁非呢?作为听故事的,我们能问的,首先是证人提供证词这件事要真实存在,东齐明写了文章,文章存放在哪里,其中相关的描述如何都已经交代清楚了;除非有人蓄意说谎,否则应作为真实存在(若有人乱讲,有处可问责,不要是无头案就好)。对于长过程的证明过程,据说也是有人有名有姓的,但相对好象混沌一些,或许也有信啊录音啊来证实的,只能先假定是这样了。/ E. y# }) d0 N5 x& w! k7 x+ c8 Y! z
1 o- a2 G! `" o$ x% d
然后就是证人的身份。东齐明作为参战部队士兵的身份应该没啥问题,因为是日军官方认可的;另两个人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有亲身证人的资格呢?不知道了。% C5 h; G+ U3 V& E, R6 C
9 e, ?, W7 a6 v5 d0 h. t
再有就是提供证言的时间了,东齐明的文章写于40年,这当然增加了可信度。当然时间因素不是绝对的,不能说半个世纪以后的话,就一定有啥因素使之不真。总之只是个相对比较而已。
$ I( q. N' k# Q- d- @
- i# o% V5 _" w除了这个牺牲过程,就是成本华认祖归宗问题。其实现在华山一条路,都归到许仁珍丈夫家,因为只有这一家出来认亲。你不走这条道行吗?要我说也行,但就只好爬悬崖,悬崖也是路呀,解放军证明了的。照片上的成本华不是许仁珍家的成本华为啥不可以?总有同名同姓的嘛;或者,根本就是冒名顶替,照片上的人并不叫成本华。
6 g! {* |: p) n7 J# L8 q$ |0 M7 k. X8 K( r3 X" i5 G
哎,这不是出奇兵哈,完全是可能的。战争年代这样干的人多了,和平时期也有干呢,英部长的儿子,在英国打工,不就是冒同学名的嘛+ Y& v- M+ G$ A

, x4 A+ w: ?+ T$ r% |/ D假如有个知识女青年,参军在司令部当个文书,或政治部当个干事,被俘以后不想说自己的真名和职务,想起来,嗯,炊事班有个女战士叫成本华,所以就说了,我叫成本华,就在部队做做饭……当然日本不全信,他们有其他证据嘛,于是就说,抓了成本华,是个女童军……
! R* ]3 M& f* E8 B, |% {  w9 C; a5 V. Z  J# H7 Z; z9 M
合不合逻辑啊?合;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天晓得8 @! f% y- H* d% I0 G

3 ]2 K! O, }/ G  d0 a& _" G3 G0 I当然认亲认到许仁珍家,还是比较说得通的,所以大家都照这个线索写,绝对没问题。只不过有些版本里,认一半扔一半,问题就来了,都告诉女战士是和县本地人,人称三姑娘,兄弟叫啥啥啥,丈夫叫啥啥啥;然后一转又说了,上小学中学怎样怎样啦,入女童子军第几第几团啊,丈夫打鬼子牺牲啦为夫报仇上战场呀
3 A1 M& N( e1 K2 Y  W5 s4 i9 F3 @9 E  g
哪跟哪?如果是三姑娘,人家家里都说了,三姑娘没文化,丈夫因为鸦片丢了命,新跟了部队上的炊事员,还给领导当老妈子
7 M+ ^9 K# S' G4 n  r% M9 c这些事实都是打包来的,不能好看的部分就要,不好看的部分就换* k! ?# ^: t2 b- V2 l5 U% G

$ K6 {! k8 R8 D% L你要是觉着三姑娘的身世跟照片气质对不上,没问题,就承认还没给女战士找到家,当然,很多身世故事不好讲了,因为没根据啊;实在要讲,加几个字吧:“我想象”# M. b& G, a5 w

6 [6 c4 `3 p* C7 n; T其实不找,这女兵也是英雄,光是日本人当年的这些文字图片,就足以证明了。给她找家,过了这么长时间,肯定很困难,现在看来,是许仁珍家的三姑娘的概率,其实是很大的,就算不是也没有啥关系,找到找不到,都是无关紧要的。有人要故事,也不用编,找的过程,真实地写出来,就是好故事了。
9 a( [) b* g/ {7 }1 Q( [: R, z  b2 P: v, a5 R  d( o
当然有人嫌三姑娘的故事不亮,这没道理,英雄不论出身,张飞卖过猪肉就当不得将军吗?有人又怕如果不能证明她带兵打了一家伙,就难以称得上英雄;这也没有道理,部队里的非战斗人员很多,炊事员让敌人抓去了也都是战俘,谁说只有骑兵排长步兵连长才有资格当英雄?她就是一枪没放,在被俘的情况下,面对死亡从容不屈,不算英雄算啥?
& q, X) x4 F( T0 I% F5 @
" a( Q1 S" L3 O# q9 U$ b" b  W讲多了,还都是女兵的事,这四月一日都过去了,还没讲安徽兄弟呢,先停一下吧。扛不扛铁牛兄弟,看情况吧+ v$ U; {/ D; R' u8 E( e6 o
" C2 m! P9 e2 _. C* P) D
( f2 X/ A* l* O. j

3 ?* q4 Z8 [9 u7 n) d2 ]" Q  s/ r$ {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26 学识 +2 收起 理由
韦红雪 + 8
MacArthur + 8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西楼客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燕庐敕 + 6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7-7 20:03
  • 签到天数: 525 天

    [LV.9]渡劫

    沙发
    发表于 2014-4-3 10:16:26 | 只看该作者
    别扛铁牛啊,当年看了就发现有些对不上,逸云把它搞清楚,也算是对英雄的告慰,清明快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00:4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逸云三洲 于 2014-4-4 00:47 编辑 2 r) |2 `/ J, U+ G/ c9 w' j+ T
    西楼客 发表于 2014-4-3 10:16
    2 R  b4 @2 s  P& X别扛铁牛啊,当年看了就发现有些对不上,逸云把它搞清楚,也算是对英雄的告慰,清明快到了 ...

    , E# }2 H9 M; v& N
    " ]+ o/ h3 z; \* E$ |不是啥事都搞得清啊,马航飞机能不能找到就难讲。陈年八古的事更不好说啦。说实话,比之前好多说法,青年报的哪个版本很不错啦(估计和央视新一版本的记录片差不多,不过我没看过,只看了一些介绍,所以不敢绝对说哈)& ^& ^; }6 W' I- W( ^% ]+ t
    * t# V+ i* d9 n
    那个文章虽然没有明说,但看起来已在对过往的种种说法进行梳理,能直接采信的便用,需要进一步证明就进一步去证明。证明不了的或证据是否定的当然就舍弃了。, d$ |$ S" H& D4 y

    , d9 Y- Z( d2 l, w+ M比如其在确定被俘日期后,花了很大力气去寻找当日有否战斗。也许就是因为以前有“激战-被俘-受审、被关押、被性侵-被处决”故事的存在,从而去做考证的努力。
    0 I' c6 v7 d; v' M' M% `
    6 D! [9 g1 J" X+ c" @) _+ t+ S  E于是就找到东齐明的文章,说明当日还是有所战斗,虽然谈不上激烈。但新问题马上带出来,即东齐明看到的女战士若就是成本华,那上面那个“长过程”就有问题了。青年报方面相信就是成本华,我认为能说通,理由前面已经讲了。当然能说通不等于只能是成本华,不是成本华也可以说通,我说过的,不认为“战死”这个说法是主要的障碍,主要的问题是“袖章”,我看照片几次,看不到袖章,拍照时没有,遗体上似乎就不应该有。
    # ?& [8 i2 J% f- y" d3 \" e9 ]& t+ F1 b
    如果不是东齐明在文章里把腰带误记成袖章的话,有可能就不止是一个女战士了,而是两个,一战死一被俘。东齐明的文章只证明有战斗,但不与“长过程”冲突。那“长过程”是否存在,就要看其自身的证据情况。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很明显,青年报文章没用“长过程”,是考究之后觉得用不了还是什么原因,我不清楚。
    2 m* B3 }5 u# Q7 @8 ]  @
    , n6 V- w" ~& y2 Z% v" ]' l
    ) \) F0 Y4 h0 M! R4 E3 i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0 收起 理由
    西楼客 + 4 涨姿势
    MacArthur + 6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03:14:10 | 只看该作者
    找成本华,找的都不外乎这么几件事:
    5 |$ C9 a! q/ E7 T, S- u1,        是谁家的孩子?
    4 C* Z9 q. H4 v2 f( v+ Z) p0 c: @2,        是哪个部队的战士?2 b8 h1 Z! O  p- o$ O' p
    3,        被俘前后的情形6 Y. D! a1 ~- Q" a" i+ Q+ |* ?

    : j# ?$ s5 R* C$ ]! y很自然的,大家都先去找当日的战斗记录,结果是遍寻无痕。找部队,也一样让大家一头雾水。还好,在找家的方面有了进展,有人出来认亲戚,于是比较公认是许仁珍家的。然后再进一步跟着这个线索,推算她是当地自卫军的成员。至于战斗,现在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讲,当日在和城并没有发生成规模的战斗,但以东齐明的文章去推算,零星人员的抵抗总是存在的。
    ! a7 y( N, I, J) U9 S- {) X7 r
    0 O4 @3 x$ G0 W  \( V5 p这个过程,我以为还是顺理成章,基本站得住。但也不是板上钉钉、不可以二说的。比较一致的疑问,大家都觉着照片上的人跟 “老妈子”比较对不上了。当然我并不是说有人乱认,老人家了,搞错实在不算问题。而且人不可貌相,山东韩主席,就是白面书生的样子嘛,连李长官也大吃一惊。
    / v" x* q- ]+ t% J/ L. F2 A! F1 J( {7 [8 }9 m
    不过疑问也不止于此,“成本华”这个名字,首先是日本人说的吧,那日本人又是如何知道的?一是通过审讯,女战士自己说的;或者,有人指证(有证据表明,那段时间里和县自卫团有重要干部带人投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日本人也应该同时知道了她属于哪个部队,所以日本人应该讲自卫团的成本华才比较合理,不会搞成女童军成本华。& X' g! o3 e/ F  D! a. `) k& B

    " G- ^' A: A7 W& H$ Y! p2 x许仁珍家的成本华不太可能是女童子军,这还是有共识的。所以她不会自报家门女童军,认识她的人也不会这么说。所以说,照片女兵有可能不是许仁珍家的成本华。3 {5 h* N0 b: Q6 z  Z( @
    - t& \1 h9 g  e; G% p" O
    我前面就说过冒名的可能。也完全还有其他可能的,即照片女兵根本不认识许仁珍家的成本华,不是冒名顶替。有人问了,同名同姓那么巧?4 Q- c/ f# q, b5 @  X" `- X. |' B& W; H
    2 v8 S6 Q4 e7 J( z) b
    其实,我都不认为是真名。想一想,在那样的大局面下,一个投军抗战的青年学生,取一个“成本华”的化名,可不可能呢?太可能啦。别忘了“华国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6 |3 x. W# W) E' d8 U+ k7 D
    ! _$ A, y% I; t) F1 u
    甚至连化名都可能不是……想象一下,当日军逼问女战士名字的时候,满怀失城之痛的她,可能这样想着:
    % p& P0 v5 g+ b6 I8 b这和城是中国人的,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不管今天你有没有实际控制它,总有一天,它是要回到中国人手的
    6 r/ t* C% R9 Y
    . R$ `, s( _( i, s/ r于是,她说道:% ^; j4 c1 `8 q
    城本华……* K. r! W9 R! v0 h& Z

    4 H8 Y( s, k2 y  A) ^2 K' j1 u& v当然是在讲故事,目的是说明一种可能。而女兵不是自卫军的可能,也一样是合理存在的。前面说了当日和城没有成规模的战斗,女兵既有可能是未及撤退的自卫军人员,也有可能是其他非驻守部队人员进城来办事的,结果正好碰上敌人进城,遭遇战中被俘;这种事情其实是屡见不鲜的,和县本地就有这样的例子,自卫团的一个重要干部,只带一个勤务兵,从县城去下面一个镇子看看,结果日军已经在街上了,于是被俘遇害。
    9 U  p6 p; g& f  J8 R$ z3 L! c1 Z5 A% W, R2 ^9 Q9 V' O; j
    那么,那些部队可能有人在和城里呢?
    # ^! O) _) h+ @" b3 z; j
    ' o, L% D8 [" [0 C! I7 B& d. g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7 10:04 , Processed in 0.03636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